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七、引教证有第七识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5
【论文】
 
五‧六七 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
 
 
 
【疏翼】
 
  第二依所问以辨其相中,第二以二教六理证有此识。
 
 
 
【述记‧卷三十】
 
  自下第二大段、引教及理证有此识。文中有三︰初、问,次、答,后、释颂。
 
  下、会唯立六识是也。
 
  小乘执此即是六识入过去者,故为此问。
 
 
 
【论文】
 
五‧六八 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疏翼】
 
  第二大段引教及理证有此识中,第二答。
 
 
 
【述记‧卷三十】
 
  答中有二︰初、总以教理为量,二、别以教理为量。是总答也。
 
 
 
【论文】
 
五‧六九 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
 
【疏翼】
 
  若二答中,第二别以教理为量。于中分二,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中又三︰第一不共许经中,又二︰一、总解,二、别解,三、引经。此即总解。
 
 
 
【述记‧卷三十】
 
  自下、别答。于中有二︰初、依显经以教证有,次、依隐经以理证有。初中有二︰初、不共许经,二、共许经。
 
  明此等经大小有。然七十六、《解深密经》[1]及《楞伽》[2]大有文。小乘谓未来名心,过去是意,现在是识等种种分别,然无别体。今显于经,言别有体。
 
  上总解已。
 
 
 
【疏翼】
 
  此即第一不共许经中总解。
 
 
 
【论文】
 
五‧七○ 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疏翼】
 
  第一不共许经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三十】
 
  虽通八识皆名心、意、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为一切现行熏,是「集诸法种」;现行为依,种子识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诸法」。然六十三中,心等具有此通别名,所以稍广[3]。
 
  「第七名意,恒审、思量为我等故」,因中有漏,唯缘我境[4];无漏缘第八及真如,果上许缘一切法;故论言「等」也。
 
  余六识名识,「于六别境」体是「粗」、「动」、有「间断」法、「了别转故」。易了,名「粗」;转易,名「动」;不续,名「间」。各有此胜,各别得名。
 
 
 
【论文】
 
五‧七一 如《入楞伽》伽他中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疏翼】
 
  第一不共许经中,第三引经。于中分三︰一、引《楞伽》,二、指余多教,三、指前成佛说。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
 
  何以知心等是第八等耶?
 
  即是彼经第九卷颂。旧[5]云︰本识但是心,意能念境界、能取诸境界,故我说唯心。然彼错翻[6]。
 
  次下、显证第八是无记等。谓心常无记法,意二边取相;取现法是识,彼是善不善。
 
  「意二边」者,应言「有我、我所执」,颂翻错也,不计断常故[7]。即第八是「心」;第七是「意」,思量性故;余六是「识」,六是能了诸境相故。
 
 
 
【论文】
 
五‧七二 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别有。
 
 
 
【疏翼】
 
  第三引经中,第二指余多教。
 
 
 
【述记‧卷三十】
 
  谓《入楞伽》及上下无量文[8],及《佛地经》等亦尔,说有平等智;《庄严论》说转第七识得。此唯大乘所信。
 
 
 
【论文】
 
五‧七三 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
 
 
 
【疏翼】
 
  第三引经中,第三指前成佛说。
 
 
 
【述记‧卷三十】
 
  经教成佛说,第七非无[9]。
 
 
 
【疏翼】
 
  以上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中,第一不共许经讫。
 
 
 
【论文】
 
五‧七四 《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
 
 
 
【疏翼】
 
  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中,第二共许经。于中分三︰一、引经颂文,二、引长行释,三、恐繁且略。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
 
  此、大小乘通许之经。
 
  非是解解脱义,名「解脱经」。然《四阿含》不摄零散之经,诸部皆有,如《天请问经》等,并是为《阿含》不摄。
 
  此经解脱阿含,故名为《解脱经》。若言「零落经」,名字恶也,此颂文长行自解[10]。
 
 
 
【论文】
 
五‧七五 彼经自释此颂义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
 
【疏翼】
 
  第二共许经中,第二引长行释。于中分三︰一、释初半颂,二、释后半初句,三、释后半末句。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
 
  释颂初半。
 
  无明为后,同《瑜伽》[11]等,以是主故。如《摄论》中,无性第一,世亲亦然。解云︰由我故起慢,此二有,故有爱;此三,皆用无明为因[12]。然今少别[13]。
 
 
 
【论文】
 
五‧七六 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
 
 
 
【疏翼】
 
  第二引长行释中,第二释后半颂初句,即第三句。
 
 
 
