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九八页:
演【如上所引诸因,或为国王王子,或为轮王,或为比丘,或为法师,或供养佛,或说法利人,或发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谓根深果茂,源远流长,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这一段还是解释《钞》里面讲阿弥陀佛因地上修行之事,《钞》里面举《一向出生菩萨经》的一段经文,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总结,这总结的意思非常广泛,不仅是阿弥陀佛因地一生的修行,而是指弥陀因地生生世世的修行。菩萨应世是随众生的机缘,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此地所举,国王王子、轮王,统统是菩萨的示现。由此可知,他在示现的过程当中,生生世世都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修六度万行。下面总结说,根深果茂。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人家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成就,随著功夫增进果位,一直到圆满成佛。
演【今人一行不修,欲希胜果,其犹拳石未办,欲累七层宝塔,其可得乎。】
这是说我们现在,这也是深深警惕我们的。当然我们过去在因中也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过我们自己反省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修行,现在还是凡夫,还是业障烦恼重重,不得解脱,绝对不是菩萨乘愿再来的。如果是菩萨乘愿再来,他心地清凉自在,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没这个能力。此地这个教训,我们要记取。我们是天天在修,却没有一样是认真在修,不肯认真修、老实修,要想求得殊胜的果报是难事。下面有个比喻,「拳石」,像拳头大的小石头,这么小的一块石头都没有,你怎能堆成七层宝塔?这个比喻是说:佛菩萨之果地是要积功累德才能修成,绝对不是投机取巧可以得到的。
演【微妙法门者,谓心法妙,佛法妙,众生法妙。】
这三个妙,《法华经》里面讲得最清楚。「妙」,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法:第一是「心法妙」,心能现一切万法,而不染一切万法,它妙就妙在此地。如果现一切万法,再染一切万法,这心就不妙了。凡夫的心不妙,为什么?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尽是在打妄想。虽然跟诸佛菩萨一样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但是为一切法所染、所缠、所缚,这就不妙了。他不知道万法无有自性,一切万法本来空寂,不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染著在一切万法,妙心就失掉,迷失了妙心。第二是「佛法妙」,佛法是觉,佛法是不迷,是对於妙心、妙境(妙境就是底下讲的众生法)这个事实真相了了通达、自在无碍,这叫佛法妙。第三是「众生法妙」,众生法是讲的相。这三句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心法妙」就是本体妙,「佛法妙」就是认识妙,哲学里面讲的认识论,「众生法妙」就是现象妙。哲学里面讲本体、现象、认识。佛法就是认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能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经典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他清楚。「众生法妙」就是所现的一切相。此地的众生,不单是讲有情,包括无情。所有一切现象,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自心变现之物,确实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万法是心变现的,心一念善就变四圣法界,一念恶就变六凡法界。
法界是圆备的,正是六祖所讲「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变现的时候是「一界现九界隐」,现,它只会现一个境界、一个法界,其余九法界就暂时不现。这些法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几度空间。我们人法界是三度空间,畜生法界是三度、二度,鬼神法界是四度、五度的。人死后投胎,实在讲是空间转变,从这一度转成那一度,就是这么回事。这样说法,一些学科学的人他能体会,他也会承认,这是理论上讲得通的。一切法界是「唯心所现」,心清净现净土,心不清净现秽土,一切统统是由心变现。所以修行不在境界上修,要在心地上修。心是根本,心是能变,境是所变,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疏【称理,则自性本来成佛,是十劫义。】
这一句我们看《钞》的解释。此地的『十』,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定数,它是表法的。底下举《华严经》做一个例子:
钞【华严举十,是表无尽。即今自性成佛以来,何止威音那边更那边,尘沙劫又尘沙劫也。】
这是给我们讲真话。这几句《演义》有小注:
演【华严举十表无尽者,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
举一个「十」,举一个「终」,取它圆满的意思。
演【千为十百,万为十千,经中数事,必举十者,表无尽也。】
