[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61
【论文】
 
一‧二五九 余乘所执,离识实有色等诸法,如何非有?
 
 
 
【疏翼】
 
  次破执法中,先五段科文破计,第三外道小乘别问别破所取非有中,第一别问别破外道已,今第二别问别破小乘。
 
 
 
【述记‧卷七】
 
  自下第二、别破小乘。于中有三。初、总问,次、略答,后、广破。即总问也。
 
  大乘之余,即小乘也。若言「异识」,大乘亦成色异心故,今言「离识」,简违宗过。
 
 
 
【论文】
 
一‧二六○ 彼所执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理非有故。
 
 
 
【疏翼】
 
  第二别问别破小乘执法中,第二略答。
 
 
 
【述记‧卷七】
 
  即略答也。
 
  心、心所等,稍同大乘,故且未破。
 
 
 
【论文】
 
一‧二六一 且所执色,总有二种:一者、有对极微所成;二者、无对非极微所成。
 
【疏翼】
 
  第二别问别破小乘执法中,第三广破。
 
 
 
【述记‧卷七】
 
  下、广破也。于中有三︰初、破色,次、破不相应,后、破无为。以心、心所是能取故,体即识故,稍相近故,后总破内,方始破之。
 
  破法之中,总有十一部显义别破︰谓萨婆多[1]、经量部[2]、正量部[3]、大众[4]、一说[5]、说出世[6]、鸡胤[7]、上座[8]、化地[9]、饮光[10]、法藏[11]等计。自余九部宗类皆破。
 
  就破色中有三︰初、总叙外执色之类别,次、别牒破之,后、总结非有。此即初也。
 
  「对」有三种︰谓即所缘、障碍、境界[12]。初、所缘有对:谓心、心所于自所缘[13]。次、障碍有对:谓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碍手等[14]。后、境界有对:谓十二界、法界一分。诸有境法于色等境[15]。初、后别者,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16]所缘。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如《俱舍》第二等[17],广说其相[18]。
 
  然此中说对谓对碍,取障碍有对。十处名「有对」,法处名「无对」,彼此共成。除胜定果。余宗无故。
 
 
 
【疏翼】
 
  此即破色中,第一总叙外执色之类别。
 
 
 
【论文】
 
一‧二六二 彼有对色,定非实有,能成极微,非实有故。
 
 
 
【疏翼】
 
  初破色中,第二别牒破之。
 
 
 
【述记‧卷七】
 
  下、牒有对破也。于中有三︰初、破有对,次、破无对,后、双破之。初中有二︰先、破诸部有对不成,后、结有对不成。破有对中有三︰初、破能成有对极微不成,次、破所成有对眼等不成,后、申正义。破能成中,初、总非,次、别破,后、总结。此总非也。
 
  能成、所成、根、微等义,至文当知。
 
  然经部等极微,随眼色等十处所摄,然非是假。非眼识等得。成和合色,为眼等境故。以理而论,唯意识得,应法处收。以实从假,色等处摄,以假揽此实法成故[19]。
 
  《正理论》与经部诤法处不许别有色故,非法处摄也[20]。萨婆多极微,随色等处摄,即和集色等。细从粗摄故。大乘极微,法处假色,不能成眼等积集色故。
 
  由此应作四句分别︰经部十处,粗假细实;大乘世俗,粗实细假;萨婆多等,粗细俱空[21];一说部等,粗细俱假。以经部师、萨婆多等所计极微,各疏远故[22],今破之也。然诸部计全疏远者,因言叙之,近者不述。
 
  「彼有对色定非实有」者,总立宗非,正对萨婆多。若对经部,非彼所许。欲难不极成所成有对,故不作此解。言对经部者,犯相符极成。彼说所成有对,非实有故。
 
  「能成极微非实有故」[23]者,总立因非。然此因有随一不成[24]。
 
【论文】
 
一‧二六三 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是假非实。
 
 
 
【疏翼】
 
  初破能成有对极微不成中,初总非已,今第二别破。于中有二,初、破有碍无碍。先破有碍,后破无碍。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七】
 
  下文有二︰初、破有碍无碍,后、破有方分、无方分。自下别破。
 
  萨婆多师、经部等计,皆说极微是实有故,皆是碍性。三有对中,障碍有对。有对,名碍,萨婆多极微是碍。若有方分名碍,萨婆多非碍,唯经部有碍[25]。以下随应。
 
  量云︰此应是假。许质碍故。如瓶等物。
 
  五根、五境,亦摄在中,无不定过。此是经部方分、质碍,及萨婆多本计。
 
 
 
【论文】
 
一‧二六四 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如何可集成瓶、衣等?
 
