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3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八二卷)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学习「华藏世界品」,风轮偈颂的第二首:
 
  【广大悲云遍一切。舍身无量等剎尘。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无诸垢。】
 
  经文意思很深很广,正说是讲整个的华藏世界。我们学习,一定从最小的地方做起,像一个家庭,一个道场,这个家庭小道场怎样能够做到清净庄严?这一首偈就教导我们,在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家长,家长是一家的表率,儿女从小看父母长大的,儿童的模仿力量非常强,这就是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习惯,这叫家教。所以做父母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有警觉,这是下一代的榜样,凡是不善的、不利的,决定不能在儿女面前表现。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很随便,无意,小孩有心,他这个印象落下去了。
 
  在团体里面,团体的领导人,我们这个学会会长是领导人,领导人就跟家庭里面家长一样,我要这个团体好,首先自己要好,这个团体上上下下都看着你,你是个榜样。我们前几年,每个月到香港来讲经,时间虽然不长,我们的总标题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领导人就是要作师作模范。这个影响力很深很远,不仅仅是这一个道场的好样子,你要晓得这个道场做出了典型,做出了模范,会影响别的道场,那是无量的功德。你为这个世间所有学佛人向往的中心,想看看学佛的样子,一定到你这里来学,一定来看看你,你是榜样,你是典型,你想想看这多重要。所以我们自己本身要学得像,要像佛菩萨那么样的清净,要像佛菩萨那么样的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清净平等就是大,大慈大悲。大是什么意思?你的慈悲是清净的,你的慈悲是平等的,这个叫榜样,这个叫典型。修自己就是住持正法,修自己就是庄严国土,我们对于自己起心动念,怎么能不检点?怎么能不留意?
 
  古大德常常教诲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起心动念是根本。我们凡夫不知道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既然主持这个道场,那就不能不把是非善恶的标准搞清楚;我要不搞清楚,我怎么能教别人?道场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众生能不能得佛法利益,完全是这一个领导人,是他的责任,教化功德是他,不是别人。他要懂得教化,不需要自己亲自去教学,就像一个学校,他做校长,校长不一定跟学生上课。但是他负的是教学的总责任,教学计划是他安排的,课程是他安排的,老师是他聘请的,他聘请老师来执行他的教学,帮他教学。
 
  所以佛门里面一个道场的主持称和尚,别的人不能称和尚,和尚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他亲自主持教学的人。他所聘请来帮助他的,真正给他上课的,阿阇梨,不能称和尚,称阿阇梨。我们在这一个道场,这个道场领导人,会长是个居士,他在这个地方,他称和尚;我们在此地,我们不能称和尚。现在一般社会对这些称呼已经不懂了,所以搞错了。古人懂得,哪一个负责主持会务、教学,这个人是和尚。
 
  出家人在这个会里面讲经说法,是会长聘请来的,礼请来的,这个出家人在此地也是阿阇梨的身分,那要称他和尚是对他尊敬,他在此地不是和尚身分。也就是说,像学校里面,学校校长是和尚,校长聘请所有的教授都是阿阇梨。佛法这个名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和尚负总责任,教育的成功,功德是和尚的;教育失败,过失是和尚的。教员只负责这个课程,只把这门课程教好,他就没有事了,其他的不是他的事情,他无需要过问。请你来上国文课,你把国文课上好就行了;请你来讲这部经,你把这部经讲好就可以了。
 
  对佛法负责任,对众生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是会长,不关教员。教员是会长请的,你觉得他不合适,你解聘不要再聘请他了;你觉得他教得不错,教得很好,你可以继续聘请他。在一般,过去我在台湾的时间比较久,在台湾学校也教过书,台湾学校教员跟学校聘约是一年,这一年教得不错,下一年学校还需要你,它又送一张聘书给你。一年是一届,聘约是一年。在外国学校里头有三年的,三年期满,如果学校还继续要聘请你,就继续再聘;如果不聘,三年就期满了,你就离开了。所以教员的这个责任很小,他只是一个科目,校长责任大。
 
