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一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东北方法海菩萨偈颂第三首:
【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
这一首是「赞时无空过」,是我们迫切需要学习的。前面一首是讲空间,这首则讲时间,时间是『一一心念中』;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一分一秒都不空过。这里讲的比分秒还要短,是讲念头中,每个念头都不空过。『普观一切法』,我们应当要学菩萨,「一切法」就是我们六根所对的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个境界有多大?前面一首偈里面讲「一一国土中」,又说「周闻十方剎」,从这里我们就知道菩萨「善修众智慧」,空间无限大,时间是无限长,时时处处他都不空过,人家当然会成就。
清凉大师注解文字不多,说得好,「念念观法,证真实故」,六根所接触都用一个「观」。为什么?观里面就有慧。观是什么意思?离妄想分别执着叫「观」。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相,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叫「观」。功夫也分三个层次,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是「观照」。它不叫「看见」,叫「观照」,像镜子一样照外面的境界,照得很清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古德常常教导我们「用心如镜」。
耳闻声也叫「观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观照」这两个字。宗门里面常讲的「离心意识参」,它叫「参究」,不叫「研究」。我们世间人讲「研究」,研究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如果说「参究」,这里头就不能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是研究,不是参究;有妄想分别执着是看见,不能叫观照。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在哪里?你总得要知道。佛菩萨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一切法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清净是什么?没有染着。哪些是染着?「贪瞋痴慢」是染着,「七情五欲」是染着。这些染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我」,我们常讲你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是佛法里讲的「我执」。你执着这个身是我,于是就起染着了。佛与大菩萨「无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谁染着!当然就没有染着了。「我」都没有了,谁起贪瞋痴慢,谁起名闻利养,谁贪图五欲六尘,都是个「我」!
佛菩萨为什么没有「我」?佛菩萨知道事实真相,事实真相里头确确实实没有我。那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身体是什么?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身不是我,身是「我所」。什么叫「我所」?「我所」后面加个字你就懂了,是「我所有」,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譬如这个衣服,我穿的这件衣服,这件衣服是我所有的,这个好懂。衣服决定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体也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们凡夫的身。菩萨的身、佛的身,佛菩萨清楚明白,所以他不执着这个身,身是我所有。
我们凡夫如果明白清楚衣服是我所有的,他也就不执着了,衣服脏了换一件,很容易!凡夫迷惑颠倒,他把「我所有的」当作「我」,坚固的执着;就好象小孩,一、两岁的小孩,他执着他的衣服,非常喜欢身上的衣服,要把这件衣服脱下来换一件,他就大哭大闹,就像这个情形一样。我们晓得这小孩愚痴,殊不知道我们今天跟这个小孩一样的愚痴。
佛菩萨明了,所以佛菩萨舍身受生,就像换衣服一样,欢欢喜喜,一点都没有在意,非常正常!我们换这个身体痛苦不堪,这是生死大事,追究根源是因为不晓得事实真相,叫迷惑颠倒。哪一天你真的看破了,佛法的术语叫「了生死」,了是明了,明了生死究竟是一桩什么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问你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世间人讲的「有生死」是错觉、是个错误的观念,实实在在说,诸佛菩萨没有生死,我们凡夫哪个有生死!都没有。
我们跟诸佛菩萨差别在哪里?就在迷、悟的差别,而实际上的事相决定没有两样。但是迷、悟的受用可大不同,觉悟的人受用快乐、大自在,没有苦,真的是离苦得乐;迷惑的人有苦。苦从哪里来?苦是迷了的时候自作自受,没人给你苦受,是自己迷惑颠倒,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要学佛菩萨「照见」,在开头就讲初步要学「观照」,观照用智慧,不用心意识。
我们初学想过佛菩萨的生活,实在讲想过真正的人生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从观念上做起,不是在外头环境上做,环境上做不出来的。记住佛在经典上常常教导我们「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境界转心是凡夫,心转境界是佛菩萨。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转境界,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这个叫真正学佛。
观照功夫深了就叫「照住」,照住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得三昧,或者我们讲的得禅定。照住的时候,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外面境界不管它怎么变换,你在境界里头如如不动,你不会被它转。你不被它转,它就被你转,这是一定的。《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就入如来境界了,你能转境界,而不为境界所转。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层就「照见」。《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观就得自在,这个观照、照住、照见得自在了,得大自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到「照见」的时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一般性宗、禅宗里面讲功夫有这三个阶段。
