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八、分别八识一异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19
【论文】
 
七‧一八○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心与末那,二恒俱转;若起第六,则三俱转;余随缘合,起一至五,则四俱转,乃至八俱;是谓略说识俱转义。
 
 
 
【疏翼】
  第二长行释十四颂半﹝从第二颂下半至第十六颂﹞三种能变识中,第二总为分别八识一异等义。
 
 
 
【述记‧卷四十一】
 
  自下第二、总为分别。于中有三︰一、明俱转,二、问答分别,三、一异分别。此即初也。因辨六俱,便[1]说八俱转,文易可知。如五十一、七十六[2]说[3]。
 
 
 
【论文】
 
七‧一八一 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
 
 
 
【疏翼】
  第二总为分别中,第二问答分别。依次有五重问答,分五,此第一重问答。于中分三︰一、发智本师难,二、论主返质,三、依共许通。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自下第二、问答分别。于中有五问答,大意差[4]别,则六[5]。此第一问也。
 
  「情」者,识故。既有多识,应是多情!即萨婆多等发智本师[6]难。
 
  《发智论》[7]说︰云何不现在多识俱转?答︰识是情依[8],依识立情;不可一时有二识起[9],故此论文──《发智》──根本萨婆多义。
 
 
 
【论文】
 
七‧一八二 若立有情,依识多少,汝无心位,应非有情。
 
 
 
【疏翼】
  第一重问答中,第二论主返质。于中分二︰一、无心位应非有情质,二、他界心起应非本有情质。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论主质曰︰汝「立有情,依识多少」,入无心定等位,「应非有情」,以无识故。
 
 
 
【论文】
 
七‧一八三 又他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有情?
 
 
 
【疏翼】
  第二论主返质中,第二他界心起应非本有情质。
 
 
 
【述记‧卷四十一】
 
  却难外曰︰如欲界有情,若起[10]上他界分,他无漏分心现在前位,如何可说自分欲界有情?乃至无色界亦尔。
 
 
 
【疏翼】
 
  以上第一重问答中,第二论主返质讫。
 
 
 
【论文】
 
七‧一八四 然立有情,依命根数,或异熟识,俱不违理。
 
 
 
【疏翼】
  第一重问答中,第三依共许通。
 
 
 
 
 
【述记‧卷四十一】
 
  既双质已,今为正通。
 
  「依命根数」,顺正理师[11]义[12]。
 
  「情」者,是识。命根能有情[13]识,名为有情。设无心时,命根尚在,能有前后识故。
 
  今则不然。能有现在第八情故,如前第一卷解[14]。此共小乘所许为论。或有第八异熟识义,此不共所许,前第三云:唯依第八立有情故[15]。
 
  初、是种子假立,后、是现行实法。依二多少,立为有情,俱不违理。以一切时唯有一故。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一重问答讫。
 
 
 
【论文】
 
七‧一八五 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如何俱时有多识转?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重问答。于中分二︰一、外人难,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次下[16]第二、外难曰︰一有情身,一等[17]无间缘,如何俱时有多识转?不尔,一念多无间缘!
 
 
 
【论文】
 
七‧一八六 既许此一引多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
 
 
 
【疏翼】
  第二重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一】
 
  下、答,有二︰初、质,后、解[18]。
 
  论主却难云︰如汝且许一眼识为缘,能引多心所果生,宁不许此:一识为缘,引多异类,后心俱起?非大乘中一识[19]引多识,为等无间缘,如前第四[20]卷说[21]。今且抑语,或此是前六识相望为缘师义[22]。
 
 
 
【论文】
 
七‧一八七 又谁定言,此缘唯一?说多识俱者,许此缘多故。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二﹝五解中第一﹞举自正义答。
 
【述记‧卷四十一】
 
  正义解云[23]。
 
  下、解,有五,如文可知。
 
  我不定说此无间缘,唯有一识,现相续生。以我又[24]许「多识俱者」,许现在中,此缘多故。自各相望,多缘能引多识果起义。
 
 
 
【论文】
 
七‧一八八 又欲一时取多境者,多境现前,宁不顿取?诸根、境等,和合力齐,识前后生,不应理故。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三﹝五解中第二﹞识起无初答。
 
 
 
【述记‧卷四十一】
 
  此、返难彼。显多识俱转相。
 
  是五十一等[25]八证中「最初生起」证[26]。
 
  量云︰诸缘具眼识起时,余诸缘俱耳等识,亦应现起。诸缘具故。如现起眼识。此显六识多境现前,宁不顿起?
 
