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五、广六位心所──十三门辨随烦恼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7
【论文】
六.三四七 如是二十随烦恼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定是实有;教、理成故。掉举、惛沉、散乱三种,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教、理,如前应知。
 
 
 
【疏翼】
  第二长行答中,第二诸门分别。于中分为十三门︰一、假实分别门,二、俱生分别门,三、自类相应门,四、诸识俱起门,五、五受相应门,六、别境相应门,七、根本相应门。八、三性分别门,九、三界分别门,十、以下缘上门,十一、三学分别门,十二、见修断分别门,十三、有事无事门。此即初门。
 
 
 
【述记‧卷三十八】
 
  自下第二、诸门分别。
 
  诸门分别中,别以十三门分别,第一、假实分别。
 
  此忿等小十、大中,忘念、放逸、不正知,此无异诤。《对法》第一云︰当知忿等,皆是假有[1]。此虽总言,各别之中,有实假者,又随他相,总名假有。如此等十三,他少分故,名假,如余七法。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定是实有,随他相说,亦名为假。
 
  前之十三假,后之四种实,教理成故。五十五说等四[2],「实物有」故。
 
  凡「世俗」者,亦有是假有。对胜义为言,但言「世俗」,而体实有。此等[3]言「世俗」,对胜义为论。以随他相,而体非假。
 
  掉、惛、乱三,「有义:是假;有义:是实」,如前[4]说故。今取实者[5]为胜。
 
  上虽一一别明,未总显二十中,几假、实故,今总辨之。
 
 
 
【论文】
 
六‧三四八 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二俱生分别门。
 
 
 
【述记‧卷三十八】
 
  此第二、俱生分别门。
 
  此依正义。下断门中[6],有说唯修,今不依彼。彼不正故;一一皆通二,随二惑[7]起故;见等之后,贪等之上,亦假立彼忿等十法故;至下[8]当知。
 
 
 
【论文】
六‧三四九 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行相粗猛,各为主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三自类相应门。于中分三︰一、小随不俱起,二、中随遍不善,三、辨大随遍染。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三、自相应门。
 
  小十忿等,自各相望,「定不俱起」,体性相违故。何故尔者?以「行相粗猛」,非如根本细和,一一各「各为主」,故不并生。五十五[9]及五十八[10]皆云:忿等十法互不俱故,正与此同。
 
 
 
【论文】
六‧三五○ 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
 
 
 
【疏翼】
  第三自类相应门中,第二中随遍不善。
 
 
 
【述记‧卷三十八】
 
  无惭等中二,遍一切不善心俱,但不善心皆有故。
 
  《对法》第六[11]、五十五[12],及五十八[13]皆同于此,相如前说[14]。故知得与小大并生,皆通不善故。
 
 
 
【论文】
六‧三五一 论说:大八遍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
 
 
 
【疏翼】
 
  第三自类相应门中,第三辨大随遍染。文又分二︰一、述正,二、会违。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义引五十八说:大八掉举等「遍诸染」污心[15],展转自相望,及小中十二,皆容俱起,不相违故。
 
  前第四卷说有四师[16],第四师为正。忘念、不正知,是痴分故[17],散乱别有性故,余者极成,故八遍也。此中,但有后师[18]正义。
 
 
 
【论文】
六‧三五二 有处说:六遍染心者,惛、掉增时,不俱起故。
 
 
 
【疏翼】
  第三辨大随遍染中,第二会违。文分为二︰一、会《瑜伽》,二、会《对法》。此即会五十五文。
 
 
 
【述记‧卷三十八】
 
  若八遍染,何故五十五说[19]不遍染耶?
 
  彼除惛、掉者,此二行相增时,不俱起故。必一增一劣,如萨婆多寻、伺二法。
 
  问︰寻、伺行粗细,不许一心俱;惛、掉相下高,应非一心并?
 
  答︰别体,下、高互增、劣,惛、掉得俱生;无体,粗细不互然;故非一心并[20]。俱增行相,惛、掉相违,增不增时,体无乖返。
 
  问︰寻、伺相粗细,粗细何则定?惛、掉相高下,高下增不增?
 
  答︰彼无别体,假立故然;此有别体,实故,得尔。
 
  问︰贪、瞋应尔,亦有增不增?
 
  答︰不尔,法性定故。掉等体遍,行相增劣,非如寻、伺体是不遍,不可为例。即惛、掉行相俱增时不俱生,非彼二体,不俱生也。
 
 
 
【论文】
六‧三五三 有处但说:五遍染者,以惛、掉等,唯违善故。
 
 
 
【疏翼】
  第二会违中,第二会《对法》。
 
 
 
 
 
【述记‧卷三十八】
 
  《对法》六中「说五遍」者,谓「不信」、「懈怠」、「惛沉」、「掉举」、「放逸」五法[21]。以此五法,违唯善法──惛障轻安、举障于舍──余文可知,非如忘念等[22],许违三性。念等[23],虽有痴分,违无痴者,以有非痴分,故不说之。以彼所违虽善正念,念通三性故,非如善法中法,故不为例。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三自类相应门讫。
 
 
 
【论文】
六‧三五四 此唯染故,非第八俱;第七识中,唯有大八,取、舍差别,如上应知;第六识俱,容有一切;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大相通,五识容有。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四诸识相应门。
 
