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二六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六首看起:
【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这十首偈前面五首是赞叹「佛法难思」,后面五首是「示入方便」。从第六首这讲方便。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提示的,「上来说佛,不离功德菩提」,就是前面的五首偈。「上所说法,不离教义,次第令入」。这个令入,这不是八,这是出入的入,次第令入。「初偈令念菩提」,这是第六首偈。这四句说四桩事情。第一句「善决性相」。念菩提也就是念自性,也就是念真心,也就是念第一义,我们通常讲正念真如,或者加上一心正念真如。这首偈特别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讲,重要!我们确实要好好的来学习。
第一句是先决条件,『于法无疑惑』,正念才能够生得起来。清凉在此地把这四句都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在此地把这个文念一念。「次二句」,就是第二句、第三句「契理绝想」,想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断掉了。「以生分别想,即戏论故。具斯二义为念菩提」。具足这两个意思,契理绝想这两个意思就是还要离一切戏论。「故大般若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同菩提故。又心绝动摇,言亡戏论。又瑜伽九十五」,就是《瑜伽师地论》第九十五卷,我们知道《瑜伽师地论》总共有一百卷,第九十五卷里面有讲「六种戏论,故名为诸」。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我们来细细的看看清凉大师的讲解。
「善决性相」,着重在这个「善」字,这个字非常活泼。决是决断,就是说你对于性相,性相后头还有理事、因果,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提醒同学,这六个字把世出世间法包括尽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六个字。性是体、本体,相是现相,体性现相,这是讲宇宙、众生的来由。宇宙从哪来的?世界从哪来的?这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星系。星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众生,这都从哪来的?这是性相,性能现能生,相所现所生。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华严》这部经讲得透彻。就现相上来讲有事、有理、有因、有果,虽然非常复杂,经论上常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总归纳起来不出理事因果,这就都包括了。
善决,这讲到这个善字。佛常常跟我们讲「佛无有定法可说」,这就善。法如果是一定的,不能改变的,那这个法是死的,不善。譬如方位,我们讲东南西北,说东南西北,你总得有个座标你才能说,不然的话,这东南西北是戏论,毫无意义。哪里是东?哪里是西?我们以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澳洲,以这个为座标,澳洲的东面是南美洲,澳洲的北面是印度尼西亚,西面也是印尼,南面是南极。如果我们以新加坡为中、为座标,东南西北就变了。所以,法怎么能有定法说。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以我们娑婆世界为中心,阿弥陀佛的世界在我们的西面,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再往西面去,从阿弥陀佛就是十万亿佛国土再往西面去,那边的世界称什么?阿弥陀佛的世界在东方不在西方。极乐世界上方有世界,上方看极乐,极乐在下方。下方有世界,下方世界看阿弥陀佛在上方。它到底在哪一方?一定要有个座标。懂得这个道理叫善,不晓得这个道理那就不善。
所以世出世间法不是定法。又何况这个座标它还会变,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地球在空中运转有个轴心,南极、北极,这个轴心不是固定的,它振动,振动的时候也稍稍有差异,若干年它有个周期,这个稍稍学一点天文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从小的。我们知道太阳系是绕着银河系转的,银河系是个大的旋转的星体,也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在旋转,那个中心也不稳定。银河究竟绕着什么圈子在旋转,现在科学家还没证实,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发现,因为它太大了。这些事,《华严经》我们前面讲过,「世界成就品」里都说过。
无论世界多么大,无论微尘多么小,总不出性相、理事、因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人事里面,这一句话显得更重要。我们对于一个人没有疑惑,对于一桩事没有疑惑,你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个疑惑才能断。如果没有搞清楚、搞明白,你怎么能不疑惑?试想想看,不想别人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对于什么没有疑惑?对宇宙、对天地、对大自然,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疑惑。为什么会有疑惑?没有一样我们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有疑,惑是迷惑。有怀疑、有迷惑,于一切法统统都有疑、都有惑,这是凡夫,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有没有疑惑?