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0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0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八0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本分,最后一段「别陈其名」。

  今天我们从第四「生贵住」,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生佛法家,种姓尊贵故」,我们世间人所谓贵族,在世间这是帝王将相,贵族,在出世法里面佛是最尊贵。生佛家,这个意思是你修行证得佛的果位,这生佛家,当然世出世法最尊最贵是你成佛。在《楞严经》上讲,「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这个地方介绍得清楚,前面的妙行,就是二住修练成清净洁白,在前面三住「巧观空有,增修正行」,为妙行。冥契,冥,实在讲是自自然然,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妙理就是自性,完全与性德相应,这是法王之子。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话跟另外一句话,「夫妇有别」,我讲得很多,这两句话很重要。无后并不是说你的儿孙多,不是这个意思。你儿孙里头有没有人才能够继承你的家道,继承你的家业,那叫后。如果没有人继承,子孙再多,还是家败人亡,那不叫有后。有后,世世代代都有人继承,这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

  男女有别,我说得很清楚,男女结成夫妇建立一个家庭,家庭里面两桩大事情,一个是物质生活。所以从前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是平等,并没有说男尊女卑,不是这个意思,是平等的。但是他所负的责任不相同,男主外,担负起家庭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这个女在家里面要肩负起相夫教子,而相夫教子里面,教子摆在第一非常重要。你的家能不能出贤人?能不能出圣人?能不能出人才继承你的家业?完全靠母亲。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说轻视妇女,要是轻视妇女,那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那是冤枉古人。中国古人没有轻视妇女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读圣贤书的人应当要明白。不但不轻视妇女,而且对妇女的尊重超过男子,为什么?她是圣贤之母。所以在中国,你看自古以来称妻子为太太,这个太太的名字太尊重!太太从哪来的?周朝开国帝王都是圣人,王季有圣德,太王有圣德,太王是周文王的祖父,王季是周文王的父亲,有圣德生下来圣贤。所以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是太王的夫人,太姜;他的母亲太任,王季的夫人;他自己的夫人叫太姒。你看文王夫妻两个,生武王、生周公。我们读孔子书,孔子文字记载,对於文武周公是他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大圣大贤。谁教出来的?母亲教出来的,他们家出了三太,太姜、太任、太姒,你看生下来文王、武王、周公。尊称妻子为太太,就是期望太太要能够继承周家的三太,把自己的儿女都教成大圣大贤。这是家能不能兴旺、能不能发达,太太负一大半的责任,你说这个对妇女是多么的崇敬!这应该要晓得。他各人有各人本分的职责,这个相夫教子。

