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7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三二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三大段第二个小段,「三十九颂,明所具诸位」。我们看第一个小段,「初三颂,明十住位」,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若为诸佛所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得发起菩提心。则能勤修佛功德。】
 
  这个地方有『勤修』,有『佛功德』,意思里面就含着有治地住跟修行住。我们还是先把十住菩萨做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我们来看偈颂。前面我们讲到三住「修行住」,第四个位次叫「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生贵,我们从名称上能够体会到,顾名思义,贵就好比世间的贵族。世间第一等的贵族是皇族,皇上的子孙,尊贵到极处。这个地方把它比喻作佛,如果我们能够得到佛的气分,受到佛的气分。中国人讲气分,外国人讲磁场,能够接近佛的磁场,当然就不一样了。而实在说,前面经文讲得很清楚,本来是佛,怎么会没有佛的气分?佛的气分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丝毫差别。现在我们佛的气分没有了,不是没有,而是有了障碍,这种障碍把本来佛的气分确实是扭曲了,变成很不好的气分。
 
  我们今天住在这个环境里面,实在讲地球上,释迦牟尼佛或者是圣贤出世的时候,我们相信那个社会都有佛菩萨的气分。从哪里知道?从佛菩萨、圣贤教化影响所及,我们能体会到。现在虽然是乱世,社会上普遍的气分不好,可是真正学佛的人,依教奉行的人,只要你能够放下见思烦恼,也就是说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能感受到佛的气分。你能感受到,跟你在一起的人他们感受不到。从这个事实你就能体会到,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从谁的心想生?从自己的心想生,一点都不错!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古德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不但是我们现前的社会,佛告诉我们,畜生道里面、饿鬼道里头、地狱道里面,都能修行证果!不过我们能体会得到,环境愈不好,修行愈困难,这是事实。到什么时候才能不受环境影响?佛在经上不是没有说,说得不明显;虽然不明显,中上根性的人不难体会到!真正不受外面环境影响了,小乘须陀洹,《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就做到了。为什么他做到?他将我、我所放下了,就是经上常说的,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我们就《华严》里面所说的,放下了执着,还不是完全放下,放下一半;思惑是一半,见惑是一半,你只放下这一半。不再计较是非人我,不再执着这个身相,你看身都不执着,身外之物当然更容易放下,它怎么能够影响你!
 
  小乘须陀洹,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就受佛的气分,这是十信位里头。位次要往上升,二信、三信、四信、五信,愈是往上升接受佛的气分就愈浓,就是这么个道理。在我们来说,我们连初信位都没有证得,这个自己要清楚。初信位为什么没证得?我依然执着这个身是我,这就没证得,这个要知道!证得初信位的人,他自己晓不晓得?他自己晓得。明显的现象,烦恼轻、智慧长。不但如此,六通里面有两桩他恢复了,虽然恢复得不很大,他有了,哪两种?天眼通、天耳通。
 
  天眼是能透视,现在中国人所讲的特异功能,能透视。隔着墙,那边房间里面有人,他能看得很清楚。天耳通,那边人在讲话,我这儿听得清楚,这两种能力恢复了。如果这两种能力没有现前,你自己要知道,我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不是初信位的菩萨,就是凡夫,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能不能有点佛的气分?也能得一点,小小得一点。要怎样才能修到?要决定依教修行。依教里面头一桩,我们净土宗的修学,我们说感应的事情很多。真正如理如法的老实念佛,一般讲三年,你就有这个感应,你自己会觉察到有佛的气分。对于世缘能放得下,没有贪恋,十善、三皈、五戒不会犯了,也就是说做到了,那就有佛的气分。气分虽然不强,非常可贵。
 
  过去从来不知道有佛,没有亲近过佛陀的教诲,不知道有佛性,不知道本性本善,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不知道!接受佛陀教诲之后明白了,明白就是觉悟,这小悟。惭愧心生起来,要认真努力学习,不能把时光空过。只要认真持戒念佛,确实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彼此冥通,就通气了。我们一般说感应,这样子渐渐你就契入如来种。如来种大家都有,如来种有点动了,有点松动。凡夫因为烦恼习气太重,把你的如来种全部盖覆住,不起作用,虽有若无,非常可惜。这是四住菩萨,生贵住。
 