 
 
【疏翼】
 
  初破能有对极微不成中,第三别破又有二,初破有碍无碍中又有二,此即初中第二,破无碍也。
 
 
 
【述记‧卷七】
 
  自下、设遮。
 
  恐有异计,亦说极微无碍,故今设破。又无方分,名为无碍,萨婆多等,亦名无碍。
 
  量云︰汝之极微不能集成瓶等。以无碍故。如非色法。
 
  无为、不相应、心、心所等,皆摄在喻中,亦无不定。若对萨婆多,因应改云无方分质碍故。不能一一,可寻比量,正彼论文。子细分段,亦准可知[26]。
 
 
 
【疏翼】
 
  以上破极微有碍无碍讫。
 
 
 
【论文】
 
一‧二六五 又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便非实有。
 
 
 
【疏翼】
 
  第三别破中,第二破有方分无方分。于中有二︰一、破有方分,二、破无方分。此即初文。
 
 
 
【述记‧卷七】
 
  此中量云︰所执极微应可分析,应非实有。有方分故。如粗色等。
 
  此二比量[27],破经部师诸计极微有方分者。然方即分,更无有分。故《二十唯识》[28]云︰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29]
 
 
 
【论文】
 
一‧二六六 若无方分,则如非色,云何和合,承光发影?
 
 
 
【疏翼】
 
  第二破有方分无方分中,第二破无方分。
 
 
 
【述记‧卷七】
 
  下、难无方分,略有五难[30]。此第一[31]、极微无方分,应无光影难[32]。
 
  「无方分者」者,是萨婆多计。彼以极微等即是和合色。和合色外,无别极微;极微外,无和合色。以理难云︰汝和合色,应无方分,体即极微故,如汝极微成和合色无方分已。遂立量云︰汝和合色等不能承光发影。无方分故。如非色等。
 
 
 
【论文】
 
一‧二六七 日轮才举,照柱等时,东西两边,光影各现。
 
 
 
【疏翼】
 
  五难第一极微无方分应无光影难中,第二叙理。
 
 
 
【述记‧卷七】
 
  此、叙理也。
 
  如日轮举照柱等时,东处承光,西边发影,故言「各现」。
 
 
 
【论文】
 
一‧二六八 承光发影,处既不同,所执极微,定有方分。
 
【疏翼】
 
  五难第一极微无方分应无光影难中,第三正难。
 
 
 
【述记‧卷七】
 
  此、正难也。
 
  承光发影,东西不同,故知极微定有方分。如日照一柱,其中极微无方分者,应日照东处,西边有光,无方分故,应无所隔。汝之极微,应有方分,即和合色故,如和合色。东处非西,明有方分。
 
 
 
【疏翼】
 
  第一难讫。
 
 
 
【论文】
 
一‧二六九 又若见触壁等物时,唯得此边,不得彼分。既和合物即诸极微故,此极微必有方分。
 
 
 
【疏翼】
 
  五难中,第二难。
 
 
 
【述记‧卷七】
 
  此第二[33]、极微无方分、见触无差难也[34]。
 
  即事,申理:若执极微都无方分,眼见壁等及手触时,唯得所见、触之此边,不得所不见、触之彼分。此和合物即诸极微;极微以[35]无方分,见、触此边之时,应亦得于彼分。此即彼故,彼如于此,为量同前。粗色方分既即极微,故知极微定有方分。
 
 
 
【疏翼】
 
  第二难讫。
 
 
 
【论文】
 
一‧二七○ 又诸极微,随所住处,必有上下四方差别。不尔,便无共和集义。
 
 
 
【疏翼】
 
  五难中第三难。
 
 
 
【述记‧卷七】
 
  此第三[36]、极微有中表,一应成六分难。
 
  又若无方分,即不能或和,或集。「和」,对古萨婆多,「集」,对新萨婆多顺正理师。极微应不和、集成粗大物,以无方分故,如虚空等。然经部师说有方分,今难无方分便非和者,故知唯对[37]古萨婆多师义。不然,因有随一不成。
 
  「随所住处」,设许汝不相触着,相拟宜时,必有上下及四方差别[38]。所拟东边,既非西边,明有方分。东若非东,西应非西;便为非色,非谓极微。
 
 
 
【疏翼】
 
  第三难讫。
 
 
 
【论文】
 
一‧二七一 或相涉入,应不成粗,由此,极微定有方分。
 
 
 
【疏翼】
 
  五难中第四难。
 
 
 
【述记‧卷七】
 
  此第四[39]、极微无中表、微聚不异难。
 
  若无所拟东西等方,所有极微应相涉入合为一体,便不成粗。《二十颂》[40]云︰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41]初半是前,后半是此。
 
 
 
【疏翼】
 
  第四难讫。
 
 
 
 
 
【论文】
 
一‧二七二 执有对色即诸极微,若无方分,应无障隔。
 
 
 
【疏翼】
 
  五难中第五难。文分为三︰一、难无障隔。二、难非障碍有对。三、难能成非实。此即初文。
 
 
 
【述记‧卷七】
 
  此第五、极微即粗色,应无障隔难。
 
  汝有对粗色应无障隔。即极微故。犹如极微。汝执有对色即是极微,极微之外无有对色;极微若无方分,粗色应亦无方分。无方分故,亦无障隔,如非色等。为量同前。《二十颂》[42]云「无,应影障[43]无」,此「障无」[44]也。
 
 
 
【论文】
 
一‧二七三 若尔,便非障碍有对。
 
 
 
【疏翼】
 
  第五难中、第二难非障碍有对。
 
 
 