 
 
【述记‧卷三十八】
 
  第四、五识俱门。
 
  八、七、六识,可知。「八」如第三卷说[24];「七」如第四[25]卷说。取痴分念等,舍念分念等[26]。
 
  忿等小十,行相「粗」而且「猛」,「五识」望彼即细,故不俱。中二、大八,五识容有,遍不善、染故。
 
 
 
【论文】
六‧三五五 由斯,中、大,五受相应。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五五受相应门。于中分二︰一、审细义,二、随粗相。初中又二︰一、中大遍俱,二、小十异说。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五、受俱门。
 
  遍行之中,余四[27]义定,不说之也。由遍于不善等故,说「中」及「大」,遍「五受」俱。五受皆通不善、染故。
 
 
 
【论文】
六‧三五六 有义:小十除三,忿等唯喜、忧、舍三受相应;谄、诳、憍三,四俱,除苦。
 
 
 
【疏翼】
  第一审细义中,第二小十异说。于中有二师说,分之为二︰一、初师义,二、次师义。此即初师义。
 
 
 
【述记‧卷三十八】
 
  此、第一师。
 
  除谄、诳、憍,余「忿等」七,唯喜、忧、舍三受俱起。非通上界,无意乐故;不在五识;欲界不通苦、乐;地狱之中,意无苦故,通欢戚行,亦有喜故[28]。谄、诳、憍三,四受俱,除苦,色界乐俱故,以初静虑有意乐故。
 
 
 
【论文】
六‧三五七 有义:忿等四俱,除乐。谄、诳、憍三,五受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此受俱相,如烦恼说,实义如是。
 
 
 
【疏翼】
  第二小十异说中,第二次师义。
 
 
 
【述记‧卷三十八】
 
  此、第二师。
 
  七[29]唯欲界系者,四受俱,除乐,欲界意无乐故。
 
  「谄、诳、憍三,五受俱起」,此增「苦」者,意有苦受故,如前数说[30]。
 
  此受相应之行相者,问︰忿等如何与喜俱?悭等如何与忧并?
 
  此,如前根本烦恼中说[31]。
 
  此上所说,约审细义。
 
 
 
【疏翼】
 
  以上第五五受相应门中,第一审细义讫。
 
 
 
【论文】
六‧三五八 若随粗相,忿、恨、恼、嫉、害,忧、舍俱;覆、悭,喜、舍;余三增乐。中、大随粗,亦如实义。
 
 
 
【疏翼】
  第五五受相应门中,第二随粗相。
 
 
 
【述记‧卷三十八】
 
  「随粗相」者,一、行相顺多分起故,二、随小乘相。忿等五法,唯忧及舍俱,彼瞋分故;此戚行故。「覆、悭,喜、舍」俱,彼贪、痴分;此欣行故。余谄、诳、憍,更「增乐」受,上地有故;除苦、忧二,唯欣行故。「中、大随,粗亦如」此前自「实义」说,以通违、顺二行相故。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五五受相应门讫。
 
 
 
【论文】
六‧三五九 如是二十,与别境五,皆容俱起,不相违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六别境相应门。于中分二︰一、总解,二、逐难问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六、别境相应门。
 
  皆得俱起,行相不相违故。
 
  此总解讫。
 
 
 
【论文】
六‧三六○ 染念、染慧,虽非念、慧俱,而痴分者,亦得相应故。
 
 
 
【疏翼】
  第六别境相应门中,第二逐难问答。于中分三︰一、染念与念染慧与慧如何俱,二、忿与念如何俱,三、乱与定如何俱。此即初答。
 
 
 
【述记‧卷三十八】
 
  下、逐难问答。
 
  问︰忘念云何与念俱?恶慧云何与慧俱?
 
  此中忘念,念为体者,不与别境中念俱。通痴分者,故得相应。慧准此知,亦有痴分故。此二合说,故言「染念、慧」等。
 
 
 
【论文】
六‧三六一 念亦缘现曾习类境,忿亦得缘剎那过去,故忿与念,亦得相应。
 
 
 
【疏翼】
  第二逐难问答中,第二忿与念如何俱。
 
 
 
【述记‧卷三十八】
 
  问︰忿缘现在,念缘曾习,云何此二,说得俱生?
 
  念缘曾习,亦缘[32]现在之境,有是过去曾习之类;故念亦缘现在起,故得与忿俱,如见旧怨,起忿、念法;此以念从忿行,下以忿从念行。念缘过去次前剎那,亦名缘过去,现在一念故,忿缘分位现在,随事究竟,名缘现在;即忿亦缘剎那过去。忿、念二法,随就行相,皆得相应,无过失也。
 
 
 
【论文】
六‧三六二 染定起时,心亦躁扰,故乱与定,相应无失。
 
 
 
【疏翼】
  第二逐难问答中,第三乱与定如何俱。
 
 
 
【述记‧卷三十八】
 
  「染定起时」,既名染故,心亦躁扰。不相违故,相应无失。非是散乱定取多缘,以躁扰是乱自相故。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六别境相应门讫。
 
 
 
【论文】
六‧三六三 中二、大八,十烦恼俱。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七根本相应门。于中分二︰一、辨中二大八,二、辨小十。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七、根本相应门。
 
