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窍诀金钥简释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返回 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43

窍诀金钥简释
华智仁波切  造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具足十力佛佛子,大菩萨慧无伦比,
声震众刹彼等前,三门恭敬而顶礼。
能仁法理功德宝,妙语源泉甘露滴,
成百智慧卓越士,无谬津梁由经彼。
寂灭清凉施有心,悲悯滋润静相续,
无量菩提心至宝,有寂唯一摩尼珠。
此诸妙法之所诠,此诸如来之遗迹,
此诸勇识之顶宝,此诸正觉之上师。
十方佛尊与佛子,所有讲持妙法者,
一味菩提心中摄,菩提心基现一切。
无除此外之佛道,亦无胜此之佛道,
无此不现之佛道,无此不摄之佛道。
诸佛经行唯一道,菩提心之如意宝,
欲解善缘唾手得,需具三传承窍诀。
深见广大行派道,博大精深大乘轨,
见行地道等持广,善巧方便智深奥,
圣释妙论需依故,印度开宗二祖师,
藏地教主龙钦巴,妙论外无解脱道。
不具菩提心窍诀,浊世多诩学密者,
口头高法漫虚空,纵称善妙是魔宗。
未曾学修大乘论,真实教义视如敌,
彼相续无如来道,菩提心彼岂知晓?
人天导师释迦佛,亦三大劫积闻藏,
方示大乘善妙道,藏土愚者绝非知。
善心悲心偏袒者,暂时常易泪涌动,
愚者纵捧为菩萨,绝无殊胜菩提心。
表面多勤诵禅修,自以为是行佛道,
不知初中末窍诀,绝非胜妙佛子行。
无等人天之依怙,功德源泉三宝前,
未诚皈依获定解,绝非内道佛教徒。
于佛为谁有何德,何故应皈全不知,
皈依偈纵诵十万,绝非正道之皈依。
具足三身五智佛,功德数量不可思,
尽解轮回束缚因,无欺永恒之依处。
妙法佛子菩萨众,无余功德之大海,
人天群生利乐藏,即诸智者之依处。
如来佛子大勇识,如海密行难测度,
殊胜功德若悉知,具无变信智皈依。
暂时自心受痛楚,悲悲凄凄泪洗面,
然于三宝未诚信,伪装哀泣愚皈依。
若未无误而了知,因境依法及学处,
彼人相续岂能具,不共殊胜之皈依?
无此不具道所依,无长功德庄稼田,
无入解脱道之友,无以纳入佛教列。
具此三宝庇护下,所作定趋解脱道,
不堕恶趣值正见,生生世世得妙道。
故以诸时定无欺,三宝作为对境已,
以大士心皈依彼,即菩提心之所依。
作意自利缚网破,以求他圆正觉心,
以普贤行皆回向,行六度真菩提心。
愿行世俗胜义等,分类颇多此尽摄,
一切功德之宝源,即此所谓菩提心。
仅生此心成菩萨,堪为人天供养处,
殊妙利益虽无量,决定获得四特法:
善根不尽至菩提,果报福德自然增,
对治罪恶与烦恼,名符其实成佛子。
善发此心实修法,三传窍诀甘露河,
菩提心中一味摄,见解修行咸清净。
深见离戏真如性,般若经直宣空性,
各别自证入定境,定解离心大中观。
此义深见传承要,二佛龙猛师徒尊,
传承未被杜撰染,依此智宗断增益。
修定慧度之八事,不住不行三智境,
等性三昧无修修,恒常入定行地道。
此义深广之窍诀,补处弥勒及无著,
善说未被寻思污,依此宗风如实修。
广大行派普贤行,佛子胜举无边际,
归摄一戒舍身财,三时善根及护增。
此义广行派窍诀,佛子无等寂天尊,
学集入行善妙论,勤闻思诵实地行。
所护主要根本罪,随前传承十八条,
中者为四皆综合,加舍愿心后廿二。
增即主要行六度,易懂切要窍诀法,
如入行论印藏无,未依此修岂成佛?
三传窍诀甘露河,汇于善说无恼海,
未杂心过混浊毒,全知论典大车疏。
搅拌多闻甘露海,撷取善说精醍醐,
不以三信舌品尝,全知妙手岂能领?
此论显密之总释,传承难思窍诀足,
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
能仁宗旨韶华身,装点能诠句宝饰,
所诠义深持乐触,九乘佛法皆居此。
片面自满新旧犬,狂吠奋力相宰割,
饱食一方道之腹,未尝圆满佛法宴。
三身圆满法宫中,妙法圆满天女身,
接触喜唱九乘歌,赡洲全知父子已。
此论具足诸佛法,其余诸论偏一方,
纵然深奥未具全,九乘甚深之要点。
浊世佛法执偏袒,虚假寻思染显宗,
假伏藏师泯密教,随意杜撰之此时,
契合教理智者论,体验成就真窍诀,
虔信无异佛亲言,全知此论外何需?
精妙论如珍珠鬘,顶戴讲闻受持者,
善缘持教彼大德,全知上师追随者。
以搞世间八法心,扰乱佛教实丑恶,
未获全知赐开许,盗窃善说岂持教?
与如来语无二致,如此善说实难得,
竭力奉劝有智者,勤讲闻修此等论。
空前绝后此善说,乃千要诀之伏藏,
若欲开启此宝藏,当具锋芒之智慧。
三信具慧有缘者,取全知师意伏藏,
自勤实修广传他,真伏藏师成就者。
此外觉受纷现法,零星修法无生圆,
何等富足智者呵,莲师教法贩卖者。
于同真佛成就者,言教不信不实修,
渴求凡愚迷乱语,断绝法缘之征兆。
若真实修则无需,铃鼓铮铮数念珠,
三休息及功德藏,所出教言当实修。
口头实修有何用?理解句义反复修,
教义融心净自意,闭关实修诸要诀。
若晓此理循佛迹,讲修教法一时持,
教法证法自驾驭,不久生起择法智。
此外不知有法者,通达法性非圣智,
有如所智无尽所,此圣者违佛教轨。
一切如来通衢道,菩萨由乐至乐道,
结缘悉得解脱法,修此一佛掌中握。
故愿你我永不离,至尊全知此妙论,
以菩萨行解相续,饶益等同虚空众。
虽我不喜未实修,凭口说法如鹦鹉,
然依全知第二佛,师徒所说无欺惑,
同行法友屡劝请,盛情难却石渠生,
阿哦沙波撰实语,愿成众生诚信处。

善哉!善哉!善哉!

二零零三年藏历十二月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诸传承上师!

