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程法师·南加州禅修导摘要
作者:林淑德
来源:法鼓山美国护法会LA分会
不远千里来自马来西亚的继程法师,是圣严法师1985年的传法弟子,在四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的一连串密集禅修指导活动中,为我们带来了浓浓的禅意,使我们对於禅坐与修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师还带来他的「春在枝头」,「头头是道」,「百法明门论讲录」与大家结缘。前两本书是他禅修指导的讲材,也是我们自修的重要指南。他带来仅有的一本最新着作「提起话头」,与一幅他书写的心经挂历,留在LA道场供我们阅赏。法师慨允为我们挥毫,写下许多蕴含禅韵的艺术墨宝,将在七月十五日的募款餐会上义卖。
继程法师在LA道场的三天,为我们讲解了天台宗的「小止观」禅修法门。 在侨二中心的「春在枝头」演讲, 谈到对开悟解脱过程的正确观念。 在LA道场的一日禅, 详尽的教导了禅坐的方法细节。在Irvine 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的二天,讲解了「六妙门」禅修法门,并教导禅坐的详细方法。法师七天的禅修指导内容极为丰富又有系统,将重点摘录於以下,若能再阅读其着作,必有深入的了解。
〔禅修提要〕
* 禅修必须1)建立正确的知见, 2)有增上生心(向上提升自己之心),如此用功时可享受到身心调和的喜悦,而继续用功。
* 用功的方法: 1)对治法, 2)摄心法。依不同情况而应用不同方法。
* 看清自己现在具备些什麽因缘条件,就掌握现有的因缘条件去修,能做到的就去做。明白现在因缘条件不俱足,将来仍有机会提升,先去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即小止观的“具缘“)。
* 当打坐至身心统一时,已至“止”的境界,是欲界定,此时只是一种觉照。
* 修止必须具备专注力与觉照力。
* 修观前1)必经过修止的过程(入观前先摄心於止),依止而起的观为“慧观”(即心在安止的状态,仍能觉知当下之境,而起观其过程之无常)。
2)必须先对义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如无常、无我的观念),オ能变成自己正确的知见,オ能自己做观想、缘理观(得先有理路),而能有系统的将义理整理出来让人了解。
* 平时要多闻(听佛法、看经书、共修)、多思(多练习深细如理的思维),オ能产生智慧而理解佛法之理(义理、道理、理论),将事与理贯通,把佛法道理应用於生活中。
* 智慧即有观察、辨别、抉择的能力,使我们生出客观的看法,深入事理,判断正确,符合缘起的运作。
* 观境为空: 「观」中起念头“有个观到外境是空的作用为何?”…
乃至由观外境而变为向内观心念与妄想,再至观细了,而发现到所有的作用,皆是相对的境。观此是空,反观亦是空,皆是因缘合和在作用。能观与所观皆是相对的,两者皆在缘起、相对的状态才成立,因此两者皆为空(即毕究空)。
* 在家居士於日常生活中:
-常提起正念,自问: 此事若如此做,对人对己都好吗?