这是我们从《华严经》上看到,《华严》无论说哪一法,它都说十法,这就是代表法法无尽,法法圆融、法法无碍,显示出《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此地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本经古德称为小本《华严》,所以它里面的义趣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讲四无碍法界,本经也具足四无碍;《华严》讲「十玄门」,本经也具足十玄门,这是其他经典里面所没有的。所以古人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 》为小本《华严》,的确是有根据的。这是说明,自性本来成佛是无尽的、没有边际的意思。佛在《华严》、《圆觉》上明白的跟我们宣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从这个地方看的。所以这是谈不上时间,这个地方「十劫」就是表无始无终,表这个意思,本来成佛。
『何止威音那边』,「威音」是讲威音王佛,这是世尊在经典上跟我们讲,说无量劫之前,这个数字非常大,有一尊佛出世叫做威音。经上常说,威音王之前,没有老师,自己可以悟道;威音王之后,如果没有师承,那都是天然外道。所以威音王以后应当要有师承,这是我们在《坛经》上玄觉禅师那一段看到的。
钞【若定执十劫,昔人道,犹是王老师儿孙。】
有些人看到这个经文他执著,经上说「十劫」,他就执著真的有十劫。真的有十劫有没有错?没错,见得浅。如果能见到阿弥陀佛本来成佛,这就见得深,意思就圆满。事相上讲十劫,是从迹象上看,是阿弥陀佛现前这个阶段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希望我们读经、听教都能消归自性,这里头有无量的功德,不希望我们仅仅执著在言语文字相上,这样虽然能往生,品位很低,凡圣同居土。如果能在经上处处见性,称理就是见性,就是消归自性,将来往生西方极乐是上上品往生,生实报庄严土。从这个地方能见到大师对后人的苦口婆心。『犹是王老师儿孙』,这是禅宗的公案。
演【犹是王老师儿孙者,南泉姓王,常自称王老师。】
禅宗南泉祖师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俗家姓王,所以常自称王老师。
演【黄檗至南泉。】
黄檗禅师在禅宗也是很有名,这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黄檗是晚一辈,年轻的时候参学,就是到南泉那里向他请教。
演【一日斋时。】
有一天中午午斋的时候。
演【捧钵向南泉位上坐。】
黄檗的境界也相当高,他在用斋的时候捧个钵到南泉的方丈席坐下。南泉当时是方丈和尚,黄檗是清众。
演【南泉来见便问。】
南泉一看到就问他。
演【长老什么年中行道。】
禅宗中真正有道行的人,不管是久学或者是初学,久修初学他们眼睛里面都是平等的恭敬。正如同六祖大师当年在黄梅,他是已经明心见性,见到寺院里面带发修行那些十几岁的年轻人,他都称上人,这个称呼非常恭敬、非常客气。自己谦虚,称他为长老,「长老,你什么年中行道」?行道就是修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修行多久了?
演【檗云威音那畔。】
他这个答覆也很了不起!你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我说威音王佛以前,威音那畔。
演【泉云犹是王老师儿孙。】
南泉说:那你还不如我,你还是我的晚辈!这个话,诸位能听得懂吗?他们两个一问一答,里头含什么意思?『威音那边更那边』,这不得了!为什么还比不上南泉?这里面真正的意思,黄檗还著相,南泉已经不著相。虽然你讲到「威音那边更那边」,还是著相!依然落在数量里面,他还没有完全把妄想执著打掉,还有妄想执著。南泉妄想执著没有了,没有了就说不上什么年代。一个是著相,一个离相,这不能比!意思是:还是晚辈,还没有跟我平起平坐。
这个地方取禅宗这个比喻,说明定执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这是著相,著相就决定不能见性;离相,才晓得本来成佛。阿弥陀佛本来成佛,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本来成佛?自他不二。莲池大师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化主阿弥陀佛这一段介绍完了,下面要介绍十方世界去往生的这些大众。前面一段讲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老师,现在我们看看那一边的同学。
◎【二化伴 初见在 二往生】
这一段经文分为两个小科,前面第一小科是「见在」,第二小科讲「往生」。我们看第一段:
◎【初见在 初声闻 二菩萨 三总结】
第一段里面有声闻众、菩萨众,后面还有个总结。
经【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疏【主必有伴,先声闻,次菩萨。】
老师一定有学生,如果没有学生,他怎么能称老师?学生里面有声闻、有菩萨。
疏【明皆贤圣之侣也。】
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圣贤人,没有凡夫,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我们在大经里面看到,西方世界是纯一菩萨世界,说天人、说声闻,有另外的一个意思,不是真正的天人、声闻。称『声闻』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他在他方世界是证声闻果的,从初果到四果统统都有,听到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发愿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从前是声闻,还称他声闻,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西方世界虽然是平等世界,但是断惑不相等。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还没断,就称他声闻,因为他跟十方世界断证的小乘果位相等。十方世界见思烦恼断了,证声闻果,在西方极乐世界,像我们这带业往生去的,到那个地方当然先断见思,见思烦恼断了,就等於他方世界的声闻。千万要记住,西方世界连声闻、缘觉都没有,哪来的人天!
