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一五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这五首偈的后面清凉大师的钞文,今天我们从钞文看起。「又上云等下,显真正菩提心体,有其三意,初约三心菩提,二约三观,三约四弘。今初明大智心,次慨众生迷此下,大悲心,后悼昔不知下,大愿心。即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故上如次,即直心、大悲心、深心也」,我们就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解释上面的疏文,疏文昨天我们学习过,从「深心信解常清净」这一段。清凉在此地给我们开示得很多、很详细,他分三个段落来解释。
第一个段落就是讲「三菩提心」。从大师开示当中,我们知道至诚心、直心就是大智心,这个说法让我们对于三菩提心更清楚、更明白。通常我们讲三菩提心,都是依据《观无量寿佛经》跟《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三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论合起来看容易明白,今天我们把清凉大师的说法跟经论这三个会合起来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知道至诚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真诚到极处,智慧就开了,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前。直心,《论》里面讲的直心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我的心很直、我的心很诚,但是智慧没有开,那不是直心,那不是经上讲的直心。所以一定要学习经教,否则的话,往往我们把经文的意思错会了。要知道佛菩萨没有讲错,是我们听错,意思会错了,这个事往往有之,可以说很多很多。
其次,讲到「慨众生之迷此」,则生起同体大悲,这就是大悲心。非常感慨。迷此,「此」就是指前面两句非常重要的开示,学大乘的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一句,「本来是佛」,谁本来是佛?自己,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个个都本来是佛。在前面,我画了一个转凡成圣的示意图,我们的公告栏上都贴着有,那就是「本来是佛」,这是真心。佛是真心、至诚心,佛是法性,法性本具无量智慧,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的「大智心」;大智、大悲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深心讲得多,深心你看大师讲的信解清净,我们平常是用《无量寿经》经题上修学的纲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深心。信解都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凉大师给我们讲,「与理相应,方曰深心」;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信解就是深心,这是自己。但是现在迷了,不知道了,不知道烦恼是菩提,不知道生死是涅槃。现在我们在经教里面听佛说的,听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解的,我们是不是就知道了呢?没有。我们现在的知只可以说是听说,听说有这么回事。听了之后,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半信半疑,所以这一生的修行就修得很苦。如果听了真正的相信,我们修学的心态就不一样,真的相信,我们修学的心态就马上转变成真干。
真干的样子是什么?放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清凉大师讲的「本来是佛」,意思完全相同;「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现在是我们自己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是个什么佛?是个具足妄想分别执着的佛。我们佛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被妄想分别执着盖覆住,这三个是染污,严重的染污,像灰尘一样。妄想是第一重灰尘,分别是第二重,执着是第三重,厚厚的灰尘盖住,完全看不见了。
像前年我访问印尼,去参观印尼一个佛塔,规模很大,在日惹,叫婆罗浮屠。听说这个塔过去大概是几百年的时间都被灰尘、泥沙埋在底下,没有人知道,所以还好没有被破坏。最后有人在那个地上挖东西挖出来,才知道底下有建筑。费了很大的工程,把这些泥沙、尘土统统移开,这个塔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情形就是这样的,我们的佛性在不在?在,没有损坏,只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像这些泥沙盖住了,一点都看不见。佛教给我们,只要把这个东西除掉,你就又露出来,就又现前了。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能、一样的相好,决定没有丝毫差别。你就会真正发心,我要放下执着,我要放下分别,我要放下妄想,真干!
妄想分别执着盖覆自性的时间太长了,不是短时间,太长了,就说是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一旦知道,要想把分别执着放下,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为什么?真正是无量劫来用它用成习惯,不知不觉的还是被它左右,难就难在这个地方。于是一定要高度的警觉,念佛法门是警觉,提醒我们,念念提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一声佛号都是本来成佛。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话讲得是一点都不错。所以自己有高度的警觉,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念念不迷,念念不邪,念念不染,这个才能成功。修行在哪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
觉正净是本有的,觉正净是佛,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觉正净,就是清净平等觉。净是清净,正就是平等,平等就正了。《无量寿经》好,就在经题上,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修学的总目标都在上面。对人、对事、对物,念念跟觉正净相应,可不能跟迷邪染相应,跟迷邪染就迷了,愈迷愈深,这往下陷,愈陷愈苦。要知道这个苦是假的,不是真的,冤枉受的;真的只有乐,没有苦,假的里面才有苦。有苦有乐,乐也是苦,那不是真乐。总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会修行的,他在这个地方用力,快!功夫成就快速。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为什么会有冲突?为什么会有不和?为什么会有对立?为什么会有矛盾?你细细想想,全是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分别执着是错误,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迷邪染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佛祖教导我们,放下对一切人的对立,放下对一切人的误会、对一切人的矛盾,你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是不二,诚敬的心生起来了。诚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诚;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心不诚!
