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六 藏教所摄
净空法师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7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藏教所摄  

  ◎ 六、藏教所摄

  ‘藏教’是指经典。像图书馆一样,这一部书应该分列在那一类,列在那一部分。这是属于常识。‘藏’是三藏经典;‘教’是十二分教。

  一、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于理解全经。

  ‘三藏’里它是属于那一藏?‘二藏’里它是属于那一藏?佛是什么时候说的?十二分教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十二种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教学表达方式。它是属于那一种?这些对于弘经的人,是必须要知道的。如果不发心讲经,自己修行,这些没有多大关系。

  二、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有二:

  (一)三藏:(1)契经。(2)律。(3)论。 本经属经藏。

  ‘藏’字的来源、含义,我们要晓得。中国图书的分类编排是由佛法首开其端,起源于佛教经典的整编。在宋朝的时候开始编纂《大藏经》,总分为三大类,就是经藏、律藏、论藏。以后《四库全书》就是仿照佛家的分类方式来编的。当然现代分得非常细,分得非常多,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科学方法将经典分类。在佛法里称为‘藏’。藏就是蕴积、含藏的意思。在中国世法里称为‘库’。库也是包含、蕴积的意思。所以‘藏’跟‘库’性质相同。佛教经典有二种分法:一为“三藏”,一为“二藏”。三藏是经、律、论。

  ‘经’,古时候译为“契经”。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契字省掉了,称为‘经藏’。‘契经’跟我们世间所说的经不一样,它有‘契理、契机’二义,上契诸佛所证之理。换句话说,一定以真如本性为依据。真如本性,我们也听得很多,但是搞不清楚。浅一点说,使大家对它的含义能明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真如本性。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相违背,这叫‘契理’。第二要契合现前大众的根机,就是大众的程度。必须说了之后,人人能理解,人人能接受,人人能欢喜,是谓‘契机’。这就相当不容易,要契理,又要契机,这样才称之为‘契经’。

  ‘经’诠定学。戒、定、慧三学。经里多半是讲‘定’学。‘律’是法律,是方法,是规律,就是戒律,在三学里是‘戒’学。‘论’是研究讨论,是属于‘慧’学。研究讨论中启发智慧,开智慧的教学。

  世尊当年说法,没有办佛学院,也没有教科书,甚至于讲义都没有。佛当年在世,是‘以音声为佛事’。‘佛事’是指佛一生以教学为事业。佛门里,教学称为‘佛事’。现在则为死人念经叫佛事,这个意思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所以你在经典里看到‘佛事’的文字,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替死人念经;要知道佛事是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是天天给大家讲经说法。这些事,就是佛的事业。来见释迦牟尼佛的人,有近处来的,有远道来的;有本国来的,有外国来的。来的这些人,男女老少都有,各行各业都有。他们有疑惑,有问题,向佛请教,请佛帮助他解决困难。你就想想,问题之多而且复杂是可以想见的。佛真有智慧,不管什么人提出问题来请教他,一定会给他讲解,会教他。人来请教,听受教导,都得利益,都能开解,都能觉悟。

  以后佛灭度了,弟子们将佛一生中所说的法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所以,经典的内容是错综复杂,严格的区分,这部经讲定,那部经讲律,那部经讲论,是分不出的。可以说,佛每次给人开示,‘戒、定、慧’三学都具足。

  后人整理经籍,依凭什么来分类?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当中,那一种分量占得多,就把它归作一类。譬如《无量寿经》,戒、定、慧三学都具足,讲定的部分比较多,就把它归到‘经藏’。《梵网经》里也讲戒、定、慧三学,讲戒律部分较多,就把它归到‘律藏’。三藏分类就依据经典里三学分量作区分的。严格的来分,每一部经典里都讲到三学。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所以,佛经的分类相当不容易,毕竟不像现代科学分类得专且细微。佛法的目的不是在专,跟科学的方法不相同。

  佛法只有一个目标,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达到这个目标,他的教学就圆满,就成功了。所以,跟今天学校教育、科学教育的目标不相同,因此方法也不相同。

  (二)二藏:(1)声闻藏。(2)菩萨藏。

  二藏的分类,就是大乘和小乘。第一、“声闻藏”。声闻藏就是小乘法。第二、大乘法,称为“菩萨藏”。小乘藏里,声闻藏有经、律、论三藏。中文翻译的《大藏经》,阿含部分就是属于声闻藏。小乘经也分经、律、论三大类。阿含之外的属于大乘佛法,也分经、律、论三大类。

