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0六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三十三天偈颂,第十首:
【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
这是智日眼天王他的赞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他得的法门,是「开示一切诸天子受生善根俾无痴惑解脱门」,他的赞颂也就是叙说这桩事情。第一句就是讲善根,「少功德」这是比况的话,「念如来少功德」,就能有这样殊胜的果报,何况是更殊胜的大功德。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头有简单的注解,他说前面两句就是长行里面所说的善根。如来的功是无量劫的修积,德就是修功而有所得,这个德就是证果。我们具体来说,德是转凡成圣;功在哪里讲?功是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是功;超凡入圣,这是德。这个话说得是很简单,里面的意境无量的深广。
佛教导初学,只要我们掌握到纲领、原则,这就是「少功德」。确实我们初学是要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个地方下手,少到极处我们学起来就方便。最少的是什么?就是「十善业道」,这是最少的。最少的修学到圆满,还是这个功德,并没有别所改变。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佛的画像,塑像里面比较少,画像里面很多;我们看到佛像,佛像都有个圆光,头部有个圆光,圆光上面诸位要仔细去看,常常看到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写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嗡、阿、吽」这三个字。造佛像,佛顶上不写别的,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十善的圆满。嗡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三、口四、意三,做到圆满就是佛。所以十善业不能不讲求,不能不常念,不能不认真修学。
天王在此地教我们,「若念如来少功德」,什么叫念?这一句关键,就是「念」这个字。所谓「念兹在兹」,念是心上真有,心上没有那不叫念。「念」这个字,这个字在六书里头是「会意」,你看看这个形相,体会它的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现在心上真有,就叫做「念」。这个意思不是口念,有口无心,那个就没有念。心上真有,必定就表现在生活行为上,表现在生活行为上纯善。心上真有是心善,念头上有是意善,表现在行为上是行善。人能够修这三善,这三善永远保持不失,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我们念少功德,这不讲多,念少功德,真的要去做。
这十善就是诸佛如来的行经,经有教、理、行、果,这是行,教给我们怎么去做。言说,今天我们看的经本,这是教经,教科书。教里头有理,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理讲到极处,就是《华严》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讲到极处;千经万论,无非是解释这一句话而已。理通达明了之后,一定要这样作法,这个做才如法,这个做与理相应。如果违背了,那就与体性、与理就不相应,与理不相应的就造业。所以十恶是业,造十恶业轻的是畜生道,重一点的是饿鬼道,极重是地狱道,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翻过来修十善业,十善业里面下品的修罗道,中品的人道,上品的天道。六道轮回业因果报,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如果能够离相修善,那就超越轮回。在三界里面,我们学佛,不仅是修十善业,你修四谛也好,修十二因缘也好,修六度也好,修《法华》、《华严》都好,只要你着相,你就出不了三界,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懂得。不管修哪个法门,只要着相就是六道里面的福报,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六道是执着变现出来的,我们常讲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没有把执着丢掉,就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执着没有了,还有分别;分别是法执,执着是我执,我执破了,还有法执,分别没有舍掉,不能脱离十法界。所以你不论怎么修,修得再好,天台家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你成佛了,你是相似佛,十法界里面的。一切都不分别,分别也舍掉了,超越十法界,你就证得分证果位,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我们确实看到很多修行人修行得很好,分别执着没有放下,所以他在修学生活当中,他的心不平,心有高下,我学得好,你不如我,他修得很好,我不如他,他有分别、有执着,这个果报都是在六道,三善道。如果严重的分别执着,修一切善法里面还造恶业,为什么?戒经里面所讲的自赞毁他;自以为修得不错,很好,其他的是修邪道,轻慢别的修行人,这造罪业。这个罪业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看轻,很重,为什么?他谤佛、谤法、谤僧。譬如我们修净土,我们看到学禅的、学密的、学其他宗派的,如果以轻慢心毁谤他们,你们想想禅是佛讲的,密也是佛说的,教也是佛传的,岂不是谤佛,谤法,谤修那些法门的人?这个罪业,念佛都不能往生。许多人不懂得事实真相,有意无意之间造作极重的罪业。
我们在前年,也在居士林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详细讲过一遍,那是我第三遍讲;我在台北讲过一遍,在美国讲过一遍。这个经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出家人毁谤三宝,果报在地狱。正是应了谚语里面所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出家人为什么会堕地狱?不明事实真相,最容易犯的自赞毁他。实在讲读经、听教,不解如来真实义,心量很小,不晓得这种嫉妒、障碍、毁谤、侮辱,将来果报太可怕了!为什么要造这个罪业?为什么不学佛菩萨?
