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六、明三习气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5
【论文】
 
八‧一二九 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
 
 
 
【疏翼】
 
  第二长行答生死不续难中,第二「复次」释。
 
 
 
【述记‧卷四十七】
 
  第二复次、解颂答问。于中有三︰一、总标,二、别解,三、指例。此初也。
 
  今三习气,即《摄论》第三、第四「三种熏习」。
 
 
 
【疏翼】
 
  《摄论》卷一末「三种习气」、卷二初「由三种熏习种子所生十种识」。两《释》则见卷三末、卷四初。
 
  如《摄论》卷一末云︰
 
复次,此阿赖耶识差别云何?略说应知或三种,或四种。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支熏习差别。
 
  《摄论‧无性释》卷三解「名言熏习差别」云︰
 
谓我、法、用,名言多﹝藏文作「bya bar mvon par brjod pa tha sbad pa btags pa rnams/」﹞故,有人天等我、眼色等法、去来等用熏习﹝藏文作「nus kyi/」﹞差别。
 
  解「我见熏习差别」云︰
 
谓四烦恼所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有能执我熏习差别。
 
  世亲并解云︰
 
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
 
  无性解「有支熏习差别」云︰
 
谓福、非福、不动行增上力故,于天等诸趣中有无明等,乃至老死熏习差别。
 
  《枢要》卷下云︰
 
三熏习中,以八门辨︰一、出体。二、释名。三、废立:应思之。四、三界:无色界定果色、声,亦有无失。五、三性。六、八识。七、有无漏。八、位次。
 
  「别抄」卷三云︰
 
问︰三熏习约界等宽狭如何?解云︰且名言熏习中表义,唯在欲界及初定,有寻、伺故。此熏习至第四定,借下寻、伺起言说故。或通无色,无色诸天佛边听法故。若显境名言,通三界九地,皆通有故。有支、我执亦通三界。
 
第二、三性分别:名言熏习通三性;有支唯善、不善;我见熏习通不善、有覆;俱生唯有覆,欲色界分别是不善故。
 
第三、约识分别: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名熏习;显境通前七识,除第八识,不能熏故。有支通六识通善不善性故。我见第六、第七识;第七识唯俱生,非分别故。
 
第四、漏无漏者,名言通漏、无漏。无漏亦依表义、显境二种名言熏成种故。余二熏习唯有漏可知。
 
第五、五位者,名言通前四位,唯除佛果,佛果不熏故。
 
第六、有漏至第八地,八地以上唯无漏故,无漏通十地。佛果以前,五识唯有漏。
 
第七、十地通漏无漏,有支非圣,圣不造业。设造别报,非有支摄。非行支故,名言所摄。或类相从,亦有支摄。分别我执,唯异生资粮位起。内法异生,不共无明已伏断故,故亦不起。俱生我执二乘无学,八地以上菩萨,及诸如来,皆悉不起。余如理思之。
 
  《枢要》卷下又云︰
 
《摄论》﹝第二初、两释﹞第四﹝初﹞云︰「﹝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无性解云「眼等六内界为性。如其所应,眼等五识所依(之)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依﹝之﹞意界──『受者识』」﹞、彼所受识﹝无性云「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无性云「是六识界」﹞、世识﹝无性云「似三时影现」﹞、数识﹝无性云「谓似一等算数影现」﹞、处识﹝无性云「谓似聚落园等影现」,世亲云「谓器世间」﹞、言说识﹝无性云「谓似见闻觉知言说影现」﹞,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无性云「谓身等识我、我所执相续不断。执我、我所,他、他所等,有差别故」﹞,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
 
何故第二卷说﹝因果二﹞能变,唯有等流、异熟,不说我执,此中说耶﹝卷二云「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彼处明能变识体,此处分明熏习差别﹞?
 
