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七、明熏习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4
【论文】
 
二‧三○二 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
 
 
 
【疏翼】
 
  第一以出体等十门分别中,第十门四缘分别。文分为三︰一、内种为因缘,二、外种为增上缘,三、外共相器为内种果。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次第十、四缘分别。
 
  辨内外种因、非因缘,熏、不熏别。内种是因缘,必由熏习,方能生果;法尔种子,必由熏长,方能生果。故新熏[1]熏生方能生果,有情法故。
 
 
 
【论文】
 
二‧三○三 外种熏习,或有或无,为增上缘,办所生果。
 
 
 
【疏翼】
 
  第十门四缘分别中,解外种为增上缘。
 
 
 
【述记‧卷十四】
 
  无性《摄大乘》第二卷说︰如从其炭、牛粪、毛等,如次生苣胜、青莲根,及蒲。非苣胜等与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名无熏习。如苣胜与华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名有熏习[2]。外种不定,内则定熏,故外种子,既唯现行,「为增上缘,办所生果」。
 
 
 
【论文】
 
二‧三○四 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
 
 
 
【疏翼】
 
  第十门四缘分别中,第三外共相器为内种果。
 
 
 
【述记‧卷十四】
 
  此、显外种非无因缘。
 
  从内共相种子生故,如《摄大乘》,自广分别[3]。
 
 
 
【疏翼】
 
  以上第二广释中,第一以出体等十门分别种子讫。
 
 
 
【论文】
 
二‧三○五 依何等义,立熏习名?
 
【疏翼】
 
  第二广释中,第二辨熏习相。
 
 
 
【述记‧卷十四】
 
  自下第二、解熏习义。于中有三︰初、总问,次、略答,后、广辨。初问起也。
 
 
 
【论文】
 
二‧三○六 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
 
 
 
【疏翼】
 
  第二解熏习义中,第二略答。
 
 
 
【述记‧卷十四】
 
  此、标具义释熏习名,略答所问。
 
  「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4],近令生长故。
 
  此、略标有三︰一、所熏四,二、能熏四,三、「令种生长」名熏习故。
 
 
 
【论文】
 
二‧三○七 何等名为所熏四义?
 
 
 
【疏翼】
 
  第二解熏习义中,第三广辨。
 
 
 
【述记‧卷十四】
 
  此下、广辨也。于中有三︰初、辨所熏具缘多少,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三、释熏习义等。初中有三︰初、问,次、答,后、结。此即初也[5]。
 
  《摄论》[6]第二亦有此文,然少不同,随处应辨。
 
  然五聚法︰第一、简色法及七识俱心所法等,第二、简佛果等善法,第三、简无为及不相应、俱时心所,第四、简别异身同时许可熏义。《摄论》无者[7],一一披对,方知差别。
 
 
 
【论文】
 
二‧三○八 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
 
 
 
【疏翼】
 
  第一辨所熏具熏多少中,第二答。于中分四︰一、辨坚住性,二、辨无记性,三、辨可熏性,四、辨与能熏共和合性。初中又二︰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四】
 
  此第二、答也。
 
  从无始之始至究竟之终,一类之性相续不断,「能持习气」,乃是所熏[8]。
 
 
 
【论文】
 
二‧三○九 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熏。
 
 
 
【疏翼】
 
  第一辨坚住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遮七转识及彼心所。
 
  此中「识」言,摄心所故,即末那[9]等,皆名转识。若许持种,初地见道无漏心时,应失一切有漏种子。「声、风等」者,即遮根、尘、法处色等。生无色界,色即无故;入灭定等,心亦无故;名「性不坚」。
 
  此中,何故但言风及声?
 
