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四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7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五四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大喻第十段。前面因为时间关系没讲完,我们还是从第一首念起,看到完整的意思。「天阿修罗共战时。帝释神力难思议。随阿修罗军众数。现身等彼而与敌。诸阿修罗发是念。释提桓因来向我。必取我身五种缚。由是彼众悉忧悴。」前面学到此地,再接着看后面偈颂:
 
  【帝释现身有千眼。手持金刚出火焰。被甲持仗极威严。修罗望见咸退伏。彼以微小福德力。犹能摧破大怨敌。何况救度一切者。具足功德不自在。】
 
  这第三首接着说,忉利天主『现身有千眼』。千眼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很多,菩萨,大家都知道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诸位有没有看过千手千眼文殊菩萨,千手千眼普贤菩萨?也许有人看过,比较少见。观世音菩萨有这个能力,只要是法身菩萨都有这个能力。我们在此地看到『释提桓因』是凡夫,不是菩萨,也有这个能力,这里我们就能相信佛在《华严》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怎么会没这个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不能现前。
 
  忉天主这是修上品十善,所以经上讲『彼以微小福德力』,怎么能跟菩萨比?菩萨修的福德大!六道凡夫没有法子。修福,我们不能不晓得,福德大小不在乎你布施物品多少,不在乎这个,完全是在心量。佛门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一般同学都疏忽,叫量大福大。那个量大,施小得的福大,菩萨布施一块钱,那个福报多大?等虚空法界,有那么大的福,跟虚空法界相平等。忉利天办不到,忉利天天主就是以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也比不上菩萨施一块钱。看起来好象太不公平!不是不公平,是心量,忉利天主的心量小没那么大,比我们人间大,人的心量没有他大。我们要想想,我们修福布施供养再多,你心量能包括几何?那我问你,你心量能不能包括这一个道场?这讲最小的。在这道场里面,还要只顾到自身的利益,别人的事摆在第二、第三,你的心量就小,你怎么能修大福报?再说大一点,你心量能不能包括整个香港九龙地区?起心动念为这个地区着想不为自己,这还是小。你起心动念能不能包括这一个国家?他有这个意念,起心动念布施修福是为全国人民,他的福当然比你大。忉利天主也只顾虑他那一个天,在娑婆世界,我们前面讲过有十亿个忉利天,他所考虑的是他自己统辖的地区,别的他没想到,所以不能跟菩萨比。菩萨破了四相,破了我见,起心动念是遍法界虚空界,他施舍一点,那个福报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怎么能跟他比?你要修大福报,你把心量拓开。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心量是平等的,哪个人的真心不是遍法界虚空界?各个都是。只因为你自己迷失了自性,你起了烦恼,你把法界里头画成许多的界线,愈画愈小。把自己拘束在真的古人比喻说「春蚕作茧」,自己把自己拘束起来,心量变成这么一点点大,两个人都不能包容。由是可知你有多大福报!所以要修大福报没有别的,拓开心量,要学佛菩萨。阿罗汉的福,六道里面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都不能跟他相比。阿罗汉破四相,四见没破,《金刚经》的上半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阿罗汉做到,所以福报大,超越六道里面大福德的众生。菩萨心量更大,为什么?四见破了。执着破了,四相破了;分别破掉的时候,四见破了,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菩萨,尤其是法身菩萨,他修丝毫一点点小福,得的果报都是遍法界虚空界,为什么?称性。我们没有办法,不能称性,始终受阿赖耶的拘束,没有见性都在阿赖耶里面。十法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我们现在读的这品经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在十法界的最顶端,没出,只差一点,再用一点功他就出了。而这点功古德说得好,「此处用不得力」,为什么?我们讲用一点功,用一点功是不是还有分别执着?有!你没有分别执着你怎么用功?所以到这个地方用不得功。我们在经上读过很多,「无功用道」,他要回归到这个地方,才能够破无明、证法身,超越十法界,完全跟法性相应,禅宗里面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时候修积的功德就跟虚空法界相等,没有一样不称性。
 
