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一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5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二一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第五小段,「现诸法门三昧门」,一共有八首偈:
 
  【菩萨住在三昧中。种种自在摄众生。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而开诱。】
 
  第一首偈是总纲,给我们说出菩萨住在三昧之中,就有能力以无量的方便来教化众生。在这段经文里面略举二十桩事情,这是举例,从这二十桩事情我们就晓得,佛菩萨教化众生确实是大用无方,没有定法,这就是智慧。「三昧」跟智慧实在讲是分不开的,三昧是体,智慧是用,体用是一不是二。在这一大段的经文,就是大用无方这一大段,这是第一大段里面的第五个小段,都是以定生慧。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就是这一句『菩萨住在三昧中』。三昧就是清净心,三昧是平等心,它起的作用就是真实智慧,应用在事相上那是无量无边。由此可知,定是多么重要。
 
  凡夫跟菩萨不一样的就是凡夫心不定,心浮气躁。实在讲心是一个,都是真心。心浮气躁,这心是动的,不是静的,静就是定。心浮气躁所生的是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如果定下来之后,烦恼就变成智慧,也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所以这个经上讲,『悉以所行功德法』。所行就是他自己,用我们的话来说大家好懂,要用佛菩萨的话来讲我们就不懂了;这个好懂的话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功德。
 
  反过来,我们是凡夫住在烦恼中。「菩萨住在三昧中」。三昧也翻作正受,要照这个字面上来翻,翻作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什么叫正常的享受?不正常享受的反面就是正常的。什么叫不正常?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凡夫有五种受,这五种受就是不正常的。身有苦受、有乐受,身有苦乐;心有忧喜,有忧受、有喜受,苦乐忧喜都是不正常的;还有一种,比较上是不错的,叫舍受。舍受是什么回事情?这时候你身也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很不错,很好,但是它保持不久,只是很短的时间,苦乐忧喜又现前了,保持不住。如果这个舍受一直保持下去,不会再起苦乐忧喜,那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境界跟舍受的境界是相同,一个是短暂的,一个是永恒的。
 
  你就晓得,证得阿罗汉果以上,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没有了,那就叫「菩萨住在三昧中」。这些话都是对学佛已经上轨道的人说,他了解;要是跟初学的人说,学佛,苦乐忧喜都没有了,算了,我不学了。他说:苦、忧去掉可以,喜跟乐不可以去掉,喜跟乐要是没有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他就不来了。所以佛为众生说法懂得应机,他能接受的跟他讲,不能接受的,是真的,暂时也不说,保留。华严会上当然是例外,为什么?当机的都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菩萨。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就详细,全是诸佛果地上的境界。
 
  佛如果要是帮助众生,他就是以菩萨的身分。虽以菩萨的身分,一定要晓得,他住在三昧中,所以才有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多的善巧方便。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只要在三昧当中就是功德,就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功德,没有一桩事情不是方便。为什么?为诱导众生,帮助众生回头,回归自性,帮助众生转凡成圣,这是总的目标、总的方向,决定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头。如果有一念为自己,那就是凡夫,六道凡夫,他没有把自己忘掉。这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的。
 
  我这个身体现在在世间,来的时候是业力来的。怎么是业力来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业力来的。如果能在这一生当中学到没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活着的,不是为自己,是为正法活着的,是为苦难众生活着的,这个念头一转,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乘愿再来。你想想看,他的愿力,我为正法、我为众生,这是愿力,愿力超过了业力,愿力比业力大,你跟那些佛菩萨应化到世间来的就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所表现的就像佛菩萨一样,随缘而不攀缘,这个要清楚。攀缘是什么?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要怎样做,这是攀缘。随缘没有这个念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教化众生非常重要,需不需要建个道场?不一定,有缘可以做,没有缘不勉强。无论是有缘、没有缘,教化众生的事业没有间断,从来也没间断。一句话不说都没间断,为什么?一句话不说,他身教,他表现的让你看。表现些什么?下面举这些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好好去想。我们看第二首偈,第二首偈以下总共开了二十门,一句就是一门,我们可以一句一句的讲。这是第一句,就是第二首偈第一句:
 
  【或以供养如来门。】
 
  『供养如来』,教什么?教孝、教敬。世间众生如果不教,他不懂,要教。怎么教法?我们自己要做样子给他看。「供养」里面包括的范围太大了,世间人一般只以为供养都是物质,当然物质也是不能缺少的,可是你要晓得,物质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我们供养父母,当然要让他衣食都能过得去,到晚年的时候,他的生活都照顾到,没有缺乏。这些物质生活环境都是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力量就圆满了。富贵人在这个社会并不太多,贫穷人家的孝子,父母能吃得饱、能穿得暖,就尽了孝心。
 
