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信仰与人生(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返回 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59
信仰与人生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下午)

思考题

1、宗教与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从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2、当今道德沦丧的现象有哪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若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怎么做?

3、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它来源于什么?佛教对此起什么作用?你快乐吗?

4、马克思说过“宗教是鸦片”,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后来被错解成什么意思?你受过它的影响吗?马克思对佛教到底持何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很高兴与北京大学禅学社、耕读社、医学社等许多社团的师生们一起交流。

我们集聚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因缘,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佛缘。按照佛经的观点,若没有各种因缘聚合,万法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我和你们能在这里共同探讨、沟通,确实是彼此之间的一种缘分。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信仰与人生”的问题。那什么是信仰呢?略而言之,就是对某种主张、宗教或某人极度仰慕,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它分物质信仰、伦理信仰、宗教信仰等许多种。正确的信仰,对整个社会来讲不可缺少,有了它,人们才会有道德的行为、良好的心态,否则,就会产生种种负面现象。所以,在当今时代,关心信仰问题十分有必要。

一、信仰≠迷信

信仰的内容虽有很多,但我个人是一名佛教徒,所以今天所讲的,主要是宗教信仰。

如今全世界有无数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各自的教义,但你不管信仰哪一个,都需要有理性的智慧。现在很多人的信仰,常常是种迷信,他们到一个寺院、见了一位上师,或者接触某个宗教群体时,身心得到宁静、安乐,就将它认定为自己的信仰。可这种信心是非理性的,很容易随外缘而转变。那什么样的信心比较稳固呢?比如你对佛陀、佛法、僧众有信心,这是依靠智慧长期观察、反复对比,最终完全明白三界最伟大的是佛陀,他所传的佛法极其殊胜。这样的信念并非只是心血来潮、人云亦云,也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而是发自心坎深处的一种体会,这就被称为不退转的信心。

在座的知识分子,务必要希求这种信心。否则,自己的信仰特别盲目,带有一种迷信成分,那一旦遇到不太顺心的事,就很容易对所信仰的对境产生邪见。因此,只有建立在智慧、正见基础上的信心,才是最为可靠的。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从事翻译工作,同时也在给一些人讲经说法,在此过程中,自己深深感觉到,正确的信仰很重要。现在这个社会,只要拥有名声财富,就像有些球星、明星,成千上万的人便会去疯狂追逐。目的是什么呢?也不是自己想当明星,只不过想跟他说说话、拍个照而已。若用智慧进行观察,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是糊里糊涂地去追随,这种行为就是源于不正确的信仰。

你们各位长期研究文科、理科等学术知识,智慧应该很敏锐。那么这种智慧——最初听受有关知识,然后再去领会、思索、观察,最终体验到那种意境,跟佛教中的闻思修也很相合。既然你们有这样的智慧,就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信仰,并树立一种正信,而不是迷信。若能如此,则无论对你个人还是社会群体,都是发展、进步的一种动力。

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1、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宗教的学习、研究不可缺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句话虽有不同解释,但我认为,前半句是指依科技所取得的发明、发现,如果没有宗教指导,则必定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大多数宗教,都有导人向善的一面,科学若没有以此为前提,反而一味地急功近利、唯利是图,那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下场?只能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

所以,现在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对宗教的希求必不可少。假如你没有正确的信仰,成天盲目地追求物质,那在这个社会上,也许你的事业、财富、名声、地位等很成功,但它所带来的不一定是快乐。如今,常听人说“某某高校的大学生自杀了”、“某某成功企业家跳楼了”、“某某高官领导服毒了”……据统计,这几年跟前十年比起来,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自杀率却越来越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们缺乏信仰,除了维护自己以外,根本不在乎他人的利益,也不在乎整个社会的和谐,这样一来,即使外在的生活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自己内心也非常困惑、焦虑、痛苦。所以,这个社会特别需要宗教信仰,不然,物质文明越发达,伦理道德就会越下滑,久而久之,人类必定自取灭亡。

