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二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0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三二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空神偈颂:
 
  【尔时净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空神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式,意思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谦德,人总要懂得谦虚,要知道恭敬,佛法从恭敬当中求。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第一首:
 
  【如来广大目,清净如虚空,普见诸众生,一切悉明了。】
 
  这是净光普照主空神他的赞颂。从赞颂文意上来看,我们知道这是如来的化身,否则的话不可能有这么殊胜。「普见诸众生,一切悉明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第一句是讲『如来广大目』,就是通常经上讲的十眼圆明。『清净如虚空』,「虚空」说它做清净,就是它不染污,它能容一切法,《楞严经》上所讲的「不碍万象发挥」,但是它决定不染万象。用「虚空」来比方真心,佛在经上常说,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也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虚空的意思,这就是真正的清净,我们的心确确实实本来无一物。现在有没有一物?说实在的话,还是无一物,不过一些迷失自性的众生,误以为有一物。就像佛在《楞严经》上比喻的云彩,云彩在虚空当中,虚空里头有没有云彩?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事实真相:非有非无。要说到究竟处,究竟处跟你讲没有,明明是有这个云彩,你把云彩仔细观察,它是空寂的,它是虚妄的,它不存在。不但云彩如是,虚空当中万事万象,佛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里有一物?所以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上说得好、说得多,「不可得」,虚空当中所有一切万象都不可得,你要几时真正证得「不可得」,这个人就成佛了,这个人般若智慧就现前,他的清净心圆满恢复,一点也不迷了。
 
  清净心、清净眼,『普见诸众生』。「诸众生」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众生」两个字的定义我们一定要清楚,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我们不要看到这个字,以为这都是人,人叫众生;人是众生,物也是众生,动物也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自然现象也是众生,云雾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换句话说,此地讲的「诸众生」,就是说我们六根所对的境界全是众生,我们自己的根身也是众生。『一切悉明了』,这句话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真相」,统统清楚,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才是住真实慧。再看第二首:
 
  【佛身大光明,遍照于十方,处处现前住,普游观此道。】
 
  普游深广主空神,他的赞颂也是显示身智二光遍照法界。『佛身大光明,遍照于十方』。也许我们感觉到佛光普照,为什么没有照到我?其实佛光是照着我们,我们自己有深厚的业障,把佛光给障碍住了。就像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可是新加坡的上空有很厚的云层,云层把阳光遮住了。我们不见佛光是我们的业障把佛光障碍住了,不是不照。我们要问:听说佛光没有障碍,为什么业障能障碍佛光?这个问话问得好,佛光确实没有障碍,业障也障不住佛光,所以这个障碍是暂时的,是因为你一念不觉。如果你把念头转过来,一念觉了,你就感觉到佛光注照,佛光里面具足无量智慧德相,你能感受得到,这个智慧德相能加持得到。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感触到?必须把业障消个一分,你就有一分的感触,消两分就有两分的感触。怎么个消法?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根本无明,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必过分的去计较,减少分别;不必过分执着,破一分见思烦恼,我们就能够感受佛光注照,才知道真正『处处现前住』,这个「住」就是「在」的意思,普游深广主空神他证得。
 
  我们看菩萨的名号,「普游深广」,佛住在哪里?「处处现前住」,换句话说,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今天讲「诸佛菩萨」,大家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误观念,因为什么?一定是个形像,说佛一定有个佛的样子,不是的!我们这种想法看法错误。要用现代科学的讲法,佛菩萨是个能量,没有形、没有相。现在基督教、天主教他们讲上帝,上帝没有形相,无处不在,跟我们佛法逐渐逐渐接近了。能量,我们佛法讲的本性、讲的法身,法身没有相。它是能现能变,虚空世界、森罗万象是所现所变,所现所变有相,能现能变没有相。能现能变遍虚空法界,所以虚空法界它才有相,它那个地方要不在,那个地方哪里会有相?这不可能。所以能变是遍虚空法界,所变的现象当然也遍满虚空法界。普游深广神他见道了,『观此道』,这个见道就是明心见性。底下一首:
 
