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九七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大威光菩萨遇第二佛,第三段「如来赞述」,偈颂第四首看起:
【已得方便总持门,及以无尽辩才门,种种行愿皆修习,当成无等大智慧。】
在前面六首偈里面,佛陀赞叹威光太子的德行。偈颂前两句是赞叹他的德,后两句是为他授记,他将来一定能够证得的。唯独第四首在体例上稍稍有一点不同,这首前面三句都是讲因,只有最后一句是说他当证得的。这一首偈,我们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尤其是要发心学讲经求智慧的,那就更重要。
你看看大威光菩萨是『已得方便总持门』,「方便」就是善巧,「总持」是一切诸法的总纲领,他已经得到了。这个「得」,不是信、解、行,它是属于证,他已经契入了,我们要明了。我们学佛,方便总持门学了不少,问题在哪里?没有得到。甚至于我们说,我们能信,我们能解,我们没有做到,我们没有契入,所以这里头真正的好处没有得到。总持门,要用我们世俗的话来说,大德大能。大德大能是什么?我们在日常学习当中,太多太多了,而且都是佛法里头核心的纲领,最重要的纲领。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一丝毫隐瞒都没有。
儒家教学,我们念《三字经》,《三字经》一开端,就把儒学的大根大本传给你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儒家的大总持法门。你看看圣学,圣人对于一切众生多慈悲,头句话就教给你。你将来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把这几句话证实,证得了,那你就得道。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一切众生何以不善?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性相近,习相远」。习性怎么发生的?习性是你没教他!「苟」是假使的意思,假设你要不好好的教他,他一定会染上不善的习气,把本性变成了习性。九法界众生,尤其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怎么变成六道的?你看看,几句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儒。
佛法里面讲这个「方便总持门」,那就很多很多了。总的来说,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方便总持门,也就四句偈而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方便总持门,你有没有得到?没得到。为什么没得到?还照样造恶,不知道修善,善恶的标准都掌握不到。佛也非常慈悲,把善恶最重要的、最简单的标准,十善业跟十恶业,我们有没有掌握到?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远离十恶,随顺十善,那你就具足信解行,有信解行,你后头一定有证,这个证就是得。得,就是你修这个行,修十善业道,成就你的大德大能。你这个德能决定感动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会感动!你不能感动的时候,你行,虽然有行,行不得力,做得不够!做得不够是什么意思?你里头有夹杂,夹杂着自私自利,夹杂著名闻利养,夹杂着贪瞋痴慢,所以虽行你不能得。
这个方便总持门,是不分宗派的,不分法门的,而且也不分哪一尊佛的。「是诸佛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自净其意」是定慧,前面两句是戒律。你们想想看,这四句话里头说的是什么?戒定慧三学。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那个戒多重要。四句,两句讲的是戒,一句讲的是定慧。最后一句说明,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这还不重要吗?大威光他得到了,所以他是菩萨。这首偈展开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教,戒学、定学、慧学,经律论三藏。
世尊对净宗同学也说了一个方便总持门,那就是在《观无量寿经》里头所说的「净业三福」,说得很具体!净业三福最后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八个字,你们想想跟「是诸佛教」有什么两样?不一样地方,前面讲的四句偈,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方便总持门。《观经》上「净业三福」,是世尊说出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自己修行成佛的方便总持门。我们要清楚,自己修行证果那是净业三福;教化众生那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教化里头最重要,身教!我自己要做到,做到,你就得道了。你没有做到,你没有得道;你没有得道,你没有法喜。换句话说,你还常常生活在烦恼当中,你的心不清净,法乐、欢喜心生不起来。
我们现在在日本科学家,他们用水做实验,我们完全肯定明白了,法乐、法喜能够改变一切物质的世界,能够与诸佛菩萨九法界众生感应道交。这不是方便总持门吗?感应道交的方便总持门。所以不真修不行,一定要真干。这个事情佛法里讲得很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别人没法子代替你的。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办法赐给我们。我们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用什么加持?用经教加持我们,这是真的加持。我们依照经教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能智慧,跟佛菩萨就起感应道交了。所以不认真从经教上下手,你没有门可入,这个道理要懂。
