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三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新年好,请坐。
今天是中国农历己丑年的元旦,我们在一起学习《华严经・十住品》,确实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有同学问我,怎么大年初一你还讲经?我告诉他「讲经、学习经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快乐的事。」以前方老师介绍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过年当然我们要得到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学习如来的大乘经。昨天我们读到李长者的《合论》,他给我们说,从初住到十地「都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这些话是对法身菩萨说的,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位,他们是真佛不是假的。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这个真的,以什么为标准?以真心,真心在大乘里面叫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用菩提心那就叫用妄心,妄心是什么?妄心是八识。我们常常讲,佛家的术语叫识心,认识的识,识心,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的众生全都是用的这个心。这种心有的用得很正,有的用得很邪,邪正之区别都是以性德为标准,与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相应就是正,如果相违背就是邪。所以佛经里面所有的教诲,以及世尊为我们所制定的这些戒律,都是正知正见、正语、正行。我们虽然还是用的妄心,但是妄心能够随顺性德。
在中国,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中国在过去我相信不止五千年,如果要照《黄帝内经》的讲法,过去至少十万年、二十万年,甚至於可以推溯到一、二百万年之前,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有高度的智慧。我们不能轻视他,认为他们没有开化野蛮人,那我们完全想错。他们给我们的教诲,那几乎都是叫真理,永恒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诸位想想,五伦、五常、八德,这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这真正是宇宙之间的大道、大德、大能,千万年前他们已经完全明白,已经完全落实。这些教训还好现在还没有失传,还能见得到。不过大家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自以为比古人聪明,毛病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受了许多的苦难,这个苦难叫冤枉吃的。中国有句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的祖宗是老人,祖宗的教诲就是老人言。我们不相信,自以为是,所以现在吃苦头,吃苦头还不知道回头,还不知道忏悔,这个罪就有得受。
十住,从初住到等觉,那是已经开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真佛,他们用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三字经》上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说出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我们要作善恶的善来解释,那就把它解错,那把它看太低了。这个善是赞美的词汇,就是太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一丝毫的缺陷都找不到,这叫本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本善。如来就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现在我们为什么这东西都没有了?佛后头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我们现在违背了自性,自性里头没有妄想,我们现在有妄想,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是妄想。起心动念非常微细,从起心动念就生起分别,就是更严重的妄想;从分别就生执著,执著是最严重的。所以起心动念就现出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今天把它称之为净土,这起心动念才有的,变现出来的。有了分别,就有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有了执著,就有十法界里面的六道轮回,跟三恶道。这把整个宇宙大致状况,你看简简单单的,把业因果报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告诉我们,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但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人、天,也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实报庄严土,那是真正的一真法界,这个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讲叫常寂光净土。要知道,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这是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就是回归到这个境界里来,这叫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佛法教学不是叫我们升官发财,不是叫我们得人天福报,那个错了,那是佛法里面的小事,叫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不是果报。