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四课
 
{返回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49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04

第四课

思考题

  1.跋黎堕阇尊者对你在积累福德方面有何启发?

  2.在做供养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根据偈颂简单介绍巴沽拉尊者。

  4.为何耶输陀罗要感受六年怀胎之苦?

  5.为何罗睺罗要感受六年住胎之苦?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十六罗汉经常游化人间,在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见过他们,尤其是哪里有僧众讲经说法,他们更是经常去闻法。正因为如此,藏地有这种传统,统计僧人数量时要加上十六罗汉,比如一个班有五十个僧人,统计时就要按照六十六人算。

  (八)跋黎堕阇尊者

  顶礼圣跋黎堕阇,居于西牛货洲中,

  七百大阿罗汉绕,双手结作等持印,

  加持上师久住世,加持佛法遍兴盛。

  顶礼圣者跋黎堕阇,他居于西牛货洲,被七百位阿罗汉围绕 ,双手结等持印。愿跋黎堕阇尊者赐予加持,令具德上师长久住世,令佛法如意宝周遍兴盛于十方。

  在《贤愚经》中,有跋黎堕阇尊者的详细介绍。佛世时,舍卫城一位长者家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相貌端严,一生下来就紧握双拳。父母掰开他的手,发现两手各握一枚金钱,而且金钱一被取走,马上又会重新生出。以此因缘,父母给他取名为金财(即跋黎堕阇)。金财长大后,萌生了出家的念头。经过父母开许,他出家成为一名沙弥。成年以后,他在僧众中受比丘戒。受戒时,他次第向僧众顶礼,每顶礼一次,双手按地处就出现两枚金钱。僧众们都感到很惊奇。受戒后,金财比丘精勤修习,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陀:“世尊,金财比丘往昔造了什么福德,为什么一生下来就手握金钱?”佛陀说:“九十一劫以前,毗婆尸佛出世度化众生。当时许多长者竞相供养佛陀和僧众,有个穷人见到富人们供养佛陀和僧众,生起了随喜心,便用卖柴得来的两枚钱供佛及僧。以此功德,九十一劫以来,他一出生就手握金钱,世世财富具足。那个穷人就是金财比丘的前世。”

  在《阿育王传》中,有一则类似的公案。有一次阿育王供养僧众,一个仆女见到阿育王修积福业,心想:国王这样供养僧众,来世福报会越来越大;而我因为前世的罪障,今生不能广作福德,将来会越来越贫穷。想到这里,她心里非常难过。后来,仆女扫地时拾到一枚铜钱,便以欢喜心将铜钱供养僧众。事后不久,仆女就因病去世了。命终后,她投生为阿育王的公主,一生下来就紧握右拳。阿育王掰开她的右手,发现握着一枚金币,而且金币随取随生,无有穷尽。阿育王觉得非常稀有,便问耶奢阿罗汉:“尊者,我这个女儿前世造了什么善业,为什么她手中常生金钱?”耶奢尊者以神通观察后,告诉阿育王:“这个女孩前世是大王宫中的仆女,当时她用拾到的一枚铜钱供养僧众,以此善根转生为您的公主,并且生来就有如此福德。”

  看看这些稀奇的公案,我们确实不能轻视积累福德,也不要觉得微小的善法没有利益。实际上,在没有掺杂吝啬、傲慢等烦恼的情况下,即便对三宝作微少供养,功德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今后要重视积累福德。

  需要提醒的是,积累福德虽然很好,但也要慎重观察。现在许多人喜欢供养个人,如果他们供养的是圣者,那自然没什么可说的,但如果供养的不是圣者,功德就不一定很大了。

  在我看来,要想积累大福德,最好是供养僧众。拿我们学院来说,常住僧众有几千人,这么多僧众中不可能没有圣者,如果对这些僧众作供养,肯定能积累大福德。

  现在有些人行持善法缺乏智慧。因为事先没认真观察,和上师关系好时大量供养,一旦和上师的关系冷淡了,对从前的供养又后悔不已。说实话,这种供养意义不大。

  跋黎堕阇尊者不仅是圣者阿罗汉,并且具有极其广大的福德,如果经常祈祷他,可以改善经济状况。有些人经常说:“我太穷了,您给我传一个财神法吧!”其实,跋黎堕阇尊者就相当于财神,只要虔诚祈祷他,除了前世的定业,经济状况肯定会有所改善。

