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分第六句:
【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场摩尼王云。】
前面一句是讲「称扬佛名」。修学法门虽然多,确确实实是以「持名念佛」为第一究竟方便法门,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接着今天我们看这一句是「庄严道场」。我们每天课诵终了的时候,都会念一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剎、道场就是佛净土。我们以什么来庄严?此地菩萨教导我们,是以『光明炽盛』来庄严。「光明炽盛」,意思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福德智慧。没有福德,没有智慧,怎么能够庄严佛净土?没有福德智慧,如何庄严佛剎道场?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学佛的人多,在这个世间,国内国外,各宗各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每一个学佛的人,每天早晚都很虔诚的来回向。为什么现在这个世间,还是这样的浊恶,佛讲的「五浊恶世」!浊恶的程度我们没有看到减轻,似乎年年在加重,范围好象年年在扩大。于是我们不能不怀疑,我们的回向好象没有效果。如果回向真的有效果了,浊恶的状况应该年年减轻,应该年年缩小。我们这么多全世界的佛教徒诚心诚意的回向,应当有这样的效果才是正法,何以效果不显著?我们不能不认真反省,我们的回向为什么不能收到效果?
「愿以此功德」,什么功德?我把这个佛经念一遍,这是功德吗?我今天念一万声佛号,这是功德吗?我今天做了不少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这是功德吗?我们想想,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见到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告诉达摩禅师,他在这个地区护持佛法不遗余力,建立寺院道场。史书里头记载的四百八十座,他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道场;度众,帮助发心出家的人,成就他们出家,几十万人。跟达摩祖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他大概也每天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达摩祖师回答他:「你一生所作所为,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个话很不高兴,跟达摩祖师没有缘分,就请他出去了。达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冷冷清清,没有人认识他。
达摩祖师讲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什么是功德?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持戒有功,三昧是德。功是你用了功夫,所谓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收获是你的德。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下了功夫,当然有收获,你当然有得。三昧是禅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开慧是什么?觉悟了,大彻大悟,那是德。以这个功德庄严佛净土,那就对了。达摩祖师一定跟你讲,这是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很大很大。
我们想想,我们念这一部经,我们有没有觉悟?如果念这部经,也用了功夫,念了之后就有所觉悟,那个觉悟就是德。我们念佛,这一枝香念下来,心得清净自在,这是德。如果这部经念下来,没有觉悟,还是跟平常一样,你有功,功后头没有德。就好象学生在学校念书,很用功很勤奋的念书,考试的时候得零分,德就是成绩,没有成绩。我们念佛,念一枝香了,或者打个佛七,念了七天佛,烦恼习气跟没打佛七之前还是一样。梁武帝听了达摩祖师的答复,一脸的不高兴,烦恼习气不是立刻现前了吗?可见得他真的没有功德。
梁武帝做的是什么?福德,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跟功德在事上一样,事相上差不多,实际上的内涵不一样。功德里头具足戒定慧,福德里头不具足定慧。戒有的时候有,他做得很有规矩、很有层次,有秩序,有条不紊,那是符合戒律,但这里头没有定、没有慧,这是我们不能不辨别的。有定有慧,这个才叫做功德。我们要有定慧,那就是「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场」,这是回向。这个回向的力量很大,随着你的心念周遍法界,你所修的功德也就周遍法界。这要懂得修才行,所以不能不懂得修学。
而修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环境,六根对六尘境界,就在这里头修行。怎么个修法?顺境,称心如意的;善缘,遇到都是非常好的人,善缘。我们很喜欢的人,很喜欢的环境,决定不生贪恋,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心,这是功德,这里头有功有德。如果是逆境、是恶缘,也就是说样样都不能称心如意,心里想帮助别人做一点好事,障碍重重,自己心里头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没有贪瞋痴,这是定!眼前的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冷静观察前因后果,无不了然,这是慧!定、慧在哪里修?定慧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面修,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这叫真修!