疏【今初声闻,声闻者,闻四谛声教而得证果。阿罗汉者,拣非前三也。不言缘觉,摄声闻中故。非算数者,甚言其多也。】
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们看下面《演义》,这一段可以说是佛学常识。
演【四谛声教者。】
这是讲苦集灭道。
演【一、苦谛。】
「谛」,就是真实的意思,一般人讲真理,真真实实的事情。「苦」是讲果报。六道苦,这是事实,一般人在苦里不知苦,这是愚痴。所谓觉悟,就是知道人很苦,知道六道很苦,这就是有相当深度的自觉。知道六道苦,他才肯发心离开六道。如果在六道里还没有觉察到苦,他怎么可能想离开六道?迷觉就是从这里分的。知道人生苦,知道六道苦,这个人觉悟了,这个人开悟了。
演【二十五有,依正二报是。】
二十五有,《教乘法数》、《佛学辞典》有解释。「有」就是有生死果报,有因当然就有果。佛把六道轮回里面因与果分成二十五类,称为「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分配在三界六道。「依正二报」,这是总说。
演【别则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
「二十五有」不常说,因为太麻烦、太多了。我们常常把它归纳,说它的纲领,纲领就是六道里面依报、正报。
演【一、地狱道,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造业轻重在心!譬如造恶业,他的心很猛很利,这个造得就重。譬如杀生,用怨恨心、极深的仇恨心,手段非常残酷,这个罪就重,结罪结上品罪。「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如果他用的是恶心、恶意,这罪就很重。「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心里面贪、瞋、痴。无论是对世法、对出世间法,只要有十恶在,统统是障道!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参禅,为什么不能开悟?不要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什么原因?十恶这个习气太重,障碍我们修行,障碍功夫,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继续再造,就是造地狱。地狱从哪来的?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谁都没有办法去救你。千万不要以为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将来堕地狱,地藏菩萨会来救你;存这种心就错了,地藏菩萨也救不了你。地藏菩萨能救的是觉悟的人,本身觉悟了,他可以帮忙;你本身不觉悟,佛菩萨帮不上忙,绝对不是他不慈悲。
演【二、畜生道,作中品恶逆者,感此道身。】
「恶」就是十恶,「逆」就是五逆。造五逆十恶的心比地狱道稍微轻一点,没有那样毒狠,这是到畜生道。
演【三、饿鬼道,作下品恶逆者,感此道身。】
下品,造作五逆十恶的心就更轻微。这一段《演义》是用十善、十恶来解释六道轮回。
演【四、修罗道,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他修不修十善?修十善。为什么修十善称为下品?修十善的时候,心里带著傲慢,所谓贡高我慢。这样的人,我们在现前往往也能见到。他真的做好事,虽做好事,总认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在寺院里面做好事比赛,譬如出功德做一个事情,人家出一万,我出两万,我要在人家前面,这是傲慢心、贡高心,这都是下品善,将来在阿修罗道享福。这很痛苦,阿修罗是斗争坚固,不但跟外人斗,自己跟自己也要斗。
演【五、人道,四洲不同,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及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四洲」,是讲须弥山的四面,四大部洲,每一洲的人种不相同,但是因果相差不多,「皆苦乐相间」,有苦有乐。过去在因地「行五常五戒」,五常是儒家所制订,儒家教育是以伦常为主,这是教学的宗旨。「伦」是伦理,「常」就是道德规范,换句话说,做人基本的条件: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常」。「常」是永恒,决定不能改变、决定不能缺少,就像我们人生活在世间一定要吃饭、喝水,不吃饭、不喝水,人就不能生存。《左传》说「人弃常,则妖兴」,人要是没有五常,这个人就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那个妖魔鬼怪不能害人,为什么?我们一看到害怕,老早都躲起来了,害不了人!真正害人的妖魔鬼怪,你见到会很欢喜!仁义礼智信这五样东西统统没有,就是妖魔鬼怪现前。