  第二要养父母的心,这就是精神上的供养。要让父母天天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这很重要!父母晚年才能真叫享福。如果天天生烦恼,那就不好了,要让父母欢喜。父母最欢喜的是什么?你们兄弟姐妹、儿孙都能够和睦相处,这是父母最欢喜的。兄弟不和、妯娌不和,这是父母最担心的。女儿嫁出去之后,父母也替她担心一辈子,这就是分别执着放不下,这我们要知道。所以一家人都能和睦相处,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做父母的没有比这个更快乐的,要做到,兄弟不要相争,要相让。
 
  可是最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这个很难。一般父母的志向都不大,大概你能做到这个他就很满意了。在圣人讲,养父母之志,你要学圣学贤,真正读书明理的这些老人希望自己的儿孙能成圣成贤。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有些学佛的人知道了,我的儿孙要能成佛多好、成菩萨多好,这是养志。世间一般人都希望自己儿孙能够立功、立德、立言,扬名于后世。这样的父母比一般的父母眼光要看得远,所以对儿孙的希望跟一般就不一样。这都是属于供养。
 
  我们父母虽然对圣贤不了解,对佛菩萨不认识,我们认识。我们学佛学到有成就了,父母就非常欢喜,以前都不知道!佛门里有个谚语讲,这个谚语我想是真的,不是假的,说「一子成佛,九祖生天」,你的祖宗往上去数,数九代,九祖,你成佛这个福报能够供养他们都生天。你说凭什么?前面所说的,你自己「悉以所行功德法,无量方便度众生」,一切众生感你的恩,见到你的父母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原因就在此地。
 
  我们学佛,我们怎样供养父母?一定要成佛、要成菩萨,要下定这个决心。我这一生能成得了吗?《华严经》上给我们的答案,行,一生决定行。为什么?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这表演。道理在什么地方?道理就是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又要学佛,那你怎么不能成佛?如果你本来不是佛,你现在学佛,成佛未必可靠;因为你本来是佛,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原理。所以只要自己肯学,没有一个不成就的。
 
  学,你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个个成就。理是在大乘经论里面,就是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理,你要懂。方法是戒定慧三学,这是总纲领,一定要从持戒起,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就是三昧,慧就是此地讲「无量方便而开诱」,这是慧,智慧就开了。没有定就没有慧。所以戒定慧三学也是自性里面的性德,本来具足。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说这个事情。戒定慧三学都很复杂,这样繁多的典籍里面,我们从哪里学起?在中国最方便,中国有儒释道,儒跟道都是佛的阶梯。佛是很高,有楼梯,这个楼梯就是儒跟道。儒是第一层,道是第二层,佛是第三层,这不能不知道。
 
  你要晓得,儒是第一层,我们今天劝大家认真落实《弟子规》,第一层。第一层里面内容非常丰富,很多,可以以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做标准,这是陈先生一生真实学问。他是清朝干隆时候的人,官做到两广总督。你看人家做官不忘记念书、不忘记编书,给后人编了这么好的一套书,实在是难得,他这套书的功德比他做两广总督的功德大多了。我们有《弟子规》的基础,你再去读《五种遗规》就一点都不困难,你会很欢喜,你会很认真去学习,那个比《弟子规》讲得更详细,《弟子规》是里面的一篇。
 
  道家,我们只学《感应篇》就足够了。真正相信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业因果报的道理要透彻。这一生当中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你说这个人多么自在、多快乐。可是善恶的标准,确实世间人很多都不知道,把恶看作善、把善看作恶是大有人在,不读书怎么行?读书才有个标准。由这两个阶梯,你走向《十善业道》就稳稳当当,接受过来是一点都不困难,只是把自己的修行功夫再加强一点就行了。没有前面基础,《十善业道》拿到真困难,就算你听三百遍,一生都做不到。
 
  我们想想为什么古人能做到?古人从小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他就有根底,所以做到不难。而教育,连外国的学者,不是多数,他们也懂得,中国人最懂得教育。这是讲中国古人,现在人不懂。古人最重视教育,真的把它落实了。小孩从什么时候教起?从怀孕的时候教起,胎教。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小孩出生下来之后就开始教他。你不能够轻视他,他太小了,他什么也不懂。
 