【述记‧卷七】
 
  若无障隔,便非障碍有对所摄。量云︰汝之十处非障碍有对。无障隔故。如心、心所。
 
 
 
【论文】
 
一‧二七四 是故汝等所执极微,为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定非实有。
 
 
 
【疏翼】
 
  第五难中、难能成非实。
 
 
 
【述记‧卷七】
 
  由此,汝极微必有方分。有方分故,便可分析。可分析故,定非实有。《二十颂》云「聚不异,无二[45]」。
 
 
 
【疏翼】
 
  以上初破能成有对极微不成中,第二别破有碍、无碍、有方分、无方分讫。
 
 
 
【论文】
 
一‧二七五 故有对色,实有不成。
 
 
 
【疏翼】
 
  初破能成有对极微不成中,第三总结。
 
【述记‧卷七】
 
  此、结非也。
 
  能成极微,既非实有,故所成有对之色,实有不成[46]。
 
  上来破能成极微不成讫,下破根境所成有对不成。
 
 
 
【论文】
 
一‧二七六 五识岂无所依缘色?
 
 
 
【疏翼】
 
  先破小乘诸部有对不成中,第二破所成有对眼等不成。
 
 
 
【述记‧卷七】
 
  自下第二、明所成有对不成。于[47]中有二︰一、问,二、答。此问也[48]。
 
  小乘问曰︰若无能成实极微,故无所成有对色,汝大乘五识,岂无所依、所缘之色?
 
 
 
【论文】
 
一‧二七七 虽非无色,而是识变。
 
 
 
【疏翼】
 
  第二、答小乘问。于中有三:初、申正义中又有二︰一、显识变,二、解识变。此即初也。
 
 
 
【述记‧卷七】
 
  下、答有三︰初、申正义,第二、破眼等内处不成,第三、别破外处不成。即申正义[49]。
 
  此中「虽」言,义兼得失。色义许[50]同,意显识变[51],不同他色。即论主答︰虽有所依、所缘之色,而是识所变现;非是[52]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
 
 
 
【论文】
 
一‧二七八 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
 
 
 
【疏翼】
 
  答文初申正义中,第二解识变。
 
 
 
【述记‧卷七】
 
  此、解识变。
 
  谓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等力[53],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境。眼[54]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于本识[55]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即以彼[56]五根为所依,以彼[57]及此[58]二种五尘为所缘。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59],便无所缘。所缘之中,有亲疏故。
 
  以上是总初申正义。
 
 
 
【论文】
 
一‧二七九 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
 
 
 
【疏翼】
 
  答文有三中,第二破眼等内处不成。文分为三︰一、眼等功能比知有,二、但内识所变,三、发识有别。此即初文。
 
 
 
【述记‧卷七】
 
  自下第二、别破五根。
 
  色等五尘,世间共信[60],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虽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信。余散心中,无现量得。以但能有发识之用,比知是有。此非[61]他心及凡六识现量所得,唯除如来。如来、小乘计亦为现量得,非世共许[62],故不为证。
 
  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63]别有大种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发生五识作用,观用知体。如观生牙[64]用,比知种[65]体是有[66]。《观所缘论》亦作是言︰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以用比知体性是有。由此,说根唯是种子。《二十颂》[67]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观所缘论》不言观色,言功能故[68]。
 
  然今此义,诸说不同︰大众[69]部等说︰五种色根,肉团为体,眼不见色,乃至[70]身不觉触[71]。以经说言:根谓四大种所造、各别坚性等,故是肉团。肉团不净,故不见色。稍胜余色,故名清净。
 
  萨婆多师:别有四大生等五因,为其因缘造根尘等[72],大唯身触。根虽积集,离心之法仍实有体[73]。
 
  成实论师名「师子胄」。本于数论法中出家,因立彼义云︰由色、香、味、触四尘,以造四大,是无常法。此中四大总得成根,为五根体[74]。
 
  经部:五[75]色根,境虽体并假,实极微成。
 
  说假部:通假实,蕴处门中,摄各别故[76]。
 
  一说部说︰唯有其名,都无体性[77]。
 
  顺世外道:计即是大。
 
  吠世史迦:四大俱是实句所摄。坚、湿、暖、动,德句所摄。眼唯得三,但除风大。身根得四,亦得坚等。然彼宗说︰眼根即火,耳根即空,鼻根即地,味根即水,皮根即风。
 
  数论师:自性生大,大生我执,我执生五唯,即色、声、香、味、触。此五是我所受用物。受用物时,必有用根,谓十一根[78]不能自起,必待五大。待五大[79]故,从五唯复[80]生五大。五大生已,方成十一根。是能受用具故。有说色造火,火成眼;声造空,空成耳;耳无碍,声亦无碍;香造地,地成鼻;味造水,水成舌;触造风,风成皮。心根有二说︰一说是肉团,一说非色。非色者,不说造;是色者,说造。或说唯地造。或说五大皆能造,余根亦有说五大通能造之。
 