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做到了没有?孝养、奉事,儒佛都有标准,儒家的标准,你们现在同学们学习的《弟子规》,里头都有!佛法里面的标准,《沙弥律仪》。千万不要以为我自己受了比丘戒、受了菩萨戒是大僧了,那你就别想成就了。蕅益大师,这是净宗的祖师,给我们示现了一个榜样,他受了大戒之后,退比丘戒,持沙弥戒,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不敢称比丘。换句话说,终身持沙弥戒。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不知道,我们只听印光法师说过,印光法师赞叹蕅益大师注解的《弥陀经要解》,印祖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
早年我在新加坡讲经,演培法师就这个问题来问过我,他说:净空法师,印光老法师这个话,说得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我给演培法师说,我说:《要解》我讲过几遍,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他所讲的真是恰到好处。我们晓得印光法师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注解这样的赞叹,那么注解之人是何等人物?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有暴露,我们猜想之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就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绝对不是别人。蕅益大师给我们示现在末法时期,老老实实能够真正得到菩萨戒沙弥,你就是圣人了。说明(这蕅益大师给我们说明的)中国从南宋之后就没有比丘,所谓比丘,他是名字比丘,连观行即比丘都没有。所以他老人家退比丘戒,做菩萨戒沙弥,名实相副。我们希望我们的同学心里要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末法还有九千年,给末法众生做个好样子,那这就是无量功德。
「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我们哪一句落实?第一条落实在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慈悲心都是落实在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要落实在三皈。我们有没有三皈?三皈,现在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了,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清楚、明了,觉正净。觉正净落实在哪里?落实在戒律、威仪。你们想想看,「沙弥律仪」真正的觉正净。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里头,着重在化他,菩萨!
「劝进行者」,怎么样劝别人?自己做到就是劝别人。不是用口劝,是用身行。自己做到让别人看,他心里有所感动,他来向你请教、向你学习,你给他讲的就产生效果了。绝对不是把人找过来,强迫让他听,他算是客气一点,坐在那边听听你的,实际上他没听进去。不客气的,不给你面子,掉头而去,你说那多难为情。所以佛氏门中,说法利生,不敢去拉信徒,拉人来听,不敢,何况绮语!现在你看很多学校有招生,佛门里头没有这个,念头都没有。过去儒家也没有,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谦虚!招生是一点都不谦虚,我有资格做老师,你们要好好的来跟我学,他就有这个味道在。佛不敢,菩萨更不敢。你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哪一个善知识敢招生?一个都没有。学生从哪里来的?介绍来的。你去参学的时候,他还特别谦虚,还不敢当。把自己所修所学的让你看,讲给你听,然后还说:佛法甚深广大无边,我只懂得这一点点,其他的,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参学,那些善知识都比我强,我不如他们。你看看这种典型,这样的模范,我们有没有学到?
传到近代,近代的祖师我们要特别重视,为什么?契现代人的机。印光大师距离我们最近,这还不到一百年,他老人家传给我们的方便总持门,四句话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他这十六个字的总持门,可以一直贯摄到释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这十六个字,前面八个字世间法,后面八个字佛法。了不起!世出世间的大善,十六个字说尽了。什么叫敦伦?说得简单一点、明白一点,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那个「敦」就是诚诚恳恳、和和气气,和睦相处;「伦」是同类,人类。再扩大,扩大到所有一切众生,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我们是地球上的生物,我们是地球人。地球今天变成一家了,一家人要平等对待,要和睦相处,不应该天天吵吵闹闹,打打杀杀,那哪里成为一家人?善人要教导不善人,如何把恶人转变成善人;把迷惑颠倒的人,转变成觉悟的人;把凡人转变成圣人,这是教学!