  「中二、大八、十烦恼俱」,遍染心故,遍不善故。
  然俱生者,与俱生者俱[33]。俱生者中,除身、边见,不与无惭、愧俱,性、相违故。余,定容俱。
 
 
 
【论文】
 
六‧三六四 小十定非见、疑俱起,此相粗动,彼审细故。
 
 
 
【疏翼】
  第七根本相应门中,第二辨小十。文分为二︰一、总辨小十,二、别辨。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小十行[34]、体性,俱粗动,彼见及疑,行相审细故。前说瞋、疑,及三[35]见,一少分俱者,约细行相说[36]。今[37]忿等行粗,行相相违,不俱生也。又憎、嫉灭、道,由疑不决,便憎等俱,亦无过失。
 
  此约多分,亦不相违。
 
 
 
【论文】
六‧三六五 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恚并,是瞋分故。
 
 
 
【疏翼】
 
  第二辨小十中,第二别辨。文分为四︰一、别辨忿等五法,二、别辨悭,三、别辨憍,四、别辨覆诳谄。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忿、恨、恼、嫉、害,容得「慢、痴」二法俱,「非贪、恚」二并。与贪行,定相违故;瞋是忿等自体相故。
 
  由此证知:不共无明分位忘念、不正知,不遍此心;即痴分故,此义应思[38]。不言不共无明定得与俱[39],但言与十俱,即此无明时,或有慧分故[40]。
 
  然痴分者,定遍一切染心聚故[41]!
 
  非言不共无明一法定与恶慧俱。此无明聚中[42],余法与此俱故。即于无明[43]假建立故。
 
 
 
【论文】
六‧三六六 悭,痴、慢俱,非贪、瞋,并是贪分故。
 
 
 
【疏翼】
  第二别辨中,第二别辨悭。
 
 
 
【述记‧卷三十八】
 
  悭与痴、慢二法容俱,非贪,并自性故;非瞋,并相违故。
 
 
 
【论文】
六‧三六七 憍,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分故。
 
 
 
【疏翼】
  第二别辨中,第三别辨憍。
 
 
 
【述记‧卷三十八】
 
  「憍,唯痴俱」,是贪分故,不与瞋、贪并;「与慢解别」,不与慢俱。憍缘自高举生,慢亦缘他下逸[44]起,故不俱生。
 
 
 
【论文】
六‧三六八 覆、诳与谄,贪、痴、慢俱,行相无违,贪、痴分故。
 
 
 
【疏翼】
  第二别辨中,第四别辨覆诳谄。
 
 
 
【述记‧卷三十八】
 
  此三与贪、痴、慢俱,行相无违,故与彼俱。贪、痴分故,不与瞋并。贪分,故与痴俱,痴分,故与贪并。
 
  然此应思︰贪分覆等,可不瞋俱,独头痴分覆等,何不瞋俱起?岂彼三生[45],皆定有贪也?
 
  今解︰必无唯痴分覆等。覆等俱时,必有贪分故。
 
  又设无贪,而痴覆者,欣、戚别故,亦无瞋俱。
 
  若如前解,无违理失。此覆等行,必贪名利等故,如《枢要》说[46]。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七根本相应门讫。
 
 
 
【论文】
六‧三六九 小七、中二,唯不善摄;小三、大八,亦通无记。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八三性分别门。
 
 
 
【述记‧卷三十八】
 
  第八、三性门。
 
  「小七、中二,唯不善」,唯欲界系,唯发恶行故。
 
  小三[47]、大八,亦通无记,通色界有,三、八,遍染无记故。
 
 
 
【论文】
六‧三七○ 小七、中二,唯欲界摄;诳、谄,欲、色;余通三界。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九三界分别门。于中分三子门︰一、三界别摄,二、生下上起上下,三、上下相缘。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九、界门。子门有三︰一、界有摄。
 
  小七[48]、中二,如前唯欲界摄,唯发恶行,唯粗鄙故。「谄、诳」,欲、色有,王臣等处,二方有故。「余通三界」:谓憍及后八,唯缘自起,等遍诸染心故。
 
 
 
 
 
【论文】
六‧三七一 生在下地,容起上十一;耽定于他,起憍、诳、谄故。
 
 
 
【疏翼】
  第九三界分别门中,第二生下上起上下。于中分三︰一、生下起上十一,二、生上起下后十,三、小十生上不起下。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二子门、生下上起上下。
 
  生在[49]下地,容起上十一[50];耽定故,起憍一法,于他欲界有情等起诳、谄故[51];余八通染,润生心等,皆有彼故。
 
 
 
【论文】
六‧三七二 若生上地,起下后十,邪见、爱俱,容起彼故。
 
 
 
【疏翼】
  第二生下上起上下中,第二生上起下后十。
 
【述记‧卷三十八】
 
  「若生上地,起下后十」中,有邪见,俱有无惭等二,润生爱俱有后八故。
 
 
 
【论文】
六‧三七三 小十生上,无由起下,非正润生,及谤灭故。
 
 
 
【疏翼】
  第二生下上起上下中,第三小十生上不起下。
 
 
 
【述记‧卷三十八】
 
  此十忿等,生上不起下。
 
  一非润生:下十唯不善,「润生」无记[52],故不与爱俱。又不「谤灭」,故不与邪见并。除此二时,生上必不起下心,故忿等十,上不起下。
 
 
 