  在三藏里,《无量寿经》属于‘经藏’。在二藏里,这一部经属于菩萨藏,它不是小乘经。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本经广演大乘”。佛说法是有表演的。佛教学的目的是要‘令众生破迷开悟’,是要令众生觉悟,因此它的方法手段,可以说无量的善巧。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有表演,有动作。不像有一些法师讲经,端坐在那儿,眼观鼻,鼻观心。一部经讲完了,底下的听众一个都没看见。佛讲经是活活泼泼。‘演’就是表演。古大德有将佛门的这些故事(在佛法里称为‘公案’),搬到舞台上去表演。

  在《大藏经》里,收集有不少的歌词,也有剧本。《归元镜》是平剧的剧本,这本书过去流通很少,知道的人不多。它的内容是写净宗三位祖师的故事,第一位是慧远大师,净宗的初祖;第二位永明延寿大师;第三位是莲池大师。将这三位祖师的故事搬到舞台上去表演,剧本写得很好。在过去,电视台曾经找过我,希望佛门同修提供电视连续剧的剧本,可惜我不会写这些。佛经里的材料实在太丰富了。像《楞严经》、《无量寿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可以编成连续剧剧本,在电视台播出。这就是现代化弘法利生的大事业。所以,学写剧本的,在剧校里读书的,他要是走这个路线,就是菩萨化生。不晓得要度多少众生!你说这事能不能做?可以做,古人已经有先例。平剧可以演,当然现在电视台也可以表演。这是‘演说’,说中有表演,表演中有说法。

  佛法离不开因果。“信愿往生”,在一切因果里是无比的殊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这两句是说明西方世界的美好。“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这两句是讲阿弥陀佛无量的功德,摄受法界无量的众生。

  在二藏,本经属于菩萨藏,“故为菩萨藏摄”。

  三、说时有五:

  (一)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

  (二)阿含时:次十二年说。

  (三)方等时:次八年说,广演四教,均被众机。

  (四)般若时:次二十二年说。

  (五)法华涅槃时:后八年说法华,一日一夜说涅槃。

  这一部经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古德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三十岁示现成佛,八十岁入灭。八十岁是中国人说的虚岁,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圆寂是七十九岁。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中国的古大德将它分作五个时期。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办学校一样,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分作五个阶段。

  第一时期就是“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也有经里讲‘二七日说’。二七是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这是世尊成佛首先说的一部圆满大经。这是大乘菩萨藏。小乘里没有,有些小乘人不承认。因为《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说的,凡夫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那里知道他在讲《华严经》。参与华严法会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的程度也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入释迦牟尼佛大定中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一桩事的确没人晓得。小乘人不相信,小乘人认为‘大乘非佛说’,不是佛讲的。还有人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龙树菩萨造的。因为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出生。《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取出来的,我们这个世界上才有《华严经》。

  《华严》的内容,是佛把自己所证得的境界全盘说出来,把果地上的境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说出来。说真的,我们就不懂,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都生活在虚妄之中。我们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看到的现象都是假象,不是真相。这个心念念打妄想、起变化,这就不是真的。真心是永远不变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证得阿罗汉之后才能相信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不能相信自己。为什么?你的心会变,今天跟这个人好,明天就恼了,可见不是真心。阿罗汉以上才逐渐有真心,其实阿罗汉还不是用真心,阿罗汉还是用八识心。不过他有很深的定功,变化的幅度不大,勉强可以相信。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人家来对你说些什么,你就笑笑,不可当真。为什么?靠不住的,说得那么好,明天就变了。你不要觉得奇怪,这是很正常的。他不是菩萨、不是佛。如果是佛菩萨,他说的话就算数,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自己对别人说的话,也靠不住。为什么?我们的感情会变,心理会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六道众生,包括天人、天神也是虚情假意,也不是真的。他跟你讲的话,也未必能兑现。这些我们一定要晓得。佛说真的,凡夫反而不能理解;众生说假的,我们偏偏就相信。现在这个社会,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一点也不奇怪。真正理解事实真相,我们的心才能定下来,自己才好修行。