佛菩萨慈悲到极处,《华严经》上理讲得透彻,方法讲得精细,后面还带表演。你看这五十三参,五十三位修行人,每一个人修行的法门不一样,他们的态度自己谦虚,赞叹别人,没有看到毁谤。每一个人都说,我自己的根性不如那些善知识,我只能修学这个法门;不毁谤别人,学佛最低限度要学到这一点。不但对于佛家各宗各派决定不可以毁谤,只有赞叹,没有毁谤,对于其他的宗教亦复如是,我们也唯有赞叹,决定没有毁谤。他们说他们是正法,我们是魔,我们听了之后不放在心上。他为什么有这种说法?他没有读过佛经,他不了解。所以我们对他的态度,我们看他们的上帝是佛,我们看他们的传教师是菩萨;我们的看法,他是真的菩萨、真的佛。我们现在念的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忉利天,就是他们称的天主,这些忉利天主哪一个不是诸佛如来的化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他们的传教师、牧师、神父都是菩萨化身。他们的信徒不认识我们,我们认识他,所以就绝对不会跟他一般知见。
佛法四弘誓愿里面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不分族群,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信仰,普度。我们见到他跟他致敬,称他佛,称他菩萨,就度了他。他说我们是魔鬼,我们说他是外道,那彼此永远在打架,都度不了。度就是今天讲的协助、帮助,为众生服务。他跟我们敌对,我们想跟他服务,他不接受,那有什么法子?我们有服务的热忱,也要得到他们欢喜接受。然后我们想想,我们这种热忱服务,如何叫他欢喜接受,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头一桩事情,要把自己错误的观念转过来,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今天我们说这个话大家好懂,要说「就是自己」,你听了会迷迷糊糊,你反而搞不清楚;给你讲一个生命共同体,你比较容易接受,慢慢的再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
佛家从理上讲,说到佛法的教学,是高度智慧的教学,究竟圆满智慧德能的教学,它不是别的。克实而论,佛法的目的就是教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这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它教我们生活,从它教学内容里面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我们今天不懂,佛懂得,儒家懂得,世出世间大圣大贤都懂得,人与人要相亲相爱,要彼此尊重,要互助合作。基督教的《新旧约》里「上帝爱世人」,我前个月在雪梨,跟天主教他们召开的宗教会议,总共有五个宗教参加,我也提出「上帝爱世人」,没有说「上帝爱信基督教的世人」,没这么说法,我们学佛的也包括在其中。你们排斥我们,上帝爱我们;你们排斥其他宗教,上帝不排斥。上帝说你是世人我就爱你,没有说宗教,没有说哪个国家,可见得上帝心量大。佛要度一切众生,也没有说分派别、分族类、分宗教,没有!所以往高一层次去看,平等的。妄想分别执着上帝没有,佛菩萨没有,我们这些人有,我们错会了佛的意思,也错会了上帝的意思。所以要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怎样相处。
第二教导我们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今天住在这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环境,我们不了解环境对我们的关系,任意破坏。所以现在大家都警觉到,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了,破坏得太严重了!破坏严重,诸位要晓得,地球要惩罚人类。怎么惩罚?地震不就惩罚吗?天然灾害就是大地、我们的环境惩罚我们,我们所作所为对不起它。不要以为树木花草、砖头瓦块无知,那你就错了,它不是无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对它过分了,它对你也有报复。所以如何善待自然环境,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环保。我们要对得起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使用的这张桌子要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对得起它。我们居住的房舍,也布置得整整齐齐,它也欢喜;我们欢喜,它也欢喜。我们要是搞得很凌乱,搞得好骯脏,我们看到难过,它也难受。这是佛第二个教导我们,如何跟自然环境,要了解这个关系,要知道怎样相处。
第三个教导我们怎样与天地鬼神相处,这是佛陀的教育。天地鬼神与我们有密切关系,学佛的人大概都能够肯定,人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过去无量劫来,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多元的,哪一道我们都曾经去过。这个虚空世界,我们现在讲星球,哪一个星球我们都曾经住过,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有发生许多关系,亲属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同学、同道的关系,太多太多了。我们要知道,要如何与天地鬼神共处。所以古时候,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懂得祭鬼神,祭鬼神就是跟鬼神打交道。祭山川,平民祭祖先,祭灶神,祭门神,这是中国民俗,民间百姓明白这些事实真相。