  (九)巴沽拉尊者

  顶礼圣尊巴沽拉,居于北俱卢洲中,

  九百大阿罗汉绕,双手抚握吐宝兽,

  加持上师久住世,加持佛法遍兴盛。

  顶礼圣者巴沽拉,他居住在北俱卢洲,被九百位阿罗汉围绕,双手抚握吐宝兽。愿巴沽拉尊者赐予加持,令具德上师长久住世,令佛法如意宝周遍兴盛于十方。

  吐宝兽又名鼬鼠,是黄财神的标志,巴沽拉尊者双手抚握吐宝兽,这是具有广大福报的象征。因此,如果有人想遣除贫穷,也可以祈祷巴沽拉尊者。

  在《毗奈耶经》中,对巴沽拉尊者有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佛出世前七十年,巴沽拉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死后,他先是四处流浪,后来在顿日山苦修。由于他以树皮为衣,所以人们称他为巴沽拉 。有一次,富楼那兄弟在顿日山下修了一座殿堂,并邀请释迦牟尼佛和僧众前去应供。佛陀接受了邀请,带领僧众以神通飞临殿堂。当时巴沽拉已经一百多岁了,他从山上远远看见佛陀和僧众,产生了无比的信心。因为急于拜见佛陀,他来不及走路下山,直接从山上跳了下去。佛陀以神通接住了他,之后为他宣说佛法。后来,巴沽拉出家为僧,获证阿罗汉果。在佛陀的弟子中,他是“信解第一”。

  巴沽拉另译为薄拘罗。佛世时,有一位和他同名的尊者,那位尊者也是阿罗汉,世寿一百六十岁,终生没得过病,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誉为“无病第一”。那位尊者之所以终生无病,也是因为宿世的福德。《付法藏因缘传》中说,毗婆尸佛时代有个穷人,他以一枚药果布施给患病的比丘,以此善根,他九十一劫转生于人天善趣,从来没有患过病,最终转生为薄拘罗。

  《付法藏因缘传》中还记载,薄拘罗不仅没有生过病,而且一生多次历经命难,每次都能安然无恙。薄据罗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女人特别讨厌薄拘罗。有一次继母在做饼,薄拘罗走过去要饼吃,继母一怒之下把他埋到火炭里。父亲回家后,才把他从火里救了出来。还有一次继母在炖肉,薄拘罗过去要肉吃,继母顺手把他丢到锅里。后来父亲听到锅里有声音,把他从锅里捞了出来。又有一次继母过桥,薄拘罗跟在后面,继母又把他推到河里。薄拘罗落水后,被一条大鱼吞入腹中。不久,一个渔夫捕到那条鱼,把鱼拿到市场上卖。刚好薄拘罗的父亲买了那条鱼,回家一剖开鱼腹,又找到了薄拘罗。

  在《贤愚经》中,有一则和薄拘罗的经历类似的公案。舍卫国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长者非常高兴,邀请亲友在河边举行宴会。这个孩子长得十分可爱,众人非常喜欢他,抱着他载歌载舞,一个人抱完后,又传给另一个人。在传递过程中,有个人失手把孩子丢到了河里。孩子落水后,被一只游过的大鱼吞食了。后来,下游的一户人家捕到这只鱼,剖开鱼腹得到了孩子。刚好这家人没有儿子,就收养了他。不久,上游的长者听说这件事,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便前去索要。可是下游这家人不给。双方争执不下,请国王裁决。最终国王裁定,孩子由两家共同抚养。长大后,这个人到佛陀面前出家为僧,法名为“重姓”。佛陀为他说法后,他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阿难问佛:“重姓比丘往昔造了什么善业,为何今生堕水、被鱼吞食都没有丧命?”佛陀说:“往昔毗婆尸佛为大众广说妙法,一个长者听法后非常欢喜,生起了强烈的信心。他在世尊面前皈依三宝,受了不杀生戒,并以一枚钱供养佛陀。以供养佛陀的功德,他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以受不杀生戒的功德,他虽然堕水被鱼吞食,也能免遭于难。以皈依三宝的功德,今生他在我的教法中出家并证得圣果。”

  《付法藏因缘传》和《贤愚经》的公案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显示了供养药物的功德,后者反映了受不杀生戒的功德,但从究竟上讲,两则公案是相通的,都说明了因果不虚的道理。