  我们最近读了美国魏斯医生他写的四本书,他用催眠术让一个人回到过去生,回到前世,回到再前世,做过多少次的实验。譬如他今年四十岁,叫他回到二十岁,再回到十岁,再回到一岁,再回到刚刚出生,再回去在母亲肚子里面还没出生,那时候怎么样都能说得出来;出生之后,刚刚看到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小孩可不能小看他,他什么都懂。而我们现在以为他什么都不懂,这个错了。我们中国古人知道。所以小孩一出生,生下来之后,谁是他的老师?父母是他的老师,全家的人都是他的老师。他在看、他在听,他就在学习。所以任何一个人在婴儿面前言谈举止都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这样小心照顾这个小孩,照顾到三岁,他就有圣贤的基础。
 
  做得最成功的,在中国最好的榜样,就是周文王的母亲,生文王。文王的夫人太姒,也是受她婆婆的影响,也是以这个方法教她的儿孙,你看她生的武王、周公。所以这一家三代都出圣人,大圣不是小圣。你看孔子一生心目当中最敬佩的是周公,文武周公。所以圣贤是教出来的,问题是你肯不肯用心去教。三岁之前要没有教,三岁以后开始教,已经晚了,已经很麻烦了。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小孩一出生下来他就看电视,电视里头五花八门他全学会了,先入为主,你怎么能把它去掉?所以现在不好教的原因我们完全理解。我们今天讲到「供养如来」,感慨万千。每个人都是如来,特别是婴儿,你要好好的教,他将来真的是如来。
 
  供养,下面讲布施,供养是以真诚恭敬心认真负责把这个事情做好,这叫供养。现在人不懂得了。我们对于父母的供养、对于老师的供养,佛是老师、菩萨是老师,我们学佛的同学能够把这点做好了,你就知道这是功德法。佛菩萨不是神明,祖宗也不是神明,只要我们把佛菩萨看成是老师,帮助这个社会,让大众重新认识佛教,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们供养佛菩萨是供养老师、纪念老师。我们的父母不在了,过世了,我们家里面还挂着父母的照片;老师不在了,挂着老师的照片,常常看到,就如同父母、老师还在面前。有感恩的心,有报恩的心,有常常念到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教训,念念不忘,依教奉行。这是教育,这不是迷信。老祖宗虽然很远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除非不知道,知道,依然尊敬。老祖宗的遗容没有留下来,那时候没有照相机,甚至于也没有好的画家把他画下来,我们供一个牌位,用这个牌位来做代表,都是纪念的意义。
 
  念念不忘祖先,这个人怎么会不孝顺父母?所以父母教儿女怎么教?自己父母在,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儿女看,让他学习,有好处,将来你老了,他就会那样孝顺你;你要不做个好样子看,到你老的时候他不孝顺你。这样想法好象还有点自私,对,是有点自私;可是另一个想法,那就是功德法,做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都懂得孝道,这就是功德法。原来我这个做不仅仅是为自己,是为社会,是为一切迷惑的众生,那就是菩萨法。所以菩萨法跟世间法在形式上分不出来,在起心动念上一念之差。世间法,确实他那种做法做给儿女看,希望将来儿女要像这样子对自己,世世代代传下去,未尝是不对的。可是另一个想法,意念不一样,我们在此地做表演是让世世代代传下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你看念头一转,福德就变成功德。
 
  日常生活当中,小节尤其要注意。饮食起居,吃东西,有小孩在旁边的时候,先奉父母,敬老人,让他从小养成一个习惯,这不能错。好吃的东西赶紧先给小孩,这个麻烦就大!他长大不知道尊敬长辈,他将来有儿女的时候也是一定先给他的小孩,他不会先给他的父母。伦理道德的败坏就从这个小小的小事,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这不是容易事情,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不从小教怎么行?这是东方跟西方教育不相同的地方,东方人懂得,西方人不懂。
 
  所以对小孩的溺爱,这里头产生错误,现在西方人对父母、对于尊长没有尊重的意念,不尊重,这是社会不安定、动乱的根源。外国人到我们汤池小镇去参观,写出来的文章就提到这桩事情,要想挽救西方的社会,希望汤池小镇这种做法,如何依照这个模式重编一套教材,适合于西方人用的;就是把《弟子规》里面部分改动一点点,适合西方社会的需求,拿来教他们。我看到这个报告很感动。
 