所以儒、佛都教给我们修孝敬,这是儒、佛教学的中心理念,要行孝,要行敬,孝顺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众生。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这是佛的心,这是菩萨行,只有菩萨对一切众生尽孝,以孝亲尊师的心孝敬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是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丝毫勉强。你没有见性,你做不到,纵然做勉强。见了性,是自性里头自然流露,佛家讲「法尔如是」。众生无论怎么样作恶,无论怎么样悖逆,可是佛菩萨对众生一片孝顺、一片尊敬。说穿了,一个是明白人,一个是糊涂人,明白人跟糊涂人不一样,你虽糊涂,对你还是一样的尊敬、孝敬。翻过来我们哪一天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一定跟佛菩萨一样,决定没有两样。
所以你要问:我几时成佛,几时成菩萨,入佛境界?就从这个地方,你去了解。你能对一切众生,真诚的孝顺心、尊敬心,你就入佛境界。即使对你的冤家债主,这个人对你不善,欺负你、侮辱你、陷害你,置你于死地,你还是孝顺心,还是尊敬心,这是佛菩萨。这样的恶人,我的冤家对头,算了,我不跟他作对已经算不错了,我还对他好?你还是凡夫,你距离佛的境界还有很远很远。要学,怨亲平等。怨亲平等是在现前这个时候跟你说,境界往上一提升没有怨亲,怨亲一如。宗门常讲「识得一,万事毕」,「一」在《维摩经》上讲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么现前的?一个真心,唯一真诚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真法界就现前。我们净宗讲「一心不乱」,你就证得。这是我们讲「少功德」,你只抓到这一点点。
『乃至一念心专仰』。在净土宗里面,《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比「一念心专仰」,还要次一等。一念心专仰,这是最高的层次,这是到一心不乱。所以有很多修净土的同修跟我讲,《弥陀经》不容易,我说什么地方不容易?「一心不乱」做不到!都是讲老实话,一心不乱是真不容易做到。可是要换一句「一向专念」,他听了,这个我还勉强可以做到。一向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一向专念是什么境界?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来讲,一向专念是功夫成片,就决定得生。
所以「三辈往生」告诉我们的条件,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是诸位要记住,一向专念,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发菩提心,只要有一向专念,这个一向专念,第十八愿里头讲,十念、一念就决定往生。可见你念得不要多,十念、一念就决定往生,关键在发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信愿就是菩提心,真信切愿,蕅益大师讲那就是无上菩提心。印光大师对这个说法非常赞叹,他说自古以来没有人说过,真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浅深,这一向专念功夫浅。但是浅深,我们也不能就文字上看,文字上看你们能看出来吗?上辈往生的也是这两句话,中辈、下辈的还是这两句话。我们要从哪里看?下辈往生的一向专念功夫浅,那个一向专念就是功夫成片,中辈往生的事一心不乱,上辈往生的理一心不乱。可见得他既然分三辈九品,都是一向专念,决定功夫有浅深不同,发心也不一样,也有程度上的差别。
我们也曾经听人说,齐素萍居士曾经说过,她有把握决定往生,我听了点头相信,我一点儿都不怀疑。为什么?她心是阿弥陀佛的心,所做的是阿弥陀佛的事,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除非她不愿意往生;她只要一念,就决定往生。她没有自己,没有私心,完全为众生、为佛法,而且一心专为净土。李木源居士不说,我也肯定他决定往生。你干的是什么,你心里起心动念是什么,你做的是什么,非常明显。心里想的,所作所为,弥陀事业,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事情做得成功、做不成功,做得大、做得小,缘上的问题,不是发心的问题,所以缘薄,有问题。缘殊胜,这事情做得很圆满,做得很成功,做得很大;缘不殊胜,小做,范围小一点,利益众生的人数少一点。但是大小都很难断定,为什么?事虽然在眼前,影响力很广,如果道场很小,人不多,可是往后影响力很大,他的功德成就依旧是不可限量。这个道理《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透彻,不能单看这些事相,要看它的影响。