【论文】
 
八‧一三○ 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
 
 
 
【疏翼】
 
  第二「复次」解颂答中,第二别解。
 
 
 
【述记‧卷四十七】
 
  别解有二︰初、别解三[1],后、配属颂文[2]。
 
 
 
【论文】
 
八‧一三一 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
 
 
 
【疏翼】
 
  第一别解名言习气中,第二别解二种名言。于中有二︰一、解表义,二、解显境。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但此名言,分为二种,摄一切法习气尽也。
 
  此是三性诸法因缘。彼论但有言说熏习。唯第六一[3]识能缘其名、能发其名,余皆不缘,亦不能发。即唯「诠义音声」之「差别」,简非诠表声,彼非名故。
 
  「名唯无记」。《瑜伽》七十二「五法[4]」中说故。声自性,唯无记;然声有表,是业性摄。以能表于[5]思,名为三性,体唯无记。
 
  「名」,非业性,故从声本,说为无记。然「名」是声上[6]屈曲差别[7],唯无记性[8];不能熏成色、心等种。然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种;因名起种,名名言种。一切熏种,皆由心、心所。心、心所熏种,有因外缘,有不依外。不依外者,名「显境名」;若依外者,名「表义名」;以分二别,然名自体不能熏种[9]。
 
  问曰︰如缘五境而熏种等,亦依外缘,何不别说因义熏习?
 
  答︰境非胜缘[10],因境而心熏,但是「显境」所摄。有能诠之法,令[11]因起执,流转生死;带此胜用为缘而熏,故立「表义名言」熏习。
 
  又一切法名言[12]为先,故想,名[13]在于内发,诠召法胜;但说依名,不说依境。
 
  若依无漏名熏种[14],此唯无漏善。内名为缘,熏五蕴种,心变似故[15]。虽亦依句等而成熏习,总说为名,诠召诸法,名最胜故;从胜为目,但说名言熏习;名言进退,摄句、字故。
 
 
 
【论文】
 
八‧一三二 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疏翼】
 
  第二别解二种名言中,第二解显境。
 
 
 
【述记‧卷四十七】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不能「显境」故。此见分等,实非名言,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此心、心所能显所了境──如似[16]彼故,名之为「名」,体非名也。名体是彼不相应行故。
 
  又如四蕴名「名」,体即是名,能显义故。《瑜伽论》中第五十六说︰顺趣[17]种种所缘境义,依言说名[18],分别种种所缘境义[19]。四蕴名「名」,是通三性见相分种,境从见说,亦名「名」也。
 
  「了境」,心等之所了也。即通三界有漏无漏,即摄一切有为法尽。《摄论》[20]唯据言说名,唯有漏也。
 
 
 
【疏翼】
 
  以上第一解名言习气中,第二别解二种名言讫。
 
 
 
【论文】
 
八‧一三三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疏翼】
 
  第一解名言习气中,第三随二为因相分等中熏成亲种。
 
 
 
【述记‧卷四十七】
 
  随二为缘,相分等中熏成五蕴种,亲办体故[21]。
 
 
 
【疏翼】
 
  以上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一解名言习气讫。
 
 
 
 
 
【论文】
 
八‧一三四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
 
 
 
【疏翼】
 
  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二解我执习气。于中有二︰一、总指我我所种,二、别解二种我执。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此令自、他成其差别,通六、七识,非如《摄论》唯说第七[22]。
 
 
 
【论文】
 
八‧一三五 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疏翼】
 
  第二解我执习气中,第二别解二种我执。
 
 
 
 
 
【述记‧卷四十七】
 
  因我执故,相分之中亦熏五蕴种,即名言熏习。由熏我执种,令自他别,故别立之也。
 
  初通六、七,后唯第六。其文易解,无劳更释。
 
 
 
【疏翼】
 
  以上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二解我执习气讫。
 
  「别抄」卷三中云︰
 
问︰大乘由我见熏习、自他差别,佛果无我见,如何别自他?
 
解云︰由无我见,此彼证别故。
 
问︰佛果既无名言熏习,如何有十八界异?
 
解云︰由有无漏名言后得智熏习,以成其种,故生十八界也。故《深密》﹝《瑜伽》卷七十八末﹞等云:诸净土等,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原文为「如是缘于无量法界方便、般若、极善修习(藏文作「chos kyi dbyiv dpag tu med pa la dmigs pa'i thabs dav wes rab bsgoms pas/」)、磨莹、集成(藏文作「yav dag par grub pa/」)如来法身(故),从是(藏文有「为诸有情」四字)能放大智光明及出种种(藏文作「无量」)化身影像。非唯从彼解脱之身有如斯事」﹞。解云︰胜出世间,即后得智也。
 
问︰十地位中,后得智熏习能生佛果十八界不?若生者,因位自无无漏身等,如何缘他佛身生无漏本质?若不生者,如何言由后得智熏耶?
 
