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三五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三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随门广释,偈颂第五首:
 
  【或是愿力所出音。神变音声为体性。一切众生大福业。佛功德音亦如是。】
 
  这一首也是讲的「教体」。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决定是愿力。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跟我们一样,学佛都发了度众生的愿,这个愿不论是有心无心、是真是假,阿赖耶识里头都落下种子。到了成佛、成菩萨的时候,慈悲心自自然然的生起,慈悲心生起来,从前发的愿当然要兑现了,即使是无心发的也会兑现。你要问这是什么道理?佛经上讲的「法尔如是」,见性之后,假的都变成真的了,真心!没有见性之前,真假不定,见性之后,一真一切真,哪有不度化众生的道理!
 
  这个「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众生有苦难,佛菩萨有智慧、有能力,哪有不帮助的道理!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地球上的众生苦难太多了,佛菩萨为什么不来?为什么不帮助?这个问得好象是很有道理,问得没错。其实佛菩萨时时刻刻没有离开众生,但是我们没有感觉到佛菩萨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这个原因是什么?业力,众生有业力。
 
  众生造作罪业不能不受果报,就像父母爱护儿女一样,哪有不疼爱的道理!现在儿子犯法了,被判刑了,他要接受刑罚的处分。佛菩萨就像父母,六道凡夫就像儿女犯法了,造的罪业他一定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去坐牢。虽然他坐牢,他被判刑,接受刑罚了,父母在旁边依然是时时刻刻在照顾,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由此可知,六道三途就是造作一切不善业的惩罚。希望在接受惩罚的时候,觉悟了,真正悔过,知道忏除业障,回头是岸。念头一转,佛菩萨的力量就加持上,念头转了,行为一定转,转恶为善。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这个就是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修行从根本修!根本是念头,从念头上转,真的转过来了。那众生不知道转,是他依然迷而不觉,什么时候觉悟了,什么时候就转了。
 
  众生的习性,贪瞋痴慢,这是无量劫养成的。这一觉悟,贪瞋痴慢就降低了,就得到控制,这是好事情,这是修行证果的根本。不觉悟的时候,遇到怨恨,总有报复的念头,生瞋恚心;觉悟之后,在这个地方是最明显的转变,瞋恚心没有了,瞋恚这个烦恼虽然非常猛厉,很容易制伏。
 
  不要说是在佛法里头,在世法里面,我们在经教里面看到了,色界天人瞋恚没有了,他并不是真的断了,他是伏断,不是灭断。色界天人修禅定,禅定功夫深,头一个,瞋恚的念头就不会起现行。诸位想想看,如果一发脾气,心里还不高兴,哪来的禅定?所以有禅定的功夫,肯定瞋恚是被控制住了,佛法里面常讲,被降伏住了。出世间法,那当然更不必说了,他不是伏断,是灭断。在大乘法里面,把这个境界转过来了,把瞋恚转变成慈悲,这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就在念头一转。功夫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天天遇到,你念念会转,真功夫!
 
  我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凡夫哪有没有烦恼的道理?哪有没有习气?既然有烦恼习气,我们思想、见解、言行,肯定不能尽如人意,这个人听到欢喜,那个人听到讨厌,我们要在这个境界里头磨炼,在这个境界里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修行不在经本里头,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处事待人接物。
 