-时常将心调为正面心,以慈悲心待人处事。心是一切活动、一切现象显现的主体,心造作种种的行为,而形成种种的业,再招感种种的果报。
-每天起床後照镜子时,给自己一个最美的笑容,先开始对自己慈悲,接着对家人慈悲,继而对外人慈悲,主动去散发慈悲。
-修心是修改习气、观点,改善後,看别人顺眼,看世界更美好。
-修行是时常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净化。
-学习佛法是要开拓、提升我们的心灵层次,将佛法理论应用於生活中。
-明白每个人的思维方法不同,以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容易吸收又能运用於生活上的方法来修行。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於自己。要融入自己的因缘,做智慧的抉择运作。
〔谈开悟解脱的过程〕
* 宗教上的开悟解脱过程,不该是神秘玄奥的。我们应该先放下对宗教上解脱境界的猜测妄想,而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释迦牟尼佛於证悟成佛(即觉悟者)後,提到开悟解脱之过程境界,是难以言喻的,是一种烦恼全灭之状况。
* 最重要的悟境,是在破除我见(空去我执,没有凡夫的成见、染着、比较心)时发生,自烦恼中解脱出来,而心无空挂碍。觉悟者的状况,是心在无我中运作,行、住、坐、卧仍如常人,不显神通。不同的是,他是全心全意、以无杂念的清净心,亦没有分别心的生活在每个当下。例如他吃东西时很专注,不起其他念头,任何食物皆是最美味的。充满着慈悲心,他眼中的众生,皆是美好的,没有坏人,只有因烦恼而犯错做坏事的人。在观空、观无我时,没有能观的我,亦无被观的众生,而无我见、无常人见,只是随顺因缘、运用智慧的去生活。
* 开悟: 在思维过程中、人生经验中、做学问上,很用心於某一点时,会忽然有突破性的理解而开窍,而融会贯通,即是一种开悟。於是面对生活,会有不同的人生观。本来生活上的问题,因为自己看法观念角度的改变,就不成问题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与事情问题上,都会做得更好。
* 若没有很用心的生活过,不容易有开悟的经验。如艺术家,平时若能不断的学习、练习创作,才能常有灵感。他们不同时期的突破,即是艺术创作的开悟,而其作品有不同开悟後的持色。
* 悟境过後,应以此悟做为生活上的指导。由於悟中的体验而更坚定不再退转的信心,更有向往开悟解脱後境界的欲望(正欲)。
* 在人生旅途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悟,有助於走好修行之路,亦使生活过得更好,生命开展得更美妙。即使此生不能开悟解脱,只要保持信心,向佛陀学习,从审察自己身心开始,踏实的用功修行止观,即是培植善根,造就未来生智慧开悟成佛的因缘,终能脱离烦恼,跳出三界的轮回。
〔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是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晚年推出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有二十五种方便法门,依众生根器之不同,而以适宜之方法来助人禅修。
“二十五方便”涵盖於以下五大项目之内
1. 具五缘(禅修之前该具备的条件) :
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远离世务),亲近善知识。
2. 诃五欲(诃弃五种能引起内心贪欲的外境) :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
3. 弃五盖(弃除五种内心的烦恼) :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懊悔),疑(怀疑)
4. 调五事 : 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细呼吸),调心。
5. 五方便行 : 欲(正欲 - 想要修行、证果的欲求, 正欲为精进所依),精进,
念(念是定所依),巧慧(正见的辨知,非得从定中发慧),一心(专注、坚持修行之心) 。
* 正修(为调心的功夫) :
1. 坐中修-坐姿正好处於非动非静之状况,是修止观最理想的姿势。
2. 历缘对境修-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修止观,时时收心於当下而不散乱,活在当下的因缘中,不断的调和身心,安住身心。
* 善根发 :
1. 外善根发相-发生对布施、持戒、孝顺父母、供养三宝、听佛法的兴趣渐增之善根外相。
