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二七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偈颂第七首:
【佛于一一剎那中,普雨无边大法雨,悉使众生烦恼灭,此云幢神所了知。】
第七尊云幢大音主方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如龙普雨,令众生欢喜解脱门」。在主方神这一段,我们看到经文里面,「令众生欢喜」这个句子,前后有三次之多,这是很少见到的。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诲确确实实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帮助众生断烦恼,这样的句子我们也看到很多。烦恼不断,欢喜心就生不出来,要令众生生欢喜心,一定要帮助众生断烦恼。菩萨在他的赞颂报告里面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于一一剎那中』,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讲就是无有间断,无有疲厌,中国古人所谓「学不厌,教不倦」,教与学是永恒的,永远没有间断的。我们现在学习,上课还有下课,上学还有放假,说明我们的学习是断断续续的,所以成就就很困难。诸佛菩萨何以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我们现在能体会得,他们成就真正的因素,是永无间断、不疲不厌的在学习,这是他们修行证果、成就无上菩提的秘诀。佛有没有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了,佛不吝法,大乘经上佛常说,菩萨唯一善根「精进」,这才叫真精进。我们对于「精进波罗蜜」这个名词很熟,但是不懂得它的精义,它的精华、义理我们不懂得,不懂得精进的方法,也不知道精进的样子,当然对于精进的境界,那真是一无所知,所以我们怎么学都学不像。
「剎那」是极其短暂的时间,佛在《仁王经》上给我们讲,一弹指有六十剎那,换句话说,我们一弹指的这个时间是六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我们身体健康,身子灵活,弹指弹得很快,我一秒钟能弹四次,一秒钟多少个剎那?二百四十个剎那,换句话说,「一个剎那」以我的标准来说,是二百四十分之一秒,这个时间多短!佛在一一剎那中,『普雨无边大法雨』,这个大法雨是什么?的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也许有人说:「怎么我没有看到?我没有听到?」确实你是没有看到,你是没有听到;可是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过去跟你一样,也是没有看到、没有听到,现在我看到了、我听到了。尽虚空、遍法界这一切形形色色,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是什么?佛这句话讲得一点都不错。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过,佛为众生演说大法,「尘说剎说」,「尘」是比喻,像微尘那么多,「剎」就是此地头一句,一一剎那当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剎说」是从时间上讲的,「尘说」是从空间上讲的,从来没有休止过,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当中不知不觉、不见不闻?迷了,迷了我们的心性,迷了我们自性的「大方广」,迷了我们真如的「佛华严」,所以我们会受这么多的苦难。
我们今天展开这部经卷《大方广佛华严经》,这经卷里面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的是虚空法界、国土众生点点滴滴,包括自然现象,一法都不漏。佛告诉我们这些诸法它的原理、它的相状、它的变化、它的理事因果,圆圆满满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六根之所对的;如果不是世尊为我们说出来,「说出来」就是现在读的这部经典,我们对于六根接触的境界,怎么能够体现得?何以不能够体现?从来没有想过,从来没有想到这就是迷。迷惑之后,我们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凭着自己的妄想、自己的见解,自以为聪明,不顾事实真相,实在讲是完全违背了事实真相,还自鸣得意,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有智慧,于是我们思想错了,见解错了,我们言语造作当然错了。错了不是不现相,错了还现相,相由心生。虚空法界的相,国土众生的相,眼前我们生活种种现相,无一不是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善,境界是善的;我们的心恶,境界是恶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佛讲的这些大道理,我们总得要把它记住。常常用它在根尘相接触的地方去参究,这样就有悟处,就能够入佛知见,于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自自然然就化解,转烦恼为菩提。
『悉使众生烦恼灭』。那你要问,为什么烦恼灭?因为你对于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了,烦恼的根源,烦恼无量无边,根源就是迷,就是不觉,你现在悟了,现在觉了,烦恼的根拔掉了,这个高明到极处。断烦恼、改恶、改过,了凡先生也讲得很好,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最高明的从心上改,佛在大乘经教里面教我们从心上改、从念头上改,比「事」、比「理」殊胜太多了。如果不是佛陀这样慈悲教诲,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的毛病习气实在讲太深太重,教我们不杀生、教我们不偷盗、教我们不邪淫、教我们不妄语,这是从事上改,很难很难,习气太深了,今天改掉明天又犯了,现在在讲堂里面改了,下了课出了讲堂又犯了,这样的行人比比皆是。哪一人听到一次改过,你能够保持一个星期、保持三天?从这些地方观察就晓得,从事上改,难!