所以从影响来讲,广度众生。最明显的例子,东晋时代,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七百多年,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那个不大,同修的人数也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不多,影响太大了!一千七百年之后提起来,我们心里头都非常羡慕,不但羡慕,我们也发心学习,你看这个影响多大。时间影响久远,空间影响的范围影响到十方,多少觉悟到的人想学习,如法炮制。这就是经上常讲的根熟众生,根熟的众生要帮助他这一生决定作佛。决定作佛,那就是在念佛堂听经、念佛,不下山。远公给我们做的示范,三十年不下山,这就是办大事,了脱轮回的大事,这个事重要。不是下定决心,要了生死、脱轮回,这个念佛堂不能进去,你进去扰乱别人。所以在当年,谢灵运居士,这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我们从前在学校念书,国文里头常常看到他的文章,他申请到念佛堂念佛,慧远大师拒绝,不让他去。为什么?他的心不清净,喜欢文学,喜欢诗词,常常还搞这些东西,你有这个嗜好,这个不能放下,你就不能进念佛堂。进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听经、念佛,所以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往生,那才叫道场。
我们今天就需要这样的道场,这种道场如果能够在这一个国家,有这么十个、八个,这国家不遭难,什么灾难都没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新加坡是城市国家,有一个道场在此地,新加坡这个地区不遭难。我们现在在做,是在练习,还没有认真在做。为什么?念佛堂的人进进出出的,喜欢来就来,喜欢回家就回家,没有做到真正发心住念佛堂不出山门,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现在在练习、在尝试。如果真正有这几个人发心,人不在乎多少,十个、八个都不算少,我们看到《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们只有十二个人。十二个人不少,一百二十三个人不多,要真发心,真为了生死、永脱轮回,那才行。
讲经,现在不容易请到讲经的法师,这是事实,我们可以用录像带代替。你们真正觉悟了,可以发心一生作佛。我就没有这个福报了,我要想住一个地方老实念佛就不行,佛菩萨也不答应,佛菩萨交给我的使命,是叫我多宣传、多说说,多建几个这样的道场,我干这个事情;我对你们就非常非常羡慕,但是我没有法子。我何尝不想找个小地方,找几个志同道合来修行?各人的缘不一样,没有法子!我今天必须将正法,将佛华严的理念、修学、境界,向全世界推广,所以还是哪里有缘哪里去,劳碌奔波命,不能享福。不过你们学成之后,到你们真的开悟了,学成之后,你们也要走我一样的路子,我也可以退休了,希望有这么一天,你们赶紧努力。
「一念心专仰」,我们平常常常提倡「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成功关键就在「一念心专仰」;果然一念心专仰,你有这个机缘,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决定成就。成就的早晚,有些人成就很快,三年五载就成就了;有的人成就很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等,关键都在一念心专仰。果然是至诚一念心专仰,我们从古大德传记记载里面去看,大多数三年,三年就开悟、就证果,明心见性。时间拖得很长,都没有成就,我们是杂念心,散乱,不是专仰。用杂心散求,就是门门都好,门门都喜欢,门门都想学,你一生一世都不能成就。这个原则是《华严经》教给我们的,你不相信你看末后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就学一个法门。你在此地也看到,我们现在看这一段是三十三天天王,这一段里面举了十一个人,每一个人修的法门不一样,一门深入。不是叫我们学很多法门,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你自己要成就,要想开悟,要想见性,要想证果,只有一个法门才能成功。你要去度化众生,一个法门不行,一个法门只能度一种根性的人,众生根性无量无边,所以你要通达一切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是普度众生。度众生需要懂无量法门,自己成就一门,这个道理要懂。