我们念佛也有三个阶段,念佛功夫真正得力,我们常讲「功夫成片」,这个境界就是性宗里面讲的「观照」。所以你不用「观照」,你的功夫就不会得力,你常常受环境的干扰,没有办法离开环境。离开不是舍弃环境,不是的,是心里头不执着了,不必要离开。为什么不需要离开?因为所有的环境都不是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离开它干什么!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总而言之,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诸佛菩萨在阿鼻地狱度众生,他一样很自在、很快乐,决不受环境干扰。不论天堂、地狱,佛菩萨在那边是「平等住」。
这个「平等住」,就是此地讲的『安住真如地』,他得平等住。他知道这个境界是梦幻泡影,在这个境界里面福慧双修。迷的人在这里头造业受报,苦不堪言;觉悟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福慧双修,不碍事。这个不碍事是不障碍他双修福慧,这多自在!所以他修行的时间不空过。顺境、善缘,他不生欢喜心。诸位要记住,这个欢喜是世间人那种欢喜心。他生的是什么?法喜充满。我们经上讲「常生欢喜心」,那个欢喜是法喜充满。世间人的欢喜是外面的刺激,亲朋好友,你喜欢的人来了,喜欢的事现前了,欢喜。佛菩萨不着这个相。佛菩萨的欢喜是从哪里来的?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他的欢喜从这儿来的。天天觉悟;不是天天,这里是「一一心念中」,念念觉悟,他怎么不欢喜!叫法喜充满。逆境恶缘,他还是法喜充满,决定没有忧悲苦恼,他没有!所以佛法我们不能不学,这就是学佛法最高的享受。
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就是这么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句话引入佛门。为什么?我非常羡慕最高的享受,这个太难得了。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生就没有空过,这一生就没有白来。所以听到这个讯息生欢喜心就想学,希望我这一生也能够得到。这些年来,境界愈来愈殊胜,日子愈过愈欢喜,对老师感恩戴德之心,真的是与日俱增,要不是老师这句话的接引,我们哪里懂得佛法!
年轻的时候,看看佛教充满了迷信,怎么也不肯进佛门,进佛门都感觉到很不好意思:我怎么会到这儿来?这是由于不了解佛教真正的内容,产生了严重的误会。这个世间,像我当时对佛教有误会的人多的是;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讲了一个专题叫《认识佛教》,希望把这个误会解除。佛法无比殊胜的利益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是不知道修学,你说多可惜!一生没有机会遇到,那就难讲,也不必说了;遇到而不认识、空过,这才真正叫可惜!所以希望遇到了,你要真正的认识它、了解它,无比殊胜的利益你才能尝到。这里头真正的好处,不是一个人能够想象得到的,佛经常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是真话,是诸佛菩萨的真实语。怎么样才能知道?必须亲证,你要不亲证,你决定不能知道。
那要怎样才能亲证?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面教我们修行要「信、解、行、证」,首先你要对它建立信心,信心不容易!如何建立信心?一定要亲近善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教导我们修学,第一个条件是「亲近明师」,真正有修有证、有德有学的老师,你对这个老师要能信得过,这个老师说话你才会听,你不会怀疑。如果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老师再高明,老师是佛都没有用处。为什么?你不相信他。
所以,谁是我的善知识?我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最佩服的人、最尊重的人,他说的话我一丝毫不怀疑,百分之百我会去奉行,这个人就是我的善知识。所以诸位同学要晓得,我的善知识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你的善知识也不是我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是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一旦遇到了,那个善知识一定会诚心诚意的教导你。为什么?这个在佛法里面讲是缘分,古人讲你们师徒是缘分。
这个缘分,古人常讲「可遇不可求」。学生要亲近一个好老师要缘分。没有缘到哪里去找!老师想要得一个好的学生,那是真的一点不假。为什么?传法就跟世间人的传宗接代是一样的。世间人总希望自己有好儿女能够继承家业,这是一生当中最大的希望。做学问的人、修道的人,一生当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好的学生能够传法。这个学生不容易遇到,有许多高僧大德一生当中一个都没有遇到,他的法就断掉了。
为了弥补,有一个方法,就是著书。没有学生就著书,希望把他自己的修证,借着文字流传给后人,也许后人读到他的书会开悟。这个是有的,不是没有,利用这个方法来弥补。现在比古时候方便多了,现在我们借着科技的工具,我们用录相、录音来做弥补。现在在外国讲究远程教学,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来教学,学生不在面前,他可以依照你的网址同时来收听。所以眼前你没有传法的学生,可能有传法的学生在萤光幕前面。
什么人能得法?刚才讲的,对这个善知识真诚仰慕,听善知识教诲,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是得法的弟子。不是这样的学生,人数再多都没有用,他不能承传,不能续佛慧命,不能光大圣教,那有什么用!所以传法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自己是不是一个传法的材料,以现在的话来讲,有没有条件来传法。这个条件是什么?做学生之道。如果你真正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一定把法传给你。好学生的标准是《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矩。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弟子规》是做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这个意思。真正具足做学生的条件,哪个老师不欢喜!