  然今大乘,一解︰内自种子为其因缘,心内所变现行,相分四大,为增上缘,造根境色,故此论说非是心外实大所造[81]。二解云︰根即种子。名功能故,名种子故。引教[82]如前。于中三说,至下[83]当知[84]。体既非色,非是外处四大所造。三解云︰五根据实,皆通现种。然论多据现色、名根[85]。此中造义[86]诸门分别,如《对法疏[87]》。
 
 
 
【论文】
 
一‧二八○ 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
 
 
 
【疏翼】
 
  第二破眼等内处不成中,第二但内识所变。
 
 
 
【述记‧卷七】
 
  且萨婆多:五尘,离识皆有实体。虽缘积聚,仍体实有。
 
  经部师说:实极微成五尘,体假。
 
  说假部计:若在处门,以缘积集,说之为假。若在蕴门,五尘体实。故五尘体,总通假实。
 
  若成实论师:体是实有,仍是能造[88]。
 
  一说部说︰唯有假名,无实尘体。
 
  数论师说︰五尘体常,仍是碍性,能造所摄。
 
  胜论师说︰声、香,唯无常;色、味、触,通常无常;五皆无碍。
 
  顺世外道:计即四大。
 
  大乘之中有以过去五识相分为五尘[89]。有[90]以现在大种及所造,为五尘,然有假实。如色中二十五种[91],四显色实,余色皆假。响声假,余声实。触中,所造假,四大实。不见香、味、通假之言[92]。心外[93]有对,前已遮破,故此诸色,但是内识之所变。《观所缘论》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94]
 
【论文】
 
一‧二八一 发眼等识,名眼等根。此为所依,生眼等识。
 
 
 
【疏翼】
 
  第二破眼等内处不成中,第三发识有别。
 
 
 
【述记‧卷七】
 
  然虽同[95]识变,作用有别。
 
  「发眼等识,名眼等根」。此为依故,生眼等识。勿谓识变,但是色者皆无差别。此即结根及解根义。
 
  然且依常徒[96]义释此文者,以现行清净色为五根,诸处但言四大所造净色名根[97]。若约《观所缘论》,陈那即以五识种子,名为五根。或以五尘种子[98]名根。第四卷中,护法救义五识业种子[99]名为五根。《对法》第一云︰眼界者,谓「曾现见色及此种子[100]」。
 
  又《瑜伽‧决择分》等[101],皆以现行、种子二法为眼根等[102]。
 
  然唯种家释《对法》等[103]者,由本、熏时,心变似色,从熏时为名。又即识之种子现有生识用故,假说为现行色根。若唯说现行为根,释唯种子文者,如下第四卷及《观所缘论释》[104]。
 
  通现种文者,实唯现行是根。以大所造,说净色故。对所生之果识,假说现行为功能,实唯现色。
 
  功能生识之义,大小共成,举之以显。体实有无,彼此竞故,不说。以圣教言根谓净色故,其实种子非五根体。
 
  俱用之家,如下第四[105]自当广释,不能预述。
 
  唯种子者,陈那等义。以《二十唯识》说五色根皆是种子,如第四卷引。唯现行者,无别师说。此中但约诸处教文显相义说。即护法等通用现种为根。根既然,境亦尔。且助陈那言业种亦是根体。可寻下第四及《观所缘》、《二十唯识》、《对法》第一[106]等,不能繁引。
 
 
 
【疏翼】
 
  上来第二别破根讫,自下第三,破所缘缘。
 
 
 
【论文】
 
一‧二八二 此眼等识,外所缘缘,理非有故。决定应许自识所变,为所缘缘。
 
 
 
【疏翼】
 
  第二明所成有对不成中,答文有三,此为第三别破外处不成。即破所缘缘。
 
【述记‧卷七】
 
  下、破所缘缘。大文有三︰初、标识变定所缘缘义,次、正破执,后、归正义。此标识变也。
 
  内识所缘[107]不离心之境,我亦许有。然心外[108]所缘缘,决定非有。外人执他身、心聚等一切外境能生心者,皆所缘缘体,故今非之。即总非十八部。然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亦缘自心,亦缘心外法,今非一分,故无过也。故《宗轮》[109]云︰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110]至第二卷当知[111]。
 
  以上总文,下重牒计[112]。
 
 
 
【疏翼】
 
  重牒所计文分为二中,第一总非文讫。
 
 
 
【论文】
 
一‧二八三 谓能引生似自识者,汝执彼是此所缘缘。 
 
 
 
【疏翼】
 
  第一标识变定所缘缘中,第二重牒彼计。
 
 
 
【述记‧卷七】
 
  谓[113]色、心等,能为引生缘,似自色、心之识者,汝执彼是此所缘缘耶。此即总牒[114],共许所缘[115]缘义。下欲[116]别破,此对除正量部以外。
 
  夫识缘法,法必有体。能生识故,是「缘」义,无法即非缘。识上必有似境之相,是「所缘」义。若无此相,名所缘者,即眼根等应眼识所缘!若尔,即镜所照,亦具二义;面等望镜,应是所缘缘!
 