  佛说完了《华严》,这个世间不能接受。六道凡夫、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能接受。怎么办?再办小学,讲最浅的东西。完全讲俗谛,讲一切众生常识所能理解的,就是最浅的佛法。“阿含时,次十二年说”,就是为大乘佛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观经》里面所讲的三福,前面两条就是属于阿含。‘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阿含时教义,是佛法修学的基础。

  有这十二年的基础,学生的程度,可以向上提升了,才讲“方等”。‘方’是方正。换句话说,前面阿含时是预备,不是正科。方等才是正科。‘等’是等于佛知佛见。这是大乘佛法。“广演四教,均被众机”。四教是天台所说的藏、通、别、圆。方等讲了八年,相当于佛教的中学。这八年培养大乘根性。有了成就,又可以向上提升,再讲“般若”。

  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总共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般若。我们可以理解,般若是佛教的中心;般若是佛教化众生的主要课程。般若开智慧,好比佛教的大学。

  末后一个阶段是“法华涅槃时”。《法华》讲了八年,相当于佛教的研究所。《法华》的内容跟《华严》无二无别。所谓开权显实,前面阿含、方等、般若,都是佛的方便说,最后要跟你讲真实的。《华严》是真实说。最初讲真,你不懂,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再与你讲真实法,你可以接受,终于识货了。从阿含到般若,讲了四十二年,所以有能力接受真实法。法华会上开权显实,给我们讲真实的。《涅槃经》是世尊的遗教,是世尊的遗嘱。“一日一夜说”。释迦牟尼佛是二月十五日入涅槃。此经是二月十四日说的,一天一夜说出来,是他老人家最后的遗嘱。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也。

  《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在什么时候说的?依照本经的性质,是在‘方等时’说的。

  这一部经跟其他经典的确不一样。其他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只讲一次,所以集结经典只有一种。唯独本经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所以集结的经典,就有很多不同的原本。传到中国来,有十二次的翻译。后面会跟诸位介绍。所翻译的本子内容出入很大,原因就是原来的梵本不一样,也就是佛多次宣说。从这个地方证明,念佛法门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很重要,佛当年在世讲一遍,不可能重复讲第二遍。

  “故不应限于一时也”,所以一定要执著在‘方等’讲的,也有过失。佛多次宣说,劝导我们念佛往生,真的是从华严到法华,五时都说。《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阿含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有劝修净土。方等更多,不必说了。《法华经》里,佛也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无时不说净土。

  四、判教

  ‘判教’也是中国古大德的发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没有。佛一生讲经,没有制定五时、四教、五教的。这都是中国古代的祖师大德,把佛一代时教分类,便利后人修学。好像一大堆的课本,把它分一分,那些排在一年级,那些排在二年级,那些课程排在三年级,就是这种情形。

  (一)天台宗立四教:(1)藏教。(2)通教。(3)别教。(4)圆教。

  (二)贤首宗立五教:(1)小乘教。(2)大乘始教。(3)大乘终教。(4)顿教。(5)圆教。

  ‘藏教’是小乘,阿含时所说。‘通教’是大乘之初教,前面可以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算是大乘法,所以贤首称为大乘始教,大乘的开始。‘别教’是纯大乘法,里面没有小乘的思想;相当于贤首的终教,就是大乘末后的一个阶段。‘圆教’是圆满教。贤首把它分为顿教、圆教。天台家把‘顿’跟‘圆’合并起来,称为圆教。由此可知,四教跟五教只是开合不同而已,大致上是相同的。

  我们在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里,看到古代‘判教’有十几家。但是其余的影响不大,我们就不提了。这两宗对于中国佛教影响很大。即使不是这两宗的学人,研经或是讲经、注解,都喜欢用这两家的判教。

  (三)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

  至于判教,各家看法不同,但顿、渐二种,大家都承认。‘渐’是由浅而深,按著次第来修学。‘顿教’是没有次第的。像世间所谓的天才教学,他不按次第,甚至小学没有毕业,就可以读大学了。这是属于顿教。当然一般渐教的根性多,顿教的根性比较少。