条件众多,最重要的是真诚,就是李老师传给我的「至诚感通」,没有诚意不行。每个人都觉得「我真诚、我对人诚心诚意」,他不懂那个「诚」字的定义是什么。前清曾国藩先生对「诚」的解释,解释得很好,我在讲经的时候常常举这个例子。他读书的书房,他给书房起个名字叫「求阙斋」。这个人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求圆满,他不求圆满,他求欠缺,他的书房叫「求阙斋」,很有意思、很有味道。《书经》里面说「满招损,谦受益」,他是个读书人,懂得一切圆满不如有一点欠缺来得好。求阙斋读书笔记里,他对于「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好!
什么叫诚?你有妄想,心就不诚,你有分别、有执着,哪里来的诚意!由此可知,「诚」这个字的意思,是妄想分别执着不生叫做「诚」。你的心原本是真诚,这个话是真的,一切众生他的真心、他的本性就叫真诚。自从起了无明,就是你生起了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真诚失掉了,没有诚意了,诚意变成妄想。所以佛家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什么?「至诚心」。李老师跟我讲的至诚就感通,只要心做到至诚,你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通了。「不诚无物」,这话都是古人讲的,不诚就什么都不是。这个字的定义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永远保持你的真诚心,对老师真诚、对佛菩萨真诚、对一切众生真诚、对冤家对头都真诚,一味真诚,你就具备传法的条件了。你要遇到真善知识,老师不会舍弃你。
我跟同学们说得很多,我这一生真正是多灾多难,年轻的时候失学,我很喜欢读书,家境清寒没有能力读书。十四岁就离开学校,自己要找工作谋生,要赚一点钱过日子。我十四岁开始很想念书,没有机会,但是好学的心永远没有放弃。到台湾,还是在工作之余想方法求学,我们在公家机关做事,每天八小时上班,我就想办法利用星期假日。
到哪里去学?星期假日学校也放假,我就找那些教授,找那个学校的好老师。我要求他们在星期假日能给我一点时间,我亲近他们,向他们学习。怎么找法呢?写信。打听,到处打听好老师,再打听他家住在哪里,给他写信,我们的信写得很恳切。我有个想法,如果我是一个好老师,有这么一个失学的年轻人,写了这一封诚诚恳恳的信来求我教导他,我一定会教他。我就是从这么一个观念,我有这个胆量给许许多多教授写信,差不多都有回信来,在星期天约我见面。
我那个时候初到台湾,两年当中大概认识十七、八位名教授,我就用这个方法,很灵、很管用。然后在这些教授里面,我再来选择,我想学的是什么东西、专攻什么东西。这些教授都有专长,多听听他们谈话,增长许许多多的见识,长学问、长见识。最后我想来想去哲学重要,一心想学哲学,方先生在哲学界里头最负盛名,跟他见了面,不错!确确实实是心目当中仰慕的人,决定专心学哲学。他也非常热心肯教,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在他家里小客厅开课。
方先生上课没有教科书,没有讲义,什么都没有。只是他讲我们听,听了以后再有疑问提出来,他老人家为我解答;有的时候我没有问题,他提出问题来问我,这个教学法。以后我接触方老师的一些学生,台大的学生、辅仁大学博士班的学生,才知道方老师上课跟家里头上课是一样的。他老人家上课从来没有书本的、没有讲义,海阔天空。所以学生讲他上课是天马行空,没有边际的。确实是如此。所以《弟子规》非常重要。
在佛法里面,你是不是能够接受大法的承传,佛门讲「法器」。佛法的承传跟世法承传的标准又不相同,除了诚意之外,还要有悟性,这一条最重要。李老师常讲要有个非常灵活的头脑,他常常比喻,他说学佛人的头脑是八面玲珑的水晶球,透明的。如果是四方木头头脑转不动的,这个人没有法子学。这个人有没有成就?如果他有善根有福德,他能成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能成就,他能往生,真的!谛闲法师的徒弟锅漏匠、修无法师这一类的,都是属于这种人;他虽然没有慧、没有悟性,但他有福、他有定力、他老实。老师怎么教他,他完全百分之百的信受奉行,他也不会受外面闲言闲语所动摇,他尊重老师,听老师的。所以「尊师重道」是第一个条件,这是说你能不能成就。但是传法一定要慧解,要智慧,所谓是「一闻千悟」。不能一闻千悟,至少要「闻一知十」,才有能力传法;没有悟性,传法不容易。