  这个心性到底是什么样子?说不出来。古大德有个比喻「久久纯熟」。这讲功夫,久久纯熟,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这是个原则。念佛也不例外,久久是长时间,纯纯是没有夹杂,自然就熟了。熟了怎么样?熟了是「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内是身心,外面是世界,用佛法的名词讲,内是法性,外是法相。打成一片是什么?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入这个境界。入了这个境界,他说「如哑子得梦」,哑巴作梦,他清不清楚?清楚,他说不出来。就是说你入了这个境界你说不出来,虽说不出来,能方便说,方便说要知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不二,那是法身菩萨。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般若会上他老人家全部否定,他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谁要是说他说一个字叫谤佛。后来的学生把他老人家所说的记载下来,成为《大藏经》,他没说一个字,这是什么意思?这告诉我们是自性法尔流露。为什么说他没有说过一个字?他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过。我们凡夫说一句话,起心动念又分别执着,他完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非常难懂。
 
  世尊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个境界怎么去体会?佛也不说话,佛敲鼓或者敲磬,你看磬你一敲,它就响。磬响了没有?我们听真响了。磬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这是什么?感应。众生有感,谁应?佛菩萨应。我们总是认为有佛菩萨。佛菩萨应,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是自性起应。要知道所有诸佛菩萨是你自性起应,净宗讲阿弥陀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但阿弥陀佛是自性,极乐世界还是自性,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的德能,它的功德、它的能力、它之所现,是没有边际、没有数量的。为什么能现?惠能大师说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自性里本自具足。怎么现出来?缘现的。所以说佛法因缘生。这就是说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缘就是因果,因是感,众生有感;缘是应,果就是应。我们知道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现身呢?你就晓得现的身相,现而无现,无现而现,那个身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所以这叫妙!这叫不二法门。
 
  帝释天能现,真的是福德力,福德力还要求三宝加持力,肯定求佛加持,要不然他对付不了阿修罗;跟阿修罗作战的时候,他求佛菩萨保佑他。忉利天主善法堂,常常礼请佛菩萨在他讲堂里面讲经说法,这经典里面记载很多。释提桓因是虔诚的佛弟子,遇到灾难,佛菩萨哪有不加持的道理!这种加持也是要有条件,你没有条件佛菩萨加持不上,条件是什么?条件是清净心。只要一念清净心,这个境界就现前。他这个清净心,佛法里面讲这五种受里面舍受,他不能够永远保持,永远保持就变成三昧,那就是正受。阿修罗走了,他的贪瞋痴慢又起现行。不过他有贪瞋痴慢疑,但是很轻微,不像我们凡夫非常严重,我们不容易放下,他容易放下,放下时间也不长,所以叫舍受。这个福德力,真诚心求三宝加持『能摧破大怨敌』。阿修罗的这些兵将来找麻烦,这是大怨敌。佛在此地也教了我们这个方法,为什么?我们在菩提道上冤亲债主太多,障碍重重怎么能破?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学忉利天主的修福。中国古谚语里头有句话说「福至心灵」,福报现前,你忽然就变成有智慧,聪明;没有福报,糊涂,会做错事情,福报现前不会做错事情。所以福至心灵,人也突然变成聪明了,尤其是学佛的人,学佛当中尤其是念佛人。
 
  我们今天念佛没得到感应,什么原因?不会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叫不会念?你看看大势至菩萨教我们怎么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没做到。都摄六根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而已矣」,再说得白一点,就是把你所有一切的妄想都放下。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分别执着,都摄六根是什么?分别执着全放下。我们没做到。果然要是放下了,那就是经上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起作用。我们虽然念佛,夹杂着分别执着,夹杂着妄想,把我们念佛的功夫破坏,所以功夫不得力。怎么办?祖师教给我们久久纯熟,你要有耐心,久久是有耐心,纯纯是有毅力,你要把分别执着放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之外,没有一个杂念,叫纯熟,这个时候就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你的能力超过此地所讲的释提桓因,你超过他。冤亲债主势力再大,他看到你,他也远远的离开,惹不起。这个道理要懂,而且我们要认真去学习。所以你遇到困难、遇到麻烦,你不要怕,你一害怕、一忧虑,麻烦更大。
 