比「事」进一步的从「理」,明白这个道理了。譬如「不杀生」,我们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诸佛菩萨慈悲怜悯一切众生,一切善神也都拥护一切众生,如果我们任意伤害众生,岂不是得罪诸佛菩萨,得罪天地善神?我们明白这个理了,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念头才一动,就想到这个道理,行为上立刻就中止,这比单纯从事上改要容易多了。「事」是完全压制自己的情识,压制绝对是有限度的;从「理」上想通了,这正确。譬如不偷盗,我们自己本身不希望别人欺骗我们,不希望别人存心占我的便宜,那我们要回过头来想一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跟我一样,我怎么可以占别人便宜?于是损人利己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我们「不偷盗」这一条清净了。
「不淫欲」这一条重要,古大德常常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淫心不断决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但不能超越,不能超越欲界,你只要淫心不断,生生世世你的生活圈子在欲界轮回,色界天都没有分,色界是四禅天。大家都知道四禅天的业因是禅定,什么叫禅?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明了,不受外境诱惑叫做禅,如如不动叫做定,这是实质上的禅定,这是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他老人家讲这个话是有根据的,根据在哪里?世尊在般若会上《金刚经》里面说的,《金刚经》说了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所传的禅定,是从《金刚经》上出来的。「不取于相」就是不着相,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受诱惑,世出世间一切法在你面前都没有诱惑,禅的功夫到家了。你眼见耳闻,鼻嗅舌尝,心里头如如不动,不受诱惑,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受丝毫动摇,这叫禅定功深!而不是在那里盘腿面壁七天、二十一天、三个月不出定,那是形式上的禅定,那是初学时候的禅定,在练习。真正的大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你懂得吗?行住坐卧不受外境诱惑,心地清净平等,如如不动。
本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参访鬻香长者,这位长者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在什么地方去访问他?在市场访问他,他在逛市场,市场是商业的中心,最热闹的地方,我们今天讲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他在那里面散步,代表什么?代表修禅定,他不是盘腿面壁,样样看得清楚,样样听得明白,这是智慧,是后得智,无所不知;可是样样都不能诱惑他,样样都不能叫他动心,禅定功深!他的修行在那个地方修什么?定慧双修,这是确确实实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你在境界里面,你的根尘接触的时候,你被外面境界诱惑,起心动念了,你的禅定智慧全都没有了,你就迷了。迷了就生烦恼,这个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是烦恼,顺你的意思起了贪爱,贪爱是烦恼、贪烦恼,根本烦恼,「贪、瞋、痴」;看到讨厌不喜欢,瞋恚心生起来了,又是大烦恼起现行;自以为是的时候,贡高我慢起来了,甚至于嫉妒障碍连着起来,你就造罪业了。一个人修行必须要外不受诱惑,内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人就不造业了。日常生活当中表现跟一般凡夫一样,但是人家是相上有、事上有,理上没有、心上没有,所谓是「作而无作」;穿衣吃饭是作,无作就是心里没有着相,没有动念头,饮食决没有挑剔。这个好吃多吃一点,着相了,动烦恼了。
中国人讲「七情」:喜、怒、哀(哀是悲哀)、乐(乐是快乐)、爱(爱是喜欢)、恶(恶是讨厌)、欲(欲是欲望,欲是希求),这叫七情。「五欲」是佛法里面讲的,财、色、名、食、睡。修禅定你要懂得什么叫禅定,你才能修,你如果连禅定的定义都不懂,你修什么禅定?盘腿面壁打妄想那不是禅定,放腿子下来还有贪瞋痴慢,不是禅定。我们同修要晓得,我们要真修!我们用什么方法修禅定?一句「阿弥陀佛」,怎么修法?眼见色,耳闻声,被外面境界诱惑了,起心动念了,赶紧「阿弥陀佛」,把心收回来,收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当中,用这个方法修禅定,用这个方法修不受诱惑、修不动心。给你讲修禅定,你又迷惑了;我告诉你,用这个方法修不受诱惑,心里才一受诱惑,「阿弥陀佛」!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不接受诱惑,心定在这句佛号上,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这叫修禅定。
所以世尊在《大集经》上讲,「念佛是上上深妙禅」,佛讲得不错,宗门讲求的是修禅定,念佛何尝不是修禅定?不但是修禅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这是上上深妙禅定,没有盘腿打坐这个形式,在一切时一切处。宗门大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觉,第一个念头被污染了,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就回过头来了,回头是岸。在什么时候修?一一剎那中、一一事相中,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总得要懂这个道理!要清清楚楚知道这个方法,而且时时刻刻自己用得上,功夫就得力了。能用这一等功夫,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得一心的道理?纵然是下乘功夫,事一心不乱下品的,我们一般人称功夫成片,能得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
