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九二九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段,偈颂第二段,「南方一切慧菩萨」。
十方每一方有一位菩萨做代表,第二就是二住,代表治地住,每一方都有十首偈颂。此地十首,前面两首我们学过了,第三到第六所说的是止观,止观是教下修学的重要的枢纽,也就是讲的方法。佛法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如果把这么多的法门做个归纳,讲到修行总的原则,不外乎觉正净三大类。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禅宗、性宗在觉正净这三个大原则里面,他们是修的觉而不迷,所以是觉悟,这是上上根人所修的。教下所修的是修的正门,觉、正、净,正而不邪,它的方法就是止观。止就是放下,观就是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到了,看到之后才肯放下。可是这最初第一步到底是观还是止?实在讲也不一定。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先放下,看破了;有人先看破,后放下。这是讲起步有不同,起步之后,循序渐进的原理、原则没有两样。譬如我们先看破,再放下,放下之后,观就又生一些,又看破多一些,对放下来讲也有帮助,你的放下也多一点了。《华严经》上跟我们讲菩萨阶级,要是把十信位包括起来是五十一个阶级,你看十信,现在讲的是十住,往上再去,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加个等觉,五十一个,再往上去,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叫妙觉位。我们从这里做比喻就好懂,譬如初信,我们对初信明白了,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你的观又升一级了,你能看到第二层。你放下第一层就上了第二层,到第二层就看到第三层,放下第二层就升第三层,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你向上提升。
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契入的方法,我怎样能够很快契入佛的境界,他就教我看破放下。他没有讲止观,讲止观我不懂,那很费劲,他讲看破放下好象我很容易懂。他教我从什么地方入手?教我从布施入手。布施,先放下身外之物,布施外财,然后才能布施到内财。内财是自己的智慧、能力、劳力,都包括在其中,现在讲做义工,这是内财的布施。我们毕竟不是上根人,上上根那谈不上,上根也谈不上,中下根性从这个路子走得稳稳当当。可是走这个路一定不能离开经教,经教是什么?帮助你看破的;功夫就是放下,你说我看破了,我还是放不下,实在讲你还是没看破。为什么?看破了,你真喜欢放下,不要人劝的,是自动的。还不肯放下,那你就得明了,我的观的功夫还不够。所以经教帮助我们看破,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教下的宗派多,所修的都是止观。但是每个宗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像天台依《法华经》修学,天台的三观,《华严经》所学的跟它不一样。我们借着这个时间,把宗派里头重要的修学方法做简单的介绍。如果深入,它有专门的经论,天台的《摩诃止观》,这个在中国大乘教里头非常著名。《楞严经》上,传到中国来,也讲到修学重要的纲领,总的都不外乎三止三观。偈颂的第三首我们学过,我们重复念一遍:
【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如其生灭相。但是假名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这两首偈是讲真观,后面两首偈讲真止,真观里面讲空观、假观、中观,空假中。我们先看看天台家的说法,天台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说的。智者大师在传说里面,也就是佛教里面所记载的,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隋唐这个时代应化在中国。三十二应里面,「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他在中国现的是比丘身。三千年前在印度他现的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的佛身。所以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时时在世间,特别是众生有苦,他怎么会离开!这个道理我们很清楚,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是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众生有感,他就现相。他现什么相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感的这个人,为什么?佛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不是佛,起心动念就叫凡夫。凡夫里面程度高下差别很大,大乘教里面讲内凡、外凡。内凡,内外就是六道,内凡是六道里面的凡夫,六道之外还是凡夫,叫外凡,六道之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凡圣的标准是有没有见性,见性就是圣,没有见性就是凡。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见性,但是他们到了见性的边缘上。见性之后,他们用真心,大乘教里面讲菩提心,他用真心,那是佛,《华严经》上说法身大士,这个要知道。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用八识,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他用这个,这就是凡夫。