所以这一句偈「时无空过」,我们不能不学,光阴一去不再来,一定要抓住。人生学法的光阴最为可贵,只有契入境界,才晓得这桩事情重要。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法海菩萨赞颂第四首:
【一一佛身中,亿劫不思议,修习波罗蜜,及严净国土。】
这一首偈是赞叹这些菩萨们「能入胜处」,胜是最殊胜,他们能入。「诸佛身中,修净国故」,清凉注解得很简单,把这一首的义趣很清楚的为我们指示出来。我们在经文当中,还要把前一偈略微做一个结束。
前面虽然说得很多,都是说我们现前境界当中怎样来学习。经文里面,「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这个开示好!我们现前的社会环境不是顺境,是逆境,这点我相信每个同学都很清楚、都很明了。因此更要认真学佛菩萨,唯有认真学佛菩萨,我们才能够安安稳稳度过劫难。头一条就是要「看破世界」,用什么方法看破?用「观照、照住、照见」,只要我们有观照的功夫,这是最底层的功夫,「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就有把握了;往生有把握,往生不难,我们的心就安了。
现在我们这个身还住在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当作旅馆来住,必须要知道这个世界一切所有,与我不相干。就像我们住旅馆一样,旅馆里面一切所有的,我们都能放下。为什么?住个一两天就走了。这个事实不能不清楚,我们在这个世间连这个身体都带不去,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千万不要等着,等我将来往生的时候才放下,迟了,来不及,会有障碍的。而且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得自在;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开智慧。
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要放下,智慧才能开。佛法放不下,天天在那里钻研,请你上台讲经,讲一个小时要准备十个小时,累死了还讲不好。什么原因?智慧不开。为什么不开?放不下。佛法要学,不能执着,得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
好老师教、而且督导。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跟他十年,他教我。我刚刚跟他,他就教我专心听他讲经,不要记笔记,不要找这些参考资料。我能听他的,我能接受。在从前我是看不少参考资料,而且听经的时候写笔记;接受他这个指导之后,我把这个习惯改过来了,专心听。
他教我的方法是上等的「听教理」,教我专心听,明白教理。好处在哪里?理通了之后,所有一切境界你都通了,这个方法好!你要写笔记,要找参考资料,你的心不专,你能够听到、能记住的是言语,理不通。你很认真、很用心去学习,你学一部经,顶多你会讲这部经,另外一部经不通,理没搞清楚。把你的精神专注在教理上,上上乘。
万一我们没有这个天分,没有这个能力,他老人家说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教义有什么好处?教义虽然不能完全贯通,不能像理完全贯通,能够贯通一部分;换句话说,与这部经同类的能贯通。譬如我们听《无量寿经》,至少净宗的经论你能够贯通。这都是孔老夫子所谓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我们平常讲「闻一知十」,这样的学生老师喜欢教,好教!很容易他就学成了。由此可知,我们过去那个习惯是不懂这个道理,学一样只知道一样,不能学一样知道十样;要是能够从教理上下手,那一通一切贯通。
说老实话,我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跟李老师学,专注在教义上。自己清楚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办法一闻千悟,我们只能够做到闻一知十。老师教导这条路,他要不这样教我,我如果不认真跟他学习,大乘佛法这条路不容易走。专注,真正把意思听懂了,明纳在心,这是今天讲的「领受」,受是受持,不知不觉、自自然然,你的思想、观念就改变了。教化的「化」有了,接受这个教学果然变化气质,儒家讲变化气质,我们佛法讲变化心理,你的心理产生变化了;心理变化了,行为当然就变化了。所以才能在一切法里面(这个一切法前面说过,不管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都无所谓了),在这里面学到「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从一法明了通达一切法,我们不能不学这个本事;学这个本事自己有大受用,得大自在,得真正离苦得乐,学佛的好处在此地。