  信佛不容易,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信佛第一个条件是自信,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佛力加不上。你信佛,佛能加多少力量给你,跟你自己的信心正好成正比例;你有一分信心,佛加持你的一分,你有十分信心,佛加持你的有十分,这要知道。《要解》讲六个信,第一个信自,第二个信他。他是指谁?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他。释迦牟尼佛把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阿弥陀佛有大愿,四十八愿接引十方念佛的众生,有自信才信他。自信是什么?自性弥陀、自性释迦,那就是真信,那不是假信。诸位想一想,几个信佛的人他具足这个条件?不是佛菩萨不灵,是你自己不相信自己。大师又跟我们说,能信自、信他,然后信事、信理,最后是信因、信果,这才叫真正相信佛。我们的信心不具足,哪来的感应?所有感应全是烦恼。具足这样的信心,你信心清净就不一样,《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般若智慧现前,智慧现前没有一样不能解决。摧伏怨敌,要智慧就能化解。
 
  这是举帝释天,他这点福报能破怨敌。『何况救度一切者』,这是菩萨。一切诸佛菩萨因地里面发的愿再多,总而言之,都超不出四弘誓愿。把它全部归纳出来四大类,不会超出的。所以这四弘誓愿,就是诸佛菩萨因地上所发一切愿的总结。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救度一切众生者,真菩萨,不是假的。这个愿我们要常常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人是坏人,我不愿跟他往来,我也不想帮助他,那我们这个愿就没有。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除外,这个人不度,这就不是菩萨。所以我们今天发的愿、发的心,实在讲还没有离开「爱缘慈悲」,我喜欢你,我帮助你;我不喜欢你,你有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理你,这是最低的阶级,凡夫,凡夫里头的普通凡夫。高级的凡夫,我们讲世间的圣人、贤人,他跟我们用心不一样,坏人怎么样?坏人也帮助他,希望他回头,那他的慈悲心升了一级,「众生缘慈悲」,《弟子规》里面讲的「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众生缘慈悲,仁民及物。再扩大六道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妖魔鬼怪他都爱,布施爱心,没有不爱的,这个爱就是慈悲,这就是什么?众生缘慈悲。再往上去那是菩萨,那就不是凡夫,菩萨的心是六度心,所以菩萨的慈悲叫「法缘慈」。他知道什么?宇宙跟自己是一体的,但是还没证得。接受佛菩萨善友的教诲,逐渐明白了,慈悲心也逐渐扩大,从众生缘扩展到法缘,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这个爱心真的是很大,我们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菩萨。
 
  到佛,《华严经》上讲的见性成佛,证得了,这不是解悟,是证悟,证得。确实宇宙跟自己真的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无缘大慈」,没有条件的。法缘还是有条件,爱缘、众生缘都是有条件,到明心见性就没有条件。而且那个爱,对一切众生的爱是真诚的、清净的、平等的。我们讲菩提心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的是这样的,没有任何条件,所以他种福,丝毫的福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要努力来学习。这些菩萨真的是『具足功德』,哪有不自在的道理!得大自在,自在也就是解脱,这个解念去声,解除,把烦恼解除了;脱,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不自在。所以他就得大自在。
 
  这些事情都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到外面找决定找不到,佛法称为内学,你到心性里面去找,就找到了。确实跟中国古人的教诲,「反求诸己」,佛法的修学统统是反求诸己。所以我们常讲外面有没有过失?没有,过失在自己。自己没有过失,外头决定没有过失;外面看到有过失,自己功夫还差一截,这个道理很难懂。最近我们看到美国夏威夷土著心灵治疗的方法,给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为什么?证明别人有毛病时,自己认真修行,提升自己境界,人家的毛病都好了,这不可思议!在佛法里讲得通,诸佛如来帮助一切众生,化解一切疑难杂症,完全用这个方法,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众生毛病可多!造罪业很重,佛菩萨救不救我们?救,从来没间断过。为什么还这么麻烦这些现象发生?你想一想,夏威夷土著用的方法,他帮助一个人恢复健康,快的三个月,慢的六个多月,甚至于八个月、十个月。我们就明白,众生的业力有浅深厚薄不同,古时候的人业力轻,他加持容易;现在人造的业力太重,所以就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看夏威夷土著治疗这个方式就明白了,知道诸佛菩萨跟众生感应道交,真的是念念不舍。你明白这些事理,你对佛菩萨感恩的心生起来了,帮助自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佛菩萨对我们的感应,我们会很快、很明显的感受到。
 