此教言从华智仁波切的道歌集中摘录,其中,华智仁波切以十分尖锐的语言赞叹了菩提心,强调了大乘菩提心以及皈依的功德,讲述了全知无垢光尊者教言的殊胜性,且殷切劝请诸传承弟子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应予以实修。法王如意宝传记中也说:根本上师曾作授记,你(指法王如意宝)在晚年时应广传麦彭仁波切与无垢光尊者的教法,这样将在传承弟子相续中生起不共之觉受。所以对我们来讲,全知无垢光尊者与麦彭仁波切具有不共的近传加持,希望大家依靠这个教言,能在相续中生起真实菩提心,并且以不共的信心修持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尤其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具足十力佛佛子,大菩萨慧无伦比,
声震众刹彼等前,三门恭敬而顶礼。

华智仁波切首先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顶礼赞叹。

诸佛以及佛子大菩萨具有了知处非处等十种力,并且具足无与伦比之智慧,所有刹土都传扬着他们的美名。在具足如此殊胜功德的诸佛菩萨面前,作者以身、语、意三门恭敬顶礼。

能仁法理功德宝,妙语源泉甘露滴,
成百智慧卓越士,无谬津梁由经彼。

此颂讲述菩提心的功德。“能仁”指佛陀,佛陀妙法真理之功德如意宝,通过其善妙金刚语而显现,此妙语源泉甘露滴则依菩提心而来。“彼”指菩提心,成百上千具有卓越智慧的士夫,所依靠的无有任何错谬之无上正道即是菩提心。

世间所有诸佛菩萨开示的种种甘露妙法,以及诸高僧大德相续中纯洁的智慧与悲心,其来源即是利益一切众生之菩提心。世间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他们相续中具有一种世间相似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众生来说,不一定有利,而诸佛菩萨与高僧大德们的智慧与悲心,决定可以将所有众生引向暂时与究竟的解脱。

我们现在能够传讲佛法,相续中具有少许智慧,其来源是什么呢?菩提心。菩提心又来源于何者呢?就是大恩上师。如果没有上师,很多人相续中不会出现一丝证法的功德,正因为上师长时间的传授佛法,以不同方式进行教育,每个人的相续才有了一点点改变。从我自身来讲,可以说相续中有一颗善良的心,但经过长时间的闻受佛法,对菩提心有一些领会,菩提心的重要性也稍微知道了一点。因此,大家一定要长时间串习,否则不会体悟到菩提心的真实要义。

寂灭清凉施有心,悲悯滋润静相续,
无量菩提心至宝,有寂唯一摩尼珠。

有情的心烦躁而炽热,只有降下菩提心的甘霖妙雨才能带给一切有情寂静、清凉的境界。“静相续”指声缘阿罗汉,他们希求堕入一边的寂静涅槃,不愿度化众生。但如果以大悲菩提心之水使这种寂静相续得以滋润、成熟,所有声闻缘觉阿罗汉一定会从定中觉醒,精勤成办利益有情的事业。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宝是世出世间唯一的珍宝,是真正的摩尼如意珠。

世间人认为珊瑚、玛瑙,轿车、洋房是自己所希求的真正如意宝,具有很高价值,实际上,它们并非真正的珍宝。如果具足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具足这颗善良、不害众生的心,则无论出家、在家,都可以称为大菩萨,因其真正在以佛法利益众生,这是极为珍贵难得的。

此诸妙法之所诠,此诸如来之遗迹,
此诸勇识之顶宝,此诸正觉之上师。

菩提心是所有妙法之所诠,是八万四千法门之精髓,是无量无边教言之醍醐。菩提心是一切如来成长之遗迹,是所有菩萨之顶严宝饰,一切正等正觉之来源即是珍贵稀有的菩提心如意宝,它才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

十方佛尊与佛子,所有讲持妙法者,
一味菩提心中摄,菩提心基现一切。

十方佛陀及佛子,所有受持、传讲妙法之智者皆可摄于菩提心中。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可以显现所有妙法,不论声闻乘、菩萨乘,还是无上大圆满,一切法要之精华均可归摄于菩提心之中。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菩提心上。如果菩提心的基础没有打好,不论修持禅宗还是大圆满,都无法获得成就,因为十方诸佛均是依靠菩提心获得正觉果位的。

无除此外之佛道,亦无胜此之佛道,
无此不现之佛道,无此不摄之佛道。

除菩提心外无有其他的成佛之道,也没有比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成佛之道,若无有菩提心则不会现前成佛之道,而不为菩提心所摄持之佛道更是无处寻觅。

诸佛经行唯一道,菩提心之如意宝,
欲解善缘唾手得,需具三传承窍诀。

十方诸佛必经的唯一道即是菩提心,它才是真正的如意宝。欲得解脱的善缘者,若想轻而易举地撷取此菩提心如意宝,需要具足三大传承,即龙猛菩萨传下来的甚深见派传承、无著菩萨传下来的深广派传承,以及普贤菩萨与无量无边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诸大菩萨所行持的广大行派传承。自相续想要真正受持菩提心一定要依靠此三传承行持。

深见广大行派道,博大精深大乘轨,
见行地道等持广,善巧方便智深奥,

深广派博大精深,是所有大乘之宗轨,若归纳,可完全包括于菩提心中。广大行派由普贤菩萨所传,对诸佛菩萨受持菩提心的行为以及五道十地等进行了广大宣说。甚深见派依《中观六论》弘扬,其甚深智慧奥妙无边,是获得菩提心的殊胜善巧方便。

圣释妙论需依故,印度开宗二祖师,
藏地教主龙钦巴,妙论外无解脱道。

圣者所诠释的殊妙论著必须依靠菩提心,以此缘故,诸后学者应努力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若想真实生起菩提心,除印度开宗的二大祖师——龙猛、无著菩萨,以及藏地教主全知无垢光尊者三位的善妙论典以外,再无有其他解脱道。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净土宗认为,只要修持净土宗,其他法再不必修。禅宗也说自己的宗派才是最殊胜的。有很多高僧大德都会强调自宗的优越性,有人也许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实际上,很多弟子没有主见与抉择的能力,若上师着重强调自宗,他就不会依靠其他修法,唯一专心致志修持一法,以此也就很容易在相续中生起修法境界。

不具菩提心窍诀,浊世多诩学密者,
口头高法漫虚空,纵称善妙是魔宗。

现在有很多人,相续中不具足菩提心的窍诀,却自诩为修学密宗的修行人,以宣扬自己为目的,将所谓的密宗作为高谈阔论的资本。五浊恶世中,这种自我标榜的语言已经蔓延虚空,如此虚夸的语言即使宣说得再如何善妙也只是一种魔教而已。

华智仁波切以一种批评的语气说:行持密宗的修行人,如果相续中没有利他心,仅仅为了得到神通、为他人治病或者开天眼等而修学,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法,只是纯粹的魔教。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生起一颗利他菩提心,哪怕只是相似的菩提心,也是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为了生起如此殊胜的菩提心,如何苦行也值得。若相续中连一个相似的菩提心也不具足,即使修托嘎、直指本性而生起了一点暂时的觉受,这种境界也会很快消失,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问一问那些具有多年修行经验的老修行人。

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在心相续中修持菩提心与空性正见的时间越长,学习密法的基础就越稳固。可是现在的很多人对菩提心根本不重视,一说起密宗却兴奋不已,华智仁波切说:传讲密法时,众多弟子慕名而来,而讲《入菩萨行》时,几乎没有几个弟子。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为大众灌顶,实际上,真正灌顶的觉受或甚深境界很难在凡夫相续中生起,上师如意宝也只是希望藉助这种方便为大众作一些开示。国外有些高僧大德也说:如果说传法,很多人都不会来,但若举行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的大灌顶,就会有很多人集中在一起,这时也可以给大家讲一点大乘佛法。高僧大德们的这种做法也可谓用心良苦,但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达大乘佛法的真实涵义,之后在相续中生起真正证悟的境界。

未曾学修大乘论,真实教义视如敌,
彼相续无如来道,菩提心彼岂知晓?

