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0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七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宝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说明的,这一首是「田种生芽」的比喻,田比喻业缘,种子比喻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习气,这个意思前面我们说过了。我们看他第二个意思,「亦本识为田,名言为种」,这一句《钞》里面有,我们看《钞》里面的开示。「今约本识含于种子能起现行」,我们从这里看,「故以本识为田,若初地中亦云,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则约当果生处,亦得名田,显义无方也」,我们今天从这个地方读起。
 
  这是就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含的种子,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种子没有形相,实在讲这些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要是心细你就能看得出来。譬如在顺境里面生欢喜心,遇到别人赞叹你,你欢喜心就生出来。人家赞叹那是缘,你那个欢喜心,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讲七情五欲,情欲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你仔细想想,阿赖耶的习气在哪里?你到遍身去找,找不到,就像《楞严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叫阿难,问阿难:心在哪里?他还真不错,还找了七个地方,我们恐怕找不到七个地方。
 
  当年达摩祖师问慧可,慧可说他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你想想,你那个喜怒哀乐爱恶欲在哪里?找不到。有没有?真有!外头要有缘,一引诱,它就生起来了;生起来的现象就是现行,你就表现出来。如果遇到逆缘,别人侮辱你,别人毁谤你,你马上瞋恚心就生起来。你瞋恚的习气在哪里?外面别人侮辱、毁谤,那都是缘,外缘,你阿赖耶里面的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这很明显,岂不是识种遇缘起现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不知道要起多少次;种子起现行,现行变成种子,种、习互相熏修,这个事情是个麻烦事。现行熏修又变成新的种子,种习熏修这是循环的现象,永远不会中断,这就是轮回的道理。
 
  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轮回从哪来的?就从这儿来的。其实你要细心去观察,都不是真的。确实《般若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真的?真的应该可以找到,有个实体,没有!确实万法皆空。《金刚经》上讲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不是真实的;「如露亦如电」,这句是把真相说出来,露水跟闪电都是比喻时间很短促,用比喻。到底那个时间短促到什么样的程度,佛法常讲不可思议,短到什么?你没办法想象,你也说不出,因为你一句话才说出来,生灭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诸位想想《仁王经》上的比喻,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说一句话,那弹多少次的指了,你说有多少个生灭!佛这是方便说,我们就随着佛的方便说,我们这一句话,弹多少次指?总是百千万的生灭,这就是用《仁王经》上这个例子,这方便说。
 
  所以实在讲,佛「不可思议」这一句是真实语。这里面还有更深的意思,你果然到不思不议,真相你就明了;正因为我们有思有议,思跟议断不掉,就是妄念不断,前念才灭后念又生,速度之快,几乎是生灭同时。佛以本识比喻作田,遇到缘果报就生起,我们喜怒哀乐都是果报,从这个地方诸位细心去体会。只要细心,佛给我们所说的业果甚深你不难体会到。所以『业性亦如是』。
 
  『各各不相知』,前面讲得很多,为什么?它没有自性,业因没有自性,业缘也没有自性,所现的果也没有自性,『自然能出生』,叫法尔如是。我们也曾经遇到,同样的缘,果不相同。果什么?譬如欢喜,欢喜有程度上的不相同,瞋恚也有程度上不相同,有人比较淡薄,甚至于有人如如不动。到如如不动,所谓是八风吹不动,这个境界里头也有功夫浅深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他这底下有一句「显义无方」,业性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我们再看第四首偈: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
 
  『巧幻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魔术师,变魔术的。他在什么地方?他在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最热闹的场所,他在这个地方变戏法;『示现众色相』就是变戏法,用这个比喻『业性亦如是』。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里,「幻师现幻喻」,幻师就是魔术师,现幻就是变魔术,用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所生」,我们知道魔术变出来的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的手法很快,让你看不出是假的。上次浙江来的他们这些杂技团,到我们图文巴来表演,庆祝这个小城建城一百周年纪念。我们看其中有个变魔术的,年纪很轻,我听说才十六岁。你看他变扑克牌,手上没有,他的手一摸就一张出来。我们有同修问,他一张一张牌出,出了很多,下台之后问他,你身上到底有多少?十副。但是你看不出来,就好象他在空中转一下,手上就拿到一张。用这个来做比喻,他比喻所生,就是他变出来的东西,所生。
 