还是有疑惑,比我们少一点。六道里面的疑惑他清楚了,他没有疑惑了,他超越了。四圣法界、一真法界他有疑,他有惑。所以他还不能超越十法界,还不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什么原因?疑惑。所以佛经上常常讲「断疑生信」,生信就除疑,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于法无疑惑」,我们就现前来讲两种人。一种人上根利智,他确实于法通达明了,这种人在佛法里面称为法身菩萨,他没有疑惑了。法身菩萨就是一般人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对于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他证得了。没有见性的那些修行人还有疑,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要是断掉了,彻悟。大彻大悟,华严会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于法无疑惑,十法界里面于法统统都有疑惑。所以这个偈子不是对普通人讲的。
在我们这个世间,刚才讲了两种人,一种人是上根利智,虽然他不是明心见性,没达到这个境界,他对一切法虽然不知道,他也不疑,他也不迷惑,这是什么原因?善根深厚。他对于经教里面所说的,他能接受。虽然对于佛所讲的这些性相、理事、因果不甚明了;不能说他不明了,不甚明了,能了解个几成,百分之二、三,十分之一、二。其余的呢?其余他不疑。为什么不疑?相信老师,对老师具足了信心。所以对于老师的教诲,他肯定是依教奉行。这个人善根深厚。
另外一种人他完全不知道,对于性相、理事、因果,他完全不通,但是他有福报。什么叫福报?佛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他也不问什么道理,绝不追究,他没有疑问。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还会有错吗?什么道理不懂也不问,依教奉行。佛叫你万缘放下,他真放下;叫你一心念佛,他就准一心念佛。这个人念几年佛,真的站着、坐着预知时至往生了,福德深厚!这不是普通人,大福德,我们常讲下愚。所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
下愚是有福,上智是真有智慧,麻烦就是当中这一截。当中这一截人数特别多,既非上智又非下愚,他对于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充满了怀疑,对佛、对菩萨信心生不起来,这是我们常常讲的业障深重,障碍了他的福德因缘。这没有法子,这就是佛法里面讲「无缘之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佛也没有办法叫他相信,必须等待他的业障消得差不多,生生世世修积的这些善根渐渐成熟,这个时候他才能生起信心,那个时候佛菩萨会来教他,会来帮他忙。「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明了。所以清凉在注解里头,善决性相。
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学上智学不到,学下愚也学不到。早年我年轻的时候跟着李老师学,李老师就给我讲过好几次,他说他想学愚,学了几十年都学不像。学愚不是容易事情。古德常常这样劝人,这上智是你没有办法勉强的,下愚可以学。不管能不能学到,对自己肯定有好处。为什么?你能学下愚,你一定会谦虚,你对一切人事物会恭敬、会尊重,会降低你的贡高我慢,这对你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真正那个愚叫愚不可及,在这个世间自古以来,就在现前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实人,真干!你问他教理他不懂,他没有听过经,甚至还有不认识字的。他们真的相信,一门深入,真的是长时熏修,他的光阴不空过。
我相信我们同学许多都听说过倓虚法师所说的,谛闲法师有个徒弟锅漏匠,那就是愚不可及,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你看看他就是相信老师,他的老师是谛闲法师,师父教他放下万缘专念阿弥陀佛,他就真念,他真放下。师父教得好: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念。告诉他: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他就听话,他没有疑惑,这一点难得。死心塌地念了三年多,果然有效,他站着往生了。预知时至,站着走的,走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待谛闲法师来替他办后事,不得了!这个事情距离我们还不算太远,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念佛往生的,在近代这种人占大多数,而且那个成就、往生的瑞相不可思议。我们仔细再看看这些人,多半是很苦的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吃尽了苦头,怕苦不想再吃苦了。所以遇到一个善知识、遇到一个好老师教他,他百分之百的顺从,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真的是如大经所说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他信。
我们今天学佛岁月时日不少了,有人学了七八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我学了五十三年,为什么没有他们这样成就?不说跟别人比,跟锅漏匠我们就比不上他,他三年都成功了,我们搞了五十三年。原因在哪里?他百分之百的信心。我们今天搞这么多年,说老实话,对佛法能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心,不错了。百分之五十的信心,那功夫稍稍能得力;要是不到百分之五十,功夫不得力。到什么时候你才有成就?最低限度要有百分之五十九的信心,你才有成就。在百分之五十,不错了,这得力了,加速度向上提升,一点都不怀疑。经论上所讲的,我们每天在读诵,有些我们能懂,很好。不懂?不懂也不怀疑,也无须去研究,研究没得用、没用处,读过就好。一遍一遍读过,阿赖耶识里头种子落下去了。等到哪一天信心清净了,则生实相,就豁然大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定能开慧。