那些整天高谈阔论、对闻思不屑一顾的人,从来都未学过大乘论典,也不懂什么是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对佛陀传下来的真实教义当作怨恨的敌人一样看待,只想直接修持,直接安住。不管这些人的名气、地位有多大,但如果相续中连如来的正道都不具足,难道还会知道菩提心吗?相续中真正具有菩提心的上师,一定会极力宣讲对弟子相续有利益、有帮助的殊胜大乘法要,并且自己也会精勤修习,决定不会将其作为怨敌一样看待。

人天导师释迦佛,亦三大劫积闻藏,
方示大乘善妙道,藏土愚者绝非知。

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获得证悟,为了获得无二智慧,不仅真正守持菩提心,而且广泛闻思大乘教法,在三大阿僧祇劫中积累闻受佛法之宝藏,对大乘佛法,即使四句偈也甘愿舍弃身肉而求取,在经过无以计数的苦行之后才真正悟道成就佛果,并为众生广转妙*轮。以前释迦牟尼佛布施身肉给五只老虎时就说:“今天我将自己的身肉布施给你们,将来我要将真正的佛法施予你们,使你们获得真实的解脱。”

但是,现在藏地有些愚者,没有佛法的基础,只是在上师面前受个大圆满的灌顶,就认为:我已经证悟了,可以马上显示神通度化众生。然后跑到城市里,结果两三天后便还俗了。修行时做一个普通僧人,在寂静地方闻受佛法相当重要,若能坚持如此修持,即使没有出现奇特的境界,或者头上没有出现光环也无所谓,只要一颗真正的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来,那临终之前,密法或大乘佛法的种子必将会成熟。

闻受佛法与不闻受佛法有很大差别。去年我在沈阳放生,曾在大连一位居士家里住了几天。她女儿与母亲都信仰佛法,可她的丈夫邪见很重,对佛法一点也不懂,不过,我当时还是给他作了皈依。今年我又去了他家,整整过了一年,这期间他经常看净空法师、慧律法师的讲法光盘,净空法师讲的“华严”,他一共看了42盘,其他法师的光盘也看了一些。现在他的思想完全改变了,其相续中的疑惑几乎荡然无存。你们现在也许还没有发觉听法在相续中所起到的作用,但以后在讲法或者自己修行时就会发现,自己在最初皈依或刚开始学佛时所出现的疑惑与邪见,通过长时间的闻思已经无影无踪了。而且,现在的社会很复杂,文化也多样化,这其中掺杂的许多不善因素,只有通过佛法的熏染才会逐渐逐渐消失。

华智仁波切在这里以十分尖锐的语气说,难道藏地的这些愚者能在短时间之内开悟吗?末法时代的很多愚人都希望快点证悟,但实际上,证悟与否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菩提心能够在相续中早日成熟,为了使菩提心在自相续中尽快生起,大家确实应该精进。现在的工人、农民,还有自己的亲戚朋友们,为了世间的生活,为了金钱,为了一些无聊的琐事,如是地精进,如是地奋斗,他们为了这种充满痛苦的生活如是地奔波,反过来,作为希求真正解脱的修行人却每天睡懒觉,是不是很不合理呢?自相续中如果具足世间人精进的百分之一,那么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感悟。

善心悲心偏袒者,暂时常易泪涌动,
愚者纵捧为菩萨,绝无殊胜菩提心。

有些人如果见到亲朋好友,或者与自己缘分比较好的人遇到困难痛苦,眼泪马上就会流下来。这时,其他一些愚笨的人见到他就会说:“真是大菩萨啊!见到众生受苦,立刻就流下了眼泪。”他自己也开始认为:我肯定是菩萨。但眼泪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世间有些人非常喜欢哭,就连水拿不动掉在地上都会“哇哇”地哭起来。根登群佩说:人在受到感动或者一时冲动时也会哭,但这并非纯净的大悲心。他有一次在外道塑像前强烈地祈祷,后来眼泪就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但是,如果像《前行》中所讲那样:有些上师见到众生受苦,马上就会流下泪水,并且发愿要自己代这些众生受苦。以此可以推断,这位上师一定具足了大悲菩提心。

我们在父亲、母亲等亲友死的时候哭算不算是大悲菩提心呢?不算,这只是世间的一种情感,一般世间人都会具足。或者在看上师传记、见到可怜众生时,也会流下眼泪,这算不算大悲菩提心呢?也不算。要真正衡量相续中是否具足大悲菩提心,就看自己怨恨的敌人遭受痛苦时会不会流下泪水?如果这时能够发自内心的流下悲愍众生的眼泪,并且希望能够替他感受痛苦的话,这才算是真正具足了大悲菩提心。

表面多勤诵禅修,自以为是行佛道,
不知初中末窍诀,绝非胜妙佛子行。

华智仁波切在这一颂中,不仅讲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而且也讲述了一个很重要的修法窍诀,即最初发菩提心,中间心不外散、一心一意地专注,最后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如果懂得这一要诀,那就是真正修持大乘佛法的菩萨。

很多人表面特别精进,每天都在行持善法当中度过,但是,初中后的三个要诀是否具足?若未具足,那即使所做的是善事,有功德,也绝非大乘菩萨的行为。有些人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在极乐世界很快乐;有些禅师每天都打坐,因为这样就可以成佛,但成佛之后做什么却没想过。实际上,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自己一定要先成佛,这就已经具足菩提心了。

现在的部分寺院与法师不太强调最初的发心,但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按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不管你是修禅宗、净土宗,还是修大手印、大圆满,这些都不重要,或者在什么地方修也不是很重要,最关键的是开始时要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摄持,最后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果而回向。如果最初不具足发心,最后也没有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这样只是作一些表面的诵修,自己虽然认为是在行持佛道,但由于未以三大窍诀摄持,那也就决定不是殊胜善妙的佛子行为。

无等人天之依怙,功德源泉三宝前,
未诚皈依获定解,绝非内道佛教徒。

世间无与伦比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及追随他的僧众,还有佛陀所宣说的妙法,是世间人天一切众生的依怙,是无与伦比的功德源泉。在如此殊胜的三宝面前,若未诚心诚意皈依而获得定解,则此人绝对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时首先要知道佛陀是世间最无上的圣者。佛陀在蓝毗尼园降生时即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为佛陀的境界没有一个平凡人或菩萨能够证得,是最究竟的大彻大悟,所以叫做唯我独尊;佛陀通过自己所证的境界,为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唯有此妙法是能够息灭八万四千烦恼的甘露妙药;修持如此殊胜妙法的僧众是菩提道上的助伴,依靠他们才能顺利抵达涅槃的彼岸。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维,了知三宝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之后,即会生起无法抑止的希求敬仰之心,具足这样的定解后即会诚心皈依三宝。

时如果与一些世间人交谈,就会发现他们依止释迦牟尼佛的目的与发心各种各样,皆不相同。因此,对皈依三宝生起定解很重要,作为出家人,若真正已经具足“三宝最殊胜”的定解,那所作所行应该属于真正的佛法;若不具足,即使办了皈依证,并且也在修持佛法,但却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时,曾经有一位印度的客人来拜访,尊者问他:“印度最近发生什么事情没有?”那位客人说:“最近印度确实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居士被外教徒抓住了,并且逼着他舍弃三宝,但这位居士因为不愿意舍弃三宝,被外道徒打死了。”阿底峡尊者听后不但不伤心,反而非常高兴,并且说:“很好很好,这位居士为佛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他的一生也非常有价值,只是杀他的外道徒太可怜了。”阿底峡尊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尊者间接已经告诉我们:披袈裟、剃光头,或者在三大戒坛中受戒都不是很重要,关键看自相续中有没有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定解,如果没有这种定解,形象上再好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于佛为谁有何德,何故应皈全不知,
皈依偈纵诵十万,绝非正道之皈依。