  此亦不然,此镜非为能虑托故。至下第七卷四缘中,广解[117]。然此大小二乘共许,非唯自宗。其似境之相,即是行相,大小乘别。如第二卷末[118],及《观所缘论》[119],不能烦引。如色为缘,发生眼识,眼识缘色时,有似色之相,即是行相;名「似自识」[120]。
 
 
 
【疏翼】
 
  以上第一标识变定所缘缘义讫。
 
 
 
【论文】
 
一‧二八四 非但能生,勿因缘等,亦名此识所缘缘故。
 
 
 
【疏翼】
 
  第三别破外处不成中,第二正破执。
 
 
 
【述记‧卷七】
 
  下正破执。于中有四︰一、破正量,二、破经部,三、破古萨婆多,四、破新萨婆多。此中,唯破正量部。
 
  正量部识不立[121]似相,直取前境,即名为「缘」。吠世史迦眼舒光至境缘,余尘至根方缘。下既别破萨婆多,故此初破正量部也。
 
  正量不许具二义名缘,但能生识,即是所缘;何假似自者?今难之云︰以能生识故,是所缘缘者,其因缘等应是所缘缘!
 
  「等」者,「等」取等无间、增上缘等。对立量云︰且汝眼识现缘色时,眼识所有因缘等,应是眼识所缘缘;宗也。但能生眼识故;因也。如现色等;喻也。或翻遮色等非所缘缘。如眼根等但能发生,无似相故。
 
  经部师等「因缘等」者,种子等也。萨婆多等「因缘等」者,同类因等也。彼并非眼识所缘缘[122],故今非也。
 
  又与能生识是所缘缘,为不定过,且望一色处作法︰汝此色处为如声等,能生五识故,是五识中随一所缘缘摄?为如眼等,增上缘同类因等,能生五识故,非是所缘缘?因缘等法,既非所缘缘,心外色等,应知亦尔。
 
  此破亲所缘缘。然小乘等共计他心等法,为自识亲所缘缘,即是心外取法,故今破也。此等亲疏所缘缘义,分行相、事等,如第七卷说[123]。
 
  若不[124]遮心外[125]法为疏所缘缘,即是第八为质,余识托之而变[126]。《观所缘缘论》说:过去色识,是现五识所缘缘[127]。《二十唯识》等,并如下第四卷,不能别叙[128]。
 
  上来第一破正量讫。
 
 
 
 
 
 
 
 
--------------------------------------------------------------------------------
 
[1] 「萨婆多」,梵文为「sarvasti vadin」。
 
[2] 「经量部」,梵文为「sajkrantivadin」。
 
[3] 「正量部」,梵文为「sajitiya」。
 
[4] 「大众」,梵文为「mahasajghika」。
 
[5] 「一说」,梵文为「ekavyavaharika」。
 
[6] 「说出世」,梵文为「lokottaravadin」。
 
[7] 「鸡胤」,梵文为「kukkutika」。
 
[8] 「上座」,梵文为「sthaviravadin」。
 
[9] 「化地」,梵文为「mahiwasaka」。
 
[10] 「饮光」,梵文为「kawyapiya」。
 
[11] 「法藏」,梵文为「dharmaguptaka」。
 
[12] 智周《演秘》云︰
 
问︰「对」为何义?答︰谓碍也。碍有二义︰一、障碍名碍,二、拘碍名碍。三有对中,障碍有对,障碍名碍;所缘、境界,拘碍名碍。
 
[13] 《俱舍论光记》卷六云︰
 
谓心、心所为自所缘之所拘碍,故名所缘有对。
 
[14] 《俱舍论》卷二并云︰
 
或石碍石,或二相碍。
 
[15] 《俱舍论》卷二次引《施设论》卷下文云︰
 
故《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眼于水有碍,非陆,如鱼等眼;有眼于陆有碍,非水,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毕舍遮﹝梵文作「piwaca」。《俱舍论光记》卷六云「毕舍遮,唐言食血肉鬼之异名」。室兽摩罗(梵文作「wiwumara」),《俱舍论光记》卷六云「室兽摩罗,傍身类也。形如壁蚓,小者二丈,大者乃至百尺」,即鳄鱼﹞,及捕鱼人、虾蟆等眼;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有眼于夜有碍非昼,如蝙蝠鸺鹠等眼;有眼于昼有碍非夜,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狗、野干、马、豹、豺狼、猫、狸等;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此等名为境界有对。
 
 《光记》更解云︰
 
诸有境法,为色等境之所拘碍,故名「境界有对」。
 
 《了义灯》卷五云︰
 
根但能照,而不能缘,行相便浅。
 
[16] 「为」字,余本多作「有」。
 
[17] 「等」,取《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六、一百二十八。
 
[18] 《俱舍论》卷二又云︰
 
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缘转时,说名有碍?越彼于余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会转故。
 
 《俱舍光记》解云︰
 
谓此眼等缘色等时,越彼色等,于余声等,此眼等不转故。此即拘碍名碍。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和会转时,于自所缘和会转时,于余声等而不得起。此「和会」言,还是拘碍名碍。
 
