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八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8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一五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鲜少世界苦灭道圣谛,第七句:
 
  【或名广大路。】
 
  这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所走的一条大道,这条大道是成佛之道。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先圣后贤,游之而不厌故」。先圣是诸佛如来,后贤是声闻、缘觉、菩萨,共同一个方向,一个道路,成佛之道,称之为『广大路』。广大到什么程度?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个关键就在觉迷。迷,真的是走小路,非常狭窄的小路,狭窄到什么程度?只能容一个人,两个人都不能包容。这就是讲的心量,心量小,这走小路;心量大,这走大路。这个「广大路」是佛门当中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是真正广大路。
 
  一切众生,佛菩萨肯定,也就是真正觉悟的人、彻底觉悟的人他肯定,「人性皆善,人性皆净,人性皆觉」。一切众生的心量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的心量都是包太虚周沙界,那是你自己本能。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觉性,一切器世间众生,我们今天讲的物质、自然现象,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佛性是法性里面的觉性。自性有德有能,这个德能是自然的,本来具足的。我们讲性能性德,性能就是见闻觉知,本来具足的。见闻觉知的范围也是遍法界虚空界,跟这个心量完全是相等的、相同的。性德就是慈爱,就是感恩。我们在凯西报告里面看到,他里头有一句话说「基督耶稣的精神,意思就是爱」,这个话讲得对,正确。这是一个真正虔诚基督教徒说出来的。他的认知里面,他说基督不是一个人,把他看作一个人,意思很狭窄。基督是什么?基督就是爱。
 
  如果说基督教就是爱,跟佛家讲的就没有两样。什么是佛法?佛是「慈悲为本」,基督是「爱为本」,同样都是「方便为门」,你看看完全相同。不同呢?不同的是人,人迷了,迷了才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是各个不相同。佛教人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同了,没有一样不同。佛教人,实在讲是非常简单扼要,六度是度自己,成就自己,四摄是成就众生;六度四摄把所有的佛法统统包括尽了。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佛教?你这样解释答复正确,一点都没有错误。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你什么?佛教我们六度四摄。广大路!这是共识所依,是我们现前在凡夫地,还没觉悟,六和敬里头,「见和同解」。这一条要怎么做?这一条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要把共识建立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落实。
 
  把这个理念落实,自自然然,也就是一切众生,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本来和睦相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环境,人与天地鬼神,与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上到诸佛如来,下到地狱众生,原本都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是性德。性德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现在我们迷了,迷了佛菩萨才教我们要互相包容,迷了才说这个话。悟了,悟了他自然是一体,还谈什么包容?用个「互相」,这是善巧方便,这就是方便为门。你怎么回头,你怎么回归到自性,如何反璞归真?这就是门道,教你什么?教你要学,学互相包容。互相包容从哪里学起?从本身学起。我包容他,不求他包容我,你才能入得了门;我包容他,他不包容我,我为什么要包容他?好了,你永远入不了门。互相尊重,也是我尊重别人。孟夫子有一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应用在今天的社会非常恰当,为什么?今天社会一切众生迷而不觉,他迷得太深了。为什么不觉?没有人教。
 
  自从民国初年提倡白话文,近代中国大陆推行简体字,这两桩事把中国人对古圣先贤传统的教诲隔离了。所以现在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这些典籍确确实实是文以载道,几千年祖宗先贤他们的智慧经验,用文字记载下来留给后人做参考,帮助后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行,提升技能,提升幸福美满。但是现在不学文言文,学简体字,变成这个文字看不懂,非常非常的可惜。现在人觉得文言文好难,实在讲不是好难,你不学就难,你学就不难。我们这个年岁大的人,我们不摸电器、电脑什么,我们不摸它,我们看到这个东西好难,好复杂。你看看现在小学生,一年级的小朋友,六、七岁他就会玩了,我们看他玩这个东西一点都不难。学文言文跟学电脑是一个道理,你天天学习,它不难,你不学它,这个东西很困难。
 