  佛法的兴衰,不在讲经说法的法师,在道场的住持。道场住持如果是真正明达,真正能够负起教化一方的使命,他一定会去找好的教员,找好的助手。看我们的道场道风学风,像净土宗,我们都是修净土的,一定去礼请对于净土经教有修有学的这些大德们,无论是在家出家,请他来讲经。这个领导人(会长),他有很多事务上的事情,他要管理,他要应付,他没有时间,他一定要请这些大德善知识来教化这一方的信徒,教化这一方的众生,这是他的责任。他要没有尽到责任,这是他的过失。就好象一个好的校长,他为了学生,培养优秀的学生,他一定去聘请很好的老师,每一个学科都会聘请到对于这个学科有专长的老师来教导,学生成绩优异,这个校长办学成功了。所以学生感激是感激校长,政府社会的奖励也是奖励校长,不是教员,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教育是长时间的,永远没有间断的。佛法的教育,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佛法教育。你修行成佛了,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来教化众生,这个里面个人的缘分不一样。要知道,做一个道场的主人,一个道场的领导人,那很了不起,福慧具足!他有大福报,他有大智慧,道场底下的工作人员,我们一般讲常住执事,他们所修的总比不上会长,会长福慧具足。他所领导的这个班子,这些执事,有的人福多慧少,有的人慧多福少,慧多福少的当教员,福多慧少的当执事,福慧具足的当住持。这个道场怎么会不兴旺!
 
  但是世出世间的事业,一定要知道,自己做得再好,如果后继无人,自己将来往生了,这个道场就衰败了,你住持这个道场的成绩等于零,一代就完了。你看看世间法里面,我们看每一个朝代的帝王,你看开国的帝王,他一登基,第一桩事,大事,是什么事?立太子,培养接班的人。这个事业生生世世永远传下去,叫大事业。所以佛门里面,真正有修有证的这些大德们,他们要传法,同样道理,培养法子。古时候,培养的方法是在讲经说法里面去发现,听众里面,在这个里面去发现。观察听众,无论在家出家,头一个是道德,有道德,有智慧。这个智慧里面要观察,第一个是记忆力,第二个是理解力,记忆力好,理解力好,又有德行,方丈和尚会把他选拔出来,培养他做接班人。你们要读《禅林宝训》就看出来了,古人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是怎样的用心,怎样的护持。这个是续佛慧命大事业,弘法利生是小事业,续佛慧命是大事业。在我们佛门里头,你看每一个宗派代代都有传人,传人是这样培养的。
 
  在过去祖师大德们,虽然他住持这一个道场,大部分他自己也讲经,那是大的丛林。大丛林跟大学一样,它不只一个讲堂,它有好几个讲堂,他请了很多法师,这个法师的名义叫首座和尚,代表方丈分座讲经。就好象我们教室很多,开几门功课,学生专修,由首座和尚来代表方丈和尚来教导他。首座也是阿阇梨的身分,就像大学里面的指导教授。他不是校长,是指导教授,这个身分地位也非常高。要培养人才,从前没有办培训班,没有办佛学院,代代传人是从听众里面选拔出来的,选拔出来训练他。
 
  最后一个阶段分座讲经,我们今天讲的覆讲,讲小座,听老师讲了两个小时,到第二天早晨,被选拔的学生,上台把昨天老师所讲的重复讲一遍。所以他的记忆力要好,要记得住,要能理解。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什么参考资料,你只有写笔记。不像现在有录音、有录相,你还可以能够多听几遍。从前没有,完全靠自己记忆。所以记忆力不好,理解力不好,没有办法学经教。但是老师最重要的还是重视你的德行,这是第一个条件。没有德行,虽然记忆好、理解力好也不会取你的,第一个重德行。
 