  五住菩萨,「方便具足住」。前面四住全都是自利,为什么?自己修行没功夫,没有得真实利益,不能帮助别人;自己功夫得力了,一定要帮助别人,所以方便具足。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换句话说,最恰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自利利他。这里举个例子,「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我们一般常讲相随心转,相貌是真的转了,没有修行的人,相貌是随着业力转;真正修行的人,相貌是随你的功夫转。功夫,尤其是念头,世法里头常讲,连算命看相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你的心善,相貌善;心清净,相貌清秀;有智慧,一看你是聪明智慧相;有福德,一看福相。
 
  我们要转一切恶为一切善,这个功夫怎么做?恶的念头要断,恶的想法要断。善恶的标准,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诸位一定要晓得,十善是纲领。你要不知道怎样去修,最便利的方法你可以参考《感应篇》,可以参考《弟子规》,这是最方便的。或者你去学习《沙弥律仪》,《沙弥律仪》里面有十条戒、有二十四门威仪。二十四门威仪就是日常生活必须要遵守的,那是性德,是佛菩萨的威仪。如果我们觉悟了,我们真的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这就是。放下之后,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举止是自然就是这样的,哪里要学?诸位要晓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本来就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的思想、言行、举止,拿这个来对一对,几乎都违反了,这是什么原因?你要觉悟,这是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善。这些戒律都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一切善法,迷失了自性,把这些善法扭曲了,变成恶法。自性里面决定没有杀害众生的,现在看到小动物没有恻隐之心,任意的杀害。自性里头没有偷盗的,现在往往看到有些东西,自己需要的就顺手牵羊,有意无意就想占别人便宜。这个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头本善,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迷失了自性,我们依照圣贤的行谊来学习,学习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恢复性德,这才是主要的目标。世出世间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的思惟,他们的言论、行谊,是自性流露的,记录下来就是这些戒律,这些规矩。我们依照这个来学习,帮助我们断烦恼,帮助我们证菩提,帮助我们恢复自性。
 
  方便具足,一开头举例子,从相貌上讲。我们在讲席当中说过很多次,你修行有没有功夫?看到你的相貌、看到你的谈吐、看到你的动作,就知道了,决定瞒不过人,无法掩饰。掩饰,做个假象,可以欺骗一些中下根人,上根利智瞒不过!真正有道德、有德行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怎么能瞒过他?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自利利他要常常想着,怎么个想法?常常想利益别人,就是真正利益自己。佛家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西方宗教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中国五千年前老祖宗教人「父子有亲」,亲爱!你就晓得慈悲、爱是性德。我们今天迷失自性,爱没有了,心里面都是怨恨,这个念头愈迷愈深。怎样破迷开悟?把怨恨消除,把本性里面的性德、爱心找回来。
 
  爱心找回来,你先学着爱人,然后回过头来就是自爱,爱人跟自爱是一不是二,不自爱是决定不能爱人。可是学习,是先从爱人,然后自己真正知道自爱。这是性德的原点,我们失掉了,现在要把它找回来。找回来的最初方便就是学着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舍己为人,你就很容易,真的不难把它找回来。常常想着,起心动念都想着利益众生,把自己的性德逐渐的恢复;自己性德恢复了,自然就能够影响别人,中国古人所讲的感化别人。不但能感化人,能感化众生,动物给你感化了,也能感化植物。能感化植物,你想想能不能感化天地鬼神?能!天地鬼神跟你彼此冥通。冥通是感应,不知不觉就有感应,这叫冥通。
 
  第六位「正心住」。前面是讲的外面,正心是讲里面,里外是相关的。为什么不把正心放在第五,把方便具足放在第六?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道理?实在讲不难。第五住是在学习,从事上认真努力在学习;到第六住,得清净心。得清净心,你的形相当然转过来了,「非仅貌相,心相亦同佛也」。在你修学过程当中,肯定先是相貌,然后从内心里头真正转过来。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心一同全都同了。我们自己在这么多年修行过程当中,这个事实真相体会到了。虽然我们没有,不要说十住,十信位我们都没有得到,但是理是相同的。真正改过,真正断恶修善,确实相貌改变,命运也改变了。
 