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有何种功德?为什么要皈依佛陀?如果对这些一概不知,即使皈依偈颂已经圆满念诵十万遍,也绝非内道佛教徒真正的皈依。

我们从佛陀的传记可以了知,佛不是一生一世,而是多生累劫之中将自相续的智慧与悲心培养起来,最后才成就了殊胜的正觉果位,佛陀这种积累资粮的结晶,谁能比得上?这种智慧与悲心,世间的哪一种聪明与能力能够与之相比?所以,若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并且以无与伦比的恭敬心对佛陀祈祷,自己一定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等论典中讲了很多皈依的道理与功德,大家应对其中所讲的道理反反复复的思维,并且观察自相续:我是不是皈依三宝的弟子?如果相续中确实已经产生定解:佛是所有天人、非天、龙王,以及所有世间平凡人和菩萨都无法相比的,只有他才是自己最究竟的皈依处。在这样的定解摄持之下念诵十万遍皈依偈,才会具足极大功德;若没有这种定解,仅仅是为了听密法,机械地念诵以完成数量,这不算真正的皈依。

具足三身五智佛,功德数量不可思,
尽解轮回束缚因,无欺永恒之依处。

佛陀具有三身五智等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依靠他完全可以解开轮回束缚的铁锁,因为他永远不会欺惑我们,是所有众生最究竟的依止处。《父子相会经》中以比喻宣说佛陀的功德:飞禽如何在天空中飞翔,也无法衡量出虚空之边际;以勺子舀大海的水,海水始终不会干涸;大地上的尘土如何秤量,也秤之不尽。同样,佛陀的功德非一般人可以测量,对佛陀的功德,哪怕生起一刹那的信心,也会断除轮回之根本,所以是永恒的皈依处。

妙法佛子菩萨众,无余功德之大海,
人天群生利乐藏,即诸智者之依处。

佛所宣说的妙法以及追随佛陀的大乘佛子(此处指登地圣者),他们也具有无量功德。《宝灯经》中说:天盲虽然从未见过太阳的光芒,明眼人却清晰可见,同样,被无明遮住慧眼的凡夫众生,虽然未见到三宝的功德,但三宝的功德无欺存在。一些语法书在讲到佛陀时,经常以虚空作为比喻。噶当派的教言中,也经常以虚空来比喻三宝功德。此处,华智仁波切将三宝的功德比喻成大海。但《如意藤树》中说: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如何赞叹也仅是佛陀功德的一部分,因为谁也不可能了知佛陀的全部功德。诸多智者均异口同声地说:“智者们赞叹佛陀、三宝,但仅是以三宝的部分功德作为对境赞叹,因为无论以何种语言、笔墨都是赞叹不完的。”所以不论以何种比喻、何种方式赞叹佛陀,都无法描述尽三宝的无量无边功德,我们若能如此了知,也是自己最大的智慧。

有很多人以世间智慧对外界作大量的研究,而对内心世界或者内心外物的融合根本无法了知。真正的人生真理,有时不能依靠世间智慧来发挥,而是需要自己前世的信心及因缘来聚合,所以,“皈依三宝”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世间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佛陀那样让我们依赖。皈依三宝后,不一定会飞也不一定会开天眼,世间很多事情也许处理不来,但只要内心不舍弃三宝,其他都不是很重要,也没有必要重视。

《中观宝鬘论》中说:真正皈依三宝需要具足四种条件,即远离贪心、远离嗔心、远离痴心、远离怖畏。世间上有很多人因贪执名声、地位、钱财等或者在别人的逼迫下产生怖畏而舍弃三宝;有些人因为嗔心而毁坏三宝或违背三宝的教言;还有些人由于痴心不了知三宝的殊胜功德而皈依外道本师。具有信心的人完全远离贪、嗔、痴、畏惧四种心态,对三宝具有真实的信心,这种皈依才是智者的皈依。

如来佛子大勇识,如海密行难测度,
殊胜功德若悉知,具无变信智皈依。

如来与诸大菩萨们具有密意的行为,如同大海般难以测度,对此殊胜功德如果能够了知,并且生起永不改变的信心,就是智者的皈依。

有些人经常以一种盲目的信心进入佛教,但是这种相似的信心一旦遇到违缘,很容易就会把三宝舍弃,不要说文革那种年代,即使现在城市中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很难抵挡。这些人口头上说已经皈依十几年、二十几年了,但是连皈依三宝的道理都不懂,却每天希求大圆满的境界;认为听得法太多了,应该到寂静的地方去修行。看一下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就可以知道,他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苦行,听闻了无数的大经大论,这些高僧大德们尚未产生“我听法太多了”的念头,而我们这些后学者,没有吃过一点苦,最多听了两、三年的法,而且也只是这几部论典,就认为自己听得太多了,是不是太可笑了!

暂时自心受痛楚,悲悲凄凄泪洗面,
然于三宝未诚信,伪装哀泣愚皈依。

有些人并未了知三宝的真正功德,只是因为暂时受到一些挫折内心十分痛苦,于是想马上皈依、立刻出家,但是眼泪干了以后,很有可能退失信心,这种皈依是愚者的皈依。

自相续未生起出离心时,出家也没用,自相续未生起对三宝的诚信,皈依三宝也不是很好。因此,自己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我究竟为什么要皈依?直到相续中真正生起:佛陀是不可思议的功德者,在整个世间,唯有依靠佛陀的救护、依靠佛的威力加持才可以使我们从苦海中逃脱,所以我一定要皈依。这时,不管是皈依还是出家,一定会具足无量利益与功德。

华智仁波切认为,由世间各种各样痛苦引发起的眼泪没有丝毫价值。法王如意宝讲《释迦佛广传》时也说:我们见到佛陀在因地时所行持的苦行应该流下眼泪,这种以佛陀为对境出现的泪水才是一串真正的水晶念珠,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若未无误而了知,因境依法及学处,
彼人相续岂能具,不共殊胜之皈依?

皈依应该以何种心态来皈依,是大士道的发心还是小士道的发心?皈依的对境是谁,是梵天还是三宝?皈依的方法是什么,是依靠上师还是依靠仪轨而皈依?是以大乘或者小乘方式皈依,还是以密乘方式皈依?皈依之后应守护的学处是什么?什么是共同学处和不共同学处以及殊胜学处?若未彻底了知皈依的因、对境、方法以及学处,仅在口头上说“我已经皈依了”,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这些人的相续中,绝对不会具足不共的殊胜皈依,只是表面相似的皈依而已。

表面皈依与殊胜皈依有何区别呢?表面皈依就是指为了自己能够发财、全家平安……,我要皈依三宝。殊胜的不共皈依,《三戒论》中说:“不为命奖舍三宝,何等要事不寻他,不断令自他皈依,顶礼所去之方佛。”一些年轻的出家人,要在相续中努力生起殊胜的皈依戒,而且不仅自己守持,还要对其他人宣讲皈依的功德,这样才是真正大乘佛教徒的行为。

无此不具道所依,无长功德庄稼田,
无入解脱道之友,无以纳入佛教列。

如果未皈依三宝,就不具足道之所依,因为不具足真正皈依戒的缘故。《俱舍论》中说:相续中若未皈依三宝,不能得到真正的戒体。

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曾这样说:皈依是入佛教之门,出离心是趋入解脱之门,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之门,灌顶是进入密乘之门。要想趋入佛道,一定要诚心皈依三宝,如果没有皈依就不能真正获得解脱;如果没有皈依,功德庄稼就无有成长的良田;如果没有皈依,就没有解脱道的殊胜助伴;如果没有皈依,即使佛教的行列也不能加入。