  古时候,这个时候还不太远,就算我这个年龄算起八十年之前,民国十年左右,一般社会上还是使用文言文的多,白话文虽然提倡,白话文少,文言文多。一般做家长的还是有旧观念,守旧,所以让子弟读书,都还是读四书五经,读古文,读纲鉴,读《通鉴》,依旧涉猎诸子百家。我这个年龄就没有赶上,比我大五岁的他们赶上。换句话说,他们还学了几年,大我五岁的至少他学五年,他就有五年底子。我只学过一年,一年以后就改变成学校,学校就不学这些东西,提倡白话文,我们就学白话文。但是老人,父母对这个文言文重视,家里面补习,学校东西太简单,家里老人还叫你读经,沾上这么一点边缘。
 
  那个时候小学,小学课本都是文言文的,小学四、五年级,年龄大概十岁左右,十岁到十一、二岁,小学生写的作文,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要说写不出来,他看不懂。这好难,真难!但是人家十一、二岁写出来。就像我现在给你举的比喻,小朋友现在玩电脑,我们这些老人摸都不摸它,看到键盘那么复杂,我们觉得好难,一个道理,不学就难,学就不难。
 
  经典在中国文学里面称之为「变文」,变化的变。变文是什么意思?就是当时的白话文,所以你们把经典展开,你不要比别的,《古文观止》这很普通的书,或者是诗书,这都很普通,你把它跟佛经比一比,哪个容易懂?佛经好懂。佛经像白话文一样,翻译的时候,当时的白话文。翻经的这些大师尽量浅说,让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同时又顾虑到传之久远。这桩事情中国人的祖先非常清楚,语言是随着时间变化,文字不能变化。文字如果完全随顺语言,两、三百年之后,这文字就没人懂,就看不懂。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把语跟文分开,所以文称为文言,那就是永远不变,语言不管你怎么变,文言不变。
 
  只要你学文言,孔老夫所说的话在《论语》里头,传了二千五百多年了,展开这本书就入,孔老夫子他的意思,我们就完全能理解、能接受。这个工具了不起,传之于永久都不会改变。这个工具是中国人发明的,比现在科学高明。科学的活动离不开能源,如果今天这个世界上,石油没有了,电没有了,大概所有科技产品全部都变成垃圾,没用处了。中国人发明的东西不要依赖任何能源,永恒的长存在世间,这才叫真实智慧,不受任何限制。为什么不好好的学?
 
  文言文难。李老师以前教导我们,学佛不能不学文言文,不学文言文,你的佛学就没有根。换句话说,文字就受了障碍,你不能够契入。所以他告诉我们文言文的修学方法在背诵。老师讲你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阅读,这《四库全书》、《大藏经》文字上你就没有障碍,熟读五十篇。所以我曾经勉励同学,大家发个狠心用一年的时间,一个星期背一篇古文,你把中国固有文化的那把钥匙拿到。文言文是钥匙,一个星期背一篇,一年五十个星期,这个标准就拿到,用一年的功夫就行了。中国这些古籍,你就真有用,你有能力阅读,你有能力欣赏,你有能力学习,你有能力吸收。为什么不肯用一年时间?
 
  老师讲的,你要能够熟读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我们就明了了,民国初年的小学生,十一、二岁,我们就肯定,他决定能够熟背一百篇。要知道儿童学习,儿童记忆力好,他背一篇需要多少时间?一天能背一篇。小孩从六、七岁上学,就开始学背诵,他能够背五年,到十一、二岁,你知道他背多少东西?诸位现在看看陈弘谋的《五种遗规》你就明白了,重要的东西,基础的东西,他统统都背熟了。他写文章,做作文,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是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比不上。看他的作文还要去查资料,人家东西全记在心里。
 
  背诵是非常好的方法,在佛法里面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学习,老师指导一定要遵从,那就是持戒。老师教导你,决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会让你同时学两门功课,不可能的,循序渐进,一样一样的学。基本的东西,宋朝朱夫子将《礼记》里面,《大学》、《中庸》这两篇,把《论语》、《孟子》合起来,这四种东西称之为四书,人生必读!中国人一定要读,这是四子书。在从前中国人没有不在这上下过功夫的,四书是基本的东西,从小就要背,都能背诵,这是全学。诸子百家选修,《老子》分量不多,只有五千言,一般这是全学;《庄子》就不一定要全学,多半选它的内篇,大概是全书三分之一,其余诸子百家是选修。诗词、歌赋、文学也是选修。像现在大家,这都是古人所选的历代最好的文章三百多篇合起来,《古文观止》。这个就不是全读的,在里面选,选读,老师选出来教学生,不一定按顺序的,这样奠定文学的基础。你有这个基础,文字障碍没有了,你要是学讲经弘法,这是根本的根本。
 