所以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他们所用的,四圣所用的清净,我们可以这样说法,百分之百的遵守佛陀的教诲。佛菩萨在我们世间所展现的,是百分之百的性德的流露,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所以可以说,他们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所现的是清净土,净土。四圣法界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迷了以后,才有净秽。六道,六道是秽土,不清净。净土里是纯净纯善,它没有善恶;秽土里头有善有恶,它不干净,善生三善道,恶是生三恶道。你看环境,境随心转,纯净纯善,虽然你还没有破无明,没有见到真性,你的身心都清净。身清净,没有生老病死,三苦、八苦完全没有,他化生,他不是胎生,真的长生不老,也不会死。他有变易,变易是什么?他不断的向上提升,升级,从阿罗汉再提升就是辟支佛,辟支佛再提升是菩萨,菩萨再提升是佛,佛再提升那就用真性,反璞归真,破迷开悟了,就到一真法界,就脱离十法界。
我们学佛这么多年,别的没学会,对于这个讯息搞清楚了,一点都不怀疑,虽然好象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已经很不容易。为什么?观念改正过来了,以前许多的迷惑、颠倒、误会,现在没有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功夫没有别的,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一了百了,这就成大功了。搞清楚、明白了还放不下,放不下不行,放不下这个东西是往生的障碍。带业往生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只能带习气,不能带现行,现在还要有自私自利,这个不行。过去有自私自利没有关系,还有自私自利的习气,还有贪瞋痴慢的习气,没关系,只要你现在什么都不贪、什么都不瞋恨,行,你就能往生,这个要懂得。否则的话,这一生又空过了,空过是真可惜,你什么时候能再遇到,那可不是容易事情,真的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的,没法子比的,就是闻佛法、学大乘,遇到净土宗,知道念佛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是无比殊胜稀有的因缘,决定不能错过。世出世间什么都不能留恋,全是假的。
这些诸佛如来化身在中国,以比丘身分、以祖师大德身分教导我们。天台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中国,日本人相信的比中国人多。这个也有原因,日本的佛教是从隋唐传过去的,日本那个时候各个宗派的祖师大德几乎都是智者大师的学生。所以在日本的寺庙里面,大大小小寺庙,你都看到他们供奉智者大师的像,雕的像、铸造的像、彩画的像,你到处都能看到。日本还保存着尊师重道的这一点风气,很不容易,我们到日本去参观,看到之后很感动。我们这边拜佛菩萨的多,拜祖师大德很少,可是日本是普遍的拜祖师大德。
三观,「观即照了之义。观达一念之心,即具三谛之法也」。这个要做简单的说明。照是照见,了是明了。在修学,修行功夫有上中下三等,最下面的、我们开始学的,叫「观照」,用这个词,用观照。观照,说老实话,里头还有分别、有执着,这个我们用起来好用,如果说不分别、不执着,对我们来讲太难了。所以这是初级的,初级用观照。观照就是你暂时把分别执着放下,就叫观照。如果我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完全是分别执着,那就不是观照,分别执着放下就叫观照。可见这个还是不容易,初级。向上一层叫「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大乘教里面讲三昧,你就得三昧。你用天台这套方法观照的时候,一般讲是法华三昧。要是用《华严经》的教义,就是依《华严经》教义做标准,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的了解依《华严经》,那就叫华严三昧。我们依念佛法门,依《无量寿经》做标准,就叫念佛三昧。依《楞严经》为标准,就叫楞严三昧。这都大同小异,你是用什么做标准,这是便利初学。天台是用《法华经》,从《法华经》的理论,祖师跟我们编的教科书叫《摩诃止观》、《小止观》,都是讲学习的方法,学习什么?学习看破、放下。最高的阶级是「照见」,这个地方讲观即照了之义,这是照见。像《般若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那是甚深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到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是明心见性。由此可知,观照是六道凡夫的境界,到照住就是四圣法界的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照见是法身菩萨境界,已经脱离了十法界。这样说起来,诸位就更容易体会到了。这是真正讲功夫,上中下三等。