  别人对我误会,从误会产生了毁谤、陷害,在一般状况之下,我们会把那个人看作冤家对头,瞋恨心当然生起来。菩萨不尔,跟凡夫不一样,听到别人毁谤,见到别人陷害,没有一丝毫瞋恚心,回过头来反省,我什么地方做错了,引起他的瞋恚?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样就有进步了。如果自己确实有过失,他的瞋恚陷害,把我这个业障消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如果这个业障要不消,将来到三途里受果报,现在受到毁谤、受到陷害叫重罪轻报!那我对这个人,对毁谤我的人,对陷害我的人,是什么态度?感恩!他替我消业障。如果我没有过失,被冤枉了,他来加害于我,那个消业障消得更大。我现在没有过失,反省确实没有过失,他冤枉我、他害我,我过去生中累劫的业障这样消除,所以修行人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顺境,境是物质的生活环境,一切都很顺利;善缘,缘是人事环境,遇到的都是好人。在这个境界里面不生贪念,贪念是烦恼,在这个里头去磨炼,把悭贪断掉。在逆境里面,生活环境样样不顺心,处处有障碍;恶缘,遇到的都是恶人,在这个境界里头不生瞋恚。诸位想想看,贪瞋痴是怎么断的?天天在生活环境当中,把贪瞋痴慢断掉了。哪个人不是善知识?哪个人不是佛菩萨?统统都是!善财童子修行,我们要仔细去观察,他怎么修的?所有一切境缘,不论是顺逆、善恶统统是善知识,顺境善缘长自己的福慧,逆境恶缘消自己的业障,怎么不感恩?我们从大乘经教里面学到了,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在生活里头,工作里面,对人、对事、对物修纯净纯善。《十善业道经》佛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时时刻刻要提起来,我套这一句话说「不容毫分不净夹杂」,我们今天要修的,纯净纯善!环境,物质环境样样都好,人事环境人人都好。佛经里头有两句话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打我、骂我、毁谤我、陷害我都是好事,那个人都是好人。你要问为什么?消业障!成就真实的功德。对于恶缘恶境,没有丝毫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六度是这样修成功的。
 
  遇到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心里不高兴,你立刻要警觉到,我还是凡夫一个,没功夫!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一定是常生欢喜心,一定是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能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我们看看世尊当年在世,所示现的不就是这个样子吗?每一天吃饭到外面托钵,遇到富贵人家供养的饭菜好,不起贪心;遇到贫穷人家给的饭菜很难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在这个里面修清净平等觉。起分别执着那是轮回心,那是凡夫,圣人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
 
  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迦叶尊者怜悯贫穷苦难的人前生没有修福,托钵,常常到那些地方去托钵,给他们种一点福,这是慈悲。如不如法?释迦牟尼佛的评语很高明!他说这些弟子们偏心,有些人专门到富有人家去托钵,他不是贪爱这个饮食,也是慈悲心,希望这些富有人多多种福,生生世世富有,他存的是这个心,那是好心。但是你的存心没有错,世间人看到生起疑惑:某人,你看看他,那个人家东西好吃,天天到他家去,贪心。那个人家东西很不好吃,他天天去,这什么意思?叫人家起疑惑,这心不平。这一点佛说出来,我们也要顾及到,不要引起社会大众的疑惑;不引起疑惑,平等随缘就好了。
 
  我们从世尊当年僧团的生活,会学到很多东西,无非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去帮助苦难众生,随缘而不攀缘,随缘,什么都好!在一切境缘当中,就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修就是修这桩事情。有分别执着是凡夫,是错误;无分别执着是佛菩萨,是正确的。没有分别执着,绝对不是不知道真妄是非,邪正利害不是不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那是智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不染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是功夫!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智慧、没有功夫怎么行?有智慧、有功夫,愿力在推动,这不可思议!
 
  世间人每一天工作很勤劳,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古人说得很好,「名利」二字,他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如果说名没有了、利没有了,他的动力就没有了,他不愿意干了。佛菩萨帮助九法界众生,不求名、也不求利,他永远不休息。就是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来说,我们对于释迦牟尼佛这个人要认识清楚,你才不至于迷信。这个人要是用今天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他,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跟中国孔老夫子完全一样,终身从事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最难得的,他是一个多元社教的义务工作者,他教学生没有收学费,没有收学生供养,有教无类,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是哪一个种族的人、信仰什么宗教,一概不分,只要你肯来学,佛一定教你。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对于他这个行业尽职,现在人讲敬业,他的敬业是达到满分。给大家上课,为大家解决问题,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我们在经上看到「二时讲经」。古印度把一天这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所以古印度的一个时辰是我们现在的四小时,二时就是八个小时跟大家上课。我们想想,现在在这个世间,哪一个做老师的每天上八个钟点课?四十九年不中断,没有放假、没有星期日休息一天,没有!
 