  「诸根、境等」,「等」取空、明等。此和合,力齐、大势,六识缘合相似,汝但言识前后生,不应理故。
 
 
 
【论文】
 
七‧一八九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而类别者,许多俱生,宁不许心,异类俱起?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四﹝五解中第三﹞例所同心答。
 
 
 
【述记‧卷四十一】
 
  举心所以例心王︰总名心所「虽无差别」,即同心所类,其受想等功能体类别者,即共许多心所得一念俱生。汝宁不许我心王眼、耳等异类,一念俱起?
 
 
 
【论文】
 
七‧一九○ 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五﹝五解中第四﹞指喻显法答。
 
 
 
【述记‧卷四十一】
 
  以外喻识:如多波浪、镜像,以一大海、一镜为依,起多浪、多像故;依一本识心,多识俱起。此并五十一、七十六、《解深密》等,皆[27]有此文。即[28]八证中,业用证[29]也[30]。一念之中,有四业故[31]。
 
  而今有人云︰八识不异,如浪、像故。今说︰不然。彼[32]依少分相依道理为喻,非尽理故[33]。
 
【论文】
 
七‧一九一 又,若不许意与五俱,取彼所缘,应不明了。如散意识,缘久灭故。
 
 
 
【疏翼】
  第二论主答中,第六﹝五解中第五﹞别以理征答。
 
 
 
【述记‧卷四十一】
 
  又难外曰︰若不许意与五识聚,第六意识取彼五识所缘之境,应不明了!彼计五识后,方生意识缘五境[34]故。
 
  今云:缘过去故。「如散意识缘久灭」事。此简宿命智非「散意识缘久灭故」,彼是明了为不定过故。此缺有法[35],余并具足,即八证中,第三明了也[36]。
 
 
 
 
 
【疏翼】
 
  以上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二重问答讫。
 
 
 
【论文】
 
七‧一九二 如何五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取一、取多。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三重问答。于中分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三、问答。
 
  外人难曰︰五俱意唯一,如何取色等多境?此外人难:不许一念意识与[37]五识俱生者,分明取五境,非彼不许一心[38]取多境。
 
  又除大众部等[39]诸识俱者,余[40]诸识不许[41]并生者说︰五识后,一念意识,不得一时缘五种明了境,独头者得。
 
  虽为此难,令[42]大乘者,五俱意识缘五境,意亦不明了。
 
 
 
【论文】
 
七‧一九三 如眼等识,各于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相、见俱有种种相故。
 
 
 
【疏翼】
  第三重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一】
 
  论主喻曰︰如眼等识,各于色等取一,或二十种[43]等,既无失者,此意亦然,了一切法是其作用故;以诸识见、相二分,各「有种种相故」;见有分别[44]多用,境有为多识所取,作用相故。
 
 
 
【论文】
 
七‧一九四 何故诸识,同类不俱?
 
 
 
【疏翼】
  第二问答分别中,第四重问答。于中分六︰一、外人难,二、论主答,三、外人再难,四、论主初解,五、论主二解,六、总结。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四、问答。
 
  外人难曰︰何故诸识中,以眼识等自同类识不俱起也?
 
  此难即令一念之时有二眼等识义,由许八识俱起故。
 
 
 
【论文】
 
七‧一九五 于自所缘,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无用故。
 
 
 
【疏翼】
  第四重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一】
 
  论主答曰︰如眼识等,于自所缘色等,一已能了,余眼识更生,便无用故。所以不生。
 
 
 
【论文】
 
七‧一九六 若尔,五识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识了为?
 
 
 
【疏翼】
  第四重问答中,第三外人再难。
 
 
 
 
 
【述记‧卷四十一】
 
  此因[45]前义为问,更不别开。
 
  外人问曰︰若尔,五识已了,何用俱意为?
 
 
 
【论文】
 
七‧一九七 五俱意识,助五令起,非专为了五识所缘。
 
 
 
【疏翼】
  第四重问答分别中,第四论主初解。
 
 
 
【述记‧卷四十一】
 
  此、论主答。
 
  五识俱意助五识令起,由意引五,方得生故,「非专为了五所缘」故,与五同缘者。不同缘者,便不能引眼等识中三性等生故。
 
 
 
【论文】
 
七‧一九八 又于彼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识,故非无用。
 
 
 
【疏翼】
  第四重问答分别中,第五论主二解。
 
 
 
【述记‧卷四十一】
 
  此、第二解。
 
  又意识于色等,能明了取,即虽俱[46]现量,异于眼等识。彼不能明了分别,深取境之相故。故意助五,「非无用」也。
 
  既尔,即是[47]五取不明,假意明取。何故无二眼识俱,明取也?
 