【疏翼】
 
  以上第九三界分别门中,第二生下上起上下讫。
 
 
 
【论文】
六‧三七四 中二、大八,下亦缘上,上缘贪等,相应起故。
 
 
 
【疏翼】
  第九三界分别中,第三上下相缘。于中分二︰一、辨下缘上,二、辨上缘下。初中又二︰一、辨中二大八,二、辨小十。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第三子门、上下相缘。
 
  十[53]下缘上,与前根本之中所说,上缘贪等,相应起故[54]。
 
 
 
【论文】
 
六‧三七五 有义:小十,下不缘上,行相粗近,不远取故。
 
 
 
【疏翼】
  第一辨下缘上中,第二辨小十。于中有二师说︰一、小十皆不缘上,二、嫉悭憍得缘上。此即初文。
 
 
 
【述记‧卷三十八】
 
  此、第一师。
 
  「小十下」者,不得缘上,此十行相浅近,不能远深取彼境界故。
 
  嫉上地者,嫉名闻故,嫉心不以彼地为质故,非如余心,行相深远取[55],悭相亦尔。此义应思,十并不上缘。
 
 
 
【论文】
六‧三七六 有义:嫉等亦得缘上,于胜地法,生嫉等故。
 
 
 
【疏翼】
  第二辨小十中,第二嫉悭憍得缘上。
 
 
 
【述记‧卷三十八】
 
  第二师说。
 
  忿等七法,定不缘上。嫉等三法,亦「缘上」起,「于胜地法,生嫉等故」。言「嫉等」者,「等」取悭、憍二法。定[56]者,谓嫉他所得静虑无色故,憍恃所证知,解彼地法故,悭所证知解上地法也。
 
  诳、谄二法,定无上缘,无诳、谄色界胜有情故。
 
  有义:许尔。诳、谄亦于殊胜义起故,如称梵王以为本师,行谄等是。
 
  然前解为胜,见于胜人所,不生谄、诳。若准后解,亦得起,于自界胜上,起谄、诳故;恐失利誉故,望他顺己故。
 
  有说害亦缘上,尚许害诸佛,何况色界有情故也?
 
  忿等不缘者,行相如前说[57]。若瞋上界[58],必非是忿,对现境生,行相细故。
 
 
 
【疏翼】
 
  以上第三上下相缘中,第一辨下缘上讫。
 
 
 
【论文】
六‧三七七 大八、谄、诳,上亦缘下,下缘慢等,相应起故;梵于释子起谄、诳故;憍不缘下,非所恃故。
 
 
 
【疏翼】
  第三上下相缘中,第二辨上缘下。
 
 
 
【述记‧卷三十八】
 
  中二、忿等七[59],上界无故,不须分别。
 
  大八、谄、诳十法,上亦缘下。与前根本中所说,下缘慢等[60],相应俱起,故有大八。
 
  梵王执马胜手,是谄、诳故[61]。
 
  此据本质。若影像者,皆唯自地,属自心故,唯憍不缘下,下地法劣,非所恃故。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九三界分别门讫。
 
 
 
【论文】
六‧三七八 二十皆非学、无学摄。此但是染,彼唯净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十有学无学门。
 
 
 
【述记‧卷三十八】
 
  第十、学等门,可知。
 
【论文】
六‧三七九 后十,唯通见、修所断,与二烦恼相应起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十一见断修断门。
 
 
 
【述记‧卷三十八】
 
  下第十一、见断等门,二段分别,后十为一段[62]。初中有三子门,一、见修断[63]。
 
  「后十」通「见、修」断,与二烦恼[64]俱故。言「唯」者,不通不断。
 
 
 
【论文】
六‧三八○ 见所断者,随迷谛相,或总、或别,烦恼俱生,故随所应,皆通四部。
 
 
 
【疏翼】
 
  第一辨后十见修断中,第二子门迷谛总别。
 
 
 
【述记‧卷三十八】
 
  第二子门、迷谛总别[65]。
 
【论文】
六‧三八一 迷谛亲疏等,皆如烦恼说。
 
 
 
【疏翼】
  第一辨后见修断中,第三子门迷行亲疏。
 
 
 
【述记‧卷三十八】
 
  第三、迷行亲疏,皆类可知[66]。
 
 
 
【疏翼】
 
  以上第十一见断修断门中,第一后十为一段讫。
 
 
 
 
 
【论文】
六‧三八二 前十,有义:唯修所断,缘粗事境,任运生故。
 
 
 
【疏翼】
  第十一见断修断门中,第二前十为一段即第二段。于中有三子门︰一、辨见修断,二、迷谛总别,三、迷谛亲疏。初中有二师说,此即初师义。
 
 
 
【述记‧卷三十八】
 
  自下第二段、解前十。
 
  第一师:唯修断,同小乘。此十「缘粗事境」,不分别生,唯任运起故。
 
 
 
【论文】
六‧三八三 有义:亦通见、修所断,依二烦恼势力起故,缘他见等,生忿等故。
 
 
 
【疏翼】
  第一辨见修断中,第二师义。
 
 
 