  除此之外,在社会上,我们要懂得,跟我们父母年龄相同的人都要看作父亲这一辈,长辈,要像孝敬父母一样的心态对他们尊敬,对他们孝顺。这不是我的父母,我为什么要这样子?教社会,这是社会教育。佛法里面心量就更大,不分彼此。中国古礼是二十岁,大我二十岁的就是父亲这一辈,小我二十岁的就是子女这一辈。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下的观念,这个天下的观念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仁道、是义道,中国社会教育的核心就这两个字。仁是爱人,你看仁是两个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别人,「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义是合理,合理就叫做义,我们今天讲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是义。我们要行仁义,从自己干,带头真干,不是假的,自然就产生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教化,就是此地讲的「无量方便而开诱」。我们对于老师的供养、佛菩萨的供养,对于父母的供养,对于长辈的供养,它产生作用。
 
  逢年过节,遇到长辈恭恭敬敬的拜个年,送个小红包,钱不在多少,那个无所谓,礼节重要。李老师当年在世,我们这些学生过年都要跟老师拜年,都要送一个红包。老师说了,礼不能少,一定要送,钱都是一块钱,我们学生规定红包都是一块钱,礼不可废。知道学生生活都很清苦,都不是很富裕的,所以就规定红包一块钱。这是教育,社会教育。所以我们对待老师是老师这么教法的,我们对待长辈也都是这样做法。有些长辈看到这个年头还有这种事情,他感觉很希奇,大概是很多年他都没有遇到过,他遇到了。所以我们要提倡,从我们做起。
 
  我们在家乡现在提倡「和谐社会,礼义之邦」,就要从这里做起。所以我前年过年,二00六年的正月,我没有法子回去,我就告诉杨老师,我说我还记得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我十岁离开家乡,我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过年,我们对老人都要送一份礼,拜年送一份礼。这份礼是两斤挂面(就是线面)、两斤猪肉、一只鸡、一瓶酒,这份礼是供养老人的。当然我们现在不好意思去买肉、买鸡、买酒,不好意思,我就说你问一问这几样东西合起来大概要多少钱。他们告诉我,大概四十多块钱。我说好,我们现在用红包代替,一个红包五十块钱。我这小镇里面的居民,七十岁以上的都送一份,有两千多人,七十岁以上的。今年过年的时候也送,老人很感动,这是风气。我们这一带动,这个地方的人都懂得敬老尊贤,小孩、年轻人都懂得过年的时候对老人要尊敬,至少你认识的这些老人要送一份礼。如果你很清寒的话,你的礼可以减一些,一个红包十块钱,甚至于像李老师讲,一个红包一块钱,礼不可废。人情味很浓!
 
  这是我们讲到供养如来,就从这些小地方做起。教学、劝善都是属于供养,尤其是自己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现在这个社会,没有行动别人不相信,说容易,不容易做到,我们自己做到,从这里做到,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以我们的行动来劝人。确实也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们在汤池才做一年,居然有这么好的效果,出乎意料之外。原先在开头做的时候,我跟杨老师讲,我们希望三年能看到一点效果,没想到一年有这样令人满意的效果。我说这是祖宗有德,佛力加持,才能做得这么好。外面去参观的人对汤池的这些老师尊敬、对汤池的人民尊敬,这点很不容易。希望这个风气我们要保持,要认真努力发扬光大,真正做到和谐世界,从这个点扩张出去。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第二首第二句:
 
  【或以难思布施门。】
 
  布施、供养在《华严经》里面至少重复了几百遍。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次的重复?就是提醒我们大家要注意,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从这个地方做起,为什么?布施、供养都是舍贪。贪这个烦恼是所有烦恼的根,八万四千烦恼最后归纳为这三个根,贪瞋痴;贪瞋痴还可以归纳,归纳一个根,就是贪。你看,为什么会瞋恨?贪不到才瞋恨!如果贪得到,他就欢喜,他就不瞋恨了。所以说到最后那个根就是贪。佛知道,太清楚了,六道众生烦恼的总根,所以用布施供养把这个根拔除。菩萨六度,六波罗蜜,这是修行的六大纲领,布施是第一。布施的目的何在?度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舍不得给别人;贪是贪求,贪而无厌。这是六道凡夫烦恼总的根,所以佛第一个就用这个方法来拔除。拔除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都要把它拔除掉。
 
  所以布施的意思非常之广,经上讲『或以难思布施门』,「难思」是不可思议。布施这个法门,就是这个方法,深广无际,没有边际,时时刻刻要有一个布施的心,就是能舍、能放下。这里面我们又必须要知道,确实我们看到有些贫穷的人能舍,虽然他做得很少,他真能舍;富贵人反而不能舍,所谓一毛不拔,唯利是图,这是众生的劣根性。我们看到很多修行人,初学佛的时候,尤其是家境清寒,生活困苦,出家修行,虽然很有限,见到有好事他都肯自动的施舍一点;到福报现前的时候,供养多了,也变成一毛不拔,对于苦难众生见到好象就没见到一样,没有慈悲心。这桩事情不但现在有,我相信自古以来就有,所以佛才这样慈悲,永无至止的不断的来教导我们,不断在重复。这就说明这个迷惑太深了。
 