最低级的果报是阿罗汉,也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换句话说,六道没有了。离不开六道,你没有结果;脱离六道轮回,他叫证小果;脱离十法界那算是大果,大的果报十法界没有了,证得常寂光的时候那叫究竟果位。这在《华严》里面我们学习了很多。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厌其烦,不断的重复跟我们讲,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太生疏。我们烦恼习气太熟,变成习惯,现在修行没有别的,如何把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我们就成功。我们对於妄想分别执著太熟,现在要把它变生,把它疏远,把它变生疏。我们对於自性体、相、德用太生疏,如何能把它变成熟,熟透了我们就入境界。这叫佛法的修学,我们不能不知道。确确实实,诸佛菩萨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我们六道凡夫也没有离开,这是自性本具的,你怎么能离开!为什么说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现在妄想太多,烦恼太多,苦难太多,这东西从哪来的?这些东西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变质了。怎么变质?迷了就变质,觉悟了就恢复正常。所以凡夫跟佛的差别没有别的,就是迷悟的差别,一觉悟,凡夫就成佛;一迷惑,佛就变成凡夫,这么个道理。佛在这部大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我们也学了十几年,也用了四千多个小时,这么长时期的薰习,逐渐咱们搞清楚、搞明白了。
既然讲到智慧境界,我们特别把《华严经》里面十种智明提出来,我们在一起学习。十种智明,前面两段我们学过,今天我们简单重复一下,第一个「知众生业报智明」,这句话智是智慧,明是明了,这个智慧明了是讲六道的众生。六道众生到底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众生会造业,为什么会受这些果报,六道里面有染污,它是染污的,它不是清净的。所以它里面有善、有恶,善感三善道,恶就感受三恶道。一切通达明了,没有一点障碍,这样的智明,智慧明了才能帮助六道众生离苦得乐,才能帮助六道众生破迷开悟。你要不知道,你怎么帮助他?所以这是第一条的大意,对於六道是通达明了,没有障碍。这是从现象上讲的。
第二种智明是「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这是从理体上讲的。现象上虽然是很复杂的因缘果报,这就真正讲到因果教育。第二是讲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讲到它的本体,讲到它的性质。它的本体、它的性质是自性,自性是清净寂灭,刚才讲常寂光里面不但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所以用寂灭两个字来形容它,寂是寂静,净到极处,灭是灭一切现象,这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所以佛形容它的样子叫大光明,一片光明,不但物质、精神现象没有,连时空的现象都没有,就是我们讲的时间、空间都没有。所以诸位要晓得,时间、空间不是真的。这桩事情,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他们也讲到时间、空间是错觉,不是真实的。可是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相宗入门的教科书叫《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的著作,《百法明门》里面,就把时间跟空间这两桩事情放在不相应行法里面,这归类,归纳、归类,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叫二十四个不相应,时间、空间是里面的两种。什么叫不相应?用现代的话说,它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时间跟空间都是抽象概念,没有事实,完全虚妄,所以在大光明里面没有时间、空间。空间没有就是距离没有,时间没有就是前后没有,这是什么境界?一念,这个一念不可思议!一念是什么?一念是没有念头,有念就叫二念,再有念就叫三念,就愈迷愈深。二念就迷了,一念就觉,所以你要记住,一心是觉悟的,二心就迷。
十种智明要知道,佛在《华严经》上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听听,虽然不是我们境界,有好处,为什么?这说真话!佛为六道众生讲经,有时候是随顺众生,为什么?不随顺众生,众生不能理解。也就是众生是什么程度,是什么样的根性,现在他生活是什么样的环境,他需要些什么,你跟他讲这些他听得懂,他容易接受;你跟他讲太高、太深,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以佛教化众生是应机施教,这个才真正能利益众生。佛给这些法身菩萨,他们妄想分别执著全断,这可以说真的,为什么?他用真心。我们听,根利的人真正听懂了,他就很容易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真的就大喜事,他就一下提升到实报土去。也就是他能够一念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像过去惠能大师一样,一念之间完全超越。所以知道体是清净寂灭,这里头任何痕迹都找不到。我们常常用现前的电视、电脑的屏幕,你看电视的屏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拿这个来比喻性体的寂静,清净寂灭。可是它不碍现象的发生,我们频道一打开,色相就现前,虽现前它有没有妨碍屏幕?有没有染污屏幕?没有。我们频道一关,你就看到屏幕上没有一丝毫的污染,那就清净心,清净心永远清净,不会污染。能现万象,什么相都能现,就像你的频道,有一百个频道、两百个频道、无数的频道,你按哪个频道,那个频道的音声、色相就现前,对於屏幕丝毫不染污。屏幕是自性,那就是本性本善,它不染污,它也不妨碍你现相,这叫善,就是太好了。