  世出世间法都是如此。孔老夫教学四个科目,头一个就是德行,第二语言,第三政事,第四文学,夫子当时教导的四个科目。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把德行排列在第一。我们现在的观察,现在标准降低了,至少你要观察这个学生,他守不守规矩,守不守法,在佛法里面讲,他持不持戒。但是现在一般道场,方丈住持自己本身做不到,他不敢要求别人,这是我们佛门这个水平素质一落千丈的因素。
 
  今天真正大善知识,无论出家在家要救救佛教,你要发这个心,你要挽救。挽救从哪里救起?从德行救起。中国江泽民先生提倡以德治国,我们今天佛门也要重视这一个指导原则,以德兴教;没有德,佛教永远不会振兴起来。佛家的德就是戒律,所以我们今天自己要学,那个受戒是形式。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导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特别在这个时代教导我的一个原理原则。戒律我们怎样去修?学一条做到一条,真正做到,这一条就受了。
 
  不杀生的戒,不但对一切动物不能够杀害,连伤害它的念头都不起,决不令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都包括在不杀生这一条里头。众生因我而起烦恼,我就错了,大经里头佛常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纵然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至少不能叫人生烦恼。如果人家看我不顺眼,看我就生烦恼,我看到他,赶紧躲避过去。为什么?不让他生烦恼。我们有没有做到?所以哪里会有一个念头去障碍别人,去破坏别人的善事善行,不可能!别人对我不好,我要持戒,要忍辱,修忍辱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不可以报复,这是持戒;不能够有丝毫怨恨的心、怨恨的念头,那是忍辱。如果我们做不到,那就犯戒了,就破戒了,德行就欠缺了,你怎么能成就?
 
  《十善业道经》上,最重要、最精彩的教导,佛讲「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何等为一?谓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后面还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样你的善法念念圆满,不许可有毫分不善夹杂,这个是大戒。我们要认真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如果我们忍不过,心里头还有忿恨,你没有学佛,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佛弟子,依教奉行,佛怎么教我,我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初学的人百分之百不可能,从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慢慢进步。如果进步到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一百,你智慧开了,你心定了,心清净了。清净心生实相,生智慧,《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总之要真干,特别是道场的领导人,时时刻刻要反省要检点,天天要改过要自新,知道自己的身分使命,你是来教化一方的,你的责任比谁都重。那个不是儿戏,你的功德也比别人大。如果你疏忽了,你的过失加别人多少倍!所以,舍,放下是没有边际的,舍身,牺牲奉献,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我们服务的项目,最主要的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所以自己要做不到,怎么能帮助别人做到?不仅仅要做这一个道场所有大众的榜样,还要做这个世间所有一切道场的榜样,这是佛陀的教诲。现在我们讲多元文化,不仅仅讲是佛教所有一切道场的榜样,还要做这个世间所有一切宗教道场的榜样,都在这一句「舍身无量等剎尘」,是来做示范的。
 
  『以昔劫海修行力』,都是讲过去世的修行,成就现前清净庄严,这个世界的清净庄严。清净庄严不是偶然得来的,这个里面我们一定要听清楚,要看清楚,清净才是庄严。如果这个里面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慈悲,那个庄严你要是细心去观察,俗气!现在人讲这个新的名词也很好,磁场,那个清净的磁场跟那种富丽堂皇的磁场不一样。世俗这个庄严,如果这个庄严里面的住众,心地都是清净平等慈悲,那个磁场完全不一样。
 
  如果只有形式上的庄严,没有实质的心行,你会看到他俗气,看到好象是很好看,里头没有灵性;有外表的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我们从这个里头细细去观察,你才晓得佛菩萨的教诲,圣贤教诲无比的重要。如果有实质上的这一种清净平等慈悲,纵然没有任何外表的形式,显出真正的庄严。像古时候,佛菩萨教化众生,根本没有任何建筑物,多半在山林,讲经的人坐在树下,听众围绕着一圈,那就是道场。如果我们参与,那个磁场是真好!这个就是讲的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形式不重要。
 