读经、念佛,那是日常生活当中必要的提醒;没有人提醒,我们会忘掉,会随着境界转。早晚念佛诵经,提醒我们功夫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我常常讲,早课用意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要依教奉行。晚课认真反省检点,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做错?有没有违背佛在经典上的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晚课。绝对不是早晚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给他听,供养他。错了,他要这个干什么?那我们就完全做错了。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的早晚课是白做;不但是白做,你有过失,没有功德。
所以学佛实实在在讲也不是容易的事,真正能够依教奉行,常常检点自己的过失。你能够发现自己过失,这个在佛法里面讲你觉悟了。你看佛经常讲「始觉」,你开始觉悟。悟后起修,一觉悟怎么样?我马上要改,决定不能够粗心大意,把过失推给别人,这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过失。即使真的是别人的过失,我们心里头也不能有这个痕迹,有这个痕迹是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一定要能够反省检点,「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我做得不够圆融」,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别人做得没有错,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责任我自己承担。
有些同学常常跟在我身边,韩馆长往生之后,高贵民先生把图书馆收回去,我们离开了台湾。他做得对,他没有过失。他为什么把图书馆收回去,不再让我们在那里修行?我们做得不够好。所以我离开图书馆之后,到达新加坡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找出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佛菩萨没有舍弃我们,韩馆长依然照顾我们。我们在外面这几年,弘法利生样样都很顺利,佛菩萨保佑,韩馆长在冥冥当中还是护持。所以我们对韩馆长感激,我们对高贵民感激,一丝毫怨恨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这样修行,有功有德。你真正明白道理,自自然然跟我一样。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你感情冲动,当然你就做错了,你做的就不如法。
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最重要的是定功,定功一般人称为德行。绝对不是心浮气燥;心浮气燥坏事,不能成事。心地一定要守住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处所,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如如不动,决定不因外面境界所动摇,决定不被外境所干扰,这才能成就福慧。福慧、光明炽盛,以这个回向,才能供养一切诸佛净土。供养一切诸佛净土,就跟一切诸佛道场有缘,广结善缘,跟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佛剎道场、一切众生,念念当中都广结善缘,我们的法缘殊胜!无论到什么地方,别人欢喜我们,不会讨厌我们;我们想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多很多人来帮助我们。这个结缘的时候,只要有真实功德,一念回向。
这个方法,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李炳南老师教我的;他不是教我一个人,是教我们所有经学班的学生。他那个时候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个人。一个星期上三次课,一次课是他老人家教我们,另外两次是我们学生上台表演,他在下面听,听了之后帮助我们改正,所以每个星期总共有三次。我还记得很清楚,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星期四,星期四晚上老师教我们讲经,星期六是女众同修在台中莲社讲大座,星期天是男众同学在灵山寺讲大座。所以我们经学班的活动是一个星期三次,三天。他教我们这些学讲经的同学,一定要懂得结法缘。否则的话,你经讲得再好,你没有法缘;就是说没有法缘,你没有听众,没有人来请你讲经,没有人提供场所给你。你不能不结缘!结缘这个心要常常有,不能间断。
我们到一个道场,不管在家出家,你见到大殿总要去礼佛三拜。李老师教给我们拜法,我们学讲经的人,礼佛三拜意思不一样。我们第一拜拜佛,发愿我跟这个道场结缘,希望将来我能在这个道场讲经,心里头默默的许这个愿;第二拜,我们发愿与这个道场住持、当家、常住这些大德们结缘,他们将来会欢迎邀请我到这儿来讲经;第三拜,我们发愿回向给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跟这个道场所有信徒有缘,将来我来讲经就有很多人来听。我们礼佛三拜跟一般人礼佛三拜用意不一样,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的。
真正发心弘法利生,念念、时时、处处都要与一切众生结缘。你没有缘,办什么事情,你经讲得再好,没有缘怎么办?众生没有福,不可以这样说法。这个说法是什么?太过分了。众生是没有福,我如何帮助他有福,这样就对。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出去,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要认真努力做,积功累德。那个效果不是马上就现前的,没那么快!许多老法师跟我同辈分的、比我长一辈的,都很欢喜我,跟我在一块常常见面的时候都问我:「净空法师,你的法缘很好!」像演培法师过去还问我,要我教教他。他是长我一辈的。我把我法缘的由来向他报告,长时间结缘累积的,哪里是短时间形成的!