  《净影疏》曰:‘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净影是慧远法师。不是晋朝的慧远,两人名字相同。他是隋朝时候人,佛教史上称小慧远。他一生在净影寺住的时间最久,后人称他为净影法师。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题为《无量寿经净影疏》,在台湾很流行。他在注解里说:“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这一部《无量寿经》,在判教讲是‘根熟顿教’的法门。根要是不熟,不能修学这个法门。甚至顿教根性的人,不修这个法门,修禅去了。禅也是顿教。什么叫根熟?简单的说,他成佛的机会到了,这叫做根熟。所以念佛法门,相信的人少,何足为奇!仔细看看这些人,像不像成佛的样子?他这一生能成得了佛吗?这一生要能成佛,这个人根熟了!遇到念佛法门,往生不退成佛,这是顿教。若不是顿教,他这一生怎么能成得了佛。

  ‘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怎么晓得此经是顿教?这个解释很好。一般根熟的凡夫,他知道六道轮回可畏,知道六道轮回之苦;他不愿意再搞妄想执著了,不再干生死轮回了,要想求超越六道轮回。动了这个念头。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很多同学常讲,学佛都没什么感应,佛菩萨没有加持,没有保佑。其实佛知道你的念头。真正理解生死轮回,真正明了,真的发心,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佛菩萨冥冥中一定会照顾。众生有感,佛才有应。用什么方法?必定要依教修行,唯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才能满众生的愿。

  佛教化众生,无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指教得恰到好处。你真的想这一生成佛,佛就教你成佛的方法。如果你自己谦虚,业障重,这一生成不了佛,作个罗汉就好!佛也会随你意乐,教给你证阿罗汉的方法。佛对人不是不平等,这才是真平等。你喜欢得什么,他就教你什么方法,满足你的心愿,这是真平等。

  这部经是对根熟的众生。若不是一心一意想作佛,根都没熟。动个念头,我要成佛!根才熟了。那就得修学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不是从小乘修起,不要按次第,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所以他不经过小乘。这是大乘,不按次第,就是顿教。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大佑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大佑法师,元朝时候人。他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在台湾也有流通,过去台中莲社曾经印过。大佑禅师的注解叫《圆中钞》,他也把此经判作顿教,“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有《阿弥陀经》的注解,叫《通赞疏》,他也把《阿弥陀经》判作圆顿教。他说,《阿弥陀经》上讲‘若一日到七日’就成就,这七天成就是顿法,绝对不是渐修能做得到的。

  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净宗属于顿教,是大家普遍承认的。说净宗是圆教,还有一部分人不能接受。为什么说圆教,他不能接受?实在是对于净宗没有深入的研究探讨。真正深入研究探讨,才晓得它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那是对于净宗真正认识,真正理解。这话不是一般人能说出来的。

  (四)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净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蕅益指出,天台纯圆,贤首全圆,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五教’是贤首所判的。‘天台’是指《法华经》,是‘纯圆’。“贤首全圆”,贤首是《华严》。《华严》是‘全圆’。蕅益大师说,本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那么《华严》跟《法华》,“皆不出此大经之外”。‘此大经’就是《无量寿经》,这就把《华严》、《法华》都包括了。

  当然这部经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早年学天台,他的著作很多。在台湾有《蕅益大师全集》流通。诸位要细细去读他的著作,几乎全部是用天台教义来解释,最后归向净土,成为净宗的祖师。这也说明,本经不但是顿教,实实在在是圆教,究竟、圆满、希有的法门。

  (五)《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这一段文是幽溪尊者在《阿弥陀经圆中钞》里所说的。我们知道《疏钞》、《要解》,还有《圆中钞》,这是《阿弥陀经》最重要的三个注解。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圆顿法门”包括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圆顿法门修行的次第,还是得“先开圆解”。‘必须’二字,语气非常肯定、坚决。换句话说,若不能开圆解,就没有办法修圆行。所以宗门、教下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如果照倓虚法师所说的(倓老法师有一个录音带在我们这个地方,是他在香港打佛七期间的开示),他一生中见过许多参禅得禅定的,没有见到一个开悟的。‘开悟’就是此地所讲的大开圆解。宗门、教下要是不开悟,就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真正得禅定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将来可以生四禅天、四空天,仍出不了三界。所以,他的行就不圆,无论修什么行门都不圆。可见得圆满的行门,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

