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八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3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三八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水神十法:
 
  经文也为我们举例十位上首。神众里面,我们在前面曾经读过,每一个族类,数量都是无量无边,无不是为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就像现前这个社会上,他们的工作岗位不一样,但是都是为人民、为众生服务的。主水神,要是方便说,就是我们一般社会里头主管水利、航运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属于这一类。
 
  【复次普兴云幢主水神,得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慈解脱门。】
 
  水,它的特征很多,佛法里面常常用它来做最重要的表法,我们供佛、供菩萨,在供具里面最重要的是供水,不烧香可以,不点蜡烛、不燃灯、没有香花供养都可以,但是不能不供净水。所以在所有一切供具当中,净水是第一。水表什么?不是说供这一杯水是给佛菩萨喝的,不是的,那你就全错了。它是表法的,让我们见到这一杯水,就想到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心就像水这样的清净、像水这样的平等、像水这样的善良。水往下流,这是真正的「止于至善」,老子所谓「上善若水」,所以它代表纯净纯善。我们看到这杯供水,就要生起这样的觉悟,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要用清净心,要用善心、至善之心,这是供水的意思。不是供给佛菩萨喝的。
 
  这十位菩萨,第一位代表的就是平等大慈,菩萨的德号,「普兴云幢」,经里面凡是用一个「普」,都是超越国家的界限、超越种族的界限、超越宗教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全部都超越叫「普」;「幢」是高显的意思。他所修行证果的法门,『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慈』,大慈大悲,这是我们头一桩要学习的。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不能够和平?「和平」这个口号叫了几千年、几万年,和平不能落实,什么原因?我们把供水忘记了。佛弟子天天知道在佛菩萨面前供一杯水,不晓得供水的道理,不知道供水的觉心。如果我们自己人人都发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即刻就能够落实。从哪里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诸佛菩萨他懂得,无一不是从自身做起,所以他能成无上道,他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往生到华藏世界,道理在此地。他有能力教化九法界众生,帮助大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在这里要学习「平等利益一切众生」,从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爱心就是慈心。第二尊:
 
  【海潮云音主水神,得无边法庄严解脱门。】
 
  「海潮」是比喻「信」,住在沿海地区的人都知道,海水涨潮、落潮有一定的时间,一分一秒它都不会差错。这是教导我们,帮助众生要抓住时节因缘,时辰没有到,我们等待,充实自己;时辰到了,机会到了,要勇往直前,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海潮」是取这个意思。「音」就是开悟众生的音声、讲经说法的音声;「云」表非有非无,现身说法不执着现身说法的相,不但相不能执着,功德也不能执着,我们永远不失清净平等觉;稍稍有一点情执,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就丧失了。所以经上用一个「云」字来代表。他所修学的法门是『无边法』,这个「法」就是佛法。佛法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法:「教法」,教学的方法;「理法」,佛所讲的理论;「行法」,如何将教学理论落实,这个落实是行法;最后是「果法」,果是你得到的真实利益。教、理、行、果,都是无量无边,以无量无边教理行果庄严自他,我自己得利益,也能教一切众生都得利益。第三位:
 
  【妙色轮髻主水神,得观所应化方便普摄解脱门。】
 
  佛经里面「妙」这个字用得非常之多。什么叫「妙色」?色空不二才叫做「妙」,《般若心经》里面我们常常念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才叫妙。如果说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这个色就不妙了,空也不妙了,真的不妙了。为什么?你着了相,你已经堕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哪来的妙?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得观所应化』,观是观机,看看众生根机有没有成熟,应机说法,这就妙了。通常我们讲根机有三类:一类成熟了,成熟的一定要帮助他成就,他根性成熟了,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帮助他作佛去,这成熟的;没有成熟的人,帮助他成熟;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所以善观机者,大地所有众生,无非机宜,个个都是佛法的当机者,只是这一切众生根有利钝大小不相同,所以我们也要认真学习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法。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有两句话讲得很好:「寂然不动以观机,感而遂通以随摄」,这两句话说得好,这两句话也是一副对联。所以我们要想能观机,一定要有定慧,「寂然不动」是定,「感而遂通」是慧。缘分还没有到的时候,努力修定修慧,这是我们修学里面第一桩大事,我们现在明了,这是我们一生来到人间真正的目的,成就自己,代佛菩萨接引众生。第四尊:
 
  【善巧漩澓主水神,得普演诸佛甚深境界解脱门。】
 
  清凉的小注不多,「妙音演佛深旨,令悟妙法漩澓」。漩澓是水旋转回流的样子,我们在水里看到的漩涡是这个样子的,佛在此地用这个现象,让我们去思惟、去观察、去领悟。『善巧漩澓』,把「漩澓」形容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他修学的法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弘法利生,『普演诸佛甚深境界』,我们要着重这个「演」字,他不是说「说」,没有说「普说诸佛甚深境界」,他说「演」,演是表演。漩澓,不断的重复表演,这就是漩澓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把那种真正觉悟的生活,每天在表演给大家看,他是过究竟圆满的生活,我们能懂吗?
 
