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7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6.Idam kho pana bhikkhave 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Yāyam tanhā ponobbhavikā nandī rāgasahagatā tatra tatrābhinandinī‖seyyatīdam‖‖Kāmatanhā bhavatanhā vibhavatanhā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渴爱引导再生、伴随喜贪、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

  苦的因——集谛

  医生治病首先要了解病因,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做有效的治疗。知道苦,那要探讨造成苦的原因,再用正确究竟的方法,出离苦迫。那苦因是什么呢?

  渴爱引导再生(tanhā ponobbhavikā):意思是「爱」、「渴爱」,引导我们走向再生。Donobbhava是再生,ponobbhavika是属于再生,有爱就会继续轮回。

  伴随喜贪(nandī rāgasahagatā):指「欢喜」是和「贪欲」的法一同生起。什么是爱的缘?爱的缘就是「受」,不管什么受,如果有执着,它将会变成再生的缘。不要认为只有乐受是再生的缘,苦受也是再生的缘,不苦不乐受也会变成再生的缘。这些受只要和无明、爱在一起,都会成为再生的缘。佛在《有明小经》清楚地说明:假如乐受和贪欲随眠在一起,就成为未来轮回的缘;假如苦受和瞋随眠在一起,就成为未来轮回的缘;如果不苦不乐和无明随眠在一起,就成为未来轮回的缘⑴。所以,假如「受」有贪、瞋及无明的染,就会继续轮回;如果没有三毒的染,才不会再轮回。对于未来苦果的因,也就是执着的部分,由于「爱」是最明显、最容易被观察的法,因此,佛特别以「爱」的道理来说明再生轮回的缘。

  随处欢喜之渴爱(tatra tatrābhinandinī):这是说明不管爱的对象为何?有爱就会继续轮回。佛用很多方便来说明这个道理,如六种爱的生起:眼睛爱看好的色尘,耳朵爱听好声音,鼻子爱闻好香,舌爱尝好味道,身体爱触舒服的触,意爱想好的法等六种贪爱。另外,经中也提到有一0八种爱是我们未来存在的缘,有内六根、外六尘十二种,这十二种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变成三十六种,此三十六种又有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总共有一0八种爱。佛以多种不同的「爱」来说明我们未来存在的缘,如果有任何一种爱,众生就会继续轮回。所以,「渴爱」是苦因。

  欲爱(kāmatanhā):主要是指对五欲的执取,爱着色、声、香、味、触。

  有爱(bhavatanhā):爱是我们存在的主因,它和「常见」的随眠相应,是对有(存在)的执着。除了欲界众生有存在的执取,色界众生也有,只是欲界不如色界微细,所以色界天人看到欲界众生,会觉得我们很粗劣;如同我们看到没人要的小狗、老鼠般,觉得这些动物是很粗劣的生命体。

  无有爱(vibhavatanhā)如果不喜欢我们的存在,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和「断见」的随眠在一起。

  在《谛分别》(Sacca Vibhahga)中,佛陀从五个方面来解释集谛⑵:<

  (一)爱欲(tanhā)是集谛。

  (二)十种烦恼:贪、瞋、痴、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是集谛。

  (三)一切不善法是集谛。

  (四)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是集谛。

  (五)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善法,或一切不善业力及能造成投生的善业力都是集谛。

  在《相应部&#8226;因缘品相应》中,佛陀说缘起法也是集谛,因此无明、爱、取、行、业都是集谛。简单的说:一切不善业及能造成投生的善业都是集谛⑶。

  既然集谛包括了一切不善业力及能造成投生的善业力,为什么佛陀在本经只说爱欲是集谛呢?我想佛陀是从最明显容易了解的部份说明,只要业力还有爱欲伴随,它就还会结成果报。

  不管什么爱都是未来轮回的缘,阿罗汉、佛完全了解这个道理,所以在六根对尘境时,能不断地舍而得以脱离轮回。假如不能舍,一定会有未来的存在。若要了解某人是不是阿罗汉,可依「舍」来判别「舍」不是舍受,是「行舍」⑷。阿罗汉还是会有高兴,但此时已经没有乐受的贪欲随眠;当苦受时,还是会痛,但没有瞋的随眠;不苦不乐受时,没有无明的随眠,没有昏沉、掉举,这就是「行舍」。因阿罗汉有行舍,当他死的时候,他的心就没有「行」——福行、非福行、不动行⑸,所以阿罗汉死后不会再有未来的存在。