二、三句『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这两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是「契理绝想」,说得好。契是契入,理是什么?理就是诸法实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体会到了,你契入了,你明白了。契入是个形容词,真的有没有入?没有出入,有入就有出。老老实实说就是觉迷。长时间在迷,一旦觉悟,那个觉就叫做契入,不是真的有个入。你要真的讲找个入找不到,那你就错了。前面一首偈讲到「无性无所转」,无性,哪有出入?所以没有出入。在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着,一法不立,一法不生,法尔能现,这不可思议。法尔是自自然然它能现(能变现)一切法。虽变现一切法,你不要以为这一切法是真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有能入、有所入,它就不是虚妄的。所以虽然给你讲入,入不可得,那真的入了。
我们凡夫最难的,对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向上一着没有办法体会,什么原因?我们不离分别心,我们所用的都是分别,都是在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觉悟。因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妄想,妄不能破妄。一切妄相是从妄生的,妄怎么能破妄?离了妄,妄才没有。所以这个事情总得要离妄想分别执着。你要不能离这个,你怎么会契入境界?你怎么能契理?所以契理,想就断了。这一个想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有了,这契理了。
下面说的,「以生分别想,即戏论故」。戏论,我们一般讲开玩笑,不是真的。戏论就是不是真的,说着好玩而已。佛给我们的示现,给我们说的一切法,我们要是在形色、言说上起了分别执着,错了,你永远不能体会它的真实义。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永远不能够理解它的真实义。什么原因?因为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没放下。如果放下?放下就是。那个真实义你自然就明白,这个时候叫豁然大悟、豁然贯通,这个时候「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因为什么?不生分别心了,分别执着、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所以分别执着都是戏论。
「具斯二义」,前面讲的一个是无疑惑、一个是无戏论,无分别这叫念菩提。念,有没有念?有没有天天去念菩提、菩提,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这不是念菩提。菩提也没有。菩提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觉。佛是觉者,菩提是觉,佛菩提,觉者之所觉。怎么个念法?不是口念,不是心想。你看「念」这个字,中国文字了不起,智慧的符号。念是什么?念是今心。现今这个心就是觉者之所觉,这叫念菩提。你懂得这个道理,念阿弥陀佛也不例外,现前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念阿弥陀佛;现前这个心就是极乐净土,这叫离念。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有没有念在口上?没有。有没有念在心上?没有。因为念在口上是戏论,念在心上是分别执着。这个事,难!现在的心,心是什么?心是法界虚空界。念佛念菩提,就是觉心遍法界虚空界,觉心遍一切剎土众生,这真的在念佛。心行跟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合成一体,这叫契入,此地讲契理,所有一切妄想戏论都绝了。
这些觉者示现在九法界,行大慈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他有没有违背菩提?给诸位说,没有。何以没有?他的示现有无不二,现即无现,无现即现;他的说法,说无说不二,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怎样契入他的境界?至少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个话意思很深,而且很容易误会。一误会,那就完了。听而无听,听就是不听,不听就是听,那我就不听,不听就是听。这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完全不了解真实义,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万里。
大师在此地引用《大般若经》,这段话说得很好「觉法自性,离诸分别,同菩提故」。《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钞》里面注出来了,也很不好懂,可是我们把它念一念。这段经文在「文殊分中」,前面所讲的「心绝动摇,亦是此经,次后那伽室利分」,那伽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龙。那伽室利,室利是吉祥,完全翻成中国意思是「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欲入城乞食」,那个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到外面去托钵乞食。文殊菩萨入城乞食。「龙吉祥问云,我欲入城,为有情故,巡行乞食」。巡行就是沿门托钵,龙吉祥菩萨看到文殊菩萨去托钵去了,他也要去托钵,我们两个一起去好了。他们两个这一问一对,什么叫念菩提就显现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这个公案我们留在下一堂课再讲。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再看《大般若经》里面这段小故事:
两位菩萨去乞食,这两位菩萨,一位是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一位是龙吉祥菩萨,他们两个人去乞食。龙吉祥菩萨就问,我想入城「为有情故,巡行乞食」。有情是有情众生。说这个话、有这么一个念头,我们想想他有没有分别?执着我们不谈,我们只谈他有没有分别。为有情故,巡行乞食。其实菩萨在演双簧,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在觉悟。
他问这句话,文殊菩萨就告诉他,「妙吉祥云,随汝意往」,你要去,随意。「然于行时」,这下面所说的我们就很不好懂。你可以随意去,但是你于行时「勿得举足」。但我们想想,你要走路,走路你不把脚抬起来你怎么走?抬起来之后要下足,你不可以举足也不能下足。「勿屈勿伸」,你走路的时候这个腿一定有屈有伸,这什么意思?这三句讲的是身体,总不出身语意三业。讲得再多,用身语意就全部把它概括了。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必定落身语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应化在世间,他决定不落身语意,差别就在这里。他走路,走路的念跟真如相应,跟佛菩提相应。与真如、与佛菩提相应,那就是说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相应。才起心动念就错了,着了身相。举足、下足、屈伸,身相,着了身相。
什么叫不着相?这一段文实在讲是提供我们很好的参考,看看菩萨是怎样应化在世间的。我们对这个身太重视了,念念都没有把身体忘掉,着相,所以这个身体老有毛病。病从哪里生的?病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生的,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身体不会生病的。维摩居士生病了,维摩居士我们知道是佛示现的,示现生病让大家来看病、来问候,他来说法。装病,装病是引导人来问他,他来说法,不是真的。「一切法」包括身体、包括依报环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哪来的病?病也是一法,那病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叫善巧方便,这叫善知善行。
再看底下,「勿起于心,勿兴戏论」。这把三业都说到了,勿起于心是意业,勿兴戏论是语业。你看身、语、意三业,三业清净。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永远保持着三业清净。怎么保持法?念念跟菩提相应。我们再往下看,这是讲三业,下面再讲依报。「勿生路想」,不要生起来这是路;「城邑想」,这个勿生是连到的,这个地方是城,这个地方是村庄,这里是小镇,物质环境。下面人事环境,「大小男女想」,这是大人那是小孩,这是男人那是女人。你去托钵就托钵,你可不能,这是妄念妄想。你看依报正报,依正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文殊菩萨如是,龙吉祥菩萨又何尝不如是?今天两个人唱双簧,一问一答,让我们明白这些事理,教我们怎么学习,我们要懂这个意思,才不辜负这两位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这事说出来了。
下面说,「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个样子?「菩提远离诸所有想」,这把道理说出来了。佛弟子、大乘弟子发菩提心,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道理就在此地。菩提心,菩提离念,真心离念。真心里面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粗念。极其微细的动念都没有,所以没有一切想,想就是分别,没有一切分别。这是解释经上讲「不生分别心」。你怎么还有分别?你有分别,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有执着,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大乘人,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于一切法依报、正报,决定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你的心永远是定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是盘腿面壁在那里端坐,那叫入定;无时无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今天上午你们在讲堂,朱居士入定了,实际上他是在那得清净心。许多同学来给我说:不得了,朱居士坐在那里,气色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我们在他耳朵边敲引罄也没有反应。我告诉大家,过去在华藏图书馆他常常有这个现象,我们是看了多次,所以不见怪。此地同学大概没有看到过,都看到很奇怪。真正入定,不一定要坐在那里,走路、言谈甚至于歌舞都在定中,动静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大定,真得受用。龙吉祥菩萨跟文殊菩萨两个人出去托钵在定中,他这个定没有出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下面说,「无高无下,无卷无舒」。无高无下是平等。前面所讲的,于依正都不分别、都不起心,那是清净,清净平等。「心绝动摇,言亡戏论,无有数量」。心绝动摇,动摇是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你心动摇了。动摇就是动、震动,你心动了。这心一动就是无明、就是迷惑。心无动摇,常觉不迷。言亡戏论,言是什么?言语没有了,戏论就没有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绝动摇是心行处灭,言亡戏论是言语道断。