【述记‧卷三十八】
 
  第二师说,「通见、修」断,此无别体,依二烦恼俱生、分别势力起故,故通二种。
 
  非但缘粗事[67]生,亦「缘他[68]见」,「生忿等故」。
 
  此后师正。故前俱生分别中,唯取正义[69]。
 
  然五十八说「迷谛」中:于灭谛,起损害心、恚恼心。即害、恼二,亲迷理生,亦通见断。出佛身血,害缘无漏生。《对法》云:憎嫉出离[70],嫉缘理生,故亦见断。
 
    九十卷云︰或嫉妒性,乃至于有情起邪[71]行──发恶业、种种恶事[72]──故知能发恶趣业也,唯分别起。
 
  更有八十六已去,忿等发恶业,文忘,不知处[73]。
 
 
 
 
 
【疏翼】
 
  以上第二前十为一段﹝即第二段﹞中,第一辨见修断讫。
 
 
 
【论文】
六‧三八四 见所断者,随所依[74]、缘,总、别惑力,皆通四部。
 
 
 
【疏翼】
  第二前十为一段即第二义中,第二子门迷谛总别。
 
 
 
【述记‧卷三十八】
 
  下第二段,子门第二、迷谛总别。
 
  「皆通四部」,「随所依」止,前能所[75]引生烦恼,或从「所缘」以分四谛。依四谛下,烦恼引生,依止假立故[76]。
 
 
 
【论文】
六‧三八五 此中有义:忿等但缘迷谛惑生,非亲迷谛,行相粗浅,不深取故。
 
 
 
 
 
【疏翼】
  第二前十为一段﹝即第二段﹞中,第二子门迷谛亲疏。于中有二师义,此即第一师说。
 
 
 
【述记‧卷三十八】
 
  第三子门、迷谛亲疏。此第一义。
 
  「忿等」十法,「但缘迷谛惑生」,不亲迷谛。五十八说:害、恼等者,瞋异名故[77]。以此等行相,粗而浮浅,但缘有情等生,不能深取。
 
  又设缘谛,而不是迷,不深取故。五十八说瞋迷灭[78]者,此通言故,实非是迷。若缘故,即言迷,不缘者应不迷!如二取等。
 
  二取等,行相深故,不缘亦迷。瞋等虽缘,浅故,何妨不迷?
 
 
 
【论文】
六‧三八六 有义:嫉等亦亲迷谛,于灭、道等,生嫉等故。
 
 
 
【疏翼】
  第三子门迷谛亲疏中,第二师说。
 
【述记‧卷三十八】
 
  又说:七得,除覆、诳、谄三,灭、道胜法不能诳、谄故。
 
  又解︰嫉、恼、害、悭、憍五法,亦亲迷谛。五十八说:于灭谛等生嫉等故,如前[79]所引。
 
  然不见说憍亦迷谛,以理准有,恃所证故。《大论》第二帙[80]说有悭谛等文,勘《楞伽》第十[81],颂谓外道嫉妒说法[82],故亦见断迷谛。
 
  准此,谛[83]皆有二十,其数可知。
 
 
 
【疏翼】
 
  以上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十一见断修断门讫。
 
 
 
【论文】
六‧三八七 然忿等十,但缘有事,要托本质方得生故。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十二有事无事门。
 
 
 
【述记‧卷三十八】
 
  下第十二、有事等门。
 
  「忿等」,「但缘有事」,不与我见俱。我见俱心等,名缘无事,本质我无故;此据人执心本质,名缘无事,准知后十,通二所缘。
 
 
 
【论文】
六‧三八八 缘有漏等,准上应知。
 
 
 
【疏翼】
  第二诸门分别中,第十三缘有无漏门。
 
 
 
【述记‧卷三十八】
 
  第十三门。
 
  唯有、无漏所起事,所起名,准上烦恼说[84]。
 
  或此上来所明之义,说其嫉等名缘无漏所起名等,忿等名缘有漏所起事故。
 
  此事,名缘,如五十八、九[85]卷、抄会[86]。
 
  「有漏等」言,「等」取有异熟等门[87]。有九品、润生、发业门等[88],皆如理思。
 
 
 
【疏翼】
 
  以上第一以六颂别显心所中,第四次二颂﹝第十二颂下半至第十四上半﹞辨随烦恼位讫。
 
 
 
 
 
 
 
 
--------------------------------------------------------------------------------
 
[1] 原作「是假建立」。即「当知忿等,是假建立,离瞋等外,无别性故」。
 
[2] 谓无惭、无愧、不信、懈怠等四。
 
[3] 「此等」,谓「无惭」等。
 
[4] 即前三师。
 
[5] 即第三师。
 
[6] 即第十二「断门」,中有二师义。
 
[7] 谓俱生与分别二惑。
 
[8] 第七根本相应门中。
 
[9] 如《瑜伽》卷五十五,除中二遍、大六遍以外,并云︰
 
所余,当知互不相应。
 
[10]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此十随烦恼各别不善心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
 