我跟中国大陆同学们结缘,开始是在一九八四年。我在香港讲经,宏勋法师来找我,告诉我,中国大陆非常缺乏经书,缺乏佛像。他知道我有一个基金会,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常常对全世界赠送经书佛像,跟全世界广结善缘。他知道这个事情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帮助中国大陆?我说:书、佛像我们是有。那时候的佛像,我们是彩色印的佛像,印得很多。我说:怎么能够送到中国大陆去?他说他有方法送。我说:我们佛弟子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诲,那就是决定不能做犯法的事情。非法进口,这是佛不许我们做的。佛在《梵网经》上教导我们,从前李老师特别强调,「不作国贼,不谤国主」;《璎珞菩萨戒经》里面讲的「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一定要遵守法律。我说:你有没有正当的管道送进去?他说他有。我说:你用什么方法?他说:可以拿到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的批文,这样进去。我说:那可以,我可以支持你。我说:你要多少?他说:多多益善。于是我就要求基金会,我们所印的经书、佛像都以二分之一供养中国大陆。大概是从八三年、八四年开始,宏勋法师这个管道进去,这是很如法来做的。就算八四年,今年0二年,十八年了,不是短时间。我们对全世界的弘法,是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将近三十年。所以要有耐心有恒心,永恒不断,要有真诚心,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决定不求名闻利养。
我这次访问韩国跟日本,我赠送他们二十多套《干隆大藏经》,用货柜运过去,所以访问的单位招待非常隆重。迎接的宴会里面,日本那边的主人问我:「法师,你这次访问日、韩,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目标?」我说:「我没有要求,也没有目标。」他们感觉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我如果有要求、有目的,心就不清净了。那变成什么?变成利害上的交易,这个不是佛教我们的,也不是老师教我们的。所以我跟他讲,我们对全世界赠送这些法宝完全是付出,决定没有希求丝毫的回报,没有!你们隆重接待我们,我欢喜感激;你不接待我、不招待我,我们也绝对不会有一丝毫怨恨的心理,我们还是非常欢喜。欢喜什么?我们有这么多法宝流通到日本、韩国,只希望众生得利益。
《华严经》上讲的,不求自己得安乐,自己才真正安乐;你是希求自己得安乐,你得不到安乐。为什么?你的「贪瞋痴慢」没有断,你怎么会有安乐?别人恭维赞叹你,你得意忘形;别人给你脸色不好看,你要难过几天,你有什么安乐?顺逆境缘如如不动,那是真正安乐。只尽义务,只知道利益众生,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自己才真正得安乐。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里头,你安乐就得不到,哪里来的安乐!第七句:
【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
这句的含义很深。『光照』还是智慧、福德。这句跟前面的一句意思不一样,这是从影响上来说的,前面那句里头,最重要的是以福慧来供养三宝。这一句就有很多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真的。『种种变化』,变化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变迷为悟,变恶为善,变凡为圣」,诸佛如来如是度众。这个「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帮助众生,协助众生,这个愿、这个念头,我们要学习。帮助的范围非常广大,真的是方方面面,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一定要懂得,它剎那剎那在变,它不是不变。佛法也是剎那剎那在变,为什么?佛法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就是不住的变化。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舍。为什么要舍?因为佛法也剎那剎那在变。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形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面喜欢佛现什么相,佛就现什么相,没有一定,佛没有一定的相。
我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参观一个缅旬的寺庙,这个寺庙里头供奉着缅甸玉雕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个像是立像,站着的,高度差不多是一个人那么高。我一看,有三、四十尊,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下面有说明,我一看下面的说明,再一看佛的面孔,释迦牟尼佛的面孔,每一尊面孔不一样。上面写着,印度的佛像、尼泊尔的佛像、巴基斯坦的佛像、锡兰的佛像、泰国的佛像;泰国佛像就是泰国人的面孔,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印度面孔,中国的佛像是中国人的面孔,日本佛像是日本的面孔。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殿堂里面就是告诉我们,佛不是一个面孔,佛在哪个地方示现的跟那个地方人同样的面孔,很有意思。跟我同去的有不少人,我都告诉他们,你们照相录影,把释迦牟尼佛三十多尊像好好的录下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佛不是一个相,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能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全都是释迦牟尼佛,非常有意思。这是讲「种种变化」。