  【佛身如虚空,无生无所取,无得无自性,吉祥风所见。】
 
  生吉祥风主空神,他所证得的是「了达无边境界身相解脱门」。《华严》也是法相六经十一论之一,这位主空神他所契入的,在大乘佛法里面讲是相宗的,相宗总纲领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法相宗的总纲领。他的赞颂,第一句『佛身如虚空』,这是佛的法身,没有形相。『无生无所取』,「无生」就是五法里面,五法,诸位要记住:名、相、妄想、正智、如如。「无生」就是没有妄想,无妄想;「无所取」就是无相、无名。名是遍计所执性,相是依他起性,我们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相是真的,坚固执着假名,我们迷在名相之中,不知道名相虚妄。他们知道,了解诸法实相,所以他不着相,他也不执著名。这些道理,老子也好象懂得,老子头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懂得这是假名,这不是真的。凡夫总是落在这里头,妄想、着相、执著名,这三条是凡夫境界;他已经远离,无了。如果我们用佛在大经里面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来看这句话,妄想、相是分别,名是执着,也可以说名是分别,相是执着。总而言之一句话,法相里面讲的妄想、相、名,就是佛在《出现品》里面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凡夫境界。
 
  下面一句『无得无自性』,这是圣人境界。「无得」,无所得,六百卷《大般若》它的内容讲什么?我读了之后,我总结它所讲的就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这是「正智」,自性般若智慧。「无自性」就是相宗讲的「如如」。所以这两句里面的内容,有名、有相、有妄想、有正智、有如如,五法都包括在里头。而清凉在这里注得很好,他注得很长,我们简单说说。他说「空」有四个意思,就是「佛身如虚空」,这四个意思包括五法,第一个是「离能取生,即绝妄想」,无生,离能取生,绝妄想。二、「离所取相,无相无名」。三、「境无自性,即是如如」,境界相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真如自性,唯心所现的。四、「心无所得,是为正智。后面大师讲得好:「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我们迷了,迷了自性,所以才有相、才有名、才有妄想。「悟名相之本如,执翻成智」,情执转变成智慧。「如外无智,智体即如,此二犹空」,佛身如虚空,「寂照无碍」。这样见佛,就叫做吉祥,『吉祥风所见』。《钞》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解释,诸位自己可以做参考。第四首:
 
  【如来无量劫,广说诸圣道,普灭众生障,圆光悟此门。】
 
  这是离障安住主空神,这首偈清凉有解释,「长行及列,并名安住」,离障安住主空神。现在它没有说安住,它说圆光,「圆光表智,安住表定」,定慧是一体,所以此地用圆光,没有用安住。『如来无量劫』,这是讲时间之长,有恒心、有长远心。『广说诸圣道,普灭众生障』,我们应当要学习。菩萨成佛,成佛之后并不休息;没有成佛的时候自行化他、教学相长,教导众生,资助自己的成就。所以不发心教别人,自己要想成就太难了,为什么?我们在教学经验当中所体会到的,许许多多的疑惑,如果不是别人提出来,我们自己想不到,以为自己没有疑惑了;这个疑问提出来之后,我们答不出来,这才发现自己的疑惑。所以中国人讲「教学相长」,佛法里常讲「师资之道」,老师帮助学生,学生也帮助老师,老师帮助学生叫「教」,学生帮助老师叫「资」,资助老师,这师资之道,彼此道业都在增长。不发心教学你怎么能成就?菩萨成佛都是从教化众生而成就的,没有一个菩萨不教众生他能成得了佛的,一个例子都没有。所以我们要有能力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方法决定是从一门深入,深到什么程度?深到见性。我们从教学、从经教里面悟入法性,法性就是佛性。所以佛法的教学,不论是哪个宗、哪个派、哪个法门,无一不是以明心见性为宗旨,这才称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门都明心见性。
 
  以《十善业道经》为例,这很浅的,小经初学的,果然能够做到「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他就成无上道,他就明心见性,它怎么不平等?《十善业道经》跟《大般若》平等,跟《华严》平等,跟《法华经》平等,它怎么不平等?一样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深入到那个程度,可是一定要深入!所以我们选择法门,适合于自己修学的环境,适合于自己的程度就好,决定深入,绝不改变,把经里面的道理、方法、教诲完全落实,我们就契入,入境界了。自己能够契入,然后才能广说,广说是什么意思?度各个不同根性的众生。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你就跟他说什么样的法门,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个法门纵然没学过,听都没有听说过,你所说的不会违背佛所讲的。这什么道理?佛说法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你所说的也从自性里流露出来,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坛经》里面可以体会得到,六祖能大师没有读过经,他不认识字,他是听别人念经,他在听,他听了之后他都懂了。他对法达讲《法华经》,法达诵《法华》三千部没有开悟,念一段给六祖听,六祖就懂得了,给他开示他就大彻大悟了。《坛经》里面讲唯识讲得好,讲得太好太妙了,经文只有八句偈颂,他什么都懂,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就怕你这一经没通。什么叫「通」?见性叫通,没有见性没有通。
 