接着底下这一首偈,第四首讲的『一一佛身中』,注意「佛身」,『亿劫不思议,修习波罗蜜,及严净国土』,清凉大师给我们指点的「能入胜处」,胜是最殊胜之处,你契入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你学佛学得很像佛。偈子里头讲得很清楚,「一一佛身中」,「一一」是双关语,意思很深很广。第一个意思,「一一」是讲一切诸佛,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每尊佛的身中,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亿劫不思议」,这句话是讲时间,诸佛如来从初发心到成佛,无量劫!成佛之后并没有休息,成佛之后示现学佛,那是教化众生的。教化众生必须要给众生做榜样、做模范,所以要做出像初发心的人怎么样修学,做出这个样子来表演给大家看。就好象我们念戏剧学校,在学校里学习的时候,成就自己,学习怎么样表演。毕业之后怎么样?上舞台,天天表演给别人看。没有毕业之前,那是完全「自受用」,毕业之后是「他受用」,自他不二。你才晓得,一切诸佛如来学习没中断。不是说成佛,毕业了,毕业就没事了;不是,毕业了事更多。毕业之后要到十方世界,哪里有感就哪里有应,一切时、一切处,无时无处不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无量无边身。
「一一佛身中」的第二个意思,每一尊佛都是一切时、一切处现无量无边身。表演什么?「修习波罗蜜」,修是修行,习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落实、实习。波罗蜜是什么意思?是印度梵语,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究竟圆满,样样都究竟圆满,没有一样不是究竟圆满的。诸佛菩萨真的叫「万德万能」,没有一样他不会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样佛菩萨不会!不会,那他的智慧能力不圆满,还有欠缺,他还要好好学。样样圆满,没有不会的,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
「普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我样样都会,我什么都能做,服务才圆满、才周到。有一条不会,不行,那你不圆满。你才晓得这句话把整个生活的状况、菩萨工作的状况显示出来。要知道一切诸佛的示现,能够示现各行各业,不是只有讲经说法,那你就搞错了。因为讲经说法是无量行业当中的一个行业,他是什么都示现的。我们在这部经末后五十三参看到,你看看那些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在哪个行业里头,都是顶尖的人物。所以佛菩萨不是专家,他是通家,大通家,没有一样他不通达。
他为什么能够作大通家?就是他生生世世在学习。你看看佛给我们做示范,菩萨成佛,示现成佛,特别还用一百劫的时间,这一百劫时间可长了,专门修福。这是说什么?大概菩萨生生世世修行,偏重在智慧,福报也注意、也修,没有刻意专修;也就是说以慧为主,以福为助,福跟慧不平等。到你要示现成佛的时候,必须福跟慧要平等,福里头欠缺的那些要刻意去修,一百劫修福报,弥补过去修行之不足。为什么?没有福不能帮助众生。
为众生服务头一个要有福报。我们在经上读到,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福相,那是福报。每个相好都有不同的业因,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我们的相貌、体质有缺陷,不圆满、不健康,福不足。佛家常讲「百福庄严」,那个「百」不是数目字,是表法的,代表圆满,一切福都要修,你是圆满的福报。我们赞佛「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不是天生的,是修来的。
