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2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七五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这个名题前面介绍过,现在我们从经文看起。经文总有九十首颂,这很长,九十首分为五个段落,分为五个小段。第一段有一首颂,第一首「标门总辨」,第二段「别明一毛光明业用」,第三段「类显一切毛光业用」,第四段「释成分齐」,末后一段是「闻信光益」。我们先看第一首:
 
  【有胜三昧名安乐。能普救度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
 
  第一句佛告诉我们,『有胜三昧』,「胜」是殊胜,「三昧」是梵语,正翻,就是依字面上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感受,正是正常的,这个正常的受,也就是禅定。为什么叫做正常?拣别我们凡夫这个是感受不正常。佛说六道凡夫有五种受,身有苦有乐,心有忧有喜,再有一种,就是心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叫舍受;因为它时间很短,所以叫舍,暂时的舍。如果永远保持这个境界,那就叫三昧。所以三昧这个正受,就是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没有苦乐才是真乐,这才叫正常的。所以只要有苦乐忧喜舍都不是正常的,六道众生都不正常,这个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今天讲情绪不稳定,妄念很多,这是不正常。如果你要是得禅定,你就恢复到正常了,就再不会有情绪不稳定的这个现象,也不会有不正常的现象,这叫三昧。三昧多,无量三昧,我们在这一品经里面就看到很多很多。
 
  胜,殊胜,这就难得!叫非常殊胜的三昧,这什么人有?法身菩萨。我们晓得「贤首品」是十信位最后一品,十信位里面讲什么?完全讲的是四圣法界。到底下一品经就是法身菩萨,初住位;十信心满往上上升就是初住,初住菩萨就是中国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诸位要晓得,初住菩萨就是佛,他的德能、智慧、神通、感应跟究竟果佛可以说没有差别,这个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学过很多。为什么从这个往上去,还有四十一个位次?现在我们把这个事情总算是搞清楚了,那是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相同。虽然还带着习气,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完全相同,决定没有两样,确实圆满做到对十法界众生随心应量。这个心不是他的心,佛菩萨没有,心是十法界众生有心,有心就有感,诸佛就有应。
 
  诸佛,《金刚经》上讲诸佛,你看看江味农居士注解里面,《讲义》里面所解释的,「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叫法身大士;天台家讲,他们叫分证佛,分证是真佛不是假佛。六即佛里面有讲理即佛,我们凡夫在理上讲,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位要晓得,这个佛是从理上讲,就是从心性上讲的,那全都是佛。第二种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不是真佛。像我们尊称某个大德,称他为活佛。过去帝王对这些出家大德封号封作什么佛,那是名字,那不是真的,这要晓得,名字即佛。我们学佛,实在讲,功夫不得力也是名字即佛。功夫真正得力,叫观行即佛,功夫得力了。这个位次在我们净土宗念佛法门里面管用,观行即在净土宗是什么位次?叫功夫成片,很浅,功夫不深,但是他决定得生净土。他要发愿往生的话,生凡圣同居土,这观行即,但是修其他的法门,出不了六道轮回,没有用处。修其他的法门,要再提升一级,叫相似即佛,行,有用。相似即佛是什么地位?阿罗汉以上,也就是说,《华严》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你把执着放下了。
 
  由此可知,观行即佛执着还没有放下;虽没有放下,他也看得很淡,不是很严重,看得很淡。这一点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真的没放下,但是很淡,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很淡薄。实在讲,没有完全放下,只是比一般人淡,不会计较,有,很好,没有也好,淡了,观行位中。没有真放下,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要真正放下,才能够出六道轮回,这个要知道。证得初果呢?初果生极乐世界都是方便有余土。为什么?初果确实把见思烦恼的见烦恼放下了,符合《金刚经》上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没做到,我们虽然看淡一点,还是有我有人有是非。这些理事都要清楚,然后我们自己修行,现在在什么阶层上,自己清楚。
 
