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4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这五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的钞文,今天我们从钞文看起。「又上云等下,显真正菩提心体,有其三意,初约三心菩提,二约三观,三约四弘。今初明大智心,次慨众生迷此下,大悲心,后悼昔不知下,大愿心。即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故上如次,即直心、大悲心、深心也」,我们就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解释上面的疏文,疏文昨天我们学习过,从「深心信解常清净」这一段。清凉在此地给我们开示得很多、很详细,他分三个段落来解释。
 
  第一个段落就是讲「三菩提心」。从大师开示当中,我们知道至诚心、直心就是大智心,这个说法让我们对于三菩提心更清楚、更明白。通常我们讲三菩提心,都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跟《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三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论合起来看容易明白,今天我们把清凉大师的说法跟经论这三个会合起来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知道至诚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真诚到极处,智慧就开了,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前。直心,《论》里面讲的直心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我的心很直、我的心很诚,但是智慧没有开,那不是直心,那不是经上讲的直心。所以一定要学习经教,否则的话,往往我们把经文的意思错会了。要知道佛菩萨没有讲错,是我们听错,意思会错了,这个事往往有之,可以说很多很多。
 
  其次,讲到「慨众生之迷此」,则生起同体大悲,这就是大悲心。非常感慨。迷此,「此」就是指前面两句非常重要的开示,学大乘的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一句,「本来是佛」,谁本来是佛?自己,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个个都本来是佛。在前面,我画了一个转凡成圣的示意图,我们的公告栏上都贴着有,那就是「本来是佛」,这是真心。佛是真心、至诚心,佛是法性,法性本具无量智慧,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的「大智心」;大智、大悲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深心讲得多,深心你看大师讲的信解清净,我们平常是用《无量寿经》经题上修学的纲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深心。信解都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与理相应,方曰深心」;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信解就是深心,这是自己。但是现在迷了,不知道了,不知道烦恼是菩提,不知道生死是涅槃。现在我们在经教里面听佛说的,听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解的,我们是不是就知道了呢?没有。我们现在的知只可以说是听说,听说有这么回事。听了之后,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半信半疑,所以这一生的修行就修得很苦。如果听了真正的相信,我们修学的心态就不一样,真的相信,我们修学的心态就马上转变成真干。
 
  真干的样子是什么?放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本来是佛」,意思完全相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是我们自己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是个什么佛?是个具足妄想分别执着的佛。我们佛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住,这三个是染污,严重的染污,像灰尘一样。妄想是第一重灰尘,分别是第二重,执着是第三重,厚厚的灰尘盖住,完全看不见了。
 
  像前年我访问印尼,去参观印尼一个佛塔,规模很大,在日惹,叫婆罗浮屠。听说这个塔过去大概是几百年的时间都被灰尘、泥沙埋在底下,没有人知道,所以还好没有被破坏。最后有人在那个地上挖东西挖出来,才知道底下有建筑。费了很大的工程,把这些泥沙、尘土统统移开,这个塔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情形就是这样的,我们的佛性在不在?在,没有损坏,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像这些泥沙盖住了,一点都看不见。佛教给我们,只要把这个东西除掉,你就又露出来,就又现前了。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决定没有丝毫差别。你就会真正发心,我要放下执着,我要放下分别,我要放下妄想,真干!
 
  妄想分别执着盖覆自性的时间太长了,不是短时间,太长了,就说是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一旦知道,要想把分别执着放下,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为什么?真正是无量劫来用它用成习惯,不知不觉的还是被它左右,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于是一定要高度的警觉,念佛法门是警觉,提醒我们,念念提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一声佛号都是本来成佛。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话讲得是一点都不错。所以自己有高度的警觉,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念念不迷,念念不邪,念念不染,这个才能成功。修行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
 
  觉正净是本有的,觉正净是佛,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觉正净,就是清净平等觉。净是清净,正就是平等,平等就正了。《无量寿经》好,就在经题上,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修学的总目标都在上面。对人、对事、对物,念念跟觉正净相应,可不能跟迷邪染相应,跟迷邪染就迷了,愈迷愈深,这往下陷,愈陷愈苦。要知道这个苦是假的,不是真的,冤枉受的;真的只有乐,没有苦,假的里面才有苦。有苦有乐,乐也是苦,那不是真乐。总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会修行的,他在这个地方用力,快!功夫成就快速。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为什么会有冲突?为什么会有不和?为什么会有对立?为什么会有矛盾?你细细想想,全是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分别执着是错误,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迷邪染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佛祖教导我们,放下对一切人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人的误会、对一切人的矛盾,你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是不二,诚敬的心生起来了。诚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心不诚!
 