  「若幻色喻报」,幻色比喻果报,「则幻师喻业」,幻师是什么?能变,幻色是所变;如果把所变我们比喻作果报,那能变呢?能变就是业。若把幻色比喻作业,「则幻师喻业因,以业亦缘生,同报无体,而幻相不亡」。不亡就是不无,幻相有,这个色相有;虽有,它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经上这句话重要,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这个比喻,怎么比喻它都行。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的,我们现前的果报,果报虽然是了不可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可是我们有严重的错觉,以为它是真的,以为可得,以为可以拥有,其实这全是错觉。连我们的身体,现在我们大乘念的多了,知道我们身体这个色相,剎那生灭,了不可得。身是报,讲果报的时候这是最贴切的,环境是果报,那还其次,最贴切是我们这个身。身最重要的是健康,身说实在话,你本来是健康的,为什么会有疾病?为什么会有疼痛?这都属于果报。果必有因,世间人讲的因讲得很浅,佛法讲因就讲得很深,一般人很难理解。佛说真因是你的意念,你念念都随顺法性,与法性相应,你的身体健康长寿,什么病都没有。现在我们听这些话,我们能接受,大乘教听多了,我们能接受,我们了解佛讲的真实义。
 
  由此可知,身体健康状况是从你意念里面生的,为什么?你的意念,念念这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受你意念的影响,虽然「各各不相知」,它影响,它互相有影响。这个在试验当中能证明,水的试验我们懂,我们知道了,看到了;我们还看到这些小朋友们,小学生,用插在花瓶里面的花,同在一个花树里面采下来的花,插在两个不同的花瓶。同样给它加水,一个瓶你用爱心对待它,另外一瓶,你用瞋恚、不欢喜的心对待它。三天之后,爱它的这瓶花还很新鲜,没有雕谢,不喜欢的那瓶花已经枯萎,已经雕谢了。试验了很多次,不是一次,真的发现花懂得人的意思,人跟花,花跟花,各各不相知,「业性亦如是」。
 
  用水果、用米饭、用馒头,我都看到这些报告,试验的报告,确实证明这些物质懂得人的意思。你从这个试验当中你就要有觉悟,觉悟什么?我们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包括全身这些骨胳、毛发,你有没有发现到,就像我们对外面境界一样的果报现前。所以你要身体好,你要健康长寿,你不要衰老,有没有法子?有!我们做得不够彻底,要是真正做到,百分之百做到,我常常想,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你多少岁学佛就永远保持那个年龄。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了五十多年,现在还是二十六岁,行不行?行!你能够把心的念头纯善,心善、念头善、行为善,后面佛有句话很重要,「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那你就永远年轻。为什么?你所有身体的细胞、器官永远保持最完美。它有道理在,不是胡说的,确实能够做得到。
 
  我们虽然这样做,但是夹杂的杂念还很多。我们现在虽然是在那里学,这么多年了,懂得这个道理,认真努力在学习,可是依然有不善夹杂,依然有不净夹杂。虽然比起一般那个不修的人稍微好一点,可是要依佛法标准来讲,我们还差很远。真的,我们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状况,保持到三十岁的时候,那你就学得不错;保持到四十岁的时候,还可以。像我这八十岁的人,如果能保持到四十岁,保持到三十岁,这个分数就打得很高了。而八十岁我们今天能保持多少?大概保持到六、七十岁,这分数就很低了,还得认真努力。
 
  怎么修?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确实我们这一生没有恶念,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恶念,没有恶言,也没有恶行,但是做的功夫不纯,还夹杂着些妄想,这个东西去不掉。譬如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别人赞叹,我们有没有欢喜心?有,不过比一般人轻;别人毁谤、侮辱我,我们有没有瞋恚?也有,很轻,度数很轻,时间很短,几分钟就没有了,就恢复到平静。可是这几分钟不行,还是夹杂,功夫就在这里看。你看没有学佛之前,人家骂我一句,要生气气好几天都不能平复,什么时候人家提到,想起来,那个瞋恚又现前。学佛之后,功夫算是不错了,淡薄多了,喜怒哀乐这个烦恼习气遇到现行非常淡薄,而且时间很短促。这是什么?这还是凡夫,要真的不动,就超凡入圣。功夫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检查,你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面,佛教给我们的「观察善法」,不要观察外面,观察自己。自己的功夫到什么样的等级?是不是年年在提升,月月在提升?天天在提升,我们不敢说,我现在的程度可以体会到每个星期在提升。所以有法喜,这就是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最好的营养,我们身心健康得自于欢喜心;不能有忧虑,不能有烦恼,更不能有怨恨,怨恨是最糟糕的。以后如果你们有机会碰到江本胜,你就把这些东西写一写,叫他做水试验,看看那个图案,欢喜、怨恨,严重的怨恨、轻微的怨恨,非常欢喜、一般的欢喜,去试验看,图案一定不一样。这些什么?这些时时刻刻与我们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
 