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会有言语。这个境界里头无有数量,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世间人所讲命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你家庭有家运,国家有国运,世界有世运。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数量。起心动念就落在数量,不起心、不动念没有数量。十法界都有数量,一真法界没有数量,不落在数量里头。这桩事情《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的开示就讲到了。人何以有命运?你有数。所以你会被孔先生算得那么准确,因为你落在数量里头。一个人真正做到忘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超越数量。算命的给你算就算不准,看相也看不准,算命也算不准,为什么?超越了。只要你执着这个身是我,或者执着这身是我所,都在数量里头。你果然觉悟,我没有,哪来的我所。
身没有,身不是我,身是我所。这是说什么?这对初学凡夫方便说。要是给你说真的,说真的你不懂,只有随顺你。随顺你能够理解的给你说,你不能理解的不能给你讲,讲了,你会觉得奇怪,你不能接受,你不得利益。这就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你是什么样的程度就给你说什么法,决不能超过,超过你不懂,不能接受,你还会反驳,你会排斥。所以一定要在你程度、领悟能力范围之内给你讲,你才会欢喜赞叹。不知道佛法深妙无涯,你现在这一段觉得很欢喜;再过一个时段给你说,又提高一层,更妙了。
一切诸法其广没有边际,其深没底。所以说我们非常感慨,这样好的学术,在世间学校里头不能开课,真的是太可惜。无上甚深微妙法,今天这个世间尖端科技都不能够超越。现在尖端科技的发展两个极端的方向。一个方向是走无限大,太空物理,《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这是讲无限大;一个阶段是无限小,量子力学,佛法里头讲微尘世界,比科学家讲得更微细、更不可思议。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其深无底。你能契入几层?对于人生,无论对于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方面面有绝对的利益,有真实的好处。
具体来说,人生第一个是健康长寿。你没有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都不能办。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健康第一,长寿第一。第二是聪明智慧,第三是财富能力。这三样东西,这是非常现实的,现在社会大家追求的,你到哪里去求?你能求得到吗?在佛法里面,真的,这三桩东西叫小事一桩,有求必应。我在年轻的时候真正是贫穷下贱。贱,社会上没有地位;穷,没有财富,明天有没有饭吃都是打问号。幸亏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佛法,佛法对我的帮助太大。首先让我怎么样?不想有明天,只有今天,决不想明天。所以虽然穷、贫贱,我很快乐,那就是我没有欲望、没有奢想,安分守己,读经念佛,自得其乐。以后跟李老师学会讲经,不但自己得乐,而且能跟别人分享,往后是乐此不疲。我在这讲台上,今年是四十六年了,天天讲,真的是人生第一快事、第一大乐,与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来学习经教、来探讨真理,落实经典的教诲,得到真实的受用。
第一个大受用改善了我的身体、生理,身体健康。我在年轻的时候,念小学身体就不好,贫血,这是我记得的。战乱期间那个生活非常苦,天天逃难。中日战争,这八年抗战,逃难的时候走路,没有交通工具。距离战场近的地方连机关枪都听得清楚,那炮声更不必说。所以那个八年,抗战八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在中国走了十个省,东南十省走遍了。所以诸位想想,生活不安定怎么读书?那时候正好是读书的年龄,所以我童年失学,对于求学非常羡慕。没有学校读书,没有钱读不起书,虽不能上学,我不离开书本,自己读,自己学。有一些老人、长者时时刻刻向他们请教,接受他们指点。一生都在流浪,所以以后出家了,实实在在讲家这个观念对我非常淡薄。我从十四岁离开父母,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外面,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居无定所,依然是寄人篱下。所以佛家讲「出家」,出家对我来讲不是难事,已经习惯。但是佛讲得深,要出烦恼家,出妄想分别之家,这才是真出家;出这个居住田宅之家,这不是真的,这些义理我们都要明了。
所以我们诸位同学在这里仔细来看看这些大经大论,所说的总不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菩提心。可是这些名词意思很深很广,要不通过这些大经大论,我们的理解解得很浅。换句话说,我们所得到的受用就有限。你要真正是深入经藏,对于大经大论能深入,你理解得愈深受用愈广,受用无穷。前面说了我们第一个受用身体健康长寿,第二个受用智慧增长,第三个受用福德现前。福德就是物质生活上不再欠缺,衣食住行不要操一点点心。这就是世间所讲的大福报,圆满的福报。我们不需要多,多了没有用处,够用,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出门,现在交通工具很方便,不缺乏。物质精神都过得美满,人怎么会不开悟!