  现在说这一位菩萨怎样才能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就是佛的传人,这真正是佛的后代。你不能够续佛慧命,利益众生,这不是佛子。佛子要继承佛的道统,佛的道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正的佛子。真正的佛子当然得佛威神加持,当然得一切护法神照顾你,这肯定的。真修才能够冥契,不肯真修不但是假的佛子,就是冒名的佛子,这个过去我都讲了很多。他生佛家为法王子。下面引的是「经云」,这个引用的是《楞严经》,「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这个两句话很重要。此地说的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行这个字的意思很广,包括身语意,身与佛同,戒律清净,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身的三业清净;口与佛同,口四种净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心与佛同,不贪、不瞋、不痴,这是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得佛力的加持。「如中阴身」这是比喻,「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底下是个比喻,像中阴身它去找它的父母,中阴身是一个人死了以后,灵魂还没有去投胎,这个时候叫中阴身,它去找父母。怎么找父母?是自自然然的缘,跟父母的缘成熟出现。佛讲的四种缘,讨债、还债,与父母没有四种缘不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世世代代都看到,这个人家出孝子,儿孙非常好当然靠教育,还有什么?他是报恩来的孝子贤孙。如果是报怨来的,是讨债、还债来的,你给他受很好的教育,能把这个事情化解;如果你不好好的教他,他长大的时候,肯定我们一般讲败家子,不孝父母、不敬祖宗,为什么?他是来报怨来的。讨债一般都很乖巧、很听话,他债讨完了,他就走。如果父母欠他少的,三岁、五岁他就死了,债讨完了;如果欠他多的大概到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你看是大学毕业、博士学位拿到,可以在社会工作,他走了,这欠他多的。所以如果我们有天眼通,就会看得很清楚。他欠父母的,他是来还债的,对父母物质生活会照顾,没有孝顺心,没有恭敬心,这是什么?还债的。他欠父母欠得多还得多,对你物质照顾,生活很丰盛,照顾得很好;欠得少的,仅仅够你吃得饱、穿得暖,就够了,他不会多给你,世法如是。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待人要不要厚道?不能刻薄待人,刻薄待人将来你欠了他的,就变成这种情形,待人厚道。即使是地位很低,贫贱之人也不敢轻慢,学圣贤!佛菩萨对乞丐都尊重,决定没有轻慢心。在中国孔子、孟子亦复如是,《礼记》开头第一句,「毋不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用什么心对待?诚敬。《礼记》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你看在佛法里面许多忏仪,你一打开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一心恭敬」,这是佛教导我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头一个「礼敬诸佛」,这个要懂!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一个见人是用轻慢心,没有,都是做到至诚恭敬,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对待一切众生,要用孝顺心对待,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我们一般都讲是比喻,其实是真的。《菩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中国人讲孝道,佛法这孝道发展到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真孝。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像中阴身求父母是自然的。中阴身,阴信冥通,菩萨修行契入性德的时候,他就入如来种,这叫生贵住。

  下面第五「方便具足住」,清凉大师给我们讲「带真随俗,习无量善巧,化无住故」。文字不多,讲得非常好。带真随俗,就是《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真是他证得的,真是真性,所以他是佛,他是真佛,天台大师所说的分证即佛,《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证得法身的人,是真佛,他能随俗,俗是十法界,十法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怎么应?无量善巧,善巧下面叫方便。他是方便具足,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两个字意思,就是最适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所以这个方法上面加上善巧,善是好极了、巧妙极了。他为什么?为化这一个字,化什么?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著教化众生的相叫无住,不著教化众生的念头,佛家讲三轮体空,就是无住。教化是三种布施里面的法布施,实在讲三种布施里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分不开的。法布施里面有没有财?当然离不开财。我们知道佛菩萨没有财,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都到外面乞食,他不接受人家的财布施,只是一钵饭,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身上没有钱。在那个时代出家人身上都没有钱,用什么布施?用智慧、用精神、用时间、用体力这叫内财,内财布施胜於外财。我们今天讲的义工,义工是属於内财布施,这个布施的福报超过外财。外财的布施是有量,内财的布施是无量,哪个福报大你就很清楚。

  所以施舍布施,不著能施的相,也不著哪些人接受我布施的相,连布施什么也不执著,心里面干干净净。也就是说天天行布施,心住在空中,住在空中痕迹都不落,这个福德可不得了。为什么?他跟自性相应,跟自性相应就跟我们前面所学的一样,他的功德、他的福德没有边际,跟自性一样无有边际。如果他著相呢?著相就有边际、就有大小。我做了多少好事,哪些人接受我的好处,我对他好处哪些人,都很清楚,我给他到底有些什么好处,将来果报这个福德就有限。如果布施完之后,把它忘得干干净净,痕迹都没有,那个福报就跟自性一样,称性。所以教化一定要懂得无住,教化众生要三轮体空,在什么地方做?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所以会,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菩萨道,没有一样不是成佛之道!我在厨房里面做义工,这是不是佛道?是的。是不是菩萨道?是的。我能把菜饭尽心尽力做得很好,供养大众,用我的智慧、用我的劳力,供众,众欢喜。自己三轮体空,一丝毫执著没有,他在那里行佛道,他跟自性相应。所以问你会不会?那个在厨房里工作的人是佛,不是别人。他供养的呢?供养的是众生。