  所以懂得之后,对一切人欢喜,不能说这个人我讨厌他,那个人我不喜欢他,那个人并没有伤害,而是自己伤害太大了。不喜欢别人就是不喜欢自己,讨厌别人就是讨厌自己,我们全身的细胞呈现出很不好看的样子、形相;别人受伤害很轻微,我常常讲三分,我们自己受伤害七分,不成比例。我们用欢喜心赞叹别人、恭敬别人、爱护别人,别人得到的三分,我们自己得到的受用七分。自己的受用,讲个最粗俗的话,养生,真的这是养生之道,这也是业果甚深。
 
  所以从这个经文里面,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引申很多的意思,这些理我们明白之后,对我们利益太大了。佛法学了,你就得受用,跟世间那些学术不一样,为什么?那些学术你学了之后,未必能得受用。或者你在社会上工作能够用得上,遇到有这个机会你才能用上,遇不到这种机会,你所学非所用;佛法不然,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所以我称佛法叫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实实在在的学术,学了立刻就用上。
 
  它的落实,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弟子规》?是不是《十善业》?在佛法,千经万论,一切诸佛自行化他,全落在《十善业》。孔孟之道,我们今天谈起来的,大家都晓得四书五经、《十三经》,如果把范围扩大,《四库全书》里头的「经史子集」,你说哪一条不落实到《弟子规》?所以这称之为经,经实在讲就是实学,真实的学问,实实在在的学问。我们今天要怎样修学?标本兼治,这是最上乘的方法。治标用什么?用《弟子规》、《十善业》;治本用什么?治本用《华严经》,用大乘经论。标本兼治,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真理,给我们讲诸法实相,这些实相统统是日常生活,是处事待人接物。那么我们同时学《弟子规》,学《十善业》,标本兼治,这进步得快。
 
  我们现在同学们年龄都不小了,我看我们道场最小的年龄也有二、三十岁,多半都是中年人,四、五十岁的同修占大多数。少年时候没有人教,所以圣贤学术的根基我们没有,这是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学儒、学佛没有成就的原因在此地。我们把原因找到了,我们能体会到了,能信能解,这不错,那我们就一定要发心从头学起,补救扎根的教育。所以特别重视《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没有这个基本,三皈、五戒全落空,往上那就不必说了,比丘戒、菩萨戒,哪有这回事?我们受三皈、五戒,形式!真的是有名无实。
 
  如果是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你真做到了,你那个三皈、五戒名副其实。你接受三皈,确实从今之后,你所行的是菩萨道,成佛之道,起心动念都不离这个航道,你在道上精进。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真的是在受持三皈依。受是我们真的接受,接受过来;持是保持而不失掉,这是受持。自然具足众戒,我没有去受这个形式也具足,为什么?定共戒,道共戒。
 
  佛家讲戒有三大类,形式上是律仪戒。你的清净心现前,你怎么会犯过失?不受,不受但是我决定没有犯;没有受,没有受我善法都做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位想想这两句话。佛法戒有两大类,一类是禁止,对于恶的决定不能做,禁止;另外一个对于是善的,善的是劝你一定要做。所以止持、作持这两大类,大小乘统统都有,有止,禁止的,有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恶要禁止,诸恶莫作,善要奉行,一定要做,不能说不做,不做犯戒。菩萨戒里面多半都是作持,一定要做的,不做就犯戒。
 
  譬如我们听经,听经是好事,菩萨戒里头,你受了菩萨戒,讲经的道场距离你这个地方四十里这么远的距离,你要去听;超越四十里,可以不必,路太长了。四十里之内的,你要不去听经,你就犯了菩萨戒,你就犯戒,这是作持,叫你要做。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没有受这个形式的戒,你的戒已经具足,所以有道共戒,有定共戒。慧开了之后,那更不必说了,实在讲,智慧开了也称之为道,止持、作持统统具足,统统不犯,这就与自性的性德相应,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儒家教的五伦、五常、八德,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它那个不是人发明的,不是哪个创造的,不是,业性本来如是!大乘教佛常讲法尔如是,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要通达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细说,真的,大乘教里头讲得非常微细,讲得非常详尽。
 