[11] 如《对法》卷六云︰
 
无惭、无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应,若离不顾自他,不善现行,无是处故。
 
[12]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
 
[13]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谓无惭、无愧,名通一切不善心起随烦恼。
 
[14] 谓别相如前「无惭、无愧」时说,如云︰
 
不善心时,随缘何境,皆有轻拒善,及崇重恶义。故此二法俱遍恶心,所缘不异,无别起失。
 
[15]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放逸、掉举、惛沉、不信、懈怠、邪欲﹝藏文作「log par 'dun pa/」﹞、邪胜解﹝本论于「不信」中云「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别有性。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即等流),非此自性」﹞、邪念﹝藏文作「log par dran pa/」,余处多作「失念」(藏文作「brjed vas pa/」),又作「忘念」﹞、散乱、不正知。此十随烦恼,通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处,三界所系。
 
[16] 本论卷四末说「第七识与几心所相应」中,有四师说:第一师说十
 
五心所相应︰前九法加五随,并别境慧。第二师说十九心所相应︰前九、六随、念、定、慧及惛沉。第三师说二十四心所相应︰前九、十随、别境五。第四师说十八心所相应︰前九、八随、别境慧。
 
[17] 本论卷四末云︰
 
忘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遍染心,非诸染心皆缘曾受,有简择故;若以无明为自性者,遍染心起,由前说﹝「六中但约无明为体」﹞故。
 
[18] 即护法。
 
[19]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即「不正知」﹞,与一切染污心相应。
 
[20] 如理《义演》云︰
 
意说寻、伺,各定,不互增也,故云「不互然」。
 
[21] 《对法》卷六谓此五法:
 
于一切染污品中,恒共相应。若离无堪任性等,染污性成,无是处故。
 
[22] 「等」,取不正知。
 
[23] 即忘念、不正知等。
 
[24] 见本论卷三初简别别境等,如云:
 
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25] 「四」字,本论《述记》原作「五」,今改。本论卷四末,护法云︰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无余心所及论三文﹝前三师义﹞,准前应释。
 
[26] 如本论卷四云︰
 
烦恼起位,若无惛沉,应不定有﹝瞢重令心﹞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污位。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躁扰,令心﹞流荡、非染污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恼现前?故染污心决定皆与八随烦恼相应而生,谓: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忘念、不正知,念、慧为性者,不遍染心,非诸染心皆缘曾受,有简择故;若以无明为自性者,遍染心故;由前说故﹝如云「忘念、散乱,恶慧若无,心必不能起诸烦恼。要缘曾受境界种类,发起忘念及邪简择,方起贪等诸烦恼故」﹞。
 
[27] 谓触、想、思、作意。
 
[28] 如理《义演》云︰
 
意地法故,无苦乐俱,不在五识,于欲界中,复不通苦乐。地狱之中,纵有苦受,﹝此师﹞不在意识,故不苦俱。……忿等与喜俱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
 
[29] 谓忿等七。
 
[30] 见本论卷五,如云︰
 
傍生、鬼界,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那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
 
 又云︰
 
如极乐地,意悦名乐,无有喜根;故极苦处,意迫名苦,无有忧根。
 
[31] 如本论卷五云︰
 
贪、瞋、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贪会违缘,忧、苦俱故。瞋遇顺境,喜、乐俱故。
 
[32] 「亦缘」二字,《续藏》注所引一本有,余无。
 
[33] 如理《义演》云︰
 
意说俱生随与俱生根本俱,分别亦尔,故分别不与俱生并。俱生,亦尔。
 
[34] 「行」,谓行相。
 
[35] 「三」字,原本论《述记》作「二」,今改。
 
[36] 如本论卷六云︰
 
瞋与慢、疑或得俱起。所瞋、所恃,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俱起。初犹豫时,未憎彼故,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说得相应。疑顺、违事,随应亦尔。瞋与二取,定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瞋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瞋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瞋或无,或有。
 
[37] 「今」字,明历本、天海本作「令」。
 
[38] 如理《义演》云︰
 
意云︰瞋是忿自体,忿不与瞋俱。不共无明是忘念,不正知之自体,如瞋、忿等,亦不俱故。云「不遍此心」者,即不遍无明心所也。释忘念等是痴分,不与无明俱所由。
 
有云︰「由此证知至痴分故」者,此意云︰瞋、忿决不与贪俱,故知是主不共无明上所立忘念等,亦不与此忿等心俱。由彼主﹝相应﹞无明,不与忿等﹝应作「忘念等」﹞俱故。﹝不共无明、相应无明﹞各别起故。虽有此解,前解为胜。
 
 实则后解为正。
 
[39] 谓不言不共无明定得与忘念、不正知俱。
 
[40] 本论《述记》卷二十八云︰
 
问︰如起邪慧简择法时,亦有愚痴,即便有二不正知耶?余忘念等为问,亦尔!
 
答曰︰不然。说有慧分时,不说无明分。无慧分时,说有无明分;有不正知时,亦说有无明;义别说故。余数﹝忘念﹞亦尔。或总依﹝《述记》原作「于」,今据《了义灯》引文改﹞慧、无明,立一不正知。不正知是假,不可言有二。如放逸等依四法立,不约贪等别说,二相应故。
 
