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五十一)
 
{返回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3

慧观极难得,复串习散乱,

焉有遮方便?

得解脱需要正因,也就是要以智慧观察诸法的真实性。苦是由业所感,业是以烦恼而造作,烦恼源于执著自我,只有以智慧观照诸法性空,才能放下妄执,止息烦恼,从而脱出惑、业、苦的循环。

但是慧观极为难得,因为这需要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观察世间众生的状况,有多少人连“空性”二字都没听过;多少人虽然遇到讲说空性的教典,却无缘听到善知识开示空性,甚至听到的是颠倒说空,不幸堕在断灭见里;还有人耳朵听到了空性法要,却如聋如盲、不能理解;又有人只是简单结个缘,心里没有认真做过思维、抉择;还有人听完后,浅浅地、相似地想几下,然后就不愿意深入观察下去,由于量不够,也不能根除疑惑、引发定解;还有人虽然引生了定解,却不能做到绵密观照……。所以,既得到空性定解,又能绵密观照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既不能生起慧观去除妄执,反面又在不断串习散乱,这样听任业识昼夜不断地驰散,焉能有顿时制止的方便呢?也就是乃至没有生起慧观前,就一直在错认虚幻的影像为实有,由此不断散逸在虚妄的六尘中攀缘、妄执,就会招来无穷无尽的生死,就会有一个个的苦报接踵而来。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沉溺在苦海中无法自拔,就油然生起不忍的悲心!

为令堕恶趣,彼中魔亦勤,

邪道复众多,难从疑超越。

为了让众生堕入恶趣,这世间中的天魔也使尽伎俩,千方百计地扰害行者。而且世间的邪道非常众多,又很难辨认,一旦误入邪道就千生万劫难以脱离。不但如此,自己心里还有很多疑惑难以超越。

为什么难以超越呢?因为引生定解才能断疑,而这又须要对修法的所缘和行相做出到量的抉择。修任何法都要认定所缘和行相。比如修出离心,所缘是纯一苦性的轮回法,行相是出离轮回苦海的誓愿。只有对“轮回周遍是苦性”这一点由抉择生起定解,才能一心寻求出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解脱道上。但抉择所缘和行相而引生定解非常难得,所以说“难从疑超越”。

暇满难再得,佛世亦难值,

惑流难超越,呜呼苦相续!

这样外在有天魔伺机扰乱,又很容易被邪师、邪法引诱而误入歧道,内心又很难从疑网中超出。一转眼间一生就过去了,心里并没有生起了达实相的智慧,最后两眼茫茫地死去。死后要想再得到暇满人身实在太难了。经上说:得人身者如指甲上的尘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上的尘土。在生时没有修善积福,广发大愿,就感不到圆具修法顺缘的暇满之身。这样死后被恶业力所牵堕入恶道,那就万劫难复了!

不但暇满人身难以再得,佛出世也极难值遇。佛如天月,众生心如水。水清净,天月才现在水中。众生的心清净,佛身才应化在世间。但是众生造恶力强、行善力弱,内心被罪业垢染盖覆,就无法感得诸佛现身出现于世。这样没有善缘听闻佛宣说妙法,启开内心的觉悟,就会一直深陷在愚蒙中,妄动执著不已,烦恼之流怎么可能截断呢?所以说“惑流难超越”。

在见到众生烦恼相续不断、无法遮止时,就悲愍地说:“呜呼苦相续!”就是由不断起惑造业就有无尽的苦的轮转。要停止苦的轮转只有明见空性、止息惑业。但众生很难集聚引生证空智慧的因缘,所以一直将在众苦相续中漂流。

如是虽极苦,愚犹不自知,

众生住苦流,呜呼当悲愍!

“极苦”,指源源不断地发生苦,指的是流转大苦、轮回总体的苦。只要众生还没有截断五取蕴的相续,轮回中林林总总的苦就都会陆续发生!虽然自己处在极苦的状况中一直被惑业牵制,但心识愚蒙的人还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在苦海当中,是被惑业系缚、拘禁在三界牢狱里的无期囚犯,还自以为我多快乐!我好成功!好幸福!还认为世间有各种各样有实义的事在等待自己去追求、去尝试、去拥有。每天都打着轮回的如意算盘,想着未来怎么创业成名,怎么发财致富,怎么享受人生……,轮回的计划一项接着一项!这就是处在极苦的轮回中还不自知啊!

人们不知道自己正深陷在漫无边际的大苦海中,即将被苦浪吞没。又像人坐在飞车上非常狂热、高兴,不知道这辆车马上就要坠下悬崖粉身碎骨!所以众生都没有自知之明啊!真要明白自己眼下的处境,就会唯一希求出离,就不会再对世间法抱有希望。纯粹是苦的事情有什么值得希求呢?