[19] 道邑《义蕴》云︰
 
大乘极微唯意假想,故法处摄。经部用此成假,故十处摄。亦如大乘十八界种,唯第八境,应法处摄。然随所生之现,十八界摄。彼亦应尔。
 
[20] 《正理论》卷四云︰
 
若谓此经非圣所说,违余经故,法处不说无色言故。如舍利子《增十经》中唯作是言有十色处,故知此经非入结集。但是对法诸师爱无表色,制造安置阿笈摩中。
 
[21] 智周《演秘》云︰
 
「等」说出世,及说假部。说假部计蕴门皆实,说出世言出世并实。故粗细色在蕴、出世,悉皆实故。故疏「等」言,等此二宗各少分也。余部全同,或复全异,故不等之。
 
[22] 如理《义演》云︰
 
计离识实有,名疏远也。
 
[23] 「故」字,《金藏》无。
 
[24] 道邑《义蕴》云︰
 
问︰此因既犯随一,何假要以极微非实为因?但立量云︰「汝外有对实色定非实有。许有对故。如瓶、盆等。」此立量岂不成耶?何须更立不极成因?答︰理虽实尔,若作此量,但破有部粗色不成。经、萨两宗,能成极微犹许是实。意欲兼破粗细,故且举不极成因,论之意也。
 
 有待下文破细极微而后成非随一。
 
[25] 「碍」字,《金藏》有,余无。
 
[26] 即破有部无方分与有无质碍,合为一量以破。
 
[27] 宗法有二︰一、必可分析,二、便非实有。
 
[28] 谓《二十唯识》第十二颂。
 
[29] 《二十唯识论》解云︰
 
以一极微六方分﹝方即分﹞,多分为体,云何成一?
 
 该论《述记》卷三云︰
 
正破经部,亦设遮萨婆多。今以理逼令有方分,非彼本计。如阿拿色﹝梵文为「anu」﹞中间一微,所对六方诸分各异。此一能对,体既成多,云何成一?以可分故。
 
 《大智度论》卷十云︰
 
问曰︰亦不必一切物皆从因缘和合故有。如微尘至细,故无分,无分故无和合。叠毛粗故可破,微尘中无分,云何可破?答曰︰至微无实,强为之名。何以故?粗细相待,因粗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味触作分,是不名极微。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如经言︰色若粗、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30] 如理《义演》云︰
 
第一、极微无方分,应无光影难;第二、极微无方分,见触无差难;第三、极微有中表,一应成六分难;第四、极微无中表,微聚不异难;第五、极微即粗色,应无障隔难。
 
 初中有三︰一、总非,二、叙理,三、正难。
 
[31] 「一」字下,《金藏》有「也」字。
 
[32] 即第一、总非。
 
[33] 「二字」下,《金藏》有「难也」二字。
 
[34] 「也」字,《金藏》无。
 
[35] 「以」字,《金藏》有,余无。
 
[36] 「三」字下,《金藏》有「也」字。
 
[37] 「对」字,《金藏》有,余无。
 
[38] 再加四隅,即成十方。
 
[39] 「四」字下,《金藏》有「也」字。
 
[40] 见《唯识二十颂》第十一颂。
 
[41] 《唯识二十论》云︰
 
若一极微六方各与一极微合,应成六分,一处无容有余处故。一极微处若有六微,应诸聚色如极微量,展转相望不过量故。
 
[42] 见《唯识二十颂》第十三颂。
 
[43] 「影障」,《金藏》误作「障隔」。
 
[44] 「无」字下,《金藏》有「方」字。
 
[45] 见《唯识二十颂》第十三颂。彼论云︰
 
云何不许影、障属聚,不属极微?岂异极微许有聚色发影为障?不尔。若尔,聚应无二。谓若聚色不异极微,影、障,应成不属聚色。
 
[46] 智周《演秘》云︰
 
既破极微非实有,已成前量云外有对色定非实有,因乃无过﹝指前文「能成极微非实有故」得无随一不成过﹞。
 
[47] 「于」字,《金藏》、《抄》、《秘蕴》有,余无。
 
[48] 「此问也」三字,《金藏》无。
 
[49] 谓「申正义」中之初「显识变」也。
 
[50] 「托」字,《金藏》作「许」,金陵本作「片」,余作「非」。
 
[51] 第八识自体分上相分。
 
[52] 谓非离种现因缘之心以外。
 
[53] 除此以外,无真正因缘种子。
 
[54] 「眼」字,《金藏》缺。
 
[55] 「本识」,谓本识之相分。
 
[56] 「彼」,谓本识所变。
 
[57] 「彼」,谓本识所变。
 
[58] 「此」,谓五识所变。
 
[59] 「第八所变」,谓本质相分。
 
[60] 「信」字,《金藏》作「信」,余作「见」。
 
[61] 谓此应除第八外。
 
[62] 「许」字,《金藏》作「许」,余多作「计」。
 
[63] 「心外」,《金藏》误作「外心」。
 
[64] 「牙」字,《金藏》作「牙」,余误作「死」。
 
[65] 「种」字,《金藏》有,余缺。
 
[66] 智周《演秘》云︰
 
泛明比知,略有四种︰一、以因比果:如观现法有引后用,知所引果。二、以果比因:即观现法有酬前义,知能引因。三、以体比用:观所成法,而知作者作具差别。四、以用比体:观作者等,知所成法。今论所明,以果知因,由用比体。
 