  答︰不然。此中意起言,有二义︰一、明了,二、助五。设意有「明了」,如定心等取,不能引五[48]故,不可为例。以意识能明了取,复助五生[49]。
 
 
 
【论文】
 
七‧一九九 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五识不尔。
 
 
 
【疏翼】
  第四重问答中,第六总结。
 
 
 
【述记‧卷四十一】
 
  此、总结:意与五相异[50]。
 
  《解深密》[51]说第六识,为眼等识俱一分别意识,不说五识为分别[52]。故虽俱现量,作用有异[53]。
 
 
 
【疏翼】
 
  以上第三问答分别中,第四重问答讫。
 
 
 
【论文】
 
七‧二○○ 多识俱转,何不相应?
 
 
 
【疏翼】
  第三问答分别中,第五重问答。文分为二︰一、外人问,二、论主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五、外人问。
 
 
 
 
 
【论文】
 
七‧二○一 非同境故。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故,如五根识,互不相应。
 
 
 
【疏翼】
  第五重问答中,第二论主答。
 
 
 
【述记‧卷四十一】
 
  次、论主答。
 
  谓六、七、八识有宽狭境不同故。设少分同者,眼识等「彼此所依」根「体、数异故」。谓五识依四、意识依二[54]等。如前第四说[55]。由四义等,今以一义便简之尽,谓「所依根体、数异」。
 
  此「所依根」有二异︰一、体异:眼等根体各别故。二、数异:四、二[56]依别故。如依眼等五根之识,依体各异,互不相应。以共许不相应为例。
 
  此第二、别问答讫。
 
 
 
【疏翼】
 
  以上第二总为三能变识分别中,第二问答分别讫。
 
 
 
【论文】
 
七‧二○二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
 
 
 
【疏翼】
  第二总为三能变识分别中,第三能变识一异分别。于中分四︰一、以三义不可说定一,二、不可说定异,三、依理世俗建立差别,四、引《楞伽经》证。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三、总解能变一异。
 
  此三义释:不可定一[57]。
 
  「行相」,谓见分[58];「所依」,谓根;「缘」者,谓所缘。一「所」字,通二处故。「相应异故」者,即多少别也。如眼识见色为行相,乃至第八变色等为行相等,广说如前第二卷[59]。
 
  第二、又若一识灭,余七等不必灭故。
 
  第三、又七能熏,八是所熏。如《楞伽》第七[60]有此言故[61]。七是因,八是果。
 
  又三性、异熟生、真异熟等种种相各异故[62]。《摄论》世亲第四[63]叙唯有一意识菩萨[64]。今不同彼,故不可定一。即诸圣教,亦说有八识故。
 
 
 
【论文】
七‧二○三 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
 
 
 
【疏翼】
  第三能变识一异分别中,第二不可说定异。
 
 
 
【述记‧卷四十一】
 
  若八识定异者,十卷《楞伽》第九[65],颂说:八识如大海水波,无有差别相[66],及前[67]所引五十一等[68]云:依大海、镜面[69],起多浪、像,「无差别故」。
 
  第二、「定异应非因果」:更互为因果故,法尔因果非[70]定异,如麦不生豆等芽故。
 
  第三、又一切法如幻事、阳焰、梦、影等,故知无定异性[71]。
 
  此非一异,依四胜义[72],对四世俗[73]皆得,如理应思[74]。
 
 
 
【论文】
 
七‧二○四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疏翼】
 
  第三能变识一异分别中,第三依理世俗建立。
 
 
 
【述记‧卷四十一】
 
  若无异[75]尔者,前来所说三能变相是何?
 