  大乘佛法里常常告诉我们,佛法是心法。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所以,觉悟的心布施一块钱,这一块钱是圆行,圆满功德。迷惑的时候,这一块钱的功德很小,很有限,因为他有分别、有执著,他有界限。觉悟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因此小小一点功行,感得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所谓‘称性起修’,才是圆行。明白这个道理,净宗念佛也一样,智慧没有开,分别、执著没有打破,这句阿弥陀佛是有界限的,因为有分别,有执著。大开圆解之后,这句阿弥陀佛与法性相应,与虚空法界相应,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行的大小、浅深、偏圆,都是心在转变。明白这个事实,对于大乘教义多少知道一些,就晓得修学其他宗派难。净宗确实比较容易。只要能往生,品位低一点,也不在乎,反正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其他法门,如果没有圆解,就很难成就。这是真的,这是事实,他们必须要破三惑,才能证圆果。

  佛在经里把迷惑、烦恼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见思烦恼,第二、尘沙烦恼,第三、无明烦恼。这是‘三惑’。很难破!用什么方法破?看破、放下,无住生心。我们今天所解所行,有没有能力破三惑?不要说破三惑,三惑里最粗、最重的见思烦恼,我们能不能破得掉?见思烦恼里第一个要破的‘身见’,能不能破得了?

  凡夫起心动念执著身是我,这个见解叫‘身见’。也许有人问,身不是我,什么是‘我’?佛说这个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如果身是我,身死了,我不也就死了!谁去投胎,谁去往生?即使六道轮回,也不是这个身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这个身去往生。所以,身确实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再往深刻一点去体会,身体也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所以,我在六道轮回里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身见’把身当作我,是错误的见解,就好比人穿衣服,把衣服当作我。这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几个人能把它破掉,能在这个地方生起正确的见解?你就晓得难,真正不容易!宗门、教下要证圆果,确实不容易。这是讲佛法修学的法门,确实有难行道,有易行道。宗门教下皆是难行道。净宗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较起来是易行道。

  “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圆中钞》虽然说的是小本《佛说阿弥陀经》。小本跟《无量寿经》是属于同部,所以注解此经的大德们常常引用。因为注小本等于注大本,是可以通用的。这一部经直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二种庄严。‘依报’是物质环境;‘正报’是人事环境。我们生活在世间,不外乎物质环境与人事环境。‘庄严’就是美好、圆满,没有丝毫的缺陷。“以之为开解生信”。‘以之为’就是因此。我们理解、明白了,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相信娑婆世界的西方确实有极乐世界,确实有一尊阿弥陀佛,现在在说法。

  发愿求生,怎么去呢?“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念佛法门修行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需要多久?七天就行了。但是你念念看,你念了七天,往生不往生。说老实话,果然念了七天往生,这个法门没人敢学了。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谁愿意学这个法门。还好,你们念了七天也没走。别说七天,念上七年,你们也走不了。原因在那里?不是法门有问题,是你们念佛的心有问题,依然贪恋这个世间并不想去,念是念,不想去。

  你们读经很多遍的同修都知道,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人家早就把你看透了。你念了七年,他也不来接引你,因为你并不真想去。如果真想去,感应就灵验得很,确实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就能往生。古今往生的大德中,我们确实见过。像最近美国华府的周先生,念佛三天三夜往生!那不是假的。他还没有念到七天,三天三夜,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他往生了。所以,问题就是我们求往生的心真不真。果是真心,果然切愿,这是必生净土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一心不乱”。念佛心中还夹杂妄想,功夫如何得力?七天七夜不能往生。你念一天一夜也好,两天两夜也好,这句佛号中决定不能夹杂妄想,这才是‘一心系念’。念佛的功夫,讲求的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如果是不夹杂、不间断,还有怀疑,可能生到边地。这是经上讲的。如果不怀疑、不间断,还夹杂,是决定不能往生,边地也没分。这是念佛同修必须要知道的,夹杂对于念佛有大障碍,不是法门不灵验,是我们自己走错了。修行这个法门,的确比其他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快速。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修行人必定预知时至,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你看倓虚老法师的一个皈依弟子,郑锡宾居士,山东人,原本是个商人。学了几年佛之后,他不做生意了,他学会讲《阿弥陀经》。大概讲得还不错,到处去讲《阿弥陀经》,劝人念佛。他的兄弟很不谅解他,认为他学佛著迷了,对他很不满意。他有一次讲经,讲完之后,听经的人都散了,还有几个老朋友。他就对这几个老朋友说:‘我要走了,请你们帮助我租个房子。’朋友们听了就奇怪说:‘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怕死在人家里,有忌讳,所以要租个房子。’同修们听到他要往生极乐世界,都不忌讳,都说:‘到我家来!到我家来!’家家都欢迎,他就到朋友家里去了。