前几天有个同学来问我,他也很谦虚很小心,要问我一个敏感的问题,我说:什么问题?他说:「法师,你有没有把握往生?」我老实告诉他:我要没有把握往生,我怎么敢劝别人念佛往生?他说:「你凭什么有把握?」我所凭的把握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本书是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书。它怎么保证我?我对于经典的道理明了,方法清楚,境界清楚,我依教奉行,绝不违犯,我就有把握!而且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大家,《无量寿经》所讲的理论方法,百分之百的了解,百分之百的做到,你是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你对于理论还没有完全透彻,但是你对于修行方法明了,依照方法修行,绝不违背,经里面的教训你全都做到了,你就得到保证,方便有余土上上品往生;你对于净宗的理论知道的有限,知道的不多,方法你能够接受,你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认真努力,依教奉行,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凡圣同居土上上品往生。
如果讲到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多住几年也不碍事,给诸位说,凡圣同居土里面上三品的人就都能做到。所以这个生死自在不是难事情,这个有证据。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亲眼看见的、亲耳所闻的念佛往生的人,不生病,预知时至,有站着往生的,有坐着往生的;还有可以跟别人讨论日期,哪一天走好,自己可以选择日期的。这些人生到西方净土,我细心观察,他们都是凡圣同居土上三品的,是伏烦恼而没有断烦恼。理与事兼修,这样的成就!如果从心、从理、从事,全方位的修学,你的品位自然就高,烦恼哪有不灭的道理?
今天的问题全在我们自己,我常常对同学们说,常常勉励大家、警策大家,万不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万不可随顺自己的成见。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烦恼、习气、成见是久远劫的根,这一生从出生到现在,没有闻到佛法之前,都是随顺烦恼习气,都是随顺自己成见,已经养成坚固的习惯,现在要把习惯改过来,谈何容易!这是真话,这是事实。可是我们要想一想,如果不改过来,我们的前途依旧是欲界六道轮回,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要不想再搞轮回,我们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心心想见阿弥陀佛,换句话说,非改不可,不改也得要改。修行难就难在这里,这个难一定要把它克服。为什么别人能克服,我不能克服?这里头也有个事实,克服是需要时间的,还需要增上缘,要有相当一段长时间。增上缘是什么?佛法的熏修,佛法熏修最重要的是听讲、是读诵,为什么?唯有听讲读诵,你慢慢的才真的把道理搞明白、搞清楚了;理要没有搞清楚、搞明白,那个障碍是心里的,心里的障碍是根,所以境界现前,你就疑惑,你就犹豫,你不能确定,这个事情苦!换句话说,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意思就深了。一个人在这一生,得人身很幸运,得到人身第一殊胜就是闻法。你闻法时间太少,所以你对于许许多多事情你悟不过来,你还是迷,你闻法太少了。释迦牟尼佛在世,为什么每天要八个小时讲经?为什么?每天没有八个小时的熏习,凡夫怎么能转得过来成为圣人?每天八个小时,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这是缘,我们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缘,这个难,这真正叫灾难,得人身这一生空过了。
我自己对自己也是非常庆幸,感到非常幸运,我二十六岁接触佛法,今年七十五岁,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一天没有间断。学佛七年就出家讲经教学,讲台也有四十三年没有间断,这是我的经验,这么长的时间,天天不间断的熏修,不是在台上讲经,就是在读经准备讲记;初学的时候准备讲稿,到以后熟了,熟能生巧,我就准备大纲。大纲我通常是用表解写出来,前十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列表、都在作纲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熏修,我那个毛病习气转不过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哪有不动心的道理!顺境善缘决定起贪念,逆境恶缘一定生瞋恚,见到别人的好事胜事,还不免有嫉妒。这些严重的烦恼,在我自己个人修学当中,三十年才把它淡化掉,也就是我讲经到二十年,我那个嫉妒心没有了,十年的时候还有;顺逆境界里面,「违顺」这个念头,到四十年的时候才没有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地是平静的,心地保持清净。这些事情,如果是老同修,我开始讲经你们就来听,你看到我每年讲经的时候,同样这部经内容不一样,你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到,年年境界不相同,月月境界不一样。什么原因?烦恼轻,智慧就长,把烦恼转变成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怎么个转法?决定不随顺烦恼,知道烦恼性空,烦恼无益(没有利益),智慧有利有益。不随顺烦恼,智慧就现前,就这么回事情。