  此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说有八等随事差别[76],非四重真谛中第四真胜义谛。胜义谛中,穷八识理,分别「心」与「言」皆绝,故非一非异,离四句[77]等。
 
  前之心所望心一异,以第二俗谛,第二[78]、第三[79]、第四[80]真谛相对[81]。
 
  今以第二俗谛,对第四真谛为论。
 
  然前言不可言一异,已是明第二真谛因果等理讫,此中义显︰八识相望,如前心所亦得以第二俗对第二真。心所与心亦得以第二俗对第三真、第四真说。
 
  理实、俗真︰第一俗:俗,非真;唯粗故。第二俗[82]:穷真至实,乃有四重。第三俗:有三重。第四俗:有二重。展转皆有至绝言故,如别章[83]解[84]。
 
【论文】
 
七‧二○五 如伽他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疏翼】
  第三能变识一异分别中,第四引《楞伽》证。
 
 
 
【述记‧卷四十一】
 
  即十卷《楞伽》[85]第二[86]卷颂也[87]。
 
  心、意、识等,以理[88]俗谛随事差别相故,可说有别;约胜义,胜义真故,相无别也。第四胜义,理忘言虑,今遮有别,但说「无别」。
 
  既曰离言,何别不别?以识自性,能相无故;能相[89]无故,所相[90]亦无。能、所二性,即依识立,求不可得。识上何者为能相、所相?谓用为能相,体为所相。若俗谛事中,有此用、体。真胜义理中,即离心言,俱不可说。
 
  若以初俗,执有别,对四真,皆有无别理。第一真门,如幻事故;第二真门,因果性故;第三真门,并无我故;第四真门,心言绝故,俱无别相。如计所执实用等为能相、实体等为所相,无故。
 
  若以第二俗──事八识有别──对三真,亦尔。依他作用能相,及依他法体所相无故。或以见分为能相,相分为所相,以七识为能相,第八为所相等,亦尔。一切应思。
 
  以第三俗第[91]八与余七互熏习为因果,可别,对二真亦无。
 
  以第四俗对第四真亦尔。推入真门,理皆无别。真门但是遮别,言无别,无别,亦无别、无不别。一切应思。
 
  无所相故,能相云[92]何?能相无故,所相亦无!故无八识定不定别。此长行中,但对第四胜义为论,颂[93]中,理通。旧颂云︰心、意,及意识,分别外相义[94];八无分[95]别相,非能见可见。[96]此颂,无有别俗之相,唯说有、无差别[97]相也。
 
 
 
【疏翼】
 
  以上第一以十五颂半﹝从第二颂后半至第十七颂﹞辨三能变识中,第一以十四颂半辨三能变识讫。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八末云︰
 
第一世俗,有名无体,俗中极劣,无可过胜,假名安立,唯俗非真;是名为异。﹝唯是遍计所执性故。﹞
 
第四胜义体妙、离言,不可施设,真中极胜,超过一切,唯真非俗,是名为异。﹝唯是圆成实性故。﹞
 
余,可为同。由此,二谛四句分别︰有俗,非真,谓第一俗;有真,非俗,谓第四真;有真,亦俗,谓前三真、俗后三谛;有非真﹝非﹞俗,谓除前相。
 
第四胜义,不能自胜,待于四俗,故名胜义。故前三真,亦名为俗。第一世俗,不能自俗,待于四真,名为世俗,故后三俗,亦名为真。第一胜义待﹝第﹞一俗名胜;第二胜义待﹝第﹞二俗名胜;第三胜义待﹝第﹞三俗名胜;第四胜义待﹝第﹞四俗名胜;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第二世俗待三真为俗;第三世俗待二真名俗;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
 
故若有俗时,亦必有真;若有真时,亦必有俗。俗是真家俗,真是俗家真;有俗亦有真,无真亦无俗故。非遣依他而证圆成实,非无俗谛可得有真。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
 
[1] 「便」字,《金藏》有,余无。
 
[2] 及《显扬》卷十七。
 
[3] 「如五十一」等八字,原在上段文中「五摄不尽」后,今移置于此。
 
[4] 《金藏》作「差」,余作「若」。
 
[5] 第二重问答中,论立有却难,又有六正解答。
 
[6] 即迦多衍尼子,梵文为「katyayaniputra」。
 
[7] 见该论卷一。
 
[8] 「依」字,《金藏》有,余无。
 
[9] 《发智论》卷一原文为:
 
何故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答︰无第二等无间缘故,有情一一心相续转故。
 
[10] 「起」字,《金藏》有,余无。
 
[11] 「顺正理师」,梵文为「sajgha bhadra」,音译为僧伽陀罗,即众贤;
 