所以,《般若心经》是观世音菩萨给我们示范的,法身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五蕴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到最后不外乎五蕴,色受想行识。用现在的名词来讲,色是物质,物质不存在;受想行识是精神,精神也不存在,精神、物质都是虚幻,都不是真的,这很不容易。像《般若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物质现象是色,精神现象是受想行识,都不是真的。《金刚经》后头一首偈子说得很干净俐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教我们要观照,你要这样看法就对了。你要常常这样看法就会照住,照住是自己契入境界,照住到纯熟的时候就开悟,开悟就照见。
教下这三层功夫,实在讲在念佛上也是三等。你看念佛,像念佛人的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此地的观照,教下的观照,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说的名称不一样,功夫是一样的。而念佛的成就,没有成就的时候好象不如教下,可是成就之后,教下就不能跟它相比了,深入经藏的人都知道,所以这些大德到世间来应化的,他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智者大师不例外,智者大师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做样子给我们看。天台大师他是依《十六观经》,因为他观照功夫用得纯熟,用《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他生极乐世界。而且示现的榜样非常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这一生用念佛功夫,你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他说如果我不领众,就是不做方丈,他是天台山的方丈,如果不领众,不操心,品位会很高。因为要担任这些执事,天天分心操劳,他说我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圣同居土。这是做榜样给我们看,警告我们,如果我们这个世间琐碎事情不能放下,决定障碍你的品位。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操心的事情太多。你看像这样的,佛再来给我们示现的,他往生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什么?功夫成片,也就是止观功夫里面最浅的观照,没有到照住。如果照住,那是生方便有余土,照见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个示现给我们的启示很大,这个示现是无量的恩惠,告诉我们应该舍的要舍。到什么时候你能做住持、能操心?你自己有把握往生,就像智者大师示现一样,我决定能生凡圣同居土,有这个把握可以,这是再来人,是表演给我们看的。
在佛门里头,古人有一句谚语,你要害某个人,这人是出家人,怎么害他?请他做方丈,请他做当家。真的害了吗?是真的害了。最低限度,他真能往生,把他的品位拉下来;如果他没有这个功夫,他这一生只能修福,不能往生,做得再好,人天福报。天道,说老实话还只能在欲界,为什么?他欲没断,对他修行的折扣打太大了,真的是害人。所以修行人,说老实话,一生做清众享清福,无比殊胜,那真有福报。由此可知,古时候丛林里面的执事,从方丈、住持、当家一直到里面的义工、打杂的,都是佛菩萨再来。真修行,佛菩萨来帮助你、来照顾你、来侍候你。我们讲到天台,天台山,厨房里面有两个打杂的义工,每天来清理废水的,淘米、洗菜的水倒的时候他们来清理。大灶里面烧火的,还有碓房里面磨磨的,磨磨的是丰干,丰干是阿弥陀佛来的。厨房打杂的两个,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寒山、拾得。这三个人是好朋友,可是三个人都是疯疯颠颠的,在寺庙里头做最辛苦的工作,但是没有人瞧得起他。身分怎么暴露的?是丰干。当时的太守,就是地方官员、地方官,母亲生病很严重,丰干就遇到了,跟他家的人,他是个和尚,他知道他的老太太生病了,他说他可以能治。所以太守非常恭敬,那是孝顺儿子,丰干把她治好了。治好之后他就问,法师,你常住在什么地方?他说,我住在天台山。天台山正好是他管辖的地区,他说这里头有没有圣人?有。他说什么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那个地方。他说:我能见他吗?能。那谁?哪一位?寒山、拾得,你到山上去找寒山、拾得,你就找到了。丰干把这个讯息透露了之后,以后走了之后就失踪了,再也找不到了。