我平时不管是一人静坐,还是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都重视信仰的作用。尤其对如今很多人来讲,若能多多少少接受一点佛陀的智慧,这的确很重要。否则,你得个人身却没与佛法结缘,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就像在大海边渴死一样,实在特别可惜。现在不少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追求,可是到头来,空空一世、一无所得,只有在后悔不已中撒手人寰。这种非常可悲的景象,在我们眼前已上演过无数次,故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而应将目光专注于佛陀无与伦比的慈悲与智慧上。

1)佛教在大悲方面的不共之处

佛教的智悲,其实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尽管其他很多宗教对人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引导,才让他们摆脱了诸多困惑,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宗教的教义只提倡保护我们人类,却不涉及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在大悲的广度上还不太够。那么,为什么要悲悯天下一切众生呢?因为它们的生命跟人类一样宝贵,它们同样希求快乐、逃避痛苦。然而诚如《入行论》所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这些众生由于愚昧无知、智慧鲜少,以至于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却反而去造招致更多痛苦的因;虽想求得快乐,却将自己的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消灭了。

现在好多人也是如此,由于后天的生活、教育所致,追求快乐的因缘根本不知道。在座的很多大学生,在世间上你们是成功的,因为从无数的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但到了这样的学校后,你想过没有:追求快乐的因是做善事,避除痛苦的根源是断除恶业?倘若对此一无所知,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正见都没有,那即使世人再羡慕你,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恐怕也不能列入“智者”的行列。

当然,这样的苦乐因缘,并非因为是佛陀说的,所以就必须要承认。造恶业必定受苦,造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这是一切万法的真相。就像吃了毒药会损恼身心;吃了妙药的话,即使四大不调也会得以痊愈,这是一种因果规律,而不是因为佛陀是万能的,就能主宰世人的苦乐。

2)佛教在智慧方面的不共之处

除了悲心广大以外,佛教在智慧上也超胜一切,不管对胜义谛、世俗谛的诠释,都找不到任何瑕疵。就拿世俗谛来说,世间包罗万象的种种知识,如天文、地理、生理、物理、化学,释迦牟尼佛早已在经典中描述过。举个简单的例子,《时轮金刚》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将一年三百六十多天的太阳运行,包括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算得连一个小时都不差,并能准确说出银河系和太阳之间的深妙关系。这种发现,在天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从而引起了当今学者的普遍关注。

还有,佛教的医学也非常先进,像现代西医和中医《本草纲目》等中所发现的东西,在藏地医学续部里早有明示。因此,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论后,对佛陀的智慧感叹不已,他对朋友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所以,在座的知识分子,对佛教应当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其实,知识分子的好处就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依靠研究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不易退转;而知识分子的缺点,则是邪见比较重,怀疑心也经常产生。当然,怀疑也并非都一无是处,禅宗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假如你有大的怀疑,那在研究佛教时,所得的收获也许不同凡响,最终可将相续中的疑惑遣荡无余。否则,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对佛教一无所知便信口开河、肆意诽谤,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震惊,而且也十分不可取。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因此,你们研究任何一个宗教时,务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观察。当然,佛陀也并没有说“必须接受我的宗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都有自由,信仰哪个宗教也可以随意选择。但在选择的过程中,你最好是依止真理,否则,追随愚笨者的说法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太美好。

所以,各位在选择信仰时,一定要依靠智慧观察,看其教义是否颠扑不破。比如释迦牟尼佛说“胜义中一切法皆空”,你对此若没有感受的话,那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没有多大意义。只有依靠理论上的抉择,真正体会到空性的意义,你才会明白了然、明然、澄然或明空无别的境界。此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你却很清楚地了知,在这种境界中,众生与菩提没有任何差别。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也说:“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众生与菩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正如《经庄严论》所言,觉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众生。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众生因为被无明、烦恼、分别所缚,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刹那也没见过,始终在迷乱妄念的作用下,于六道轮回不断流转,在红尘俗世中不断奔波。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务必要具有明辨取舍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果没有这个,那么科学技术再发达,也只能成为毁灭人类的因。

2、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反过来讲,宗教也需要科学的支持。任何一个宗教,若想广泛弘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趋入有缘众生的心田,就要适应当代社会,有一定的组织化、规范化,同时,科学也要能为其教义提供佐证,否则便很难为世人所接受。