  所以,有人不明这个事理,说佛教是消极,那释迦牟尼佛消极吗?释迦牟尼佛要是消极,世间还有什么人是积极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我们今天展开《大藏经》,里面许许多多这些小部经都是世尊当年答问的;学生提出问题,佛给他解答,纪录下来,这小部经很多很多。佛的愿力,不是为名、不是为利,永远不休息。就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真正是学不倦、教不厌。我们现在知道,这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远没有间断,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普门品》里面赞叹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感应的道理,我们前面也说过很多次。佛在经上给我们讲,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大类。冥感冥应是最普遍的,就是佛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我们自己没有觉察到,真的在我们周边,剎那之间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有觉察到。
 
  在佛法里面一定要认真的熏修,特别着重这个「修」字,「修」就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熏」是不能中断。那用什么方法?天天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教诲,天天读,不断在重复,为什么?我们是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很容易忘掉,我们有健忘症,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总得要一段时间。
 
  我自己修学的经验,三十年,三十年天天提醒,以后逐渐逐渐入境界,自自然然就入境界,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容易!三十年的熏习,人从大梦当中醒过来了。醒过来之后,才知恩报恩,知道佛菩萨对我的恩德,知道一切众生对我的恩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回向偈上我们天天念,天天念没入这个境界。所以纵然每天念几遍,还是做不到,这一面念一面都忘记,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叫业障深重。业障深重在哪里,我们不容易觉察到,一面念着一面都忘记。如何念着这个经句,心里头真正有很深的感动,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样才入境界,才叫做修行。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不是业力来的,他是愿力来的,这个愿力也变成了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神变音声为体性』,这一句话说得好,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没有一定的形相,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所以你要问,佛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是老的还是少的?不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我们看到古人画的「观世音菩萨变相图」,两大册,五百多幅观世音菩萨,不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菩萨有能力示现;所以佛菩萨没有身相,能现一切不同的身相。我们为什么不能现?我们执着这个身相是自己,就不会变成第二个身相,这个障碍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吗?如果我们不执着这个身相是自己,你就能像菩萨一样,现无量无边的身相,这是真实的道理。
 
  形相没有一定,说法哪里会有一定?应机说法,说法没有一定的。大乘经上佛自己常说,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说法就跟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给你诊断,你有什么病,给你开什么样的处方;如果你没有病,他就没有药方;病跟药是相对的,有病就有药,无病,药就没有了。正如同众生有障,佛就有法,这个法是消除业障的,叫佛法。众生没有业障,哪来的佛法?佛法就没有了。所以佛说一切法,无不是应众生的业障而说的,这就是「神变音声为体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就不会执着、不会疑惑了。
 
  在这个地方,佛教学生有四句偈,叫「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佛灭度了,不住世了,后世的弟子,怎样能够学到如来的正法?这四句话重要!末法时期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样辨别是佛?还是魔?佛弟子、善知识所说的法,决定与经典相应,经典是标准;如果所说的跟经典相违背,这不是佛法。
 
  佛又怕后世的弟子执着经典,执着经典就错了。这第二句说「依义不依语」,教我们不要着经典的相,不要死在经文之中,说法的人说的意思跟佛的意思一样这就对了。「依义不依语」,言语不一样,没有关系;文字不一样,没有关系;意思一样就对了。这个教训很重要!如果懂得这个意思,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就不会有人反对了。许许多多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执着在文字上,不懂得四依法里头「依义不依语」;换句话说,对佛法没有透、没有通,才生这么多障碍。自己障碍自己这事小,你还在障碍别人学这个法门,那个罪过就重了。那个人学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能往生、能得度,你把他这个机缘断掉了,这因果责任要负。
 
  第三句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教我们选择法门,佛说这么多法门、这么多经典,我们在这里头选择哪一种来学习?你要选择「了义」,不要选择「不了义」。了义的意思,也是很广泛的。古人的解释,真正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的,这个经论法门就是了义。这个话说得没错,古人讲东西就跟清凉大师注解《华严经》一样,点到为止。但是现在人看不懂,你说了他也听不懂,那就不得不麻烦、不得不啰嗦。那了义还要加上适合自己的程度、适合自己生活环境,学习起来容易,不吃力,没有压力,简单、扼要、稳当,成就还快,这就是了义。
 
  这样的了义经论,当然最殊胜的是《阿弥陀经》。所以在中国佛法两千年来,在学佛成就上来说,大概《阿弥陀经》排名第一了。为什么?简单容易、稳当可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大本的《阿弥陀经》,这个话没错。《阿弥陀经》详细的说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详细讲解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而三,三而一;文字有广略不同,义理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我们要想对于《无量寿经》、对于《弥陀经》透彻的了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让我们知道有所选择。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继续看偈颂的第五首:
 