  明了之后,要不断向上提升,这才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真正的大事,真正要紧的事情。什么升官发财,那个无关紧要,那是六道里面的事情。这是同学们都知道的,祖师大德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为什么?那些东西没有一样你能带走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一样能带走。不能带走的不要放在心上,能带走的要放在心上,那就对了。我们念佛人能带走的是什么?这一句六字洪名。可不能看轻了,可不能疏忽了,时时刻刻要放在心上,最好所谓是二六时中,就是二十四小时不能间断,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心里真有,那叫功夫成片。口里有,心里没有,不是功夫成片,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起心动念还有是非人我,起心动念还有贪瞋痴慢,没用,那还是名字位中,没有功夫。由此可知,真正的功夫是放下,身心世界你都看淡了,你都不放在心上了,心上只放一尊阿弥陀佛,天天想佛,天天念佛。
 
  所以我们念佛人供佛,最好一生供一尊佛像。为什么?你天天看它,你天天想它,这个便利于观想。如果佛像太多,你就杂了、就乱了。临终时候,阿弥陀佛,哪个阿弥陀佛相来接我?你这样一疑惑,阿弥陀佛就走了、就不见了。为什么?你妄想生起来了。所以一生供一尊佛像,始终供一个佛像。我供的一尊佛像,你们诸位都知道的,是白瓷的,这个像是陆剑刚老居士送给我的。我们在台湾建立第一个道场「华藏佛教图书馆」,没有佛像,老居士这尊佛像送给我们供养,非常之美。他告诉我,这尊佛像至少有三百年,也就是说干隆时代的,瓷的。所以我们就供在台北华藏图书馆。
 
  以后我们常常在国外旅行,这个佛像很不好带,因为瓷的很容易碎,所以就不敢带。怎么办?把它照相。照相印,大概印了总有几十万张的样子,大大小小的。好,分身满尘剎。所以我们就带上这个佛像的卡片,有大有小,随身携带。旅行,住在旅馆里面,我们也把它供起来。只看这尊佛像,这个佛像印象就太深了。将来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就是这个样子,肯定就是这个样子,一点都不错。不是这个样子时不跟他去,这个样子来的时候,我们就跟他去。所以这是什么?一切都要合乎一心,一门深入,就一门,不要搞太多。你喜欢哪一尊,你永远就供奉这一尊,无论到哪里,你都带着这一尊,不好带就带照片,这是现在很方便。这是供佛也要专一。
 
  在现前这个时代,社会动乱,灾难频繁,我们对世间不要有留恋,决定要求生西方。这个愿力要是非常的坚固,我们现前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妨碍?没妨碍,现前世间事,我们可以照做,心中有佛,时时刻刻没有中断过,没有失念;把佛忘掉了,这叫失念。一切时一切处,随时随处能够提得起来,这叫「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诸位要晓得,念,念不是由口,念佛上面加个口,最好不要加,就是这个「念」。这个念是什么?念是今心,就是你现在心里头有佛,这叫念佛。加一个口,那就是口念,那个意思没有这个今心的意思深,这个意思广。所以不在乎口念,也不在乎念多少,真有。忆是想,静坐的时候想佛。不妨用观想,想我们自己供的那尊佛像,你就不会有妄想了。你要不想佛,妄念就起来,前念灭了后念就生,总是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你用这个方法,能够把妄想减少。到最后,连妄想没有了,只有佛的想,没有其他的想,这样就好!这是念佛法门最殊胜的三昧。
 
  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三昧叫『安乐』。实在说,这个光就叫安乐光,因为它后头有『放大光明不思议』。安,哪个人不要?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不安,不安就不乐。所以安是因,乐是果,你要想得到快乐,先要心安、身安。身心安稳,当然就快乐了。要怎么样才能得到安?你看中国人常讲,平安,心平就安了。平等对待,你心就安了。不是别人平等对待我,这个做不到,求不到的,那是求不得苦。要求我要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这个可以做到。我能以平等心对人、对事、对物,身心就安稳。凡事不要都向外求,一切都得向内求,特别是佛法,佛法讲心性。心性圆满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无论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统统具足!你向外求,错了,求不到,向内求。安,也是安定;乐,也是和乐。和睦就乐,不和就不乐。和乐是什么?离一切苦。中国人常讲:家和万事兴。毛光照益第一首偈总标里面,这个三昧叫安乐,你想这个意思多深。向下八十九首偈颂,全是别显安乐,在不同境界里面,你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安乐,这是总名称。
 