  这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讲共业、别业各个不相同。佛度众生,就根熟的先得度,先度什么?他觉悟,他解脱,根熟的众生;不熟的来生后世,甚至于还要经历多少劫他才成熟。这经论里面讲得太多了,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自己帮助自己,就是依教奉行,让自己的善根不断向上提升,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熟。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华严经》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一生成就。经论上也有讲时间很长,千劫、万劫、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佛没有妄语,这说的是什么一桩事情?说的是在这一生当中,他没有缘闻到佛法,那个时间就长!善导大师说得好,这个事情「总在遇缘不同」,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佛法在现在有真的、有假的、有仿冒的,仿冒的太多了。你遇到是不是真的?即使是经典,有伪造的经典,你要认识。没有人教我们,我们如何认识那个经典是假的?我们在年轻学经教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我们只要以《大藏经》为标准。《大藏经》里面有的,是真的,《大藏经》里没有的就靠不住。
 
  可是现在编的《大藏经》,很多一些人的著作都编进去了,这些著作它的知见到底正不正?很难讲。所以老师告诉我们要看古本的《大藏经》,到你开悟的时候你再看现在编的,哪些里头有问题的,你一看就明了。为什么?古时候这个经入藏那可不是容易事情,朝廷里面请一些高僧大德、有修有证的人让他们去审查,他们审查认为没有问题,再送给皇上,皇上下令入藏,最后一关是皇上这一关,不容易。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谁有钱谁就可以印《大藏经》,自己的著作都可以放进去,不需要别人审查,所以这个难。那我们至少要看距离我们最近的是清朝的《龙藏》,民国年间也有修藏经的,我们就要注意,《龙藏》是最后的标准,有严格的标准。这是真正有解有行的大德教给我们辨别邪正、辨别真伪的方法。
 
  自己没有开悟,必须要守规矩,你才不至于走错路,走错路就堕落了。尤其是基础,世俗里面所谓的基本功,这非常重要。佛法里面的基本功就是《十善业道经》,是以这个为主。与十善业道有关系的,里面很多教诲是相似的,那就很多了,大小乘经里面统统都有,十善是个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学十善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如果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去搜集,很麻烦,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于是乎祖师大德们,他们为了方便起见,就不用这些,用儒、用道来代替。儒的东西也不少,但是比经典的分量那少太多了,古人为了教初学,为了帮助社会移风易俗,所以在经论里面重要的教诲,把它节录出来,编成小册子,那就方便太多。
 
  我们看到编得很好的,简单扼要,很完善的,这从前老师介绍给我们,陈弘谋的《五种遗规》。陈弘谋先生他做过两广总督,干隆时候的人,编得好!这部东西确实能够做我们出家人修学戒律的基础。早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就把这部书给了我们这些学生,让我们学生用这个做修身课本。毕竟分量还是太大,那要开一门课程才行,像大学里头开个学系,专修。对一般人我们现在用《弟子规》。《弟子规》可以说是《五种遗规》里面的纲要、纲目,它的展开那就是《五种遗规》。现在我们是选最简单的、最扼要的来修学,道家的,我们选的是《太上感应篇》,有这个基础,你再学十善业道就有了根,十善业道学了才能得受用。如果没有前面的根,十善业道你怎么样学,都是属于佛学,不是学佛。所以根比什么都重要,有根才真正成就福德;没有根,连世间,此地讲的微小的福德,你都得不到,这不能够不懂。
 
  要学佛必须要以功德做基础,积功累德。福德都没有,哪来的功德?功德什么意思?我们在讲席里面讲的次数太多!我们用戒定慧来做比喻大家就懂。持戒有功,禅定是德,因戒得定;如果持戒持得再好,你心不清净,那个戒就是福德,不是功德,没有功德,持戒有福,没有功。持戒有功是什么?你心一定清净,清净心就是定。修定有功,智慧就开了。所以修定智慧开了,那是功德;如果修定不开智慧,修定是属于福德。福德、功德差别在此地。在形式上是相差不多的,很难区别,但从果上来看清清楚楚,你是不是真的得到了。
 