  布施肯定它有果报。「舍得」这个名词是佛教里头的,现在社会上用得很多。其实我们中国人言语当中许多都是佛教的术语。从前赵朴初先生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我们不要佛教了,中国人就不会说话了。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你在言语当中许多成语全是佛教里头的,「随缘」、「方便」,都是佛教的。所以你细细想想,佛教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多大。
 
  舍得是佛教的,舍是因,得是果。佛对于初学的人,初学的人利害放不下,所以佛就随顺他,你要求利、你想发财,我教你,你用财去布施就发财。你真的依照佛说的去做,你去施财,果然真的财就来了,灵得很。怕的是财多的时候,你贪心更重,那就错了。所以舍得第二个意思,先是舍得;然后第二个意思,舍得,把得的也舍掉,这是第二层的意思。你的障碍才没有,就是真的悭贪舍掉了。然后菩萨在九法界度化众生,财布施真的是从手中出无尽的宝藏。我们前面读的「手出广供三昧门」,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他那个财宝为什么?它是自性的,不是从布施得来的,他见性,自性里头本来就有,而且是永远用不尽的,无尽的财宝。这我们要能信得过,相信世尊决定没有妄语。
 
  我们现在学布施,从人情上来说,总是先把我们用不上的,或者用旧了不要的,把它舍掉。章嘉大师当年教我,我就是从这里做起,我用过的东西,用得很久,有了新的,旧的就布施掉,从这里做起容易!老师教我们很容易接受。慢慢习惯养成之后,境界就提升了,新的东西可以布施,旧的东西我还可以照用,我还用旧的,新的可以布施,这就进了一大步;再提升一步,别人需要,我缺乏一点,我也能布施,成全别人,这就是舍己为人,应该这样做。我把自己这份舍掉,自己生活再清苦一点无所谓,还能过得去。尤其当年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累,所以很容易,辛苦一点是自己受,不牵累别人,所以就做得很彻底。这都是讲到财布施。
 
  最重要是法,法里面首先要舍什么?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把这个舍掉。吝啬舍掉了,瞋恚要舍!我们自己要冷静去想想,中国人常讲良心,说明心都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心,你的心都是善良的,人性本善,《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佛教讲得更圆满,佛教讲的那是究竟圆满的纯净纯善。这是你的自性,你的良心,现在有没有失去?没有,为什么?它是真的,它不是虚妄的,真的是永恒的,不生不灭。所以佛菩萨看你,看你的真心,你的真心跟诸佛菩萨的真心无二无别。所以佛菩萨看到你对你尊敬,你看到佛菩萨不知道尊敬,他对你尊敬;他看到你,你看不到他,你被污染了。污染是个方便语、是个形容词,不是真的被污染,真的要是被污染,那个法就不能叫真。真是什么?绝对不受外面污染,才叫真的。凡是会受到外面污染的,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所以众生可怜,尤其是六道众生,佛经上常讲「可怜悯者」,你要了解叫真可怜。不染,没有染污,自己以为染污了,这叫迷。
 
  抗战期间,我们做学生住在学校里,逃难,学校就像学生收容所,过团体生活。早晨起来要升旗,穿学校制服,都戴帽子。有同学慌张,帽子已经戴在头上,穿得整整齐齐了,跑出来问大家,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我的帽子不见了。慌慌张张。人家告诉你,你帽子不是戴在头上吗?这是迷。六道众生就是这个样子的,《楞严经》上讲,「演若达多迷头认影」,就像我刚才这个比喻一样。这个比喻多不多?很多,常常有,从妄想生。衣服穿好之后,他找帽子,到处找,找不到,着急了,就问这个、问那个,已经戴在头上,忘掉了。我们凡夫这种过失就太多,你自己心里干干净净,确实丝毫没有污染,你认为污染,就是像帽子戴在头上迷失了,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个污染是什么?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瞋痴慢是污染,所有一切不善的全是污染,你那个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这要知道,你要认识得很清楚。
 