  去年四月份,中国佛教在浙江办一个活动,「世界佛教论坛」,请了好象有二十多个国家代表参加这个论坛,我也是接受邀请,我也去参加了。论坛的主题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副标题是「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这个论坛的主题好!确实针对现前整个世界社会动乱状况而来的,如何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这个意思。这个论题联合国讨论了三十多年。心怎么安法?怎么净法?怎么平法?也就是说怎样做到心净、心安、心平?这不是一桩容易事情。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儒释道三家都讲这桩事情,都重视这桩事情。儒讲心安、讲心净、讲心平,它怎么讲法?它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个心安、心净、心平就是正心,心得其正,那个正就是此地讲的三昧,三昧是正受。这是儒跟我们讲的。儒是继承中国古圣先贤的传统而说的。换句话说,儒家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是五千年,五千年老祖宗就这样教我们。
 
  从哪里做起?从格物。什么叫格物?物是物欲,也就是说物质的欲望;格是格斗。跟大家讲得更明显一点,容易懂一点,要把物欲放下,不要受物欲欺骗了,人生不是享受物欲为目的。你到这个世间来是为这个目的吗?是来享受物欲的吗?那你就完全错了。享受物欲,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什么?享福。你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享福来的,那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是受罪来的,这是什么?这是业报,这不是目的,这是业报。真正目的,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我这一生没有白来了。这一生我在人道,来生至少我到欲界天,再一生我可以到色界天,步步高升,这就有意义、有价值。
 
  贪爱物欲,佛对于这个因果讲得清楚,贪爱物欲必堕饿鬼道,不是人道;贪不到的时候,瞋恨心起来了,瞋恨心起来是地狱道,更坏了,地狱;理事因果完全不了解,糊涂,愚痴,畜生道。所以格物至少这里面含着佛法里头两个意思,放下贪、瞋。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进了一步,致知是求智慧。你看看,物欲是烦恼,只要有烦恼,你想求智慧也求不到。为什么?它障碍了。跟佛门四弘誓愿意思不是一样吗?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致知就是学法门、求智慧,智慧就能破愚痴。你看看,格物致知目的何在?断贪瞋痴。
 
  佛还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后人,在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前二千五百年,我们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所以烦恼决定不是个好东西。记住,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物欲的享受,决定堕落。要时时刻刻警觉到,格物致知之后,你才有诚意,我们今天讲的真诚。只要你有物欲,你有贪瞋痴慢,你的诚意没有了,你平常起心动念是妄念、妄心,真诚是真心。所以儒家讲诚意,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真心、直心、至诚心,是讲这个,这是菩提心之体。换句话说,你能把贪瞋痴去掉,你的真心才现前。真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诚意、正心,正心是菩提心起作用,在佛法里面这个作用它讲两个,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是深心,他受用是大悲心。所以深心是清净,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
 
  我这么多年来跟大家讲发菩提心,我讲五个,你好懂。菩提心的体,真诚;菩提心的自受用,清净平等觉;菩提心的他受用,慈悲。我讲十个字,比古大德所讲的好懂多了。古大德讲这个自受用,深心,大家听不懂,什么叫深心?我给它讲成清净平等觉,你就好懂,《无量寿经》的经题,自受用。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对别人,我这个清净平等觉用在事相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叫做大慈大悲。所以你自己没有清净平等觉,哪来的慈悲?那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自己有清净平等觉才是真正慈悲。可是这清净平等觉从哪里来?从真诚。真诚从哪里来的?从断烦恼。
 
  我们可以说,格物就是佛家的破烦恼障,致知是佛家的破所知障,佛讲这两种障碍。你能把两种障碍破掉,心性就露出来,明心见性,见性就是佛。所以真心显露,身就修了,正心而后身修,身心安乐。这是儒家的一套方法,跟佛法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学都是合起来学,讲也把它合起来讲。佛法是先破烦恼,后破所知,然后你的真智慧才出来。烦恼在《华严经》里面就是执着,所知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妄想、分别、执着,你要先从这里下功夫。
 