  间[10]断相显故,非谓此中色等不说[11],此《摄论》[12]无[13]。
 
  此简经部色、心可熏[14],不坚住故[15]。
 
 
 
【疏翼】
 
  以上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一辨坚住性讫。
 
 
 
【论文】
 
二‧三一○ 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熏。
 
 
 
【疏翼】
 
  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二辨无记性。于中分三︰一、简自,二、遮他,三、如来带旧非新。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若坚故、可熏,佛本识[16]既坚,应是善等性,许亦可熏?若法平等、无所违拒善恶习气,乃可受熏,无记不违善恶品故。
 
 
 
【论文】
 
二‧三一一 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熏。
 
 
 
【疏翼】
 
  第二辨无记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如沉麝等」,及「如蒜薤等」[17],皆不受熏。亦如舍行之人,体性宽容,即能纳事。若聪明、恶性,皆不能容。且如善性,非直唯违不善,亦自违善。如沉不受檀等香故,恶等亦尔,故不可熏。而无记性,不违善、恶,如舍行人[18]不违事故。
 
  亦遮识类善等受熏,第七识内并非所熏,此同于后[19]唯是无覆无记中释[20]。
 
 
 
【论文】
 
二‧三一二 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熏。
 
 
 
【疏翼】
 
  第二辨无记性中,第三如来带旧非新。
 
 
 
【述记‧卷十四】
 
  由此,无记方受熏故,如来第八无漏净识,唯在因中曾所熏习,带此旧种,非新受熏。以唯善故,违于善等,如沉香等故。此《摄论》无,简与《佛地》同,说为不熏[21]。
 
  熏时何过?
 
  违拒法故,有增减故,善圆满故,有优劣故,不可受熏。
 
 
 
【疏翼】
 
  以上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二辨无记性讫。
 
【论文】
 
二‧三一三 三、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
 
 
 
【疏翼】
 
  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三辨可熏性。于中分二︰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若无记性,及唯坚故,即是所熏,本识同时想等五数,及虚空等,应是所熏。
 
  若法为王,而体自在,不依他起。「性非坚密」,体是虚疏,易可受熏,非如石等,是可熏习。若不坚密,有虚疏故,可容种子,坚密不然[22]。
 
 
 
【论文】
 
二‧三一四 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熏。
 
 
 
【疏翼】
 
  第三辨可熏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本识俱时心所五数,体非自在,依他生起[23],故非所熏。王虽要有心所方起,不言「依他」,得名王故,是自在义,此《摄论》无[24]。
 
  受熏何妨?
 
  如下[25]「触等亦如是」中解,亦遮无为──以坚密故,不受熏习,如坚石等。故虚空等,不可熏习。
 
  若尔,识上生等假法,应可受熏!今依他摄,自无实体,依实说假故。
 
  又此应言︰若非坚密、有体、自在,乃可受熏。初简无为,次简假法,后简心所。此遮无为、假法、心所──依他、坚密──故非所熏。不是说者[26],拟今说故,又此不言实有体者,假法先无,更何须简?
 
  若尔,空等无为如何?若言真如,即非无记。言非择等假,同生等假法[27]不论。由此,故应第一说善。无明熏真如,由此,知非也[28],亦遮熏于假识类等[29]。
 
【疏翼】
 
  以上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三辨可熏性讫。
 
 
 
【论文】
 
二‧三一五 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熏。
 
 
 
【疏翼】
 
  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中,第四辨与能熏共和合性。文分为二︰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若可熏习即是所熏,亦应异身得成熏习!
 
  所、能和合,是相应义。若同一时、同一处所,所熏之体非即能熏;亦非全相离──在他身上识──为能熏等[30]。
 
【论文】
 
二‧三一六 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熏。
 
 
 
【疏翼】
 
  第四辨与能熏共和合性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此遮他身,许为可熏[31],及剎那前后不俱相应故,无和合义,故非所熏。异经部师前念之识熏后念类[32]。
 
【疏翼】
 
  以上第一辨所熏具言多少中,第二答何等所熏四义讫。
 
 
 
【论文】
 
二‧三一七 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心所等。
 
 
 
【疏翼】
 
  第一辨所熏具言多少中,第三总结上文。
 
 
 
【述记‧卷十四】
 
  第三、结也。
 
  唯第八识具此四义,可是所熏,非是同时五心所等,及余转识。
 
  言「异熟识」者,正是熏位故。若言现行熏种异时,如何释此[33]?故知即以此义为正。其无姓人,此第七识,四义具足,何不受熏?以染[34]、无记,违善、恶品,今言「无记」,唯无覆无记。
 
  此所熏中,何故坚者,乃名受熏?
 