因此,应对三宝生起殊胜信解,诚心皈依,至此以后就永远不会堕入恶趣。

具此三宝庇护下,所作定趋解脱道,
不堕恶趣值正见,生生世世得妙道。

若谁能诚心皈依三宝,则此人必将成为三宝所庇护的对象,其所作所为也一定会趋入解脱道,不再堕入恶趣。以前的大德们说:相续中若具足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的皈依戒体,那不论造下何等弥天大罪,死后也不会堕入恶趣。临死时,如果仅有一刹那忆念:绝不舍弃三宝。依靠刹那忆念三宝的功德,生生世世都会转生于殊胜之妙道中。

故以诸时定无欺,三宝作为对境已,
以大士心皈依彼,即菩提心之所依。

因三宝生生世世也不会欺惑我们,所以将殊胜三宝作为对境,以大士道之发心来皈依,此即成为菩提心的所依。

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人每天辩论、研究佛法,并且精通三藏,但对皈依三宝完全不了知,这样的一位“世间智者”,仲敦巴尊者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既不精通三藏也没有智慧,但却以一颗真心诚挚皈依三宝的人。

皈依并非为求自己的解脱,《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只有具足大乘皈依,菩提心才有基础和依靠,否则不能称之为大乘佛教徒,所以要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若一开始就想圆满具足菩提心有点困难,但凡夫的心态可以调整,明确自己的目标,虽然是以一种造作的心态去改变,但慢慢串习之后就会成为一种无造作的心,最后就变成了一种自然;之后再趋入大乘菩提之门,进入密乘之门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作意自利缚网破,以求他圆正觉心,
以普贤行皆回向,行六度真菩提心。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那菩提心的本体、分类以及有关菩提心窍诀的传承如何呢?

发菩提心时,第一个条件要断除自私自利心。大乘修行人一定要舍弃利益自己的心,因为这种自我保护、自我强壮、自我发展的意识状态就如同束缚之网一样,若未从此束缚网中跳出来,那根本算不上大乘修行人。当然作为凡夫人,一点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是做不到的,但应该观察做每件事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自己?若主要是为三界众生的利益而做,那在此过程中,自己的饮食、暂时的名利,一点不考虑也不行。所以在发心时,应具足利益众生、希求三界众生皆得佛果的两种心态,之后行持六度万行,最后以《普贤行愿品》回向,这就是殊胜的菩提心,也是大乘菩萨所应修持的行为。

大乘修行人相续中应该具足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而且菩提心的对境应该是针对所有众生。有些法师在讲菩提心时说,为“人类”获得一些暂短的利益,应该做善行,而对旁生界,为了人类的利益去杀害它们也可以。这些也许是大菩萨的显现,《秘密不可思议经》中也说到一些具有降伏能力的人以方便方法超度众生,若具足这种能力,那就另当别论;但若没有这种能力,对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来说,为了自己的生活、健康,去杀害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父母的众生怎么合理呢?还有些大乘修行人从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自己香甜地进入梦乡,蚊子突然咬自己一口,“啪”的一声把它打死,嘴里还嚷着:“让你打扰我的好梦!”实际上,小小的蚊子咬到身上、晚上睡不好觉这两个痛苦,跟众生被杀害的痛苦相比,哪一个更加难以忍受?真实修持自他交换的人会有深刻体会。大家在学佛过程中,尤其是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所有众生作为利益的对境,因为真实菩提心所缘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并非狭窄范围内的人类,这不是佛教所抉择的范围。

在国外,有很多法师的观点与此稍有抵触,但我们遇到问题时应具有辨别能力,只要是依循佛陀的教言去行持就可以,不必顾及别人的面子,怕得罪人,什么都不敢说,这没有任何必要。不论什么人,我们都应该对他说:“众生的生命与你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不应该杀害。”

愿行世俗胜义等,分类颇多此尽摄,
一切功德之宝源,即此所谓菩提心。

《大乘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了很多有关菩提心的分类、本体、差别、概念等道理,而这些道理已经全部在前一颂中讲述了,因此,若归纳而说,一切功德之珍宝的来源就是菩提心。

道教、儒教都很强调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心地,对社会应该作一些善举,但与佛教大乘不共的菩提心并不相同,菩提心的所缘、本体、分类,以及菩提心的果是怎样的?这些均应以大乘论典作为依据。并不是说今天生起一个比较善良的念头,看见某个众生想给他作布施,这个人就肯定具有菩提心;有时候见到众生很可怜,眼泪流下来,这也不能代表他就是大菩萨,这种片面的菩提心不算菩萨行为。如果对所有众生——包括亲友与怨敌都能生起强烈的悲心,希望他们早日获得佛果,并且所作所为也是向这方面努力,此时可以说自相续已经具足了菩提心。

仅生此心成菩萨,堪为人天供养处,
殊妙利益虽无量,决定获得四特法:

有些人并未观察自相续,只因为别人对他说“你真是个大菩萨”,便开始趾高气扬,认为自己确实是个大菩萨。菩提心是通过自己的真修实证获得的,并非由别人的赞叹而得,若自相续中真正具足菩提心,那多少人恭敬供养也可以,甚至天人、非天、龙、神等都可以向你顶礼恭敬,甚至你脚下的微尘也会成为所有夜刹、非人最珍贵的宝珠。《大乘时轮经》中说:此人可堪为人天之供养处。

生起珍贵菩提心后,其利益与功德无法计数,归纳来说则有四种。是哪四个方面呢?

善根不尽至菩提,果报福德自然增,
对治罪恶与烦恼,名符其实成佛子。

若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则其所作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如同落入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海未干涸之前,这滴水永远也不会消失一样,只要以菩提心摄持,所作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

若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不论做任何事,晚上睡觉也好,白天散乱也好,其果报福德皆会自然而然增长。这一点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有人表面似乎做一些无意义的琐事,但或许他是真正的大菩萨,其善根正在无勤之中增长;而有些出家人,虽然每天规规矩矩守持戒律,但若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摄持,可能还不如世间人,因为世间人虽然表面上做些无意义的事,但暂时对社会、对人类还是有一点利益。

在菩提心生起的一刹那,无论多么严重的弥天大罪也会消尽,如同劫末火出现时山河大地无余焚尽一样。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从此之后即成为名符其实的大乘佛子,也已经成为真正的菩萨。

我们当中一定有很多大乘菩萨,这一点不用神通或者其他方法观察,因为大家都想获得解脱,而获得解脱的唯一方法或最好选择就是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所以你们都可以称为名符其实的大菩萨。

善发此心实修法,三传窍诀甘露河,
菩提心中一味摄,见解修行咸清净。

菩萨分为钝根菩萨与利根菩萨两种。钝根菩萨首先发菩提心,菩提心生起后证悟空性见;利根菩萨则先对万法进行观察,证悟万法本空后,因其他众生并未如此了知而发菩提心。总之,菩提心不能离开见解,有了见解,菩提心也会自然而然产生。

以前有一位格西说:“菩提心与空性见就如同黑绳与白绳一样搓在一起。”按《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若说一个心有两种作用,也许会更合适,因为如果菩提心是白色,空性见是黑色,则白色不是黑色,黑色也不成为白色,此二者不能圆融,但是,我们应该既有空性见也有菩提心,将此二者圆融一味的在相续中生起。

