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
在我们的社会团体,乃至生活周遭里,常见一些大器晚成的人,经过时间的沉潜,一飞冲天,鹏程万里。这正是说明,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过岁月的熬炼,就如松柏也需要经过霜雪严寒的洗礼,才能成长得更为蓊郁葱茏。
沉潜就是为了蓄势待发,沉潜就是为了等待因缘。鲸豚沉潜于大海,幽兰深藏于山谷,能够禁得起沉潜的人,才会有更高的成就。正如一年的树木只能当柴烧,十年的树木可以制成椅凳橱柜,百年的树木才能成为栋梁。
自古以来,一般的读书人都非常讲究沉潜,他们不急于出仕,重在涵容养量,以期大器晚成。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都是经过了沉潜,才能散播自己的盛德清香。
佛教的高僧大德,更是隐于山林,陆沉于大众之中。像净土宗的慧远大师,三十年不出庐山;像南阳慧忠国师,四十年安居一处;像道楷禅师虽受政要宴请,一时不便回绝,但当已经允诺的约会到期时,他毅然留诗出走。诗曰:「昨日相约今日期,临行之时细思惟;为僧只宜山中住,国士宴中甚不宜。」古德们的高风亮节,他们对沉潜的功力,就是如此深厚。
懂得沉潜的人,都是真人不露相,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高手不必急于展露锋芒。能够养深积厚,不轻易显露光华,才是沉潜的高手。雍正皇帝的官邸名为「潜邸」;孔明先生沉潜于隆中,世称「卧龙」。朱元璋沉潜于寺院,经过沙弥生活的磨练,才有开创大明江山的能量;六祖惠能大师潜藏于猎人群中,十五年的岁月之后,才能成为中华文化之光。
总之,中国古代多少的君子圣贤,隐于山林;佛教里许多发菩提心的菩萨,隐于禅寺。如:日本的滴水和尚沉潜于乞丐群中,印度八世纪的寂天菩萨沉潜于那烂陀寺,最后终于成为一代高僧。中国的香岩智闲禅师,经过一番沉潜后,「动眉扬古道」,佛法都能写在脸上。
因此,虽然人生光阴苦短,吾人也不一定都要隐居山野,陆沉林泉,像现在的神童、天才,能够早期展现才华,贡献社会,服务人群,并无不可,也非不好。只是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不可轻易采撷;母鸡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早熟的动植物和早成的人生,争取时间发挥所能,固然很好;但是当因缘条件尚未成熟时,能够自我沉潜,以待因缘,也不见得没有未来!《人间福报》2002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