   「行舍」就是「心不偏」,因阿罗汉、佛的心不偏,所以能解脱。为什么心会有偏?因乐受时,有贪欲的随眠生起;苦受时,有瞋恚的随眠生起;不苦不乐受时,有无明的随眠生起。当有贪、瞋、无明的因缘时,心就会偏。

  要彻底了解苦谛,就要了解苦的因、苦的缘。什么是苦的缘、无常境界的缘?就是集谛。如果能了解集谛,就不必继续在无常境界中。为什么未来会继续在无常境界里?因我们不但有五蕴,还有五取蕴。阿罗汉、佛虽有五蕴,但没有五取蕴,所以不会继续在无常境界中,因他们没有爱取,而终止了所有无常的逼迫。<

  渴爱即是集谛

  为什么未来能继续存在,继续受无常的压迫?因我们有「渴爱」,因为渴爱所以行「取」。爱、取是靠「无明」而生,而无明也靠爱、取而生。因有无明、有爱,所以受到无常境界的逼迫;如果没有无明、没有爱,就不会在无常的境界中,不会继续受无常的逼迫。

  爱、取、无明的生起靠什么?要靠「业」。有无明才有业,有业才有无明。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有行就有轮回的心,有轮回的心就不能和所有的经验,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分开。无明、行、业、爱、取,都是未来存在的条件。未来有无明、行、业,是因现在有爱;爱是未来存在最特别的要素,但爱不会自己出现。佛清楚地看到:爱和无明、行、业、取一同生起,所以众生会继续轮回。轮回心的特别条件就是爱,如果没有爱,才能去掉无明和业。了解这个道理,未来的心就不会继续存在,因它已经没有爱、没有行。有爱,所以「行」会继续存在,如此世间心——有行的心,也就继续存在。

  佛陀说:我们不断地轮回出生,是因过去有无明,无明的生起是因为有爱、有取,由于有过去的无明、爱、取,所以「有行的心」也就继续地存在。如果想解脱,就要去掉过去无明、行、业、爱、取的果,也就是「现在的存在」。所以,此生不断地受到无常逼迫,就是因为有过去业等感得的果。我们若能去掉现在的爱、取,就不会继续在无明、有行的心中,也就不会继续收集「业」;因此,能够去掉爱,也就能避免未来所有存在的条件——无明和业。所以,佛说集谛是以爱、取为主。由于无明生起要靠爱,业则靠无明;有无明就有业,有业就有无明。所以有无明、业,就一定有行,有行是因为没有去掉爱;没有去掉爱,就不免继续受无常的逼迫。

  现在身体存在的缘,因有过去的业,而未来存在最重要的因缘,就是现在的爱。因此,梵文《俱舍论》引《缘起经》说明:现在的身体是因有过去业,而未来的身体是因有现在爱;此经是用「身体」的存在,让我们了解缘起相互的关系。佛在不同经典提及许多方便说明:如果能去掉爱,就能去掉未来的苦、未来的集、未来的五蕴、未来的世界。五蕴就是我们的世界,《俱舍论》第一品及其他经典也有提及:苦、集就是我们的世界⑹。巴利文「loka」,就是不断受到无常的逼迫,也就是「世界」的意思。因此,佛说明苦谛、集谛就是我们的五取蕴、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缘起。佛教相信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缘,它是由很多很多缘的聚合。所以,在五取蕴里,一切法都是缘起法。

  以下翻译梵文《俱舍论》所引用的《缘起经》(梵pratītyasamutpāda-sūtra):

  佛说:诸比丘!

  眼睛是有因、有缘!什么是眼睛的因、眼睛的缘?业是眼睛的因、眼睛的缘;

  业是有因、有缘!什么是业的因、业的缘?爱是业的因、业的缘;

  爱是有因、有缘!什么是爱的因、爱的缘?无明是爱的因、爱的缘;

  无明是有因、有缘!什么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不如理的作意为无明的因、无明的缘⑺。

  《俱舍论》说明:「业」(kamma)即是「生」,就是存在的现象。「爱」即是「起」,就是再生的过程。梵文注解说明:业种是有分别的,好像小麦的种子,麦种长大后会长出小麦,不会长出芒果树;而取就是爱,爱如同水,所有的植物,不管小麦、芒果、菩提树种子都靠水而成长。所以,一切存在的缘就是因有「爱」水的灌溉而出现⑻。