解云︰此有二释︰一云︰不生:以因位中不熏佛果十八界种故。彼缘佛身,但有相分种,不生本质。无有缘他熏成生他质故。由此理故,但从法尔种生。
 
更释云︰以得缘他质为增上缘,故说得生。
 
  《对法》卷十六「十种甚深」中第八、第九云︰
 
菩提甚深者,谓于无漏界中,诸佛菩提不可建立一性,无量相续所证故;不可建立种种性,所依无差别故。诸佛甚深者,谓于一大集会中,有无量无边诸佛世尊种种身种种意乐,然不谓有自他差别。又化身佛不住佛相,而能造作种种佛事。
 
 
 
【论文】
 
八‧一三六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疏翼】
 
  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三解有支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有」,谓三有;「支」者,因义、分义。即三有因──生善、恶趣差别因也,通六识皆有此熏。余文可知。
 
  然不善中言「诸」者,显恶多于善,令生厌故。令五趣别,由业力也。
 
 
 
 
 
【论文】
 
八‧一三七 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疏翼】
 
  第一别解三种习气中,第四别简后二种非因缘。
 
 
 
【述记‧卷四十七】
 
  此后二种望异熟「果[23],是增上缘」,以异性故。
 
  我执相分所熏成种,虽作因缘,亲生本识。见分种子令彼自、他差别,故成增上。此中名言种,与异熟果为因缘;亲生故。有支为增上缘;异性故。我执种子为增上缘;令自、他别故。此是见分执种,若相分种,亦得亲生,文[24]意如此也。
  第一、「言说名」唯欲界及初定,有寻、伺故。此熏习至第四定,皆得依下地[25]名起熏习故。或通无色,无色诸天佛处听故。「显境名言」通三界九地熏习,「有支」、「我执」,亦皆通三界。
 
  第二、「名言熏习」通三性;「有支[26]」熏习唯善、不善;「我执熏习」通有覆、不善──「俱生」唯有覆,「分别」通不善。
 
  第三、「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显境名言」通前七识,第八不熏故;「有支」通前六识,有善、恶性故;「我执」唯第六、七──七、唯俱生,六、通分别。
 
  第四、后二熏习唯有漏,「名言熏习」通无漏──无漏亦依「表义」、「显境名言」熏成种故;《摄论》但约[27]有漏「表义名」说[28]。此说尽理。
 
  第五、位次。「名言熏习」唯除佛位,第六识有漏至八地,余六识,及诸无漏,通十地。「有支」非圣者,圣不造业故。设造别业,不名「有支」,非行支故,「名言」所摄。或类相从,亦「有支」摄。分别我执唯异生,资粮位起,圣说不共无明我[29]、内异生亦无故[30]。「俱生我执」,除二乘无学、八地以去菩萨,及如来[31]。
 
  此即别解三习气已,下配属颂。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中,第一别解三种习气讫。
 
 
 
【论文】
 
八‧一三八 此颂所言:业习气者,应知即是有支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中,第二配属颂文。于中分二︰一、配属「业习气」,二、配属「二取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以三熏习,即颂习气[32]。
 
  颂中所言「业习气」者,即此三中「有支习气」也。
 
 
 
【论文】
 
八‧一三九 二取习气,应知即是我执、名言二种习气。取我、我所,及取名言而熏成故,皆说名取。
 
 
 
【疏翼】
 
  第二配属颂文中,第二配属二取习气。
 
【述记‧卷四十七】
 
  即取我执及取名言以为境界,而熏所成「二种习气」,「二种习气」[33]皆名为「取」。取此二故,名之为「取」。非此二种体自能熏,可为取也[34]。此即解颂[35]上二句中三习气也。
 
 
 
【疏翼】
 
  以上第二「复次」解颂答问中,第二别解讫。
 
 
 
【论文】
 
八‧一四○ 「俱」等余文,义如前释。
 
 
 
【疏翼】
 
  第二「复次」解颂答问中,第三指例。
 
 
 
【述记‧卷四十七】
 
  下、指例[36]。
 
  此余「俱」义,及「习气」义,果有前尽而后生义,如前师解[37]。此中同者,不别出之。若有异者,皆别解也[38]。下准此知。
 
  然此熏习十一识等相摄分齐,皆如理知[39]。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答生死不续难中,第二「复次」释讫。
 
 
 
 
 
 
 