真诚心里面,万善同归,我们常讲纯净纯善,那是自己,那是你本人。不净不善,这不是自己,那是灰尘、染污,不能把灰尘、染污当作自己,那就错了。我们染污久了,迷惑久了,现在要警觉,对人、对事、对物时时刻刻警觉,不再犯过失。别人对我不善,我对人要善,别人对我不尊重,我对他要尊重。为什么?他还在迷,我已经觉悟了。如果他对我不善,我也以不善回他,那就同样都迷,他迷我也迷,他邪我也邪,错了!可是觉不容易,唯有觉,功夫才得力;不觉,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境界现前决定又是迷邪染,自己的妄想执着马上就起来了,我们一般人讲的自己的见解,「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错了。你的真心里头没有想法,也没有看法,不但没有想法、没有看法,连我你他都没有。我你他是分别,从分别里头起的妄念。
觉悟的人,不但是开始觉悟,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示现,他有没有你我他?有。为什么有?不是他有,是你有。你有,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帮助我们,一定要随顺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认为这个现相叫我,我就跟你一样,称这个现相叫我,跟你好沟通。所以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他是随顺,他自己没有。在他来说,分别跟不分别不二,执着跟不执着不二,这叫不思议解脱法门。我们不是的,我们的分别跟不分别是二,不是一桩事,是两桩事,执着跟不执着是二不是一,我们样样当真。他们知道这不是真的,你怎么说都好,我都随顺你。所以佛菩萨得自在,我们得什么?我们得烦恼,我们有忧虑、有牵挂,不得自在,这是我们应该要明白的。你明了,你才知道怎么学,修行在生活里头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没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就不切实际了,我们世间人称它为什么?玄学。
你看我们过去迷了,佛慈悲。现在我们看我们的周边人也迷了,迷得比我更深。我听佛菩萨的教诲,已经渐渐觉得觉悟了,明白过来。我悟了,才能帮助别人,没悟,帮不上忙。悟了之后,不再干傻事,跟人家对立就是傻事,头一桩傻事,头号傻事。不跟人对立了,知道自他不二,尊重他就是尊重自己,帮助他就是帮助自己。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叫大智大悲,在日常生活当中悲智等运,生活在这个里面多快乐。凡夫,凡夫生活在迷邪染里面,苦!纵然是大富大贵,还是苦,为什么?迷邪染,怎么不苦?