  现在我们用什么教材?过去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的时候,老师指定是《古文观止》。我在那边住了十年,李老师一个星期讲一次,星期五,在台中莲社给我们上一堂古文课。十年如一日,把《古文观止》三百篇讲完了,不是按顺序讲,挑着讲的,因为时间太长,所以就统统都教完了。但是我们的基础没有能打下来,原因是什么?李老师没有要求我们背诵。他只是提倡要背诵,而我们每个人所学的东西都有专攻的。除了有几位专门学国文的,那他们是要背诵,我是学经教的,所以古文我随堂听,就没有做背诵的工作。
 
  实实在在讲背诵重要,非常非常重要。真正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有愿对全世界介绍中国固有传统文化,那你不在背诵上下功夫不行。老实讲,二、三十岁的人还来得及,四十以上不行,记忆力衰退了,那你要背诵就很辛苦。最好的年龄二十到三十,这是什么?这是补习,亡羊补牢。真正好年龄是二十岁之前,奠定基础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家里面的父母、老人,学校的老师,失责,没有认真教导,没有认真督促,对不起子弟。但是在现今这个时代,因为他自己本身没有学,他哪里懂得这些事情,所以他不会教导下一代,使我们在这一代跟传统文化脱节了,这是非常非常可悲的事情。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地方提倡儿童读经,我们看到非常欢喜,这是一线光明,一线生机!问题能不能长时间的延续?怕的是现在很小念幼稚园来读经,上小学就废掉,不再继续了,这还是没有用处,不起作用。读经的这种教学至少要延续到初中,这个基础就奠定,打下去了。古人所谓「十年寒窗」。现在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三年,真的是十年寒窗,这个基础确实打下去,那个成就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常常介绍给别人。
 
  在台湾,过去国语日报出了一套书《古今文选》,这套书编得不错,注解也常详细,注解、注音,文言文的部分还有白话文的翻译,还有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这是好东西。内容也相当丰富,差不多经史子集都包括、都选到。希望学校能够采用,最好希望有专门的学校来教导。有很多家长问:那我的小孩学这个东西,将来他怎么生活?顾虑到这个,怕的是学的这些东西将来找不到工作,没饭吃。所以这个课程最好能够由师范学校来办,学了这些东西,将来在全国各个学校教国文。现在外国有许多大学开中文系,开汉学系,缺乏师资,这些人都是一流的好老师,不怕没有工作。这个工作是圣贤的工作,是神圣的工作,是真正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启发智慧的工作。从前谁做?孔子做,孟子做,释迦牟尼佛做,这是圣人的事业,这就是此地讲的「广大路」。
 
  人要发愿为一切众生,菩萨四弘誓愿第一条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度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众生无量无边,要帮助他、协助他,帮助他什么?帮助他破迷开悟。换句话说,要帮助他破迷开悟,最殊胜的方法就是传授古圣先贤的教诲。要知道古圣先贤他们所修、所学、所得的是超越空间,超越时间,现在人所讲的真理,永恒不变。它不是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日新月异,变幻无常;也不是现前社会上的应用科学,应用科学也是跟着时代来变;圣贤的教育是智慧、是德行、是学问,这是永恒不变的。
 
  经典,同样这一部经典,它为什么有永恒的价值?那就是它字字句句是活的,我们常讲每一字每一句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一部经,哪怕是一部很小的经,这个我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般若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周止庵居士学了四十年,就学这一部,二百六十个字。你看看他四十年学习的心得报告,他写了一部报告《心经诠注》,厚厚的一本。他来讲解、来介绍,几乎每一字、每一句都包罗万象,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写的是用很浅近的文言文写的,如果我们把《心经诠注》讲一遍,再变成白话文的讲记,分量至少是它的十倍。
 