  【或是愿力所出音。神变音声为体性。一切众生大福业。佛功德音亦如是。】
 
  前面我们讲到,世尊教导我们的「四依法」,讲到第三句「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末后一句非常重要,「依智不依识」,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学佛一定要依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识就是情感,要有智慧,如果感情用事,决定就产生偏差、造成错误。世出世间法,所有一切的误会、过失都是感情用事,如果头脑清楚、理智怎么会犯过失?世尊最后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凡是事情没有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可以存疑,古人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不是怀疑,怀疑是错误的,那是烦恼;这个疑是学习的方法。理太深了或者事情太复杂了,一时没有办法搞清楚,我把它打个问号在旁边,我要求答案,这是正确的。
 
  第三句讲『一切众生大福业』,这好事情。众生哪有不求福的?中国自古以来,所谓的「五福临门」:富贵是福,富是拥有财富,贵是你有很高的地位,那叫贵。中国人希望家庭人丁兴旺,多儿多女,这是福;希望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福,这些全都讲的是果报。最后一条讲因,好德好善,好德好善是因,你才能够得富、贵、多儿多女、健康长寿;如果你不好德好善,这个果报也现前,是你前生修的善业,感得这一生的善果。前世没修,这一世要是明白觉悟过来了,认真努力的修学,还来得及,勇猛精进,果报在这一生当中就能现前。
 
  诸位读《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了凡四训》后面附了有一篇文章「俞净意遇灶神记」,这一篇文章不长,叙述俞净意先生修善积德的果报,比了凡先生还要殊胜,这是世间「大福业」。真正的大福业还不是这些,真正大福业是什么?是破迷开悟!因为像了凡先生所修的,余净意先生所修的,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纵然做到人间的帝王,欲界天王,色界天王,他不能出三界。既不能出三界,你就晓得依旧是轮回,既然是轮回,那你一定明了,肯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是六道里头必然的现象。《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说的没错,都是事实。
 
  所以,佛法不贵人天福报,不把这个看重,看重什么?看重戒定慧三学,看重六度、十愿,菩萨所修的六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真实的大福业!但是世间人,包括六道(六道就包括诸天),认假不认真。佛讲真实的,大家纵然听到也点头称赞,决定不肯奉行。为什么?好象眼前得不到利益,这个现象很普遍。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也提出这些问题请教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很慈悲有问必答,而且说得很详细、很透彻。他告诉我,这是对于真实教诲,没有透彻的理解,我们一般讲一知半解,所以他不能够奉行。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佛所说的,像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果然明了如来真实义,哪有做不到的道理!章嘉大师给我说的,我非常感恩他,印象非常深刻。佛法知难行易!他老人家讲的,正因为「知」太难了,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难!「行」太容易了,念头一转,凡夫就作佛了。
 
  你的念头为什转不过来?就是因为你了解得不透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还生贪瞋痴慢?为什么不能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佛转过来了,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对于这个里头的道理、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所以贪瞋痴放不下,戒定慧起不来,就这么回事情。戒定慧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大福业!而贪瞋痴正好把这个自性里头本具的福德障碍住了。所以大乘经里面佛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觉悟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烦恼。法没有迷悟,人有迷悟。菩提没有变,人迷了,把菩提变成了烦恼;人要觉悟了,烦恼又恢复成了菩提。迷了的时候,涅槃就变成生死;悟了的时候,生死就又回归到涅槃,它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最大的福业是什么?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业,业是事业,什么样的事业里面是大福报?由此可知,世出世间学佛这个事业是最大的福报,学佛,向佛学习,学作佛。佛慈悲,不但用言语来教导我们,他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大德学佛,也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在近代,李老师给我介绍的印光大师,他给我说过多次,学印光大师。在我没有出家之前,他教我古人别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苏东坡跟梁启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之前,他举出居士这个例子。这两位在佛门里面,可以说是佛学家,经典读得很多,能言善道,还有著作流传在世间。为什么不能学他?他没有去做,他有解没有行,所以还是凡夫,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李老师特别提出来,教我不要学这两个人。我们年轻的时候,对这两位都非常仰慕。
 
  出家之后,李老师教我要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来示现的,我们细心观察大师一生的行谊,确确实实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所讲的相应。他这一生的示现,是我们末法出家人的典范,好样子!他出现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知道得非常透彻。在这个时代里头,真正发心修行人要想成就,要怎么个修法?他的开示非常重要!
 