  我们今天建道场,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不需要搞这个形式的。为什么?浪费许多人力财力,这个是没有必要。我们的房子能够住,能够遮蔽风雨,建得坚固一点,使用的年代可以长一点,不需要搞那些艺术。你搞那个东西有什么用处?我们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教室,在这里上课教学,研究讨论,互相警策,互相勉励,共同学习就好了。我们的设备就是图书、仪器,这个是必需要用的,我们搞这些;绝对不搞雕梁画栋,不搞这些。现在有许多富贵人家也一样,许许多多艺术品装饰房舍。我们不需要,道人清净为主,道人家墙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我们这里面只供几尊佛像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经典里面警策的句子,我们写几张挂在这里,常常警惕自己勉励自己就够了。六根接触的境界全是教学,使我们一切时一切处不离圣贤的教诲,这个就是很理想的修学道场。
 
  饮食,我们懂得愈简单愈健康。我们居住修学的环境同样道理,愈简单愈庄严,清净庄严,心清净、身清净、环境清净。回归自然最健康,那是真实的庄严,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里头的理很深,事很繁杂,我们都要能够掌握住不能造业,错花施主一文钱不是罪就是过。有意的是罪,无意的是过,罪过总不能避免,为什么?不是圣人!决定不能避免。但是一定小心谨慎,使这个罪过减到最低的程度,这样就对了。知过要改,要改得快,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这个两首偈都是讲的因果,我们从这里来看,世尊因深,所以他的果殊胜。没有这样的深因,哪来殊胜的果报?不种善因,哪来的善果?我们要想离一切不善的果报,一定要把不善的因行断掉,改往修来,断恶修善,我们的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从第三首往下,都是讲的果相。我们学教最重要的是读到因就知道果,看到果就知道因。请看下面第三首:
 
  【放大光明遍住空。风力所持无动摇。佛藏摩尼普严饰。如来愿力令清净。】
 
  这首偈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放大光明」,智慧!我们的智德一定随着心量拓开。大乘经上佛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修学大乘,这一个科目决定要学。为什么?你不学,你跟大乘法不能相应。就是一个念佛人,天天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了,能不能往生?不一定。为什么?往生的条件,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品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只有后头一句,你一心专念,上面发菩提心有没有?
 
  菩提心是什么?「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的心量小,不能包容,你念得再好,你修只得五十分,你还少五十分,不及格,去不了。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仔细看看,你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再仔细看看现前念佛往生的人,心量大能包容,不记别人过失的,那个肯定往生。心量小不能容人,别人有对不起他的地方,记恨在心,这种人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没有菩提心。
 
  『放大光明遍住空』,这是大菩提心,菩提心肯定与智慧相表里,内有智慧,真正觉悟明白,心量自然拓开了,没有界限。所以人发心,心量,大心量为什么发不起来?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没了解,他怎么能发得起来?所以帮助一个人发菩提心,最好的教学是《华严》。读《华严》,只要你认真学,一定拓开了心量,一定能够包容一切法,这是经上处处时时都在这里说,我们在这里熏修,一遍一遍的熏修。
 
 
 
  『风力所持无动摇』,这个「风力」要记住,表法的意思,你的活动,你的行动,我们再说得确切一点,你的起心动念,你的言语造作,「风力所持」。「无动摇」是你的智慧,是你坚持经典的教诲,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造作,我坚持遵守经教。就像善导大师在「上品上生章」里面所讲的,《观经》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照做,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能生,这叫无动摇。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决定不动摇。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继续看风轮偈颂第三首:
 
  【放大光明遍住空。风力所持无动摇。佛藏摩尼普严饰。如来愿力令清净。】
 
  这个经文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说不尽的,我们在这里头细心去体会,这个心量一定就是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决不是为自己个人着想。学佛为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要有这一个思想,与佛就相应了;与佛相应,你才能得到佛力的加持,你才能得到菩萨的(我们中国人讲)保佑,现在人讲的协助,菩萨会帮助你。你所有一切的活动都是有原则的,决定不违背原则,原则不动摇。
 