  现在我们在一起学习的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跟大家在一起,也是提供我的学习报告,我对《华严经》的心得报告。如果这个报告要把它写成白话的文字,那个分量很可观。现在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已经用了两千多个小时,是全经的十分一。像这种速度,这样的讲法,这一部经要用两万个小时。一个小时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删掉一半,一个小时五千字,两万个小时多少字数?这就是什么?我们把它删一半。如果不删一半,我们知道,一个小时统统把它记下来,用文字记下来,差不多是一万五千字,这是什么?这还得略说,不是细说。龙树菩萨在龙宫,大龙菩萨的,我们现在讲图书馆,佛家叫藏经楼里面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多大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的能力做不到,我们把这部经用两万个小时讲出来,要跟那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比,小巫见大巫,我们怎么能比得上释迦牟尼佛?差远了。
 
  龙树菩萨聪明,在当时,他以为他所学习的东西已经达到究竟圆满,世间没有什么东西再值得他学习的,傲慢心生起来。大龙菩萨接引他,到龙宫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他傲慢心立刻没有了,看到这个分量的时候,怎么能比?所以只有受持下本,下本是什么?下本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这就是传在我们世间的经典,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四十品十万偈,十万偈四十品传到中国来的大概才一半,是个残缺不齐的本子,一半散失、失传了。但是在这一半里面,这个《华严经》的义趣已经很清楚的能够看出来。
 
  这个地方讲的「广大路」,狭义就是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广义的,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的经教,这广义的说法。要从《华严》究竟圆满的讲法,那就遍法界虚空界无有一法不是,所谓是剎说尘说。这是究竟义,这是法身菩萨才能够受用得到。我们凡夫业障太重,虽然摆在面前,茫然不觉,那就无可奈何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苦灭道圣谛第八句:
 
  【或名平等因。】
 
  『平等』是性德,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本来平等。《华严经》上有一句经文,这句经文很不容易体会,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早年我出家大概是三、五年的时候,星云法师在高雄佛光山建了一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在那边给同学们上课。当时有五个老师,有唐一玄、方伦这两位居士,出家人有我,有会性、星云法师自己,我们五个人。有一天唐老居士就提出这个问题,「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要怎么样才能把它讲得圆?我们几个人听到之后,都感到很茫然。有情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这很能讲得通;无情的,这树木花草,泥沙石块,它怎么成佛?圆满一切种智是成佛,它怎么个成佛法?真的想不通。实在说,我们对于大乘教理没有契入。纵然是涉猎很多,自己没能入境界。虽然讲解,没有办法讲得圆满。
 
  古大德注解说,有情成佛了,无情就跟到成佛。这个话,现在我们知道一点都没有讲错,一点都不错。可是我们一般人依旧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你成佛了,一切众生、山河大地都成佛?这没有法子理解。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事实,一点都不错,这正是大乘经上所说的,「依报随着正报转」。现在我们能说出这个道理出来了,那就是什么?依报是法性,正报是佛性,佛性没有离开法性,为什么?正报,我们这个动物,我们这个人身,人身要晓得物质的这部分是法性。所有一切动物都是心、色和合之体,色是物质,心是精神,精神跟物质和合这样一个体。植物有没有这个现象?矿物有没有这个现象?实在讲,也有,不是没有。我们以善意看待植物,看待矿物,它有反应,它真的转变了。我们的善心善意不纯,所以它转变是非常微弱、微细,我们粗心大意,觉察不出来。诸佛菩萨他们修行的功夫到家了,也就是他们的善心善意纯而不杂,所以这些植物、矿物、自然界的现象有非常明显的转变,这就是说明境随心转,物随心转,这是自然现象。
 
  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是「平等因」,这跟你讲真的。平等因现出来的境界是平等果,平等果是什么?一真法界。那我们讲,三途六道是一真法界吗?是!一点都没有错。为什么我们看到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用的是差别因,不是平等因。什么叫差别因?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起来了,不平等。所以我常常讲,我们的差别心把外面的境界扭曲了。外面境界是不是真的扭曲?并没有,是我们自己把它扭曲了,不是真的扭曲。好比我们这个好的眼睛,要隔一重凹凸不平的玻璃看外面境界,那个境界相不就全扭曲了。这个中国俗话叫什么?叫哈哈镜,那个镜面就是凸出来的,凹进去,你人站在这个面前,整个人形状变掉了,你看那个镜子里面,有的时候变得瘦瘦长长的,有的相变得矮矮胖胖,那是你自己。
 