“苦流”是指苦苦、坏苦、行苦三苦相续,或者惑、业、苦循环相续,或者五取蕴结蕴相续,或者生死相续。这期间每刹那的身心都跟着惑业而转,毫无自主,因此是行苦;或者每刹那都有烦恼种子、苦种子随逐不舍,成为引发后苦之因,这也称为行苦。由于始终是苦因的状况,因此就在遇缘时不断地出现苦受和乐受,成为苦苦和坏苦。众生一切时都在跟着烦恼和业的力量转,丝毫不能超出惑业的拘系,像这样随惑业流转不得自在,就是陷在苦流之中。但众生浑然不知自己住在苦流当中,因此不求出离。

也就是,无量众生都不认识有漏皆苦的真相,他只认得苦受是苦,其它乐受、舍受不认得是苦。健康时不认得是苦,平静时不认得是苦,成功时不认得是苦,男欢女爱、感官刺激、有荣耀、有地位时不认识是苦。这就值得悲愍啊!自己整个住在苦流之中,连一刹那的安乐都没有,却还浑然不知!

如人数沐浴,复数入火中,

如是住极苦,犹自以为乐。

就如同有人热得难受,就跳进水里沐浴。泡久了,又凉得难受,又出来跑到火边取暖。不断地烤下去,又觉得灼热难受,又跳进水里……,这样反复不断地做。这就是苦啊!受冷苦逼迫,就希望得到温暖,得温暖时误以为真的得到了乐,就贪婪地想在里面多享受一下。时间一久,又受热苦逼迫,又跳入凉水,又以为得安乐了,又贪婪地耽著在上面,想多享受一下,受用久了又变成冷苦。又出来烤火……

这是比喻众生都把安乐寄托在“受”上面,认为当下得到了乐的感受,就决定是真安乐!其实不是。比如吃了好东西当下有乐受,认为这是真实的安乐,就沉浸在乐受中不愿离开。但是好东西吃多了,又变得难受,就又开始换花样,看哪种东西吃起来舒服,又认定是安乐,时间一久又冒出苦来。像一般人家过年,一开始特别盼望吃大鱼大肉,认为是享受,吃了十几天吃腻了,就只想吃蔬菜。吃到蔬菜,觉得清爽,这回得安乐了!吃久了,又觉得好久没吃到鱼、肉,肚里没油水,不满足……,这就是众生执苦为乐啊。

用挑担子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先是用右肩挑担子,这是负重的状态,当然是苦,不会是安乐。挑得时间久了,苦受很重,右肩受不了,就换在左肩上挑。这一下觉得轻松了,误以为得了乐,其实还是负重状态,还是苦!挑得时间一久,苦又明显现出,就又换肩……,这个过程从始至终都是苦,而不是乐。

无数人都认定乐受就是安乐。以这个误认,在六根接触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而有乐受时,心里就执定“这下得到快乐了”!心就马上铺在上面,岂不知耽著在上面就是苦啊!因为耽著就不自在、就紧张,就已经落在苦中,等苦积累多了、变得深了,就出现明显的苦相,这时心里就无法接受,就迫切地想换所缘。换了所缘,苦有所减轻,又错认是安乐,然后心又耽著……

实际上,远离耽著才是乐!但众生只会不断地换耽著,耽著久了,心里疲劳吃不消,就不愿再接受,一定要再换个所缘才行。可怜都不认得乐受是苦,一直以苦为乐,乐后又苦,苦时又逐乐,这样陷入在从苦至苦的循环中,无休无止地妄动求取,不知道哪天才能看破放下。

再说一种解释:为什么说有漏的乐受都是坏苦自性呢?因为有漏的乐受都是因缘所生,而因缘不可能长存,一旦因缘改变,就不会再现前以往的乐受,这时心就生起忧苦的感受。所以在有漏法的规则里,快乐永远和忧苦相连。

比如我们人类在不断地更换饮食、衣服、小车、住房、电器、娱乐方式、生活方式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原因就是因缘一经改变,就再没有从前享受时的新鲜感、浪漫感、荣耀感,没有了当初的新奇、刺激、风光,心就不愿意接受陈旧。以渴望新感觉的欲望驱使,就想换换花样,尝尝新感觉。

比如一部影片看过多次后就不想再看了。最初没看过时,有很多期待、很多悬念、很多惊奇,以这些因缘就和合成看电影的快感、乐感。看过多次后,没有了当初的期待、悬念、惊奇,再不会出现心动的感觉,就不想再看下去。如果这时还让眼、耳、意去接触已经熟悉的色、声、情节,心里就会厌倦(注意!厌倦是当初心里贪求的反动。如果强迫看上十遍,会觉得非常难受)。又比如穿一件时尚衣服,最初穿时感觉形象很新、让人惊羡,就会感到很兴奋、自我感觉良好。但穿久了,各方面的因缘已经变了,就不再是时尚的衣服,不再得到别人的观注,也就没有当初的兴奋、满意。而见到别人在换更好、更新的衣服时,又觉得自己陈旧、落伍,这时再穿在身上就觉得苦了。