  我们现在要做的,执着一定要放下,分别一定要淡薄,这样就好,这样功夫就会得力。我们学佛同修,我常常遇到,很多人跟我讲,自己怨恨自己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你没放下。你要想功夫得力,你就要认真放下。认真放下从哪里做起?从先把烦恼淡化做起。也就是说,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不要太执着。执着不能完全放下,那个执着的心要淡化,希望一年比一年淡薄,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你只要能淡化一分就生一分智慧,淡化两分就生两分智慧。为什么?那是障碍,障碍去掉了,智慧是本有的,本有的智慧德能福报,它渐渐就现前;绝对不是你所求的,求不到。
 
  确实我们心地里头本有的智慧,就像我们摄影棚里面灯光一样,光明。可是我们要调节灯光,上面用纸给它盖住,盖一层、盖二层、盖三层,盖得愈多透出的光就愈少,盖得少透出光多,这样我们来调节光源。你从这个比喻里面去看,我们自性是光明的,现在盖了多少张?盖了几百张,盖了几千张,一点光明都没有,透不出来。我把它去掉几张,有一点点光;再去掉几张,光又比较亮一点,你就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年年能够减少执着,你的光慢慢就往外面透,透到一定的程度,你的信心就坚定,真相信了,没有怀疑了。真相信之后,你放下就很容易,你每年放下一定比前几年的时候要加倍。譬如一百分,前十年,一年放下一分,十年放下十分;到十一年,一下可以放下二、三分;到二十年,一年可以放下十几分。可能到三十年全放下了。全放下,恭喜你,你证阿罗汉果。愈往后面愈快,为什么?智慧长了,正知正见。
 
  在这种状况之下,明显得佛力加持,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你身心安稳。自己身心安稳,此地讲毛光益众。你自己修道有成就,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除这个之外,你全身都放光。这个放光你们家人虽然看不见,可是他有感受。这叫什么?磁场,真不一样。如果这个地方真正有一个修行人在此地,真有德行,真的起心动念都跟性德相应,没有烦恼,他在这个地方,那个磁场特别好,真的是安乐,纵然是一句话不说,也愿意跟他多坐几分钟,不想离开他。这是什么?享受殊胜安乐的气氛。
 
  我在这一生当中,这个感触最明显的,就是章嘉大师。你们看到章嘉大师的照片,那张照片大概是六十多岁照的,我认识他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他日常行住坐卧都像那个样子,他在定中,走路很慢,说话声音不高,速度很慢。对于现代人一切讲速度、讲效率,好象章嘉大师慢吞吞的。现在我们懂得,讲求快速,要求快速,要求效率高,现在连科学家都发出警告,虽然效率很高,你付出的代价是短命。为什么?你的能量消耗掉,快速的流失,这讲得很有道理。然后我们再想想中国古人教你什么都要稳重,那是什么?节省能量,我们中国人讲的保持你的元气,不要把元气伤了,就这个道理。中国人什么都讲气,外国人讲是能量。如果能够节省能量,节省能量,什么都要缓慢,不要急躁,要保持心平气和,你的能量就控制住。在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或者处理事务,消耗能量都不多。唯独心浮气躁,什么事情要求快速,这个消耗能量最大。现在世间人普遍都是这个样子,所以这地球的能量被消耗得快要用尽了。地球能量要是用尽的话,这地球就毁灭了。
 
  现在南北极的冰快速度的融化,网路信息里面常常报导,可是大家怎么样?有警觉,警觉不够。要到什么时候警觉够?我估计大概三年,那个时候就恐怖了。三年,如果海水上升一米,一公尺,警觉马上就提升。海水涨升一米,恐怕我们香港的机场就在水面上,填海的地区可能都开始淹水了。时间快!以后这个水涨会加速度,一年比一年上升得要高,很麻烦。有人提出这个问题问过我,佛法里面有没有方法能解决?佛法真有,但是人不相信。佛用什么方法?「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可以把现前这个状况中止,冰可以让它不再融化。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回头是岸,断恶修善,它慢慢水又结成冰,可以恢复为正常。可是这些,现在人说你拿不出科学这些证据;现在什么都要讲科学,拿不出科学证据。虽然没有科学证据,可是感应的事情太多。感应事情,科学不能解决,认为什么?认为是幻觉,他总要找一个名词来解释。所以我们反思,一定要客观,不要有成见。要有成见,成见就是坚固的执着,那没有不吃亏的。
 