  十法界依正庄严,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现象是真相?其实真相也是幻相,不过什么?没有扭曲,唯心所现。唯心所现是平等因,唯识所变就是差别因。但是唯心所现是真的,唯识所变是假的,因为心是真心,识是妄心。妄心起作用就是扭曲了。但是你要知道扭曲的现象是幻相,决定不是事实真相,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真相就现前。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地狱,他的境界还是一真,一真法界;迷到极处的众生,他所看的法界是地狱法界,地狱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岂不是相真的是虚妄,性是真实。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这才真正是平等因。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平等因是大乘佛法,是出世间正因。世尊在经论里面,常常给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华严经》上讲世出世间一切法,点点滴滴无量因缘,不是单纯的,单纯就好办,无量因缘。但是无量因缘里面,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我们称为第一个因素,那是什么?佛为我们说出无量因缘里头第一个,我们从下面往上面说,地狱,无量因缘第一个因缘是瞋恚,瞋心变地狱相。瞋恚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地狱有等级不相同。极重的瞋恚,造五逆十恶罪,堕阿鼻地狱。这地狱相从哪里来?是自己瞋恚心变现出来的,就是把一真法界扭曲了,变成这个地狱相。你没有瞋恚心,你就看不到地狱,为什么?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你造什么样的业,自自然然感什么样的境界相,现出来。
 
  所以饿鬼、地狱绝对不是佛菩萨建造的,也不是天神建造的,也不是阎罗王建造的,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佛在经上这个比喻说得好,真的是如同梦幻泡影。梦幻泡影四个比喻,梦是主,其他的三个字是陪衬,告诉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作梦醒来之后,你好好想一想,那个梦中境界是谁造的?梦里面好境界,你也感觉到很快乐;恶劣的境界,你感觉得很恐怖,谁造的?自己意识心变现出来的。为什么会变现出来?这个里头有因有缘有果,果就是梦中的境界。因是什么?因是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习气。缘是你梦境里面第六识、第七识,自己做不了主,控制不了阿赖耶识里头的业习种子,它起现行,这个境界现前了。
 
  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世界微尘,一切因果,因心成体」,这个心就是心意识。说心意识,初学的人不太好懂,再要加以解释就费事了,用《华严经》上讲的,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华严》上说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好懂。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意识,执着是末那,这个比较好懂。这个东西也就是烦恼习气,妄想是无明习气;分别,尘沙习气;执着,见思习气,名词不一样,都通的。这是世尊说法的善巧,目的何在?叫我们不要执着名字相,马鸣菩萨讲的。
 
  你听经闻法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你是真听。离言说相,不执着音声语言;读经不执着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离名字相,不执着名词术语,因为它是假设的。离心缘相,不能用思惟,不能用想象,也就是叫你离心意识,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是离阿赖耶识,不用阿赖耶识,不分别是不用第六识,不执着是不用第七识。离心意识,那叫参,大乘佛法用这个字来代表,叫参学、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参究是离心意识,就是《起信论》上讲的「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这样听经闻法,他会开悟,为什么?平等因。你落到心意识不平等,因不平等,你怎么能够悟入平等的境界?一真法界是平等境界,平等的理,因为那是自性。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性是平等的,你不是平等因,你怎么能契入平等境界!道理在此地。
 
  我们今天难,难到什么程度?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功夫成片往生才有把握,功夫不成片,往生没把握。功夫成片是什么境界?给诸位说,相似平等,不是真平等。那就是说你的戒定慧三学,能够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暂时伏住,这成一片了。大乘教的熏修学习,对于念佛功夫成片真的是大有帮助。这个帮助,因为你放不下,所以你不能成片,为什么放不下?你没看破。《华严》能帮助你看破,大乘经教把宇宙人生的性相、理事、因果讲得这么透彻,这么明白,你要真正懂得了几分,确实帮助你看破。这一看破,你自然就放下;放下了,那个平等境界就现前。因果相应,你才能契入。
 