儒家所说的君亲师,君亲师绝对不仅是对于国家领导人说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他真正广义来说,是对于所有一切众生来讲的。每个人都有这个责任。我们出家人在僧团里头,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就能在大众当中示现。「君」是个领导人、带头人,带头断恶修善,带头持戒修定,带头给世出世间做最好的样子,这是君,领导。「亲」是什么?爱护,关怀照顾,对一切众生就像对自己亲人一样,关怀他、照顾他。「师」是教导他,他有过失,好好的教他;你不教,他不觉悟。
还有一等人不能教的,业障习气太重,你教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他还恨你,他还跟你结怨仇。这怎么办?得有善巧方便。看有能够接受的人,你教他,让他在旁边看到,让他听到,这不能直接教他;或者是在讲经说法当中,这经典上讲到,这不是讲他一个人,他要听到慢慢善根发现,他听懂了,他听明白了,惭愧心生起来,逐渐逐渐能接受了。能接受,他将来就有成就;不能接受,他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是佛经上讲的无缘之人,不接受经论的教诲,他相信他自己的贪瞋痴慢,他相信他自己的习气烦恼,这个没法子,这是佛法里面讲的无缘之人,佛经上讲的「阐提根性」。阐提根性,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不能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不能接受善知识的教导。纵然来学,必定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是个样子,背地又是个样子,这个就难了。
佛菩萨不怕难,度众生绝对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生生世世帮助你培养善根,到哪一世你的善根成熟了,什么叫成熟?你真的肯接受,真的肯尊重你的道业,不再重视世出世间什么名闻利养了。重视道业,重视戒定慧三学,这是肯定有佛菩萨、有善知识来帮助你。为什么?你真的愿意学了,学了,你真的肯落实,你做到。这就是我们讲的感动,你感动诸佛菩萨。佛经上讲的话,绝对没有一句话是空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一个人真诚心好学,会感动所有的佛菩萨,他常常在你面前出现。你不要以为「我很想学,一个好老师都没遇到」,那是你根本就没有真的意思想学。你真正有意思想学,一切时一切处,你会发现全是善知识,全是佛菩萨在表演,你才知道这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希奇,我比善财童子遇到的善知识还要多。
我们特别要重视印光大师的教诲,现在这个世界动乱不安。什么原因?人与人不能和睦相处。印光大师教我们敦伦尽分,分是自己本分,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能够跟别人互相合作,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今天我们的本分是搞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今天搞这个,一定要把这个工作做好,然后能够跟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配合,这叫「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样自己才能够不间的、不断的将自己德行智慧向上提升,不至于堕落。那要怎么样?防止邪知邪见。这闲邪,闲是防止,邪恶无量无边,但是总不外乎三大类,邪知邪见,邪语邪行,这身口意都包括了,身口意不善的三业一定要防止。存诚,这心里头要常常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与这个相应。在儒家讲「诚敬」,对人、对事、对物至诚恭敬,这是印祖教导我们世法要这样做。佛法呢?尊奉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尊奉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一心修学净宗。所以教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得大圆满,这是常常在我们耳边的,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哪个不知道?但是就是大威光菩萨已得,我们没得,我们要急起直追,我们要得,真正得到之后,第二句偈有了。