  我们做了这三张片子常常提醒同学们,提醒同学们就这么个意思。这三个代表什么?代表妄想,黄的是妄想,蓝色的是分别,红的是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有没有?要给你讲真话,没有;要随顺你的迷惑颠倒,有,这是遮住了,你什么都看不见。有没有真的把眼睛遮住?没有,有没有把外面境界遮住?没有。我们的眼睛代表法性,外面境界代表法相,跟法性、法相毫不相干。那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这里还有个形相,实际上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形相,要有形相那还得了!有形相就是真的,没有形相才是假的,这个你得要搞清楚。
 
  这三个东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错误抽象的概念,根本就没有,但是你执着,你认为它有。就好象我们刚才所说的,紧急集合的时候,帽子戴在头上不知道,自己还到处去找,还去问人,就跟那个情形一样,是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只要你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你这一放下就成佛了,何必还要贪小便宜?贪名、贪利,贪位置要抓权,全错了。这些所发生的都是发生在妄想执着这个错误的概念里头,与自性不相干;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一丝毫没有损伤,与外面的法相也不相干,这要认识清楚。你认识清楚之后,你才知道可以断得掉。
 
  认识清楚之后,你才能够把性德恢复。什么是性德?《弟子规》是性德,你就会很欢喜学习,你不会觉得很困难,我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任何人叫我都像父母叫我一样,恭恭敬敬的答复,很快的就去答应,那个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是性德。轻慢是错误的,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头有尊重人、有敬爱人。轻视人、傲慢人,这自性没有,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妄想分别执着里的东西,全是假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为什么佛菩萨尊敬你。佛菩萨看到你这一层,这个东西是假的,没有伤害你自己,也没有伤害外面,你跟他没有两样,他怎么会不尊重你?道理在此地。
 
  所以迷是自己迷,悟是要你自己悟,别人悟了与你不相干,你还在迷,迷是自己迷。所以佛菩萨只能告诉你,你现在迷了,你听到这个话就要觉悟,不再迷下去。所以迷是一念,觉也是一念。我们为什么迷得那么严重?那就是前一念迷,后一念又迷,念念都迷,这里头没有一念觉,麻烦就在此地。你如果要再问:为什么我迷得这么严重,念念迷而不觉?首先你自己想想,你起心动念有没有真正为别人想过?关键在这里,起心动念全为自己,为别人还是为自己,这样你就很不容易觉悟。到哪一天你真正省悟过来,为别人决定不为自己,你就真的清醒过来了。
 
  所以《金刚经》上才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觉悟,凡夫是不觉,他还有这四相,他不是菩萨,即非,不是菩萨,他是凡夫。换句话说,真正的菩萨没有我相。我们再说白一点,没有为自己,菩萨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决定没有一桩事情为自己。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为众生,为众生才是成就自己。小菩萨不断要往上提升,我们在《华严》上看到,初信位的菩萨不为自己,为什么?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见惑里面头一个就是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他这个错误观念纠正过来了,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我一切要是为这个身,这不就上了大当吗?这是大错特错!身不是我。
 
  在佛法里讲,什么是我?你那个自性是你自己,自性才是我。明心见性是见自己的自性,见自己的自性也见到别人的自性,别人的自性跟我的自性是一个性;也见到山河大地的自性,也见到一切万法的自性,原来是同一个性。所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自性现的,唯识变的,唯识变的十法界,十法界、六道三途是唯识变的。如果转识成智,没有识了,不再用识了,十法界就没有了,那是什么法界?一真法界。再告诉你,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叠的,是一不是二,感受不一样,一真法界是觉悟的感受,十法界是迷惑的感受。这是正理、是实相,真实的样子。
 
  明白这个道理,搞清楚了,这个明了清楚是从教理上明白的,这是老师教导我们的。老师能帮助到此为止,然后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证得,那是你自己的。证得什么?你得要去做,你把老师讲的你明白了,真做。譬如现在《弟子规》摆在面前,你明白了,你一条一条真做,真做到之后,你就证得了,证得就是,真的这是我的,我的自性是这样的。所以到《弟子规》变成自性流露,你就证得了。你很勉强的在照做,是你在修行,你有行,老师对你只有给你讲解,做示范给你看,不是你自己的。所以老师可以帮助我们信解,行证完全靠自己。你解得再透彻、解得再好,你不肯去做,等于不解,为什么?你永远不能证得,那你还是凡夫。
 
  圣贤之道贵在亲证,不贵在解。为什么?亲证之后,你才得到真正的圆解。老师怎么样跟你讲都不透彻,不是你亲证的,亲证一定要通过行。所以你没有行,你就不能证。证,跟诸位说,也是分分证,不是一下就证得,不是的;一下证到的有,太少了,那叫顿超,像六祖惠能那样,那是顿证。我们凡夫做不到,我们凡夫做,你做得愈多证得愈多,你做一分等于证一分,你做两分等于证明两分,你做十分你证明十分;你自己不能够落实,不认真做,你什么都不能证得。
 