这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四德里头头一条,「随缘妙用」。你看这个屏幕是不是妙用?一丝毫不染著,不障碍万象发挥;万象虽然发挥,它还是丝毫不染污,妙用!我们要记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常说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应化在这个世间,就像这个屏幕一样,那么妙,他不染。我们现在呢?我们现在很糟糕,虽有,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心就好像照相机一样。现在照相机进步,用数码,从前用软片,用软片做比喻好,容易比喻。尤其是古老的相机,现在人没见过,我们讲他不懂,最早的相机不是用胶片,是用玻璃板,那个底片是玻璃片,我最早的时候用过那个。你照一张,这一张底片就抽出来要拿去冲洗,如果你是再照一张它就落两个影子,照三张就落三个影子,照多了这个底片是一塌糊涂。我们现在凡夫用心,就像老照相机那个硬片,不是软片,心里面落的印象落得非常复杂,非常杂、非常乱,理都理不清,我们这很糟糕,变成这样的,没有办法像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再多的印象他丝毫不染著,就像电视的屏幕一样,它不染。
古时候虽然没有电视,也没有屏幕,但古人用镜子做比喻也好。你看镜子照人,所谓「汉来现汉,胡来现胡」,这中国古人讲,汉人照的时候汉人的面孔,胡人这外国人,外国人去照是现外国人的面孔,镜子有没有沾染?没有。从前古人用的比喻教我们「用心如镜」,这就是佛菩萨,这叫妙用。境界现前,就是智慧现前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境界过去,心地痕迹都没有。不但是如此,境界现前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有没有痕迹?你们想想,没有!正在照的时候也没有,那才叫真的妙用。我们什么时候学会用心如镜?早晨我们起来洗脸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脸也照镜子,天天早晚都要照镜子,就没有学会镜子的妙用。什么时候觉悟过来,领会到我的心要像镜子就好,别像照相机,照相机落印像,镜子不落印像。落印象,我们用是妄心,阿赖耶识落印象,末那识的执著,第六意识的分别,我们的亏就吃在这里。什么时候真的觉悟转过来,转过来就是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耳闻、身接触、意里面的知,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落印象,这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就在此地,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忧虑、他没有牵挂,他什么压力都没有。我们的烦恼、习气、忧虑、牵挂,统统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生出来的,自性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这是我们应当学的。
今天我们继续再看第三,第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我们看这个十条,句句都是讲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这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我们读了这十条之后,就晓得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跟我们哪些不一样完全清楚。所缘这个境界就太多、太复杂,我们眼睛张开接触的对象,眼是能缘,外面境界是所缘,眼看一切色相,耳听一切音声,一切音声是耳所缘,耳是能缘,鼻闻香、舌尝味、身接触,念头的分别执著,这是六根能缘。六个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境界是所缘,非常复杂!在佛法教学里面,再复杂的东西把它归纳,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就好讲。物质环境里头两大类,一个是你喜欢的,一个是讨厌的。喜欢的叫顺境,这是境界,外面境界,喜欢叫顺境,讨厌的叫逆境,总不外乎这两大类。人事环境里面也是两大类,我喜欢的人叫善缘,我讨厌的人、不喜欢的人叫恶缘。缘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物质环境里面有顺有逆,人事环境里面有善有恶,喜欢的是善缘,不喜欢的是恶缘。你看佛跟菩萨讲的,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这是讲菩萨以善巧智明。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要记住,这个善是纯善纯净,里头不但没有善恶,连染净都没有。巧是巧妙,巧妙是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它不染这就妙,所以他用的全是智慧明了。我们凡夫不善,不善是什么?我们从起心动念,这个念头里面有真、有妄、有邪、有正、有清净、有污秽、有善、有恶,很复杂!不像一真法界里面的人,十法界里面有这些现象,愈往上面去这个现象愈淡薄,他不是没有,愈淡薄,离开十法界才没有,那才是真正的善巧智明。他能入十法界,他要不入十法界他就不能帮助众生,他能入四圣法界,他也能入六凡法界,他也能入饿鬼法界、也能入地狱法界,无论在哪个法界里头他决定不染污。他是智慧的,他不生烦恼,他没有世人这些苦难,这就是巧。为什么他能做到?他看破,了知就是看破,他明了、他知道。
