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心培)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96
人间佛教的慈悲观

  心培主讲

  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是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乃佛独具的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
  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有三种方法能止息。
  一、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
  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
  ◎对治之道:
  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可由四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先从对我们有恩的人,如现世的母亲或过去世母亲,乃至生生世世的母亲。
  2.第二阶段:再从我们所敬爱的人,如师长等。
  3.第三阶段:然后中间人,即非亲非故,较无缘之人。
  4.第四阶段:最后到自己的仇人或怨敌。
  如是循序渐进,扩展到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成为我们所缘的对象。
  二、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
  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 第一阶段: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
  2. 第二阶段:思惟,既然众生不可得,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
  3. 第三阶段:理应本著慈心爱念,将自己的修行法喜,与众生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
  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
  三、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
  《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
  ◎对治之道:
  可由三个阶段来思惟修行:
  1.第一阶段: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
  2.第二阶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哪里来的嗔恚呢?
  3.第三阶段: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结语:
  修行慈悲观者,可于行住坐卧中,发大慈悲心,运心作观,忆念众生的恩惠和轮回痛苦,而感发报恩、拔苦的愿心。将今生及过去所修行的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并诚心为其祝愿:“当愿众生,亲近三宝,听闻佛法,远离颠倒,离诸妄想,发菩提心,修六度行,同证菩提”。信愿力量不强,观想不出来时,可以不断忆念众生的恩德、痛苦,如此,内在慈悲喜舍能量,便自然由心源流露而出。
  〈参考《佛教丛书》教理 第六篇“五停心观”之慈悲观 星云大师 著〉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内在精神与发展趋势(张华)
下一篇:重视和弘扬人间佛教的慈善思想资源,为建构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服务(胡绍皆)
 人间佛教的个性(净因法师)
 同体大悲及其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方用)
 人间佛教与儒家伦理(李明友)
 对人间佛教的几点思考(廖乐根)
 唤醒和谐自觉提升心灵素质——和谐,人间佛教的当代实践课题(觉真法师)..
 人间佛教寄语(正果)
 论弥勒净土与人间佛教的逻辑关联(李光华)
 人间佛教与现代伦理(吴洲)
 出世与入世:人间佛教的分际——以太虚大师和蒋介石关系的个案研究为例(陈..
 人间佛教与台湾佛教的主体性探索——读江灿腾新著《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句经要义 第十品 刀杖品 比丘互相争吵 众生皆恐惧死亡[栏目:法句经要义]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如贫得宝 第三十七[栏目:净空法师]
 观息身[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牛奶之喻[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这样供灯功德才大(达真堪布)[栏目:供灯]
 智慧的能量 第一章 修道三要 结论[栏目:智慧的能量]
 五百罗汉 069、成就因缘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Noble Silence[栏目:Plum Village·Mindfulness Practice]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五)初步修法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安住于妄念的明分之上?[栏目:圣者言教]
 幸福就在当下[栏目:邹相美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