  我们初学佛的,世尊在《观无量寿经》给我们讲的「净业三福」,那真正是学佛的根,基础。在经典里面,我们过去学习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初学入门,里面所讲的跟净业三福完全相应。换句话说,净业三福只有三条十一句,《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是净业三福的详细解说,我们可以这样子看法。
 
  对初学人讲的,头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坚持这个原则,在我们这个一生,生活生命当中,我们的生命精神得到升华,往上提升,这个里头有真乐。古人曾经说过读书的受用,读圣贤书亲近圣贤,他有两个比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真的。世间人贪财,黄金屋是财,颜如玉是色。世间人哪个不贪财?哪个不贪色?他不晓得书里头有读书之乐之享受超过那个乐,那个世间的乐不能比!世间贪财贪色,你的受用非常短暂,你将来受的苦,那可就够你受的了。
 
  所以你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圣人的话决定正确,那没得说的。不但讲果报的升沉不成比例,这是从果报上讲的,从现前上你得到的快乐不一样。你能够守住圣教,能够坚持戒律,身心健康,清净自在,真正做到一尘不染,我们世间讲的是飘飘若仙,这是真的。
 
  我们常讲依教奉行的人不容易衰老,不生病,福慧修到一定的程度,真的是自在如意,起心动念都是为世间人做好事。新加坡许哲女士今年一百零四岁,每天还在劳碌奔波帮助贫病苦难的穷人,一百零四岁身体健康。除了头发白了之外,她的精神、她的体力,我看那个样子大概跟四、五十岁的人一样;而一般四、五十岁的人跟她比,不如她。我仔细观察,她只掉一颗牙齿,她也没补,只掉一颗牙齿;胎里素,一生没有结婚,年轻的时候在天主教做修女,终身真的是牺牲奉献为老人服务。她在天主教办的老人院、养老院,照顾老人,照顾病人,做一辈子。
 
  我认识她时一百零一岁,她来找我。怎么会来找我?她看佛书,她已经突破了宗教的界限,许多宗教典籍、古圣先贤的著述她都看,她爱读书。她找我,跟我商量,她有没有资格皈依佛教。我说:你不但有资格皈依,你的五戒十善都圆满了。心地清净慈悲,在新加坡是传奇人物。现在还发心要建一个养老院,专门照顾贫病的老人,她说要把这个老人像在自己家庭一样,得要有家庭的温暖,照顾的人孝子贤孙,这个社会到哪里去找?她带头来做,受她感化的人很多。所以接受圣贤教诲,契入境界,这里头有大乐。
 
  早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是得到最高的享受了,世间五欲六尘,红尘享受你的念头都不会起,你怎么会起这个念头?高级的享受!那是低级的享受。怎么是低级的?欲界众生的享受。你能把自己提升到色界、无色界,再提升,佛菩萨的生活!欲界怎么能比?这个在一般上讲,真的是要高度的修养。所以孝亲,现在世间人不懂得孝养父母,我们在这里唱戏表演,做出榜样给人看。
 
  现在学生、社会人也不懂得尊师重道,我也要做出尊师重道的样子给人看;现在世间人没有慈悲心,我要表演慈心不杀;现在世间人都造十恶业,我要做十善业。做给他们看,感化他们,这是菩萨住世,菩萨应化在世间。世间人起心动念迷邪染,我要皈依三宝,我起心动念是觉正净。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不犯威仪是遵守世间道德的观念,风俗习惯。现在这个社会道德观念没有了,我们要遵守道德,这个道德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永恒不变。中国人讲道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或者是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这一生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决定遵守这一个原则,无动摇!
 