  如果真正想成就,印祖教导我们,不要建大道场,建个小型的道场,这个道场住众最好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二十个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念佛修行,彼此互相照顾,不化缘、不募捐、不做法会、不做经忏佛事、不攀缘,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他这个方法说得真好,道场大,住众多了,是非就多,不容易得清净心。心不清净,福就没有了,罪报就现前了,没福!
 
  所以我们在这边建这个道场,建这个念佛堂,我劝导同学们,我们在这里共修的人数最好是四十八个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比印祖所说的超过很多,印祖只说二十个人。如果我们接受印祖的教诲,我们以二十四个人为标准,《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愿二十四章能相应。念佛的方法,可以采取谛闲老和尚教导他那个做锅漏匠的徒弟,那个方法好!谛闲法师说,只有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再念,不分昼夜。这个方法确实对于心理、生理都没有压力,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赶快接着念。符合《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真有成就!
 
  我们要多想想,二十个人不少。《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当年在世,他的那个道场,大家在一块共修的只有十二个人,各个成就不可思议!祖师他们的想法、做法跟凡人确实不一样,那是真正的大福业。也许有人要问,你不做法会、不化缘,你这个道场怎么维持?你生活靠什么?这个地方就要有信心,我们的生活靠阿弥陀佛,生活必需的,我们依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不靠人。真正学佛,一个念头,求往生,心里头没有一个杂念,没有妄想,跟诸佛菩萨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们在讲堂里常讲,我们起心动念,思想波的速度很快,念头才起就遍虚空法界,比光、比电快得太多了,光跟电不能比。所以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
 
  佛在灭度之前,教训后世的弟子,佛不在世了,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生活清苦一点好,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生活太富裕,出离的心就衰弱了。不想出离三界、不想往生,觉得什么?这里不错、这里很好!往生的意愿淡薄了。生活苦好,苦到怎么样?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希望早一天到极乐世界去,「以苦为师」。佛教的这些方法,都是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都是帮助我们在这一生成就,这叫大福业,我们要能够认识。
 
  对世间人来说,世间人哪个不求财富?哪个人不求聪明智慧?哪个人不希望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果必有因,你要找到真因,真因它才有真的果报!这三种果报,真因都是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要得这三种果报,你要认真去修因,你肯定会得到这个果报。这里头的道理、事实真相,如来透彻,佛不欺骗人。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物质生活过得很辛苦,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或者修得很少。
 
  我们看到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人,那是人家前生修的财布施多,他今生得这个果报,我们中国人常讲,他命里头有财库。无论做哪一个行业,那是缘,命里头有是因,因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这是事实真相。命里头没有,不能强求,跟人家做同样的事业,那个人发财,我天天在蚀本,这是什么道理?缘相同,因不同,果报不一样!修法布施自然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最根本的是不食众生肉,这是最根本的。一切众生,他是凡夫,哪一个不贪生怕死?所以,不忍食众生肉,这是无畏布施的根本,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把对一切众生伤害的念头断掉,能够尽心尽力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
 
  这三种福都是福报,世间人真的不分国家界限、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你只要提出这三桩事情,人人都希求,不知道怎么个求法。大学里面开了这些课程,研究怎么样致富,全是假的,他没有找到致富真正的因缘。看到世间许许多多发大财的人、事业成功的人,研究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我们要怎样学习?他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思惟到的都是缘,他不知道因。所以读财经、贸易这些学科的学生,没有听说各个都发财;读科学、哲学的学生,没有说各个人都开了智慧,学生很多,成就的人不多。什么原因?成就的人要有因,你在学校所学的那是缘,有缘有因,他能成就;有缘没有因,不能成就!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求财富,我过去生中没有修因,佛菩萨能不能保佑我发财?跟诸位说,不能。佛菩萨保佑的是什么?佛菩萨把发财的道理讲给你听,把发财修学的方法告诉你,你要能够依教奉行,你就得财富了。那佛讲的是什么?财布施,愈施愈多!不施,不施就没有了,这个道理、方法很难听到的。我们在佛门里面学什么东西?你要是跟一般初学的人来说学发财、学聪明智慧、学健康长寿,他们很容易听,一听他就很乐意进佛门里来。佛不打妄语,佛绝不欺骗人,真的帮助你得到,这是小事、小福报。
 