 藏文为「'dus bzav」。
 
[12] 《顺正理论》卷十三云︰
 
是故寿体,实有别物,能持暖、识,说名「命根」。如是命根,非唯依身转,于无色界有命根故。非唯依心转,处无心位,亦有命故。若尔,命根依何而转?此依先世能引业转,及依现世众同分转。其众同分,亦准命根。
 
[13] 「情」字,《金藏》有,余无。
 
[14] 本论第一卷末云︰
 
此识足为界、趣、生体。是遍恒续异熟果故,无劳别执,有实命根。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15] 本论卷三末云︰
 
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心,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
 
[16] 「下」字,《金藏》有,余无。
 
[17] 「等」字,《金藏》有,余无。
 
[18] 《枢要》卷下云︰
 
答等无间缘有六︰一、且随他义答,二、举自正义答,三、识起无初答,四、例所同心答,五、指喻显法答,六、别以理征答。
 
 此即且随他义答,亦即「质」也。
 
[19] 「识」字,《金藏》有,余无。
 
[20] 「四」字,原《述记》作「五」,今改。
 
[21] 如本论卷四云︰
 
是故八识,各唯自类为开导依,深契教理。自类必无俱起义故,心所此依,应随识说。虽心、心所,异类并生,而互相应,和合似一,定俱生灭,事业必同;一开导时,余亦开导,故展转作等无间缘。诸识不然,不应为例。然诸心所,非开导依,于所引生,无主义故。
 
[22] 本论卷四云︰
 
有义: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必第六识所引生故,唯第六识为开导依。第六意识自相续故,亦由五识所引生故,以前六识为开导依。
 
 此为难陀等常徒之义。
 
[23] 即「又谁定言」等文。
 
[24] 「又」字,《金藏》有,余无。
 
[25] 「等」,取《显扬》卷十七、《对法》卷二。
 
[26] 如《瑜伽》卷五十一云︰
 
谓有难言︰若决定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俱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何以故?容有二识俱时转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知,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由彼尔时,作意无别,根、境亦尔。以何因缘识不俱转?
 
[27] 《金藏》作「等,皆」,余作「文然」。
 
[28] 《金藏》作「即」,余作「此」。
 
[29] 谓八证中之第五,「业用证」。
 
[30] 《显扬》卷十七云︰
 
问︰何故诸业不可得耶?答︰若无诸识同时生起,诸业俱转,不应道理。所以者何?若略说,业有四种︰一、器了别业﹝《对法》卷二作「了别外器」;藏文作「snod kyi rnam par rig pa/」﹞,二、依了别业,三、我了别业,四、境了别业。如是四种了别业用,剎那剎那俱现可得,非于一识一剎那中,有如是等差别用。是故必有诸识俱起。
 
 《瑜伽》、《对法》全同。本论正理八证中,第二「异熟心不得有证」
 
 云︰
 
定应许有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不相应法,无实体故,诸转识等,非恒有故。若无此心,谁变身器?复依何法,恒立有情?
 
[31] 道邑《义蕴》云︰
 
彼论第二了别依者,谓根身、种子,识所依故。
 
[32] 「彼」,谓经论。
 
[33] 如理《义演》云︰
 
如学《楞伽》者云︰八识无别。如依海水起浪,与水即无别。又如依镜见面像,离镜无别像也。今谓不然,经论之中说,七识依第八识,所以举喻如海起浪等,依海,浪起故。彼论依少分相似道理而说,其实八识各别。
 
 下引宗哲「有为与无为相依,而非无别」喻。
 
[34] 「缘五境」三字,《金藏》有,余无。
 
[35] 「有法」,即第六意识。
 
[36] 「也」字,《金藏》无。
 
 《瑜伽》卷五十一初云︰
 
何故若无诸识俱转,与眼等识同行意识,明了体性不可得耶?谓或有时忆念过去曾所受境,尔时意识行不明了,非于现境意现行时,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许意识无明了性。
 
 本论卷五「六转识三性分别义门」中说︰
 
有义:六识三性容俱。率尔、等流眼等五识﹝除寻求、决定及染净三心﹞,或多或少容俱起故。
 
 此乃正义说。
 
[37] 「与」字,《金藏》有,余无。
 
[38] 「心」字下,金陵本有「所」字,余无。
 
[39] 《异部宗轮论》谓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末宗异义」中
 
 云︰
 
有于一时,二心俱起。
 
[40] 即「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心不与心相应」。
 
[41] 「余诸识不许」,《金藏》作「不许余诸识」。
 
[42] 「令」字,灵泰《抄》、《秘蕴》作「今」。
 
[43] 《俱舍论》卷一云︰
 
或二十者,即此色处、复说二十︰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光记》卷三云「风吹细土名尘」﹞、雾、影、光、明、暗。
 
