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六、明一切心心所具三种所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53
【论文】
四.一五○ 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
 
 
 
【疏翼】
  第二明其所依中,第二广解。
 
 
 
【述记‧卷二十五】
 
  「诸心、心所」下,广解所依。
 
  以上第八识及下诸识中,不辨所依义故,今因广论「依」下正文,即傍乘义。于中有三︰初、总泛出极成所依有三,次、别叙诸师于三依中各有异计,后、结归正义。
 
  泛出所依中,文势有三︰初、总举有所依法显所依之数,次、别列释所依体,后、总结前。
 
  「皆有所依」者,能有所依,故名「有所依」。
 
  于大乘中,何处经论名「有所依」?
 
  《瑜伽》五十五说心、心所法名「有所依」等,说无量名[1]。
 
  然彼言「所依」,唯约俱有依说,以恒定依故[2],大小二乘俱极成故。此中所言「然彼所依总有三种」者,恒不恒、定不定,合说为「所依」。「所依」及「依」,皆名「所依」,如下文云:此「假说」故[3]。如《瑜伽》第一卷云︰眼识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阿赖耶识[4]。
 
  此中三依,约三缘作名[5]。何以尔者?
 
  彼论以理为名,此论以缘为目,体义无别[6]。
 
 
 
【疏翼】
 
  此第一总泛出极成所依法中,第一总举数讫。
 
 
 
【论文】
 
四‧一五一 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
 
 
 
 
 
【疏翼】
  第一总泛出极成所依中,第二别列释所依。于中有三︰一、因缘依,二、增上缘依,三、等无间缘依。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五】
 
  自下、别列释所依体。
 
  约识而论,唯种子识。今言泛说「诸有为法皆托此依」,据通依故,一切有为法,无无因缘者故。此三得名,皆持业释。
 
 
 
【论文】
四‧一五二 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
 
 
 
【疏翼】
  第二别列释所依中,第二增上缘依。
 
 
 
【述记‧卷二十五】
 
  「谓内六处」,即眼根等。八识俱有依,皆不过内六处故。若对大乘,即通六处;若对小部,唯在五内;意处,说是等无间故。
 
 
 
【论文】
四‧一五三 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
 
 
 
【疏翼】
  第二别列释所依中,第三等无间缘依。
 
 
 
【述记‧卷二十五】
 
  「谓前灭意」,不取心所。总而言之,即通八识,相望得作,如下诤论。
 
  此开导依,若说「开」、「避」,二义无别,「开」即「避」故。今言「开」者,离其处所,即开彼路;复言「导」者,引彼令生,引导招彼令生此处故。
 
  梵言「羯烂多」[7],此可言「次第缘」。
 
  如逆次第,云「阿奴羯烂多」[8]──「阿奴」[9]是「逆」义;「羯烂多」云「次第」。顺次第者,云「钵剌底羯烂多」[10]──「钵剌底」[11],是「顺」义。此缘既云「三摩难呾啰」[12],故言「等无间缘」也──「三」[13]是「等」义;「摩」[14]是「无」义;「难呾啰」[15]是「间」义故。
 
  若言「种子依」,即唯现行法有种。现[16]望种子,应无此依,今言「因缘依」者,令知宽遍故。
 
  若言「俱有依」,即种果同时,应名「俱有依」,以「缘」简别,显增上缘,故非种子。
 
  若尔,俱时心所,应是此缘,彼非所依故。心王,是所依,唯种相似,故复[17]简之,如下[18]当辨。
 
  若言「无间依」,即前灭种子望后种子,应是此依,简异彼故,言「等无间缘依」。若尔,前念心所应是此依,是此缘故。
 
  不尔,心所非是所依。言「等无间」,复是所依,故复双简也。
 
  种子所依,办体生故,言「必不生」。增上缘依,随顺与力,不障彼故,言「必不转」。开导之依,显开彼路,导彼生故,言「必不起」。三文有异。
 
 
 
【疏翼】
 
  以上第一总泛出极成三所依中,第二别列释所依体讫。
 
 
 
【论文】
四‧一五四 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
 
【疏翼】
  第一总泛出极成三所依中,第三总结前。
 
 
 
【述记‧卷二十五】
 
  此言可解,即总结简。
 
  今言「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者,诸色等法,唯有因缘,无余二依。今假设如小乘无心定,是等无间缘果,有等无间依及因缘依;无俱有、增上缘依,义不具三;故不名有所依。
 
  此前,泛出三种所依,通心、心所。然其道理,既未明显,更须广示。
 
 
 
【疏翼】
 
  以上第二广解中,第一总泛出极成三所依讫。
 
 
 
 
 
 
 
 
--------------------------------------------------------------------------------
 
[1]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问︰诸心、心所,凡有几种差别名耶?答︰有众多名︰谓有所缘、相应、有行﹝藏文即作「有行相」﹞、有所依等无量差别﹝藏文作「及与如是诸相同者」,无「等」字﹞。
 
[2] 《瑜伽》卷五十五,解「有所依」一名差别云︰
 
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虽有为法无无﹝能﹞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藏文作「brtan pa」﹞所依为此量故。
 
[3] 如本论卷四云︰
 
然有处说依为所依,或所依为依,皆随宜假说。
 
[4] 《瑜伽》卷一原文为: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5] 《枢要》卷中云︰
 
何故四缘三名所依,所缘缘体,不名「所依」?胜者名「依」,势相亲近,所缘缘疏,是故不立。因即可以,依义即非。
 
[6] 道邑《义蕴》云︰
 
「理」,谓道理。谓诸现行必有种故,名「种子依」;根识必俱时故,名「俱有依」;前心开导后故,名开导依。由斯道理,《瑜伽》立此名也。今言因缘、增上、无间者,「缘」,四缘中名因也。
 
[7] 「开导依」梵文为「羯烂多﹝kranta﹞」。
 
[8] 「阿奴羯烂多」,梵文为「anukranta」。
 
[9] 「阿奴」,梵文为「anu」。
 
[10] 「钵剌底羯烂多」,梵文为「pratikranta」。
 
[11] 「钵剌底」,梵文为「prati」。
 
[12] 「三摩难咀啰」,梵文为「samanantara」。
 
[13] 「三」,梵文为「sam」。
 
[14] 「摩」,梵文为「an」。
 
[15] 「难呾啰」,梵文为「antara」。
 
[16] 「现」字,合《演秘》牒释及《义演》举正,余误作「种」。《续藏》
 
 注云疑作「现」。
 
[17] 「复」字,合《演秘》牒文,《义演》同,余多误作「后」。《续藏》
 
 注云疑作「复」。
 
[18] 本论卷四述净月等主张云︰
 
许现起识以种为依,识种亦应许依现识。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七、广种子依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五、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四、末那心所何地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一、合解自性行相门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摄大乘论 第91讲
 摄大乘论 第6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五、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思
 摄大乘论 第32讲
 摄大乘论 第112讲
 摄大乘论 第82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栏目:万行法语]
 百喻经 81 为熊所啮喻[栏目:百喻经·白话文]
 若想实现“心净国土净”,理应从自他做起。[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八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在特定条件下会把疾病传染给人类,不让动物死,人类就会死,这样如何取舍?[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那先比丘经 第三十五问 父母死哭、闻法哭有何不同?[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四、走进佛法[栏目:学诚法师]
 禅者的初心 第三部 用心理解 7 相信“无中生有”[栏目:铃木俊隆]
 若每天念一千句地藏名号,共念一千天,就可以得到鬼神拥护。请问修净土法门可以念吗?[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大悲咒句偈 11.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 PE LU JI DI SHIR FWO LA LENG T..[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