  了凡先生接受云谷大师的教诲,用功过格每天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过就改,天天学改过,天天学自新。你说他的相貌有没有改?相貌改不难,非常容易。就跟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一样。起个念头,相貌马上就改变了,一念善,你的相貌确实善的气分出现;一念恶,恶的气分出现了。陈希夷有《心相篇》,所谓是「心者貌之根」,心是我们相貌的根源。你要是佛心,那当然就是佛相;菩萨心,就是菩萨相;罗汉心,就是罗汉相。反过来,你要是畜生心,就是畜生相,畜生愚痴;饿鬼心就是饿鬼相,鬼是贪婪;地狱心就现地狱相,瞋恚、愤怒,相随心转。
 
  佛是什么心?佛是平等心、慈悲心,平等慈悲,慈悲里头没有高下,平等的,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爱心没有条件。知道什么?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个自性,同体!现在人所说的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讲席对这桩事情讲得很多,常常讲是不是很繁琐?一点都不繁琐。为什么?没做到。前几天有个同修跟我说,学佛学了十几二十年,他说最近几个月他才觉悟,过去都认为自己学得很不错;现在一觉悟,真不行,佛的教诲不但是没做到,真的不懂。他来告诉我,现在渐渐懂得了,也认真努力去做,很欢喜。这个例子很平常,不希奇,许多修行人都是从这里过来的,只是时间长短各人不同。你看有人二、三十年才回头,才真正觉悟;过去功夫不得力,没懂。不是没听经,至少听我讲经也听了十来年,有没有听懂?没有听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当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们也明了,学佛是知难行易;换句话说,你真正懂得难,要做太容易了!千经万论,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说什么?无非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白。事实真相是什么?法性常存,是真的,就是自己的本性,禅宗里面讲见性成佛。你哪天把法性明白了,你就是佛,本来是佛!在法相,法相是从法性变的,影像,《楞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是从法性里面生起的,它跟法性有没有障碍?没有。古人的比喻比得好,佛经上的比喻,法性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现在面对着电视机前面的萤光幕,萤光幕就是法性,萤光幕里现的这些现相就是法相,你说法相跟法性有没有障碍?没障碍。为什么?这个相对萤幕丝毫染着都没有,没有妨碍它,也没有染污它。
 
  佛教给我们,哪天我们要懂得用心如镜,你就知道你自己本来是佛。我们现在麻烦在哪里?麻烦在法相里面迷了法性,以为法相是真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迷了法相,把法相当真,就起分别、就起执着,麻烦就出来了。妄想分别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好象是扭曲了法相,实际并没有扭曲。如果它真的是扭曲,那就不叫虚妄了!这个道理很深。这一关突破了,菩提道上就有很大的进展。知道什么?妄就是妄,妄本来空。所以虚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虚妄,你要懂得那个妄字,你就了解事实真相。
 
  佛经里面,《般若经》上常常讲妙有,妙有非有,你不能说它有,你不能说它没有。现相是有,它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它没有自性,有自性是真的,没有自性是假的。法相有自性,所以佛叫它做实相,诸法实相;从八识变现出来的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虚妄的。虚妄的,你误会了,以为它是真的,亏就吃大了,你在里面生起分别执着,亏吃大了。你迷在里面,迷而不觉,起了错误的念头,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邪知邪见。严重的邪知邪见染污了身心,这个染污还是假的,不是真的染污,就好象作梦中的事一样,你说冤不冤枉?这桩事情,大乘经教里面,佛常常讲、时时讲、处处讲,那个听个几次的人就觉悟了,上根。这从前李老师跟我讲,绝对不是听一遍就开悟,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话就有道理。你总得千遍,一千遍不能开悟,再一千遍,你把悟门找到,诀窍找到了。那就恭喜你,锲而不舍,你就会明白了,恍然大悟。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着看下面第七住,「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增长」。身是讲方便具足,心是讲第六正心住,身心都与法性相应。日日增长,天天向上提升,这就不退了。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修行人在菩提道上进步的少,退步的多,退的太多了。一个班上的学生,真正不退转而成就的,或者有一个、二个,或者是一个都没有。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上面六住一直看下来就不难明了。第一个真正的原因,他没有真正发菩提心,所谓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发的心不真,也就是说他没有真诚心,没有清净心,他的心念念还有自私自利,念念还有名闻利养,念念还有五欲六尘,还有贪瞋痴慢。怎么能不退?遇到殊胜的佛缘,他真的是很有善根,缘具足的时候很像个样子;这个缘一旦没有,外面境界恶缘现前,马上就随着外缘走了,就退了。决定不止古人所讲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止!一日暴之,百日寒之。那有什么办法?
 