佛的相变化,跟诸位说,他说的法也变化。为什么?佛所说的法一定要合乎那个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时代,那个地方的文化,那个地方的生活、风俗习惯,样样都能适合,欢喜!佛到这个地方来,我欢喜。如果佛到这里来了,要我们样样都要变更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感觉到很难受。所以佛说法叫应机、叫契机,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把我们这个世间法更充实、更美满、更丰富,这是佛了不起的地方,这是佛伟大的地方,这是佛对众生的真实教诲。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佛法里面的真实义趣是「恒顺众生」,恒是永远,永远都是随顺众生,但是「随喜功德」。他能够恒顺、能够随喜,在里面成就功德。功是什么?功是他教导的功夫。德是什么?德是让所接受教导的这些大众、这些众生个个都觉悟了,个个都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人与人的关系真相、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真相、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真相;天地鬼神,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真相统统明白、搞清楚了,宇宙和平!这个和就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变成这样浊恶?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三个真相。不了解真相,造成什么后果?彼此互不相让,彼此斗争,人跟人斗争,人跟自然环境斗争,人跟天地鬼神斗争,就搞成五浊恶世。我们学佛不能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22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第七句。这是末后略举十种的第七句:
【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
这一句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但是它的意思是深广无尽,有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必须要知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或者我们说一切众生,它是剎那剎那不住的。剎那不住,不住就是变化,剎那剎那就是种种,『种种变化』。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能够掌握住,说明佛法也是随着时节因缘它在变。这个变动里头有不变。什么东西不变?觉不变,戒定慧的精神不变,戒定的形相都在变;理不变,事一定在变,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懂得通达明了了,我们接触一切世出世间法,这个心常在定中,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不为所动,你才能办得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在家居士,各人从事各人的行业营生,在世间经营生计。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怎样经营来养活自己,养活你的家人,来帮助社会,我们讲营业、营生,方法、手段随着时代变。尤其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你看看许多科学技术的产品,日新月异,这是变化,种种变化。佛法里头,一切变化里有一个不变的,那是什么?所有一切变化都是利益众生的。这是佛法里面的世间法,不是自利的,是利益众生的。慈悲喜舍,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幸福美满;佛法里头的世间法,或者说世间法里头的佛法。佛法之中的佛法是什么?不但要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物质、精神生活上的美满,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在物质生活里面开悟,这是佛法永恒不变的教学方针。决定要帮助一切众生转凡成圣,这是佛法教学永恒不变的目的,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在事相上,变化是非常显著的。释迦牟尼佛时代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暂且不论。佛法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时代,在更早期战国、秦汉之初,佛法已经就有传到中国来了,已有记载了,但是很少,没有受到重视。明帝永平十年,皇帝派遣特使到西域去求法,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带着佛经,带着佛像到中国,这是国家迎请的,这个在史书上正式记载的。这个事情是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今年公元二千零二年,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那时候传来的佛法,我们现在在典籍里,在遗留下来的文物里面,我们能看到,像中国几个著名的石窟:敦煌、云冈,这些大规模的石窟里面,我们看到这些雕塑、绘画,看到当时人那些形像,也能在这里面看出他们当时生活方式、衣着。