  在中国古时候这种例子很多,最著名的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道场。在古时候,我们佛门里头记载的有三个人,寒山、拾得,这两个人在厨房打工的义工,一个是烧火的,厨房大灶烧火,一个是挑水的。还有一个丰干和尚在磨房里面推磨,磨米的,都是做些苦力的工。以后这三个人的身分被发现,发现的是太守,到这个地方去上任,中途他母亲生病他去求医,结果来了一个出家人说他懂得医,能够给他母亲治病,果然把他母亲病治好。他就问他,问这个法师住在什么地方?他说:我住在国清寺里。他说「国清寺里有哪几位是高僧大德?我去上任,正好是在这个地区(归他管辖的),我会去拜访一下。」从前做官的都相信佛,都是佛门弟子。他就介绍,「有,有文殊、普贤、阿弥陀佛。」有这样的人?「是,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丰干和尚就是阿弥陀佛。」他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上任之后就到国清寺去拜访佛菩萨,问寒山、拾得。先问文殊、普贤没有人知道,问寒山、拾得,大家知道,疯疯癫癫的,语无伦次。太守见到他就下拜,而寒山、拾得不还礼傻笑,根本就不理他,两个人就走了。他去追,追到之后,看到走到一个山上,山裂开两个人走进去,山就合起来不见了,再也见不到。丰干和尚也不见了,才跟大家说。这三个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疯疯癫癫的,丰干是阿弥陀佛,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然后大家知道这个身分之后,从前他们唱歌,墙壁上写的这些诗词,把它搜集起来,现在《大藏经》里面还有。

  你看佛菩萨示现做义工,侍候大众,照顾得都很周到,给我们做榜样。这个时代有没有?肯定有,我们肉眼凡胎不认识,往往我们所瞧不起的、轻慢的,不晓得他是佛菩萨再来。那怎么办?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你看每个人都是佛菩萨,那就不会漏掉,就不会错。人人都是佛菩萨,行吗?行,修行人就得要这样做法。这个人见我就生欢喜心,是佛菩萨;那个人见到我,他就不高兴,也是佛菩萨。这经里面教我们修怨亲平等,就在这境界里头锻炼,锻炼什么?锻炼清净心。顺境、善缘好,不能起贪恋心;逆境、恶缘不好,不能起怨恨心。清净心、平等心,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成的,锻炼成功的叫会修行。不能说这个人我讨厌他、我不喜欢他,那个人我喜欢他,你七情五欲还没有放下,你是凡夫。真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真练功夫。带真随俗,一定要懂得学无住,你看《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前面习无量善巧,要生这个心,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帮助一切众生改过迁善,帮助一切众生转凡成圣。在我们现前真正帮助众生往生净土,那就是转凡成圣。

  这个《楞严经》里面讲的,「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这个话讲得很清楚。「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经里面讲的是比喻,道胎是比喻佛道,就好比人投胎的时候,在母亲胎胞里,这是接受如来的教诲,自己直下承当,愿意做佛的继承人,觉就是佛,胤就是佛的后代,就是佛子,真正要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如胎已熟,这在胎胞里面长成人,这出生,所以人相不缺。用这个比喻来比喻菩萨自行利他,善巧方便,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叫方便具足住。由此可知,方便具足是利益众生,真的,将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做出来,完全兑现。

  第六「正心住」,《疏钞》里面讲「成就般若,故闻赞毁,真正其心,念不动故」。般若是智慧,智慧,心才正,这个第六是正心住,心才正。比我们儒家讲得详细,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在第四;佛法在此地,正心是在第六,成就智慧。所以有智慧,听到人家赞叹,心里如如不动,对待人谢谢,心里没有觉得赞叹就生欢喜。如果赞叹你你很欢喜,毁谤你你就很怨恨,你不行,你是凡夫,你在佛法上没有得受用,你还是愚、迷不觉。真正智慧开了,觉悟了,不一样,跟佛一样,闻赞叹,谢谢,不放在心上;有毁谤也谢谢,也不放在心上。这个心清净,这才叫正心,所谓是「八风吹不动」,不会受到外面境界影响,你这个心才得其正。如果外面小小境界动,你就受影响,我们今天讲心浮气躁,你什么都没学到。所以这个不能不知道,这个正心,念不动。