「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这就是我们刚才讲,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逆缘,都是一实相理,这不好懂。所以对初学人来讲非常困难,对老同修讲,你们一直听《华严》比较容易,你会有这个概念,印象虽然不深,但是听过不少次,你就晓得现象怎么发生的,这个现象怎么回事情。现象分两大类,一种是物质现象,一种是精神现象,物质现象,色声香味这都是物质现象,它有色你看得见,它有声音你听得见,它有香味,有香你闻得著,有味你舌头能尝得到,当然你手可以能摸得到,这是物质现象。但物质现象像音声你摸不到,你耳能接触到,你摸不到它,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它有见闻觉知。佛告诉我们,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分不开的,物质里头就有精神,精神它就有物质,它决定离不开的。这桩事情,近代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证明,水是物质,它不是生物,像动物、植物是生物,水它不是生物,是矿物,但是经过实验真的证明它有见闻觉知。他做了十几年这个实验,从实验当中证明到水它有看的能力,它能看。我们写字贴在水瓶里面,他用小玻璃管,里面盛的水,你写个「爱」字贴著它,写个「恶、讨厌」贴著,经过冷冻的处理,放在冰箱摄氏零下五度它结冰,变成雪花,你就看它那个雪花的图案。凡是正面的,「我喜欢你、我爱你」,那个图案都很美;「我讨厌你、我恨你、不喜欢你」,那个图案就很丑陋,十几万次的实验一点都不差。所以他告诉我,「水会看,不管写哪个国家的文字都一样,它都懂。」水还会听,给它听古典的音乐,那个图案很美;给它听现在西洋的摇滚乐,图案就很难看。它会看,我们人的意念,我们好的念头对它,它感应到,不善的念头对它,它也感应到,所以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属於精神现象。佛法讲,一切物质现象统统有精神现象。
江本跟我谈这个问题,我就告诉他,根据佛在经教里所说,不仅是水,所有物质现象里头都有见闻觉知。我劝他努力再研究,像泥土、沙石,不仅是水,任何物质它统统都有这个现象,你用什么方法来把它发掘出来。人身体上汗毛这很细的,汗毛也有见闻觉知,你把这汗毛尖端剪一点点,那一点点它都有见闻觉知。这种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所谓全息信息,与佛在经上讲的这桩事情非常接近。那就是说任何部分里面都含藏著全体的信息,一粒微尘里头有整个宇宙全体的信息,一根汗毛里面亦复如是,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高等科学里面还有很多没有发现的,佛法里头统统说出来,有待科学去证明,全都讲出来。你看佛经上讲的微尘,微尘里面有宇宙,现在只发现什么?微尘里面有信息,有全宇宙的信息。佛告诉你不仅是信息,微尘里面的宇宙跟现实的大宇宙是一样的,宇宙没有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微尘里头有宇宙。谁能进去?我们前面读过,普贤菩萨能进入,能到那里面去参学。然后又告诉我们,微尘宇宙里面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又有宇宙,重重无尽。这个科学没说过,那就是现在科学家跟佛法的科学来讲,差一大截,差得太远了。
今天这个世界,哲学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佛经上解决了;科学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佛经上也解说。我们今天把佛经总归纳为五大科目,佛经讲什么?第一个讲伦理,第二个讲道德,第三个讲因果,第四个讲哲学,第五个讲科学,都讲到究竟圆满、登峰造极,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地球上、社会上发生这些问题,在佛法里叫鸡毛蒜皮,哪有不能解决的?太容易了。这么好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大家把它看成为宗教、看成迷信,根本就没有意愿去接触它,这才叫真正可惜。这种现象,实在讲我们也是受害者之一,从小以为这是迷信,以为这是宗教,不接触它。我很幸运,如果不是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永远不知道佛教是好东西,永远不会知道,不接触。方老师跟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高等的享受。」我跟他老人家学习,才把对佛教的误会化解。他告诉我,佛经的哲学是在经典里面,在大乘经典里面。我学习到今年五十八年,五十八年的学习发现不但是高等哲学,而且是高等科学,喜出望外!宇宙之间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佛教称之为佛菩萨。完全通达明了,这个人称之为佛;通达明了,没有达到究竟圆满,称菩萨。
《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通达明了之后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众生统统有的,没有说哪个多、哪个少,只是这些凡夫他起了妄想,有了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些东西障碍,把你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相障碍住,障碍而且把它产生了变态、变形。这个变态、变形是什么?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这是变态、变形,不是正常的;正常的,那就是诸佛的实报庄严土,那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变出来,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舍去,你把它断掉,你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然后你才晓得,所有一切境缘,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六根所缘的境界确实一实相,一实相是什么?就是一念。这一念里面虽然现相,但是这个相不可得。就像佛在《大般若经》上所说的,这是中文翻译佛经最大的一个部头,六百卷,佛经里头最大的分量。《大智度论》是《大般若经》的注解,我们在早年学习大乘教的时候看了一遍,我做了一个总结,我的总结很简单十二个字,六百卷《大般若》讲什么?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这十二个字就是此地所讲的四个字,「一实相理」,就这四个字。