『及以无尽辩才门』,无尽辩才从哪里来的?从方便总持来的。你有无尽辩才,你才能广度众生。无尽辩才是方便总持的落实。到这个时候,四弘誓愿第三愿,这就开始了,「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地方『种种行愿皆修行』,不就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吗?这落实了。不但佛法各宗各派你都通达,很容易通达,为什么?你已经得方便总持门,你已经得无尽辩才门。所以不同的各宗各派无量法门,很容易就通达,不仅如是,世法也通达。世间各种不同的学派,各种不同的宗教,乃至于今天所说的各种不同的科技,你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样才能够成就圆满波罗蜜多,于是你的性德自然就现前了。这前面三个都是修德。
修德与性德相应,纯熟到极处的时候,性修融合在一体了,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没有界限了,融成一体,那就是末后这一句,『当成无等大智慧』,这个大智慧是如来果地上称性的般若智慧。这个境界,这不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可以称大智慧,不能称无等。「无等」两个字你要注意到,这个无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无等大智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这一句给他授记的,大威光要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学佛最终的目标。我们要成无上正等正觉,跟释迦、弥陀、毗卢遮那没有两样。你要证得究竟圆满,首先你要得到方便总持。方便总持门在佛法里面很多,我今天只略举三种,这三种大家熟知,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得?一定要把不得的原因找出来,这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别人,问别人没用处。原因找出来之后,你把这个原因消除,你障碍去掉了。
所以学问之道,同学们总要记住,《易经》上都说得很好,「满招损,谦受益」,真诚谦敬,要谦虚、要恭敬,你处处表现谦虚,你就得到很多人教导你。处处自以为很了不起,有意无意现出你的骄慢,你不能接受别人的教导,别人想教你的时候,马上就变脸、就反驳,什么人都不会教你了。他指责我是错误的,错误的也接受,这人了不起,人人都会帮助你。在中国英明的帝王,唐太宗,你们去读《贞观政要》,你就晓得。唐太宗有个非常了不起的本领,接受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批评。有人在唐太宗面前指责他,他哪个事情做得不对不对,唐太宗旁边还有许多人,看到唐太宗点头愿意接受。那个人离开之后,后面这些大臣就问唐太宗,他说的错误的,为什么不处分他?唐太宗说:如果我处分他,以后再没有人在我面前敢说真话了。了不起!错误的指责,所谓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圣人讲的话。不否定,不拒绝,所以他能成为一代英明的圣主。在中国历代帝王没有能跟他相比的,他的长处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学的。
错误的指责,我也认真反省,欢喜接受。稍稍还有一点不乐意、辩驳的,从前李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永远不再说他的过失。为什么?不愿意跟他结怨仇,对他总是客客气气。愿意接受的,李老师对待学生是一点都不客气,有打有骂,那真正叫爱护你。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偈颂的第五首:
【汝已出生诸愿海,汝已入于三昧海,当具种种大神通,不可思议诸佛法。】
这首前面两句是赞叹已具圣德,后面两句是说他应当证得佛果,这前两句我们要学。『汝』,是佛对威光菩萨的称呼,你已经『出生诸愿海』。三世诸佛如来所发的弘愿,威光菩萨都具足了。诸佛因地上的大愿再多,多到如来也没有办法说得清楚,说不尽!但是要把这些弘愿归纳一下,总不外乎四弘誓愿,所以四弘誓愿是总纲领。就像前面所讲的方便总持门一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前面跟诸位说过,是戒定慧三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离不开这个纲领,离不开这个原则,今天讲菩萨「出生诸愿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的大愿,都超不出四弘誓愿,都可以归纳到里面去。