太守上任之后就到天台山去访问,要见这两个人。寺庙的人都觉得奇怪,太守怎么会见这两个人?这两个疯疯颠颠的,傻和尚,而且都是做着非常辛苦的事情。你看他不要去看方丈,不要去看里面这些高僧大德们,他找这两个人。这两个人见到了,见到他们两个人是理都不理,疯疯颠颠的往外面跑,太守在后面跟。跑得很远,跑外面去了,太守就派人去追踪。他到了山上,那山裂开,他走进去之后,山合起来,再不见了,留了一句话,「弥陀饶舌」。身分怎么暴露的?阿弥陀佛把他暴露身分。所以后来人知道,丰干是弥陀,弥陀饶舌。再不见了,这是真人,身分暴露你再也找不到他。这个时候太守这一宣布,大家才晓得,原来没有人瞧得起的,是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这里做义工,在这里供众,这叫罪过!真人不露相。所以,我们这个道场这些义工们,可千万不可以瞧不起,也许他们是佛菩萨化身来的,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菩萨做如是示现没有别的,教我们用平等心尊重一切众生,你晓得哪个是佛菩萨再来的?这事知道之后,才非常认真的搜集这三个人平常作的一些偈子,写的这些东西,才搜集,以后也印成书,现在都编在《大藏经》里头。像弥勒菩萨,就是布袋和尚,他是自己暴露身分的,他临走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完之后他就圆寂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说了以后不走的,那个靠不住;说了就走,这是真的,那可以相信。
所以我们要晓得这是真功夫,真功夫,观照是功夫得力。我们现在学的,就是我们用念佛来做观照,用什么方法?阿弥陀佛。你看这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是观;止是什么?把你的杂念止住了。所以,用功在什么时候用功?起心动念的时候,不管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为什么?善念是三善道,恶念是三恶道,都是轮回,都是搞轮回,一句阿弥陀佛把轮回打掉了。这就是宗门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它那个觉是用观照功夫,我们净土宗的觉是用阿弥陀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头才生,第一念不要紧,没有关系,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就把它换掉了。这叫会念佛,这叫真念佛,用一句佛号把你那些杂念统统打掉。念到功夫纯熟,二六时中心里只有佛号,除佛号之外,一个杂念都没有,那你观照的功夫成功了,决定往生。而且怎么样?而且你什么时候想往生都可以。一般讲,你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多半都是三年。这样子练习,念头一起,阿弥陀佛,念头一起就阿弥陀佛。
我们现在念佛人,糟糕的是什么?念佛的时候念头还跟着佛号一起起来,这叫夹杂,夹杂把你念佛的功夫全破坏了。念佛的功夫是什么?念佛的功夫就是观照功夫。你这一句佛号不能够取代你的妄念,善念、恶念全是妄念,这一定要懂得,你没有办法取代,你还是让妄念夹杂在里头,这叫功夫不得力。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放不下!真正放下,功夫得力了,功夫得力是念佛里头不夹杂。不怀疑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对经教学习这么多年,理解得很透彻,一点怀疑都没有,现在的麻烦就是夹杂、间断,怎样能够做到不夹杂、不间断,你就决定得生。你要问多久?历史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人大概都是三年,你能用三年的时间发个狠心这样去做,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善导大师也是唐朝时候人,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很尊敬,日本善导寺很多,用大师名字做寺庙的名字。你看善导寺,那一定是净土宗。善导大师告诉我们,净宗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你得会念才行,会念,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佛号是观,把妄念打掉是止。八万四千法门你就明了了,祖师大德各个提倡用的名词不一样,方法大同小异,其实原理原则完全相同,这才印证所谓佛佛道同。所以,观跟止、跟照、跟了,这个意思我们搞清楚。它里头最重要的是观达一念之心,达是通达,观达跟照了意思完全相同。照是明了,观是通达,通达什么?一念之心。这是真不容易,好在我们前面学过,现在我们知道一念之心是什么。虽然知道,是模模糊糊,没有法子清楚,这是当然的。你要是很清楚了解一念之心,那是什么人?八地菩萨。那是从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来的,那不是凡人。