「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无争无求在佛法上讲就是富足。「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受谏就是能接受别人的劝告。我们每天读经,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真正大福报。一生,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在学习。诸位想想看,世间还有什么福报比这个更大的。教也是学,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人说得好,「学所以治己」,把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教所以治人」,帮助别人提升;「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自学化他,精进不懈,这是勇。什么叫智、仁、勇,这不就明白了。智仁勇在中国古代称为「三达德」,达是通达无碍,大德大能。
这里面说了这么多,清凉大师说「今唯用后一对耳」,这后面一对就是心绝动摇,言亡戏论,用这一句来解释这首偈「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用这两句来做解释。这是把《般若经》上这段话都引用出来。下面《疏》它有引用《瑜伽师地论》九十五卷所讲的六种戏论,这属于佛学常识,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六种,第一种「颠倒戏论」。颠倒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符,这我们要明了,我们不能够犯这个过失,不可以违犯这个过失。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恳,要言而有信,所以我们提倡诚信。这几年我教人四个字,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针对我们现前毛病来说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要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一定要从本身做起。学院,我们是过的团体生活,通常在一块儿生活的有四、五十个人,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四个字,这个团体是和合僧团,真正六和敬的僧团。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才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得起我们的护法,要对得起自己。
颠倒,实在讲颠倒戏论我们常常犯着,这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误会,误会就是颠倒戏论。误是错误,会是体会,你所体会的是错误不是正确的。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们想错看错,于是怎么样?就做错、说错。这做错、说错,不是说就没事,它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人。我们对人要是看错、误会,我们常常批评这个人、说这个人,让大家对他都产生误会、都产生误解。这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因为我们对他的误会、误传,而让许多人对他也产生误会,我们就有过失。这个影响的面要是愈大,过失就愈大;影响的时间愈长,我们的过失就愈深。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他对于一切大众是有利而无害的,那我们的过失就犯得很重。
与人交往,观察一个人非常不容易,这个知人是大学问。一个人说是没有过失,那太难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里面,《疏钞》里面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真的讲没有过失,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以下还不免有过失。又何况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有权有实,有时候他装错误,不是真的。像前面我们讲的龙吉祥菩萨,他的言词里面说「为有情故,巡行乞食」,这个话就有过失。为什么?没有离开分别。龙吉祥菩萨是等觉菩萨,文殊也是等觉,文殊跟他这一番话是因龙吉祥菩萨引起的,所以我说他们两个在唱双簧、在变把戏,是来教化我们的。这一问一答我们才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念佛菩提」。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心正念真如,这在念佛法门里面叫理念,理一心不乱,这个太高太高了。最高的念佛方法,没有形式。大权示现里面,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误以为他破戒了、他犯罪了,是我们对他产生的错觉,于是我们就有意无意的颠倒戏论。害人不浅,害自己更深。
害人害自决定成正比例,这句话义理也很深。你害人多深,你害自己也多深,你害别人多广,你害自己也多广,决定成正比例。这是什么道理?因果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如果你伤害的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的人,那好,为什么?我们自己受的罪报会减轻。要伤害一个一般普通人的,那个罪报不得了。伤害觉悟的人,因为觉悟的人他不会受你伤害,就是说他不会被境界所转。你毁谤他、你侮辱他、你陷害他,他决定没有瞋恚心。他要有瞋恚心,还会起心动念,他迷,他没有觉悟。如果真正觉悟,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会有这个念头?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笑了之,他怎么会把这个放在心上?怎么会计较?你这个地方排斥他,他那里还有路,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讲「条条大路通长安」,这个路走不通,那个路走通!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你拦不住它,这个地方挡它,那边流了;那边挡它,那边流了。所以跟觉悟的人好相处,跟迷惑颠倒的人不好相处。迷惑颠倒的会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解决争端要从自己,不在外面,我要把自己内心所有一切怨怼化解。自己心开意解,生智慧。自己心里头有怨恨、有对立,就是有情有欲、有分别有执着,你永远不开智慧,你说这个损失多大!学佛的人要想得真实受用,要从这个地方下手,把自己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误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了瞭,统统把它化解,恢复到真诚清净平等。用大菩提心、正觉之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就走向菩提道,跟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他们在前面,我们在后面,决定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这个颠倒戏论我们要远离,那就是言语造作小心谨慎。有疑不能说,怕说错,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才可以说。尤其是谣言,决定不能够传,谣传是不可靠的,要有智慧去判断。
第二种叫「唐捐戏论」。唐捐是完全没有利益的,这虽然说损害不大,但是什么?浪费了我们时间,浪费了我们的精神,浪费了我们的体力,还是有损失。所以这种事情觉悟的人不会干的,菩萨们决定不会做这个事情。也就是念念于自于他都有利益,不可能说是有一桩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或者行,对别人决定有好处,损己利人,这是菩萨的行为;损人利己,这是凡夫。凡夫里面,你看看雍正说的,小人不是君子。君子不害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这世间小人。我们不能不学,尤其不能不谨慎。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没讲完,这段很重要,说说对我们都有好处。好,我们下一堂课再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