  释迦佛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每天早晨起来,带领他的学生们做个祈祷,祈祷什么?感恩,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感谁的恩?父母之恩、佛菩萨之恩,佛菩萨之恩就是老师的恩德;国主之恩,国家的恩,一切众生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一切众生不知道,佛作示现,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教导我们知恩报恩,我们要能懂得,要能体会得到。早晨这一堂课完了之后,大家出门去托钵,这一个僧团平常居住是在郊外、城外,也不会太远,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留意、都要学习。为什么?进城去托钵不至于太辛苦;大概的距离,一般距离是五里路,三里到五里路,方便!走路需要多少时间?半个小时、四十分钟可以走到,太远了托钵就不方便。那我们这里就学到了,我们将来要建立一个道场,距离都市要多远?想到释迦牟尼佛是半小时到四十分钟的距离,从前是走路,我们现在开车,现在开车三十分钟到四十分钟这个距离,那就是很适中的,我们从这里学。进城去托钵,托钵有规矩,只能托七家,不能太多,太多是贪心。你去托钵的时候,人家是头一家,如果他家里供养很丰富,你这个钵就装满了,你就不要到第二家去了。头一家给得很少,吃不饱,才托第二家,再到第三家,看看可以吃饱了,就不再去干扰另外一家,告诉我们知足常乐,表演给我们看。
 
  施主供养这一钵饭,那不是白供,施主对出家人这一钵饭是财供养,出家人接受这一钵饭之后,一定要跟他说法,说法不要太长,几句话,祝福他的话,问他有没有疑难问题,为他解答;所以说法都很简单,在我们想象时间大概是五分钟、十分钟,不会超过十分钟的。所以出家人对在家信徒有法供养,彼此互惠。天天去托钵,每一家都是教化众生,佛这么多弟子分头去教化,这个社会哪有不安定、哪有不和睦的道理?这是大乘经上讲的「作不请之友」。本来法是很尊重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可是在托钵的时候,这个情形不一样,这是一种特殊情形。佛菩萨与弟子们,真的把佛法送到每个人家里,天天如是,这就是漩澓,「善巧漩澓」。
 
  吃完饭之后,《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洗钵,钵洗完之后,洗脚,走这么远的路。然后回来修行打坐,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入佛境界。每天做的事,所有学生亦复如是。把整个身心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定一段时期,一两个小时,这入定也是养神、也是休息。接着下午就上课了,佛为大众讲经说法,说完之后同学们研究讨论,各人提出自己闻法的心得,如何将佛的教诲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接众之中,真修!这叫「普演诸佛甚深境界」,每天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世间人为什么搞得这么辛苦?心放出去收不回来,心永远在妄动,所以心神不安、身心不安,这个很苦恼,佛菩萨做个样子给大家看。「大家有工作,佛没有工作」,其实搞错了,佛有工作,佛每天上午、下午上课,他的行业是教学,每天给同学们上课八小时,他怎么没有工作?他有工作;他虽然工作,身心还是那么样的宁静,这个要学习,这个太高明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身心都要保持宁静,那才真正是健康智慧。心烦、神劳、身躁,智慧没有了,清净平等没有了,换句话说,就是乐没有了;乐没有了,苦就来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总要生活在快乐当中。所以「善巧漩澓」这个名号含义很深很深。我们再看第五尊:
 
  【离垢香积主水神,得普现清净大光明解脱门。】
 
  菩萨名号里头有「香积」,我们一看就会想到香积如来,香积如来用什么方式度众生?他那个地区的众生舌根最利;我们释迦佛这个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教学用音声,讲经说法,用这个方法,契机。香积国的人耳根不利,眼根也不利,你跟他讲经他听不懂,不容易觉悟。舌根利,舌根利佛用什么方法?天天请他吃饭,舌一尝味他就开悟了,所以我们佛门里面的厨房叫香积厨。我们的舌根现在不利,为什么?看到好吃的就想多吃,贪、垢染,所以不利。人家「利」在哪里?离垢,他没有贪心,贪瞋痴薄,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安世高那一位同参道友,如果要学到『离垢香积』,他也会像安世高一样证果,不至于堕落了。我们看到这个公案,只要一提起毛骨悚然,我们冷静思惟,我们的修为比不上他,我们的过失比他严重不知道多少倍。他的果报,堕落在水族里面,还能做到龙王,这是过去生中修行,明经好施;那我们想想将来要是堕落的话,那就是鱼虾了,做不了龙王,想想前途很可怕!如果现在还自以为是,那怎么得了!人不能不觉悟,不能不赶快觉悟,及早回头,回头是岸,这是真实话。
 