  能叫我们念念增长而不退转,《十善业道经》里面,佛就有一段非常精采的开示。「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一句了不起,我初学佛看到这一句,就寒毛直竖,无比的欢喜,这一法太重要了。这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这太希有了,一切世间不只三恶道,不只三善道,还有声闻、缘觉、菩萨道,九法界众生都有苦处。什么方法能断一切世间苦?我们读到经文,「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常念,心善;思惟,思想善;观察,行为善,又还要求着务必要念这三个善,心善、思想善、行为善,念念增长。增长的秘诀,「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那是真的增长!
 
  末后给我们讲,这一法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人天的根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它为根本。这段开示太重要了!你要是真正体会到,我相信你决定全心全力修学。为什么?一切世间真的太苦了,离苦得乐莫过于此,怎么能不认真干!十善业道为什么你做不到?这段开示你没听懂,知难行易。怎么没听懂?没听懂再听。如果听上一千遍,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用上个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每天专听《十善业道经》。到哪天真的豁然大悟,你完全落实了,那就恭喜你,无上菩提你把基础做好了。无上菩提,菩萨五十二层阶级,就好象五十二层大楼,你地基做好了。
 
  没有十善业你没有地基,没有基础,没基础是你人天基础都没有。人命苦短!不要以为一百年很长,你问问一百岁的老人,他告诉你一弹指耳。中年以上的人,逐渐对于人生苦短有了体会,年轻的人不懂,五十以上的人懂得了。回头想想童年的时候就像昨天一样,再过五十年也像这样一样快!我们这样宝贵的时间,这样浪费掉你说多可惜。光阴、身命应该用它来提升自己,这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最聪明的人,没有糟蹋,没有浪费;用在其他方面全都落空,你不能不知道。日日增长没有别的,不能有不善夹杂,你就要远离一切不善,你的善法才能增长。什么是不善?自私自利是不善,名闻利养是不善,五欲六尘是不善,贪瞋痴慢是不善。你能不能远离?
 
  自己有福报,这福报是过去、今生修得的,修得的福报给别人享,你就对了;自己要享福,肯定堕落在我刚才说的十六个字里,不能享福。释迦牟尼佛在世,就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他真有福报,为什么要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做出形象给我们看,福不能享。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物质生活上缺乏一点,有些不足,也就是我们勉强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这样是什么?这样你有出离心,你知道苦。物质生活一富裕,把苦忘掉了,也就是警觉心没有了。所以人生苦短,必须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脱离六道,要脱离十法界。
 
  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要修十信!十信心满,到贤首菩萨这里,再断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了。我们经读到此地,知道是真难,真不容易,我们这一生行吗?可以说自己毫无把握。那我们就另找第二条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行!没有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也能往生。你要知道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等于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前面还有个位次,叫初果向。方向、目标是初果,他还没有达到初果,这是什么位次?我们现在的位次。我们现在没有证得初信位,但是我们把方向目标定在初信位菩萨,那就相当于初果向,这个位次就能带业往生。如果你的方向不是这个方向,不是这个目标,往生就难了,就不容易,这一定要懂得。
 
  初果向修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现在搞不透彻,太简单了,它只是十条。有没有具体的,像条文,具体的这些条文让我们来学习?有,具体的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诸位想想对不对?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不一样,中国人的心量大!自古以来,你看古书里面很少讲国家,开口都是什么?天下,讲天下,突破国家的概念。中国在古书上很少讲爱国家,它讲什么?爱众生,《弟子规》里面讲「泛爱众」,众是众生。泛爱众可见得,众是众人,「凡是人,皆须爱」,那个「人」没有说是我们本国本族的人,没有!超越种族,超越国家界限。凡是人皆须爱,你看这个心量多大,比小乘心量大;小乘虽然把见思烦恼断了,心量没有拓开。
 
  所以中国佛教,唐朝中叶以后,都是用儒、道来做基础,无论是在家出家那些修行人,哪个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也就是儒家教育的根本。很少人没有学过《感应篇》、《阴骘文》的,因果教育,都知道善恶果报。中国人的思惟,虽然讲到天地鬼神,但是到最后无不是归结到人本,一切都是为现在活在世界上的人来着想!中国学术可以说是人本的哲学。
 