[41] 此为难问。
 
[42] 即无明相应聚中。
 
[43] 此谓不共无明。
 
[44] 「逸」字,疑为「劣」。
 
[45] 谓覆、诳、谄。
 
[46] 如《枢要》卷下云︰
 
随烦恼中,诳、谄、覆等,痴分位者,亦非瞋俱者,依多粗相说。据实,亦有俱。如瞋故,诳他、行谄、覆自罪者,理亦应然。相细隐故,论略不说。余解如《疏》。
 
[47] 谓谄、诳、憍。
 
[48] 即除谄、诳、憍三,余七小随烦恼。
 
[49] 「在」字,明历本无。
 
[50] 谓大八,及憍、诳、谄。
 
[51] 如理《义演》云︰
 
矫现有德,于欲界有情起诳;为网帽故,于他下有情起谄曲;得彼定方起此等。又云︰如已得上定者,起上界诳、谄;诳、谄欲界有情等,诳他令从己,谄他我得胜法等。
 
[52] 谓无覆无记。
 
[53] 谓中二、大八。
 
[54] 如本论卷六云︰
 
下地烦恼,亦缘上地。《瑜伽》﹝卷五十八﹞等说:欲界系贪,求上地生,味上地故。
 
 《瑜伽》卷五十八云︰
 
如是所说十种烦恼,亦缘事转,亦缘烦恼︰谓十烦恼,皆与自地一切烦恼展转相续,亦缘自地诸有漏事。下地烦恼能缘上地烦恼及事,非上地惑能缘下地烦恼及事。
 
[55] 如理《义演》云︰
 
设言缘者,但缘彼名闻,依欲界声故。准此意,但以欲界声为本质而缘,不许小十缘上,行相近故,不远取故。
 
[56] 即「胜地法」。
 
[57] 此谓行相浅近如前文所说。
 
[58] 如论前文云︰
 
既说瞋恚,憎嫉灭、道,亦应憎嫉离欲地故。
 
[59] 七谓十小除谄、诳、嫉。
 
[60] 如本论卷六云︰
 
上地烦恼,亦缘下地。说生上者,于下有情,恃己胜德而陵彼故。
 
[61]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九云︰
 
尊者马胜,遂发诚心,愿大梵王,于此众现。应时大梵,即放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貌端严,在梵众中,随光而现。
 
尊者前进问曰︰大仙!诸四大种,何处永灭?梵王不达,作矫乱言︰苾刍!当知我是大梵,是自在者、作者、化者、生者、养者,为一切父。此是谄、诳所发语业。
 
尊者告言︰我不问仁梵、非梵等,但问大种何处永灭。尔时大梵知此苾刍非矫乱言卒能酬遣,便执两手引出众外。此是谄、诳所发身业。出众外已,谢尊者言︰我实不知大种灭处,然诸梵众或谓我是自在作者,无不知见,若我众中云不知者,是诸梵众便见轻蔑。
 
[62] 前十为一段。
 
[63] 三子门依次为:一、见修断,二、迷谛总别,三、迷行亲疏。
 
[64] 谓俱生、分别二烦恼。
 
[65] 《疏》次下文「皆类可知」一句,亦上贯此。如「前十烦恼见断修
 
 断门」云︰
 
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总,谓十种皆迷四谛──苦、集是彼因依处故;灭、道是彼怖畏处故。别,谓别迷四谛相起──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边二见,唯果处起,别空、非我,属苦谛故。
 
[66] 如前「十烦恼迷行亲疏」云︰
 
谓疑、三见,亲迷苦理。二取执彼三见、戒禁及所依蕴为胜、能、净;于自他见及彼眷属,如次随应,起贪、恚、慢。相应无明,与九同迷。不共无明,亲迷苦理,疑及邪见,亲迷集等。二取、贪等,准苦应知。然瞋亦能亲迷灭、道,由怖畏彼,生憎、嫉故。迷谛亲疏,粗相如是。委细说者,贪、瞋、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俱生二见,及相应爱、慢、无明,虽迷苦谛,细难断故,修道方断。瞋、余爱等,迷别事生,不违谛观,故修所断。
 
[67] 「粗事」,《续藏》引古本作「而无」。
 
[68] 「他」字下,《义演》牒文「有身」二字,余无。
 
[69] 如本论卷六云︰
 
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
 
[70] 《对法》卷六云:
 
由烦恼力乐着生死,于清净法起悬崖想,生大怖畏。
 
[71] 「邪」字下,本论《述记》多「见」字,今依《瑜伽》删。
 
[72] 《瑜伽》卷九十原文:
 
当知此中,或瞋意乐,或害意乐,或嫉妒性﹝藏文为「phrag dog spyod pa/」﹞,或可爱事深生染着,由此为因,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谓身、语、意所发恶业、种种恶事。
 
[73] 即《瑜伽》卷八十九云︰
 
若瞋恚缠,能令面貌惨裂奋发,说名为忿;内怀怨结,故名为恨。
 
 又、《瑜伽》卷五十九云︰
 
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能发?
 