生、佛平等,你我没有两样,关键就是你能不能在念念当中提起觉性,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这是三皈依,三皈依真正在心地里头落实了,前途一片光明,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身体在世间,需要的愈来愈少了,少到最后,真的一天一钵饭,一身一件衣服,其他的全放下了,把自己的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片,怎么会不自在?怎么会不安乐?这些地方确实说之不难,行之艰难,你一定要把艰难找出来,艰难的因在哪里?艰难的缘在哪里?你能把因断掉,把缘远离,你的难就克服了;你要找不到因缘,那你就无从下手。各人的因缘并不完全相同,自己要会找,这个找就是回头。千万记住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干外缘」,这是菩萨修行成佛最重要的一个秘诀。所以佛给我们讲,他老人家所说的叫「内学」,叫我们向内去观察、去寻觅。千万不要向外,为什么?「心外无法」,你向外面去求,你就变成外道。与外境永远没有干涉,一切向内求。
这个道理是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那个时候初学,完全是凡夫心、凡夫习气,凡夫哪有不希求的道理?听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章嘉大师给我印证:这个话正确,没错!可是我们有求,求了没有感应,这怎么回事情?大师告诉我:你的求愿得不到感应,是因为你求的理论方法有错误,非理非法的求愿,得不到感应;如理如法,这里头有因有缘。我们所求的,先要想想合理不合理?我们今天捱饿,希望得一点食物,我求一点,这是合理的;如果我捱饿,还要求美食,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是与贪瞋痴相应。与贪瞋痴相应,不合理;于事实上必需要的,合理。我今天求财不是为自己享受的,为自己享受不合理,我为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合理;为帮助苦难众生,自己在里头得荣誉,希望在社会上提高自己知名度,这个不合理,虽然你是好事,你附带的那个条件不好。这些都要细心去思惟、去体会。
譬如求财,这个求财的方法要正当,如果不正当的方法,也不会感应。我想求财,我自己没有财,就偷人家、骗人家,这个不正当,这个不会有感应的。你自己用正当的方法去营利,我们一般出家人正当的方法,在现在去化缘、去募捐,真正是为社会福利事业,可以;如果你化缘募捐带有强迫的性质,这个不如法,这是错误的。捐献一定是自动的,捐献一定是随分随力的,不勉强的,勉强就错了。随分随力的,他捐献生欢喜心;勉强的时候,他里面有怨恨,他不愿意。甚至于每个月要派多少,像纳税一样,这个最糟糕,这个方法是决定错误的,派到你每个月一定要捐多少,这是佛绝对不许可的。修福绝不在乎你捐献钱物多少,是你的真诚恭敬心、欢喜心,功德是从这上说。
《了凡四训》现在流通得很广泛,你们看看里面讲的,有一个贫穷的女人,到寺庙里捐两文钱,寺庙老和尚亲自给她礼忏回向。后来这个女人作王妃,带千金到寺庙里面来修布施供养,老和尚叫小徒弟给她回向,她见到很诧异,就问老和尚,她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很贫穷,到这个地方来,我只捐两文钱,老和尚你给我回向,我非常感激你;今天我带这么多金银财宝来供养,为什么你只让小徒弟给我回向?老和尚就说:往年你捐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替你修忏回向,我对不起你;你今天带来的金钱虽然是多,你的诚意不如往年,而且作王妃就贡高我慢,架子很大,目中无人,不像从前对待任何人都那么恭敬,让我徒弟给你回向,够了。你们想想这个道理!
所以捐献不在钱财的多少,在你的真诚恭敬欢喜心,这是得福真正的因。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欢喜心修布施供养,你所得到的福是圆满的;你捐献的财物再多,你恭敬心不够,清净平等没有,你所得的福只有一半,不是圆满的,讲这个福「半与满」,从这上说。再要仔细往里头去深入观察,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欢喜,那个布施供养的时候,他没有烦恼,烦恼少,福报就大了;心不诚,心不清净,没有真正的欢喜心,他烦恼多,福报就变小了。不但是智慧与烦恼有密切关系,烦恼少一分,智慧长一分,福报也如是。人真正要修福,烦恼少一分,你那个福报就圆满一分;烦恼多一分,你的福报就减少一分。这个要不是冷静的去观察、去体会,你怎么会懂得?你怎么会知道?由此可知,烦恼对于戒定慧都是障碍;烦恼轻不但智慧长,定功也深,戒也清净。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待人接物,时时刻刻,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剎剎尘尘,必须要转烦恼成菩提,菩提就是戒定慧,这样修学,功德才能够圆满,福不唐捐。
讲到修福、修积功德,在我们现前这个环境,「此时此处」,此处是这个地球,此时是在这个时代,第一殊胜、无比殊胜,就是弘法利生,作育人才,这是无比殊胜的功德福德,是世间任何事业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这是真实的利益。『此云幢神所了知』,云幢大音主方神,他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他把他一生修学,在此地做一个简单扼要的报告,供养我们,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成就。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