五常跟佛家五戒相同:「仁」是仁慈,就是不杀生;「义」,应该的,就是本分的,一个人能守本分就不会偷盗,义就是不偷盗;「礼」,就是不邪淫;「智」,就是不饮酒,酒饮得醉醺醺的就糊里糊涂;「信」,就是不妄语。五戒相当於五常,这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五条做不到,来生得不到人身,三途去了。我们今天所造的,所作所为,当然出不了六道,六道里面我们造的是三善道还是三恶道?不必去问别人,自己清楚明白。起心动念如果违背五戒十善,必堕三途。佛很慈悲,把这桩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听话,还要继续造,这个不能怪佛,怪自己!责任是要自己负的。
「及中品十善」,一个人能守五常、持五戒,修中品十善,来生才能得到人身。人身难得而易失!我们今天得到人身,就是过去生中「行五常五戒,修中品十善」,这一生感得的果报。如果这一生不继续努力做,人生很短,失掉之后再也得不到了。佛在大经上常说:人身难得而易失。为什么难得?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我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的恶念多还是善念多?这就明了了。如果恶念多,念念违背五常五戒十善,当然就三途去了,哪里还能得人道?所以想一想,再得人身的确不容易。
演【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
天有二十八种,就是二十八层,每一层天果报不一样,当然他的因行也就不相同。
演【修上品十善,及禅定为因,感此道身。】
单修「上品十善」,最高只能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要修禅定,没有禅定是去不了。欲界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是未到定,禅定没有修成功,他有禅定的功夫,禅定没有成就。如果禅定成就,他就离开欲界到色界去了,色界、无色界四禅八定。禅定最低的成就是什么?禅定里面没有欲,什么欲望?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你还有没有这个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你初禅天就去不了,你所修的禅定修得再好,也是欲界的四层天,这里面受果报。真正禅定修成功,五欲断掉了,财色名食睡这五种都可以断掉,饮食可以不要了,禅悦为食。我们今天为衣食奔波,苦不堪言!禅定成功不要饮食了。所以禅定功夫愈深的人,他的饮食愈少,为什么?心清净;心清净,能量消耗少。
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能量的来源。身体是一个机器,机器活动要能量来推动它,饮食就是能量,天天补充。吃下东西,肚子里面就是个化学变化,把它变成能量吸收,我们叫营养,其实就是能量。这些能量消耗在哪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妄念愈多,你吃的东西就愈多;妄念少,你就吃得少。有些人要学日中一食,要持午,他的妄念很多,妄念断不掉,又要想学,学是为什么?还是为名闻利养,充面子好看,我日中一食,你们都做不到。他消耗那么多,补充东西不够,结果一定生病,他不正常!人家修定真有功夫,心地清净妄念少,他需要自然少,所以这是自自然然的,没有一丝毫勉强。
佛在世时,跟佛的这些出家人每天出去托钵,一天吃一餐。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罗汉更深、心地更清净,消耗更少,半个月吃一餐就够了。这是什么?因为他有身体在。如果身体不要了,饮食也就不需要。所以二十八层天,下面六层欲界天有饮食,初禅以上没有饮食,饮食断掉了,睡眠也断掉了。真正有禅定的人没有睡眠,有睡眠的人证明这个人没有定。坐在那里睡觉,那不是定;有禅定的人坐在那里不是睡觉,他是在入定,跟睡觉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他是清醒的,他不是昏沉的,睡眠是昏沉。
可是色界以上,色界、无色界,从初禅以上,除了修禅定(四禅八定)之外,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那叫上上品十善。所以初禅以上的人,决定没有瞋恚、忌妒、决定没有什么心里不高兴,如果有这种现象这是欲界的,色界天人没有。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知道,可以仔细观察自己到什么境界。心地稍有一点清净就误认为我已经得一心不乱、我已经得禅定,这叫增上慢,这是误会,不是真正的成就。
演【上来所释。】
以上所解释的。
演【从地狱至非想天。】
非想天是第二十八层,四空天里面最高的一层。
演【虽苦乐不同,未免死而复生,生而复死。】