  我们也看到有不少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对于佛法三宝恭敬,出自于真诚心,真诚心就是菩提心。遇到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他真的往生,走的时候瑞相希有。有人问我,这是怎么个讲法?不认识字,一生没有读过经。这桩事情佛在经上都讲过,首先要了解因果通三世,这个人的善根很深厚,善根是过去生中培的。他在过去多生多劫一定修过净土法门,阿赖耶里面净业的种子力量很强!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善友劝他,他马上就相信,他一点都不怀疑,对三宝那么样的恭敬。只有这一生他没有念过书,那是另外有业报。业因、业缘、果报都非常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甚至于这一天当中,无量因缘!一天当中所示现的也是无量的果报,你看我们前念灭后念生,那何尝不是果报?念头剎那不住,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里面有善、有恶,一般凡夫没有人教导他,总是恶多善少,这是一定的,特别是现前这个环境,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一般人最容易接受染污的是电视,你打开电视,你就会受它的影响,你就受它染污。那么电视播放的内容,是伦理道德,还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你天天看这个东西,你怎么会不受污染?
 
  我们也是得三宝加持,也都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陈彩琼居士搞了个华藏卫视,我们讲经的节目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在电视传播,这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个电视频道要跟所有频道相比,大概这个频道是净土。夹不夹杂?有夹杂。夹杂什么?我跟陈居士讲,你的银行存款的号码我看常常出现,出现的频率太多了。这是什么?这是染污,这就是夹杂不善,如果能把这个东西去掉,那善了。当然维持这个电视频道是要靠大家来帮助,你的银行存户号码一天播个两、三次就好了。频率不能太多,两、三次是有必要,人家想帮助你,要知道怎么个帮助法,那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我这些话告诉过她,她说:不行!很多人打电话,他们找不到,看不到。实在讲不见得,真正看,他要连续看个几个小时的话,一定可以能够看到,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在播讲。所以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能做到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才尽善尽美。好,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四首偈,末后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有个小注,我们把它念一念,就是「四衢」,对于「四衢道」的解释。
 
  「四衢喻四识住者」,他是举《瑜伽师地论》,「八十四」就是八十四卷,《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在第八十四卷,「色受想行四蕴,是识蕴所住」,这个我们要说一说。我们的身体,佛给我们讲五蕴身,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是物质,色身。色身是四大,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是色所现的形相,我们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色就是物质,受、想、行是精神,所以这个人身是物质跟精神相结合的一个形色。地水火风是讲物质的现象,地代表它是个固体,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能够接触得到的,这是地大。物质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粒子,是物质里面最小的单位,虽然很小,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还是可以看到。水大,水是湿度,它虽然很小,它有湿度。火大,它有温度。风大,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有相当的速度,它在运动,所有物质统统都是动的,没有静止的。这是佛法里头说的,用这四个字来代表这个物质的性质。
 
  现在科学家讲,这个基本的,最小的物质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阴电就是水大,阳电就是火大;也知道它是动的,从来没有发现过是静止的,没有静止,全部都是动的,跟佛所说的一样,物质的现象。物质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无中生有。那个无是什么?无是性,就是此地讲的「业性」,业性不是物质,能生物质。法相宗讲到阿赖耶就讲得很详细,阿赖耶的体是自证分,是体,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在佛法里面讲心法,物质称为色法,色、心二法。现在哲学里面有讲唯物,唯物就是偏重在色法,有讲唯心,唯心偏重在心法。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但一个是物质,一个是非物质,它存在就是受想行识。
 