  学习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心量放大,我们起心动念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这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这个心多快乐!我们做的榜样是给他们看的。「深信因果」,现在世间人不相信因果,我相信,深信不疑,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我断恶修善,这个不是短时间能看得到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果报现前了,你会度化很多人。哪些人最先得度的?你的亲戚朋友,过去说你很傻来批评你的,过了二、三十年之后,看到你的果报殊胜,他们都说:你对了。那些人被感化了。
 
  我年轻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我的同学、朋友、长官、同事都说我头脑有问题,年纪轻轻的怎么搞迷信去了。我清楚,我不动摇,年轻人都喜欢花天酒地去玩,我是在天天读书,那时候我周围这些人叫我做书呆子,叫我做书虫。五十年过来了,当时那些人一半都不在世了,都过世了,还剩下来的这些人,还在的,见到我没有一个不欢喜赞叹。我们站在一起一比较就不一样,他们老了衰老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戴助听器。我现在还不要,我这个眼睛看报纸还不成问题,耳目还能保持聪明,牙齿没有坏,身体没有毛病,体力大概跟四、五十岁的人还可以比一比。学佛的好处,素食的好处,坚持的好处,决定不动摇,佛教我怎么做,我肯定要这样做法。
 
  「读诵大乘」,我不是讲经就是读经,这里头有乐趣,无穷的乐趣!所以我现在差不多三、四十年没有看过电视了,没有看过报纸,杂志都没有看过。偶尔有什么新闻,同修们看到时候告诉我,给我做讲经的材料。你说要不是真正的享受,我为什么干这个?入了境界你才有享受。你要是不入境界,当然这是高级的享受,你享受不到,入境界受用无穷。
 
  我一生感激老师,要不是老师指出这一条光明的大道,我们这一生活得很辛苦。佛经里面讲的三苦八苦,我们怎么能够避免?这一条道路让我们离苦得乐。虽然是佛教导我们的,老师介绍。没有老师介绍,我们怎么会知道?介绍人的功德跟佛菩萨没有两样。
 
  三福最后一句,「劝进行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自己得到这个好处,我们要把这个好处与大家分享,那就是介绍给有缘人。什么有缘?我介绍他肯听,他肯接受,这就有缘。我介绍他摇头,他不能接受,叫无缘,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我们也合掌令欢喜。
 
  但是介绍,你要晓得形相影响非常大。你修学这个形相很好,他见到你,他就动心了。众生,他第一个观念他就要果报,你没有好的果报给他,他不相信。你讲什么因,他不相信因。所以佛在讲经说法,经典里我们看到,先讲果报,然后再讲因,这个是契机,知道众生的根性,众生见到果报非常羡慕,想这个果报怎么修成的?所以佛说法不是先说因后说果,是先说果后说因,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
 
  所以决定不能动摇,不管遇到什么境界,我这些年总结佛陀的教诲,决定坚持我们的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用心,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一切恶劣的众生,不能有一丝毫怨恨心。《八大人觉经》上,佛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要记住,这是世间很多人常常犯的。过去对我不好的人念念在怀,永远不忘,不好!世间恶人也把他们记在心里头,生起怨恨,我们自己的心是清净心,纯善纯净,你把这些东西装在你自己心里头,你的心变成了不净,变成了不善,把别人的垃圾装在自己清净心里,这是个聪明人吗?要学善财,善财聪明,善财绝对不会把一切人的恶劣放在心上,他专门装世间人的善行善心,自己的心纯善。
 
  其实这个就是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一切人事物的善,我们常念,我们思惟、观察。一切人的不善,心里头一丝毫的痕迹都不沾染,培养自己纯净纯善之心,以这个心念佛求生净土,你想想看,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得清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在此地已经修成纯净纯善的心,我们有条件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有这个条件往生有把握了。如果对这个世间一切不善的放在心上,好了,你这一次的机会失掉了;然后你再问问,谁吃亏?
 