  发四弘誓愿具足功德,这是菩萨行,这是我们应该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的。这段我们就学到此地。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一个比喻,第十一比喻有六首偈,「天鼓说法喻,况菩萨以无功用现身说法德」。前面我们讲到无功用道,这首比喻来跟我们说这桩事情,还是讲的忉利天。
 
  【忉利天中有天鼓。从天业报而生得。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
 
  第一首偈介绍『天鼓』之由来,『忉利天』天王大殿上有天鼓,这个天鼓就是在忉利天的善法堂,帝释天的大殿。不像我们中国帝王,中国帝王的大殿,诸位到北京故宫就看到,叫太和殿,也很有意思,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再后面是保和殿。这个名称从《易经》上来的,太和、中和、保和,时时刻刻提醒皇帝、这国家领导人治国用什么?和为贵。要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要从自己做起,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如果不平等,和就没有了,和睦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不平等,有尊卑上下,没错,懂得这伦理道德的人居上位,对底下他有谦虚,并不损害他的尊贵。地位高的人愈谦虚,别人对你愈尊敬,所以教导各个阶层的领导人要知道和。帝释天王他是修十善得的果报,所以他的大殿叫善法堂,这个善就是十善,念念不离十善业道。可是他修的是世间善,不是出世间,为什么?分别执着没有放下。只要分别执着没有放下,世法,世间法;如果修十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超越世间。你放下多少,你层次不一样,像菩萨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阶级没有一个不是修十善的。对于十善,这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放下多少,如果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放下,你的十善圆满。十善圆满是谁?究竟佛果。
 
  诸位同学,你们会常常看到佛像,画的佛像,佛的圆光顶上都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是念「唵阿吽」,有是用梵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十善圆满。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十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做到究竟圆满是佛。《十善业道经》上讲得清楚,从人天,这是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没放下的,这是人天,声闻、缘觉执着放下了,菩萨分别放下了,到佛妄想放下了。你才晓得十善重要,十善是佛法里头大根大本,通大小乘,通显教、密教,通一切法门,无论哪个法门都要从十善奠定基础。
 
  忉利天善法堂的天鼓从哪来的?『从天业报而生得』,这就是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么大的福报,所以善法堂有天鼓。天鼓什么?你不必去敲它,它有感应,它自己会响。所以天鼓『知诸天众放逸时,空中自然出此音』。诸天放逸,放逸是什么?随便了,对于十善业松懈,心里面起了贪恋,口里说话粗鲁,或者花言巧语,天鼓就发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敲得咚咚咚的声音,它说法,它来提醒你。后面天鼓所说的三首偈,它发这个声音。我们看这三首偈第一首,也就是六首偈里面的第二首偈:
 
  【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
 
  这首偈非常明显,我们一看就是贪恋五欲的念头动了,动这个念头了,因为忉利天是欲界。五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名就是我们现在讲好名,现在人讲知名度,要想什么方法去打知名度,好名;饮食好吃,睡眠贪睡,财色名食睡。你的念头才一动,天鼓就响了,就告诉你『一切五欲悉无常』,不是真的。下面用比喻来说,『如水聚沫』就是水泡,『性虚伪』,水在流动的时候,拐弯的地方、遇到障碍地方它就起水泡。但这水泡你去看,时间不长它就破掉,就没有了,说明世间一切五欲像水泡一样。『诸有如梦如阳焰』。这个「有」还是指的五欲,像梦幻泡影不是真的。阳焰,《庄子》里面叫野马,它是地上的气,你远看像水,像波浪一样,你近看就没有了。所以经典里头有「渴鹿阳焰」,这个鹿是畜生,它口渴,看到阳焰以为是水,它到前面去喝水,跑到那里就没有了,就看不到了,它是地上的一种气。我们稍稍留意,香港这个地方不太容易看见;如果到农村里面,野外还是有看见的,愈是草原里面就愈容易看到地面上蒸的气。『亦如浮云水中月』。云,我们现在对它很清楚,云层再浓,你乘着飞机飞上去没有,没有障碍,远看有,近看没有,水中月大家更清楚了。说明五欲六尘,它的性质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天鼓来提醒你、来警告你,也帮助你放下,这些东西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害你,害你搞六道轮回,叫你造业,叫你在三途去受果报。
 