  在此地特别是着重在受、想、行,因为这种现象,精神的现象,非常明显。精神现象现在哪里?依旧现在色法上,离开了色法,它就没有办法显现,所以色法是受想行的增上缘,帮助它显示出来。「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它不间断,它也不住,它也不间断,所以用个「行」来做比喻。行是迁流的意思,再说得通俗一点,有相续的意思,说相续没有说迁流好,念念不住。「识」,识在哪里?识就在前面这四蕴里面,我们讲阿赖耶。阿赖耶在哪里?色是阿赖耶现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受、想、行是阿赖耶的见分,我们讲心法,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物质、精神,色、心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是它们的体,能变。我们知道能现,能现是自性,是心性,心能现,识能变。能所,能变跟所变,能现跟所现,永远不能分离,是一不是二。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我们就明了,我们比他还清楚。他发现这个现象,就是说他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搞不懂。譬如水,为什么它会听?为什么它会看?为什么它能懂人的意思?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示现过十几万次。试验出来,真的证明它有见闻觉知,但是不知道这个见闻觉知究竟是什么回事情。「唯识」就讲到了,能现的本性,能变的本识(阿赖耶识),它具足见闻觉知,具足色声香味,它能现,它能变。能现、能变的有见闻觉知,有色声香味,那么它所现、所变的心跟色怎么不具足,当然具足。
 
  所以我们在一切物质里头,哪怕最小的,原子、电子、粒子,这是我跟江本博士谈过,我说不完全是水,所有一切物质统统都有,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测验出来。到什么时候你看到原子、看到电子、看到粒子里头都有见闻觉知,它都能看,都能听,都能懂得人的意思,产生种种不同的变化。那个不同变化就是像水结晶一样,它结晶不相同,它会产生这种现象。识就是性识,性识就在这里头,精神里头有,物质里头有。精神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去观察,能看见;物质里面,现在科学用这些工具把它探测出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肯定,整个宇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有机体,它不是死的,整个宇宙是活的。
 
  我从前看到一个好象是美国红番有这么一个预言,这是古老的预言,他们说「地球是活的」,有这么一句话。跟我们在佛经上体会的意思相同,地球上所有一切物质都是活的,精神、物质统统活的。为什么?任何物质都有见闻觉知,它的见闻觉知跟色声香味随着环境起变化。在环境里头,最重要的环境是动物,动物造业,而造业最多的、最严重的无过于人道,人道造业多,造业重。我们明了这个道理之后,就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人。学了之后,做人应该要学道,这个道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这叫做恒顺自然的规律,恒顺自然的法则,这就对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于世间这些圣贤,都懂这个道理,也都认真去做。
 
  他们懂得的浅深不一样,他们所做的也各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说都得善利,没有灾害。孔夫子用什么方法趋吉避凶?趋吉避凶是每个人都希求的,夫子用什么方法?夫子用修己,真的「壹是以修身为本」。你看《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你要用这个方法,什么样灾难都没有。什么道理?道理就是此地所讲的,你的心善,你的思想善,你的行为善,这个善念、善行使你自己身体完全跟大自然相应,大自然纯善,没有恶。纯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两边都没有才是纯善,中道第一义!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的,相对的不是真善,真善是善恶两边都没有,都离了,这才是大自然。
 
  大乘教里面讲的善是这个意思,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十法界里面的,六道里头的,那个不能超越六道;善恶两边都放下才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呢?四圣法界是净,六道是染,四圣是净。那个净就跟六道里头讲善一样是相对的,必须染净也统统放下了,他就出离十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纯净纯善,相对的没有了,对立没有了。染净是一对,善恶是一对,一对就是二法,六祖惠能大师讲「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佛法里头没有对立。
 
  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学什么?学不对立。我们跟一切人往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学不对立,不对立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心。有对立,错了!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从这上下手那真叫极高明,儒家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我讲经也常常说,我们怎样把自己内心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化解掉?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里面就没有对立,二才有对立。所以,自性里头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就好象我们整个身体,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和谐的,没有矛盾,没有对立;如果有对立,有矛盾,生病了,病就来了。
 
  确实是一,眼耳鼻舌身是一,唯识里面讲到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小宇宙里面你去体会,体会到整个大宇宙亦复如是,大宇宙里头也是一,没有二。文殊菩萨在「十甚深」里面问这个意思,十首菩萨给我们解答,这一问一答让我们在此地悟入,这真的明白了。为什么?法性是一,事相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还是一,正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性是一,相是无量无边,而且千变万化,这个性(能现的性)永恒不变,无时无处而不在。它是体,现在科学家说能量,它是能,能现能变,它是真的;所现所变都是幻相,不是真的,所以说「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都是讲所现所变,这才叫做事实真相。
 