「悼昔不知,誓期当证」,这一句是大愿心。过去不知道,犯下很多的错误,造作的罪业。造的善也是业,为什么?六道轮回,出不了轮回。善业、恶业是在轮回里面比较而言,在佛菩萨观察当中,叫染净,六道轮回是染,善恶都是染;四圣法界叫净,就真的清净了,为什么?善恶二边都没有,善恶不二。善恶二边都离开了,心真正清净,我们前面讲的「信解常清净」,二边离掉,这是常清净。如果不离,清凉大师讲得好,过去染,现在清净了,那清净有开始,有开始就有终了,有始有终就不能讲常。
常是什么?常,无始无终那叫常,有始有终不叫常。六道里头没有常,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只是生灭的时间长一点,他还是有生灭,所以不是真常。与法性相应,与觉正净相应,那是真常。所以六道里头没有,四圣法界里有相似,不是真实,真实要超越十法界。回归到法性,那叫一真法界,叫华藏世界,那就是真常,我们世间一般讲永恒、终极,佛家称那个境界叫涅槃。涅槃是梵语,意思是不生不灭,那才是真的。所以大愿心生起来,大愿是什么?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
我们今天,实在讲我是在《华严经》里面回归到净土的。早年我对净土不反对,最初是反对,学了七年之后,读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很受感动,不反对净土了。但是自己没有意思学净土,自己喜欢经教;叫我到念佛堂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我没有办法,念不下去,喜欢经教。讲经讲了不少年,讲了二十年,在台北开始讲《华严》,《华严》讲了一半,第一次讲《华严经》。有一天突然起了个疑问,善财童子学哪个法门?五十三参,他到底学哪个法门?文殊、普贤,这是华严会上的两大菩萨,我们非常尊敬,非常的仰慕,他们学哪个法门?结果《华严经》后面仔细去翻翻,查到了,这两个人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的学生,不但是他的学生,是他得意门生,看看五十三参,明白了,善财果然是师承文殊师利菩萨,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是德云比丘,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就想到,第一个老师是先入为主,这非常重要。五十三参表法,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他什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彻始彻终,善财童子念佛求生净土。当中经历许多的法门,那是成就他的见识。参访那么多善知识,跟他们接触,向他请教,了解他们所修的法门,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明了之后怎么样?很感谢,没有学他,就离开了,「恋德礼辞」;恭恭敬敬的向他道谢,告辞。善财没有改变法门,这个我在经上看到了,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这才回过头来下决心念阿弥陀佛,真干了。
如果不是《华严》、不是《楞严》,我不会修净土,所以我修净土是这两部经引导进来的,信解清净了,信解坚定!无论对人、对事、对物,这一接触,观察跟从前不一样了。所以忏悔,过去无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重了。接触到老师,李老师把净宗介绍给我,我都没接受,不反对。老师知道,清清楚楚,多次的劝我,我也没有认真学。在讲《华严经》里面明白过来的。以后,对老师以前的劝导生感谢心,苦口婆心的劝我,没有错,是自己的业障太重;认真学习,报老师的恩。
「三心菩提」,这是佛经上的一个比喻,叫「菩提心灯」,把菩提心比喻作一个灯,大悲是油,大愿是炷,诸位要晓得,灯没有油不会亮,没有炷点不燃,不能放光,大悲,大愿。然后才「光照法界」,这个光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根本智;它起作用,起作用叫后得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会下发菩提心,就是这个大智、大悲、大愿。大悲是个动力,救众生苦;大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是大愿;光照法界,众生无边誓愿度,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这一小段,清凉大师做了个总结,「直心、大悲心、深心」,大智就是直心,大愿就是深心。所以深心里面确实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这也就是世尊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成佛要以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看这是为什么?是为接引众生。你没有相好,换句话说,没有福、没有慧,众生不愿意接触你。众生接触你,看到你有智慧、有福报,他很羡慕。这个并不是菩萨需要的,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是不是真的要修?如果说真的要修,「本来是佛」就矛盾了。本来是佛,还修个什么?还要求什么相好?相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要求。没错,见性就不要求,没有见性的,要修。还有没有见性的佛吗?有。哪个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离开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那个佛要学,他是相似佛,天台大师讲的,不是分证佛,分证佛是真的,他是相似。为什么?妄想没断,无明没破,无明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连分别的习气都断了,功夫高。他要到六道里面,以佛的身分来教化众生,他要不要修?要修,百劫修相好。我们懂这个道理,在十法界里头做种种示现,接引大众。