我们看到世尊在经上有这么一次他问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是专门研究佛教心理学的,用现在名词说,他是佛教心理学的专家。让他来说,心有所念,心里起念,心有所念,有几个念?有几个相?有几个识?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你心一动就有念头,有几个念头?这一念就是迷,大乘教里佛告诉我们,「迷唯一念,悟止一心」,这两句话说得好。这一念是什么?这一念就叫无始无明。可是你要记住,那个无始,无始是没有开始,这一念没有开始,所以它不是真的,无明就迷了。弥勒菩萨的答复,「举手弹指」,这时间太短了,举手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答复几念。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百千换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三百二十兆。我们平常是用这个来计算,万亿是兆,因为它百千念,百千念就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是三百二十兆,这是答复一念当中有这么多的生灭。把这个念,几念,你心才一动,一动的时候就这么多念头出来。这个念里面没有精神,也没有物质,我们现在讲振动,或者现在科学里面叫波动。像弹琴,中国的古琴、古筝都是弦乐器,你拨动它的时候,它的弦的振动,你拨一下,它振动多少次,在这里拨一下,它振动了三十二亿百千个振动。懂得弦乐器的人能够在这里去体会到。所以这只是振动。但是这一动,它就会现相,它有相,相就是形,相是什么?物质,物质现象就产生。有物质现象就有精神现象,物质是什么?是色声香味,这是物质;精神是受想行识,或者我们讲见闻觉知,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所有的物质,再小再小的物质,它都有这个能力,这是精神的部分。物质的部分都是从振动里面发生的。所以有人问我,到底是先有精神还是先有物质?佛经上讲的是先有见分,后有相分,但是实实在在你细心去观察,它同时的,因为它速度太快了。佛说有先后,先后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得到,所以同时的。
这是一念之心,一念之心就具三谛之法。佛菩萨教导我们对于宇宙人生所有的现象,你要怎样去看你才看到真相,你才没有把它看错,这叫三谛三观。谛是真实,从三种方面去看,你看到真实的东西,那就不假了。总的来说,「若观心空,则一切法皆空」,这叫做「真谛」。心,实在讲就是性,在大乘教里面讲,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就是刚才讲的动,就是那一念的心。这一念心,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大乘教里面称它作法性,性在哲学里面讲叫本体,在《华严》里面称法性。法性,为什么用心这个名词?它动了,它不动的时候叫法性,它动叫它做心,心就是阿赖耶。不动的时候是觉,动的时候就迷了;不动的时候它是光明的,动的时候它就变黑暗。就像琴的弦一样,你没有弹它它不动,它动的时候,它虽然还是一根弦,它振动,它不是静的,它在振动。这一动就产生现象,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可以说同时生起,没有办法说它先后。佛说的先后,那个不会错的,为什么?佛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能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可以用现在话说,宇宙的起源八地菩萨见到了。他上面九地、十地、十一地,究竟果觉那是第十二地,更高一层,佛讲的怎么会错误!是有先后,但是先后的速度我们无法想象,你看这个地方讲的,我们根据弥勒菩萨所说的,一秒钟我们弹指四次,四次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念,中国人讲是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钟,「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所以能生的体,心空,性空,意思都一样,一切法皆空,这真的,一点不假,真谛就是我们现在讲真理。这是从体上看,从本体上看。
第二我们从现象上看,现象是假相,「若观心假,则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谛」。真谛是出世间法,是佛法,俗谛是世间法。你要看心所现的假相,这个假相是什么?是宇宙、是法界、是虚空,我们常讲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或者用佛法说依正庄严,所有这些现象是什么?假相。明明摆在面前?是明摆在面前,就像我们看电视萤幕上的现像一样,我不用现在的电视屏幕来比,因为电视屏幕是很不容易看到、体会得到,用电影的银幕很容易体验到。为什么?电影是用放映机,用录相的带子投影到银幕上,你看那个带子在转动,一秒钟二十四个生灭。现在告诉你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灭,我们现在现前你看的现象,它的速度是这么快的,不是一秒钟二十四次。假的,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讲这桩事情讲了二十二年,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你看看,二十二年讲般若,几乎占一半的时间。为什么?难懂。所有的现相是什么?是个幻相,是个错觉。我们讲经常常称这个现相叫虚幻不实的抽象概念,或者说它是相似相续相,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相续相似,永远找不到相同的,我们用万花筒来做比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给你讲真的。所以,一切法都是假的,假的你何必去执着,你在里面起执着、起分别,错了,那自找苦受。如果我们以看电视、看电影这种心情来看世界,你就会很快乐,你可以去欣赏,知道什么?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了解,真的。电影上你能得到它吗?它真有吗?佛讲这个假相,教我们做假观,我们看电视、看电影,佛所说的这个现相真的很明显、清晰的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怎样把境界换过来,整个宇宙原来如此。你要真的了解真相,你不再起心动念,不再分别执着,那你多快乐!你对于世俗彻底了解、明白了,真俗不二,真俗是一不是二。