菩提心怎样才能产生呢?依靠三大传承的教言甘露河,使大乘的见解、修行、行为得以清净,在菩提心摄持下实地行持。

深见离戏真如性,般若经直宣空性,
各别自证入定境,定解离心大中观。
此义深见传承要,二佛龙猛师徒尊,
传承未被杜撰染,依此智宗断增益。

三大传承即深广派、甚深派以及广大行派,此处首先讲甚深见派的教言。此颂表面看来似乎很简单,但若以此作为标准,完全可以将终生的修行方针定位。

深见派抉择了万法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如本性,也即佛陀在《般若经》中直接宣说的空性,此空性见是佛各别自证的行境,是远离心与心所、语言分别的大中观之究竟意趣。二转*轮的意义有直接意义与间接意义两种,直接意义在《中观六论》中讲得十分清楚;隐藏的涵义则在弥勒菩萨师徒所宣讲的《现观庄严论》和弥勒五论当中进行了宣说。此处所说的甚深见解即《般若经》中宣说的直接意义——般若空性。

在佛教历史上,人们将世亲论师称为第二大佛陀,因为他在名言法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藏传佛教中,莲花生大师也被称为第二大佛陀,因其对开创密教作出了不可思议的贡献;格鲁派将宗喀巴大师称为第二大佛陀,因为他在弘扬中观和传授清净戒律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此甚深见解的来源是谁呢?即被人们尊称为第二大佛陀的龙树菩萨。当然佛教中并没有真正的两大本师,但以恭敬心和信心,可以将其称为第二大佛陀,因为他已经抉择了远离诸边的般若空性法门,并将佛陀的究竟密意作了广泛弘扬。若龙树师徒未以自己的智慧为后学者开演般若法门,凡夫人很难直接挖掘出佛陀所宣讲甚深般若的真正密意,正因为中观法门当中严密的推理以及真实的教理,才使得后学者无误地通晓了般若空性的真正涵义。

学习佛法时,见解务必要以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的观点作为标准以及衡量点,依靠这种未被任何分别念所染污的智慧,我们相续中的各种增益分别念必定会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只有闻思与修行相结合,才是最安全、最保险的,若只是听闻而未在心中思维,就不会真正体味到佛法的真正内涵;若仅是修持,却不闻思,或许安住时很舒服,但下座之后,所有的问题恐怕还是要依靠别人解决,遇到烦恼也根本无法对治。

修定慧度之八事,不住不行三智境,
等性三昧无修修,恒常入定行地道。

慧度即《现观庄严论》中所讲的般若度,它可以包括八种事、七十种意义。八种事即三种智——基智、道智、遍智,四种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和刹那加行,果即法身。这些内容若简单一点可包括于三智中,对中根者来说就是八种事,若再广说即七十种意义。四种加行可以包括在不住行与不行行中,不住行即对所取外境无有执著;不行行即对能取有境不执著,将所取与能取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就是佛陀宣说的所有修法。不住行与不行行二者实际上属于三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或者基智、道智、遍智的对境。如此殊胜的等性三昧于胜义中无有任何可修,但从名言来讲,还是要精进修持,因此可以说是以无修的方式而修,此即恒时入定之地道。

此义深广之窍诀,补处弥勒及无著,
善说未被寻思污,依此宗风如实修。

一般来说,无著菩萨是广大行派,龙树菩萨是甚深见派。此处讲法有些不同,这里说无著菩萨所传下来的窍诀叫做深广派,因其既有见解的部分也有修行的部分,由此而得名。

这样的深广窍诀由佛陀之补处弥勒菩萨及无著菩萨传下来,再从世亲菩萨到圣解脱部,直到无垢光尊者等诸传承上师,此殊胜教言未被世间凡夫的寻伺分别所染污,因此诸后学者应依此派如理如实地修持。

广大行派普贤行,佛子胜举无边际,
归摄一戒舍身财,三时善根及护增。

第三个窍诀是抉择行为,也即广大行派。普贤菩萨以及诸多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行为可以说是无量无边,但若归纳则只有一条,即舍弃身体、财产,护持增长三时善根。

此义广行派窍诀,佛子无等寂天尊,
学集入行善妙论,勤闻思诵实地行。

广大行派传承是由佛陀传给文殊菩萨,之后传给寂天菩萨,然后再一代一代广传,所以,对《学集论》、《入菩萨行》等诸多殊胜论典应精进行持修学。

世间有如此多的论典、教言,究竟应该学习哪一部、宣讲哪一部、修持哪一部?华智仁波切说:一方面应闻思龙树、月称菩萨的中观般若法门;一方面要学习《现观庄严论》、《入菩萨行》;若归纳为一个窍诀,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修行的旅途很漫长也很艰辛,作为凡夫人很难走上真正的坦途,但如果依靠法王如意宝、全知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以及华智仁波切等诸位传承上师的指点,诸修行人必定会踏上轻松无阻的菩提正道。

所护主要根本罪,随前传承十八条,
中者为四皆综合,加舍愿心后廿二。

修行有两种,也即护和增。“护”指守护相续中的菩萨戒不失坏。上根者应守护龙树菩萨甚深派的十八种易犯罪行,也就是国王的五种堕罪、大臣的五种堕罪以及平凡人的八种堕罪;中根者则应守护无著菩萨的四种戒条;而钝根者必须要守护广行派中不舍弃愿菩提心这一条,因为所有的菩萨都不应舍弃愿菩提心。不舍愿菩提心可以包括在中根者所守护的四种戒条中,再加上利根者的十八条戒,总共有二十二条。

增即主要行六度,易懂切要窍诀法,
如入行论印藏无,未依此修岂成佛?

“增”指相续中的菩提心越来越增上。修持六波罗蜜多是菩提心不失坏的唯一精要,而浅显易懂、切中要害地宣讲行持六度的窍诀法门即《入菩萨行》,其中所宣讲的窍诀在印、藏所有高僧大德的著作中均无法寻觅。

华智仁波切以反诘的口吻赞叹说,像《入行论》这样殊胜的论典在印度、藏地都是没有的,若不依靠这种善妙窍诀来修持,难道能够成佛吗?在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华智仁波切是寂天菩萨的化身,当时他无论在何处宣讲《入行论》,都会开一种花,人们称其为“入行论黄花”,若谁能食用此花,相续中即会生起无伪的慈悲菩提心。

末法时代的众生,烦恼非常深重,出家人虽已剃除须发,但八万四千烦恼还是每天扰乱他们的生活,当今时代,以情欲难制而还俗者愈加增多;在家人的烦恼琐事更是层出不穷,孩子、家庭、社会等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人无法承受。宝贵的人身如同昙花一现,趁着现在自由自在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像《入行论》这样善妙的论典,若能真正在相续中运用这些窍诀,所有的烦恼一定可以压制甚至消除。

三传窍诀甘露河,汇于善说无恼海,
未杂心过混浊毒,全知论典大车疏,

印度有四大河流,它们不论流经多么漫长的旅途,最终都会汇集到无热恼海之中。此处即以诗学方式比喻说,三大传承的教言如同甘露江河一样,汇入《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无热恼海中。华智仁波切劝诸后学,一定要对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予以实修,因为其中汇集了所有传承上师以及诸多论典所讲述的窍诀,未被任何烦恼分别念的毒药所染,依靠这一部论典即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果位。

宁玛巴向来对《心性休息》最为重视,麦彭仁波切也一直要求很多弟子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并且真正实修《三处三善引导文》。上师如意宝在1991年也传讲过《大圆满心性休息》,并且强调所有的弟子务必要重视闻思实修此论。

搅拌多闻甘露海,撷取善说精醍醐,
不以三信舌品尝,全知妙手岂能领?