  《楞严经》里面说,「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前面无住,心行跟佛相同,但是心相有异,不一样。「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行跟相的差别在哪里?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如果契入佛的境界,自然心相同。这是什么人?如果没有见性做不到!佛的相是圆满的相,这个诸位要知道,因为相由心生,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正心住的人,这个菩萨他跟佛所示现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前面行同佛,相不同;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相也跟佛一样,这就说明他修行的功夫成熟。相是自然转,有念转不过来,为什么?念是烦恼,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这要记住,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有烦恼,佛的相不能现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八十种好是讲细相,佛的三十二相非常明显,转轮圣王有,没有佛那么明显。相是福报,佛现这个相自然的,绝对没有意思,为什么会现这个相?随众生心而应现,众生希望佛来度他,他就现佛相;众生喜欢菩萨,他就现菩萨相,都会现的是圆满的相,这是感与应的现象。不是菩萨有意,所以经上常讲「法尔如是」,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

  我们看到正心,中国古人也是这样教我们,标准跟佛法当然有差别,可是也很高!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人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我们这种教育,现在丢掉几十年,将近一百年,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一个人生下来父母就教,父母会教,他为什么会教?他的父母从小教过他,所以他也要如法炮制去教下一代。教什么?教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格物就是要对欲望一定要控制,欲望有,人皆有之,一定要控制它、要约束它,不能让它扩张。佛法对於欲望是叫你要断掉,儒家不是断掉,儒家讲控制,有限制,自己能克制,这就是格物。致知,欲望要不能克制,智慧不会现前,你所求得的我们现在人讲知识,你可以求得知识,你不可能求得智慧。这都要从小教!格物致知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不但格物致知在《弟子规》里面,诚意正心也在里面,做人的基础。智慧有了,你对人、对事、对物你会有诚信,那就是诚意,没有虚妄,这个心才得其正。诚意,你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就得其正,这是中国传统教导的。我们看到佛法里面讲的正心,它是心相不异,与佛一样才叫做正,这标准高。所以这引用经说,这个经是《楞严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我们再看第七「不退住」,清凉大师讲,「入於无生毕竟空性,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止观双运,缘不能坏故」。这是讲的不退,入於无生毕竟空性,这个入是契入,也就是心里面与空性完全相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放下起心动念,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菩萨都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著!不退的标准是依这个说的。从现相上,法身菩萨与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现相,虽然现相,常行空无相愿。这里头是三桩事情,一个是空,一个是无相,一个是无愿,它这个无字是贯下来,无相、无愿。「空、无相、无愿」,在大乘教里面,小乘教也讲,叫三解脱门。为什么要「住空」?一切法体性空寂,你不能把一切法常常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错了。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读大乘经,知道这桩事情,如果我们常常能够保持空性,这个好!为什么?什么烦恼都没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道业在这一生当中会圆满的成就。如果心里面有,有什么东西?有六道轮回。说老实话,四圣法界没分!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你把它放在心上,不就错了吗?佛法能不能放?不能放。为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它说的法就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世尊讲得很好,为什么这些法要舍?这个法就像筏喻一样,像我们坐船过渡,过渡在从前用竹筏,或者是用木筏渡过去,现在讲渡船。渡过去之后你就把它丢掉,你就不能再要它,用这个比喻。我们现在是坐渡轮渡河,过去之后我们就离开渡轮,把渡轮舍掉你才能够上岸,你要不肯离开渡轮你永远上不了岸。所以佛经的筏喻是这个意思,你要能舍。坐在渡船上,心里就没有执著渡船的念头,何况到达彼岸你上岸。佛这个比喻说,这个水就是六道,苦海无边,渡船就是佛法,苦海你要舍掉它,渡船也要舍掉它,你才能到彼岸,这个比喻很好。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放在心上,要舍掉;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也要舍掉,你真的达到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是自性,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可以说我要依佛法,要是依佛法,你就留恋佛法,你就不肯放下佛法;换句话说,你有这个障碍你就见不了性。这种开示才叫真正究竟的大法。我们今天没见性,还没成就,我们得用它,这是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成就了,这个工具不要!好比生病我要吃药,病好了药就不能再吃,再吃就又生病了,就这个道理。所以病好了药就舍掉,我们见性,法就舍掉,不舍掉不能见性。所以说空的义理很深,应当要学。