  所以我们自己身心和谐,就会感动一家人。一家人和,家和万事兴,你说这一家人快不快乐?当然快乐。家和万事兴就是家和万事乐。一家和乐,再扩大,就是你一族和乐,你的邻居、邻里乡党和乐。和才是真乐!跟诸位说,不能争,争没有乐。现在凡事讲竞争、斗争,那个苦不堪言。竞争、斗争,哪里有乐?战争,哪里有乐?美国在亚洲这两次战争,到现在都不能够恢复正常,进退两难,好象陷在泥沼里面,苦不堪言,哪来的乐?和才有乐,安才有乐。安的反面是危,危没有乐,动乱没有乐,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人与人都能够和睦相处,所以你自己真的有修养,基本的修养就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基本的修养,你才能够跟人和。对人决定是谦卑,我用谦卑不用谦虚,谦卑是中国古礼里头讲的,天主教《玫瑰经》里头第一段讲的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这都是菩萨示现,菩萨在那里教化。谦卑表现在哪里?表现在礼节。汤池镇的老师们,无论见什么人都深深的一鞠躬,九十度的鞠躬礼,这是教什么?教谦卑,教尊敬别人;真诚的心,感恩的心,深深一鞠躬,这就是教谦虚,教尊重别人。跟别人接触,表现着内心的敬爱,你爱人,人爱你,不吃亏。「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你要想别人敬爱你,你先敬爱别人;你要想别人关怀你,你先关怀别人;你要想别人照顾你,你先照顾别人,然后才真正能落实到互助合作,人和乐。从人和乐再提升,万物和乐,对于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芸芸众生,用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万物和乐;万物和乐,天地和乐,再扩大,宇宙和乐,真正融归到法界一体。前面大师跟我们讲的「身同法界,大用无涯」,就入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和乐是最殊胜的正常享受。它的模范,模范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也叫做安养,也叫做安乐,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学习要记住,一定是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从《弟子规》学起。为什么做不好?你没有从《弟子规》去用功夫。你虽然学佛,如果《弟子规》做不到,你这一生永远都是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什么意思?有名无实。你遭遇到大苦大难的时候,没有感应,为什么?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天天诵经念佛,没用,天天做慈善的事业、好事,也没用。慈善事业是修福,《坛经》说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这个要记住。福德不能救,功德能救,功德是真干,依教奉行。《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儿童都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太上感应篇》是讲因果报应,因果教育,必须要求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因果。这一篇东西不长,也只有一千多字。我早年在台湾,我们「华藏佛教图书馆」晚课,我就把《感应篇》加进去,晚课的时候念一遍。用意在哪里?用意在忏悔这一天造的业障。念一遍,好好想想,《感应篇》所讲的善,我们做到没有?《感应篇》所讲的恶,我今天有没有做?用这个来检点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叫真修行,提升你的性德。什么人修,什么人得,谚语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底下一句说『能普救度诸群生』,这个「诸群生」范围非常广大,以《华严》的标准,遍法界虚空界,安乐光能普救十法界一切众生。我在前天写了一个对联,「四摄四悉大用无方,八荣八耻办班教学」。我送给汤池文化中心的。「四摄四悉」我们在前面第七段学过,也讲得很详细,用了很长的时间。
 
  四悉,「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遍施,普遍的布施,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普遍布施。布施什么?第一个布施欢喜心。在中国佛教一般道场,天王殿你一进门就看到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他坐在正当中,每个人进门,头一个看到他,他坐在那里干什么?布施欢喜。「世界悉檀」,我们要学。学的什么?笑面迎人,这个效果能够化解冤亲债主。你的那些无量劫来宿世今生的冤家对头,只要你笑脸相迎,他到你这里来,怨恨就消了一半。笑脸迎人决定不会跟人结冤仇,一切诸佛菩萨无不如是,要不然他怎么能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接引,接是介绍,引是引导,介绍佛法,引导他入佛门。佛教给我们第一个就是欢喜,欢喜心,我们讲欢迎,真正的用欢喜的心情来迎接,这就是四悉檀的头一条。
 