一实相理不好懂,我这十二个字你比较好懂,我这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初学的人还是难懂,可是我们学过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你就懂了。佛很善巧,提了一个问题问弥勒菩萨,一念,凡夫这一念动个念头,这一念里头有几念、有几相、有几个识?这个话,佛要是问我们,我们答不出来,甚至我们不懂佛的意思。弥勒菩萨清楚,弥勒菩萨回答「举手弹指之顷」,这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以这个为基数,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的念头,三百二十兆。佛问,我们凡夫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有多少微细的念头?弥勒菩萨说:三百二十兆个念头,细念,是我们一弹指那个念头。「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念念生起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物质不是真的,无中生有,跟这里讲的不是一样吗?无中生有。存在的时间太短,一弹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么短的时间,这不算秒。如果算秒,现在讲算秒为单位,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三百二十兆,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的时间,就是物质现象存在的时间。这个概念,如果大家还不容易体会,我们就想电影,我想现在人都看过电影,不是电视,电影。你看电影放映机里面,它的胶片一格一格的,一格是一个画面,就是我们讲的幻灯片。放映机的镜头打开,这张底片照在银幕上,一张幻灯片,再关起来这一张拉上去,再打开镜头第二张幻灯片。第一张不是第二张,第二张不是第三张,张张是独立的。
可是一秒钟开二十四张,这个镜头开关二十四次,你在银幕上看到这个电影,就好像是真的一样。你看到什么?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它每张不是连起来的,它没有关系,张张独立的。弥勒菩萨答覆的意思跟这个有一点相像,我们从这里会体会到。现在我们看到电影放映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一秒钟二十四个开合的速度,这个镜头打开、关掉,一秒钟二十四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多少次?一秒钟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所以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像这个画面上张张是独立的,根本没有相续的,所以说相似相续,好像是相续,它不是相续。只要你念头有,这个画面就存在;如果念头没有,念头没有这个画面就没有。没有是什么境界?没有是常寂光的境界,这叫一实相理。你想想看,一切众生所缘的这些境界,是不是这样子?才恍然大悟,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统统不可得。但是凡夫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不可得里头以为有可得,这就错了。弥勒菩萨是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个境界相我们没有办法执持,就是你没有办法得到,它的速度太快,所以大乘教里面常常讲这个境界叫不生不灭,我们要用心听这句话。真的如果是没有生灭,讲不生不灭不是叫废话吗?有没有生灭?有生灭,生灭太快了,生灭等於同时,你没有办法看出它的生灭。但是有人能看得出来,那个心要清净,清净到极处,佛经上八地菩萨他能看出来,七地以前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他那个心的震动速度比它慢,他看不出来;大概到八地菩萨心的震动的频率,跟弥勒菩萨所讲的境界相等,他就见到。到九地到十地、十一地,他那个微细震动比它快,他就看得很清楚。你没有它快你看不到,你比它快才能看到,是非常微细的震动。这是一实相理。
「皆如金刚,不可破坏」,为什么?你没有办法得到它。我们讲控制、讲占有,不可能!你想控制它不可能,你想占有它更不可能,这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想占有、想控制全是假的,全叫造业。你造业,你才感得六道里面的果报,感得三途果报,你说冤不冤枉?你造的业实在讲也不可得,为什么?它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可能的事情。将来业报现前的时候,无论是六道三途,实际情况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依旧不可得。你天天忧虑,感觉那些苦受,不是冤枉吗?天人天天在这里享乐,天天歌舞升平也是冤枉,两个不同境界都是不可得!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是清净寂灭相。这样你才能真正把一切诸法的真相看破,看破之后你的心是永远清净的,你才能真正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性德现前。性德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统统现前。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是整个宇宙,然后你自己就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我们中国古大德,老子就讲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能说出这个话来,这个跟《华严经》讲的相应。所以道家它也不是消极,它讲到终极之处,「无为而无所不为」,你看这个话的意思,跟大乘教里面讲「无作而无所不作」,是不是一个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是大乘圆教。