还有第三种,「若观心中」,中实在讲就是不二,不偏于真,也不偏于假,就是体是空的,相是假的,空假是一不是二,这就叫「中谛」。这是什么?这有作用,要用中。用中是法身大士,不是凡人,凡人不是偏在空就是偏在有。你看看佛说,在世间法里面,四空天就偏在空,它不起作用;四禅以下的偏在有,跟欲界统统都是着在有;不是着空,就是着有,没有法子解脱,无法出离十法界。唯有大乘教里面,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空假二边都不能着,为什么?都不可得,心性不可得,心性变出来的这些虚妄不实在的相似相续相同样是不可得。只要你不分别、不执着,你就用中了。用中有什么好处?对自己是不断向上提升,我们没有到最终极的境界,要向上提升。同时还有许许多多迷失心性的人,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帮助他们提升,用中!虽然帮助一切众生,绝不着相,就是说帮助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分别执着,你马上就堕落,你又堕落到,不但是六道,堕落到欲界,欲界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在欲界里面,说老实话,这是弥勒菩萨很慈悲跟我们讲的,欲界里面的众生善念少、恶念多。他讲八识五十一心所,你看讲烦恼心所,恶的念头,他把它分类,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善心所十一个,说明恶的心所多、善的心所少,也就是恶的念头多,善的念头少。大乘教里面,可以说他所讲的这些念头是习气。现前的社会,我们六根所接触到六尘境界,不善的境界多、善的境界少,里面又是恶的念头多、善的念头少。恶跟恶就很容易结合,结合就造恶业,恶业变现什么?变现出三途的恶报。所以自作自受,不是别人造给你受的,与任何人都不相干,这总要搞清楚。你不知道自己造的,还怨恨别人,那是罪上又加罪,这大错了。三观三谛真正通达明了,你才会用中。
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古圣先贤也懂得用中。你看四书里头《中庸》,《中庸》是理,《大学》是方法。方法根据什么?根据《中庸》,中道;换句话说,《大学》就是用中的方法,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论语》、《孟子》是孔子、孟子通达理论、方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表演出给我们看的记录。孔子是圣人,孟子是贤人,大圣大贤。将古圣先贤传下来这些大道理、好方法,应用在家庭,家庭幸福美满;应用在社会,社会安和乐利;应用在国家,政通人和;应用在世界,天下太平,和睦相处,用中。佛法对于宇宙万有的体,理体、现相跟作用,真讲到究竟圆满透彻。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代表,大乘的精华,诸佛教学的纲要。我们现在讲到二住菩萨治地住,如何对治我们的心地。诸法实相通达明了了,你的心地不需要治自然就回归到性德,自然就相应。
后面一句说,「此之三观,全由性发,实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一心三观也」。跟你说三,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心空是体,能现能变;心假是现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中是用,换句话说,是你的受用,是你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早年传授给我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你懂得用中。中是正,心是正,正知正见,正解正行,没有一丝毫偏移,不偏于空,也不偏于假。这是什么?空假中就是体相用,用哲学名词来讲体相用,它是一不是二,是自性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他老人家说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空假中,具足真俗中,三观三谛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我们迷了,迷了就失掉,作用还是有,但是变质了,变成迷惑。迷惑了自性,也迷于现象,对事实现象不了解,以为它真有,在这里面生起贪瞋痴慢。作用是什么?作用是造业,造无量无边的业习果报,搞这个东西出来,真的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变成三途恶报。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一句话,要知道它不是修成的,它是性德,所谓是一心三观,一而三,三而一。