  顺境,不再有贪恋,自自然然就淡薄;逆境,自然没有瞋恚了。顺逆境界、善恶的人缘,你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就马上摆平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好争的?不但争的念头没有了,想象的念头都没有,还有什么好想的?妄想分别执着是自然不生。从这些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世尊当年在世,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在任何宗教里头都不能跟释迦佛相比。释迦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孔老夫子讲经说法五年,这个成果当然不一样。耶稣讲经说法三年,穆罕默德讲经说法二十三年,唯独释迦佛讲的时间久,四十九年。有这么长的时间,他能够深入,他能够契入达到一个高水平。
 
  我们的学习,说实在话真的是看个人的福报。这个福报是什么?寿命。你没有这么长的寿命,学习功夫还没有成就,寿命到了。这就是《八大人觉经》上讲的死魔,功夫没有成熟时间到了,境界不能向上提升。这一个生死、一次轮回,有隔阴之迷,这一生当中所学的,这一次生死忘得干干净净。来生纵然不错,这一生没有造什么恶,来生又到人间来,你又变成小孩,你想接着前一生来学习,至少你要隔个十几年;换句话说,中断十几年,有的时候中断二十几年,这个中断就是大幅度的退转。到什么时候你才能成就?如果我们烦恼习气重,外面诱惑的力量强,你不知不觉被引诱,这一引诱是大幅度的堕落,从这个堕落再提升起来,很不是容易事情。这就是说明凡夫修行成佛要无量劫的原因。这个原因你仔细思惟观察,生生世世进步少、退步多,原因在此地。
 
  如果只进不退,《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做了榜样,一生成佛,只有进没有退。善财童子是修学大乘人的榜样模范,每个修学大乘的,他都是善财童子,问题就是他善不善?他有没有财?善是善根,财是福德。善根是什么?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证。这两个条件,在六道里头这些众生具足的实在不多,必须统统具足,那就恭喜他了,他一生肯定成就,可以说毫无疑问。非常可惜六道众生烦恼习气太重,善根福德鲜少,不多。《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仅是往生净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善根福德缘分少都不能成就。但是在我们生生世世确确实实缺少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菩提道觉得这么样的艰难,原因在此地。
 
  贪瞋痴这么严重,瞋恚重变地狱法界,贪心重堕饿鬼。不管你是贪财、贪名、贪色、贪吃、贪睡,这是五欲,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只要你贪心重,甚至于学佛,贪佛法,贪功德,都是饿鬼道的业因。你贪那个对象是善的,到鬼道里头去当有财鬼,有一点福报,在鬼道里面做阎王,做城隍,做土地,做山神,还有树木花草之神,这都属于鬼道。我们晓得他的业因,再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我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哪一道相应?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用得着问人吗?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决定不能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为什么?这个念头出不了三界,我执太重。
 
  所以真正修行,我常常劝大家,要从放弃自己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为什么?你有这个念头,平等心没有了;这个念头违背了性德。性德是平等的,性德是清净的,起这个念头就迷了,清净平等觉统统没有了。清净平等觉是性德,所以这一念起完全违背了性德,迷失了自性。更不能有占有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是造业,控制是迷惑,占有就是造业,意业。你能不能占有?不能。你要真能占有,佛都点头,佛都佩服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怎么能占有?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占有,剎那生灭。
 
  昨天晚上我们经讲完,冯居士打个电话来,他刚刚从上海回来。告诉我,他回到家,上海打电话过来,他妈妈往生了。他说昨天还跟妈妈在一起应酬,有说有笑,若无其事,怎么回来这十个小时,她居然就走了,他感觉得太突然了。这个示现也是告诉你,人命无常在呼吸之间。他妈妈学佛多年,福报,没有病苦,说走就走。佛在经上一再提醒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连这个身都不能控制,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你要是常常把这些心外之物放在心上,你错了。
 
  佛菩萨在经论里头常常教导我们,劝告我们,能带得去的放在心上,带不去的可别放在心上。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样都带不去。带不去随缘就好,就得大自在。有,很好,没有也很好,不放在心上。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你的烦恼就去一半。什么事情,就连弘法利生都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念头都不生,你的心清净平等觉,你才自在;佛经里面讲的解脱的味道,你才能够得到几分。什么东西应该放在心上?现在我们明白了,第一是阿弥陀佛,第二还是阿弥陀佛,第三依旧是阿弥陀佛。你能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你带得去的。这个意思是说,叫我们常常念阿弥陀佛,常常想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这就对了。这就是修平等因,得平等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果报,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异口同音都是这样说的。
 