  清凉大师在小注里头提示我们,菩萨「身智二光」,他得的法是『普现清净大光明』,「遍觉开化,大充法界,清净无垢。」那我们晓得,菩萨以什么教化众生?示现身心清净,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感化一切众生。我们在经上看到,哪一位不是从自己本身做起?再看下面第六尊:
 
  【福桥光音主水神,得清净法界无相无性解脱门。】
 
  「福桥」,桥是桥梁,意思是沟通两边、融合两边。两边有界限,桥把这个界限消除了,把这个隔碍打通了。什么桥?『福桥』,福里面有慧,福里头没有慧就不能做为桥梁;高度的智慧。『光音』很妙,光是智慧。他得的法是『清净法界无相无性』,清凉注解里面说「证净法界性相」,这个「证」字是错误的,我们在清凉《疏钞》里面看到的是,它是「清」,就是「清净」,「清净法界性相」。这个应该是这样念法,四个字一句:「清净法界,性相俱绝,德无不见,则大用不亡。」改过来。「清净法界」,诸佛法界清净,四圣法界也清净,为什么?心净则国土净。
 
  今天我们这个地球,真正是到了浊恶不堪,《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五浊恶世」,现在是浊恶到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程度了。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有许多人说是工业的污染、科技的污染。没错,这只看到表面,没有看到骨子里头。骨子里头是什么?我们的心性被污染了。物质文明、工商跟科技,这是染缘(污染的缘),不是因。因是什么?因是失去了圣贤的教诲,这个麻烦大了。现在全世界,不是少数人,占着有相当大分量的人,不相信神圣的教诲,不相信因果报应,把圣贤教诲完全摒弃;全世界的学校,哪一间学校里面,用圣贤教诲做教材?没有。只有少数宗教的学校,像一般神学院、基督学院、佛学院这一类宗教的学校,少数人在修学,但不为社会所重视,也不被国家政府所承认。所以这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得到的,社会大众自私自利,三毒烦恼加速度的上升,伦理道德完全摒弃了,这是因;加上工商业、高科技带来的利润,增长人们的贪瞋痴,这样发展下去,肯定是世界末日。为什么?彼此竞争、斗争,最后是战争,互不相让。
 
  二千五百年前,孟子讲过:「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现在不是「其国」,是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在那里争利,这个世界危矣!世界末日的征兆已经明显的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是不是跟着这个世界同归于尽?这是愚人,这个人没有智慧。真正聪明人看到末日现象,自己要寻求一条生路。李炳南老居士在往生的前一天,教导学生,他说:「世间大乱到了,即使诸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挽救不了,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诸位一定要懂得老师最后这一句话,「念佛求生净土」,不是消极,是积极。念佛不是进念佛堂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念法是消极的念法,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要我们积极的救护一切众生,挽救劫难。那是怎么个念法?佛在《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教导我们的这些方法,我们要为人「演说」,演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所以李老师不消极,李老师一生教学、讲经,他九十七岁往生,往生前两个星期还在讲台上讲《华严经》,没有休息;他是个中医师,依旧给人看病,依旧在学校上课,那个时候他是中兴大学的教授、中国医药学院的教授,在两个学校教书,九十多岁都不休息;主持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两个道场,这就叫念佛求生净土。
 
  进念佛堂天天念阿弥陀佛,不做其他的事情,那是没有机会做,我们应当进念佛堂老实念佛;有机会从事弘护工作,那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懂得念佛。所以菩萨在此地得『清净法界无相无性』,这个「无」当「离」讲,不执着,离相离性;不但相不执着,性也不执着,你才得真正解脱。清凉注解里面讲「性相俱绝」,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个时候性德才圆满的显现,那个作用就不可思议。第七尊:
 
  【知足自在主水神,得无尽大悲海解脱门。】
 
  清凉在注解里头说「大悲无尽,满而不溢,有知足义焉。流止从缘,斯为自在。」说得好!智慧、慈悲完全称性,那就是无量无尽,像一个容器、像一个杯子,满,并没有漫出来,这是知足的意思。应化在世间,一切随缘,随缘就是随顺机会,有机缘认真努力做,没有机缘绝不强求。无论是做,或者是不做,心都是静的,都是不动的,这就对了。像我们这一次在澳洲有这个机缘来办佛学院,政府批准的,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就要认真努力去做;他要不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连这个念头都不起,这样就自在,一切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我想怎样做怎样做,那你就不自在;随缘,自在。我们的心智,始终保持如如不动,不被境界所动。这是以无尽的慈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自己要知足,要得自在,而后才能以平等清净的智慧、爱心去帮助别人。第八尊:
 