我们平常在《无量寿经》上读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都可以把它归纳这四大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能归纳这四弘誓愿。所以一说四弘誓愿,全部都包括了,「诸愿海」都包括了,因此四弘誓愿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这也是前面讲的方便总持门,是讲发愿的方便总持门。「海」这个字比喻得好,愿愿都是深广无尽。四愿里头最重要的一条,是从大慈悲心里面生出来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生出来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的人,才能发得出来。威光菩萨已经「出生」,这个愿已经发出来了。他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是搞清楚、搞明白了,知道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要发心,要做到,要实现。「度」这个字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协助、帮助,众生无量无边,菩萨发愿要协助他,要帮助他。帮助他什么?帮助的项目很多,最重要的有三桩事情:第一个帮助他断恶修善,第二个帮助他转迷为悟,第三个帮助他转凡为圣,得以种种善巧方便。你要帮助他,先决的条件要对方对你有好感,你才能帮得上忙。如果对方讨厌你,不愿意理会你,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帮不上忙,这个道理要懂。
换句话说,你要想帮助众生,你要先跟众生建立关系。建立什么?友好的关系。怎么建立法?佛给我们讲的四摄法。这个摄受,摄受众生,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我们平常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地方的「布施」,跟六度里头、十波罗蜜里面所说的意思不一样,那个里面讲的布施,是要度悭贪的,那个目的是断烦恼的;这个不是,这个是摄受众生的。你看目的不一样。因此,此地的布施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送礼请客。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方式是宴会。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交际应酬,你要懂得。你要懂得送礼,你要懂得宴会,宴请这些大众。我们常讲「多送礼,多请客,多往来,多交流」,在这里面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信赖,然后你才能够用你的智慧、善巧方便帮助他;他对你不尊重、不喜欢、不信任,你就帮不上忙。你苦口婆心教导他,他阳奉阴违,他右耳进去,左耳出去,没听进去。由此可知,这四摄法重要。
四摄法第二个「爱语」,尤其重要。言语,祸福之门,孔老夫子教学,言语是一个科目。教你在什么场合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要用什么态度说话,关系很大!所以夫子教学课程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就是教导你我们今天的话说技术能力。你学了之后,你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能力。最后一个科目才教文学。为什么?有能力谋生,生活能够安定,才能谈到精神生活。文学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你看看夫子这四科管用、踏实,所以言语非常重要。言语要小心谨慎,办事更是如此,不能让人有误会,不能让人家有个不好的印象。那个误会、那个不好的印象,要想把它化解消除非常困难。一句话说错了,麻烦可大!特别是国家与国家外交的关系,你看看,会说话的人,这两国和睦相处;一句话说错了,甚至于这两个国家断交,发生冲突,甚至于引发战争,往往如是。这才晓得言语的重要!
你事情做错了,重大的过失,你让别人看到之后,别人会放在心上,一生跟你往来都要提防着你,你说你麻烦不麻烦。你还能教化众生吗?世间贤人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非常慎重。慎言谨行,言语慎重,行为谨慎,不敢犯一点过、错误。为什么?为的是在社会上能立足,受人尊敬,受人尊重,你才能够影响社会、帮助社会,转移风俗。跟佛法没什么两样,帮助大家断恶修善,转迷为悟。希望这个世间,人人都能够明理,都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学问终极目标之所在。学问之道,不是自私自利,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是的。儒家君子之人,都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就是自己做表率,给天下人做榜样、做模范;自己一生作亲、作君、作师。我们常常讲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北京师范大学,门口的一块牌子上面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师范大学,所有的学生一生要遵奉这八个字,世间所有一切人民都应该遵守。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我们所学所行要给社会做样子、做模范,这就对了。我们要发这个愿,人能发这个愿,决定不会犯戒,决定不会犯法,决定不会违背圣贤教诲,也绝对不会懈怠懒散,这是动力!