  现在人讲人权,未必真的懂得人权;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所说的,真正是人权。利人利己,利国利家,把大的放在前面,个人放在后面,所以他的智慧天天增长,有进无退。不像西方,西方是个人主义,以自己为本位,人人都是以自我为本位,怎么会不侵犯别人?于是利害就有冲突,天天起心动念已经是冲突,冲突怎么能化解?起心动念是我的利益,如何保持我的利益,决没有想到别人的利益。中国人的思惟,起心动念是众生的利益,不一样,所以他才能不退!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我们希望自己学业、道业都能够精进不退,你要懂得不退的道理,你能够掌握住,才真正做到不退。做到不退,心量一定要大,念念利益别人;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泛爱众的心,你要说不退,那不可能。
 
  下面第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你看前面讲的相同佛,第五方便具足,相同佛;第六心同佛;第七不退,日日增长,于是佛的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前面讲气分,这个地方就是很明显了。《华严》讲十身,一般大乘,佛都讲三身,三身跟十身意思完全相同。三身是十身的略说,归纳;十身是三身的广说,细说。通常讲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十身里面讲,有智身、有化身。我们现在讲,我们现在的身是业报身;菩萨的报身是智慧身。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也是;八信、九信、十信,在这个地位上,佛的十身灵相他也有了。虽然有,当然没有如来那样的明显,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断尽!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还有;分别没有了,分别习气还没断干净。所以他确实是有明显的这气分,自行化他起很大的作用。
 
  下面第九位,「法王子住」。九这个地位,十住是第九住,往上去十行是第九行,十回向是第九回向,十地是第九地,遇到九都讲法师位,都称之为大法师。法王子是菩萨,菩萨要教化众生,要教学。下面有个解释,比喻「由初发心到生贵,皆名入圣胎」,前面讲的全都是自利,好象入圣胎还没有出世。到「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到第九法王子这出胎了。由此可知,当中方便具足相同佛,心同佛,不退,到童真虽然有自利利他,利他是真正自利,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何自利?利他才是真正自利,以利他为手段,得到自利是目标。你不能利他,你就没有法子自利。
 
  譬如,这个经典里面讲得很多,而且我们自己在这么多年来也把它证明。我用财物利他,财布施、财供养,得财富,财施、财供养是因,得财富是果报,愈施愈多;法供养、法布施是因,长聪明、长智慧是果报;无畏施、无畏供养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世间人有活到一百岁的、一百二十岁的、一百四十岁的、一百六十岁的,有!健康长寿。你从这果报上就能看出他在修因,三种布施都做,认真的学,没有疑惑、没有顾虑,三种果报都得到。现在你为什么不修?你没有懂,你的烦恼习气非常严重。严重在哪里?现在既然有这么一点点,舍不得,你就被卡在这个地方,障碍住了,非常可惜;什么时候搞明白了,你就会真干。
 
  说到这个地方,善知识太重要了,五十三参里面讲的善友,就是我们一般人讲老师,太重要了。你跟一个老师学,你对这个老师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尊重的心?中国古人讲的尊师重道!表面上恭敬没用处。什么是真恭敬?依教奉行者真恭敬,那老师真教你。教导你的,你能听得懂,你能理解,你能落实,你能够做得到,这样子师资道合!老师教给你,我就干,干了当中再证明,证明老师讲的对不对。佛教人,高明在此地,佛所教的,都叫你去证实。譬如教你修三种因得三种果报,你相信、你理解了,你去做,后头一定证得,我们讲证明。你说这是不是科学?科学是讲实证的,没有证据你也不相信,真有证明。
 
  我学佛五十五年,这个教训是五十五年前,这第一年,章嘉大师教我的,我能够依教奉行,所获得的成果,你们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年年还有进步?这些年来我常常跟诸位说,不是年年进步,是月月有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念念为别人着想,没有一念为自己着想,进步快,障缘少了;为自己着想,常常有障缘,为众生着想,障缘愈来愈少。身体在世间是为众生做事的,用一般人的说法,是为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助缘愈来愈多,感应不可思议。我要没有通过这么多年的实验,谁能相信?能相信的人有福!为什么?能相信人的有智慧,他看破了,他明白了。还不相信,还半信半疑,那是业障很重,慢慢看,再看几年,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为什么?真体会到了,你会真干;你不肯真干,你没有听懂,你没有开悟。
 
