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略释禅观、禅乐与禅病(郑士钢)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9

略释禅观、禅乐与禅病

郑士钢
 
禅观 即坐禅观念真理,其法是:外息诸缘,心不散乱,念念返观内照以修习“明心见性”之圣道。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自西域,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为初祖;二、三、四祖长夜观心,胁不着席;五祖弘忍云:“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六祖慧能天资绝伦,一悟本心,即成佛道;神秀大师则主张明镜勤拂拭,能起到消磨积习的作用。列位祖师都是禅观典范,千古至尊。禅学的传入,不但历代大德禅师辈出,而且对儒学影响亦盛大。宋朝理学家朱熹(1130~1200)云:“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又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明朝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8)云:“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又云:“悟后六经无一字,静馀孤月湛虚明。”这些都属禅观范畴的写照。此外在习禅观时,可兼观想念佛,以免空荡无据;在修净土时,亦可结合禅观,有益于摄心、参悟。永明延寿禅师(904~975)云:“有禅有净士,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又云:“弥陀口口称,自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禅观与念佛有机的结合,是修行的一大捷径。

禅乐 习禅之人,静坐一室,清贫因厄,似乎痛苦,然而其心清净,万虑俱寂,心中融融,自然能得轻安、寂静、适悦心身之妙味。以德润身,心广体胖,鹤发童颜,气度非凡,胸怀洒落,自有真乐。

禅病 俗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魔”非是外来的魔鬼,而是内生的妄念。诸如贪爱心、嗔恚心及思念过去、未来种种念头,均为禅观之病魔。明憨山大师云:“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先贤王阳明云:“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是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又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一切妄念,根深蒂固,若妄念绵绵不止,即所谓“魔高一丈”,“深山静坐也徒然”。而其副作用则是心阳独亢,真阴日耗,阳盛阴虚,必然产生头痛、眼晕、失眠、心悸、五心烦热、口乾舌燥等病症。心病还须心药医,必须摆脱万缘,下定一心,奋发一志,念念不忘于思想深处“返观内照”。若本性澄澈时间多了,则妄念必然减少;到本性澄澈无障翳时,则一切妄念自然潜消、默化。“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禅病”之有!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能大师思想初探
下一篇:走自己的路——谈谈对禅的粗浅认识(圆明)
 禅门高僧南泉普愿禅师(远尘法师)
 禅的真谛的体悟(李富华)
 正法眼藏击节(陈士强)
 《坛经》导读
 《坐禅三昧经》中五门的思想及意义(蔡宏)
 坐禅和意识(东郁雄著 陈建华译)
 坐禅的哲学(柳田圣山著 何燕生译)
 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吕建福)
 生活禅与二谛思想(戒毓法师)
 说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大乘师徒关系[栏目:祈竹仁波切]
 十二、水陆法会[栏目:中国佛教仪轨制度]
 情绪的四放[栏目:郑振煌居士]
 为什么每次唱忏悔偈都会流眼泪?[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孝敬父母如供养菩萨[栏目:净慧禅语]
 Forest Wat, Wild Monks[栏目:Buddhadasa Bhikkhu]
 多年豆腐帐可追 Recalling the Tofu Debts of Many Years Pas..[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群兽过河[栏目:佛教寓言故事]
 知足常乐 惜福感恩——新年新愿望[栏目: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