  第二「无相」,不要执著相,相有没有?相有。为什么不要执著?相是幻相不是真的,现在我们知道刹那生灭。弥勒菩萨讲得很好,念,念头是能现相,相是所现,相里面就有识。他说念、识,实际上它是讲三个字念、相、识,这是阿赖耶三细相,念是业相,相是境界相,识是转相,阿赖耶三细相。极其微细不可执持,它的速度非常快,生灭的时间非常之短,你无法执持。所有一切现象它的体就是阿赖耶,阿赖耶能变,法性能现,阿赖耶能变,这才真正叫从根拔除!好,这个方法教得好。我们对於一切相,可以受用、可以欣赏,不能够执持。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看电视这是屏幕里面,你可以欣赏,你不能说是我要控制它,我要得到它,我要占有它,那就错了,你永远得不到。所以你要晓得相,佛在经上常常用「梦幻泡影」来比喻,真的是像梦幻泡影,所以你要认识它,你就不执著它。这个愿,「无愿」也叫无作,我们要不要作?要作,作而无作就对,你才真正得到解脱。解是把烦恼化解,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烦恼生死,脱这个,这三种解脱门。对於相不执著,对於作也不能执著,作不为自己为众生。菩萨来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为众生,是来帮助这苦难众生,这个人是菩萨。凡夫生在这个世界上为谁的?为我,为我的家。所以他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他是有作,心里头真有作。菩萨事上有作,理上无作;相上有作,性上没有作。所以在事相上要发愿,在性理上要空寂,这个道理很深!

  止观双运,缘不能坏,缘是境缘,我们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用这个字,它不能破坏你,它不能够干扰你,你如如不动。止是放下,观是明了,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不二叫双运。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善知识,听善知识的教诲那是观,明了!止是不动,不被境界所转,他还是老老实实念佛求生净土,不会被其他法门动摇,这是止。听许多善知识的教诲那是开智慧,他样样明了,样样明了样样都不动心,这样一生圆满成就无上道。特别显示在念佛法门,这不可思议,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学《华严经》你会真有成就。怎么样应用在我日常生活当中?譬如吃饭,吃饭里头修止观,这个饭菜色香味你知不知道?知道这就是观。这个好吃,多吃一点;那个不好吃,少吃一点,你就被境界转。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里怎么样?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止。没有好恶,把好恶止住,没有贪瞋,叫你止这个。你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面的境界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样样都知道这是观,如如不动这是止。也就是说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止,一切法了了分明是观,观是属於智慧。

  《华严经》,佛菩萨给我们表演,表演修定,在哪里修?在百货公司、在市场里面。我们现在讲逛市场,市场里面新的产品,他样样都在看,看得很欢喜,这样样清楚,这是观,这修观;心里怎么样?如如不动这是修止。如果你看到,这个我也想买,那个我也想得到,那你心被外头境界转,错了。哪个地方不是修行地方?真的在修行。所以宗门大德问你,「你会么!」这句话意思很深,如果会,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全是道场。道场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离开道场,成无上道!不是说单独一处,没有处所。就是晓得一切法因缘所生,大乘论里面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是佛说,一切法缘聚缘散不是真的,别当真,包括身体,身体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现的色身,你怎么可以认为是自己?你想控制它,你想占有它,哪有这个道理?它也是刹那生灭,也是《般若经》上讲的「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都得要清楚。真的明白之后,起心动念放下很难,能把分别执著放下,不错了。放下分别执著念佛往生净土,我们冷静观察,这个人肯定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他有这样的功夫,往生的时候佛光先照他,佛光一照他的功力提升一倍,那不就是实报土!所以修行环境,会修的人不要去选择环境,不会修的人才要重视环境。所以过去中国古代,祖师大德建立道场接引大众,道场都建筑在深山,我们一般人都称之为风水宝地。