我们出家人最明显的,穿的袈裟,我们现在穿的袈裟变了、变化了。原来我们在云冈、敦煌里面看到的佛菩萨身上穿著的袈裟,跟我们现在这个不一样。而我们现在在韩国、在日本,看到他们一些袈裟确实是跟壁画里面画的样子差不多,但是它缩小了,还有那个样子在。他们也产生很大的变化,不是重要的典礼,他们不会穿这个礼服。通常一般法会当中,他们的袈裟就变成个领带一样,戴在衣领,套在脖子上,戴在衣领上。甚至于更小的,一块小袈裟,二十五条衣大概只有几寸,平常装在西装口袋里头,法会时候他就掏出来挂在这个当中。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为什么我们举这一桩事情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生活方式不相同,佛家常讲善巧方便。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这个身,不是形相,是心成佛!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言是佛言,那就成佛了。我们用的这个衣服,搭衣我们用钩用环,这都是晚近的事情,隋唐的时候没有钩环,是二条布带打个结。我们在韩国看到,在日本也看到。但是钩环比打结方便多了。
衣,中国出家人搭的衣,大概只有佛陀在世那个衣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缩小这么多。真正衣的大小,你一定要到印度看。你看印度人穿的衣,大概跟佛陀在世时还是差不多,是整个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没有钩也没有环,整个裹在身上。现在印度人服装还是这个样子,我们能见到。印度是在热带,他这个三衣足够了。中国是在温带,愈往北方去愈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够御寒的。所以佛法传到中国,真的叫「恒顺众生」,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人还是穿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只是穿得比较朴素。一般在家人,在家跟出家差别在哪里?在家的衣服上绣着有花纹,色彩很艳丽;出家人穿著比较朴素。所以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僧服就是这一件,这一件就是僧服,我们里面穿的衣服不是僧服。
可是现在出家人还是愿意穿这个服装,这个服装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你到日本去看他们的服装,他们服装大概是唐宋时代的服装,寺院里面做大的法会里头,主持的执事僧还是穿唐宋时代的服装。他们的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袖子很大;我们现在的海青袖子底下都缝起来,他们没有缝。所以到日本、韩国能够看到,唐宋时代的服装,宽袍大袖穿起来确实是很舒服。中国出家人平常穿的长袍,里面的小挂是明朝的服装,没有唐宋那个时候那样的宽大。为什么服装会变成这样?工作方便,是为这个。日本现在不但是在家居士,就是出家这些法师,平常他们都着穿西装,只是剃了光头,跟一般人很不容易分得出来。不留头发这是共同的,但是他们穿著已经穿著西装。
所以我也曾经一度听到我们佛门里头这些法师大德也在讨论,我们的服装是不是能改成跟日本一样,穿西装,穿皮鞋,是不是可以?有很多老法师不赞成,依旧希望能维持我们现在穿明朝的服装,跟社会大众有一个区别,他们的用意也非常之好。因为你这个服装穿著的时候,你走到外面,不管怎么样,总要收敛一点。如果穿上西装跟一般人一样,有许许多多不应当去的场合,可能你都会去逛一逛,所以这些老和尚们的考虑是很有道理。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现在譬如讲这个韩国、越南、泰国、缅甸、日本,这是我们中国周边不同佛教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着都不一样。这是举这个例子跟各位说「种种变化」。
所以佛法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佛陀的教学才能够普及社会。说实在话,我们末世的弟子,对于「光照十方,种种变化」,还是不懂,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障碍佛法的流通,障碍佛法的普及。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这个愿?要想度一切众生,你没有「种种变化」、没有「善巧方便」,你决定做不到!所以这一句里头的义趣很深很广,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就这样读过。你真是读了;是读了,什么也没有学到。像前面我们说的,你的成绩等于零。
最近这一个世纪来,特别是这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真的是日新月异,我们有没有觉悟到这是重大的变化、迅速的变化,我们能不能适应?知不知道跟它们配合?广播、电视、网路,我们看到这个东西一发明,我们立刻就想到要利用这个工具来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就是推动佛法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些工具发明了、普遍了,那这个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为什么?不要建道场了。
建道场的目的是什么?建道场是建立学校,是教学。过去那个时代确实是需要学校、需要教室来教学,在中国古代佛教的寺院庵堂全部都是学校。佛法那个心量很大,不自私,佛教寺院里头不但教佛学,儒家东西教,道家东西教,诸子百家样样都教。所以古时候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到哪里去读书?到寺庙。寺庙这些法师确确实实不但是佛经,对于世间的学术也是广学多闻,有能力指导年轻的学子。寺院里头有藏经楼,藏经楼就是现在的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文物非常丰富,不是只限于佛经。