2. 内善根发相-a. 数息、不净观、善心、因缘观、念佛五种观法之善根发相。
b. 辨真伪邪伪禅相,真正禅相。
* 觉知魔事-魔即修行上的障碍。有四种-烦恼魔、阴入界魔、死魔、鬼神魔。
* 治病-业障病当求忏悔,禅病须以止、观之法对治。
* 证果-一念心中具足空假中三观。不落入空假中。
〔六妙门〕
* 是四部天台止观着作中, 惟一由智者大师亲笔撰写、讲解完全的禅修法门。
* 是亦世间、亦出世间的禅法,以数息法可达到世间定,亦可达到出世间定。
* 此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 涵盖了所有的修行法门。
数-数息法
随-随便宜(随不同情况,改用任一妙法)
随对治(随出现的状况,应用对治法。例如:以慈悲观对治瞋心,以不净观对治贪心,以数息法对治散漫)
止-身心统一时,而心入定
观-观照,起观想
还-生智慧、回归佛性
净-清净本性
* 修行要有一根本方法,在用不上时,可当下调整转换为其他用得上而懂的方法。
〔基础禅坐要领〕
* 穿宽松的衣服,不戴首饰、手表、眼镜,关掉手机。
* 打坐前,先做八式动禅的暖身运动,使全身松软;并练习发慈悲心(可念慈经,或写祝福字句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心变得慈悲柔软,打坐易入深定。入深定时可做假想观,观想亲人皆快乐。
* 开始打坐时,一定要全身放松。腿盘好後,将脊椎骨的每一个骨节,都安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身体自然会放松下来。
禅坐(打坐)是身、息、心的调和
* 调身-姿势正确了,才坐得久。
。调上半身(上盘):
1. 手结定印-左手放在右手上(以静制动),双手四指相叠、姆指相触,成圆形。
2. 结定印的手放在胸前,与胸隔着空间成圆形(即含胸),再将手放下置於腿上。
3. 用点力量将腰杆挺直,再深呼吸,呼气时,腰两旁的肌肉会放松下来,腰仍会挺着。由侧面看身体,是稍向前倾,非直的挺胸。
4. 头前後左右轻转,将颈部拉松。头很轻的向後仰至快掉下时,再轻轻的向前倾,即是颈椎正确的位置。下巴内收时,双眼平视前方,保持头顶与天垂直,而不要低头。低头会造成颈项的肌肉紧张,气管被压而呼吸不太顺畅。
5. 上下牙轻叩不咬紧,舌轻抵上颚(上牙床),会自然分泌唾液润喉。
6. 眼皮不用力、轻松下垂,轻阖眼而不闭紧,双眼下垂不视物。
7. 面带微笑,使脸部放松。
。调下半身(下盘):必须下盘稳,上盘才会稳。
1. 最好是臀、左膝、右膝三点之间各等距,三点皆贴到地面,呈大等边三角形是最稳的坐法。双盘、单盘(脚放在大腿上)容易如此做到。半单盘(脚放在小腿上)只能做到等腰三角形(臀与左膝或右膝之间等距,但与两膝之间不等距),散盘的三个支点不平衡就不稳,交脚坐的三角形变小亦不稳。
2. 蒲团只坐三分之一或一半,臀部要垫高,使挺腰时後面的支点比前面高,而身体稍向前倾,将身体重心的垂直线放在三角形的中心,并将身体的重量平均分散到三个支点,最後观想将重量下至地面。否则全身的重量会压在臀部或腿上。
* 调息-全身放松了、呼吸顺畅了、才不会控制呼吸、才能用数息法调心。
坐稳後,自头至下将身体各部位好好的放松,不妨重覆数次,及至完全放松之後,身体保持在静止状态,心也往下沈静,会慢慢觉察到呼吸(胸部或腹部的起伏),顺着自然顺畅而不费力的呼吸,转为觉察到呼吸在鼻端出入的触觉。
* 调心-以数息法、随息法来收摄、凝聚我们的心至止、定。
体验到呼吸在鼻端的出入,呼吸自然顺畅时,可转为数息法,用数目字来提起觉照的心,保持注意力在呼吸上。清清楚楚由一至十,数每一次的呼气,将注意数目的心(专注)与数的心(警觉的觉照)统一运作。被妄念打断时,重头来起。及至心愈收摄、心与气息愈来愈细,自然不须数息而清楚觉知到呼吸进出时,即转用随息法,专注在呼吸进出的触觉上,心与呼吸一致了,心由收摄至凝聚,心调得较细了,自然会安止於一境,不会受到身体觉受及外在环境的影响,慢慢地深入定中,达到身心统一。心能止、定後,方能起观。由不断的训练观心及事相的生灭无常,终会生智慧、证悟到缘起性空。
* 出静:当引磬响时,表示可以出静了。先调心、再调息、最後调身。
1. 调心-全身不动,保持正念,先觉照全身打坐的姿势,将注意力自鼻端放至全身。放心由细回到平时较粗之状态。
2. 调息-慢慢深呼吸三次,将细呼吸调为平时粗些的状态。
3. 调身-打坐时身体内部变细,若外部动作一下子变粗,内外不协调,会头痛或睡不好。未松开腿前,头颈前後左右转动,上身画圈转动,双手搓热按摩各部位。起座後,做做体操舒活全身。
* 打基础的阶段,是最苦、最费时又最没有成就感的,要有耐心、恒心去维持打坐的习惯,愈用功练习得好,愈想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