  以诸色等,生无色界;诸转识等,入无心定等;无法持诸种子故。若二俱持,即成一种生二芽过[35],如后当破[36]。
 
  何故善等不能受熏?不含容故[37],如沉香等,如文自解。
 
  何故假法、心所、无为不能受熏?
 
  以无体故,不自在故,非可熏故,不能持种。
 
  问︰如瓶能持物,假法何不然?
 
  答︰不然。总假不能持,别色[38]等能持。以别成总,说瓶能持,瓶体即是实色等故[39]。诸不相应,即色、心等故,如色等不能持种,亦不受熏。
 
  若尔,本识上假物生等,应能受熏?
 
  实,已受熏,何须假法?
 
  如碍于心,假法亦得,如受于熏,假法应得!
 
  若假说者,亦得受熏。唯自体分能受余熏,如上心所,不能受熏,如下[40]「触等亦如是」中说。
 
  何故不知合,不得为所熏?
 
  若尔,便有熏他身!
 
  熏他身,有何过?
 
  即自作罪令他受果!他身中有业种子,自受果故,或凡夫熏阿罗汉等! 
 
  故要四义,简持如右。此则《摄论》[41]虽有,未能有此差别。
 
 
 
【疏翼】
 
  以上第三广辨熏习义中,第一辨所熏具缘多少讫。
 
 
 
【论文】
 
二‧三一八 何等名为能熏四义?
 
 
 
【疏翼】
 
  第三广辨熏习义中,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文分为三︰初,问,次,答,后,结。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唯能熏四义,诸论所无,依前标问。
 
 
 
【论文】
 
二‧三一九 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
 
 
 
【疏翼】
 
  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中,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于中分四︰一、辨有生灭,二、辨有胜用,三、辨有增减,四、辨与所熏和合而转。初中分二︰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十四】
 
  即前六义简无为因[42],以有作用,故方能熏,犹如种子有生灭用,故能生果。
 
 
 
【论文】
 
二‧三二○ 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熏。
 
 
 
【疏翼】
 
  第一辨有生灭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此、简法也。
 
 
 
【疏翼】
 
  以上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一辨有生灭讫。
 
 
 
【论文】
 
二‧三二一 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
 
 
 
【疏翼】
 
  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二辨有胜用。文分为三︰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胜用有二︰一、能缘势用:即简诸色为相分熏,非能缘熏。二、强盛胜用:谓不任运起。即简别类异熟心等,有缘虑用,无强盛用;为相分熏,非能缘熏。
 
  由斯,色等有强盛用,无能缘用;异熟心等,有能缘用,无强盛用;不相应法,二用俱无,皆非能熏。即胜势用,可致熏习,如强健人能致功效故。第八俱五心所等,亦非能熏,若为他缘,一切无过。此中总言,意说如此。
 
 
 
【论文】
 
二‧三二二 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羸劣故──非能熏。
 
 
 
【疏翼】
 
  第二辨有胜用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心所等」者,「等」彼相分,或六识中异熟生无记。此举第八「异熟心、心所」,「等」六识中业所引者。非谓一切异熟生心、法执等类,皆不能熏[43],唯业所感异熟心等二种[44],所生无胜用故;或此法尔皆非能熏,以无用故。
 
 
 
【疏翼】
 
  以上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二辨有胜用讫。
 
 
 
【论文】
 
二‧三二三  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
 
 
 
【疏翼】
 
  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三辨有增减。于中有二︰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第七末那至无漏位,亦有增减,因中无漏为例,并然。可致上、中、下种子故[45]。要如利根,能断于善,得果亦疾,余则不然。或能刚、能柔,乃能致果,非余中物及平等物。
 
 
 
【论文】
 
二‧三二四 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熏。彼若能熏,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
 
 
 
【疏翼】
 
  第三辨有增减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佛四智品,非能熏习。
 
  若佛能熏,有何过失?
 