  佛还说诸佛剎土都有四土三辈九品,都有。但是它有空间维次,不是在同一个空间维次,见不到。像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报土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有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也有方便有余土,我们也见不到。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虽然凡圣同居,我们凡人见不到圣人,只是听说。书上有记载,在中国,法照禅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叫大圣竹林寺,他去参访过,听文殊菩萨讲经,他说听众有一万多人。听完之后,他还向文殊菩萨请教,现在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学佛的弟子应当学什么法门容易成就。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说怎么念法?文殊菩萨还念了几声教他。他离开之后,沿途做记号,免得下次再来迷路。回头一看,道场没有了,一片荒山。所以少数有缘的人见到圣人,真的是凡圣同居土;没有缘的人看不到,一片荒山。悟达国师在四川见到迦诺迦尊者的道场,那是阿罗汉也是圣人。有缘你能见到,没有缘见不到。鬼神跟我们在一块,也是杂居,五趣杂居。见到鬼神的人比较多,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它有空间维次的障碍。
 
  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妙了,它没有空间维次,也就是说它的四土三辈九品在一起,统统能见到,统统能接触到,这个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从来没有说哪个世界有这种情形,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家没有空间维次。所以生到极乐世界,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够跟实报庄严土的等觉菩萨天天见面,天天在一起。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统统在极乐世界,所以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全都见到了。听佛说法,听不懂,向这些大菩萨请教,他们都大慈大悲详详细细来跟你解说,你很容易开悟。所以不必多时间,你的境界就提升,大幅度的提升。
 
  西方极乐世界是菩萨修行证果最殊胜的道场,成就最快速、最稳当的道场。那是真实的,应当常常放在心上,不要把这个世间拉杂事情放在心上,你就成就了。这个世间,人家张家长李家短,关我什么事?愚痴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讲,他还去打听,你说糟不糟糕;唯恐自己心地不被污染,唯恐自己不迷惑。这才是经典上常常讲到的可怜悯者,世间可怜悯者,这是真正的第一等可怜悯者,愚痴到极处,没有能力辨别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甚至于利害得失都不懂。
 
  佛给我们说畜生第一个业因是愚痴。人道第一个业因五戒,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我们这一生得人身,想想这五条做到没有?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做不到,来生人身就得不到。天道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是慈悲喜舍,上品十善,这是生欲界天。再往上去要修禅定,没有禅定的功夫不能向上提升。往上二十八层天都要修禅定,定功愈深,你生的层次愈高。色界天修四禅,无色界天修四定,合起来叫四禅八定。四禅也是定,生天的因。再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四圣法界,声闻修四谛,我们现在讲的苦集灭道,依这个方法来修;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修四摄法;佛,佛修的是平等,平等因是成佛之道。
 
  你能够在所有境界里头,世出世间法里面,你的心是平等的。什么叫平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平等了。你就练这个功夫!起心动念迷惑了,无明烦恼起来了;这一分别,尘沙烦恼起来;一执着,见思烦恼起来,一真法界就变成六道轮回。真的,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无量劫养成,有意无意它统统起现行。现在要把它恢复原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在哪里做?要在生活当中做,在工作里面做,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做。所以最高等的修学,就是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样你的生活幸福,你的工作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九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六一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六六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四七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毗婆舍那禅 第一章 快乐来自正确的了解[栏目:恰宓禅师]
 第六章 唯识宗基本教义 第一节 五位百法[栏目:中国唯识宗通史]
 以佛法智慧观照破除我执[栏目:传喜法师]
 一佛化区[栏目:圣开法师]
 生命的韵律操[栏目:普献法师]
 如何回向?[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修名色法业处时,可否观到色法生灭的时间等于名法十七个刹那生灭?[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打坐心乱怎么办啊?[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职业与信仰[栏目:佛网文摘]
 致大定法师函[栏目:明真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