无垢光尊者经过多生累劫地广闻博学,以其法性之棒搅拌而出现的精华醍醐——《大圆满心性休息》,就如同大海一般深广,若未以三种信心(清净信、欲乐信、不退转信)之舌细细品尝,那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妙说之手又如何能带领我等走出轮回之苦海?

修学佛法时最重要的就是信心,如果有上等信心就会获得上等加持,中等信心即可获得中等加持,若丝毫信心皆无,也就不会得到丝毫的加持。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殊胜妙论生起真实的信心,将其视为如意宝一般珍藏守护,如此必定会得到最殊胜的加持与悉地。

此论显密之总释,传承难思窍诀足,
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

《大圆满心性休息》是佛陀所宣讲的显密教法之总纲,是汇集所有不可思议传承之无垢窍诀,并且圆满具足各宗各派之无谬教言,如此殊胜善妙的论典,于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旷古绝伦、前所未有的。

从佛教历史来看,各教各派不同的论典非常多,比如萨迦派的道歌法门、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论》等等,这些教言都十分的殊胜,但显、密所有道次第皆圆满具足的论典,除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之外再无其他。麦彭仁波切曾经说:以教理直指如来本来实相的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宣讲于本来自然界中如实安住方式的是《大圆满禅定休息》,一切万法以八大幻化来抉择的是《大圆满虚幻休息》,此三大休息即是如来教言之精华。我们今生能够值遇如此殊胜的论典,必是往昔供养过无数诸佛所积累的善根,所以一定要倍加珍惜此难得的机缘。而且,无垢光尊者对我们来说具有极其殊胜的近传加持,若能够将尊者所著的法本经常带在身边,时刻阅读修习,所获得的利益也必定无法估量。

能仁宗旨韶华身,装点能诠句宝饰,
所诠义深持乐触,九乘佛法皆居此。

如同一个人正值青春韶华,具有年轻、完美、庄严的身体一样,圆满无垢之善说——《大圆满心性休息》是所有九乘佛法之精华,具有大能仁所诠释的一切奥义宗旨,使人见而生喜,触而获益;其能诠的词句则如同健美人身所佩戴之庄严宝饰,将原本完美无缺的教义修饰得更加华丽庄严。

此颂以完美、庄严的身体作为比喻赞叹《大圆满心性休息》,说明此论不仅所诠义圆满无缺而且词句十分优美。

片面自满新旧犬,狂吠奋力相宰割,
饱食一方道之腹,未尝圆满佛法宴。

只能片面理解法义之人,如同狂犬一般,一边狂吠一边奋力捕杀弱小动物,有的吃大腿、有的小腿,各自却都认为已经饱食全部身肢。同样,现在新派、旧派中某些骄傲自满的修行人,通过与别人大声辩论遮破他宗,以此就满足地认为已经圆满享受了佛法盛宴,但就如同狂犬只食用部分肢体一样,其实并未品尝到真正佛法的甘露妙味。

现在汉传、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法师认为:自宗非常殊胜,其他教法都不如自己的宗派善妙。然后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建立自宗、遮破他宗。实际上,这种以偏袒之心所说的语言、所做的行为皆无必要,对于真实的涅槃解脱无有丝毫利益。诸位修行人若以自己的智慧分析就会发现,只有舍弃偏袒执著之心,真正实修具有殊胜加持的教言,才会对自他解脱具足真实利益。

三身圆满法宫中,妙法圆满天女身,
接触喜唱九乘歌,赡洲全知父子已。

三身圆满的无量宫殿中,吉祥圆满的妙法天女安住其中,能够真正接触她并高唱九乘妙法之歌者,除无垢光尊者及其传承弟子外,再无一人。

作为一个修行人,对自己的宗派一定要重视,尤其宁玛巴的弟子应更加重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善说,因为在整个瞻部洲之内,唯有无垢光尊者能够真正以教证、理证阐明如此微妙的境界,若舍弃自宗殊胜的善说而于别处寻找珍宝实乃愚痴之举。

此论具足诸佛法,其余诸论偏一方,
纵然深奥未具全,九乘甚深之要点。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意宝藏论难释》中一再强调:学习密宗者一定要重视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如果未将无垢光尊者的妙论倍加重视,那其他论典就更加不重要了。上师法王如意宝也如此强调过自宗的重要性,作为宁玛巴的后学者,可以对其他论典进行学习、作为参考,但一心一意闻思修行的论典始终应该是无垢光尊者及其所传下来的宁玛自宗祖师们的论典。

学习过程中分清主次很重要。《大圆满心性休息》已经圆满具足所有的佛法,其他论典纵然从某种意义或某个角度来说很深奥,但却没有具全九乘佛法的甚深要点。上师如意宝曾经说:宁玛巴主要的道次第论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若再将《心性休息》归纳为窍诀来讲,即法王如意宝于五台山所造的《忠言心之明点》,此教言是在文殊菩萨的加持下自然而然流露的,其中已经将《心性休息》中每一品的内容以十分简洁的方式通过一个偈颂总结出来,具有非常殊胜的加持力。

浊世佛法执偏袒,虚假寻思染显宗,
假伏藏师泯密教,随意杜撰之此时,

末法时代,很多人并未了解真正的佛法内涵,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佛陀教法的代表,各执己见、偏袒执著,尤其一些虚假寻思者,通过因明的寻伺分别进行辩论,或者通过研究考证对佛教进行分析、抉择,凭借自己的分别念解释佛经密意,他们已经将显宗教义染污得面目全非,把佛教完全扭曲了。

现在密宗里的假伏藏大师、假活佛非常多,而一些没有主见的人也对真正的教言、伏藏品弃之不顾,追随这些假活佛们的足迹,给佛教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将真正的佛法、大圆满教法已经完全毁坏了。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假活佛问题的严重性。诸位高僧大德以及对佛教有远见的人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索:修行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现在的佛法进入了混乱状态,并且已经与经济挂钩,作为出家人有必要而且也有责任守护佛的教法,教导世间人行持因果法以及人天善法,否则,不但自己不能做到真正守持佛的教法,更唆使别人走入歧途,这无异于披着袈裟的毁坏佛幢者。

契合教理智者论,体验成就真窍诀,
虔信无异佛亲言,全知此论外何需?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不仅契合教理,也符合所有智者如陈那论师、月称菩萨、龙猛菩萨之密意,其中所讲到的修行体验与以前的诸位大成就者传下来的窍诀完全吻合,诸后学者除对此与佛亲口宣说无有任何差别的《大圆满心性休息》虔诚信受外,还需要其他什么法要呢?

精妙论如珍珠鬘,顶戴讲闻受持者,
善缘持教彼大德,全知上师追随者。

若能够将如此精妙的论典如同珍珠花鬘一样顶戴,以无比恭敬之心闻受、传讲,并于自相续中经常体会、思维的人,即是具足善缘受持如来圣教者,同时,此人也可称为真正的高僧大德,全知无垢光尊者的真正追随者。

以搞世间八法心,扰乱佛教实丑恶,
未获全知赐开许,盗窃善说岂持教?