  所以学佛的人不怕吃亏,不怕上当,吃亏上当念头都不生,决定没有怨天尤人的念头,只有纯善纯净的念头,与阿弥陀佛相应,与诸上善人相应,不是普通的善人,上善之人,你说这多快乐!我每天展开经卷就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读经听他们谈话,自己有心得,那是自己的意见,可以跟他们交流,你说这多快乐!现在这个社会上到哪里去找知心的朋友?经本上去找,读儒书跟孔子交朋友,跟孟子交朋友,读佛经跟诸佛如来做朋友,跟法身菩萨做朋友,这是多大的福报。所以原则要抓住,在一生生活当中要看破要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一切恶作。
 
  我们看末后这一句,『佛藏摩尼普严饰』,这是讲的果德,藏是含藏的意思。什么东西藏在里头?佛藏在里头,这是说的自性,说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如来,所以叫如来藏。「佛藏」就是如来藏,你已经发现了,你已经明了了,你的心里头有如来。「摩尼」,这是形容是比喻,摩尼宝珠比喻自在如意,我们世间人讲称心如意,心想事成,摩尼的意思。「普严饰」,普是普遍平等,严饰是庄严,这不是庄严一个世界,庄严华藏世界,庄严诸佛剎土,往后我们在经上会读到,也在这一品里头。
 
  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华藏,都在同一个层次,都在第十三层。华藏世界好象一个大楼一样,二十层,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不远,在同一层大楼。这个庄严是庄严整个华藏世界,我们为什么不修?为什么不肯干?经上讲的虽然是毗卢遮那佛,我们要向他学,这个才是正理,才是佛说经真正的目的。
 
  你要真发心,真学习,『如来愿力令清净』,这个话双关语。我们要真发心,真学习,我们的心不能得清净,佛力加持,我们心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这是一定的道理。身心清净你就转境界了,环境清净了,能够转逆境成顺境,转恶缘成善缘。你自己要会转,你不能等外面的改变,要自己从内心里头转,这个叫行菩萨道,这叫修菩萨行。
 
  这一段都是讲活动,风轮就是活动。下面第四首偈,前面两句跟第三首,这总共六句说一桩事情,我们把这个偈颂念下去:
 
  【普散摩尼妙藏华。以昔愿力空中住。】
 
  这两句我们怎么样来学习?『普散摩尼妙藏华』,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已经契入华严境界了。实际上说的是法身菩萨,他们才能够做得到。前面的活动是自分的,这一个活动是帮助别人。具体来说,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普门品》里面讲「千处祈求千处应」,这是散华的意思。由此可知,教学,散华就是教学。华代表因,这是说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特别是修学大乘,大乘里面的《华严经》。
 
  末后一句『以昔愿力空中住』,这是说明为什么你得这么大的自在。这个「空中住」是什么意思?不是说你住在空中,你这样想就错了。空中是什么?你的心里头空空如也。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就是空中住。你看看他跟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智慧是般若里面讲的空慧,不生烦恼。在墙壁上作偈,神秀和尚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和尚是住在地上。惠能把那个偈子变一变,他就不住在地上了,你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个「本来无一物」就是空中住;虽然是空中住,他不舍愿力。他那个愿不是虚愿,不是假的,他的愿要兑现,过去生中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要度众生,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虽然帮助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心里头痕迹都不着,这个本事我们要学。我们学会这个本事,你才真正得自在解脱。
 
  宋朝时候,布袋和尚出现在浙江奉化,以后他自己把他的身分说出来,他是弥勒菩萨,所以中国从此之后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布袋和尚的像。这个也是很不平常的人物,每天拿一个大布袋到外面去化缘,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人家给什么,他往布袋上一放。别人问他修行,修行的方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两手张扬,一句话也不说。人家看这个样子体会到了,放下。别人再问放下以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身上就走了,理也不理。这就是告诉你放下之后还要提起,放下是自己,提起是众生,自己万缘放下了,还要教化众生,众生没有放下,要帮他的忙,要教他。
 