佛在这里也在暗示我们,六道众生对相好很重视,也就是对福慧非常重视。你看哪个众生不求福、不求慧?佛的示现是个福慧圆满的人,所以跟众生接触能令众生动心,尊敬佛、仰慕佛,欢喜跟他学习,摄受众生的方便。如果是明心见性,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切,圆圆满满,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教讲佛的报身,讲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止。这是要我们重视形相,一定要给人有好的形相,才能够摄受众生。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理,我们今天学佛,在社会上接触一切大众,我们的形相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接触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知道,学佛的人懂礼、有礼貌,学佛的人善良,学佛的人温和。佛法里面讲律仪,不能不讲求,要持戒,要守威仪。威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社会各个阶层里面,我们都要表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意思就是在此地。唯有最好的榜样才能摄受众生,才能让大家见到你自自然然对你尊敬,跟你接近愈久,敬爱就愈深,你才能收到教化众生的效果。所以相好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钞》的第二段,「约三观者,悲愿为假观,前大智心中,直明本性清净,即是空观,烦恼即菩提,本来是佛,即中道观」,这是就天台三止三观来说明菩提心。从这些地方我们确实能体会到,大乘教里面,尤其是《华严》,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菩提心,不但是三心,三观、四弘,四因、四缘、四力都相应,怎么样说都圆满。这些地方我们学习要细心去体会,为什么?用到日常生活才得自在,慢慢的你也能够进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圆融,由此可知,有障碍的不圆融,有障碍肯定是有严重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淡薄,障碍就没有,没有障碍就得自在了。
三观,有次第,有圆融。把它分开来说,就是有次第,悲、愿是假观;本来清净,这是空观;生死涅槃、烦恼菩提本来是佛,这是中道观。分开来是次第,合起来叫一心。止观里面说,观不思议的境界,不思议境界就在眼前,没离开。也就是说,你要看诸法实相,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句话就是讲的法界全体。法界全体,我们一般讲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用哲学的名词来讲,性是本体,相是现象,理事因果是作用。从哪来的?一念。
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变现出来了,没有先后。科学家研究宇宙之间缘起是有次第的、有先后的,佛法里头没有,佛法一念。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讲,佛法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但是它确实是现代所必需。而世间所有一切学术在佛法里全都有,确实是不可思议。佛法既然是一念所现,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讲有能有所;佛法也讲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讲到不二,法法皆不二,这个境界用三观来讲,三观同时具足,即空即假即中。讲假,是从相上讲的,法相是假,大悲大愿是假观,法相。大智,智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所以大智是空;大智是体,是本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有没有?有。在哪里?找不到。实在讲,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没有生灭,《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你怎么样说都说不上。
宗门,禅宗里面开悟的人,师父来勘验他,就是测验他,「你说来我听听看」。他怎么说法?「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不出来,说出来都不是真实的样子。老师父听了点点头,给他印证,没错。说空、说有都不对,为什么?你能够说得出来的都是相对的。空有是相对,三观里头空假中也是相对,空假是一对,空假跟中又是一对。凡是能够思惟、能够说得出来的,全是相对的,也就是能说得出来,都是二、三。《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是二,能说得出来。如果不二,不二就说不出来了。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全是不二,你怎么说?不但不能说,想也想不出来,所以教里头才讲「动念即乖,开口便错」。这个境界当体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这三个怎么说法?体是空的,相是假的,用是中,中是用。
中国在古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懂得中庸。你看《四书》里头不是「大学」、「中庸」吗?懂得中庸之道。所以主张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懂得用中。佛法到中国来之后,讲中道,中国有中庸之道,所以一拍就合。换句话说,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这一进来之后,大放异彩,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然后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跟中国文化整个融合成一体。儒释道,一而三,三而一。
讲到真正发菩提心,就是你要懂这个事实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诸法的真相。依这个,也就是依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法性、法相,发无作无为的大悲大愿,提升自己,教化众生。这就是前面清凉大师所说的与理相应,这是真正发菩提心。这是什么境界?初住菩萨的境界,境界不远,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所见到的全叫做色,用一个字做代表,耳所听的用个声,鼻所闻的用个香,舌所尝的用个味。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森罗万象,要晓得这些境界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空是讲它的性,色性不可得,声性不可得,香性、味性、触性、法尘之性都不可得,见闻觉知不可得。有没有?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没有,它虽有形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都是从体上说。