  朋友们跟他讲:‘你往生是好事,古人往生都要说几首偈,你作几首诗给我们留个纪念!’他面西盘腿坐好,说:‘不必了,用不著!大家看我这个样子,来去自如,你们就照我这样行,就是很好的纪念。’说完这话,大家一起念佛,不到一刻钟工夫,在床上含笑往生了。干净俐落!是在家居士。以后他家兄弟看到哥哥这样去,也都相信了,他的弟弟也老实念佛了。三年以后,弟弟也往生了。这是真的。

  诸位要把秘诀记住。我们听经、研教,目的在建立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有信、有愿。经,听不听不重要,读不读也不要紧。讲经的时候,你来到这里坐著,好像你是在听经;其实你在老实念佛,一句也没听进去。你是来作影响众。如果讲经地方听众人多,新来的人觉得道场庄严,能帮助初学启发信心。如果这个地方讲经,听的人不多,给人的印象是大概这个法门没什么了不起,都没有人听!他也就不来了。所以,道场必有影响众,能影响别人增长信心,不是自己要听。可是自己若有疑惑,信愿还不坚定,那就真要听。要真正用心听,断疑生信。你看那些往生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自在潇洒走的。他没有别的,就是信、愿、行,三个条件圆满具足,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凡是不能成就的,他的病根,绝对这三个条件不具足,所以他不能成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一般讲是七地以上的果位。佛在一切经上讲,凡夫从证得小乘初果这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他要修到阿鞞跋致需要多久?也要修满两个阿僧祇劫以后,才能证得阿鞞跋致。第一个阿僧祇劫,可以证到三贤位。第二个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他已经修满两个阿僧祇劫,进入第三个阿僧祇劫,才得到阿鞞跋致的地位。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有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佛的本愿加持,即时证得阿鞞跋致的地位。所以,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因此,诸佛、祖师大德们赞叹。

  “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无上醍醐’是比喻至高无上的法门,没有比这更高。五浊恶世里最高,其他的世间就不必说了。因为浊恶之极,一切法门都度不了,这个法门能度,这才称之为‘无上第一法门’。祖师大德的用意,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要真正相信。念佛往生的法门实在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都是真的。

  (六)《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无量寿经甄解》,是唐朝日本道隐法师的著作,有这样几句赞叹。他说这一部《无量寿经》在一切大乘经典中,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把《无量寿经》赞叹到极处。说专、说顿、说真、说圆,通常这四个字是赞叹《华严》、《法华》的。比《华严》、《法华》还要专、还要顿、还要真、还要圆,这是赞叹到顶点。又说:“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可见得隋唐时代,日本的高僧在中国留学,对净宗的认识非常透彻。净宗传到日本之后,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印光大师赞《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见上之判教,如佛亲判也。

  赞叹《要解》,也就等于赞叹《无量寿经》。此二经属同部,古德称为小本、大本。

  “理事各臻其极”。‘理’是理论;‘事’是事实。无论是理论、事实,都说到究竟圆满。小本经如是,大本就更不必说了。

  “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这是赞叹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九天写成此解。他写完之后,自跋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其时矣!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这注解这样赞叹,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他赞叹说:‘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这个注解,字字句句都妙极了,正确极了;与事实完全符合,一点差错都没有。

  “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前面《甄解》是隋唐时候日本法师的赞叹。现在看的是民国初年近代祖师对这部经的赞叹。这样赞叹,教下还有不少大法师对印祖的赞叹怀疑。我就遇到过,曾经有人向我提出疑问,他说:‘印光大师对《弥陀经要解》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如果真正通达大乘,你就晓得印光大师的赞叹一点都不过分,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者,是赞叹恰到好处,不增不减,才称为‘如语’。

  “可见上之判教,如佛亲判也”。我们读了祖师大德对于大小二本经典的认识,实在讲,我们不认识。我们看看别人的认识,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如果我们读了这些文字就能深信不疑,证明有很深厚的善根。若能直下承当,立刻就依教修行,非常值得庆幸可喜。这是不容易的事。

  六、《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深意苦心,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