这讲六道,纵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有数量的,时间到了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落,而且堕得很重。堕得重的原因,就是将要堕落的时候他毁谤三宝,认为佛欺骗了他,他不知道他的境界没出三界,他认为他那个境界就入了无余涅槃,就成佛了,「成了佛怎么还会退转?怎么会堕落?那以前诸佛所讲的话全是骗人的。」所以谤佛谤法,毁谤三宝决定堕地狱,这谓爬得高摔得重,一个跟斗栽下来到地狱去了,地狱里面多半都是这些众生。
演【此是藏教实有苦谛。】
四谛配在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我们六道凡夫所认识的,我们长时观念当中所感触到的,确确实实六道轮回。这一段讲的统统果报。
演【二、集谛者。】
「集谛」是讲因,你受的果报,有果必有因。佛为什么不先说因,他要先说果?这是说法的善巧,因为讲果报,这是你当前所受的,你容易感触到,你能体会得到,然后再跟你解释什么原因我们现在活得这么苦,你会留意去听教。
演【即见思惑,又云四住,又云枝末无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
见思烦恼,佛在经上说了很多名词,名词不同,意思是一样的。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说许多名词?这是有用意的,佛教我们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言说相,所谓依义不依语,名字随便怎么说,只要意思是这个就对了,不要在名相上去执著去争论。所以这种说法目的还是破执著的。在这些名词上,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见思烦恼,你懂得什么叫见思烦恼,底下讲四住烦恼、枝末无明、通惑,界内惑就是三界之内的迷惑,你就都明了了,一个知道,统统都晓得了。
演【见惑有八十八使。】
见惑有八十八使,也叫做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就是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总共九九八十一,这叫见思烦恼。集谛就是见思烦恼。
演【以五钝五利十使。】
「使」是比喻,在从前,人犯了罪,公家派公差抓人,「使」就是抓人的,好像现在的刑警队一样。诸位想一想,见惑这个刑警有八十八个,思惑有八十一个,这么多刑警天天在伺候你,要抓你,你还能跑到哪里去?你没有法子,跑不掉了。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我们把这些归纳为五钝使、五利使,只要把这十条搞清楚,八十八品跟八十一品大致上都可以了解。「五利」,利是讲猛利,虽然猛利,但是要断还真的比较容易,这是讲的见惑。见惑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第三个是戒取见,第四个是见取见,第五个是邪见;总而言之,这五大类就是我们现在所讲错误的见解,见是见解、惑是迷惑,你的见解错误、见解迷了,有这么五大类。思惑,思是思想,你想错了,你的思想迷了。思想上有迷惑,也有五种:贪、瞋、痴慢、疑。总共合起来十种,就是五钝五利十使。五钝是思惑,五利就是见惑。
我们一般人都把这个身体看作是自己,这叫「身见」,这是一切祸患罪恶的根源。善恶标准在哪里?佛给我们说,凡是自利的都是恶,凡是利他的都是善。我们往往听不懂,我自己有好处、有利益的,怎么叫恶?诸位想一想,你明白见思烦恼,你就能觉察到,凡是自利的,自利是增长我见,我要破除!要破身见、破我执。你这我执、身见天天在增长,念头一起来先想著我,说老实话,我们一切修学都没有这个增长来得快,来得坚固!起心动念没有别的,头一个是「我」,你说这个我执多坚固,怎么能出得了三界?你要想出三界,要破我执。佛说过,人我执、法我执,破了人我执就证阿罗汉、辟支佛果,破法我执就证菩萨、成佛。所以我执不容易打破,起心动念第一个想到我,有几个人把我忘掉?所以菩萨法,第一个修布施,布施用意在哪里?希望把我忘掉。布施是念念想别人,不想我!这个利益无量无边,能叫你永脱轮回,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哪里是布施一点财物,得一点人天有漏的福报,不是那个意思!布施的目的就是把我见、我执舍掉。佛教菩萨念念不想自己,念念想众生,这个方法比小乘的确要高、要妙。小乘破我执非常不容易,他的方法很笨拙。大乘菩萨这个方法善巧,他就是起心动念都不想自己,念念想如何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利益了,自己是众生之一,当然也得利益。所以他没有替自己著想,这是大乘菩萨修学的善巧方便。所以,头一个破身见。身见的祸患无穷!不但是了生死,就是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它也是第一个大障碍,只要有这个东西存在,很难往生。