自己一定要发愤努力来学习,修善断恶。修善断恶从哪里修?当然从戒律上修,在家的五戒十善,出家的沙弥律仪,根本!再提升,菩萨戒,出家在家都有菩萨戒。因戒得定,持戒就是做一个本本分分的人,一生决定没有非分之想;不是我本分的事情,我绝对不去想它,人就得定了。我们今天选择这个行业,我们的本分就是依照经教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然后把经教自己修学所得给一切众生报告,提出来供给他们做学习的参考,我们的本分!讲经上课是为这个,我们在这个地方做心得报告。我学习这部经论得到很多的好处,在我日常生活当中,我要把这个好处给大家分享。
下面一句,『汝已入于三昧海』。「入」,契入了。「三昧」是什么?正受。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三昧也翻作禅定;禅,有喜悦,禅悦!常生欢喜心,孔老夫子说的「不亦悦乎」,不亦悦乎是三昧,是禅味,是禅悦,是你在学习当中真正得受用。这得的是什么受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再为境界所影响,或者我们讲不再为外面境界诱惑了。眼不会被色诱惑,耳不会被音声诱惑,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意对知;换句话说,六尘已经不能够诱惑你了,这叫做禅。
你自己的心,随着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你已经能够如如不动了。不动什么?不动贪瞋痴慢,不动自私自利,就是没有自私自利,你也没有名闻利养。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的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不受外面六境所动摇,如果直接的来讲,说这句话就是外面境界相已经可以不落印象。见色闻声嗅香尝味不落印象,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那个不落印象就是清净。定呢?定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是定,是平等的,所以清净平等得到了。清净平等生智慧,所以说定能生慧,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大威光菩萨得到了。我们真正讲修行,在哪里修?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修。修什么?修不着相,修不动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很难做到,没错。做不到从哪里下手?从戒律下手。这就叫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律是修禅定的方便法,我们现在一般讲的是,是修禅定的手段、方法。你要不用这个方法,不用这个手段,你的禅定得不到。
三昧就是禅定,这个三昧称海。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够不着相不动心。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跟一切人事物和光同尘,在一起欢欢喜喜快快乐乐。内不着相不动心,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你要着相动心,你就造业,你就生烦恼、生七情五欲;你要不着相不动心,你不生烦恼,生智慧,得一定搞清楚搞明白。那个生智慧就是不亦悦乎,那个「悦」不是喜怒哀乐的那个喜悦,不是的,是内心里头、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苦乐的乐有副作用,这个没有副作用,常生欢喜心。
后面两句是讲他当得,『当具种种大神通』。这个「大神通」从哪里来?从定慧里头来的。有定有慧,世出世间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种种法都通达。通,就是通达无碍,通了,没有障碍了。神通,其实「神」的意思也是通达的意思。在我们一般讲,不可思议。怎么说不可思议?他不学就通!我们一般人总要勤学才能懂得一点,不学就通了,为什么不学就通?因为他跟性德相应。这大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楞严经》上也这么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真如本性,灵知。他跟这个通了,所有没有一样不知道,神通!种种大神通,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通达的。
下面接着说,『不可思议诸佛法』,不可思议诸佛法全都通!我们很希望能入这个境界,这是最低程度,圆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最低程度。大威光菩萨,这是快要到圆满了。换句话说,佛赞叹他,他现在的程度应当是等觉菩萨程度,我们在这个偈子里面所看到的,这不是普通法身菩萨。当然我们是做不到,但是我们一定要学、要发心,这个心就是愿,愿要兑现,愿不是空愿。要想帮助一切众生,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德行就是断烦恼。你怎么样转烦恼成菩提,这就是成就你的德行,然后学法门。学法门就是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法门要怎么能够学成?要入「三昧海」。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持戒修定,要真正能够落实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的智慧现前,然后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才能通达。这个时候你要来看经听经,一闻千悟,一经通一切经通,你看这多方便。我们再看下面第六首,因为这里是一段,这前面六首是一段。
【究竟法界不思议,广大深心已清净,普见十方一切佛,离垢庄严众剎海。】
这个四句偈好!我们天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个后头『离垢庄严众剎海』,就是庄严佛净土。我们这里看看,他用什么庄严。我们天天口头上说庄严,实在讲,我们拿什么去庄严?天天念回向偈,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哪里有功德?我们看看他的功德,真有功德。『究竟法界不思议,广大深心已清净』,这是功德。第一句讲的是智德,第二句讲的行德,智慧开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看这个句子讲「究竟法界」,不思议的性相,不思议的事理,不思议的因果,这三句就把种种不思议统统包括在其中。法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总不出这三大类,这是圆满智慧现前。「广大深心已清净」,这是究竟圆满的禅定。这两句是定慧圆满。「深心」,菩提心里面说到,菩提心说了体、说了用。真心之体是什么?真诚。世尊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至诚心,至诚是真诚到极处。
李老师当年教我学教,告诉我,弘法利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要通达世出世间法。当年他老人家举了一个例子,世间法不要谈其他的,一部书《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不能通达?不能。《四库全书》,过去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给我说了一句话,如果这个人从出生下来就会看书,一天看八个小时,这一部《四库全书》看到一百岁,他还没看完。怎么可能?这话讲的是真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年三百六十日,百年三万六千日,《四库全书》多少卷?你看看,你就晓得他讲的话一点也没错。一天看八个钟点,一百年看不完!你怎么通?何况《四库》以外的书,比《四库》不知道多多少倍,怎么个通法?