  方老师过去把佛法介绍给我,因为我们那时学哲学,方老师跟我们说,佛是大哲,佛是圣哲,佛经是高等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句话重要,学佛就是真干,真干这里头有乐趣。这个话是五十六年以前说的,我在这五十六年实验当中,我真去做,证明了他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承认佛真的是大哲学家,确实是圣哲;佛经的确是高等哲学,不是普通哲学。我这五十六年来,确实是高等的享受。这个高等的享受与富贵不相干,高在哪里?高在常生欢喜心,高在不亦悦乎。这个快乐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你内心里头流出来的。譬如看经,愈看愈欢喜,欲罢不能,世间什么样的娱乐没有法子相比,我统统能把它舍得干干净净的,为什么?这个乐趣超过它太多了。所以你读经要是读不出味道来,你怎么能继续?你讲经讲不出味道来,怎么能够乐此不疲?几十年不疲不厌,乐趣!这个乐趣使我们体会到谚语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世出世间最快乐的事情没有比学佛更快乐的。
 
  我想方老师当年把这个介绍给我,他尝到味道了,我相信。因为他晚年在学校教书全讲佛经,他开这么一门课,大单元,一个单元讲好几个学期。他讲隋唐佛学、魏晋佛学,魏晋是在隋唐之前,大乘佛学、华严哲学,他讲这四个大单元,全都是从大乘教里讲的,他尝到这个味道了。我们跟他学得很欢喜,跟他学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遇到同道的,不是同道的他不来;换句话说,真正学佛尝到味道了,他来,那是真的真干,不是假的。没有尝到味道要想来学佛,很难,他将来能成、不能成是未知数。
 
  所以有人出家要问我,我都告诉他先学佛,真正尝到法味了,你发心出家,以出家的身分住持佛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无量功德!你什么都没有学,你就要来出家,我不赞成。为什么?恐怕福报一现前,大家一供养,你就迷惑颠倒了,你把佛法会忘得一乾二净,那你就错了。这个事情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所以我这个出家是先学佛的,我学了七年,到有能力讲经、有能力教学,讲经教学还要能像个样子,我是在这个基础上出家的。
 
  现在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出家要考试,很困难。考试及格了,证书是皇帝发的,不是别人发的。皇帝发这张证书给你,那就是肯定你有能力弘扬佛陀教育,有能力教化众生,他那个文凭才会给你,那个文凭叫度牒。你拿到这个文凭之后,你在哪里出家、你去找哪个做老师,皇帝不管你。可是在过去你要出家跟个老和尚,他头一个就问你,你有没有度牒?你没有度牒,他不能收你,他收你是犯法。所以一定要有度牒。这个制度是被顺治皇帝废除的,我们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对这桩事情,他是严厉的责备顺治皇帝,这个事情做错了。
 
  可是我们有很多的听说顺治他自己出家了,可能是废止这个制度他才能出家,要不然他出家怎么办,谁给度牒给他?这个制度废除,在当时是很有利益,想出家的人很多,也都有这个条件,但是真正符合这个标准又很麻烦。所以制度废除,我们看到康熙、雍正、干隆这三朝,出家人多,都是有很大的成就。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经典的注疏,高僧大德人才之盛确实超过过去。可是往后,那真的叫一代不如一代,出家人的素质一落千丈,社会对出家人的尊重心逐渐就淡忘掉了。从前出家人,帝王尊重,所以国家文武官员没有不尊敬的,真的有道德、有学问。
 
  所以现在人出家,我觉得还是先学。学成之后,那是个仪式,举行这个仪式是可以的,没有学成的话最好还要继续学。现在佛门里面有解门、有行门,两门总得要有一门才行。我们那时候出家刚受戒的时候,戒和尚是道源老和尚,对我们受戒的人也就直截了当的教诲,就是出家是两种人,一种是讲经教学,一种是经忏佛事。总得要有一门,要不然你怎么生活?两门当中,我们一定要好好认真学习一门,这是说出家之后再学习。我现在所提倡的是出家之前学习,学好之后再出家。就是法会里头领众,最好也先学,做居士的时候就学,学会了之后再出家,我觉得这个比较妥善。所以所有一切不善的,我们统统都要把它放弃,要认真的来学习。第三句:
 