[44] 「别」字,原《述记》作「明」,今改。
 
[45] 《金藏》作「因」,余作「用」。
 
[46] 「俱」字,《金藏》有,余无。
 
[47] 「是」字,《金藏》无。
 
[48] 「引五」,即助五。
 
[49] 智周《演秘》云︰
 
若二眼识,虽有「明了」,无助引生,故不为例。
 
 如理《义演》续云︰
 
问︰一切定中,皆无五识耶?答︰得自在者,定中亦许起五识。未得自在者,定中意识不能引五识生。
 
[50] 谓意识与五识相异。
 
[51] 《瑜伽》卷七十六初。
 
[52] 如《瑜伽》卷七十六云︰
 
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藏文作「rnam par wes pa dav bcas pa'i mig/」﹞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53] 本论《述记》前云:
 
彼不能明了分别,深取境之相故。
 
[54] 「二」字,金陵本、灵泰《抄》、《秘蕴》误作「三」。《义演》辨正。
 
[55] 如本论卷四中云︰
 
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
 
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
 
[56] 「二」字,原《述记》多作「三」。
 
[57] 「不可定一」,原作「不可言定一」。
 
[58] 《枢要》卷下云︰
 
行相有二︰一、影像相名行相,何故即似本境?二、见分名行相,何故不似耶?答︰影像名行相,见分之行解相状。见分之行境相貌,见分名行相,行于境体中故。如无分别智无相状,故似、不似。又未必影像相一向似境,无为缘等,即不似故。
 
[59] 本论卷二末云: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所依自体,名事。
 
 又云︰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以上为第一义。
 
[60] 见十卷《楞伽经》,其卷七〈佛性品〉第十一。
 
[61] 如十卷《楞伽经》卷七云︰
 
甚深如来藏﹝即「藏识」异名﹞,与七识俱生。取二法则生,如实知,不生。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境悉空无。如痴见指月,观指,不见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此前长行云︰
 
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心与心所中,第八最难知,亦由有妄计我为障故﹞,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着种种我论诸熏习故。
 
 又十卷《楞伽经》卷十〈总品〉第十八云︰
 
心、意及余六,诸识共和合;离于一异体,生死虚妄生﹝藏文作「gcig dav tha dad bral ba yi/ kun gźi de ni rab tu 'jug/」﹞。
 
[62] 本论卷二中云︰
 
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异性相依,如眼等识。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此前说「果能变」云︰
 
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63] 见《摄论》卷二,世亲、无性两《释》卷四。
 
[64] 如《摄论》卷二云︰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
 
[65] 「九」字,原《述记》作「十」,今改。
 
[66] 十卷《楞伽》卷九颂文作:
 
非一亦非异,如水中洪波;如是七识种,共于心和合。
 
如大海转变,是故波种种;阿梨耶亦尔,名识亦如是。
 
心、意及意识,分别处相义;八无差别相,非能见、可见。
 
如大海水波,无有差别相;诸识于心中,转变不可得。
 
 又该经卷七〈佛性品〉第十云︰
 
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与身俱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藏文作「win tu rav bźin gyis yovs su dag pa 'jug go/」﹞。
 
 本论卷三中云︰
 
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
 
[67] 「前」字,《义演》无,《续藏》、金陵作「简」。
 
[68] 「等」,取《瑜伽》卷七十六、《解深密经》。
 
[69] 《金藏》作「面」,余作「而」。
 
[70] 「非」字,《金藏》有,余无。
 
[71] 本论卷八云︰
 
有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
 
 又云︰
 
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影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
 
[72] 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见本论卷九初。
 
[73] 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见《瑜伽》卷六
 
 十四初及《显扬》卷六。
 
[74] 即依世俗则非一,依胜义则非异。本论《述记》卷三云︰
 
世俗谛者,「世」,谓覆障,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谛」者,理也。
 
[75] 「无异」二字,《金藏》有,余无。
 
[76] 《瑜伽》卷六十四云︰
 
道理世俗者,所谓安立蕴、界、处等。
 
 本论《述记》卷三云︰
 
二、随事差别谛:谓蕴、界等,随彼彼事,立蕴等法。
 
 本论卷八末云︰
 
世俗有三︰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显了世俗,如次应知即此三性。
 
 又此前云︰
 
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性。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77] 即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七卷《楞伽》卷三初云︰
 