世间法通达还不行,还要通出世间法,佛法。佛法不说别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我们中文本翻译的经律论三藏,这实在讲是世尊流传下来少分。《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个略本,是个下本,下本十万颂,现在中文翻译的,晋译的、唐译的、后译的,后译就是贞元年间《四十华严》,你把它会合起来,除掉重复的,总共九十九卷。九十九卷我们称略本,要跟其全书《华严经》完整的本子,大概只有一半,二分之一。还有一半失传了。怎么能通达?不通达又不行,所以李老师传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怎么通?只有求感应。现在这个感应的道理,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假。用真诚心求感应,这我们一般讲诸佛菩萨加持。实实在在说,人到至诚心地就清净了,深心!深心是什么心?我在二十个字里头写的,清净、平等、正觉是深心。「广大深心已清净」,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平等、正觉圆满了。这是我们修行,下手非常重要的枢纽。
最近这两年来,我常常讲纯净纯善。这是我讲完《十善业道经》,特别给同学们强调这四个字「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深心!世尊在这《十善业道经》上教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纯善!我套这一句经文,「常念净法,思惟净法,观察净法,不容毫分不净夹杂」,我们的功夫要用在这上。清净心生智慧,纯善心生福德,福慧双修!你有福有慧,你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没有慧没有福,这个福慧你有一个,少一个,你都办不到,你度不了众生,甚至于还度不了自己。所以古大德把福慧比作鸟的两个翅膀,它少一个翅膀它飞不起来;比作车两个轮,这个车这边有轮,那边没有轮,车不能走,要福慧双修。修福修慧那个根就是纯净纯善,是在你心里头修。诚于中一定形于外,内心纯净纯善,你的外面的形状,所显现出来的一定是纯净纯善。从前中国人讲,你的气质善良。纯善纯净气质显示出来,现在外国人讲磁场,你的磁场非常非常好。诚于中一定形于外,跟外面感应道交,从这里面自自然然生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说菩提心怎样自受用,就是怎么样对待自己,怎么样对待别人。对自己是深心,就是清净、平等、正觉,这是对自己的;对别人大慈大悲。
后面两句,是称赞大威光菩萨他应该要得道了。你看,『普见十方一切佛』,为什么能普见十方一切佛?通了。十方一切里面是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见到了。再跟诸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见到了,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离垢庄严众剎海』,「众剎海」是所庄严,「离垢」是能庄严。我们今天讲庄严佛国土,我们拿什么庄严?你看人家这个庄严是离垢。「垢」是代表什么?烦恼习气。统统没有了,也就是前面第二句所讲的,心地确确实实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离垢了。清净、平等离烦恼障;正觉、慈悲离所知障。二障都离了,自自然然庄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土。这个「众剎海」我们懂得,前面「华藏世界品」里面讲得很多,「世界成就品」我们都读过了,「剎中有剎」,微尘里面都有剎海。重重无尽的世界,离垢能庄严。你要不离垢,你没有办法庄严。为什么?重重无尽的剎海,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根本不能契入,你庄严什么?
我们如果不读《华严》,真的对于事实真相一无所知,读了《华严》才晓得、才明了。所以烦恼不能不断,从哪里断起?从十恶业断起,从五戒十善下手。沙弥律仪,在家出家都可以学习。出家戒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个在家人不能看;沙弥律仪可以,菩萨戒都可以共同来学习的,尤其是二十四门威仪,威仪不是戒律,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