体跟相是一不是二,古人用比喻来教导我们,让我们容易体会。譬如金,用金比作体,用器比作相,「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相跟体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体是空的,相难道是有吗?你要说有,看错了。所以这个「有」,佛家上面加个「妙」字,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讲法性,妙有讲法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你懂得这个东西,你在法相里面就不会再起心动念,你就没有分别执着。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成佛了,这就是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就这个意思。
凡夫对这个事实真相,虽然就在面前,迷而不识,不认识,就在眼前,完全不知道。所以你要问,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有什么差别?跟你说,一点差别都没有。要说差别,就是一个是认识很清楚;一个是迷惑,完全不知道,差别在此地,差别在作用。觉悟的人,明白人,就是佛菩萨,他们的作用是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他懂得教化众生,提升自己。还有什么提升?提升是我们说的,在他确实没这个念头。我们说提升是什么?任运,自然的断无始无明的习气。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报告,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断,只有慢慢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可是他也有一点加行,什么加行?普度众生,对他断无始无明习气肯定有帮助。所以菩萨慈悲,众生有感他就应,感应道交,一丝毫都没有差错。有感就应,得大自在,大乘教里面常讲「悲智双运」。所以统统在面前。
明白事实真相,心地如如不动,就是定;境界了了分明,就是慧,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真的智慧,你没有分别,你没有执着。诸位要晓得,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八识是迷了自性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八识是迷惑的自性,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有了妄想分别执着,我们把它换个名词,就叫它做八识,八识就是自性。八识,如果把妄想分别执着除掉,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八个识统统都有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在起作用的时候稍稍有点不同,阿赖耶的无明重,末那执着重,意识是分别重。所以法相宗里面修行的指导纲领,「转识成智」,在什么地方练?都在日常生活,真正要练功夫。眼见色,学什么?学不分别,学不执着。不分别,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分别的观察,妙观察。不执着,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不执着,万法平等。修行最重要就是两个,转八识成四智,八识有因上转、有果上转。果上转是我们做不到的,因上转了,果上就连带转了。所以转八识成四智,功夫就在六、七二识,我们要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学不分别、学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还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难了。如果不分别、不执着,要是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那不就成了白痴吗?他不是白痴。
所以古人用的比喻好,古人讲修行人用心像镜子一样。我们每天都照镜子,你看镜子照得清不清楚?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古人常提醒我们,「用心如镜」,那就是转识成智。只要不分别、不执着,六、七两个转了,第八识就转变为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变成成所作智。这一转,叫四智菩提,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菩提。
由此可知,佛说得太多,说得太好了,太详细、太明白了,我们没有听懂,没有去照做。法门真的是无量无边,都是互相贯通的。无论从哪个法门契入,成就都是圆满的,我们要学的。学,初学,佛有方便,善巧方便。方便怎么学?叫你学随缘,不要学攀缘。攀缘,你里头有分别、有执着是攀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恒顺、随喜里头,只要不出大错误,都行!什么小小错都不放过,就没法子修行,只能修福,不能修定,不能修慧。真正修戒定慧,那就要睁个眼睛、闭个眼睛,大致上不错,行;没有一样不行,样样都好,不执着,学不执着、学不分别。
你要在这上用功,不要很长的时间,真正要干的话,半年就有效。效果是什么?心清净了,妄念少了,智慧也开了。智慧开是什么相?看东西看得明白,经看得懂了,看出意思来了,听讲也听懂,在旁边听别人说话也懂得。你自己会知道你智慧开了,不像从前懵懵懂懂。经论所说的烦恼轻、智慧长,半年就能够看到效果,一年就很显著。你会怎么样?你会法喜充满,这就是离苦得乐。从前迷惑,迷惑生烦恼,活得很辛苦。明白之后,不生烦恼,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白,快乐!人家欺负我,让他欺负,不要紧,没有什么大伤害。我们吃亏上当了,处之泰然,哪有什么吃亏?哪有什么上当?一切法本来空寂,上什么当?吃什么亏?