【述记‧卷三十】
 
  释颂后半中,初句。
 
  成无学竟,居解脱道中。此意从彼无间道断已,解脱道中便得解脱,更不为拘。
 
 
 
【论文】
 
五‧七七 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
 
 
 
【疏翼】
 
  第二引长行释中,第三释后半颂末句,即第四句。
 
 
 
【述记‧卷三十】
 
  释第四句。
 
  住无学位,此意相应诸烦恼等,非唯现无,亦无过、未。现在,理无,不俱起故,种已断故。然萨婆多等计惑虽断,于过、未世,仍有体在,去来世有故。
 
  今举共许,则云「非唯现无」。偏破彼宗,故云「亦无过、未」,过、未无体故。颂中唯言去来无,不言现在无,为极成故。
 
  此经,大小共信,十八部共许。诸部解别︰上座部等计即染第六,诸惑许并生。别有细心,是第六意,恒现行故,如受生心等。
 
  大众经部等解︰如常施食、受乐,非谓一切时有,名恒。
 
  萨婆多等,非四惑同时俱。此即前后有俱,常施食等。
 
  今大乘云︰即是我第七识。
 
  此中至教,诸论所无[14]。
 
 
 
【疏翼】
 
  以上第二共许经中,第二引长行释讫。
 
 
 
【论文】
 
五‧七八 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疏翼】
 
  第二共许经中,第三恐繁且略。
 
 
 
【述记‧卷三十】
 
  指略说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别答即别以教理为量中,第一依显经以教证有讫。
 
 
 
 
 
 
 
 
--------------------------------------------------------------------------------
 
[1] 《解深密经》卷一云︰
 
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
 
[2] 唐译《楞伽》卷二云︰
 
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唐译《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藏识是名心,执我名为意;能取诸境界,以是说为识。
 
采集业为心,意为遍采集;意识能遍了,五识现分别。
 
心能持于身,末那着诸趣;意识能遍了,五识缘自境。
 
藏识以为因,从是生余识;意、意识所缘,无间而流转。
 
五识复更待,增上缘而生;同时自根事,是为增上故
 
 又云︰
 
藏识变众境,弥纶于世间;意执我我所;思量恒流转,诸识类﹝藏文作「颜色」﹞差别,各各了自境。
 
 又云︰
 
积集业名心,遍积集﹝藏文作「能了知」,即能缘积集﹞名意,了别名为识,五识取现境。
 
[3] 如《瑜伽》卷六十三云︰
 
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
 
[4] 《瑜伽》卷六十三云︰
 
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
 
[5] 指魏译《楞伽经》。
 
[6] 唐译《楞伽》卷六云︰
 
藏识说名心;思量以为意;能了诸境界,是则名为识。
 
[7] 唐译《楞伽》云︰
 
心常为无记,意具二种行;现在识通具,善与不善等。
 
[8] 作者按:此句应作「谓《入楞伽》及《 大乘密严经》中,上下无量
 
 文」。
 
[9] 如本论卷三引《庄严论》七因为证等。
 
[10] 《枢要》卷下云︰
 
《瑜伽》第十六引经云︰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藏文作「烦恼不解脱,此亦不解脱」﹞。彼自释云︰非先者,与诸烦恒俱生故。非后者,即与彼惑俱时灭故。
 
[11] 《瑜伽》卷五十一、卷六十三。
 
[12] 如《摄论‧无性释》︰
 
谓坚执着我、我所性;由此势力,而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举。此二有故,便起我贪﹝世亲云︰「于实无我,起有我贪」﹞,说名我爱。此三,皆用无明为因,言「无明」者,即是无智,明所治故。
 
[13] 「我慢」在「我爱」后。
 
[14] 唯此论有。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八、六证显七识是有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六、诤答有无出世末那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五 三、染意有覆无记性摄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四、广阿罗汉
 摄大乘论 第6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三、第八心所相应门──别解受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四、破随眠为不相应执
 摄大乘论 第17讲 (第14、15、16讲没有录音)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八、破假必依真难
 摄大乘论 第30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十一、合解自性行相门
 摄大乘论 第119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法习定入门[栏目:林钰堂博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九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人生有爱无憾事[栏目:开悟·证严法师的生活禅心]
 在你淫欲心来时..瞋恨心上来时...散乱心上来时...业障现前时...愚痴时...[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唯识学的三点伟大之处[栏目:唐仲容居士]
 356.问曰:若菩萨有无碍智,与佛何异?[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误导之害[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二二二 小难提耶猿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学习观音菩萨的慈悲(见绚法师)[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别害怕,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栏目:雪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