再看看世出世间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多才多艺的。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孔老夫子的日常生活,家里头琐琐碎碎事情,孔老夫子都会做,从小学成的习惯。孔老夫子不是生在贵族家庭,不是富贵家庭,也是清寒的家庭,所以从小「多能鄙事」,一般家里佣人做的事情,他统统都会做。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明理,真正爱护自己的子女,那个爱护不是溺爱,是严格的管教,所以后代代代都有贤人。这是真正明理的好父母,他真正把父母的责任做到了。
父母对儿女跟国君对全国人民是一样的,他有三个责任,「君、亲、师」。父母对待儿女如果只做到「亲」,「君」跟「师」两个字没有做到,那他的责任只尽到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他没做到,大错特错!你是他的父母亲,当然你有义务、有责任养你的儿女,养你做到了。你有没有教他?养了没教他,「师」这个字你没有做到。你有没有带他?带他就是你做带头,你做出榜样给他看,这是领导、君的意思。这个「君」就是我们今天讲做带头人。什么叫带头人?做最好的榜样给他看,引导他。用现在的话讲,是家里面的最高的领导,你把这个家领导到哪个方向。现在大家不读圣贤书了,所以说「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地位是得到了,义务没尽到。对待儿女很好,但没有教,这怎么行!
我们看看古代印光大师一生最佩服的三个人,他的著作里头我们常常看到,第一个他佩服的是孔老夫子,圣人,这个没有话说。第二位是范仲淹先生,宋朝的名宰相。我们读过他的传记,他出身清寒,贫穷人家出身的,自己少年就有大志,救国救民,发愤努力读书求学,以后真的成就了,做过元帅,做过宰相。年轻时做穷秀才,穷到什么地步?几乎没饭吃。我们看他在寺院里念书,每天煮一锅粥,把它分成三份,一餐吃一份,过这个日子。
有一天他在寺院里面,偶然发现不知道什么人埋的黄金,数量相当可观,实在讲他就可以发一笔大财了。他看到后,怎么样?还是用土把它埋起来,也不对任何人讲,若无其事,毫不动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到以后做了宰相,这个庙里头的人想起来,宰相从前在我庙里念书,跟我庙里有缘,现在我们的庙要重修,得要请他帮帮忙,向他化缘。范先生非常慷慨大方,一写黄金真的不晓得是几千两、几万两。庙里一看,生大欢喜。但写了之后,他又没有东西拿出来。这个时候范先生才跟他讲,从前小时候在你们庙里什么地方,地下埋的有黄金,你回去挖下去,修庙足够了。大家这才佩服他,他那个时候穷到那样,看到这个不动心,大人物他的气质确确实实跟凡夫不一样。那么年轻,做穷秀才的时候,「财色名食睡」无动于衷,「名闻利养」没有放在心上,这才能成就大事业。印光大师赞叹佩服!
范先生发达之后,一生还是过他穷秀才的生活,了不起!国家给他的俸禄,我们在「义田记」里面看到,他养三百多家贫苦的人家。养三百多家,这三百多家享他的福报。他自己有福不享,布施给别人,给这个世间苦难的人。乡村里面有很聪明的小孩,能够成就的,他办义学、办学校,请老师来教,免学费,还供养他们的食宿,替国家培养人才,不为自己,这是我们的好榜样。
第三位是清朝初年的叶状元,他的事迹我知道的不多,大概也是范仲淹一类的人物,家道一直到印光大师在生的时候,家道不衰。孔老夫子七十多代了,到现在他的后代都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尊敬;范仲淹差不多九百年了,家道不衰;叶状元在那个时候三百多年了,家道不衰。什么原因?先人把「君亲师」这三个字做到了。教儿女,严格的管教,所以代代都是人才。不教怎么行,哪里会!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得了,你们学经的年轻法师,你们要非常努力。为什么?你们将来弘法教学遭遇到的困难是我的十倍。你看看现在中国、外国年轻的这一代,这都是你们将来教学的对象,你们对他们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现代这些年轻人都受父母的溺爱,什么都不会。而且现在差不多都是小家庭,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尊重尊长,更不懂得尊师重道。你在这个环境里头,你怎样帮助他,大难!大难!