  更增新种,便非圆满,诸佛有胜劣、功德多少故。
 
 
 
【疏翼】
 
  以上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三辨有增减讫。
 
 
 
【论文】
 
二‧三二五 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熏。
 
 
 
【疏翼】
 
  第二答何等能熏四义中,第四辨与所熏和合而转。文分为二︰一、简自,二、遮他。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要同时、处[46],方是能熏,如所熏说[47]。
 
 
 
【论文】
 
二‧三二六 此遮他身、剎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熏。
 
 
 
【疏翼】
 
  第四辨与所熏和合而转中,第二遮他。
 
 
 
【述记‧卷十四】
 
  非前后剎那,及与他身能熏自识,不和合故。「和合」即是「相应」异名,如「生」名「起」。
 
  现行熏种,若说异时[48],如何释此?
 
  无姓有情,此第七识毕竟无有动转之时,缺无第三──有增减──应非能熏!
 
  此有二释︰一云︰此亦不然。无始以来我执增长,剎那剎那现种增长,非是不增。如邪见等,虽言一品,亦有异故[49]。四义具足。如无分别智入见[50]以去,渐渐增长,非谓体大,名为增长,但加明利,此亦如是。从无始来行相转暗,坚执不舍,故名为增,然极难也[51]。
 
  二云︰亦有增减。欲界为粗,乃至非想为细,地系差别,粗细不同,生下上时,亦有转动,有增减故。
 
  问曰︰既尔,何故论说与有顶地下下品道一时顿断[52]?
 
  答曰︰不然。岂以断同,便无九品?如三界中见道烦恼,一时顿断,有九品故。
 
  此障见道,彼障非见,何以为证?
 
  答曰︰若尔,如修道中顿超二果,从预流者至阿罗汉,以欲界中初品烦恼乃至与有顶初品烦恼一时顿断,岂品类同耶?
 
  问︰彼由加行,故令顿断,此不然者!
 
  答曰︰若尔,菩萨第十地顿断修道烦恼,应无九品!若以烦恼不障地故、唯障无学、作意留故,一时顿断者,以前顿断。有得义不[53]?今此第七唯障无学,不障有学,故金刚心一时顿断,非无九品。
 
  问曰︰若尔,应离此地,即断第七!以九品故。
 
  答曰︰不然。如菩萨十地所断所知障,一一地通三界所断,岂无多品[54]?又如菩萨生上,不断下惑,不障彼者,此例应然!不障有学,虽离此地,故不能断,要至无学方却断下[55]。
 
  问︰若有九品,何故名「一类」?
 
  答︰「一类」有多义︰一、三受不易,二、三性不易,三、境界不易,四、相续不易。故未转前,名为「一类」,非无九品名为「一类」。由此义故,却成无始乃至今日,今日为增。前解方成[56]。
 
  若以无姓有情,第七是有姓种类,故有增减者[57],不然。佛果七识,因七之类,亦应能熏!若以有漏无漏为论,不可例者,亦可有姓无姓为例,不应种类彼可名熏。论[58]言第七「与有顶地下下烦恼」等者,同障无学,名「势力等」。金刚心中一时顿断故,名「势力等」。非谓品同,名「势力等」。
 
  又如初地所断所知障,乃通三界,不妨欲界初品所知障,通障十地,十地别断。岂以多品断故,障即品多;一品障故,便无品类?故知[59]但约[60]能障此者,证此即断,不须论品。
 
  此中前[61]四,准所熏中,一一皆应寄问征起,然后牒论。
 
 
 
【疏翼】
 
  以上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中,第二答能熏四义讫。
 
 
 
【论文】
 
二‧三二七 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熏。
 
 
 
【疏翼】
 
  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中,第三总结上文。
 
 
 
【述记‧卷十四】
 
  总结也。
 
  即能缘中七转识、心所等,为能熏。
 
  若为相分,何法为障?
 
  即第八识为六、七识之所缘,故为相分熏。
 
  何分为能熏?
 