  曾经有人问我,是不是从前出家人都会看风水?我的回答很简单:不见得。为什么这些道场都是风水宝地?这个道理不难懂,因为佛在经上讲「境随心转」,这些出家人都是圣贤,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风水当然跟他转,就变成福地。他是三宝之一僧宝,所以地也就变成宝地,应该是这个道理。由此可知,境随心转这是真话,心随境转不是真话。这个地方是个风水宝地,你的心行不正,你在那里住不上几年,风水就坏了。所以我们古大德常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最重要的,你是不是一个有福报的人?你是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你有德行你就有福报,德行跟福报加起来,你住的这个地方就是福地,不必选择,无论住在哪个地方都是福地。所以佛家讲的这两句话很重要,「相由心生」,我们的心地善良,相貌就善,心正,相就正,相随心生;「境随心转」,居住的环境一定是跟心在转变,你心地善,这风水就善,你心地不善,住的环境风水就不善,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祖师大德需要看风水吗?不需要。先正其心,先修其德,哪个地方不是宝地!风水家也说叫风水轮流转,它不是这个地方是宝地,永远是宝地,宝地会变坏,那个坏的风水地方会变好,这才能讲得通,这个与佛经上所讲的它才相应。

  「不退住」,在《楞严》上说,「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这话说得好!所以我们真的要努力,我们的心是存心,我们的行是行为,要跟佛同。佛是什么样的心?你看在初住里面讲过「大菩提心」,初住菩萨住大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心。我们修净土,在最近大概有二十年,我在美国加州跟同修们讲菩提心,我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来说明,深心,大家好懂。菩提心的体是真诚,我们用真诚心待人接物,我们跟佛同,不要跟凡夫同。我们用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对待自己,这就自己的存心待自己,我们用慈悲心对待别人。所以我讲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用这个心就是佛心,你跟佛心同。心跟佛心相同,佛身自然就同!佛身是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佛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是佛身,身口都是身,这佛身。所以十善业里面身口七支是佛身,不贪、不瞋、不痴是佛心。在我们修菩萨行的时候,我们要修菩提心,菩提心是觉而不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佛身、佛心。这样不断的向上提升,不断的向上增长,有进无退,这叫不退住。

  所以我们讲十住,总的来说,不要说十住,四十位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们学净宗统统住阿弥陀佛,决定没有错误,住阿弥陀佛就是住大菩提心。有人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讲也很难讲清楚、讲明白,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好,真的,古来祖师大德没讲过,他第一次讲出来,念佛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讲得太好了。对於教理没有去探讨研究的人,听到这句话你就照做,你有没有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就是发菩提心。他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往生?那是十念必生,念念都是无上菩提心,这话讲得好,讲绝了!可是念佛那就是什么?死心塌地一句佛号,真的是放下身心世界,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古今有不少的大德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三年前深圳有个年轻的居士,三十才出头,他听说古大德一心念佛,万缘放下,三年就成功,他说:我来实验一下,我也下定决心放下万缘,老老实实念三年佛。向小莉居士护持他,居士闭关每天的功课,就是一部《无量寿经》,其他的是佛号,佛号不间断。两年十个月,你看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真的不是假的,还差两个月满三年,给我们做证明,这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古人能做到,今人也能做到,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放下?能放下真行。所以这个法门成就,不要很长的时间,从理上讲,《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所以古大德注解,说根性利的一天就行,彻底放下;纵然根性不十分利,七天也可以圆满。我们业障太重,烦恼习气太深,要用三年的时间,功夫成片,没有病苦,佛来接引,自在往生。让我们亲眼看到,亲耳闻到,这不是假的。下面说「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这跟清凉所讲的相应。