所以,五欲享乐都是坏苦的自性,因为这些乐受毕竟只是因缘合成的虚幻感受。而因缘都是暂时性的,一旦改变,以往快乐的感受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就会跌回到孤独冷清、单调乏味、无人观注重视、贫困卑贱等的状况中,就会极难承受而成为大苦。像这样认识了乐受是坏苦的自性后,再看在乐受当中耽著不已的众生,就会油然生起悲愍。

似若无老死,住于享乐者,

先遭弑后堕,恶趣受极苦。

人们的心都被贪爱牵引,被乐的幻觉所迷惑。在乐受现前时,都禁不住地求取、耽著。心沉浸在享受中时,似乎这世间已经没有衰老、死亡了。但是,以这执苦为乐的颠倒心并不会改变轮回的事实。所以不必太久,就会逐渐遭受到老、病、死等种种苦的侵袭。即使这一世没受什么大苦,最后还有死苦和死后堕落的苦。

这些人按这样走下去,首先在临终时遭受阎罗王无情的杀戮。有漏的蕴身是因缘所生法,必定在因缘穷尽时归于一死。死时四大分离的苦极其难忍,就像活牛剥皮、生龟脱壳一样!还有不愿离开人间又不得不分离的巨大忧苦。如果死后被罪业牵引堕入恶趣,还将感受旷日持久、极其难忍的大苦。所以轮回里哪里有什么安乐呢?

以上总的讲了证悟空性后,会清楚地认识到众生怎样由实执而陷在轮回苦海里无以自拔,这时不必励力就会生起悲愍众生。在生起悲愍之心不忍众生受苦之后,就会由衷地祈愿:给予众生一切暂时、究竟的安乐。这就是以下两颂所讲的内容。

何时能成就,无量福聚云,

善出乐具雨,熄众生苦火。

众生出离苦海有一定的步骤,首先要脱出恶趣、得善趣身,拥有种种安乐资具,远离生活资具匮乏的苦,这是第一步。对此祈愿:何时我能成就无数无量的大福德聚,从福德云聚中,现出各种衣、食、住宅等安乐资具的妙雨,来熄灭众生生存的苦火!

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安,连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怎么能安心修出世间法呢?所以发愿首先满足众生暂时的需求。(“乐具”,就是安乐资具。欲界生活的快乐依赖于衣、食、住宅等资具。缺乏资具,就会受缺衣少食、饥渴、寒热等苦。苦得团团转时,就安不下心来修道。)

何时心无缘,诚敬集福德,

为著相衰者,演说空性义。

生在善趣得到安乐资具,只是暂时脱离饥、渴、寒、热等现前生活的苦恼。如果只给予众生这样的快乐,那是不究竟的,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并没有脱离轮回,就又堕入在苦中。也就是众生心中存在我执,就遮止不了烦恼和业,由此就会造成无边的生死。所以再从究竟上祈愿:何时我能心无攀缘,诚敬地修集福德,给著相的轮回衰者演说空性妙义!

前两句是福慧双修。“心无缘”,就是对能作、所作、作这三轮心无攀缘。“诚敬集福德”,就是安住在三轮无缘中,诚敬、欢喜地修集福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一切著相衰者演说空性。

什么是衰呢?沦落在轮回里就是大衰败,不是别的叫“衰”。众生都是大好的自性天真佛,本来和释迦、弥陀具有同等的智慧德相,却因为著在幻相上不断地起惑造业,而成了轮回不已的衰者。要救拔这些著相衰者,根本之道就是演说著相的对治——诸法无相的空性。只有认识到一切幻相都不可得,本无可执可取之法,才心开意解、毅然放舍而返本归源。所以为众生演说空性义是菩萨祈愿利生的最终落点。

(下面讲这本注释的后跋。)

颂曰:

音韵优美义甚深,智者善说虽为多,

常人难解韵何用,此处畅述易解文。

在解释完本品义理的这时候说。“音韵优美义甚深”,指智者的善说具有两种功德:一、能诠文运用种种辞藻、音韵优美;二、所诠胜义谛的义理甚深微妙,常人难以测知。“智者善说虽为多”:在印、藏两地,文、义皆好的本品善说有许多。“常人难解韵何用”:“常人”指不懂文学和没有深入研习教理的一般人。意思是说,用种种修辞手法、组合音韵优美地阐述,一般人也不懂得,对他们必要性不大。“此处畅述易解文”:我此处以常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自然而然就这么晓畅无碍地写下来了。