这就是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之后,自自然然与十法界六道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的方式现身说法,现什么样身不是自己意思,自己永远没有意思,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他有什么意思!所以现什么样身是众生的意思,众生喜欢佛来度我,他就现佛身。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是众生的心想生,我想观音菩萨来救我,观音菩萨就现前;我想地藏菩萨来救我,地藏菩萨现前。所以楞严会上,佛讲得好,诸佛菩萨现身在十法界,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自己,自己没有,是随众生的心。在这个世界里头,在六道里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什么样的遭遇,你不要去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与佛菩萨也不相干,问自己,自己念头现出来。所以善念,现的都是善境界、好境界;不善的念头,现的都是恶境界。你是在三善道,还是在三恶道,是你自己心里念头现的,如果念头一转,转恶为善,恶的境界没有了,善境界现前。转染成净,六道是染污,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清净,道理在此地,转凡成圣,都是自己念头在转。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转境界是自己的事情,他帮不上忙。所以佛菩萨是个好老师,老师不能把你的程度提升,你的程度向上提升是靠自己。老师只是教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心态,你自己努力才行,这是佛法。佛法里头丝毫迷信都没有!
我们再看下面第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这是佛菩萨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教化众生,绝大多数的众生耳根比眼根的能力殊胜,也就是看不大容易看得清楚,听容易听清楚,我们这个世界就属於这种人。所以楞严会上,佛叫文殊菩萨为我们世界众生选择法门,二十五个菩萨提出他们修行的报告,文殊菩萨选择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是耳根能力最强,跟观世音菩萨的法门相应,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统统是用言语讲经教学,那个时候并没有记载。每天讲,答覆同学们的提问,提问的很多有不少都有记载,特别是在小乘经里面。我们看到小乘经很短,有的时候一、二百个字,为什么?解答一个问题。看到佛的智慧,佛用什么教化众生?用音声、用言语,所以能以妙音。这个音怎么妙法?不用思考、不用分别,随问就随答,这个妙!我们碰到问题,问题要研究,要好好想一想,那就不妙;佛菩萨,你问他,他不要想的。
所以佛在经典里面有用比喻,用钟鼓做比喻,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你不叩它就不鸣。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亦复如是,这里面有很深的意思。总的来讲,就是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你肯定是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你攀缘;随缘不是的,随缘是随顺众生,随缘不攀缘。用现在的话说,佛教化众生永远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你不感他不应,你感他就有应,他被动的。这个教育的意义非常之深,人人都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天下太平,没事。人怎么样?守本分,不生事,没有事。所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什么?攀缘,想出这个点子,想出那个点子,其实都是惹麻烦,都是惹灾祸。庸人是个平常人,他不惹事生非,所以这个用意非常之深,这是什么?完全符合於自性,就是性德。攀缘想点子,想怎么搞的时候,这个性德里头没有,这个意思很深!特别是我们自己要想回归自性,想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永远回不了头,就是你要想怎样怎样错了,不可以,由不得你去想。
现在这个世界这么样的混乱,众生这么样的苦,尤其我们看到老人没有人照顾,看到儿童没有受到伦理教育,这是什么?这是感。你看到、听到这是感,感了之后我们怎么应法?我们是不是也想很多办法来帮助他们?是的。我们的办法好不好?不见得。多少人想办法,把这个世界愈搞愈坏,那些人都是好心,你想为什么道理?这就是什么?我们自己用头脑在想什么方法来做,不行。怎么解决问题?到佛经上去找,到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去找,问题就能解决;你要不依靠古圣先贤的东西,你就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古圣先贤是从自性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从聪明里头出来的,会有后遗症。满清末年那个时代,这个世界上出了不少的思想家,看到人民痛苦,这个社会贫富不均,马克思想出了共产主义,都是想解决人民痛苦的。孙中山先生想到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修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好不好?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三民主义多少年!台湾的社会你们大家满意吗?很多人依旧不能满意。如果他找老祖宗,问题就解决!自己想,还得要依靠老祖宗。