现代许许多多年轻的学人,他不能成就,错在什么地方?世尊在四弘誓愿教我们的四句,他前面两句不要了,他只要后头两句,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没有,怎么晓得他没有?他有分别,他有执着,他有喜欢的众生、有讨厌的众生,所以他这一愿没有。如果「众生无边誓愿度」,对于一切众生是平等心,真诚平等慈悲,那是一切众生誓愿度。还有我喜欢的、我讨厌的,这个我要度你,那个我绝对不度你,这不是菩提心。第二怎么样?不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他不断,烦恼天天增长,迷在名利里头,迷失在五欲六尘之中,贪图这些享受。这两条没有,他学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哪个法门他都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就跟人说他是什么佛再来的,他是什么菩萨,都成佛、成菩萨。所以后头两条他有,前面两条没有,结果后面两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一定要以前面做基础。这四句后后深于前前,像四层楼一样,一定是先盖第一层,再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哪有说底下两层不要,造第三层、第四层,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年轻人学佛最严重的毛病,他不能成就的因素,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我们应当怎么学法?应当从断烦恼下手。断烦恼就是一门深入,为什么?一心、一念,烦恼就没有了;二心、三意,烦恼就起来了。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头说得好,「舍识用根」;识是什么?识是三心二意;根是什么?根是一念、一心。用根中之性,性是一个,见用见性见,闻用闻性闻,用六根的根性。性跟识有什么不同?识有分别,性无分别。性是了别,识是分别,不一样。性接触一切明了,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识是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阿赖耶,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末那。舍识用根,就是相宗里面的转识成智;不用第六意识,自自然然妙观察智现前;不用末那识,末那识是不执着,平等性智就现前;不用阿赖耶,大圆镜智就现前;前五识自然转了,成所作智。关键就是在分别、执着,六、七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都是教给我们修学最高的原理原则。这就是此地讲的「少功德」,少是少分,但是它是总纲领、总原则。
我们实在是入不了这个境界,转不过来,老老实实修行十善业。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是口业,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讲这三业,他把口业放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他把它摆在第一。「身口意」,通常我们都是这个说,他把口摆在第一,口业要不能够修、不能控制,其他做不到。最容易犯的是妄语,不诚实,最容易犯的。学佛要成就,从哪里学起?老实。老实人没有一个不得度,没有一个不成就,所以一切从诚实下手。对自己要诚实,不自欺;对别人要诚实,不欺人。纵然是善事善缘,也要有智慧、有分寸。菩萨度众生确实有善巧方便,但是那个里面是智慧,绝对不是情识。
我们晓得,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十善业道也有开、遮、持、犯,有智慧才能够通权达变,知道什么情况之下应该怎样做。无论怎么样作法,绝不能够欺长上,我们的师长,现在社会讲我们的领导。我们就是权巧的作法,要告诉师长,要告诉父母,要告诉自己的领导,为什么?他是教化整体的,是统筹全局的,他要不能够了解,他可能有一些政策就产生错误,必须让大家知道。像居士林是个团体,团体怎么样才能做得成功?团体里面每一个成员自行化他,都要让董事会的董事们了解、明了,他们是领导,知道我们自己先怎么学法,我们怎样劝导众生,他们通盘了解,才知道怎样把佛法来推行,顺利的推行。如果我们各自为政,在外面乱搞,他就没办法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纵然我们做错事情也要报告,为什么?他了解之后,他有方法弥补。如果我们隐瞒,将来出大纰漏,他不晓得,无法补救。所以上跟下要通,中国古人讲「政通人和」。这一不通,麻烦就来了,可能就引起灾难。所以「一念心专仰」,这一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一念是真心、至诚心,能做到专仰就对了,仰慕佛陀,跟佛陀学习。
第三句讲的是效果,『诸恶道怖悉永除』。这是真的,修罗加上三恶道,你决定不会堕落,永远离开了。这是智眼天王,在忉利天宫,为那些大众说法。长行里面我们看到为诸天,但是在偈颂里面没有这个文字,可见得偈颂里面境界广,这是对一切众生,不限于忉利天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要懂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不念佛功德,不向佛学习,随着自己的妄想、随着自己的成见有所作为,都难免恶道。这个话,诸位同修冷静的去想想,你自然就会明白。凡夫哪能没有贪瞋痴慢?贪是饿鬼道,贪心跟鬼道相应,是鬼道的气氛;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我慢是修罗道。我慢是修十善业起我慢,多半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这个慢都是堕三恶道;修行人有傲慢心,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落修罗道。这是恶道的第一个业因。融合在依报上,佛也跟我们讲得清楚,贪心是水灾的第一个因素,瞋恚是火灾,愚痴是风灾,傲慢就是不平,现在讲的地震。如果我们把贪瞋痴慢息掉,恶道就没有了,你不会到恶道,这些天然的灾害也没有了,境随心转。所以我们晓得,物质环境里面的灾难,还是我们起心动念造成的。现在人不懂得,认为是天然灾害、自然的灾害,哪里晓得天然、自然是自己念头变现的。你的念清净,你的念平等,你的念慈悲,灾难就化解,恶道永除。