[67] 见《唯识二十颂》第八颂。
 
[68] 本论卷四解二论所出二颂密意云︰
 
然伽他说种子功能名五根者,为破离识实有色根,于识所变似色根等,以有发生五识用故,假名种子及色功能。非谓色根即识业种。
 
[69] 「众」字下,《金藏》有「一说、说出世、鸡胤四」八字,。
 
[70] 中略「耳不闻声,鼻不臭香,舌不尝味」。
 
[71] 见《异部宗轮论》。《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云︰
 
大众部等体即四尘,肉团为性,无别净色,不能取境。
 
 并云︰
 
说出世部说有漏根假,无漏根实。
 
[72] 如理《义演》云︰
 
五因,是四大上义。五因者,生、依、立、持、养。
 
[73] 《俱舍论》卷一〈界品〉末云︰
 
云何眼等诸根极微安布差别?眼根极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如香荽华﹝梵文为「ajaji pusaspa」;藏文为「go sbod」。真谛译作「时罗华」﹞,清彻膜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丸而住,体清彻故,如颇胝迦﹝梵文为「sphatika」﹞不相障碍。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环而住,如卷桦皮。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此初三根横作行度,处无高下,如冠华鬘。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舌中如毛端量,非舌根极微所遍﹝《光记》卷十云「古德相传解云︰医方家说︰于舌根中如毛端量无舌根处,是末磨(梵为「marman」) 死芦;若针刺着,其人即死。舌中法尔有斯空处」﹞。身根极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女根极微,形如鼓渧。男根极微,形如指韬﹝真谛译作「大指」﹞。
 
[74] 《成实论》卷三〈色相品〉云︰
 
四大者,地、水、火、风。因色、香、味、触,故成四大。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
 
 〈四大实有品〉又云︰
 
因四大造清净色,是名为眼。
 
[75] 「五」字,《金藏》无。
 
[76] 如理《义演》云︰
 
蕴门中,虽有多极微聚成,据极微当体说,故实。而不发识故。若据处门中,多极微共积集,名处。生识处也,故假。
 
[77] 《大乘义林章》卷九〈五根章〉云︰
 
根唯有名,都无色体。
 
[78] 十一根: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作根为舌、手、足、男女、大
 
 遗。
 
[79] 「待五大」三字,《金藏》无。
 
[80] 「复」字,《金藏》作「后」。
 
[81] 《大乘法苑义林章》无此,唯现解。
 
[82] 谓《唯识二十论》及《观所缘缘论》。
 
[83] 谓本论卷四。
 
[84] 见分种、相分种,及见、相二分种为三说。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以此三说为难陀等师义。除此更有护法假
 
 设救义,即引本论卷四文为证。如云︰
 
有避如前所说过难,朋附彼执复转救言︰异熟识中能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五色根。非作因缘,生五识种。妙符二颂,善顺《瑜伽》﹝该论卷一所说眼等识皆具俱有、等无间、种子,三依义。即必有俱有依﹞。
 
[85]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与难陀等唯种子说,云「二、护法等正义
 
别有现行净色,为其五根」。下引本论卷四又云︰
 
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
 
并引《对法》卷一文说五清净色为体云「眼根者,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为体」。
 
又,大乘共许三和生触,岂由二和?
 
[86] 谓四大种造义。
 
[87] 《杂集论述记》卷四,五门分别︰
 
一、辨体,二、释名,三、依因缘以辨大造,四、异大造相望辨造,五、问答分别。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初大种造色章〉六门分别,第二释名门
 
 后加「生等五因以明造相」为第三门。今不多引。
 
[88] 《成实论》卷四〈非彼证品〉,论「一时生法」中有云︰
 
复次,四大即是造色。以因所生故。
 
 此品前文引经证色等从业、烦恼、饮食、淫欲等生,「非但从四大生」。
 
 但《成实论》卷三〈四大假名品〉则云︰
 
又若有人说坚等是大,是人则以坚等为色等所依。是则有依、有立,非是佛法。故知四大皆是﹝因缘所生法﹞假名。
 
[89] 智周《演秘》云︰
 
是过去世五识所变相分熏成,后生现行,今为识境。故《观所缘﹝缘﹞论》云︰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道邑《义蕴》云︰
 
此陈那师义。
 
[90] 「有」字下,《金藏》有「正」字。
 
[91] 《对法》卷一云︰
 
所造色者,谓眼等五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色者,谓四大种所造,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迥色、表色、空一显色。……迥色者,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空一显色者,谓上所见青等显色。
 