我偶尔也跟国民党人接触,我跟他们谈,三民主义为什么不能落实?为什么会变质?就是它里头缺德,缺少这个东西。德要到老祖宗那里去找,民族主义是大团结,好事情。我们今天要化解世界冲突,我们希望国家跟国家要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政党与政党,族群跟族群,宗教跟宗教,这四个都能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行不行?当然行。怎么才能做到?要靠教育。如果都有伦理道德教育,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人人都学会孝悌忠信,自然就团结。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它起了作用。民权主义,外国人提出来的,中国人没有的,一百多年,一、二百年,在全世界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得叫人满意,流弊百出,这什么原因?它没有礼义廉耻,民主毛病就出来;如果有礼义廉耻,真的民主,好民主。你看缺这四德!民生主义,没有讲究仁爱和平,所以它也出问题。我说这十二个字是三民主义的精神,民族主义的精神是孝悌忠信,民权主义的精神是礼义廉耻,民生主义的精神是仁爱和平,如果把老祖宗这十二个字搬回来,三民主义就活了,真好!所以老祖宗的智慧是真理,千万不能疏忽。离开老祖宗,想什么点子都会出毛病;依靠老祖宗,那些点子还都算不错。
所以老祖宗教给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开会没用处,联合国开会想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教学,办班教学就解决问题。我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十几次,不能解决问题,联合国这个会议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愈开愈乱。我们在汤池小镇做了个实验,办班教学做成功。这做给联合国看的,不要再开会,好好办班教学,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人民是很好教的,人性本善。孔老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我学到了,《论语》里头最重要的两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夫子一生做学问的态度,述而不作,就是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老夫子没有点子,老实人。他相信、他喜欢古人,古人大圣大贤,他们所作、所为、所说、所传,都是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名闻利养,他没有贪瞋痴慢,自性里流出来的真实智慧。我们不行,我们起心动念都想著自己的利益,夹杂著脏东西,夹杂著种种不善。所以想出再好的点子,都有严重的副作用,道理在此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就是大道理,不能不遵守,遵守,你这一生才真正能够过著幸福美满,人生最高的享受。
「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这是前面第二、第三所讲的,了知众生本来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众生,从理上讲、从性上讲,空无所有;可是从事上讲、从相上讲,这个现象存在,你不能说它没有,所以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他迷了,他才有这些现象出来,这些现象是不正常的,迷了他真受苦,他真受难。菩萨有慈悲心,像《孟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天性,看到别人受苦受难,他同情心生出来,这是天性,这是性德。你看,看到这些事情人会伤心流眼泪,甚至听到人说这个事情,或者唱一些歌曲,你听了之后你感动会流泪,这是性德的现前。菩萨既然众生有感,他当然就有应,佛法里面术语叫示现,自自然然的显现,显现有色相,不定是什么样子,是随你自己的感而现的。他虽现,他没有起心动念,这个了不起。没有起心动念,为什么他有感应?感应是自然的。江本博士做的水实验,水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给它感,它为什么会回应?这个回应是自然的。像在山谷里面,我们长啸一声它马上就有回应,回应是自然的,道理在此地。
佛菩萨的回应,能说一切法。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释迦牟尼佛灭度是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给我们示现的是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办班教学。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看他一生教学的方式,你就能体会到。《华严经》不算,因为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这一入定时间很长,经上有讲二七日,有讲三七日,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经上有这个记载。到底是二七、是三七,我们不必去追究,追究没有人能解答,都有经典做依据的。我们知道佛在定中讲《华严经》,出定之后给我们人间讲经教学,第一个就是鹿野苑的五比丘,这是最早的。给他讲什么?给他讲小乘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四阿含。以后僧团不断的扩充,扩充到最后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变成世尊的常随众。他们过的生活是游牧生活,游不能说牧,游化的生活居无定所,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佛一生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舍得干干净净。但是他老人家很活泼没有执著,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有别墅、有花园,请他到那里面去讲经教学,他也接受。所以他在只树给孤独园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竹林精舍也住了好几年,最后老人家圆寂是在野外,在树林里面,这做给我们看。世尊一生没有建道场,这是教我们放下身心世界,在这个世间我们物质生活所需,只需要吃得饱、穿得暖就够!