  现在有些人免疫力极强,平时很少生病,这说明他们前世行持过善法。而有些人身体特别差,经常生病,从因果上推,这种人可能前世不但没行持过善法,也许造过殴打、伤害众生的恶业。

  万法都是有因缘的。在释迦牟尼佛开示的真理中,最深奥的就是因果。因果非常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懂因果,遇到违缘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很难有坦然面对现实的勇气。所以大家一定要诚信因果。

  因果是通三世的,现在有些人常说:“我一辈子做善事,为什么还遇到不幸?”这就是对因果无知的表现。虽然这些人今生做善事,但前世也许造过恶业,所以今生感受痛苦是很正常的。就像一个学生昨天偷了东西,今天被发现了,老师惩罚他的时候,他不能说:“老师,虽然我昨天偷了东西,可是今天我很听话,你为什么打我?”

  (十)罗睺罗尊者

  顶礼圣尊罗睺罗,居唐古特青蓝洲,

  一千一百罗汉绕,手持珍宝之天冠,

  加持上师久住世,加持佛法遍兴盛。

  顶礼罗睺罗尊者 ,他居住在唐古特青蓝洲,被一千一百位阿罗汉围绕,手持珍宝所做的天冠。愿罗睺罗尊者赐予加持,令具德上师长久住世,令佛法如意宝周遍兴盛于十方。

  罗睺罗曾到天界说法,为了答谢尊者,天王供养他一顶天冠。罗睺罗收下天冠,将其加持为自己的标志。凡是见到这顶天冠的人都能远离五欲的贪执,并得到尊者的加持和摄受。

  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亲子。悉达多太子出家前考虑到,如果自己没有留下一个孩子,世间人会诽谤自己没有生活能力,于是在离开前留下了自己的种子 。悉达多太子出家后经历了六年苦行,罗睺罗也在母胎中住了六年,悉达多太子成佛那一天,罗睺罗也同时降生。

  《杂宝藏经》中记载,罗睺罗出生后,王宫内外议论纷纷,人们都认为耶输陀罗和其他男人有不清净关系。于是,释迦族人准备烧死耶输陀罗母子。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站在火坑边发誓:“如果我怀中的孩子是悉达多菩萨之子,愿大火熄灭,我们母子平安无事。”发誓后,她抱着孩子跳进大火中,结果火坑当下变成清凉池,她端坐在莲花上,身体无有任何损伤。这样一来,人们才相信她是清白的。

  《毗奈耶经》中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耶输陀罗将罗睺罗绑在巨石上,然后发誓:“如果这是悉达多菩萨之子,愿他不要沉入水中,如果不是悉达多菩萨之子,愿他入水即没。”说完,便将石头推到湖中。结果石头浮在水面,随着波浪漂来漂去。

  为什么耶输陀罗要受六年怀胎之苦呢?《佛本行集经》中说,以前有母女二人带着一桶牛奶赶路,女儿不愿意背牛奶,就骗母亲说:“妈,你背着桶先走吧,我去方便一下。”于是母亲背着奶桶走了六里路。因为这个恶业,后来她转生为耶输陀罗时,感受了六年怀胎之苦。

  为什么罗睺罗六年住于母胎中呢?这也是前世的果报。《毗奈耶经》中说,以前有个仙人不小心喝了上师的水,他觉得特别惭愧,请上师惩罚自己。上师觉得这不是大事,没有惩罚他。后来仙人到国王面前,请求国王惩罚自己。国王说:“那你在这里待着,等我回来以后再说。”随后国王就出宫巡游了。国王回来后,忘记了这件事。直到六天后,有一位大臣提醒,国王才将仙人释放。这个国王就是罗睺罗的前世,因为这个恶业,他感受了六年住胎之苦。

  关于罗睺罗出家的情况,佛经中是这样记载的:悉达多太子成佛后,回到故国为净饭王说法,当时耶输陀罗旧情未断,还幻想着和佛陀重新生活。为了留下佛陀,她想了很多办法,先是让罗睺罗去认佛陀,然后又送欢喜丸给佛陀。但佛陀已经灭尽了烦恼,根本不为所动。最后,耶输陀罗不仅没留下佛陀,世尊反而让目犍连把罗睺罗带走出家。耶输陀罗非常难过,她想:当初有八个国王向我求婚,我都没答应,唯独选择了悉达多太子,现在他不但不理我,还带走了和我相依为命的罗睺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佛陀知道她的想法,就在空中显现神变,让耶输陀罗回忆起往昔的发愿 。知道过去世的发愿后,耶输陀罗理解了佛陀的做法,从此不再难过。后来,她也在佛陀面前出家,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在《杂阿含经》中,对罗睺罗证道有这样的记载:罗睺罗出家后,有一次到佛陀面前求法,佛陀观察到他的根性尚未成熟,即便传法也没用,就要求他向众生宣讲五蕴法。罗睺罗便到各地传讲五蕴法。之后,他又向佛陀求法。佛陀看到因缘还没成熟,又让他讲六入法、十二缘起。罗睺罗依教奉行,又宣讲了这些法。