  到法王子,这是法师地位,前面是利他还是自利,这个地方真正是利他,可以换过来讲自利利他;前面是利他自利,以利他为手段,以自利为目的。到法王子位,法师位,自利是手段,利他是目的。自利是什么?要不断向上提升,精进不懈。那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永远没有止境。为什么?你上面还有十行,还有十回向,还有十地,还有等觉,还有妙觉,我要不断向上提升。为什么?我提升的时候,我帮助众生的智慧、帮助众生的能力、帮助众生的福报愈来愈大,岂不是自利是手段,利他是目的?不一样。古人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前面八个位次,入胎、坐胎,没有出胎,到法王子位,形相具足出胎了,这比喻很好。
 
  第十「灌顶住」。你们想想灌顶,这是比喻,古印度王子登基,就是他要做国王了,行灌顶的礼,太子行灌顶礼接受王位。「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印俗」,印度的风俗习惯,「王受位也」,这叫灌顶。灌顶的意思很多,我们普通一般学密的,上师给你灌顶,那不是受王位,那叫授记,你将来一定作佛,你相不相信?我相信。为什么?本来是佛!这个要懂得。但是灌顶,你不能不知道,在你头上洒点水,那是象征,表法!你要懂得实质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阿阇梨,我们一般讲金刚上师,在密宗,他是金刚上师的地位。他在《大乘无量寿经注解》里面,把灌顶这个名词说得很清楚,诸位看注解的时候不能够疏忽。他说灌是什么意思?灌是传授的意思,传法传给你;顶是什么意思?顶是最殊胜的法门,把这个法门传给你,叫做灌顶。这是从实质上讲,不是从形式上讲,我们要懂得。
 
  大乘教里面至高无上的法是什么?就是《大乘无量寿经》,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我们读梅光羲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序文,那个序文很长,一定要看,你才会明了《无量寿经》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他里面告诉我们,隋唐时代中外高僧,外国有高丽的、有日本的,到中国来留学的高僧,曾经在一起讨论经典,从印度传过来的经典这么多,哪一部经第一?几乎大家都公认《华严》,所以称《华严》为根本*轮。如同我们现在读书一样,《华严》是佛学概论,称之为第一部经。可是《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讲极乐世界的经是《无量寿经》,所以《华严》最后是入《无量寿》。于是乎这些高僧大德们就说,《华严》、《法华》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乘法,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这两部一乘经是引导人入《无量寿》。这样一来,《无量寿经》就变成第一了,第一里面的第一。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你们读了《华严经》就晓得,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领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同生极乐世界。我相信净土,皈依净土,就是看到这一段,这才死心塌地;在过去,我对净土很尊重,但不愿意学习。而兴趣最浓厚的是《华严》,其次是《楞严经》,最欢喜的。读了这个之后才明了,《楞严经》也是归净土,你看二十五圆通就知道。「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是引导楞严会上同归极乐。你要细看你才能发现,粗心大意,因为它不像《华严》这么明显,确实有这个意思。我被这些大经大论引导我归《无量寿》,我相信古人的话,我本身是个例子。
 
  到第十住,十住在这个地位上他圆满了。佛子堪行佛事,有智慧、有能力代佛弘法,佛力加持他,这叫灌顶,是这么个意思。你明白这个意思,你今天读这些大乘经,你每读一遍就是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天天念,天天灌顶,这个要懂。不是上师拿几滴水洒在你头上叫灌顶,那是形象,不是实质。我们真正修法,念佛、读经、回向这才叫真正的灌顶,要懂这个意思,不可以误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四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九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二六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追随祖师 直至嵩山 Pursuing the Patriarch, He Follows Him S..[栏目:达摩祖师西来意 The Intention of Coming from the West]
 二十亿耳[栏目:圣开法师]
 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2010年极乐法会开示[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九疑 路远难到、女人及根缺不生疑[栏目:林克智居士]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瞻病苦戒第三[栏目: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不知是否正确:中观思想是共大小乘的,如果执于偏空,即执一切法归于...[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恶语之害[栏目:持戒]
 《妙法莲华经》浅释—见宝塔品第十一[栏目:法闻法师]
 二五五 鹦鹉本生谭[栏目:第三篇]
 修药师佛法病消得善梦[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