  真诚心里面,万善同归,我们常讲纯净纯善,那是自己,那是你本人。不净不善,这不是自己,那是灰尘、染污,不能把灰尘、染污当作自己,那就错了。我们染污久了,迷惑久了,现在要警觉,对人、对事、对物时时刻刻警觉,不再犯过失。别人对我不善,我对人要善,别人对我不尊重,我对他要尊重。为什么?他还在迷,我已经觉悟了。如果他对我不善,我也以不善回他,那就同样都迷,他迷我也迷,他邪我也邪,错了!可是觉不容易,唯有觉,功夫才得力;不觉,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境界现前决定又是迷邪染,自己的妄想执着马上就起来了,我们一般人讲的自己的见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错了。你的真心里头没有想法,也没有看法,不但没有想法、没有看法,连我你他都没有。我你他是分别,从分别里头起的妄念。
 
  觉悟的人,不但是开始觉悟,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他有没有你我他?有。为什么有?不是他有,是你有。你有,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帮助我们,一定要随顺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认为这个现相叫我,我就跟你一样,称这个现相叫我,跟你好沟通。所以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他是随顺,他自己没有。在他来说,分别跟不分别不二,执着跟不执着不二,这叫不思议解脱法门。我们不是的,我们的分别跟不分别是二,不是一桩事,是两桩事,执着跟不执着是二不是一,我们样样当真。他们知道这不是真的,你怎么说都好,我都随顺你。所以佛菩萨得自在,我们得什么?我们得烦恼,我们有忧虑、有牵挂,不得自在,这是我们应该要明白的。你明了,你才知道怎么学,修行在生活里头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没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不切实际了,我们世间人称它为什么?玄学。
 
  你看我们过去迷了,佛慈悲。现在我们看我们的周边人也迷了,迷得比我更深。我听佛菩萨的教诲,已经渐渐觉得觉悟了,明白过来。我悟了,才能帮助别人,没悟,帮不上忙。悟了之后,不再干傻事,跟人家对立就是傻事,头一桩傻事,头号傻事。不跟人对立了,知道自他不二,尊重他就是尊重自己,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大智大悲,在日常生活当中悲智等运,生活在这个里面多快乐。凡夫,凡夫生活在迷邪染里面,苦!纵然是大富大贵,还是苦,为什么?迷邪染,怎么不苦?
 
  「悼昔不知,誓期当证」,这一句是大愿心。过去不知道,犯下很多的错误,造作的罪业。造的善也是业,为什么?六道轮回,出不了轮回。善业、恶业是在轮回里面比较而言,在佛菩萨观察当中,叫染净,六道轮回是染,善恶都是染;四圣法界叫净,就真的清净了,为什么?善恶二边都没有,善恶不二。善恶二边都离开了,心真正清净,我们前面讲的「信解常清净」,二边离掉,这是常清净。如果不离,清凉大师讲得好,过去染,现在清净了,那清净有开始,有开始就有终了,有始有终就不能讲常。
 
  常是什么?常,无始无终那叫常,有始有终不叫常。六道里头没有常,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只是生灭的时间长一点,他还是有生灭,所以不是真常。与法性相应,与觉正净相应,那是真常。所以六道里头没有,四圣法界里有相似,不是真实,真实要超越十法界。回归到法性,那叫一真法界,叫华藏世界,那就是真常,我们世间一般讲永恒、终极,佛家称那个境界叫涅槃。涅槃是梵语,意思是不生不灭,那才是真的。所以大愿心生起来,大愿是什么?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
 