  第二个「生善」。无论在什么境界,无论在什么时候,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全是生善,不生恶。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能生善吗?能;菩萨能,凡夫不能。为什么菩萨能?菩萨看事情跟我们凡夫看事情不一样。菩萨遇到这个事情,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做错?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是如他所说的,我们是有过失,那他是好人,他提醒我,我赶快要改过。你看,不是生善吗?不论他是善意、恶意,我只要能回光,有则改之;没有,没有也提醒我,我不可以做这个坏事情。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勉励自己不能做像他所说的不善的事,那哪有不善?生善了。
 
  我们读史书,看到过去唐太宗,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不糊涂,值得人尊敬。他欢喜任何人在他的面前讲真话,不要骗他,他决定不会责怪。有一天遇到一个人,对他有严厉的批评,他笑笑,都接受。这个人走了,旁边的这些太监、近臣跟皇帝说:他误会了,他所说的是错误的,这个人要受惩罚。也就是什么?冤枉了皇帝,皇帝没有过失,他批评他。唐太宗笑笑说:他说得好,不能责怪他;我如果责怪他,以后没有人敢在我面前讲真话。大家听了,说:这个是对的。说错了也不责怪,才有人敢在你面前说真话,所以这是一代的明君,不糊涂,有他的道理。一般人在帝王的位子上,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讲让他不喜欢听的话,不敢讲,说话都小心谨慎,都是恭维奉承,都是报喜不报忧,隐瞒很多事实真相,下情不能上达。像唐太宗这种人,这历代帝王当中少有。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这个道理。别人冤枉我,我接受,我不冤枉他。他为什么会冤枉我?他对我不了解,知道太少,或者是道听涂说,听了别人的谣言,产生误会,他要是常常能跟我接触,他就了解我不是他所讲的那种人,不能怪他!那要怪他,这个世间可怪的人太多了,那你自己生烦恼。所以,一定要守住「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他冤枉我,他误会我,过了几个月,过了二、三年,他明白了,人都有良心,他生惭愧心:我对不起某人,我过去误会他,错误的批评他。他会回头,没有不回头的。所以菩萨能够在一切顺境、逆境当中统统都生善。自己生善,别人也生善,自己得度,别人也得度了,这好事情!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第三个「断恶」。断恶是帮助对方断恶,怎么帮助法?自己做断恶,做给他看。不是仅仅言教、劝导,劝导的效果不大。我自己真做到了,那个效果大,他亲眼看到,亲自接触到,他会受感动。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化众生统统是用身教。接受教育的人没有不服,心悦诚服。如果你能说,你做不到,别人听了怎么样?不服气,那么你教学的效果就打折扣,所谓是能说不能行。
 
  同事摄,前面一段讲得很多,举出许多例子来告诉我们。菩萨,以国王的身分,以大臣的身分,以宰官的身分,以将军的身分,乃至我们现前社会各行各业,他全都能示现。示现不同的身分度不同行业的人,这叫同事,这个真正显示出大用无方、大用无涯,真的显示出来。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但是,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永恒不变,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在现前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帮助众生回归到伦理道德。你教他谦虚,教他尊重别人,最好的方法,见面就跟他深深一鞠躬。起初,他觉得你很奇怪,你在哪里学的?很多人初到汤池去看的时候,每个人鞠躬都是九十度:这是不是从日本人学的?他不知道日本是从中国学去的。久而久之,他对人也会行深鞠躬礼,就感染了,这些属于同事摄。我们自己,上面要同诸佛、要同法身菩萨,那就是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对下面这一切众生,无论哪个行业,我们要帮助他,我们要影响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明理,帮助他获得安乐。
 