  我们今天学经之难,难在见不了性,为什么见不了性?业障太重,处处着相,不懂得离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我们学教,那个方法妙绝了,你看看他教给我们的,怎样去学教?「离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离言说相同时就离文字相。我们要不要文字?要文字,要文字不要着文字相,你才听得懂意思。第二个「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这里面「如来」是名字,「圣道」是名字,「障」是名字,很多都是佛学名词,不要执著名相。第三个秘诀「离心缘相」,听经要一直听下去,读经一直读下去,不要去想,「心缘相」是你去想,念着去想这个是什么意思,一想就错了,一想落在意识里头去了。你要是把马鸣菩萨这个秘诀掌握到,这一生肯定开悟,时间在早迟,肯定开悟。悟了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那才真正是大通家。可是很多人不会,我们虽然常常提出来讲,几个人做到?总要懂这里头的道理,要认真学习。
 
  这就叫做参究,宗门讲参,教下还是讲参,念佛也不离开参,参是什么意思?不用心意识叫参。我们凡夫最难的,落在心意识里头,心是什么?落印象,阿赖耶落印象;意是末那、执着;识是分别。换句话说,我们学东西,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用的是什么心?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用这个心。这个心无量劫以来用成习惯,现在一下改不好改,这是实在话,但是不好改也得要改,为什么?不改你不能成就。什么时候改,你什么时候就能够契入,入佛境界,入不二法门。关键不在外面,在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状况,如何自己帮助自己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参!佛家讲参学。「参学」这个名词大家很熟悉,但是不知道怎么个参法,如果还落在心意识,那就不叫参,离心意识才叫参。
 
  到见性之后,我们就有能力,这个能力是圆满的、是无限的。但是我们为了教化众生,要做慈悲的示现,要给他们做个样子,那就是一门深入,我门门都通,我还是示现一门,给人做样子。如果你展现出来是个大通家,门门都会、门门都好,人家看到门门都想学,结果把他的悟门堵塞,他决定不能成就,所以教初学一门深入。佛示现为菩萨,菩萨示现一门深入,在《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都是诸佛如来,示现菩萨身,示现一门深入,我们教化娑婆世界众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希望将来我们的佛学院,能够扩展为佛教师范大学,在这个地球上一个大学就够了,里面如果有三千个学生,每一个学生专攻一部经,那就是一部活的《大藏经》。这方法好,个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一个人一部经。一切众生想学什么经论,我们这里有第一老师,一生专攻专弘。其他经教可不可以学?可以,别人讲经我都去听。我把我所悟入的境界,在我这部经上来发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我们这一生过得就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决定没有空过,度了自己也度了众生。
 
  【我观佛往昔,所集菩提行,悉为安世间,妙髻行斯境。】
 
  这是广步妙髻主空神他的赞颂。他在前面长行里面所说的内容,上求下化,安住世间,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学佛在行菩萨道时候那样的修学,积集『菩提行』。什么叫菩提行?这个字右上方圈了个圈,念去声,当动词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行为。菩提是觉,拣别凡夫不觉。凡夫确实醉生梦死,糊里糊涂来到这个世间,糊里糊涂过了一辈子,走了,非常可惜。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非常非常不容易。佛讲得没错,举的比喻也非常正确。得人身、闻佛法,这是大幸,许多人闻佛法而不能依教修行,这就是古人讲的「袈裟之下失人身」,倍增痛惜,真可惜。我们要问为什么?原因不难找到,原因究竟在哪里?佛法熏习的时间不够。凡人在这个世间,从早到晚,你不为圣教熏习,你决定被烦恼熏习,五欲六尘的烦恼熏习;换句话说,哪一个力量大,强者先牵,牵着你受报去了,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古来祖师大德这样强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话不是我说的,古大德教我们的,非常有道理。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我们天天在学佛,天天在讲经,你每天也都来听经,每天来听两个小时经,一年到头都不间断,这就相当难得了。但是二十四小时,你每天是两小时修菩提行,其他二十二小时还是随顺烦恼习气,你怎么能成就?
 