凡夫无智,不知心量,妄习为因执着外物,分别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等一切自性。
 
[78] 第二:谓道理世俗。
 
[79] 第三:证得世俗。
 
[80] 第四:胜义世俗。
 
[81] 本论《述记》云︰
 
若依胜义者,即四种胜义中,第二道理胜义︰依因果理,不即不离。心所为果,心王为因。法尔因果,非即非离。又约第三胜义,依诠显旨︰若约能诠,二依他别,二非定即。若同二无我,二非定离。第四胜义,既绝心言,何即?何离?只是依第二俗、第一真,以辨二别。若偏对第二胜义,非即离、亦得。又即推入第一真中,亦非即离。理稍殊胜故,虚幻法故,何有定离?八作用别,亦非定即。
 
[82] 第二俗乃真。
 
[83] 即《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八〈二谛章〉第八。
 
[84] 如〈二谛章〉云︰
 
《中边论》﹝卷中〈辨真实品〉第三﹞、《显扬》﹝卷六﹞、《唯识》第八说此二谛各有三种。俗谛三者,一、假世俗﹝梵为「prajbapti-sajvrti」;藏文为「btags pa'i kun rdzob/」﹞,二、行世俗﹝梵为「pratipatti sajvrti」;藏文为「wes pa'i kun rdzob/」﹞,三、显了世俗﹝梵为「udbhava na sajvrti」;藏文为「brjod pa yav dag pa'i kun rdzob/」﹞。如次应知,即三自性。
 
真谛三者,一、义胜义:谓真如﹝《辩中边》云「胜智之境名胜义故」﹞。二、得胜义:谓涅槃。三、行胜义﹝藏文作「sgrub pa don dam/」﹞:谓圣道﹝《辩中边》云「以胜法为义故」﹞。
 
此「假世俗」,第一俗摄。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行世俗」,第二、第三世俗所摄,有为事故;心上变似四谛相理,理不离事,故依他摄;第二、第三世俗摄也。「显了世俗」,第四俗摄,依二空门所显了故。准义,应入四胜义中,易可知也。其「义胜义」,第四真摄。此「得胜义」,第三真摄。因证显故。约得辨故。此「行胜义」,第二真摄。无漏真智,理稍胜故。若随其事,第一真摄。随其所应,入四世俗﹝除第一俗﹞,易可知也。若说四谛苦、集、灭、道为得胜义﹝《瑜伽》卷六十四云「证得世俗者︰所谓安立预流果等,及彼所依处」。本论卷九初云「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即第三俗,第二真摄。论自说故。
 
[85] 亦见于七卷《楞伽经》。
 
[86] 「二」字,原《述记》作「十」,今改。
 
[87] 十卷《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作:
 
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诸识﹝七卷《楞伽》作「八识」﹞无别相,非见、所见相﹝七卷《楞伽》作「无能相所相」﹞。
 
[88] 谓道理俗谛。
 
[89] 「能相」,梵文为「laksana」;藏文为「mtshan bid/」。
 
[90] 「所相」,梵文为「laksya」;藏文为「mtshan gźi/」。
 
[91] 「第」字,《金藏》有,余无。
 
[92] 「云」字,《金藏》误作「相」。
 
[93] 谓于所引颂。
 
[94] 原作「为诸相故说」。
 
[95] 原作「诸识无」。
 
[96] 此颂原为「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诸识无别相,非能见可见」。
 
[97] 即有差别相、无差别相。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九、正解识所变义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七、料简无心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九、广开导依
 摄大乘论 第21讲
 摄大乘论 第26讲
 摄大乘论 第20讲
 摄大乘论 第138讲
 摄大乘论 第23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破胜论师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五、广究竟位
 摄大乘论 第78讲
 摄大乘论 第9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4-035《菩萨的布施》[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菩萨的财富[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富楼那尊者[栏目:佛祖十大弟子]
 佛教会[栏目:觉世论业]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三[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处的开悟是不是达到慧解脱的阿罗汉?[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超越死亡·第三章、饬终关怀——关怀为真情之透露[栏目:达照法师]
 对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累福报有何必要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月西法师传略[栏目:圣凯法师]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五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