  大福报是转凡成圣,要真正成就法身、般若、解脱,这是真实圆满的大福业。从哪里修?还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科目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教菩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无量无边的菩萨、声闻、缘觉,就是这六个科目。六个科目如果再把它归纳就变成一个科目,这一个科目就是布施,放得下!佛门里面讲的「舍得」,布施是舍,舍是因,得是果。你不舍你就不得,你能舍就能得,多舍就多得,少舍就少得;舍是因,得是果报。布施分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于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把整个佛法全部都包括了。
 
  所以学佛修什么?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布施而已,到了最高的境界,就不叫布施,叫供养。大乘菩萨叫布施,普贤菩萨叫供养,这个道理要懂。布施里面不一定有真诚的恭敬心,供养里头有,供养里头有孝顺心、有恭敬心、有真诚心,我们平常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个心修布施就叫做供养,那个福报等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我们要懂得学。
 
  福报现前了,自己不要享受,依旧是「以苦为师」,那是正确的。为什么?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是凡夫,无量劫搞生死轮回,习气很深很重。这一生学佛,学了个几十年,佛法总算是有一点成就,能把烦恼习气控制住、伏住。如果一享福,怕的是你的功夫伏不住烦恼,你退转了。福报现前怎么办?福报现前给一切众生去享,自己不享,永远在精进,永远在提升自己境界,好事情。
 
  我们在经典上读到,许许多多菩萨因福报现前享福而退转的、而堕落的,多得是。经论当中最明显的,师子觉尊者(他们兄弟三个人)、无住、天亲三位大菩萨,都有了不起的成就。兄弟三个人,他们都是求生弥勒净土的,约好了,哪个先去,去了之后赶紧回来报个信。师子觉先往生,这一往生音信渺茫,没有消息回来。
 
  第二个无住菩萨往生,三年之后,回来跟小弟报信(天亲菩萨)说他往生兜率天,见到弥勒菩萨。天亲菩萨问他:你怎么三年才回来报个信?他说:没有,我到那里去,打个转立刻就回来了。现在我们懂得,时差。兜率天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这打个转回来,不就三年了;世间三年了,他真的没有耽误,去了马上就回来。就问他,那师子觉到哪里去?他到兜率天从外院经过,被兜率天的福报迷住了,他没有到内院去。这就是说明福报现前,不能够舍弃福报,堕落了,还是继续搞六道轮回,你想想这个事情多可怕!
 
  所以诸佛菩萨苦口婆心劝导我们,修福是应当的,没有福,不能帮助苦难众生,帮助苦难众生需要智慧、需要福德,我们修慧、修福都是为众生的,不为自己的,自己要贪图福报,没有不堕落的。人间这一点小小福报都放不下,天福来的时候,你怎么能够不被它迷惑?这不可能的事情。福不能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到什么时候来享福?到你什么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时候享福不会堕落了。无明没有破,法身没有证得,享福肯定是障碍,这个道理要懂。佛在经上讲得多、讲得透彻,佛菩萨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要懂得、要能体会得。
 
  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圆寂,我们在经典上仔细去观察,没有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人照顾他,没有。八十岁还是自己照顾自己,这是正确的,有福不享,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八十岁还能照顾自己,显示出健康长寿;需要人照顾,自己身体不行了。往年我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到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照顾自己。最后的两年,因为饮食中毒,身体衰弱了,才接受学生照顾;九十五岁不需要人照顾,证明身体健康。我们看看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法师,四、五十岁,侍候的人很多,享福!不知道利害!真正懂得利害是智慧,不知道利害是迷惑颠倒了。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三六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九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五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六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一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四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行人的通病[栏目:慧律法师]
 六十六世 大章宗书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结合[栏目:万行法语]
 感谢乌巴庆老师[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法句经开示 当念无常精进用功[栏目:如瑞法师]
 毛宝以放龟免溺[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学禅有什么好处?[栏目:禅修·初学者问答]
 四大种之研究[栏目:太虚法师]
 无门直指 第九十三节 因果[栏目:程叔彪居士]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栏目:白话佛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