  唯自体分,如自体分唯受熏故,见分体故。
 
 
 
【疏翼】
 
  以上第三广辨熏习中,第二辨能熏具缘多少讫。
 
 
 
【论文】
 
二‧三二八 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令所熏中,种子生长,如熏苣胜,故名熏习。
 
 
 
【疏翼】
 
  第三广辨熏习中,第三释熏习义。
 
 
 
【述记‧卷十四】
 
  后、释熏习义。于中有三︰初、解熏习义,次、显法体多少,后、明因果。此即初也。
 
  要俱生灭,熏习义成。非如种生芽[62]许异时生故,不俱时有,故知色法无俱有义。唯华熏苣胜同生、同灭,故以为喻。《摄论》[63]喻如内熏习等[64]。
 
【论文】
 
二‧三二九 能熏识等,从种生时,即能为因,复熏成种,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疏翼】
 
  第三释熏习义中,第二显法体多少。
 
 
 
【述记‧卷十四】
 
  下、显法体。初、法,后、喻。此举法也[65]。
 
 
 
【论文】
 
二‧三三○ 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亦如芦束,更互相依;因果俱时,理不倾动。
 
 
 
 
 
【疏翼】
 
  第二显法体多少中,第二举喻。
 
 
 
【述记‧卷十四】
 
  初、举三法喻,喻三法体;后、举二法喻,喻因果义。种现二义,其文可解[66]。
 
  何故无有四法,新种生现耶?
 
  心等[67]一时,不可并故。又生彼缘,未和合故。若许生者,便无穷故,不可此时遂生现行。不同经部因果异时,故说俱时,理不倾动。
 
 
 
【疏翼】
 
  以上第三释熏习义中,第二显法体多少。即唯三法:种、现、种讫。
 
 
 
【论文】
 
二‧三三一 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
 
 
 
【疏翼】
 
  第三释熏习义中,第三明因果。于中分三︰一、如俱有生士用,二、如同类生等流,三、现种互为因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四】
 
  下、明因果。
 
  能熏成种,种生现行,如小乘俱有因与俱有法为其因故。以种望现能熏心等,更互皆得。即约同时士用果说[68]。
 
  本种与现,唯作因缘;现行望种,亦唯因缘。偏望为因缘,非说现行与本有种,为因缘也。此以大乘俱有因与此[69]相似,言「如俱有因」是因缘摄。非大乘中,许彼现行俱有因法是因缘义。《显扬》破故[70]。然《摄论》[71]第二[72],亦说为因缘,即是本识[73],同此无妨。如彼俱有因体,不成俱时为因故。以彼俱有因义,亦有现行不能熏故[74]。下四缘中,自当料简[75]。
 
 
 
【论文】
 
二‧三三二 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
 
 
 
【疏翼】
 
  第三明因果中,第二如同类生等流。
 
 
 
 
 
【述记‧卷十四】
 
  种子望种,大乘为同类因。亦如于彼[76]现望于现,非现望现为因缘摄同类因也。以疏远故,非亲近故。此等诸文,《摄论》皆有[77]。
 
 
 
【论文】
 
二‧三三三 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疏翼】
 
  第三明因果中,第三现种互为因缘。
 
 
 
【述记‧卷十四】
 
  除此,余法七转识等名为因缘。彼《对法》第四,十二缘起皆名因缘[78],应知假说。非实因缘,非办体故,非亲近故。
 
 
 
【疏翼】
 
  以上第二广上三相,即广一切种子相中,第二广释讫。
 
 
 
 
 
【论文】
 
二‧三三四 是谓略说一切种相。
 
 
 
【疏翼】
 
  第二广上初能变三相中,第三广一切种相,其中第三,总结上文。或初二行颂半﹝第二颂后半及第三、第四颂﹞本颂以十门解释中,总结第三段因相,即谓一切种门。
 
 
 
【述记‧卷十四末】
 
  此、总结上第三段也。
 
 
 
【疏翼】
 
  以上依本颂分十门中,第三门明一切种讫。
 
 
 
 
 
 
 
 
--------------------------------------------------------------------------------
 
[1] 谓新熏种子。
 
[2] 《摄论‧无性释》卷第二原文:
 
如从其炭、牛粪、毛等,随其次第生彼苣胜、青莲华根、及以蒲等。非苣胜等与彼炭等俱生俱灭,互相熏习,而从彼生。如是外种或无熏习,如苣胜与华鬘等俱生俱灭,由熏习故,生香气等﹝藏文无「如苣胜等」十九字﹞,如是外种或有熏习。
 
[3] 谓《摄论‧无性释》卷二,如云:
 