  古圣先贤这种教学法,释迦如来的教学法,我们在汤池这一年多的实验,证明很有效。为什么很有效?大家喜欢,所谓「民之所好好之」,你就成功了。这一推行,确实每个人都觉得好,每一家都觉得好。以前把赚钱摆在第一,现在把赚钱放在第二,把一家和乐放在第一,人生的价值观改变了。有多少青年到外面去打工赚钱,一个月可以赚两千块,回到汤池一个月赚五百块,他愿意回家,家庭有和乐。外面打工的时候,虽然可以多赚一点,但是生活程度高;这一比较之下,高不了多少,汤池生活程度很低,愿意回家,希望天天跟亲人团聚。这个乐趣,这个家庭的和乐不是金钱能够买得到的。所以确实「能普救度诸群生」。记住,先救自己,先成就自己,这个非常重要。
 
  第三句说「放大光明不思议」,这个大光明是什么?前面讲的慈光、慧光。慈悲光、智慧光遍法界虚空界。真能放这么大的光吗?这个光的大小,你想想看,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气氛、你的磁场的大小,跟你的心量一定成正比例,量大福就大,量大慈悲就大,量大智慧就大。你信不信?没有度量,一个人都不能包容,这个人没有慈悲心,也没有智慧,肯定烦恼重重,很可能心浮气躁,他定不下来,妄念很多!有些妄念是妄想生的,有些妄念从外面境界里面的反应,外面境界不能放下,里面贪瞋痴慢不能放下,内外交煎,这个消耗能量就大!第三句这个放大光明就是他的影响,智慧的影响,慈悲的影响,自己修学的影响,教化众生的影响,这就是此地讲的放大光明。
 
  一般凡夫业习烦恼深重,自己磁场不知道,在中国学气功的人称这个叫「气」,佛法叫「光」,西方人叫「磁场」,一桩事情。练气功的人,心地清净,他要不清净,他就不能发功,所以他一定要定下来。他能看到每个人的气,每个人都有。如果没有的话,你就已经衰到极处,你的寿命不长了。这个气愈旺愈强,证明你身体健康,也可以说你在走好运。这个气的颜色不一样。我过去在美国,遇到这些算是相当高的气功师,在旧金山听我讲经。听完之后,我们并不熟悉,他告诉我们里面的听众,他说法师的气功一流的!所以以后别人来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你学过气功?没有!那气功师说你的气功是一流的。我说我不知道。他能看,看到你这气的颜色是金色的。有看到的是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有灰色的。灰色就比较差,大概都是有病;一般身体很强健的时候,白色、黄色的比较多。所以有些人能看见,颜色不同,大小不同。
 
  佛法里面,这叫放光。这个不是你有意放的,实在讲,这是什么?佛法里面讲光,身光。不但人有,所有物质都有。连动物、植物,石头、泥沙,统统都有。只要是物质,我们这个人身体是物质,当然,人的物质他里头有心灵,凡是动物他都有灵。植物里面,像花草树木也有很多灵附在上面,我们称祂为树神、山神、河神、水神、花神、草木神。有附在植物、矿物上,那个光就不一样,跟一般没有附的时候光不相同。这确实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他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不是假的。
 
  功夫高的,我们讲修行证果的,不但有身光,他还能放光。好象我们在大乘教里面看到,佛在讲经之前放光,眉间白毫放光,头顶放光,口放光,这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这些全都有表法的意思。高层次的修行人,一见到佛放光,他就明白佛所说的教理,不必用言语,只要放光就晓得了,讯息全部知道了。这桩事情我们也不难懂,其实我们这个人间也有这种小小的智慧。你看我们每天从家里面到学会来,你们通过多少个十字路口,有没有看到那里放光?红灯一亮,你就不能过去;绿灯亮的时候,你就可以通过,不是在放光吗?这光也不思议,不要人说话,不要人指挥,不要人开口,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能遵守,交通就有秩序,以光明做佛事。科学家用光传递讯息,早期,特别是在海上,海军,船与船隔得很远,在从前还没有无线电话,用什么?用灯,用灯的闪光、光的长短,那一边就晓得传递什么样的讯息。这都是用光来传递讯息,也是此地放光不思议的意思。
 