道理我们清楚了,天天在讲,天天在读经,可是「事」我们还是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习气太深,无量劫来的积习,哪有那么容易一下就断掉?那我要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断掉?真正觉悟就断掉了。我们现在虽然听,听的时候没有悟,所以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真正觉悟过来。那怎么办?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就用一个方法:讲经教学。所以常说你为什么转不过来?为什么不悟?闻法太少,听经不够。所以现在我们极需要的、迫切需要的道场,就是二十四小时讲经不中断,二十四小时念佛不中断。哪一个地方有这么一个道场出现,这个地区的众生有福,这个地区的众生不遭难。不在乎修行人多少,三、五个不算少,整百、整千不算多,真正觉悟,真正回头,真正肯干。
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讲经,我们可以用录像带能做到,连鬼神都听录像带,我们才知道录像带讲经,行!二十四小时的听,要听一部经,不断重复的听,一门深入。如果听很多经,听杂了,效果就降低,决定从一门里头开悟。要是听一样的东西,有些人有这个根性,一样东西听多了,他就听厌了,必须要换换口味。能不能这样做?也能。古代祖祖相传教给我们,听一个人的,一个人所讲许许多多的经,但他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指你一条路,不能听两个人的,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学教,老师教我们学一家之言。我跟莲池大师学,蕅益大师就是跟莲池大师学,专读莲池一个人的著作,他的东西很多,也有二、三十种,但是一个人讲的,一个人的作品,决定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行!你跟定一个老师。如果你再找其他几个,他们的想法看法不一样,就会把你搞乱,这叫师承。我们要想成就,只能跟一个人学。学《华严》,清凉跟李长者就是两家,两个看法,两个门路,我们也只能找一个人,跟定清凉大师。可是到前清,这是康熙年间,道霈禅师是福州鼓山的,他做了一个《纂要》,把《疏钞》跟《合论》合起来了,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当时拿着《纂要》,去见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一看,这个不容易,两个路子他怎么能把它合起来?我们仔细再一观察,道霈禅师确实也相当有智慧,他以清凉为主,以李长者的做为辅助,还是一条路,走清凉的路,两个注子都好。在过去一般学禅的、学性宗的都采取李长者的,学教的都采取清凉的,这个都很有道理。所以综合起来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那就是宗门教下合成一体,他还是以教为主。我们学佛,尤其是初学,要掌握到这些原理原则,省很多时间,不会走冤枉路,不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短时间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成绩,这个一定要懂得。
所以修学,不但是佛法,世法也不例外,师承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师承没有了,见不到了,如果不从这上下手,要成就太难太难了。今天师承我们怎么办?找古人。孟夫子以孔子为老师,孔子当年过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专读他一个人的书,所以作私淑弟子。私淑弟子孟子是头一个,以古人、过去的人作老师,专学他一家的。他这个风气开了之后,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人用这个方法成就。像汉朝大儒司马迁,他学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时代,左丘明的著作是《春秋左传》,他就学这一样东西,一门深入,他成为一代文豪。唐朝的韩愈,唐宋八大家第一个,他学司马迁,学司马迁的《史记》,他就是《史记》这一部书里头一门深入,他成为一代大文学家,这就是以古人为老师。这个办法我们会了之后,那就不难,古人里头找一个老师。我介绍诸位同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依《无量寿经》修学,就是跟阿弥陀佛学。讲经、注经的是同学,不是老师,是我们同学,我们的老师是阿弥陀佛,这就没错了。智眼天王『于此能深悟』,他从这个地方明心见性,入佛境界。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