  《疏钞》是莲池大师作的。《疏钞》里的注解,引用《华严经》的文字最多。诸位要晓得时代背景,净宗传到明朝末年,已经衰到极处了。大家只晓得念佛,念佛的道理不晓得。别人不相信,就讽刺、讥笑。莲池大师生在这个时代。当时禅风很盛,宗门教下瞧不起念佛人,但是宗门教下没有不尊重《华严》的,都晓得《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是如来的根本法錀。莲池大师通宗通教,不是普通人,也是佛菩萨再来的。他用《华严经》来注解《阿弥陀经》,大家看了,没话说了。这是用《华严经》把《阿弥陀经》的地位捧起来,是他的“深意苦心”。

  我们要晓得,在那个时代不能不用这个方法证明,但也不是刻意勉强来烘托。仔细体究,本经确实具足华严境界,这是真的,所以古德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因为本经确实具足《华严》的特色,‘四无碍法界、十玄门’,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但是本经具足。这是证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华严经》的分量完全相等,无二无别,确实是圆顿大法,教我们断疑生信。

  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黄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注解》,我在台湾流通的是初版。这本书出来之后,他又改过几次。我这次到北京,他把一份详细修改过的本子交给我,算是第四版,改得很多。我就问他:‘还要不要改?’他说:‘不改了,这个本子算是定本了。’希望以后就流通这个本子。我将此书交给基金会出版。因为必须重新制版,总得要半年以后才能印出来。这是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的定本,以后可以大量流通。

  他在‘概要’里‘判教’这一段,引用《华严经》的《探玄记》。《探玄记》是贤首国师作的,贤首所用的是晋译《六十华严》。清凉大师作《疏钞》,用的是后来翻译的八十卷《华严》。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是《六十华严》。黄居士作注解,特别提出《华严》的特色,有四无碍法界、十玄门。他把《探玄记》里的这段文字,一一与本经对照,本经都有,跟《华严》一样,具足四无碍、十玄门。这才确确实实证明《无量寿经》是《华严》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浓缩。八十卷文字多,《无量寿经》文字少。文字上有广略之别,义理上完全没有差别,圆圆满满。不能说《无量寿经》的义理比《华严经》要少,或《华严》比《无量寿经》圆满。是同样的圆满,所以古德称本经为中本《华严》。有中本,当然还有小本。小本就是《阿弥陀经》。这两部经在整个佛法的地位,我们就可以确定它是至高无上。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就是学净宗念阿弥陀佛的人,也不知道。

  黄老居士后面这一句话尤其说得好,这绝对不是净宗学人自己夸自己,“妄自尊大”。如果这样做,那就有过失。这完全是事实真相,末后一段,尤其可以作为铁证。

  七、《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极乐,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华严经》末后导归极乐,才得到究竟圆满。如果《华严经》没有后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圆满。这是证据,凭据!《华严》到最后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本经从头到尾,字字句句都显示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理事因果。

  “导引凡圣”。前面讲过了,佛说这部经,主要是帮助‘凡夫成佛’。凡夫只要具足信愿行,没有一个不是一生成就。对于声闻、缘觉、菩萨,是附带说的。他们有缘分听到,回心归向净土,那是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一生就圆满成就。他若还有执著,有成见,还不想念佛求生,这就是业障。

  菩萨也有业障,声闻、缘觉,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断。有许多大乘菩萨,所知障破了几分,烦恼障没断。你们听了,也许觉得奇怪,所知障断了,烦恼障怎么没断?你要是仔细读《楞严》就知道。《楞严经》(在第三卷末后,阿难开悟了,以偈颂赞佛),讲到第四卷的时候,富楼那尊者起来请教释迦牟尼佛说,‘阿难初果,他怎么开悟了,我没开悟?’四果阿罗汉听释迦牟尼佛讲《楞严》,没开悟。富楼那尊者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断烦恼容易,证阿罗汉果。他听释迦牟尼佛讲大乘佛法,听不懂,所知障重。阿难尊者感情很重,烦恼障重,所知障轻,一听,开悟了。烦恼断不掉,两码事!众生根性确实如此。何况我们现在二障都重,麻烦大了!