  下面第八童真住,「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这叫童真。心不会生颠倒,这个颠倒是什么?心里头原本没有,你生了,就叫颠倒。心里头原来有什么?给诸位说,心里原来什么都没有。所以起心动念就颠倒!心是真心,是自性,也叫法性。佛说明这个名称说得很多,事情就是一桩事,一桩事为什么说这么多名称?这是佛说法的密意,很深的意思,叫你不要执著,不要执著名字相,名字性空。你只要懂得这意思就行,名词术语不重要,言语文字也不重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就对了。所以这是真如自性,自性里面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生万法,惠能大师见性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是什么样子?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自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大般涅槃。自性本自具足,《华严经》上讲得清楚,具足什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智慧、德、相,本自具足,虽具足不现,佛法讲隐现,它是在隐的状态之下,不现。什么时候现?众生有感它就现,众生没有感它就不现,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它是寂静的,它不是动的。后面说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众生有感,它就有应,应就生万法,不应,万法就没有。

  我们看到这些万法,好像没有发现它中断的时候,万法存在,我们晚上睡觉还会作梦,它也没有中断,这就说明自性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没中断过。这个中断,不是说别人,完全说的自己,这个道理要懂。我自己这个念头、妄念要是断了,万法就没有,你就回归自性。你回归自性之后,你跟诸佛如来一样,自自然然与十法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你就会有应,那个应就很自在。像前面我们学的八种自在,在我们佛法讲,你是再来人,乘愿再来的。我们现在没有断这个,是业力变现的,这个业力是善、恶、无记,无记不谈它,我们专门讲善恶、染净。六道里面染业,染业里头善恶,善业现三善道,恶业现三恶道。如果没有善恶那就是净业,净业现四圣法界,四圣也是功夫浅深不一样,功夫浅的声闻、缘觉,功夫深的这佛菩萨,统统都是应现。

  所以童真住这个地位的菩萨心不动,这个心不生倒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邪魔怎么能破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不起邪魔破菩提心。由此可知,邪魔能不能破菩提心?不能。如果邪魔能破菩提心,那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心不全被他破除?破菩提心的人是自己,自己破菩提心,这个道理要懂。成就自己的是自己,破坏自己的还是自己,与外头境界相不相干?不相干。佛菩萨教我们修十善、修五戒、修六度,好事情,我们会依教奉行,真干也是你自己。外面这些邪魔遇到,「你修这个干什么?你不要修」,你要是真听话,不是自己破自己吗?你不理会他,不就没事吗?他怎么能破你?佛经里面常常有个比喻,「火烧功德林」,人修积功德可不容易,发一顿脾气功德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说你修了多少功德?你就想到,什么时候到现在没发脾气,那功德在;一顿脾气发了,光了,没有了,烧光了,火烧功德林。是不是他烧的?不是,是你自己烧的。你自己要能够不接受,不就没事!听佛的话,不能听邪魔的话,这就对。邪魔教你什么?教你贪瞋痴。佛教你什么?佛教你无贪、无瞋、无痴,听佛的话,不要听魔的话。佛有没有帮助你成功?没有,是你自己听话,自己成就自己。魔有没有害你?没有害你,你自己听他的话,你自己起贪瞋痴,那没有话说。你要是把这个事情真相搞清楚,你永远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自作自受。外面力量永远不会侵犯你,永远不能够破坏你,这个道理要懂得。

  《楞严》里面讲「童真住,体微曰童」,童子,小孩,「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虽然他刚刚证得法身自性,我们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刚刚成就。虽是刚刚成就,一证一切证,如来果地上的十身真相他具足。所以「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一证一切证,证得的时候它现不现?那不一定,看缘分。他住佛实报土他现身,他现果地上的报身;他要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不会现这个身。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世间,现的是劣应身,为什么?我们人看到他的时候对他很尊敬,也不会感觉得奇怪,佛跟我们差不多,只是身体高大,身体强壮,相好光明,并没什么特殊。如果现报身相,我们会感到惊讶,佛的十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看到会害怕。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听说过,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这叫童真,童真是个比喻,最重要的就是真性现前,邪外永远不会干扰你,八住菩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一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六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一0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理论和实践是佛教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修行教言[栏目:教言汇集]
 手炉[栏目:佛教常用器物]
 药师经大意(了法法师)[栏目:药师佛·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