以前汉传佛教中,太虚大师等人为了弘扬佛法,着重强调“人间佛教”。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两方面的看法:首先,“人间佛教”不能太过世俗化,否则,就会有损原始佛教的固有本质。比如对三宝的“信心”,你若用欢喜心、爱心等词来代替,便会扭曲它的意思,这样的人间化就不合理。但如果在其本意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现代用语解释佛教非常深奥的内容,例如把“众生”、“有情”叫做“生命”,如此便于人们理解是很好的,这样的入世法也很重要。

三、当今的信仰迷失与道德沦丧

现在人不像古人一样,有研究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分析的精力,他们由于功利心比较强,将短暂的人生都用在物质竞争上了。对此,有人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每天一早,非洲的梅花鹿就想“我今天要用最快的速度跑,不然就会被吃掉”;狮子的话,则想“我今天要以最快的速度去追,不然就会饿死”。每个众生制定的目标虽不相同,但根本上都是为了自己。所以,现在不管是大学、商业界,包括一些公务员、老师、医生,有许许多多的黑暗面,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慈悲心、利他心,否则,他们也不会时时耽著自己,多多少少都会考虑周围的人。

我以前看过一种说法,说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如果前排的一两个人站起来,后排的人因为看不到,也只好从座位上站起来,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最终电影院里的所有人都站着,即使脚很痛也没办法。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很多人只考虑自己而不管别人,由于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以至于很多工厂都在造“毒”品,根本不顾他人的健康和利益。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的信仰,不相信前世后世存在,缺少善恶有报的因果观。这样的心理危机,实际上远远超过经济危机。发生经济危机的话,其他国家还可以支援,本国自身也有应急措施,但人的思想上、心灵上若出现了危机,这是很难以挽救的。

因此,如今高校的知识分子与大乘佛教徒互相交流,对这个社会来讲,确实有很积极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作为弘扬大乘佛法的人,虽然非常明白这些道理,但所说的话不一定产生什么影响;而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若能接受大乘理念,今后在不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尽管不一定能完全遣除自私自利,但最起码也会以利他为主,帮助别人是基本的人生原则。记得美国非暴力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说过:“无愧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头。”因此,每个人若想心安理得、获得快乐,是要无休止地索取,还是不间断地付出?相信大家都应该清楚。

现在这个社会上,善良之光已被日益遮蔽,黑暗的阴影越来越炽盛,甚至无法驱散。当然,也许我是太过悲观,但也许不是。放眼看看我们的周围,物质发展几乎到了极点,各大城市的享受应有尽有,而且不比国外任何国家逊色。可是人们满足吗?并不满足。快乐吗?不快乐。好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房屋的奴隶、轿车的奴隶,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不惜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与快乐的距离越来越远。

四、佛教对心灵的作用

相比之下,在我们藏地,生活条件虽然并不丰裕,气候条件也极其恶劣,可幸福指数却相当高,这几年统计下来,上百岁的人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关。而在藏地,唯一的心理调整方法就是大乘佛教,故汤恩比博士[1]曾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这也确实言之有理。

现在的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某些问题,一则可以研究孔孟之道,尤其这对汉地来讲相当重要,有了它,许多大学生就不会遇到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选择自杀了。二则可以修持大乘佛教,有了这种信仰的话,不要说一点区区小事,就算遇到非常大的变故,自己也有坦然面对的能力。

我这次去玉树赈灾,看见那里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种种惨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我们几百位出家人去了之后,对死者进行超度,对生者进行安慰,在此过程中很明显地发现,当地人由于有信仰,对死亡的来临早就有准备。他们遇到这样的自然灾害,并没有怨天尤人、痛不欲生,而是觉得理所当然,很多人都说“万法是无常的”“轮回就是痛苦”,所以在他们眼里,这并不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当时有一名《中国新闻》的记者,我们在玉树赛马场和当地老乡商量事情时,他的感受相当强烈。他说:“我见过国内外许多灾难场面,包括汶川大地震,我也亲自到过现场,目睹了不计其数的惨状:有些人发现家人都死了,无法面对就自杀了;有些人见所有财富毁于一旦,精神上实在受不了也跳崖了,这种现象特别多。可是到了这里,却见到与预期完全不同的场景,这么多人在灾难面前,心态竟然非常安详,甚至有些人的家人全部死光了,他还在医院里一边拿转经轮一边念观音心咒,脸上带有微笑。我问他:‘你伤心吗?’他回答说:‘不,我很高兴。人终有一死,无常是免不了的,可这次有这么多出家人进行超度,死者实在非常幸运,我也替他们感到开心!’他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但他觉得这是前世恶业的果报,只有再去好好地忏悔,此外并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面对不了的事情。”