由稻榖等外法种子,皆是众生感受用业熏习种子,依阿赖耶力所变现,是故外种离内,无别。
 
[4] 灵泰《抄》云︰
 
即起能熏识之由也,由能熏击本识,能熏发种致之本识之中。
 
[5] 应谓初中初也。
 
[6] 指《摄论》两《释》之第二卷。
 
[7] 仍指《摄论》两《释》之第二卷。
 
[8]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坚」者,坚住,方可受熏﹝《摄论‧无性释》卷二云「若法相续随转坚住,如苣胜等,乃是所熏。非不坚住,犹如声等」﹞,非如动风 。所以者何?风性流动,不能任持所有熏气;一逾膳那,彼诸香气亦不随转。占博迦﹝梵文为「campaka」;藏文为「tsam pa ka」﹞油能持香气百逾膳那,彼诸香气亦能随转。
 
[9] 「末那」,梵文为「manas」。
 
[10] 「间」字,《续藏》注一作「间」,余作「简」。
 
[11] 苣胜、华香等,只作熏习譬喻,非彼等不变迁、动摇、间断故。
 
[12] 谓天亲、无性两《释》。
 
[13] 「此」等四字,《续藏》注引古本无。
 
[14]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藏文作「生」﹞于后念。
 
 本论卷三云︰
 
又六识身若事、若类,前后二念既不俱有,如隔念者,非互相熏。能熏、所熏,必俱时故。
 
 即破譬喻师﹝经部异师﹞前后念识体相熏。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只说前后相生,而未及相熏。如云︰
 
谓或有执︰心、心所法前后而生,非一时起。如譬喻者彼作是说︰心、心所法依诸因缘前后而生。
 
 即不同一剎那生起。
 
[15] 「此简」等十二字,金陵本误置于「许亦可熏」之下。
 
[16] 即大圆镜智。
 
[17]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如平等香﹝《摄论‧世亲释》卷二云「非极香臭所记」﹞乃受熏习,非极香物如沉麝等,非极臭物如蒜薤等。
 
[18] 灵泰《抄》云:
 
若中容之人,名舍。
 
[19] 谓本论卷三中,论述第八识是无覆无记中释。
 
[20] 本论卷三︰
 
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21]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心以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初地以上,随其所应乃得现起,数复熏习,转增转胜,乃至证得金刚喻定,从此以后,虽数现行,不复熏习更令增长,功德圆满不可增故;持种净识既非无记,不可熏故;前佛后佛功德多少,成过失故。
 
[22]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若物可熏,或能受熏﹝藏文作「bsgo bar nus pa」﹞,分分展转更相和糅﹝藏文作「'dre ba」﹞,乃名可熏。非金石等,能受熏习,不可分分相和糅故。
 
[23] 心、心所法,俱是依他起性法,而心所法又依心王同起。
 
[24] 谓《摄论》两《释》中无。
 
[25] 见本论卷三。
 
[26] 谓「不如是说者」。
 
[27] 此句谓:若言非择灭等假法,同生等假法,故而不论。
 
[28] 智周《演秘》云︰
 
古师诸德多为此计﹝即以无为法为生起因,万物由道生﹞。此论明简,故知古非。马鸣菩萨亦言真如受熏持种,恐译者误。﹝《大乘成业论》存马鸣两颂可证真如受熏持种非马鸣菩萨说,是别有用意者伪托。如云「心与无边种,俱相续恒流。遇各别熏缘,心种便增盛。种力渐次熟,缘合时与果。如染枸橼花,果时、瓤色赤。」指出二颂作者为苏玛提室腊(梵文为「sumati-wila」)《论释》﹞。
 
[29]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且有尔所熏习异计︰或说六识展转相熏,或说前念熏于后念,或说熏识剎那种类﹝藏文作「识种类相熏」﹞。如是一切,皆不应理。
 
[30] 《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非唯可熏,要复与彼能熏相应﹝藏文作「'brel ba」﹞。
 
 《摄论‧世亲释》云︰
 
当知即无间﹝藏文作「bar chad med pa」,「生义」﹞,乃名所熏。非别异住。同时、同处﹝藏文无此四字﹞、不即、不离﹝藏文作「非不相应」﹞,名曰相应。
 
[31] 其七转识已如第三种子义「恒随转」,及第一所熏义「坚住性」等
 
处简别,但《摄论》两《释》卷二又依此和合相应第四所熏义再遮
 
遣之。
 
 虽或俱时,而不相应。
 
 如《摄论‧无性释》卷二云︰
 
又诸转识定非所熏,以彼六识无定相应。何以故?以三差别互相违故,若六转识定俱有者,不应所依、所缘、作意,三种各别;以各别故,六种转识不定俱生;不俱生故,无定相应,无相应故;何有所熏能熏之性?
 