答︰一切能发。若诸烦恼猛利现行,方能发起往恶趣业;非诸失念而现行者。又分别起,能发此业,非任运起。
 
 「文忘」,或由两文须结合解。
 
[74] 「依」字,原作「应」,依《了义灯》卷十四引文改。
 
[75] 谓由前所依止,能引、所引所生烦恼。
 
[76] 如《了义灯》卷十四末云︰
 
「随所依、缘,总、别惑力」者,一云︰随彼所缘,依于四谛,总别惑起,如彼烦恼,皆通四谛。二云︰迷谛烦恼或依、或缘,分成四句︰有依一谛缘多,有依多缘一,有依一缘一,有依多缘多。行相思准,随惑随彼。答︰随所依缘皆得,无妨。
 
[77]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忿、恨、恼、嫉、害等,是瞋品类,是瞋等流。
 
[78]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谓于灭谛,起怖畏心,起损害心,起恚恼心,如是瞋恚迷于灭谛。
 
[79] 即后十为第一段中,主见修断师说。
 
[80] 即《瑜伽》卷三十九中,对有索取经典而自学者,施与或否,善自
 
 度量时,说有悭谛等文,如云︰
 
若自了知于经卷等,其义已辨,即随所乐,如应施与。若自了知于经卷等,其义未辨,为辨义故,恒自披转﹝藏文无此二句﹞。如是菩萨若见其余有经卷等,即应方便转求施与﹝藏文无转求义,作「若见他书,即便施与」﹞,或更书写而施与之。若不见余有经卷等,亦无力能更为书写,即应审谛观察自心︰勿我于法,悭垢缠心,不能施耶?勿我于法,别意所碍,不欲施耶﹝藏文作「不诚书写而欲施耶」﹞?为我于法,有胜所须,不应施耶﹝藏文无此义﹞?若自了知我于此法,少有悭缠、别意所碍,而不施者,即作是念︰我今决定应行法施。设我由此行法施故,于现法中即成痴痖﹝藏文作「lkugs pa kho nar 'gyur na/」﹞,不忍烦恼,尚应法施,况令缺乏妙智资粮!
 
又观察已,若自了知我于此法无少悭缠,亦无别意,但为成办胜所须义,不应施者,菩萨尔时应更思忖﹝藏文作「应如是学」﹞:我持此法施于彼者,为为损害自﹝悭等﹞烦恼耶?为为圆满智资粮耶?为为爱念诸众生﹝藏文作「为使众生生喜悦」﹞耶?即思忖已,便正了知我都不见自有﹝悭等﹞烦恼,见不施彼此经卷等现法、当来,我智资粮展转增胜。非施于彼见此功德,但于当来薄饶法利﹝藏文作「chos kyi rbed pa」﹞,非丰觉慧﹝藏文作「rtogs pa chen po」﹞。若不施彼,便能修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巧方便智,即为爱念此一众生及余一切。若施于彼,唯成爱念此一众生,非余一切。菩萨如是如实知已,不施彼者,无罪、无悔,亦不违越菩萨净戒。
 
[81] 「十」字,原本论《述记》作「九」,今改。
 
[82] 如《楞伽》卷十云︰
 
声闻及道,依嫉妒说法,于义不相应,以依妄觉说。
 
 唐译卷七则云︰
 
愚夫及外道,所说皆悭嫈,令义悉改变,皆由妄计起。
 
[83] 即迷谛。
 
[84] 如本论卷六云︰
 
彼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仗质亦通无漏,名缘有漏、无漏烦恼。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名分别所起名境。
 
 本论《述记》解云︰
 
「缘自地」烦恼依、缘俱增,名「缘分别所起事境」。此境本质,亦由今时分别起故。「事」者,体也。缘他地及无漏者,名「缘分别所起名境」。影像、本质「不相似」,灭、道深远,地处远故,依、缘不增。但寻彼名,彼名可增,故言「分别所起名境」。「名」者,即心、心所相分之名。亦由能分别所起故。
 
[85] 即《瑜伽》卷五十八与卷五十九。
 
[86] 《略纂》卷三十二云︰
 
若是欲界我见等,如何缘色界生?
 
答曰︰此我见,是欲界系,缘名为境,故得缘彼生。名字,闻彼名故而缘。又名者,四蕴也,即是此心之相,离心无别体,故言「缘名」。
 
 又卷三十二下云︰
 
即大乘中,上地得缘下地起烦恼。
 
问曰︰此是何惑?答曰︰
 
有解︰此是见、慢。如余处更有但言此我胜,彼不如等,设起我慢,非一切烦恼皆起。又解︰此是一切烦恼,贪等并然。以常、恒是我见,净、胜是见取等故。虽有是缘,不似本质,缘名为境。
 
[87] 《杂集论述记》卷八有二十门分别,与此开合有异。其最末门云︰
 
二十、有异熟等者,忿、恨、覆、恼、嫉、悭、害、无惭、无愧。九唯有异熟,唯不善故。余十一种通无异熟,通二性故。
 
[88] 《枢要》卷下云︰
 
诸本随惑,几异熟生?
 
通威仪、工巧……。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广六位心所──不定心所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四、广六位心所──辨随烦恼体业
 略谈唯识学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三、赖耶伏断位次
 摄大乘论 第25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十七、引大乘教证有第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六、离阿赖耶识缘名色不成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一、宗前敬序
 摄大乘论 第14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三、灭定无心非无第八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六、明一切心心所具三种所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四、别解五无心位──生无想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野心人[栏目:上师讲故事]
 斯里兰卡 圣法大长老 简介[栏目:圣法长老]
 The Kitchen[栏目:Plum Village·Mindfulness Practice]
 家里有蟑螂怎么办?[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90.健康与长寿[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佛法不是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须[栏目:明奘法师]
 在南传经典中,除佛陀本生故事外,教授修菩萨道的经典有几部?[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8[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栏目:谈佛说禅悟人生]
 青云法雨——定光寺开示[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