在这些问题上,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重要。有了它,纵然面对天灾人祸、悲欢离合,乃至各种痛苦,你也不会束手无策。前段时间在我家乡,有一群小学生六年级毕业,离开母校之前,我带他们和老师去草原上玩了一天。当时,好多孩子一想到自己将要离开,就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说:“这没什么可哭的。我跟你们讲个佛教道理吧,它虽然看似特别简单,但实际上意义很深奥。这就是《贤愚经》中所说的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这是什么意思呢?

聚际必散:今天我们集聚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定会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终有一天会分散。比如两个人原本感情非常好,但不到几年就离婚了;一家人在一起本来很快乐,可没隔多久却各奔东西了。倘若你懂得佛陀所讲的这个道理,到时候就不会特别痛苦了。

积际必尽: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怨敌抢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懂得佛理的人,并不会抱怨老天不公平。

生际必死:人既有出生,就迟早会死亡。明白这一点的佛教徒,不管死亡降临到自己还是家人头上,都可以坦然面对,根本不会认为人永远不死,非要求医生想办法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要知道,在这个世间上,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是有生而不死的。

高际必堕: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经多么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会堕下来。包括一些雄伟的高楼大厦,终究也会变成一堆废墟,这就是无常的必然规律。

这个道理,大家或许觉得简单,但等你以后在人生中遇到这些现象时,若能想起这个教言,肯定会有很大帮助。假如你记性不太好,这些教言记不住,那还是要把它写在日记本上……”当时我是这样跟他们讲的。

所以,佛教的确非常殊胜,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自夸,而是像《胜出天神赞》中所说[2],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看谁的宗教中有真理,我们就依止谁。其实佛教的思想对生生世世有极大帮助,即使你不承认有来世,那今生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中,它对身心调整也有相当大的利益。我常碰到一些大城市里的人,他们对佛教的道理了解之后,一旦发生猝不及防的违缘,就有面对的勇气、面对的能力。否则,《中观四百论》里也说了,大人物有大的痛苦,小人物有小的痛苦,整个世间都离不开痛苦。有些人表面上吃得好、穿得好,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豪华洋房,世人看了非常羡慕,但他们内心若没有调节能力,实际上是不会快乐的。

包括出家人也是如此。假如你对佛法有实修实证,那么遇到任何事,都会非常潇洒自在,根本不会耿耿于怀;但如果你没有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不要说把头发剃了,就算把耳朵、鼻子都割了,内心的执著也丝毫无损。

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就是佛教思想的交流,这对当前来讲十分重要。然而在汉地,学习佛法的场所并不多,不像我们藏地,光是我家乡炉霍县,人口只有四万左右,寺院就有二十多座;五明佛学院所在的县城叫色达,人口也不到四万,但却有寺院近三十座。你们去过藏地的人也都知道,在那里坐车的时候,一会儿一座佛塔,一会儿一个寺院……这样的建筑数不胜数。而且,寺院大多都有讲经说法,孩子们从小就住在附近,每个月受八关斋戒等,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对佛教的教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可是在汉地,每个城市的人口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寺院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作为在家居士,就算有人愿意听闻佛法,但听法的地方几乎没有,传法的上师也少之又少。