  通达事实真相的人妄念才能够放下,才能够远离。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这些色相是真的,以为有我,以为我可以控制,以为我可以占有,我可以拥有,这个念头就是迷惑;迷惑之后他就造业,造业之后就有业果,就有果报。我们今天这个六道里头,三途苦报,出不了六道,很麻烦!想想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都是造业,言语造作,我们造的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善业多,感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多,感三恶道的果报,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要想出六道轮回,我们就不造业了。不造业,诸位不能把这个话听错,不造恶业,要不要造善业?善业也不要造。善业要造,造怎么样?不着相,不着相就叫净业,断恶修善都不着相,都是属于功德,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念佛往生也要这样修法,与极乐世界那个环境才相应。极乐称为净土,大乘经教里头佛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所以称为净土。净土有四土三辈九品,随着我们的功夫高下你去处不一样。不过西方弥陀净土很特别,它的四土是同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这比什么都殊胜!十方世界诸佛剎土里头没有的,唯独极乐世界有,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实在讲,佛佛道同,佛是平等的,哪里会有高下?所不同的,佛的事业可不一样,为什么说事业不一样?事业是各人在因地里头愿力不相同,这就属于因跟果的关系,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弥陀佛的本事,就是他修因证果的这些事情,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他发的愿跟别人真的不相同,四十八愿,成佛之后,这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我们要想到极乐世界去,最重要的是要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愿望,所谓志同道合,他自然就相应了。佛祖告诉我们,《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大乘法的教理。那么四十八愿,一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愿,这个理你要懂。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的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少一愿,这个愿就不圆满。
 
  所以古人有「本愿念佛」,他能成功。为什么?他那一愿里面就含摄其他四十七愿,所以他能成功;不是说只要这一愿,其他四十七愿都不要了,那你决定不能往生,诸佛菩萨没这个说法,你可不能误会。四十八愿哪一愿重要?愿愿都重要,愿愿都不可思议;为什么要说十八愿?十八愿是专门对我们人道凡夫的,特别慈悲勉励我们,即使你这一生当中,你都没有机会闻到佛法,没有机会遇到净宗法门,临命终时有人劝你念佛求生净土,你能信、能愿、能忏悔、能行,真的能往生,是这么个意思。而且能往生也不是普通人,是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临终有善友提示,那个善根发现了;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少,不能往生。这一句经文要牢牢记住,《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就晓得,任何一个人真正能往生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他具足。
 
  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不是这一生修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可不能误会。我们每个人、每个同学过去生中必定修过这个法门,如果没有修过这个法门,你怎么一听就欢喜?证明你过去生中修过。你看你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他相不相信?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不接受,不要放弃,常常劝他,这就是什么?他有善根,他善根比较浅一点,不是那么深厚。你慢慢的去诱导他,多次诱导他,他渐渐相信了。
 
  我们就是这种人,不是人家一次、两次介绍就相信了。李老师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相当不容易,为什么?烦恼习气太重,盖住了善根,烦恼障跟所知障严重的把它盖住,真的是有善根,就是发不出来。我在讲经的时候跟诸位同学报告过,我对于净宗完全接受,一丝毫没有疑惑,是在什么时候?讲《华严经》当中,那时候《八十》、《四十》一起讲,一个星期讲三次,两次讲《八十》,一次讲《四十》。讲到大概是三分之一的样子,比现在这里讲得多,讲到「十回向品」。我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是文殊菩萨得意的学生。你看讲经讲那么长的时间,这个疑问都没提起来,偶然之间想到这个问题,仔细再把这个经一看,文殊、普贤统统都求生净土。
 
  因为这个经文在后面,没讲到,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翻经,把《四十华严》好好念一遍。在三十九卷,《四十华严》三十九卷,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净土。那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入室的弟子,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肯定跟普贤菩萨一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把这个经仔细看一下,一点都没错。你看他出来参访,头一个德云比丘,《四十华严》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本身修般舟三昧。再看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前一后,这恍然大悟!原来《华严》是怎么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成就的。五十三参才晓得那就是日常生活,你每天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佛非常善巧,把这个社会归纳为五十三类,这个五十三类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你看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念佛人不是不接触,统统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增长智慧,增长戒定慧三学,不染;我统统明了,增长智慧;我心里如如不动,增长定力;我不被你污染,我依教奉行,增长戒的力量。
 
  这一句佛号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南无阿弥陀佛」,岂不是宗门里面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这个觉就是归到阿弥陀佛,就是觉。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统统生阿弥陀佛,你看,妙极了!这是我在《华严经》里头体会到的,这样子对净土死心塌地。这是什么?这是善根发现,障碍排除了,才晓得过去那个障碍之深,我要不是《楞严》,不是《华严》的话,那个善根被烦恼、所知压着,很不容易现前,特别是所知障。
 