 《摄论‧世亲释》卷二又云︰
 
复有余义:别别行相一一转故。
 
[32] 谓前念之识熏后念之识。
 
  《摄论‧世亲释》卷二云︰
 
譬喻论师欲令前念熏﹝藏文作「生」﹞于后念。为遮彼故,说言「二念不得﹝颂文无「得」字﹞俱有」:无二剎那一时而有,俱生俱灭熏习住故。若谓此识种类如是,虽不相应,然同识类亦得相熏。如是例余,应成过失!谓余种类,例示应尔。以眼等根同净色类,亦应展转更互相熏!此意说言︰眼、耳两根同有净法,二净展转应互相熏。余亦如是,然汝不许。虽同净法,异相续故,不得相熏。识亦应尔,虽同识法,何得相熏!
 
[33] 「此」,谓即所熏四义。
 
[34] 染即有覆。
 
[35] 道邑《义蕴》云︰
 
若﹝色、心﹞二俱持,即有二种,应云多种生一芽过!《疏》意以两处所持俱心种,故云一种生芽,色、心各异,故云「二芽」。
 
[36] 本论卷三云︰
 
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若尔,果起从何种生?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
 
[37] 「不含容」,谓性违拒故。
 
[38] 谓如显色,及坚、暖等。
 
[39] 此句意谓以别色法坚以成总假﹝瓶﹞,而说瓶﹝总假﹞能持。故瓶
 
 体是实别色坚等。
 
[40] 见本论卷三。
 
[41] 谓《摄论》两《释》卷二。
 
[42] 即「剎那灭」义。
 
[43] 灵泰《抄》云︰
 
此执望二乘名异熟生,是无覆无记性故,不障彼起故。若望菩萨,即有覆无记性。能障彼起故。
 
 本论《述记》卷四十四云︰
 
有漏中除极劣无记,此即四无记中除异熟生。异熟生中有余三不摄无记,名异熟生无记,如法执等类,此皆能熏。唯除六识中业所招者,望余无记,是极劣故;亦除第八识──但业所招,亦非能熏。
 
[44] 「二种」,谓名言及业。
 
[45] 《摄论》卷一云︰
 
此中依下品熏习,成中品熏习;依中品熏习,成上品熏习。依闻、思、修多分﹝即「多次」﹞修作,得相应故。又此正闻熏习种子,应知亦是法身种子,与阿赖耶识相违﹝「相违」藏文作「对治」﹞,非阿赖耶识所摄﹝藏文作「自性」﹞。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
 
[46] 并和合相应。
 
[47] 即所熏四义中第四「与能熏共和合」。
 
[48] 即指上座部中经量部。
 
[49] 道邑《义蕴》云︰
 
如断善邪见,虽在当地言唯一品,复见断,于中亦有品类粗细差别。又设当地唯一品者,九地之中粗细异故,虽同第九,亦有增减。
 
 实即如《疏》,邪见亦转暗、转坚也,下解始及粗细不同。
 
[50] 「入见」,谓入见道。
 
[51] 即只能愈演愈烈。
 
[52] 本论卷五云:
 
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
 
[53] 如理《义演》云︰
 
第十地以前得顿断当地修道烦恼不?此质外人。今虽未解,理准菩萨有力能断。由具﹝烦恼不障、唯障无学、作意留﹞三义,所以不断,必至金刚满心而断修惑。
 
[54] 道邑《义蕴》云︰
 
如一地中所断之障,尚通三界,何妨顿断第七,通三界耶?
 