无垢光尊者论著中的教证、理证非常丰富,有很多人未获得尊者的开许,即断章取义地盗取别人的教言,剽窃他的善说,以此搞世间八法、扰乱佛教,这样的行为难道很庄严吗?难道这是在真正的行持佛法吗?这种人实在是最可恶的佛法盗贼。

与如来语无二致,如此善说实难得,
竭力奉劝有智者,勤讲闻修此等论。

“此等论”主要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等”字中还包括《入行论》等。这些殊胜的论典是世间唯一的如意宝,极为难得,与如来教言无二无别。具有智慧的诸位学人,一定要精进听闻、修持并传讲这些殊胜论典。

法王如意宝也曾奉劝大家:自宗教言万万不能舍弃,若舍弃自宗教言而去寻求他法是非常不如法的;从世间角度来讲,非常孝顺的人对自家珍宝亦应倍加珍惜,若对自己的传家宝置之不理,而去寻求其他珍宝,实在于理不容。

空前绝后此善说,乃千要诀之伏藏,
若欲开启此宝藏,当具锋芒之智慧。

空前绝后的善说——《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汇聚了成千上万智者的殊胜要诀,是显、密窍诀汇集于一处的真正伏藏。其中包含了甚深见派如《六十正理论》、《入中论》中的一切奥义,深广派如《现观庄严论》、《经观庄严论》的精华窍诀,广大行派如《入行论》、《宝鬘论》中专门讲菩萨行为的所有教言,如果谁想要开取如此宝贵之伏藏,一定要具足锋芒耀眼之智慧,否则很难挖掘出其中的甚深密意。

三信具慧有缘者,取全知师意伏藏,
自勤实修广传他,真伏藏师成就者。

只有具足三种信心以及卓越智慧的善缘者,才能够真正开启全知无垢光尊者智慧海中流露出来的意伏藏,若不仅自己修持,而且也广泛地为他人传讲,那么此人实在值得所有人恭敬礼拜,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伏藏大师、真正的大成就者。

伏藏有外伏藏和内伏藏,外伏藏如后来这些高僧大德从一些隐密处取出的伏藏;内伏藏是指埋藏在甚深智慧法界中的伏藏,这种伏藏在机缘成熟时,会于高僧大德的智慧海中自然显现,以前法王如意宝也是经常从智慧中自然显现意伏藏。无垢光尊者的意伏藏即是由莲花生大师亲自加持并作过授记的。以前国王赤松德赞的小女儿莲明公主八岁时显示圆寂,当时莲花生大师给莲明公主传授《上师心滴》,并且授记:将来你会开启《上师心滴》法门。后来示现为无垢光尊者,将当时的意伏藏显现为文字相,后代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与信心,才得以全部通达并修持。

海外有很多高僧大德对《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都是相当重视,而我们作为自宗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具有不共的近传加持以及纯净如金丝线一般的传承,为什么对这部殊胜论典不重视呢?

此外觉受纷现法,零星修法无生圆,
何等富足智者呵,莲师教法贩卖者。

除此之外,一些分别念中出现的觉受、仪轨以及种种境界等零星而无有任何生圆次第的修法,对每一位修行人来说都无有必要;还有现在的很多道歌都是从以前高僧大德们所写的道歌当中剽窃组装的,一些愚者看后却生起极大信心,之后便以种种目的修持此法。这些教言的内容再丰富、再圆满,也一定会成为智者们所呵责之处,他们唯一是莲师教法的剽窃者与贩卖者,对莲师教法十分不利。

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赞叹释迦牟尼佛,这是佛教徒的一个标志;学习密宗,则应以教主莲花生大师作为赞叹、祈祷的对境。就连与莲花生大师无二无别的法王如意宝也说:“像我这样分别念中出现的语言没有必要宣扬。”那么,作为上师的弟子,为什么不秉承上师的一言一行,竭尽全力地弘扬前辈高僧大德的宝贵教言呢?

于同真佛成就者,言教不信不实修,
渴求凡愚迷乱语,断绝法缘之征兆。

现在有些人以分别念和华丽的词藻堆彻一些味同嚼蜡、无有实义的文章,而没有智慧的人们也是一味贪著这些增长贪心、嗔心、痴心的语言,整天沉迷其中。这些人对佛陀以及印度二圣六庄严的语言不修持、不信仰,反而去渴求凡愚人的迷乱语言,这种做法已经毁坏了自己的今生来世,是与佛法因缘断绝的征兆。

若真实修则无需,铃鼓铮铮数念珠,
三休息及功德藏,所出教言当实修。

金刚铃与金刚杵“铮、铮”作响,念珠一颗一颗飞快地数,有些人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实修,实际上,如果能够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以及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中所讲的内容,全部作为对治烦恼的良药,在实际生活中真实修持,这才是真正的实修。

口头实修有何用?理解句义反复修,
教义融心净自意,闭关实修诸要诀。

口头上的“闭关、实修”有什么用呢?若能真正理解这些殊胜论典中所讲的内涵,将所有教义融入自心反复修持并以此净化自相续,这才是真正切中要害的闭关窍诀。

若晓此理循佛迹,讲修教法一时持,
教法证法自驾驭,不久生起择法智。

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若能知晓上述道理,此人就已经遵循佛陀的足迹,所有的讲闻修习在同一时间中受持,而且所有的教法与证法可以在其相续中自在驾驭,不久即会生起对一切万法无误辨别的择法智慧。

此外不知有法者,通达法性非圣智,
有如所智无尽所,此圣者违佛教轨。

有些连世俗诸法都无法辨别,便妄称自己已经证悟的人并非真正的智者,华智仁波切说:没有这样的开悟者。

以前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此颂批评一些假证悟者。有一些小乘阿罗汉本来未证悟,却自认为已经证悟了,这属于一种增上慢。另有一些人认为“心里什么都不想就是最高境界”,但这样仅仅具有如所有智,而对尽所有智一点都不通达的开悟者,绝对有违佛陀教法之正轨。

这一点并非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以前赵州禅师在一首道歌中说:一个真正的开悟者,生为福德本,死为报身佛。所谓的开悟不是那么容易,像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这样既通达世间法也精通出世间法的大成就者,才是真正的开悟者。

一切如来通衢道,菩萨由乐至乐道,
结缘悉得解脱法,修此一佛掌中握。

一切如来的通衢大道就是《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依此即可到达最后之安乐道,获得究竟佛果。不论是谁,若能与此殊胜法要结缘并专心修持此法,那就如同自己的手中已经握着佛果一样,轻而易举即会获得解脱。

故愿你我永不离,至尊全知此妙论,
以菩萨行解相续,饶益等同虚空众。

我们都应该发愿:希望所有人永远也不远离全知无垢光尊者的殊胜论典,以善妙的菩萨行为解脱自他之相续,利益无量无边等同虚空界的所有众生。

虽我不喜未实修,凭口说法如鹦鹉,
然依全知第二佛,师徒所说无欺惑,

华智仁波切谦虚地说:我本人虽然不喜欢没有任何实修境界却像鹦鹉学舌般凭口空谈,但我还是依靠全知第二大佛陀师徒——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所说的教言为大家宣说,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任何欺惑。

同行法友屡劝请,盛情难却石渠生,
阿哦沙波撰实语,愿成众生诚信处。

由于同行道友的多次劝请,实在盛情难却、无法推脱,于石渠圆满完成此教言。这是阿哦沙波(华智仁波切之异名)所撰写的真实语,希望它能够成为所有众生诚信之处。

善哉!善哉!善哉!

 

公元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一日传讲圆满


{返回 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殊胜
下一篇:破除邪说论
 关于放生的三点意义
 修行教言
 入菩萨行论略释
 2010普贤云供法会开示(网络开示)
 极乐愿文大疏 6 净土教言--开启信心莲花之明日
 入行论学习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浙江大学演讲
 浅谈科学与显密教法
 弟子规另解
 《二规教言论》浅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