我们最近印了一千套《大藏经》,目的是以印藏的功德祈求世界和平,这个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下面台湾这些同修们告诉我,希望再发一个大心,印《四库荟要》,我听了很欢喜。《四库荟要》的分量是五百册,我们今天印的《龙藏》是一百六十八册,差不多是《大藏经》的三倍,两倍半不到三倍。他们发心印五百套,如果能印一千套那就更好了。向我借书,我现在收藏的还有两套《荟要》,有一套《全书》,《四库全书》,还有两套《荟要》,我答应了。我说你们要印,这个底本我来供养。
学佛人心量跟普通人不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翻印这些典籍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我们用这个来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希望这些典籍,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能够普遍流传到全世界,供养一切众生。典籍有了,更进一步的,书本适合于图书馆、大的道场收藏;普及,现在我们最好还是用电脑做成软片,像一部《四库全书》做成软片,我看那一盒一盒的也只有十几盒,我也有一套;要是《荟要》,我想大概有个七、八盒就差不多了。这个成本很低,大量普遍做流通。
当然这里面如果有这个缘分,我会做。我要去找一批学者来讲解、来教学,我们教学不需要用教室,在摄影棚里就行了。我们录相,同时上网,全世界有志学习的同学道友们,都可以在网路萤光幕里面学习,我相信这些科学技术还会不断的再进步。今年大家看网路,有时候画面还有断断续续的,我相信到明年这个情形完全改变。网路显示出的色相声音,我相信跟电视里头完全相同,这是大幅度的变化。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守着不变,不变我们就错了,我们就对不起佛陀,佛在此处「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我们这句不就白念了!
自从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后,我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各界人士我都接触到,大家都提出这个话题,感到这个时局非常严重,如何能够化解?我这次到日本、韩国去访问,所遇到的人几乎没有不提出这个话题来。有效解决的方法,没有别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伦理的教育、圣贤的教育。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找真正佛家讲发菩提心的人,《华严经》上讲的「大心众生」,能够志同道合,不要多,有个十个八个人,我们能在一起做牺牲奉献,来讲解道德、伦理、圣贤的教诲。如果有机缘,能够从卫星电视向全世界广播,再有各种不同语言的翻译,我相信一年的时间就能把许许多多众生的迷惑唤醒,就能够放下敌对,放下怨恨报复,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安定和平,幸福美满。不从教育,没有第二条路。
中国古圣先贤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透彻。《三字经》是中国童蒙,小朋友启蒙必读的教科书,一开端的几句话,就把圣贤教学的宗旨完全揭示出来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肯定所有一切众生本性都是善的。这个善,在佛法里面讲纯净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第二义,这是第一义,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性本善的善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何以称为本善?佛性里面具足大圆满。这个大圆满,我们在经上常讲「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这三个集合成一体是大圆满,一切众生各个都是大圆满。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都对立?下面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那就不是本性,本性失掉了。本性是相近的,大家都差不多、都一样!习性,第一个,我们自己的习性跟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的习性跟你的习性不一样,跟他的习性也不一样,愈来愈远。这个愈远是愈来愈自私,愈来愈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还得了!用什么方法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德?教学。「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习性愈来愈远,到最后没有法子收拾。一定要教。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只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教化众生。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而来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那都是度众生的手段、方式,离开这三个重要的方式、手段,你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所以他们的示现都是教学。你看孔老夫子示现的,教学!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教。教你怎样跟别人相处,这属于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怎样与自然环境相处,我们讲与一切动物相处,与一切植物相处,与山河大地相处;怎样与天地鬼神相处,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宇宙和平!宇宙和平了,我们地球当然安定,还会有事情吗?