第二是「边见」,边见是错误的见解。边见是什么?六道凡夫个个都有,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讲的相对的观念。相对是二边,我们说我,我的对面是他,都是相对而建立的。有长,长的对面是短;有大,大的对面是小;善的对面是恶,这叫边。你有二边的见解,二边的见解不是真的,二边的见解是迷不是悟。六祖在《坛经》里说,二边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有二边,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换句话说,禅定决定得不到。你要想真正得禅定,我们念佛人想真正得清净心、得功夫成片,必须把二边舍弃。
我们在《坛经》看到,惠明追六祖,去夺他的衣钵,最后被他追到了,这个衣钵真的有护法神护持著,他是四品将军,居然衣钵他拿不动,这才真正发惭愧心,晓得这不是人力可以夺取的。向惠能求法,惠能教给他:「不思善,不思恶」,善恶是二边,边见!你把这二边放下,二边都舍弃。这个时候点他一句,「正在这个时候,什么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他在一句话之下就开悟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悟?二边没舍掉。他那时候是至诚恭敬,真正忏悔心、恭敬心,老师怎么教他就怎么做。二边舍掉之后,一句话就点醒了。迷悟实在讲一念之间!我们今天怎么点都点不醒,不能开悟,就是你从来没有曾经一刹那离开二边!西方科学家说我们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相对的世界就是佛法讲的边见。
「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就是执著!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成见都是错误的,并没有把事实搞清楚。佛法里面解释这两句,「非因计因」,不是这个因,他误会以为是因,这叫戒取见;「非果计果」,不是这个果报,误以为是果报,这叫见取见。
譬如生天,生天是果报,要怎样才能生天?在古印度有持牛戒的,持牛戒是学牛,牛吃青草,他也去吃青草;牛替人耕田,他也替人耕田,天天吃青草,他以为这个样子将来他就可以生天了。什么人修?当然不是普通人,还是相当有功夫的,就是他在修禅定,禅定当中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他就误会了,「原来牛死了生天」,看人死了都堕地狱变饿鬼,他就去学牛了。这就是他只看到事实,不晓得真正的因缘。生天是修上品十善,牛怎么会生天?所谓果报通三世!绝对不是它这一生中做牛有什么功德会生天,是它过去生中曾经修上品十善,这个时候因成熟了。这个修定的人看到,他不晓得过去的事情,他误会了,认为这样就可以生天,这叫做戒取见。
见取见果报,有很多人认为生天,天是永生,因为生到天上这就不生不死了,得永生了,这是个错误的观念。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还是要六道轮回,何况欲界天?所以这不是真正的果报。不是真正的果报,误以为是真实的果报,坚固的执著,这叫做见取见,这是错误。这两种,一个是因上的成见,一个是果上的成见,都是属於妄想执著。
第五类叫「邪见」,不属於前面四种,一切错误的知见归纳在一起,称为邪见。在三界四谛分配之下,总共有八十八品,八十八种。思惑有八十一品,归纳起来就是五钝使,钝是很迟钝,不容易断,你想断它,所谓藕断丝连。五利使是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一觉悟还真容易断;五钝使是贪瞋痴慢疑,很不容易断。
贪是贪爱,这是生死根本。古德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念不一不生净土」,怎样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头要专一。所谓「一」,决定不能夹杂,决定不能间断,真正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念叫一。「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出三界了生死、脱轮回成佛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贪爱一定要断,决定不是个好东西,我们生生世世被这个东西害惨了。瞋恚是地狱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傲慢、怀疑是断善根的业因。为什么我们的善根不能现前?傲慢,对於圣教怀疑,跟你讲了不相信,这就难了。古圣先贤无量劫苦修得到的经验,得到宝贵的教训,提供给我们,我们不相信,我们不愿意接受。像念佛法门是无量诸佛无量劫中修行所得到的结论,最微妙的法门传给我们,我们对它怀疑,难信之法!
八十八品跟八十一品怎么来的?《教乘法数》里头有表解,这是属於佛学常识,在此地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