  我们今天,实在讲我是在《华严经》里面回归到净土的。早年我对净土不反对,最初是反对,学了七年之后,读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很受感动,不反对净土了。但是自己没有意思学净土,自己喜欢经教;叫我到念佛堂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我没有办法,念不下去,喜欢经教。讲经讲了不少年,讲了二十年,在台北开始讲《华严》,《华严》讲了一半,第一次讲《华严经》。有一天突然起了个疑问,善财童子学哪个法门?五十三参,他到底学哪个法门?文殊、普贤,这是华严会上的两大菩萨,我们非常尊敬,非常的仰慕,他们学哪个法门?结果《华严经》后面仔细去翻翻,查到了,这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的学生,不但是他的学生,是他得意门生,看看五十三参,明白了,善财果然是师承文殊师利菩萨,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是德云比丘,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就想到,第一个老师是先入为主,这非常重要。五十三参表法,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他什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彻始彻终,善财童子念佛求生净土。当中经历许多的法门,那是成就他的见识。参访那么多善知识,跟他们接触,向他请教,了解他们所修的法门,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明了之后怎么样?很感谢,没有学他,就离开了,「恋德礼辞」;恭恭敬敬的向他道谢,告辞。善财没有改变法门,这个我在经上看到了,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这才回过头来下决心念阿弥陀佛,真干了。
 
  如果不是《华严》、不是《楞严》,我不会修净土,所以我修净土是这两部经引导进来的,信解清净了,信解坚定!无论对人、对事、对物,这一接触,观察跟从前不一样了。所以忏悔,过去无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接触到老师,李老师把净宗介绍给我,我都没接受,不反对。老师知道,清清楚楚,多次的劝我,我也没有认真学。在讲《华严经》里面明白过来的。以后,对老师以前的劝导生感谢心,苦口婆心的劝我,没有错,是自己的业障太重;认真学习,报老师的恩。
 
  「三心菩提」,这是佛经上的一个比喻,叫「菩提心灯」,把菩提心比喻作一个灯,大悲是油,大愿是炷,诸位要晓得,灯没有油不会亮,没有炷点不燃,不能放光,大悲,大愿。然后才「光照法界」,这个光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根本智;它起作用,起作用叫后得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会下发菩提心,就是这个大智、大悲、大愿。大悲是个动力,救众生苦;大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是大愿;光照法界,众生无边誓愿度,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这一小段,清凉大师做了个总结,「直心、大悲心、深心」,大智就是直心,大愿就是深心。所以深心里面确实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这也就是世尊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成佛要以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看这是为什么?是为接引众生。你没有相好,换句话说,没有福、没有慧,众生不愿意接触你。众生接触你,看到你有智慧、有福报,他很羡慕。这个并不是菩萨需要的,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是不是真的要修?如果说真的要修,「本来是佛」就矛盾了。本来是佛,还修个什么?还要求什么相好?相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要求。没错,见性就不要求,没有见性的,要修。还有没有见性的佛吗?有。哪个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离开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那个佛要学,他是相似佛,天台大师讲的,不是分证佛,分证佛是真的,他是相似。为什么?妄想没断,无明没破,无明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连分别的习气都断了,功夫高。他要到六道里面,以佛的身分来教化众生,他要不要修?要修,百劫修相好。我们懂这个道理,在十法界里头做种种示现,接引大众。
 
  佛在这里也在暗示我们,六道众生对相好很重视,也就是对福慧非常重视。你看哪个众生不求福、不求慧?佛的示现是个福慧圆满的人,所以跟众生接触能令众生动心,尊敬佛、仰慕佛,欢喜跟他学习,摄受众生的方便。如果是明心见性,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切,圆圆满满,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教讲佛的报身,讲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止。这是要我们重视形相,一定要给人有好的形相,才能够摄受众生。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理,我们今天学佛,在社会上接触一切大众,我们的形相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接触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知道,学佛的人懂礼、有礼貌,学佛的人善良,学佛的人温和。佛法里面讲律仪,不能不讲求,要持戒,要守威仪。威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社会各个阶层里面,我们都要表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意思就是在此地。唯有最好的榜样才能摄受众生,才能让大家见到你自自然然对你尊敬,跟你接近愈久,敬爱就愈深,你才能收到教化众生的效果。所以相好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钞》的第二段,「约三观者,悲愿为假观,前大智心中,直明本性清净,即是空观,烦恼即菩提,本来是佛,即中道观」,这是就天台三止三观来说明菩提心。从这些地方我们确实能体会到,大乘教里面,尤其是《华严》,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菩提心,不但是三心,三观、四弘,四因、四缘、四力都相应,怎么样说都圆满。这些地方我们学习要细心去体会,为什么?用到日常生活才得自在,慢慢的你也能够进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圆融,由此可知,有障碍的不圆融,有障碍肯定是有严重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淡薄,障碍就没有,没有障碍就得自在了。
 