  这些东西在欲界的众生他不能离开;换句话说,是他生活之所必需。修行人还是个凡夫那怎么办?适可而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现,印度是在热带,热带人的生活简单,衣服很少,它一年就是个夏季,没有春夏秋冬,只有一季,所以几件很薄的衣服就够了。但是在中国这个地方不行,它有四季,有四季你得有四季的衣服。所以佛在那里给我们示现的三衣一钵,他只有三件衣,晚上睡觉,这三件衣可以当被盖,就够了。有一块布,我们称为具,做什么用?垫在地下的,做个垫子用,晚上睡觉用。现在在中国具还是有,拿来什么?拿来铺在拜垫上拜佛用。它不是铺拜垫的,它是晚上睡觉时候用,这总要要知道。日中一食。以前出家人睡眠的时间只有中夜,不贪睡,中夜是晚上十点钟到凌晨两点钟四个小时,这是睡眠的时间。现在确实,现在我们的烦恼比从前人要严重,严重很多倍,四个小时不够,社会一般提倡什么?睡眠八小时。实际上我们现在自己很清楚,睡眠有六小时就够了。因为睡眠是昏沉,所以他有作梦,我们前面引用古大德讲「哑巴得梦」,梦里境界很清楚,他说不出来。这说你真正契入这个境界,入不二法门,你说不出来。唯证方知,你要不契入你不知道,讲,怎么样善巧方便也讲不出来。古人还有个比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水很热,究竟热到什么程度说不出来。即使现在有温度计,说多少度还是体会不到,为什么?每个人感觉不一样,必须自己去尝一口你就明白。这是对于五欲,欲念警惕。下面讲放逸:
 
  【放逸为怨为苦恼。】
 
  『放逸』,我们现在一般讲什么?随便,也就是不认真。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认真、没有用心、没有专注,都叫做放逸。这个烦恼习气在现在社会确实是非常严重,一切时、一切处你只要留意观察,都是这样的,所以社会混乱。没有人愿意来教学,为什么?不肯学。学校里学生不用功念书,放逸,听课精神不能专注,确实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在澳洲,学校里请我给学生做一次讲演,那里有个教授告诉我,他说:法师,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十五分钟之后,学生心不在焉。我去看之后果然如此,真的只有十五分钟。我就问那些老师,那你们平常上课怎么教的?十五分钟之后讲故事,大家听了开心,哈哈大笑,这还能教吗?钟茂森居士是昆士兰大学教授,我就告诉他:别教了,还是来学讲经好。他真开悟了,真的把教授辞掉,到这里来学讲经。所以,难!我在我们净宗学院,有段时期每天讲四个小时经,我们讲堂里面的听众都能专注在听。学校老师到我们那里参观,都感到惊讶。原先我们都不知道,以后到学校一看才知道,他们的学生耐心只有十五分钟,我们这里四个小时如如不动,这就是学道跟不学道不一样,学道专注。学校里面课程很多,这个小时这个老师来教,下个小时又换了科目,另外一个老师教,一天听好几个老师,不同的科目,所以在我们想,他听不耐烦,他听糊涂。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一门深入,你今天一天听的是一个科目,天天听的还是这个科目,这部经讲完之后才再换一部经,一个老师一门功课,他心清净。所以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
 
  在中国自古以来,教学没有同时学两门的。从前的私塾,老师对学生个别指导,学生虽然很多,各人学各人的,他会有成就。从小就训练他专注、专心,这才能学到东西;心不能专注,什么都学不到。我们小时候也在学校念过书,这条路走过来了,你要问真的学到什么?说老实话,什么也没学到。要说学到的,应付考试而已,考试及格了,听到的东西、所学的东西全丢掉了。尤其是所学非所用,你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来谋生用不上,那我们就晓得,精神、时间、体力都浪费掉。然后我们学佛才明了,中国古时候的教学,书院、私塾很有道理,真能学到东西。而且世法、佛法总的目标方向是相同,那就是帮助学生开悟。世法也讲悟性,也就是说学了之后,你能够体会多少?你能体会到哪个深度?这个有用,这种修学他才有法味、有味道。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学了有喜悦。现在这些课程让学生生烦恼,不生欢喜心,学久了有厌烦。这是这个时代的特殊现象,学生的自杀率很高,他如果学得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怎么会去自杀?佛法我们学习学得怎么样?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所以对于这个课程欲罢不能,真正契入境界决定没有放逸。如果有放逸是什么?没有听懂,没有入境界,自然他就懈怠、就懒散。懈怠、懒散这是怨。怨,常常上面再加个字魔,魔是什么?折磨,这对自己修行就造成障碍。障碍的因是自己不认真、不努力造成,这个结果是魔怨、是苦恼。放逸的反面就是精进,你就晓得放逸是懈怠懒散。底下说:
 