  从前老师接引学生,为什么限制那么严格,不准你随便听讲,不准你随便看书,原因在怕你增长邪见。本来我念佛,念得心很清净;听别人说了几句话,信心动摇了,起了怀疑,这就是魔障现前。所以,严格的限制是把魔障排除出去。

  不要说你们这些同修,就是周宣德老居士,台湾大专学生学佛,是他提倡的,晨曦社是他帮助建立的,跟台中李老师是多年的老友。他虽然拜李老师作老师,但是李老师没有把他当学生看待,对他非常尊重。学佛那么多年了,前些年,陈居士提倡消业往生,不能带业往生,就把他吓呆了。我到洛杉机,他到飞机场接我。一见面,他就说:‘法师,不能带业往生,要消业才能往生,那我这一生不都是白念了?’你想想看,听人家这些闲言闲语,看人家那几篇文章,几十年的信心就动摇了。我看到他惊慌的样子,很感叹!我就反问他一句,我说:‘西方极乐世界要不许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少人,你晓不晓得?’他摇摇头说:‘我不知道。’我说:‘只有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他惊讶的问:‘怎么啦?’我说:‘等觉菩萨还带一分生相无明,那是不是业?’他一听,有道理!我说:‘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那个不带业?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若众生不能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就阿弥陀佛一个人?’他这一听,就笑起来了。我就安慰他:‘你老实念佛!都是带业往生,只是带的多少不一样。你带得多,品位下一点;带得少,品位高一点。’

  那个不带业?文殊、普贤还带业。他是等觉菩萨,也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还是带业。怎么能说净土五经里没有这些文字,没有这个字样,就证明不准带业往生。他们所凭借的就是这一点,这是所知障。虽然没有讲带业往生,我反过头问他:‘西方极乐世界,经上有没有讲四土九品?’他说:‘这个有讲。’我说:‘要不带业,那来的四土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怎么可能有四土九品呢?有四土九品,当然是带业多少不同而分的。书真的不可以乱看,话不能乱听。你看,那么大年岁了,听了人家几句话,看几篇文章,几十年念佛的信心都动摇了。太可怕了!你们随便看书,断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你不能怪我,我没有叫你随便看。所以说老实话,不可以随便看书。

  我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他这一条就限制很严格。不管我看什么书,要向他报告,得他同意。没有经过他同意,一律不准看。我们今天没有这个限制。图书馆这么多书,随便你们看。看了,害死你们,我不负责任。好像药店一样,里面都是药,你不晓得自己害的什么病,看到药都好,都吃,乱吃,结果吃死了,你自己要负责。药不能随便乱吃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要知道,佛法契机可以救人,佛法不契机也可以把你的法身慧命断送掉。就跟吃药一样,对了症,就救你;不对症,救不了你,反而害你。道理完全相同。

  我在过去讲席中,曾经劝导过大家,专修净土的人,一生受持一本经,《无量寿经》,或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注解,我只选二种,《要解》或者《疏钞》。一生只选一样,是上上根人。因为一切邪知邪见都不能进入修行的范围,决定不看也不听。如果觉得太少了,读一本经书总觉得不够,你可以念净土五经一论。我们现在新编的五经读本,这个分量不少了。如果还嫌不够,就加上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这算是中等根性。若还不够,就再加上《印光大师文钞》,这算是下等根性。你说‘我还想多念一点’,那我就告诉你,‘你往生没指望了’。杂修,就是你修的掺杂了。你掺得愈多,你愈没有指望。也许将来我们要弘法?弘法也不成问题,你一生专讲一部经,专弘一部经,真正自利利他,也并不会有缺陷。

  中国古大德有一生讲《阿弥陀经》三百多遍的。大家知道清凉一生讲《华严经》五十遍。讲一部经是专家。一部经决定成就,何必要讲那么多,那么杂?谛闲法师有一位徒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站著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死了以后站三天,不容易!所以他的赞叹,也不简单,他说,‘你这三年念佛的成就,超过讲经说法、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真超过了,就是谛闲法师自己也自叹不如。这才晓得‘专’的好处,‘专’的利益。大家为什么不肯专?不专就不是上根,是下根。没有法子,劣根性太重,烦恼习气太深。什么人是上上根人?一生受持一部经是上上根人。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七 部类差别
下一篇: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五 所被根机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一集
 无量寿经讲记 勤修坚持 第四六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劝谕策进 第三十三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二卷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重重诲勉 第三十六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
 赶快解救迷信拜佛的人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二卷
 生活的艺术(1)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五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四十八法 23) 愧奋持名 When Ashamed, Recite the Buddha’s ..[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栏目:因明简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