  三观,有次第,有圆融。把它分开来说,就是有次第,悲、愿是假观;本来清净,这是空观;生死涅槃、烦恼菩提本来是佛,这是中道观。分开来是次第,合起来叫一心。止观里面说,观不思议的境界,不思议境界就在眼前,没离开。也就是说,你要看诸法实相,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句话就是讲的法界全体。法界全体,我们一般讲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用哲学的名词来讲,性是本体,相是现象,理事因果是作用。从哪来的?一念。
 
  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变现出来了,没有先后。科学家研究宇宙之间缘起是有次第的、有先后的,佛法里头没有,佛法一念。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讲,佛法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但是它确实是现代所必需。而世间所有一切学术在佛法里全都有,确实是不可思议。佛法既然是一念所现,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讲有能有所;佛法也讲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讲到不二,法法皆不二,这个境界用三观来讲,三观同时具足,即空即假即中。讲假,是从相上讲的,法相是假,大悲大愿是假观,法相。大智,智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所以大智是空;大智是体,是本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有没有?有。在哪里?找不到。实在讲,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没有生灭,《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你怎么样说都说不上。
 
  宗门,禅宗里面开悟的人,师父来勘验他,就是测验他,「你说来我听听看」。他怎么说法?「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不出来,说出来都不是真实的样子。老师父听了点点头,给他印证,没错。说空、说有都不对,为什么?你能够说得出来的都是相对的。空有是相对,三观里头空假中也是相对,空假是一对,空假跟中又是一对。凡是能够思惟、能够说得出来的,全是相对的,也就是能说得出来,都是二、三。《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是二,能说得出来。如果不二,不二就说不出来了。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全是不二,你怎么说?不但不能说,想也想不出来,所以教里头才讲「动念即乖,开口便错」。这个境界当体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这三个怎么说法?体是空的,相是假的,用是中,中是用。
 
  中国在古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懂得中庸。你看《四书》里头不是「大学」、「中庸」吗?懂得中庸之道。所以主张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懂得用中。佛法到中国来之后,讲中道,中国有中庸之道,所以一拍就合。换句话说,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这一进来之后,大放异彩,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然后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跟中国文化整个融合成一体。儒释道,一而三,三而一。
 
  讲到真正发菩提心,就是你要懂这个事实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诸法的真相。依这个,也就是依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法性、法相,发无作无为的大悲大愿,提升自己,教化众生。这就是前面清凉大师所说的与理相应,这是真正发菩提心。这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的境界,境界不远,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所见到的全叫做色,用一个字做代表,耳所听的用个声,鼻所闻的用个香,舌所尝的用个味。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森罗万象,要晓得这些境界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空是讲它的性,色性不可得,声性不可得,香性、味性、触性、法尘之性都不可得,见闻觉知不可得。有没有?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没有,它虽有形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都是从体上说。
 
  体跟相是一不是二,古人用比喻来教导我们,让我们容易体会。譬如金,用金比作体,用器比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相跟体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体是空的,相难道是有吗?你要说有,看错了。所以这个「有」,佛家上面加个「妙」字,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讲法性,妙有讲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你懂得这个东西,你在法相里面就不会再起心动念,你就没有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成佛了,这就是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就这个意思。
 