重复回声即满意,已成颠倒行四依,

虽如圣境智论说,现今谁耳生欢喜。

“重复回声即满意,已成颠倒行四依”,是指当时时代颠倒的状况。“重复回声”,就像对着山谷喊:“喂!”返回来也是“喂”。这是讲学人只是重复前人的说法,前人如何立、破,仅仅口头重复就感到满足。《大乘庄严经论》讲了四依法,现今时代确实已经成了颠倒行持四依,也就是:不是“依法不依人”,而是“依人不依法”;不是“依义不依语”,而是“依语不依义”;不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是“依不了义不依了义”;不是“依智不依识”,而是“依识不依智”。

“虽如圣境智论说,现今谁耳生欢喜”:“圣境智论”指印度慧源等论师的本品注释。全知说:我按印度慧源等的注解,他们如何阐明解释,我就如何宣说,但当今的人心不正直,容易偏执自他宗派而生贪嗔烦恼,很少有人听到后随法而行、心生欢喜。

然不随他观慧人,如盐入彼心水中,

心得满足断诸疑,故出语如秽中金,

吾以满含惑业口,善述善释得善聚,

回此愿成正法日,永灭群生痴暗心。

“然不随他观慧人,如盐入彼心水中,心得满足断诸疑”:但写这本注释并不是没有必要和利益,对于不随他转、具有观慧的智者而言,这本注释的妙义会像盐融入水一样融入他的内心。“不随他转”,就是不会依人而不依法、依语而不依义,或者在辨明了义、不了义之后,会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在智慧的行境和妄识的行境两者中,唯一依智慧的行境而不依妄识的行境,总之就是种种都能拣择、辨别。对于这样具备观慧的人,这本注释会像盐入在水中很快就溶解与水成为无二那样,能在心里消化注解的法义,能对寂天菩萨所讲的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义断除疑惑而得以通达,这时他的心一定会得到满足。

“故出语如秽中金”,因为还有具备观慧的当机者,为他宣说很有必要、能使他得到利益,所以像我这样具足惑业的凡夫就说出了以上很多语言,这些语言就像污秽中所含的真金。虽然“秽”是不可取的,但“真金”应当取,不能因为是“秽中金”就说没有价值、不必获取。其实皇家库藏里的金子并不比污秽中的金子更好,两者完全是一样的。

“吾以满含惑业口,善述善释得善聚”:“满含惑业”是全知自谦,说自己充满了烦恼和业,但从这满含惑业的口中说出的语言符合寂天尊者和印、藏诸善说的本义,因此是“善述善释”。依此撰述,自然得到许多善根。

“回此愿成正法日,永灭群生痴暗心”:那么注释《入行论·般若品》的善根回向在哪里呢?回向于自己成为正法日轮,灭除一切众生内心里的愚痴黑暗。“痴暗”总的指一切不明事、理的愚痴,特别指障碍证入胜义空性的愚痴。回向以愿为体,故说“愿”。愿我成为能灭群生痴暗的正法日轮。

由善知识思嘎玛再三祈请为缘后,于通达五明之大班智达华智仁波切座前善受此论讲述,阅尽藏地所译本论印度诸释,及见多数西藏智者所著善说,且彼等法义亦善现心中的麦彭江扬南杰,自十五胜生周地虎年孟秋初一动笔,座间撰写,当月十三完毕。祈愿此释若人见彼即成于胜乘中观之相获得离疑定解之因。愿吉祥!

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一世应化于西藏,显现上几乎没有在别人面前听闻、研习很多,唯一在华智仁波切座前听受过七天《入行论》的完整讲述。本书是在13天修法的座间写成,手写得很快,都是从心里直接流出。

老人家最后的祈愿是:这本注释凡是有人见到它,就成为对大乘中观之相获得定解之因。“中观”就是离一切边的正观;“相”就是中观的观行相状或体状;“定解”就是远离疑惑决定地解了。

到今天为此,《般若品释·净水如意宝》就算逐字逐句传讲完了。最后让我们把这次讲闻的善根回向给尽虚空界的一切众生,祈愿他们都能现证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义,从而断除二障、究竟成佛。


{返回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五十)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六)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八)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二)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九)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五)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六)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二)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四)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原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杨化群译)[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印祖故事 18、协助化闻请藏经,南下安单法雨寺[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栏目:了凡弘法学会]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三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栏目:冯达庵居士]
 A Happy Married Life - A Buddhist Perspective[栏目:Dr. K. Sri Dhammananda]
 佛教慈悲观对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怎么样才能生起这种慈悲观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