  所以一切设施,包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界上来干什么的?是来提起的,是来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他们可怜,迷惑颠倒,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天天是妄想分别执着,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受三途六道的苦报。菩萨再想想自己在没有修行证果之前跟他们一样,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生生世世修学,前面跟我们讲过,「微尘佛所修净业,舍身无量等剎尘」。现在证果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怎么能不顾一切众生?现在照顾一切众生得大自在,跟一切众生自自然然的感应道交。自己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如果起心动念,他就不是空中住了。
 
  没有起心动念,他怎么能现身说法,这个不可思议,这跟你讲的是真话。正是因为没有起心动念,现身说法叫做「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如果起心动念跟你说法,那是有身又有说,完全坐实了,就不是空中住了。就像六祖讲的,不是「本来无一物」,你本来心里头真有物,那是凡夫。凡夫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佛经里面所讲的心、心所、色法,还加上不相应行法,从这里变现出来的。这一展开世出世间一切法,以此为实,你把这个当真了,在这里面虚妄生起得失,患得患失,生起许许多多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这个错误的思想见解,就让你做出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言论。这不是说错误就没事了,这些错误的因感错误的果报,错误是不善的,不善的因,感不善之果。
 
  佛菩萨是已经觉悟的人,他有责任有使命,这个责任使命是他的愿力,往昔愿力,永远没有停止,永远没有休息,这就是说佛菩萨他们的活动,他们的活动是尽虚空遍法界。在我们凡人看到佛菩萨好辛苦,到处现身说法教化众生。这是完全以我们凡夫的心来测度佛菩萨,全错了。为什么错了?我们凡夫住有,拿我们这个标准去看他,完全不对。他们住空,毕竟空,所以他们的现身,现而无现,无现而现;他们的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痕迹都没有。累了,那个是种妄想,佛菩萨分上哪有这个妄想?以凡情去测度佛菩萨,这个是一般世间的人通病。
 
  不但测度佛菩萨我们搞错了,就是在这个世间,我们学佛的同修,真正有修有学,我们还不谈证,真正有修有学,我们可以说是道德之人,那些人的境界,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做学生,不要说跟佛法,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的境界我们不知道!学佛之后,章嘉大师的境界,李炳南老师的境界,我们这些学生也是莫测高深。我们初学,才入佛门。你的世学再有底子,佛门那是另外一个境界。所以我们只有仰信仰慕,产生坚定的信心。
 
  这个风动,「无动摇」这一句非常重要。风,我们也可以说成世间人常讲的八风,这个八风是环境的诱惑,人事环境的诱惑,物质环境的诱惑,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中断的。你在这个诱惑里面不动心,这些境界你没有办法摆脱,你睁开眼睛,你要看,你不是不看,这一切诱惑的音声你不能不听,见色闻声不被声色诱惑,这叫功夫,这叫不动摇,这叫空中住。
 
  我们也不舍弃这些诱惑,在诱惑里面帮助一些有缘的人,在佛法讲根熟的众生,帮助他们解脱,帮助他们觉悟。根熟的众生,他听得懂,他听了欢喜,虽然听了做不到,那都是根熟众生。为什么做不到?做到要时间,我们初学的时候也不行,哪有不受诱惑的道理!真正这个心能不动心的时候,现在人来讲,至少要三十年到四十年的功夫,你天天接近圣教,一天不离开;你要是离开圣教,你就迷惑了,你就颠倒了,你就动摇了。天天跟着佛菩萨,经本就是佛菩萨,天天接受它的熏陶,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才能够在境界里头突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也要学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就是以愿力空中住的意思。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九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八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五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九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略说五戒 二[栏目:如瑞法师]
 因太忙而没念佛为什么就会做恶梦[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我是主人[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五百罗汉 313、威仪多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金陵刻经处是在什么时候创办的?创办人是谁?[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二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六十一卷(1/4)[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第二十七 象迹喻小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掌握时空[栏目: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A Note on Openness[栏目:Bodhi Bhikkhu]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