  凡夫对这个事实真相,虽然就在面前,迷而不识,不认识,就在眼前,完全不知道。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有什么差别?跟你说,一点差别都没有。要说差别,就是一个是认识很清楚;一个是迷惑,完全不知道,差别在此地,差别在作用。觉悟的人,明白人,就是佛菩萨,他们的作用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他懂得教化众生,提升自己。还有什么提升?提升是我们说的,在他确实没这个念头。我们说提升是什么?任运,自然的断无始无明的习气。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报告,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断,只有慢慢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可是他也有一点加行,什么加行?普度众生,对他断无始无明习气肯定有帮助。所以菩萨慈悲,众生有感他就应,感应道交,一丝毫都没有差错。有感就应,得大自在,大乘教里面常讲「悲智双运」。所以统统在面前。
 
  明白事实真相,心地如如不动,就是定;境界了了分明,就是慧,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真的智慧,你没有分别,你没有执着。诸位要晓得,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八识是迷了自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八识是迷惑的自性,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有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把它换个名词,就叫它做八识,八识就是自性。八识,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除掉,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八个识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在起作用的时候稍稍有点不同,阿赖耶的无明重,末那执着重,意识是分别重。所以法相宗里面修行的指导纲领,「转识成智」,在什么地方练?都在日常生活,真正要练功夫。眼见色,学什么?学不分别,学不执着。不分别,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分别的观察,妙观察。不执着,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不执着,万法平等。修行最重要就是两个,转八识成四智,八识有因上转、有果上转。果上转是我们做不到的,因上转了,果上就连带转了。所以转八识成四智,功夫就在六、七二识,我们要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学不分别、学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还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难了。如果不分别、不执着,要是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就成了白痴吗?他不是白痴。
 
  所以古人用的比喻好,古人讲修行人用心像镜子一样。我们每天都照镜子,你看镜子照得清不清楚?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古人常提醒我们,「用心如镜」,那就是转识成智。只要不分别、不执着,六、七两个转了,第八识就转变为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变成成所作智。这一转,叫四智菩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
 
  由此可知,佛说得太多,说得太好了,太详细、太明白了,我们没有听懂,没有去照做。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都是互相贯通的。无论从哪个法门契入,成就都是圆满的,我们要学的。学,初学,佛有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怎么学?叫你学随缘,不要学攀缘。攀缘,你里头有分别、有执着是攀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里头,只要不出大错误,都行!什么小小错都不放过,就没法子修行,只能修福,不能修定,不能修慧。真正修戒定慧,那就要睁个眼睛、闭个眼睛,大致上不错,行;没有一样不行,样样都好,不执着,学不执着、学不分别。
 
  你要在这上用功,不要很长的时间,真正要干的话,半年就有效。效果是什么?心清净了,妄念少了,智慧也开了。智慧开是什么相?看东西看得明白,经看得懂了,看出意思来了,听讲也听懂,在旁边听别人说话也懂得。你自己会知道你智慧开了,不像从前懵懵懂懂。经论所说的烦恼轻、智慧长,半年就能够看到效果,一年就很显著。你会怎么样?你会法喜充满,这就是离苦得乐。从前迷惑,迷惑生烦恼,活得很辛苦。明白之后,不生烦恼,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白,快乐!人家欺负我,让他欺负,不要紧,没有什么大伤害。我们吃亏上当了,处之泰然,哪有什么吃亏?哪有什么上当?一切法本来空寂,上什么当?吃什么亏?
 
  世间人讲的是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是场梦,哪样是真的?身体都不是真的。所以遇到这些事情,把《金刚经》四句偈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常常念这四句,你就非常坦然,你真懂得了。不做不会真正懂得,我们常讲「听说」,不晓得什么意思;真正去做就懂得,你就得受用。世间人最担忧的、最烦恼的、最操心的,放不下。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财色名食睡,亏吃大了!殊不知这些东西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般若经》上讲得那么详细,「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么还要执着?为什么还要分别?执着分别就是把假的当作真的,以为它真有。
 
  现在这个社会,一般人最重视的,就是烦恼最重的,贪财,好象人活在世间就是为贪财而活的,你说冤不冤枉?财利增长贪心,贪心到哪里去?前面我们读过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在五欲里头,长贪心,饿鬼因。他修的是什么道?我们很清楚,他修的是饿鬼道,不是菩萨道,不是声闻道,不是佛道。他的目标就在鬼道,勇猛精进要去做鬼,这有什么法子?如果里面还加上瞋恨、加上嫉妒,他修的是地狱道,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干这种傻事情?人命无常,转眼果报就现前。不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是这一生第一桩大事!纵然不能够明心见性,也不能堕三恶道。
 