我们再看底下简单的说明,先说空观,「空观,空者,离性离相之谓也」。为什么要说离性,性是能现,相是所现,我们讲,离相不就可以了吗?如果离相不离性,你是不是还执着有性?那就错了。性,刚才讲过,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它确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它决定是不可得。就像我们现在讲的虚空一样,或者我们讲跟空气一样,空气我们呼吸它,还真有所得,但是虚空不可得。虚空不是空气,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你决定不能有执着的心,不能起个念头它是有或者是无。为什么?有无就是妄念,你已经打妄想了。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去研究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心态对它就对了,就跟它相应。其实《老子》开头两句话与这个地方很接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是永恒的。性是永恒的,相也是永恒的,你去受用它,一点错都没有;你去想它,错了;你去研究它,错了;你去分析它,错了;你去执着它,就更错了;你还想占有它,那你亏吃大了。所以把空观这个意思,空就说出来,性相二边都不执着。
底下这句话说得具体,「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名之为空」,这把空的定义说出来了。换句话说,它也在内、也在外、也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不能把它分隔内、外、中,没有内外中。可是一般人错误观念,内都认为是自己,自己心是内,心内、心外,总是有这些虚妄的分别,这都不是事实真相。「由观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所以俗谛也是空的,中谛也是空的,「以三观皆能荡相故也」,荡是扫荡,相就是你着相。知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都是假,一中一切都是中,这是真实智慧。
底下一句告诉我们,三观能破三种烦恼,「盖空荡见思之相」,扫荡你的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华严经》讲的执着,尘沙烦恼就是讲的分别,无明烦恼就是讲的妄想。《华严经》上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你没有一样不圆满的,你的智慧圆满,你的德能圆满,你的才艺圆满,你的相好圆满,你的福报圆满。为什么?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也不必好强,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为什么?一切众生个个都一样。我是圆满,他也是圆满的,绝对找不到我比别人多一点,别人比我少一点,没有这个现象;或者别人比我多一点,我比别人少一点,也没有这个现象,平等的。佛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障碍了,所以你不能证得。这三样东西,大乘教里一般讲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你生起来了。见思烦恼,见是你看错了,你没有看到真相;思是你想错了,想的是贪瞋痴慢疑,你想错了。看错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你看错了。头一个,你把身当作我,这是你看错的根源,你不知道身的真相。身的真相是什么?假相,四大五蕴和合的假相,众缘所生,没有自体。觉悟的人知道,迷的人不知道,迷的人为这个身体念念都在造业,念念都在受报。佛在经论上常讲可怜悯者,那真可怜,那不是假的。觉悟的人明白了,他知道这是假的,假的他也不必舍掉,所以说没有取舍,随缘。这是假的,假的一定把它舍掉,那你又执着了,不又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了吗?你舍它干什么,它一点也不碍事;不但不碍事,你要是会用它的话,对自己来讲提升自己,所谓藉假修真,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还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成就功德。自行不着自行的相,化他不着化他的相,跟自性的性德圆满相应,他自然就回归了。所以大修行人,什么是大修行人?《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示现的,那叫大修行人,给我们做榜样的,三止、三观、三谛他全部落实了。