你看看,他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念,从哪个地方落实?从修身。儒家讲修身,佛法也讲修身。你看看,佛家讲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从修身;儒家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你仔细去观察,他们的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目标相同,理念相同,方法那些原理原则也相同。不同的是因为他所教学的对象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习染不相同,因此他教学的手段、方法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不一样。不一样里头,有一个相同的,「平等、慈悲」是相同的。
你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我说他们三个教是一家人。一家人里头分了三个派,犹太教遵从上帝,我们讲皇上那一派;天主教遵奉玛丽亚,圣母玛丽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遵奉耶稣,太子那一派的。他们一家分这三派。他们的经典,犹太教所依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基督教专门修《新约全书》;但是这三教里头共同的「神爱世人」,这是共同的。如果我们能把「神爱世人」这一句参透了,神怎么爱世人?神如何爱世人?神爱世人一定要神的信徒、神的子民,也就是讲教徒,信教的教徒,把「神爱世人」落实在自己的身上,发扬光大。我是个基督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个天主教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一个犹太教徒,我要爱世人,代表上帝爱世人。
同样道理,在佛教里面,佛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佛菩萨慈悲如何落实?要在佛弟子身上,每一个佛弟子都能够体会到佛陀的慈悲,把佛陀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落实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代表佛,代表法身菩萨,慈悲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这才是佛弟子。自私自利不是佛弟子,心量窄小不是佛弟子,没有大慈悲心不是佛弟子,你跟佛学的什么?所有一切宗教,完全相同的一个教学的重要科目:仁慈、博爱,这是所有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学,可以说是重点的课程!所有一切宗教对于一切众生,唯一的一个希望,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懂不懂?我们有没有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去做?
所以我们今天读这句经文,「光照十方」,你看到这一句四个字,这就是今天讲的多元文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一律平等,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是善巧方便,不是一个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佛门里面讲「方便」,这两个字好!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在这个地区,这个方法适合,在那个地区不一定适合。譬如我们以佛门来说,学佛的同学很多,有些人喜欢念佛,念佛对他就是方便;另一方面的人喜欢研教,你教他念佛,他没有兴趣,你教他研究经论他有兴趣,用研教的方法,教下对他就是方便;对念佛人就不方便。还有些人喜欢参禅,有些人喜欢持咒,各有各的方便门,不是一个法子。
佛、菩萨、一切宗教的神圣,他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今天一般社会所讲的多元文化,他们知道这是多元的,不是单元的,所以他的心量开阔广大。你喜欢学什么就教你什么,法门跟法门,方法跟方法,没有冲突。《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宗教与宗教之间有冲突,法门与法门之间彼此不相容,那是什么原因?那是人为的,那不是法,法里头没有冲突。人为什么会冲突?没有教。学佛了,没有把佛经里面的道理给他讲清楚、讲明白,他没有觉悟;没有觉悟,当然就有烦恼、就有习气,随顺烦恼习气自然就有冲突。冲突从哪里起来的?从利害起来的,从自私自利起来的。如果放下自私自利,什么冲突都没有了,天下太平。
一切圣贤都教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要爱别人,要能舍己为人。人人都能舍己为人,天下太平,这是圣贤教育。所以懂得「种种变化」,懂得「善巧方便」,圣贤教学不是死的、不是一法,而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