  【或以头陀持戒门。】
 
  这是苦行。『头陀』是印度话,意思是苦行。这个修行法门也是难能可贵,所谓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把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的水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这样的生活。头陀行在世尊当年在世,在印度宗教界里面很普遍,几乎所有出家修行的;出家修行不一定是佛教,印度所有宗教很多都是出家修行的,还有少数在家修行的,也修苦行。
 
  修苦行,我们必须要知道,他一定是持戒修定。为什么?他要不持戒修定,他这个苦行是决定做不到,这是从我们体能上来说。日中一食,你每天吸收的营养、能量的来源很少,很少的能量能够维持你身体正常的运作,这个心要清净。为什么?能量的消耗,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体会到,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念上;实际上身体上需要的,十分之一就行。所以你可以把你的饮食减少到十分之一,足够了,你会很快乐,身心健康。可是你妄念多,你烦恼习气很严重,那就需要大的能量补充,三餐不够,还要吃点心,还要吃消夜,这说明什么?你消耗量太大,你不补充,你身体受不了。心地愈清净,消耗能量就愈少,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持戒修定的人他消耗能量逐渐减少,没有问题。
 
  在经典上我们读到的,阿罗汉心清净,我们六道凡夫比不上,因为他见思烦恼断了。阿罗汉当年在世的时候,他出去托钵是一个星期一次;换句话说,一个星期吃一餐饭。辟支佛比他更厉害,辟支佛是半个月去托钵一次,半个月吃一餐饭,一个月只要吃两餐,补充两次就够了,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少。这个道理你要懂,你要不懂,他们那种生活方式,苦行,不能学,不是随便人可以学的。你心地不清净,学那个,几天你身体就垮了,你就支持不住,现在讲要送急诊室了。所以一定是有定。定由持戒而来,严持戒律,身心清净。他的身体,你不要看他瘦,那是正常的,他身体健康状况比我们强。像我们晚上要是露天在外面睡一晚上会生病,他不会。他每天晚上在旷野打坐,上头也没有盖,多半是找一棵大树,在大树底下,用树做遮盖,他能不生病。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他都不怕。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
 
  我们听说在澳洲中央地区,那都是沙漠,那里面有土著,他们还是过原始生活。澳洲政府对他们在物质上也有帮助,给他们建些小房子,他们不住,他习惯了,晚上都在旷野。我听说澳洲政府给他建些小房子,他们拿去当仓库,放粮食、放东西,他们不愿意住里头,跟大自然生活成习惯了。他们不穿衣服,皮肤都是深咖啡色的。我们说这些人没有开化,野蛮人,他说我们这些人叫变种人。为什么叫变种?我们的本能丧失掉了,他们还保持着本能。他说我们跟远地的朋友交流还要用手机、用电话,他们不要,他们用心灵感应,不但能听到声音,而且在定中可以看到你现在的生活状况。我们听起来,这是神通。对,凡是有定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我们佛门讲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本能。他们这个定不算太深,但是天眼、天耳有了。他没有依照佛法的修行,依照佛法修行,那是很容易证得须陀洹果,但他不是的。这个可以给我们做证明,这是头陀持戒。
 
  世间有一些人尊重苦行,喜欢修苦行的,你就用这个方法去度他。众生品类不齐,喜欢用什么菩萨就用什么,菩萨没有定法,菩萨也没有一定的身分,永远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不是自己意思,看大家的需要,他就变现什么。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明天我又有一点事情,这是不得已,澳洲那边有事情。同时三月五号我们纪念老师,章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韩馆长往生十周年,我们同时就做知恩报恩的法会,我们纪念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韩馆长,做这个活动。因为今年一个是五十年,一个是十年,海内外去的同学大概有一千多人,所以我到那边去接待一些同参道友,预定十六号回来。回来之后,我们再续讲《华严经》。我们离开这几天,现在钟居士在此地,他已经开始在此地学讲经了,我让他要一直讲下去,所以道场每天他会在此地讲两个小时,欢迎大家常常来听经。谢谢大家。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二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二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痴爱缠绵成草木 Bound by Infatuation, They Turned into Tre..[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星云大师讲述)[栏目:基础佛理]
 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佛法总抉择谈[栏目:太虚法师]
 Sunyata (Emptiness) in the Mahayana Context[栏目:Teachings in Chinese Buddhism]
 寻不到的水声[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大梅法常禅师悟道因缘[栏目:黄明尧居士]
 谁欠谁[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很多师兄都不要养动物,因为怕下辈子会影响他投胎做畜生道![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五百罗汉 440、精进辨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