  分别执着里头要懂得善法,就是世间法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你在这上面好好的修,念念不违背伦理道德,不悖因果,你的果报在三善道,不在三恶道。这是迷惑里头比较轻的,不会造恶,走天道。真正觉悟的人不走天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与三观相应,即空、即假、即中,菩提心现前,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这个就完全正确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提升灵性。到这个世间来不容易,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好事,好事要闻佛法;不闻佛法,得人身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轮回心造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在这里头流转,没出头的日子,你说多可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还不会放下吗?自然就放下了,很痛快的放下,放下就是。
 
  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这是根,会修的人从根本修,把这个放下。这一放下之后,平等性智就现前;只要有对立,平等性智就没有。这里头非常微细,要很细心的去观察,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真正肯放下,功夫就会得力;不肯放下,功夫不得力。如果说,我们从理上放下,事上不需要,那个事会障碍你。为什么?你还是牵肠挂肚。事修帮助你契理,这是佛告诉我们的。诸佛菩萨给我们的示现,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你只要细心去观察,诸佛菩萨是不是这样教我们的?事事无碍,虽然无碍,诸佛菩萨还是把事相放下。无碍,可以不放下,理上讲可以,为什么?当体即空,有无是一不是二,何必在事上放下,要多此一举?是的。多此一举,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法?为众生,众生在迷,迷就执着。菩萨做如是示现,是帮助众生,让众生在这个地方体会,在这个地方观察,他才能觉悟。帮他一把劲,他如果真的看懂了,他也就真的放下了。这就是大悲大愿,做种种示现,诱导你脱离六道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作用在这个地方。
 
  有时候也有很多反面教材,统统会看了。反面教材是什么?坚固执着,不肯放下,死都舍不得放下。示现的什么相?示现的是堕落三途。你可不能责备这些人,说不定这些人里面很多都是菩萨示现的,有可能。无论是正面反面都叫你觉悟。我们看到反面,领悟到了,这是错误的,这个对我们灵性提升是有伤害的,对我们脱离六道轮回是有障碍的。你明白了,看清楚了,这不能不放下。所以正面的要学习,反面的,接触到之后有警觉,立刻能够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有,赶快改,依教修行。
 
  我们经念了,念得很熟,讲得天花乱坠,没做到;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的经,《疏钞》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与我不相干。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不一样了。讲的时候,我真干,这经是谁的经?是自己的经,自己真性里面的经,跟诸佛如来的经无二无别。自己从心性里面流露出的智慧来理解,跟清凉大师的无二无别。这是什么?自他不二!我跟清凉不二,我跟诸佛不二,生佛不二。你懂不懂这个意思?这个境界、这个义趣,你能不能体会?果然是信受奉行,你能够体会到;你不是一个真正信受奉行的人,你体会不到。
 
  听的时候是好听,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耳边风,没有留住。虽然留不住,耳边风也有好处,为什么?总是听过!慢慢听,听的时间长了,就是古人所说的长时熏修。长时间熏修,它真的就进去了,让你领会到心性,它就发生作用。所以长时间的熏习好处太多了,你真正得利益之后,这叫欲罢不能。而且经教跟现实生活完全融成一体,然后你才晓得,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现实的生活就是,现实的工作就是,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一不是。才知道原来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跟我们自己生活上点点滴滴,就是圆圆满满的大本《华严》。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些数字是形容的,你不要把它看作是个定数,你就又错了,你又起分别执着。形容什么?无量无边。「大」是性体、是法性,「方」是法相,「广」是作用;也是空假中,「大」是空,「方」是假,「广」是中,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智者大师说不思议经,妙不可言。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七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八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陀礼敬谁?To whom did the Buddha pay homage?[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5[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四十七世 慈受怀深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二一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栏目:慧门禅师]
 瓢勺斟味[栏目:无常]
 如何供养如来?[栏目:永海法师]
 冥阳两界共同离苦得乐[栏目:仁焕法师]
 万事忍为贵[栏目:宣化上人]
 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十)[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