  我们再想想古时候祖师大德,建丛林、办学校,过去的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方老师这个话跟我讲过十遍都不止,我印象很深刻。他告诉我,要想复兴佛教,非丛林制度不可,这个话我非常深刻,丛林就是办佛教大学。为什么只有办学校才能真正做到长时间的熏习?我们做学生,每天听经、研究经教八小时,然后在念佛堂念佛八小时,一天十六个小时,「集菩提行」,还有八个小时吃饭、洗澡、洗衣服、睡觉,这是应当的,保持你身心的健康。你一天十六个小时在佛法里头,你那个妄想杂念才能够压得下去,两个小时不行,压不住,四个小时也不行。你才晓得丛林制度里面,它那个方法,为什么要这么要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讲经八小时,学生们听了之后去思惟,八小时听完之后,去思惟、去观想、去坐禅,把佛的教诲完全落实到自己生活,那就是修行,所以他行,他才能把烦恼伏得住,我们今天没法子。但是现在如果是一等聪明人、善根福德人,他每天可以做十六个小时,我们利用电视机,你只要有一套光碟或者是录像带,你每天听八个小时,然后你去思惟、去观想,你去落实。陈光别老居士何以能够预知时至往生?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把我们讲经的录像带全部搬回家去了,他生了四年病,虽然身体衰弱,神智清楚,这个福报了不起,头脑要清楚。躺在病床上一天看录像带看八个小时,不看录像带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想!万缘放下,一心求生净土,四年下来成功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你熏习的时间不够,难!
 
  我们将来这个学院,甚至于将来发展为大学,我们要恢复祖师的教诲,不能跟一般学校一样。一般学校训练什么?训练佛学家,训练成佛学的学者,与生死毫不相关,那我们就全都错了。我们的目标,希望我们佛学院将来的同学个个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决定往生。所以我们的佛学院有念佛堂、有禅堂;现代的修行,总归纳起来,不外乎禅与净,要求把你所学的一些道理、所学的一些方法完全做到,圆圆满满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经教相应,我们要求这个,肯定成就。这就是熏修的时间,菩提熏修的时间决定要超过烦恼,你才有救!一半一半都靠不住,决定要超过。为自己,同时也为世间,为世间人做一个好榜样,让世间人看看,他这样成就的,就能效法。我们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我们设最好的网路频道,教室里面上课,我们统统上网,全世界都能看到。许许多多在家的同修,他家里面要有电脑,这电脑将来会很普遍,他在家里头可以修学,在家里头可以学习。所以这样一个佛学院,全世界有一所就够了,不必要多,我们一定要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来使用。『妙髻行斯境』,广步妙髻主空神,他修的是这个法门。第六首:
 
  【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佛放灭苦光,无碍神能见。】
 
  这是无碍光焰主空神他的赞颂。清凉大师在这里有个小注,解释「生死海」。『一切众生界,流转生死海』。《瑜伽师地论》说:「五法相似,生死得大海名」,用海来做比喻。为什么?第一「处无边」,海大没有边,「相似故」。第二「甚深」,五法的教义甚深。第三「难度」,大海太大了,渡海不容易。在从前航海用帆船,确实非常危险,近代科技发达,航海比较安全,比从前安全多了。第四「不可饮」,海水不能饮。第五「大宝所依」,海里面的宝物很多。他的解释是:由前面四个意思,众生流转;最后一个意思「大宝所依」,佛菩萨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佛菩萨是宝。
 
  由此可知,这个话是真实的,除佛法之外,要想脱离六道轮回,我们用佛经的术语说「无有是处」,办不到!为什么办不到?没有超越六道轮回的智慧,你就办不到。超越六道轮回智慧在大乘佛法里面;小乘法里面,要想脱离六道轮回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轮回是怎么来的?佛跟我们讲,由于妄想分别执着三种烦恼变现出来的境界,唯识所变。佛跟我们说,如何才能脱离六道?决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彻底放下,你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执着里头第一个是身见,我们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都是属于我,我贪、我瞋、我痴、我慢,六道凡夫哪一个不是起心动念都是我?所以人我执断掉了,证阿罗汉果,这超越六道轮回了。虽然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不了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还是凡夫一个,他所证得的是相似位,还不是真的。必须再进一步,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也断掉了,诸位要晓得,执着断掉了心清净,但不平等,阿罗汉还有傲慢的习气在,对一切法的分别断掉了,这心才得平等。有分别哪里会平等?有执着就决定不能清净。分别执着都无,才出得了十法界,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这就到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圆教初住菩萨,破二品无明,证二住菩萨。无明是最难断的妄想,这个妄想非常微细,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凡夫以为没有妄想了,其实微细的妄想,自己都觉察不出来。所以只有佛才能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究竟圆满,世法做不到。再看底下这一句:
 