  结说集圣谛

  我们了解苦谛是缘起法,苦最明显的缘起就是无明、行、业、爱、取。所有的烦恼、有漏法,都是苦的缘起、苦的因缘;在众多因缘中,佛是用「爱」来说明集谛。「爱」、「烦恼」并不会自己生起,一定有相应法。轮回、五蕴、世间所有法都是有因有缘的,因此它们来时不可能单独来,一定会有许多朋友相伴跟随。

  在这些惑苦中,「爱」说明苦,说明五取蕴。在苦的众多因缘中,有智慧的人能看到苦最明显的缘就是「爱」,有爱一定有无明、行、业、取,这些都包括在苦的因缘中。

  佛说我们身体上最明显的缘就是「业」,业是我们现在的苦;而「爱」是未来存在最明显的缘,这个特别的缘很容易看得到,如何能看到?因为「爱」是「欢喜受」的意思。《杂阿含经》说明:对「受」欢喜就会出现爱,之后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所有的苦⑼。我们未来存在的重点是「现在的爱」,若有修行就能知道苦是因为有执着,而执着起于有「爱创」,所以我们会继续存在,继续有轮回心的相续。同样的道理,佛在《正见经》说明「四食」: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的缘是爱,爱的缘是受,受的缘是触;在缘起的相互关系中,以「爱」说明集谛,因为有爱、有取,所以有了未来的存在、未来所有的苦⑽。

  【注解】

  ⑴「于乐受是贪随眠随使之,于苦受是瞋随眠随使之,于不苦不乐受是无明随眠随使之。」《中部经典二&#8226;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24。

  ⑵《分别论一》,《汉译南传大藏经》册49,页111。

  ⑶参阅《转正*轮》,页27。

  ⑷指身、口、意三业精进,舍离昏沉、掉举,心不躁动,住于寂静,心保持于平等、正直的状态。

  ⑸「福行」指行招感人、天善果的十善:「非福行」指行招感三恶道苦的十恶罪:「不动行」指修招感色界、无色界果的有漏禅定。因阿罗汉的心识不再有此三行,因此不再启动三业。

  ⑹「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阿毘达磨俱舍论》卷1〈分别界品〉,《大正藏》册29,页2上。

  ⑺另可参《杂阿含》:「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出、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杂阿含经&#8226;第三三四经》,《大正藏》册2,页92中-下。

  ⑻可参汉译《俱舍论》:「何法名生?何法名起?界趣生等品类差别自体出现,说名为生。若无差别后有相续,说名为起。业与有爱如其次第为彼二因,譬如种子与谷麦等别种类芽为能生因,水与一切无差别芽为能起因。」《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分别贤圣品〉,《大正藏》册29,页116上。

  (9)「于所取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其心驱驰,追逐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杂阿合经&#8226;第二八四经》,《大正藏》册2,页79下。另可参《相应部经典二·因缘相应55-57》,《汉译南传大藏经》,页105-108。

  ⑽「若圣弟子知食、知食之集、知食之灭、知食之灭之道。如是者,圣弟子具正见……其四种者:第一、或粗或细之搏食,第二、触食,第三、意思食,第四、识食。依欲之集而有食之集。依欲之灭而有食之灭。……圣弟子如是知食、如是知食之集、如是知食之灭、如是知至食灭之道,彼舍贪随眠、除去『予有』之见慢随眠,舍无明,而令起明,于现法为苦灭。」《中部经典一·正见经》,《汉译南传大藏经》,而61-62。另可参《中阿含经·大拘絺罗经》,《大正藏》册1,页461下-462上。《杂阿含经·第三三四经》,《大正藏》册2,页94上-中。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下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 问答辑要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二章 说法因缘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推荐序 自序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九章 藏密的特别法器 (颅器(嘎巴拉))[栏目:佛教的法器]
 般若七十义 4[栏目:洛桑卻佩格西]
 踏上心灵幽静 第13章 神圣之地,没有疆界 区隔与阴影[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与心对话 第一章 走在生命河中 5 理应顿悟,事须渐修[栏目: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金刚萨埵修法[栏目: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请问众多道友是否应该经常共修上师瑜伽?[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29、下品下生观[栏目:观无量寿经图文解说]
 唐卜陆西亚多[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转经轮的功德利益[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栏目:林崇安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