  【非甘露道。】
 
  甘露在此地是比喻。佛经上讲的甘露,人间没有,天上的,忉利天有,是饮料。忉利天上最美好的饮料叫甘露,不但味美可口,你喝下去那个效果长生不老。所以放逸不是『甘露道』,不是长生不死的道,而是什么?
 
  【生死径。】
 
  这个『生死径』就是讲的三途,不认真努力修学,来生连人道都得不到。那在此地特别要提醒大家的,这是忉利天,天鼓是善法堂里面的,是从十善业道、慈悲喜舍功德里面所得到的果报。由此可知,它这个地方所讲的「甘露道生死径」是六道,所以懈怠、放逸果报在三途,人天没分。后面这两句说得好:
 
  【若有作诸放逸行。】
 
  『行』,也念「恨」,当作动词讲。
 
  【入于死灭大鱼口。】
 
  这是不能够奋发努力,我们一般讲没有办法振作起来,精神意志都不能集中,无论是世法、佛法都不能成就。在这个状况之下,不但戒定慧三学你会厌弃,连修福的机会常常也见不到。如果认真努力修点福报,或许来生还能得人身;如果连福报都不认识,修福的机会在面前不知道,这真可惜。这些事情很普遍,就在眼前,认识是智慧,不认识是愚痴。放逸没智慧,放逸是真愚痴。特别在今天的社会修福不难,容易!什么是修福?你看社会大众他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多半是违背伦理、道德、因果,这就是造作种种不善,将来他要受果报。我们想修点福,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他不知道谦虚,我们表现谦虚给他看,修福;他不会尊重别人,我们表现尊重别人,那修福。见人说话很粗鲁,染上许多不好的习气,如果我们能够留意,认真学习就这三样东西就够了,这修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你就照这去做,这修福,你来生不会堕三恶道,能保住人身。不能够提升,但是也不会堕落,那就算不错了;要往上提升,那一定要精进,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我们提不上去,很想提升上去提不上去,原因在哪里?自己这些不善的习气改不掉,没有天鼓来提醒你。实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高科技,平常你听到这些佛法、听到善法,这光碟很多,常常在家里面播放,自己多听听,这也等于天鼓自然出音。你得要会用,你不能把机会舍弃,现在这些好的工具要善于去用它。听经不中断,念佛不中断,不但能提升自己,而且真正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他真去得了。但是要注意,真正想到极乐世界,这个世界要放下,不能有留恋。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不善要真改掉,这个东西不能带去。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什么人能往生?心净的人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心地清净!说念佛能往生那是一般的说法,念佛要念到有功夫才能往生,什么叫功夫?心清净,这才能往生。念佛心不清净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这放逸很可怕,『入于死灭大鱼口』。这个大鱼口是比喻,大鱼口是鲨鱼,我们都知道鲨鱼很凶,鲨鱼吃人的,所以用这个来比喻。这个大鱼口实际上比喻什么?比喻大地狱,很恐怖、很可怕的一桩事情,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后面还有一首偈颂,意思比这个更要深、更要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留着明天继续来学习。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五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九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五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八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九三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与康寄遥居士书(十九通)[栏目:太虚法师]
 三报论[栏目:慧远大师]
 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栏目:慧净法师]
 抵制诱惑[栏目:和自己竞赛·迷悟之间]
 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栏目:蔡礼旭老师]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四期 第一天 心无所住放下一切[栏目:智谕法师]
 04-035《菩萨的布施》[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沙门果经 II 注疏篇 正念与正知 VI. 大小便利时的正知[栏目:菩提长老]
 《佛教逻辑的现代研究》成果简介[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生活因修行而富足[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