[55] 如理《义演》云︰
 
此外人释菩萨断惑所由。意云︰如菩萨生上,不断下惑者,为不障彼果。后入地时,于地地中断惑许有多品者,论主难云「此例应然」。既第七识中烦恼亦不障有学,虽离此地,故不能断。要至金刚道,方却断下欲界第七惑等。何以故?唯障无学果故。与汝所释,其义相似,故第七有增减。烦恼类故,成能熏,理无妨也。
 
[56] 道邑《义蕴》云︰
 
成前两解,非唯第一。说有九品﹝粗细不同﹞,成第二解。「今日为增」,成第一解。
 
[57] 此句意:若以无姓有情第七识是有姓有情种类,故有增减。
 
[58] 谓本论卷五。
 
[59] 「知」字,金陵本误作「细」。《续藏》疑「故知」二字为衍文。
 
[60] 「约」字,合灵泰《抄》牒文,金陵本误作「初」。
 
[61] 「前」,指能熏。
 
[62] 「芽」字,金陵本误作「可」。
 
[63] 见《摄论》卷一、《摄论‧无性释》卷二。
 
[64] 《摄论》云:
 
熏习能诠,何为所诠?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如苣胜中有华熏习,苣胜与华俱生俱灭,是诸苣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
 
 《摄论‧无性释》云︰
 
举他共成,喻自宗义。由自所见苣胜,与华,俱心变故﹝藏文无「由自所见」等十二字﹞。如彼苣胜与诸香华俱生俱灭,由是为因,随顺能生后后无间带华香气苣胜剎那。此亦如是。
 
[65] 《枢要》卷中云︰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中,难云︰旧种生新现,为因,果种生;新种现熏成,为因,果现起!若使新种无生力,唯从现所生,亦应新现力犹微,如何起新种?答︰新现缘皆具,新种故从生;新种未逢缘,故不能生现。
 
问︰现行新所起,即言缘已具,新种亦新生,何不称缘具?答︰新现能熏四义皆具足,故说现逢缘;新种未逢加行迁,故不得称缘具。要由前加行势力牵引故,种子方生现。
 
问︰能熏四义具,即说现生种,种子六义成,应说能生现!答︰逢缘、不逢缘,二有别故。如前已解。
 
[66] 灵泰《抄》云︰
 
谓从种子生现行,即现行依种子,即二法相依。又从现行,熏成种子时,即新熏种而依现行,即亦二法相依。
 
[67] 谓现行之时。
 
[68] 士用果有四,已如前引《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文。
 
[69] 《续藏》注云:一有「此」字,余无。
 
[70] 《显扬》卷十一〈摄胜决择品〉云︰
 
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由有三种过失故。何等为三?且如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主,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种过失,亦应如理广说。
 
[71] 谓《摄论‧无性释》。
 
[72] 「二」字,《述记》误作「三」,今改。
 
[73] 《摄论》卷二云︰
 
俱有因义,即阿赖耶与诸转识。若离如是俱有因摄内外种子阿赖耶识,所余因缘定不可得。
 
[74] 《大毗婆沙论》卷十六,辨相应因与俱有因不同云︰
 
平等义是相应因义。心王是胜,与心所法等义不显,故﹝相应因中﹞不说「心」。办一事义是俱有因义,心、心所法办事义同,故今说「心」。此中心者,即一切心。心所法者,亦一切心所法。如其所应,展转为俱有因。
 
 灵泰《抄》云︰
 
大乘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彼似小乘俱有因。即与彼俱有义相似,为因缘,即别说大乘种生现等俱有因,是因缘也。汝小乘俱有因,即现行望现行成俱,既现行望现行,即不是因缘也。「亦有现行不能熏故」者,即如异熟心、心所现行,及佛果位心、心所现行,皆不能熏。
 
 道邑《义蕴》云︰
 
言「不熏」者,释所以也,便以自义而显他非。
 
[75] 本论卷七论述四缘中云:
 
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76] 「彼」,指小乘。
 
[77] 见《摄论‧无性释》卷三,如云︰
 
是故色心前后相生,但应容有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无有因缘。
 
[78] 《对法》卷四云:
 
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八、略标第八识相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一、破有为相有实自性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三、染意有覆无记性摄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摄大乘论 第124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一、破大自在天等执
 摄大乘论 第72讲
 摄大乘论 第82讲
 摄大乘论 第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九、成立唯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苹果的吃法[栏目:看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