  (我听过一位大学校长讲十二缘起,他没有按照佛法讲,而是讲了一个老板和美女的故事,虽然他也提及了无明、行、识、名色等,但和佛教的讲法差别很大。十二缘起非常深奥,不能用世间法来套。藏传佛教对十二缘起非常重视,讲般若时对十二缘起会着重分析。因此,以后大家讲十二缘起时不要太浅了,即使有些人听不懂,也要按照本义讲,否则就没有佛法的味道了。)

  宣讲六入、十二缘起后,罗睺罗又向佛陀求法。佛陀看到因缘还没成熟,又让他思维前面讲过的这些道理。罗睺罗又在寂静处认真思维。最后,佛陀才给他宣说了无常法。罗睺罗闻法后精进修行,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

  和前面讲到的几位尊者一样,罗睺罗也是具足殊胜功德的大阿罗汉,他也蒙受世尊的嘱托,常住世间护持正法。因此,我们也应该祈祷罗睺罗尊者,让佛法在世间广泛弘扬。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这一点——弘扬佛法,人人有责。有些人常说:“我是一个居士,肯定没有能力弘扬佛法。”“我是一个普通出家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行了,用不着我来弘扬佛法。”这样推卸责任是不合理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盏灯,也许你这盏灯比较小,不能遣除全世界的黑暗,但遣除自己周围的黑暗是没问题的。所以,每个人都要鼓起勇气,发愿弘扬佛法。

  当然,要弘扬佛法,首先必须认真闻思修行佛法。如果自己闻思修行特别懈怠,在佛法方面一无所成,在世间法方面又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那不要说弘扬佛法,甚至可能给佛法抹黑。(顺带说一下,学佛并非消极逃避。在时下的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节:某人因为走投无路,不得已而出家为僧。这其实是对出家人的最大污辱。虽然我不否认,个别人是混不下去才出家为僧的。不过,个别不能代表整体。真正的出家人是有大智慧的,养一个世间的小家绝对没有问题,他们选择出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跳出小家的束缚,在更大范围内利益众生。)

  身为佛教徒,人人都应该通达佛法,都应该发愿弘扬佛法。最近几年来,很多佛教徒在这方面有所进步,他们的心量逐渐打开了,认识到学佛不只是为了自己解除烦恼,更重要的是利益众生。这一点非常可喜。

  其实,人的心量一旦打开,有了利益众生的发心,自相续的烦恼会自然而然灭除。相反,如果自私心特别重,整天想着自我的解脱,烦恼反而很难对治,甚至一件小事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

  今后,大家要经常发愿弘法利生,也要祈祷诸佛菩萨赐予自己弘法利生的能力。现在我们学院正在开持明法会,大家要抓住这个机会,每天和僧众念《普贤行愿品》时,都要往这方面发愿。缘起是不会空耗的,哪怕一次这样发愿,将来都会成为现实。

  如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如果我们抓住机会传播佛法,许多人的心就会转向善法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抓住机会,人们的心就会被魔业所转,将来会堕入恶趣。身为大乘佛子,除了重视自身的解脱,我们更要重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哪怕能让一个人种下善根,自己也要尽力而为。好,希望今后各位在这方面多努力!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五课
下一篇: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三课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一课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三课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四课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六课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五课
 十六罗汉礼供文释 第二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八章 唐代的佛教(二)末法佛教与戒律 第四节 慈愍‧法照‧..[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学佛证道的第一步(大愿)[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经典禅诗 第八章 黄龙宗禅诗 五、自信无求,雄猛奔放[栏目:吴言生教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0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4[栏目:智海法师]
 增支部1集287经[栏目:增支部1集]
 培养领导,攸关建立人间净土[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八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部 5.清除潜在的忧虑[栏目:西藏医心术]
 抗战五周年之新意义[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