 
--------------------------------------------------------------------------------
 
[1] 于中分四︰一、解名言习气,二、解我执习气,三、解有支习气,
 
四、别简后二种非因缘。初中又三︰一、总解名言种,二、别解二种名言,三、随二为因相分等中熏成亲种。此即初中初文。
 
[2] 「文」字,《金藏》有,余无。
 
[3] 「一」字,《金藏》有,余无。
 
[4] 即「五事」。
 
[5] 「于」字,《金藏》有,余无。
 
[6] 「上」字,《金藏》有,余无。
 
[7] 分位差别假相。
 
[8] 即不可记别性。
 
[9] 以是不相应行故。
 
[10] 遍计所执义本无相故。
 
[11] 令能诠与所诠定一,因而起执。
 
[12] 「言」字,《金藏》有,余无。
 
[13] 名即意言性。
 
[14] 谓以无漏名为本质而熏种。
 
[15] 本论卷二云︰
 
似,谓增益,非实有相。
 
[16] 「似」字,《金藏》有,余无。
 
[17] 「顺趣」,藏文作「be bar gźol ba'i/」。
 
[18] 谓「依言说所生名」。藏文作「tha sad las byuv ba'i miv/」。
 
[19] 此处略引「故说为名」。
 
[20]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
 
[21] 《摄论‧世亲释》卷三总此论二名言种为一云︰
 
「名言熏习差别」者,谓眼名言熏习在异熟识中,为眼生因。异熟生眼从彼生时用彼为因,还说名眼。如是耳等一切名言差别亦尔。
 
 无性所解如前已引。
 
[22] 见两《释》卷三,如《摄论‧无性释》云︰
 
谓四烦恼所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有能执我熏习差别。
 
 《摄论‧世亲释》亦云︰
 
由染污意萨迦耶见力故,于阿赖耶识中,我执熏习生。由此为因,谓自为我,异我为他,各有差别。
 
[23] 异熟果即差别果。
 
[24] 「文」字,《金藏》作「大」。
 
[25] 「下地」二字,《金藏》有,余无。
 
[26] 「支」字,《金藏》作「分」。
 
[27] 「约」字,《金藏》作「缘」。
 
[28] 「说」字,《金藏》无。
 
[29] 「我」字,《金藏》有,余无。
 
[30]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如是所说不共无明﹝经说四种无明︰一、随眠转异无明,二、缠缚转异无明,三、相应转异无明,四、不共转异无明。此即第四﹞,内法异生,虽不放逸而修学者,亦未能断。诸圣有学,应知永断。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然能作彼四种无明断增上缘。
 
 本论卷五云︰
 
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第七﹞识非有。故《瑜伽》﹝卷五十八﹞说无明有二︰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非贪等俱者,名独行无明,是主独行,唯见所断。如契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非主独行,亦修所断,忿等皆通见所断故。
 
 本论《述记》卷三十解云︰
 
以忿等十,各别头生,故与相应,名「非主独行」。此十亦增上,是主故。
 
[31] 本论《述记》「五门分别」中,较「别抄」有详处,或「别抄‧三
 
 熏习章」在先。
 
[32] 「以三习气,即颂习气」,「即」字应作迁就、配属意,具意应云:
 
 以三习气去配属颂中所说的习气。
 
[33] 「二种习气」四字,《金藏》有,余无。
 
[34] 道邑《义蕴》云︰
 
约所执之我及名等境,不自能熏,要由见分方熏种故。
 
[35] 即第十九颂。
 
[36] 「下例指」三字,《金藏》有,余无。
 
[37] 即第一复次解。
 
[38] 道邑《义蕴》云︰
 
我执所熏相、质同种,亲生当果;由业助力,方始能生,故义如前,不相违也。
 
[39] 智周《演秘》引《摄论》卷一文,解由三种习气分别所生。

{返回 韩镜清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业苦总摄十二有支
下一篇: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五、释诸有情续生死难
 摄大乘论 第81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五、广六位心所──十三门辨随烦恼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三、破名句文身为实有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五、我执差别
 摄大乘论 第11讲 (第12讲没有录音)
 摄大乘论 第133讲
 摄大乘论 第41讲
 摄大乘论 第29讲
 摄大乘论 第78讲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二十、正显赖耶持种染净因果方成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荷花与污泥[栏目:佛网文摘]
 我的变化[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栏目: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莲花生大师[栏目:手绘唐卡精品图集]
 如何是此心[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南宗禅的无法之法[栏目:蔡惠明居士]
 增支部1集161经[栏目:增支部1集]
 谁也避不开的死亡之苦[栏目:心律法师]
 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栏目:文珠法师]
 弘一法师与黄福海(吴雪松)[栏目:弘一法师思想研究]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