所以佛陀在世,这个僧团接受在家人的供养,只限於四桩事,四种,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不是说这一家人就给你一满钵,就让你吃饱,不是的,这一家人他吃下来多余的,可能就是一点点,也许只有半碗饭他就给你托,这个你吃不饱,你要到第二家走。佛允许托七家,七家托得还不够不能再托,再托你起贪心,不允许过七家。你托的东西不是托来一边走一边吃,那就太难看了。一定要回到树林里面去,昨天晚上在这个树林里面休息的,还回到这个树林里面去,再把大家所托的饭统统放在一起,分而食之,真的是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出去托汇合在一起分吃,这平等。有人托的饭菜很好,有人的饭菜不好,它汇合在一起。佛法真的是平等,六和敬里头「利和同均」,托不到的也没关系,回去之后还是要分一份,真的过的是这物质生活平等,这是当年的生活方式。释迦牟尼佛坚持了一辈子不改变,给我们后人做好榜样。第二种是衣服,衣服不是天天有,衣服穿破、穿旧,可以接受斋主供养一件衣服。佛当年在世这个地区是热带地区,所以他们的衣著很少,三衣一钵。这个三衣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盖在身上,白天行动的时候可以披在身上,所以他什么都没有,他得大自在。第三个是卧具,晚上睡觉的时候,铺在地面上一块布。现在出家人还是有,称之为具,把它做什么?把它垫在拜垫做拜佛用。它原本是晚上睡觉做垫被的,铺在地下的,这卧具。第四个可以接受的,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供养医药这可以接受,叫四事供养。没有接受金钱财物的,没有接受人家供养房屋田园,没有这个。
这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幅度的改变,因为中国人没有乞食这种的尊重,没有这个习惯。中国人乞食是讨饭的,是乞丐,这在中国社会里面是最低层的一种人,是既贫又贱。贫是没有财富,讨饭;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佛跟佛弟子是这么尊贵的人,怎么可以能叫他去托钵?这个不可以。所以到中国来之后,法师是帝王礼请来的,帝王的老师,帝王老师要是托钵的话,在中国社会上是不许可的。所以到中国来,要接受宫殿的居住环境,衣食皇家供养。佛确实他是随缘,他不执著,讲究的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所以他能够随顺各个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他的教诲能发扬光大,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里面有很多规矩是不能变更的,佛没有,佛的东西是活的,活活泼泼,就是戒律也是活的,解释不一样。所以你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它是教育,它是教学,它不是宗教。所以我们称佛为老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一直到现在还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自称为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在宗教里头没有,所以这些都要知道。
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都是一生从事於教育工作,现在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们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接受报酬;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很多婆罗门教的、瑜伽的跟数论,很多印度古时候那些宗教,他们的宗教传教师,甚至於宗教的领导人,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跟他学习,他统统收,并没有叫他改变宗教思想,没有。所以它可以跟一切宗教并存,它是教育,这个我们要搞清楚,不至於产生误会。所以佛虽然知道一切法空,但是现象有,他还能够照顾到,只是随缘而不攀缘,这一点非常重要。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一定要请法,没有自己送来的。你不请,他就来了,这个不可以,这是什么?这会受到侮辱。你自己去,他不请,如果他不理你,他把你赶走,这个多难看。所以随缘不攀缘,这个道理就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