  【清净功德藏,能为世福田,随以智开觉,力神于此悟。】
 
  第七位无碍胜力主空神,他从这个地方开悟的。他的赞颂在这里教导我们,世间的福田是什么?『清净功德藏』才是世间真正的福田。我们要修福,怎么个修法?福里头要有智慧,『随以智开觉』,没有智慧,我们常讲那是世间的痴福。修这种福的人,我们现前见到,现在在全世界,你们看到有得到很高地位的,有得很大财富的,亿万富翁,他是不是世间真正的福田?不是,一些跟他常常往来的人跟我们说,他生活并不快乐,富而不乐。真正的福田是什么?幸福快乐,得大自在。他不自在,为什么?他只有福德,他不是功德。为什么不是功德?他没有清净,清净是功德。修因要修「清净功德藏」,这个藏是宝藏,也是含藏,我们中国人常讲的「积阴德」,做的好事不要给人知道;人家知道,这个人赞叹,那个人表扬,你的这点福就报掉了。人家赞叹你是福,表扬你是福,你的福随时就报掉了。所以古圣先贤都劝我们积阴德,阴德好,没有人知道,不会报掉,藏在那里,越积越厚,『能为世福田』。这是像哪些人?像古代的这些帝王,古代帝王他们的始祖决定是清净功德藏,所以他的福报子子孙孙都享受,多少代都享不尽,积得厚!我们印祖对中国古人修积功德感受果报的,他常常赞叹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修的是清净功德藏,确确实实能为世福田,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不衰不坏。佛修的清净功德藏就更圆满,更大、更不可思议。这个偈颂里面,我们必须要记住的,福里头有智,智里面有福,福慧双修、慧智等运,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无碍胜力主空神,诸位想想,肯定他是如来化身的。底下一首:
 
  【众生痴所覆,流转于险道,佛为放光明,离垢神能证。】
 
  这是离垢光明主空神他的赞颂。离垢就是远离烦恼,远离一切污染,叫做「离垢」。众生很可怜,『痴所覆』,贪瞋痴,三毒烦恼里面最严重的是痴,如果他不愚痴,他就不会起贪瞋烦恼。为什么起贪瞋烦恼?愚痴,没有智慧,不明事理真相。随顺贪瞋痴,那就『流转于险道』,险道是三恶道,感得三途苦报。要靠谁来帮助他?除佛以外没有人能帮助。佛慈悲,能在恶道里头现身,应以畜生身得度,佛现畜生身。我们在佛门一个小册子里面看到,《物犹如此》,这里面记载不少的公案,佛眼观察畜生道里面的畜生,看到有几只猪,这个小猪群,这猪可怜,佛也示现成一只猪,在这猪群里面天天跟这些猪讲经说法,这些猪都得度,这个例子我们能够相信。这猪群里头有能得度的,有不能得度的,什么原因?过去生中曾经学佛,临终时候一念错了,得这个身。但是佛法所熏修的,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佛法种子还有相当的力量,佛去帮助它,它行,它能接受。佛跟它说什么法门?决定是说念佛往生法门,这个法门是究竟度脱,畜生里头念佛往生的不少。
 
  谛闲法师早年在温州头陀寺做住持的时候,他庙里头一只大公鸡往生,他把这个故事常常讲给大家听。大公鸡每天跟着大家一起念佛,有一天大家念佛念完了,这只公鸡还在佛堂,它不走,香灯师要关门,赶它走,它跑到大殿当中,面对着佛像,叫了三声,死了,站着死的,所以老和尚把它当作出家人一样,荼毗安葬在山后。我们想到这只公鸡,前世一定是个出家人,修行的功夫也不错,临终一念之差变畜生身,它有灵性,它还知道念佛。过去我们在台湾,好象是在高雄,哪个地方我记不得,有一只狗,也是每天跟着出家人上早晚殿,它上早晚殿,到大家打三皈它就走了,以后被一个出家人发现,大概它从前是这个庙里面的住持和尚,为什么?打三皈他就走了。有一天把这只狗叫来训它一顿,「你现在是畜生,不是方丈,课诵没有做完,不可以离开。」把它训了一顿之后,果然就乖乖的,到课诵完了跟大众一起离开。好象以后过了几个月之后往生了,所以有人说它的前生是这个庙里头的老和尚,它有灵性,它修得还不错。为什么堕畜生身?执着这个寺庙是他的,舍不得离开,所以只有投畜生道,还在这个寺庙里头。这些故事很多,我们听了很多,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能度他,佛知道前因后果,佛知道他生生世世的行业,所以佛说法契机,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三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二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四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八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六九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六(一二八)[栏目:杂阿含经]
 相应7经 神足经[栏目:相应部 43.无为相应]
 四十华严 第一卷 第21讲[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四十华严]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二节 缘起教与四谛教[栏目:日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