  所以李老师教我,我对于净宗不反对,从前排斥,总认为净土念佛是老太婆们学的,不是知识分子学的,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贡高我慢,错误!从这些地方看,人人都有念佛的善根,看用什么方法把它引发出来,那个善根引发出来,它就起作用,就产生力量。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智慧、神通高明,无论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他都会把你的善根引发。你们看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的业障、习气、烦恼太重了!过去生中吝法,造成这么样严重障碍,记性失掉,现在讲这个人没有记忆,随说随忘。这样严重的毛病,释迦牟尼佛有办法治他,佛有善巧方便,把他过去世的善根引发出来,他证阿罗汉果。
 
  佛给他讲,他善根不多,无量劫之前,当然这些声闻、缘觉看不到,声闻、缘觉能看五百世,周利盘陀伽五百世没有种过善根,没有接触到佛法,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他怎么能学佛?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劫前他是个樵夫,砍柴的,在山上遇到老虎,他爬到树上去,念了一声「南无佛」,释迦牟尼佛说,就是这一句「南无佛」这个善根,今天遇到释迦世尊,说出这桩公案,现在人讲说出这个故事。他为什么会这么愚痴?过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师,讲经说法留一手,吝法,怕别人超过他,嫉妒心很重。他所知道的不肯完全说出来,总要留一些,怕别人超过他,这个罪过感得愚痴果报。所以嫉妒麻烦大了,你看你嫉妒人,那个人没有受什么伤害,自己可毁了自己,生生世世愚痴,五百世没有善根,记忆力完全丧失。你要不遇到释迦牟尼佛,没有人能度他。这是说什么?他跟佛还是有缘,佛帮助他,把他的善根引发出来,善根一引发出来,人就开悟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晓得,我们要肯定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是被你的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住了。我们也要用方法来帮助他,当然我们智慧、能力比不上佛,但是只要能尽心尽力去协助他,都是好事。我们的善意是圆满的,只是我们的智慧、能力有限,古人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对自、对他也能过得去,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帮助的方法,当然帮助人要知道,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真正帮助一个人破迷开悟,最重要的是怎样引导他好学,只要真正好学,他就会真得利益。没有大悟,他总有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所以学习的环境很重要,要帮助他。
 
  修学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很苦,没有修学的环境,你也很不容易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帮得上你的忙;在教导上能帮忙,有的时候在环境上没有法子帮你忙,为什么?没有佛那么大的福报,这个善知识与过去、今生他所修的有密切关系。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学了半个世纪多,总有一点体会,我们今天这点福报从哪里来的?这一生接受章嘉大师的教诲,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对于经典里面的教诲深信不疑,依教奉行。
 
  现在是智慧、福报现前,现到能够心想事成,这可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们的修德跟性德通,就有这个现象出现。这个通,李老师教的「至诚感通」,对人、对事、对物,对诸佛的教诲,真诚到极处,使修德跟性德通了。我们今天所现的这个福慧,多分是修德,少分是性德露了那么一点。性德要是露得很多,我们今天得大自在了,真正的是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佛氏门中没有求不到的,真诚。我是体会到这一点,性修不二,这是佛经上讲的,这也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既然性修不二,我们的修德一定能把性德引发出来。
 
  同时,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体会到人性本善,人性本善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度,你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你看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周利盘陀伽都不能够轻视。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有佛性,他有本善。我们不要在意他的不善,不要在意这些,我们要很在意他的本善,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帮助他省悟过来,觉悟过来,使他从不善回归到本善,从迷失本性回过头来悟入自性,这个功德就圆满了,这点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的是得来很不容易,多少年来在大乘经教里头体会到这些意思,增长我们信心,我们自己修学、开悟、证果的信心,往生的信心,也增长我们帮助一切众生的信心,自行化他。好,今天时候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0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九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七支供第四支:随喜[栏目:达真堪布]
 妙因寺与藏传佛教[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十五[栏目:慧静法师]
 正确的修行 9-2 无住[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唯说念佛 正讲 第一条「圣净分判」之文[栏目:净宗法师]
 由呼吸通达实相——佛教安般念对空性的开显(覃江)[栏目:其它]
 多取人善,奖励後辈[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牦牛眼里只有草[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为何《金刚经》再三强调法身慧命的重要?在生活中如何落实?[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财富来了我散掉[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