过去我们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四十华严》,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当生求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中国佛教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在这一生当中,不必到第二生。怎么学?还是从心上修,从自己心上修,从我心做起,不从外面境界。我是个学佛的人,我是佛门弟子,我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示现的,有情众生是佛菩萨,礼敬诸佛。比我们中国老祖宗所传的高,高多了。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我们这样学法,成就世间一切善法。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善人跟他学,我要跟他学善;恶人在旁边,我要反省,不能造恶,都是我老师。所以我对老师的恭敬是平等的,他从正面教我,他从反面教我。反面提出来的教材,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看到这个不善的,我知道,我要有,要改;我没有的时候,要很谨慎,不能犯这个过失。所以,善人、恶人全是老师。我对老师的恭敬是平等的,对老师的供养是平等,普贤十愿里头「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这就对了。可是佛教导我们的,有情众生都是佛菩萨、都是善知识,有情众生包括动物,连蚊虫蚂蚁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都要礼敬,都要供养。这比三人行的范围扩大太多了,不但动物,还有植物,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就是所有一切自然现象是佛菩萨示现的,全都是教我们。为什么?你看这个地方很美,风景很好,山河大地教你什么?不起贪恋;这边环境非常不好,很恶劣,不起怨恨,你在这里头把贪瞋痴断掉。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老师,都是佛菩萨。这个我们中国学说里头没听说过,佛经里头有,你在这个环境里头修学你怎么会不成佛?像宗门大德开悟的人常讲,佛性在哪里?佛在哪里?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你说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就在;你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也遍在,没有一处见不到。
真见佛,真学佛,宿世今生的业障统统消掉了,见思烦恼就尽了,欲界三途苦报没有了。是不是境界真没有了?不相干,你不要在这边去分别执着。你自己心里没有了,你走到地狱,没有苦受;走到天堂,没有乐受,地狱、天堂不二,你入不二法门。别的人他还有受,为什么?他还有分别执着,他还有见思烦恼,他要受;我没有,我不受。这个好比什么?受的什么?好比在舞台上表演唱戏的,他要受,不受是我们在旁边看戏的,我们在看,不一样;演戏的是当局者迷,看戏的是旁观者清。还有旁观,你的境界还不够高,还要再往上提升。这里头有真乐,所以法喜充满,感恩的心充满。总的一句话,一念之心;总的修行,从心做起,从我心做起,与他不相干。
我们今天从最具体的学习学《弟子规》,我学《弟子规》,不要要求别人学,别人学,与我不相干,别人吃饭,我不能饱。从我做起,我才能超越,我才能解脱,我才能够明心见性,成佛作祖。念念要求别人去做,错了,别人做与不做,与我不相干,别人做与不做,与我没有关系。佛陀的教诲,过去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谁?教我一个人,那我这一生肯定成就;说教我们大众,我不可能成就。真的是教我一个人,善财童子就这么成就的,凡夫是我一个,学生是我一个,所以善财参学没有同伴,就一个人。要是有同伴,同伴是同学,程度跟我相等,我轻慢的心就断不掉。肯定学生只有我一个,凡夫就是我一个,其他的全都是诸佛如来应化的,化身即是真身,三身不二。我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天天提升境界,自然就不一样了。生活在法喜当中,生活在感恩当中,生活在智慧当中。像惠能大师所说的,他对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诸位要晓得,这句话说常生智慧就是常生欢喜、常生感恩,不生烦恼,这叫佛法,我们千万不要把佛法搞错了。
所以,空荡见思之相。「假荡尘沙之相」,尘沙烦恼是分别,你知道一切是假相,宇宙之间森罗万象都不是真的,但有名言,没有实际,你就不会分别了。知道一切法皆空,你就不会执着;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你就不会分别;知道一切法皆中,你就不会起心动念,无明是起心动念。「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名空观。」所以,我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我看了一遍之后,我最后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读六百卷《大般若》的心得,真正明白了诸法实相。所以,你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空,空有不二,性相不二,得入不二法门,才真正得大自在。自他不二,凡圣不二,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换句话说,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没有矛盾的,没有冲突的,法界和谐,法界和睦,它是一体,这个要认识。确实它是一体的,遍法界虚空界一体,这个一体是自体,所以自他不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