他从小就染上不好的习气,从哪里染的?从电视。你看看我们看到那些婴儿,生下来三、四个月,眼睛张开天天看电视。他不会说话,电视里表演的这些画面,全都印在他的脑海之中,先入为主,这怎么办!电视的教育,在今天是整个世界的主流教育,几几乎乎从婴儿入胎就开始。小孩一入胎,父母天天看电视,他会受影响。我们愈想愈可怕,愈想愈恐怖。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像西方宗教里面所说的,必须经过一个大的毁灭,然后从头再来,这就是宗教里头常讲的世界末日,全部毁灭从头再来,这个事情我们听了很多。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法国十六世纪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他的预言讲这个灾难就在两千年。这个大劫难要照他的预言里面讲,将来这个灾难之后,全世界剩下的人口多少?他说「一个大七之数」,剩下来是大七之数,有人讲大概是七亿。现在世界人口将近七十亿,换句话说,这个灾难当中,十个人当中要死九个,真的是全部毁灭重新再来。还有人说不是七亿,是七千万;要是七千万,那就是一百个人当中要死九十九个。我们遇到这个时代,遇到了也无需要逃避。为什么?缘分。
这个缘分是好还是不好,那看你自己念头怎么转了。你要是正念,有什么不好!正念就是佛菩萨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好事情!就像地藏菩萨讲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来受这个劫难,谁受劫难!我如何接受这个劫难,减轻众生不善的果报,这是菩萨应世救度众生。如果这个念头回不过来,那你是应劫而来的,你过去造的不善业,你就要接受这个劫难。
现在不管我们是怎么样、什么原因到这个世间来,现在我们来了,「既来之,则安之」,来了很好,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应当觉悟,觉悟之后一定转业力为愿力。袁了凡先生都能转,我们当然可以转,转业力为愿力,转恶业为善业,转恶报为善报,全心全力照顾苦难众生。
有没有办法化解这个劫难?理论上是有。怎样化解?这个世间能够有一部分人,不要多,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觉悟、回头了,这个劫难就化解。十分之一,要照现在的人口来讲,要有七亿人觉悟才行。七亿人觉悟,可不是容易事!假如我们要努力,不是做不到,我们真正有志同道合,有个十个八个,不要多,十个八个就够了。如果真正有大福德的护法,有这种雄厚的财力,我们自己能拥有一个卫星频道,这七、八个人天天讲经说法、劝善规过,向全世界广播,二十四小时不中断。如果能在电视有这么一个节目,我相信两三年之内,这个七亿人应该是可以能做得到。有七亿人回头,这个灾难就化掉了。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有福报,九个人造罪业,造罪业的享这个人的福。
我这一次从澳洲回来,前两天澳洲大学找我,在讨论如何挽救世间的灾难。学校提出这问题,有意思要开这个科目,要招收学生,听说报名的人还不少。学校打算开这个班,最多只收四十个学生,二十到四十,报名有一百多人。我跟校长、跟这些教授们谈,我说我听到这个讯息欢喜,这些人一定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在佛法里面一定是菩萨示现来的,这样看来,我觉得这个世界前途还有一线光明。校长同意我的说法。
他们要求我帮助,用什么方法帮助?要求我去上课。我想想我应该要去,为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我也要做一点牺牲贡献。我牺牲什么?《华严经》我每天讲四个小时,我要是去上课,那《华严经》就不能讲。但是一个星期一天,他学校上课的老师很多,我跟他商量商量,我可以答应他上一天四个小时,我每个星期《华严经》少讲四个小时,帮助他。这就是庄严佛国土,「修习波罗蜜,及严净国土」;也是我们常常念的回向偈,「庄严佛国土」。如果没有这个机缘,那没话说,我们在录相室专门录《华严》;《华严经》录完,我继续录《法华经》、《楞严经》、「净土五经一论」。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应当去做。我是义务的性质,无条件的帮助他们,这是桩好事情。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