[92] 智周《演秘》云︰
 
虽无明文,以理言之,亦得有假。
 
[93] 「心外」,即离识、离因缘。
 
[94] 如《观所缘缘论》云: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
 
[95] 「同」字,《金藏》有,余无。
 
[96] 「常徒」,《述记》后文有作「长途」,即通说之意。
 
[97] 即前文第一解。
 
[98] 即相分种子。
 
[99] 「子」字,《金藏》有,余无。
 
[100] 「曾现见色及此种子」,即积集异熟阿赖耶识。
 
  下文解云︰
 
「眼曾见色」者,谓能持过去识受用义,以显界性。「现见色」者,谓能持现在识受用义,以显界性。「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者,谓眼种子,或唯积集。为引当来眼根故。或已成熟,为生现在眼根故。此二种名眼界者,眼生因故。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九〈五根章〉︰
 
问︰眼界、眼根,二义何别?根唯取现不取种耶?答︰持、因,称界;种亦界名。增上名根,种非根摄。问︰现根增现识,现色得根名,根种增识种,应同现根摄?《对法论》﹝卷二﹞云:由根种子生现根已,识之种子方生现识故﹝原文为「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答︰大种所造,功能增上,现得根名。种非大造,用非增上,故非根摄。问︰现根依大起,是眼亦称根,大种亦为根种依,如何眼种非根摄?答︰此依显相,种子非根。据理、依文,种亦根摄。故〈决择﹝分﹞〉﹝卷五十一﹞说眼等五根,通现种故。
 
[101] 〈决择分〉谓《瑜伽》卷五十一。
 
 「等」,取《瑜伽》卷三及卷七十六。
 
[102] 如《瑜伽》卷五十一云︰
 
由此﹝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为增上缘故。所以者何?无有有情与余有情互相见等时,不生苦乐等更相受用。由此道理,当知有情界互为增上缘。
 
[103] 「等」,取《瑜伽》。
 
[104] 本论卷四云︰
 
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
 
 本论下文亦云︰
 
谓此功能至成熟位,生现识上五内境色。此内境色,复能引起异熟识上五根功能。
 
[105] 如本论第四卷︰
 
又《瑜伽论》﹝卷一﹞说眼等识皆具三依。若五色根即五识种,依但应二!又诸圣教说眼等根皆通现种。执唯是种,便与一切圣教相违!
 
[106] 「第一」二字,《金藏》在「对法」之上。
 
[107] 「缘」字,《金藏》有,余本无。
 
[108] 「心外」,谓非因缘生。
 
[109] 「部执」二字,《金藏》有。
 
[110] 《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中云︰
 
一切预流皆知自得预流果证,不待寻教他言方了。又说彼心等一剎那顷能了自性,异余部宗虽诸异生能了自性。后三果等,皆悉如此。异生未明了,举初圣果故。
 
[111] 本论《述记》第二卷云:
 
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112] 「下重牒计」四字,《金藏》有,余无。
 
[113] 「谓」字下,《金藏》有「缘」字。
 
[114] 「牒」字下,《金藏》有「定」字。
 
[115] 「缘」字下,《金藏》衍「义」字。
 
[116] 「欲」字,《金藏》作「各」。
 
[117] 本论《述记》第七卷云︰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118] 如本论《述记》第二卷末云︰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即自证分。
 
[119] 如《观所缘缘论》云︰
 
外境虽无,而有内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许眼等识带彼相起,及从彼生,具二义故。
 
 陈那以相分为行相,与护法义别。
 
[120] 此就大小乘共许说。
 
[121] 「立」字,《金藏》作「为」。
 
[122] 「缘」字下,《金藏》有「故」字。
 
[123]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带」者,是心似彼相义;即能缘之心有似所缘之相,名「带」。「相者」,相状;小乘是行相,能缘体摄;大乘是相分,行相是见分﹝「行」等五字金藏有,余无﹞所摄。
 
 本论《述记》卷十五云︰
 
《观所缘》云「带彼相」故,即是行相,谓行于相。见分能缘,说名为「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是释「事」义,不言「自体事」。言「自体相」者,简大乘事谓自证分﹝彼处论言「小乘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言「自体事」,便滥彼故。
 
 本论《述记》此前曾说:
 
以影像相为行相者,出《集量》文﹝如云「似境相所量」﹞。
 
 足证陈那尚同小乘。
 
[124] 「不」字,《金藏》无。
 
[125] 指转识心外。
 
[126] 如理《义演》云︰
 
意云虽有实体法为疏所缘缘,然此本质法,但是第八识所变,不是离识实有。
 
[127] 《观所缘缘论》原文为:
 
或前识相为后识缘,引本识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违理故。
 
[128] 《述记》卷四引颂并释云︰
 
《二十唯识》伽他中言︰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六、别破小乘──经部、萨婆多等师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四、总破九十六外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九、破数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八、第八善染等心所不相应
 摄大乘论 第43讲
 摄大乘论 第126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四、种子新熏说
 摄大乘论 第139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三、灭定无心非无第八
 摄大乘论 第129讲
 摄大乘论 第13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三、广二转依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2经 简要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栏目:净空法师]
 如何修禅定?(圣严法师)[栏目:禅定]
 平常应该多多学修佛法 普巴扎西仁波切[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不捉金钱是不是不用金钱?金钱有毒我不摸,但我不得不用时就让别人替我摸,是不是这样?[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越来越累...越来越孤单...是因为忽略了什么?[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试论唐代佛典翻译的特点[栏目:高振农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