  【净喜善音主水神,得于菩萨众会道场中为大欢喜藏解脱门。】
 
  清凉大师说得好:「处处见佛,故大喜无穷,喜从佛生,即佛名藏。」把菩萨的名号跟他的法门都说尽了。菩萨的德号好!「净喜」。由此可知,法喜充满从哪里来的?清净心来的。为什么?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这是佛境界,所以清凉说「处处见佛」。我们在经上读到菩萨成佛,菩萨刚刚成佛的时候,「普见大地众生同成佛道」,这是初成佛的样子,初成佛的境界。我们没有,我们只觉得我自己成佛了,别的人一个都没有成佛,我是不是成了佛?没有!我哪一天要是成佛,我一定看到大地所有众生都成佛道,我成佛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把境界降低一点来说,哪一天我们真正看到全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善人,我才是个善人;如果看到众生还有不善的,我善他不善,说老实话,是自己不善。你要问为什么?道理并不难懂,也并不很深,我们用善心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善;我们用恶心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恶。由此可知,外头境界没有善恶,善恶在哪里?善恶从心生。佛菩萨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他以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成佛了;我们是用凡夫眼看众生,用凡夫眼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就这么个道理。由此可知,修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净喜」所发当然是「善音」,善心、善言、善行,无有不善,所以他于『菩萨众会道场中』,成就『大欢喜藏』,我们相信。古人常讲「爱人者人恒爱之」,菩萨对一切众生尊重,对一切众生热爱,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协助,众生哪有不欢喜的?所以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群界限,不分宗教界限,普遍得到大众的欢喜。我们看第九尊:
 
  【普现威光主水神,得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告诉我们,「性相无碍之福,故能普现神通」,我们看这两句提示就知道了,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如何能入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入什么法界?入无障碍的法界。在《四十华严》品题里面讲得很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境界)普贤行愿品》。清凉大师在解释经题的时候告诉我们,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能所不二,才是真正的契入。这就明显的教给我们普贤行能入,所以《无量寿经》一开端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者,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讲《无量寿经》说过,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有什么不一样?从事相上来说,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完全相同,不一样的是在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的心,性相无碍,也就是说普贤菩萨的心是真心,永离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才「普」;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不是二,这是普贤的见解、普贤的思想、普贤的智慧、普贤的福德。所以学《华严》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利益是拓开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读了《华严经》心量不能打开,你白念了。心量拓开之后,那你的智慧福报就现前了,能现多少?看你心量拓开多少,果然跟普贤菩萨一样,等虚空、遍法界,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证到等觉菩萨果位,真正是圆顿大法。所以他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这个「普出现」就是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这才显示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末后这一尊菩萨:
 
  【吼声遍海主水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发起如虚空调伏方便解脱门。】
 
  『吼声』是形容佛菩萨说法的音声,如狮子吼;『海』比喻深广无际。清凉注得不多:「调生行广,如空无边。用靡暂停,如空无尽。」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行愿不落空。『观察一切众生』,观机,应以什么身得度,为众生现身;应以什么法门教诲,为他演说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法,令他觉悟之法叫做佛法。「调伏」,调是调心,他心不清净,心有烦恼,心有邪见,如何跟他调理;「伏」是降伏,他有习气恶业。「调伏」两个字是对身心两方面来讲的。如何能教他身口不造恶业,这是用戒律,戒律是调身的,降伏你错误的造作;经论是调心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戒律帮助众生断恶修善,伏烦恼,方法称为善巧方便。由此可知,这一位菩萨他修行证果、成无上道,是用教化众生这个法门。
 
  由此可知,法门无量,法门平等,真的是无有高下,这显示出从教学也能成无上道。一般讲经说法教学,古人有所谓这是修的福报,福不能解决问题,六祖在《坛经》上讲「此事福不能救」。讲经说法是福,如果这个经讲得没错,是劝导别人的,那是福报;如果讲经说法,知道经里字字句句是劝我自己的,依文入观,那就是功德,那就能成无上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没有成佛之前,这个经百分之九十九是讲给自己听的,别人是旁听,只是百分之一。如果你搞颠倒了,百分之九十九是讲给别人听的,自己稍稍准备准备,那你是六道轮回众生,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里头毫厘之差,果报不可思议,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定要晓得,自己没有成无上道,化他还是自度,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着重在自度自行,这就对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九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六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二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二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参禅要克服痛关 In Chan Meditation, We Must Pass Through t..[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我的学佛历程(释平象)[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凌炽鬯)[栏目:天台宗文集]
 药师经释义 第一、法会缘起分[栏目:法界法师]
 供佛像的正确观念[栏目:法鼓钟声]
 是谁[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梦中梦因果问答 42 什么业力让母亲患了子宫癌,蔓延到脑部?往生后...[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34.佛光会员四句偈[栏目:星云法语·成功人生]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如来品 第二十二[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金刚经》里讲一合相,什么是一合相?[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