世间人讲的是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是场梦,哪样是真的?身体都不是真的。所以遇到这些事情,把《金刚经》四句偈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常常念这四句,你就非常坦然,你真懂得了。不做不会真正懂得,我们常讲「听说」,不晓得什么意思;真正去做就懂得,你就得受用。世间人最担忧的、最烦恼的、最操心的,放不下。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财色名食睡,亏吃大了!殊不知这些东西即空、即假、即中。所以《般若经》上讲得那么详细,「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么还要执着?为什么还要分别?执着分别就是把假的当作真的,以为它真有。
现在这个社会,一般人最重视的,就是烦恼最重的,贪财,好象人活在世间就是为贪财而活的,你说冤不冤枉?财利增长贪心,贪心到哪里去?前面我们读过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在五欲里头,长贪心,饿鬼因。他修的是什么道?我们很清楚,他修的是饿鬼道,不是菩萨道,不是声闻道,不是佛道。他的目标就在鬼道,勇猛精进要去做鬼,这有什么法子?如果里面还加上瞋恨、加上嫉妒,他修的是地狱道,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干这种傻事情?人命无常,转眼果报就现前。不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是这一生第一桩大事!纵然不能够明心见性,也不能堕三恶道。
分别执着里头要懂得善法,就是世间法讲的伦理、道德、因果、智慧。你在这上面好好的修,念念不违背伦理道德,不悖因果,你的果报在三善道,不在三恶道。这是迷惑里头比较轻的,不会造恶,走天道。真正觉悟的人不走天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与三观相应,即空、即假、即中,菩提心现前,修菩萨道,修成佛之道。这个就完全正确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提升灵性。到这个世间来不容易,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好事,好事要闻佛法;不闻佛法,得人身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轮回心造轮回业,出不了六道轮回,生生世世在这里头流转,没出头的日子,你说多可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还不会放下吗?自然就放下了,很痛快的放下,放下就是。
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这是根,会修的人从根本修,把这个放下。这一放下之后,平等性智就现前;只要有对立,平等性智就没有。这里头非常微细,要很细心的去观察,细心的去思惟、去观察。真正肯放下,功夫就会得力;不肯放下,功夫不得力。如果说,我们从理上放下,事上不需要,那个事会障碍你。为什么?你还是牵肠挂肚。事修帮助你契理,这是佛告诉我们的。诸佛菩萨给我们的示现,也是这样教导我们。你只要细心去观察,诸佛菩萨是不是这样教我们的?事事无碍,虽然无碍,诸佛菩萨还是把事相放下。无碍,可以不放下,理上讲可以,为什么?当体即空,有无是一不是二,何必在事上放下,要多此一举?是的。多此一举,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法?为众生,众生在迷,迷就执着。菩萨做如是示现,是帮助众生,让众生在这个地方体会,在这个地方观察,他才能觉悟。帮他一把劲,他如果真的看懂了,他也就真的放下了。这就是大悲大愿,做种种示现,诱导你脱离六道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作用在这个地方。
有时候也有很多反面教材,统统会看了。反面教材是什么?坚固执着,不肯放下,死都舍不得放下。示现的什么相?示现的是堕落三途。你可不能责备这些人,说不定这些人里面很多都是菩萨示现的,有可能。无论是正面反面都叫你觉悟。我们看到反面,领悟到了,这是错误的,这个对我们灵性提升是有伤害的,对我们脱离六道轮回是有障碍的。你明白了,看清楚了,这不能不放下。所以正面的要学习,反面的,接触到之后有警觉,立刻能够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有,赶快改,依教修行。
我们经念了,念得很熟,讲得天花乱坠,没做到;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的经,《疏钞》是清凉大师的《疏钞》,与我不相干。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不一样了。讲的时候,我真干,这经是谁的经?是自己的经,自己真性里面的经,跟诸佛如来的经无二无别。自己从心性里面流露出的智慧来理解,跟清凉大师的无二无别。这是什么?自他不二!我跟清凉不二,我跟诸佛不二,生佛不二。你懂不懂这个意思?这个境界、这个义趣,你能不能体会?果然是信受奉行,你能够体会到;你不是一个真正信受奉行的人,你体会不到。
听的时候是好听,听过之后就没有了,耳边风,没有留住。虽然留不住,耳边风也有好处,为什么?总是听过!慢慢听,听的时间长了,就是古人所说的长时熏修。长时间熏修,它真的就进去了,让你领会到心性,它就发生作用。所以长时间的熏习好处太多了,你真正得利益之后,这叫欲罢不能。而且经教跟现实生活完全融成一体,然后你才晓得,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现实的生活就是,现实的工作就是,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无一不是。才知道原来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依正庄严,跟我们自己生活上点点滴滴,就是圆圆满满的大本《华严》。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些数字是形容的,你不要把它看作是个定数,你就又错了,你又起分别执着。形容什么?无量无边。「大」是性体、是法性,「方」是法相,「广」是作用;也是空假中,「大」是空,「方」是假,「广」是中,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智者大师说不思议经,妙不可言。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