  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思想,你心里面想什么,二果圣人就有这个能力,他有他心通、有宿命通,你心里面想什么事情,他知道。为什么?你所想的它有相。我想一个人,那个人的相就浮在脑海里,他看到了;你睡觉在作梦,他在旁边看到,你在梦中干什么,他看到了。这个在古人笔记小说里头有很多,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很多人读过的,《黄粱梦》。一个秀才在一个庙里面打瞌睡,睡着了,有个老和尚在旁边入定,他在那里作梦。梦醒了,也不过就是一、二十分钟。老和尚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把他那个梦里面事情统统说出来,他非常惊讶。所以起心动念它有相,有相就会被人看见,有念就会被人知道,现在所谓是心灵感应。这个都称之为不思议。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人真的要发愿,发愿做个好人,发愿做社会大众一个好样子,要真干!不但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的好处,给诸位说,百分之九十;对外面的好处百分之十,为人真正为自己。这是个缘分,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个动乱的社会,没有看到众生这么苦,你真正想修,这个念头生不起来,自己想做,那个懒惰改不了。如果看到这么多众生这么苦,自己的爱心、悲心生起来了:我一定要做好,只有我做好,才能帮助他。所以这个外面境界也是好境界,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境界可以启发我们的智慧,引出我们性德里面的慈悲。顺境、逆境,没有一个不是好境界。
 
  『令其见者悉调伏』,「调」是调顺性德,「伏」是降伏烦恼习气,这是大学问!现代人确实有不少自以为聪明,用自己的想法、看法成为一套的学说,我们世间人尊重他为专家学者,他对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东西方的大哲学家、大科学家,也包括宗教家。在这地方使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年轻时候十二年的参学,他给我们示现的,十二年参学之后,总结是不究竟,不究竟就是不圆满、有缺陷,不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如果是解决问题,只能解决一个段落,到另外一个学者出来之后,发明一套理论,会把他推翻。所以现在哪一个哲学家、科学家都不敢讲他所发现的是真理,例子太多了,不能够圆满解决问题。
 
  所以佛给我们的示现,他到菩提树下去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全都放弃了。这一放弃就是说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自性现前了,所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见性,十二年所学的,给诸位说,全是佛法。我们明白了吧!没见性,十二年所学的,世间法,解决不了问题。见性之后,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见性,一切法都是世间法,都是不究竟的。这个示现好!所以我们学,行,不学也行。释迦牟尼佛示现学,六祖惠能大师示现没学,没学也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自性现前了。
 
  自性为什么能解决问题?就以能大师所说的,自性本来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过,清净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金刚经》上说的,清净心起作用是智慧,真智慧。又说「自性本不生灭」,这个了不得,本不生灭,这个六道里面众生最苦恼的就是生死问题,这解决了,没生死。第三句讲「本自具足」,我们这个世间人有求不得苦,这个问题解决了,有求必应,没有一样求不到,统统是你自己有的,怎么会求不到?又说「本无动摇」,我们现在烦恼,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念头不息,前念灭,后念生,连睡觉都不能够中止,本无动摇。这个动摇是什么?妄心,不是真心,不相干的。后面讲「能生万法」,那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世出世间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你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见性?见性有什么好处?你就明白了。只要能见性,自己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生死轮回的问题解决了。智慧德能恢复了,能帮助遍法界虚空界所有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问题就是你信不信?这就是佛法常说的,「佛度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信,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有缘人。所以学佛不能不见性,要想见性不能不放下,不能不依教修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三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依法出生分第八[栏目:慧律法师]
 幸福(吴承信)[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我们信仰佛教,是否只要皈依三宝就可以了?[栏目:问星云大师]
 忆佛念佛[栏目:李炳南居士]
 养成好习惯[栏目:达真堪布]
 那先比丘经 第五十三问 佛所作所知甚难甚妙吗?[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如何区分佛教的“正信”与“不正信”?[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晒躯壳[栏目: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
 中台禅寺八十八年度春季常住僧众精进禅七 88.3.5─88.3.12[栏目:惟觉法语]
 把握自己,帮助别人[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