所以,现在佛教的形式并不重要,放鞭炮也好、唱歌也好,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佛陀涅槃之后,印度最伟大的弘扬佛法者世亲论师,在《俱舍论》的后文中曾说[3]:佛陀的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教法是落在文字上的,可让我们去听受、去学习;证法是将理论融入内心,通过修行以调伏贪嗔痴烦恼,除此二者之外,根本不存在其他的佛法。所以,佛教兴盛并不在于寺院金碧辉煌、大家做了一些慈善,这些只不过是种形式,如果你心里没有慈悲观,表面上即使做得再风光,也不能称之为“佛法”。

因此,在一切行为中,学习佛法最重要,只有这样,到了一定时候,你的人生观才会有所改变。当然,在座的人当中,有些可能也不是佛教徒,但你就算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也要懂得它的教义和思想。否则,光是天天敲锣打鼓、搞些仪式,我觉得意义并不是很大,到时你遇到一点点风吹雨打,信心就容易随外境而改变。所以,这种盲目的迷信一定要遣除。

总而言之,佛教对人类的作用,确实无与伦比。科学家爱因斯坦经过长期研究后,也说过:“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我刚看到这句话时有点吃惊:“爱因斯坦在科学方面虽然很伟大,但他对佛教会不会真有如是的研究啊?”于是就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在许良英等人翻译的《爱因斯坦文集》中看到过,英文中也是这样说的。所以,在这位科学家的眼里,一切宗教中完全经得起科学考验的,就是佛教。

五、“宗教是鸦片”被错解

现在有些人经常对佛教不信仰、甚至诽谤,究其原因,主要是马克思说过:“宗教是鸦片。”这种观点,在“文革”期间出现得非常多——当然,你们比较年轻,没经过这样的十年浩劫,所以不一定很了解。在那个年代中,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成了很多人打击宗教的有力武器,他们将宗教斥为麻醉人的“毒品”,传教者统统是“毒贩子”,宗教信徒则是“鸦片鬼”……无数人听后也不加观察,盲目地用各种不恭敬的语言来攻击宗教。

实际上,马克思虽然说过这句话,但他的意思却被误读了。后来钱钟书也曾找过他的原话[4],发现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并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在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鸦片是一种昂贵的镇痛剂,它可以解忧止痛,息灭人们的痛苦,用它来比喻宗教,是就宗教功能而言的,并非指宗教的本质。而且这个比喻还强调,宗教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能使人们全身心地陶醉于其中,从而对世间事物渐渐丧失兴趣。只不过因为中国近代经历了鸦片战争,才将“鸦片”完全当作负面的理解,得出了“鸦片是毒品”这一认识。

其实,不管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对佛教的评价相当高。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马克思也说:“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所以,他们对释迦牟尼佛的辩证思想非常赞叹,而且这种精神后经龙猛菩萨、法称论师等大德的努力,如今在世界上也遍地开花。因此,佛教智慧之高深显而易见,并不是想推翻就能推翻了,想说迷信就成迷信了。

当然,你们信奉其他宗教的人,也不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信仰,你信哪个教都可以,但前提是必须用智慧去观察,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一辈子只追求金钱、地位、名声,那活在这个世间也不会有真正的价值。

今天能与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共同交流,我从内心中确实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自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虽然不希求发财、成名,但总觉得有种责任感,想把这么好的思想,在机缘成熟的条件下传递给别人,若能如此,它对人们的利益远远超过金钱上的帮助。试想,假如人人的心态都得以平衡、调顺,将对整个世界会有怎样的正面影响?因此,我们每个人就算没有太大能力,但得到这样的人身之后,也要尽己所能地为老母有情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你们若有什么疑问,对藏传佛教的也好、信仰与人生方面的也好,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我懂的地方,会尽量回答;不懂的地方,可以彼此探讨。谢谢大家!



[1] 汤恩比博士:英国著名的史学家。《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他已成为一位世界通哲,而与爱因斯坦、史怀哲、罗素并列。”


[2] 《胜出天神赞》云:“我不执佛方,不嗔淡黄等,谁具正理语,认彼为本师。”


[3] 《俱舍论》云:“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


[4] 马克思说:“宗教乃人民对实际困苦之抗议,不啻为人民之鸦片。”他还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实现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返回 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北京大学 宗教文化研究院问答
下一篇: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
 来世生命及往生净土——西北大学演讲
 修心八颂略释
 面向未来 走向光明
 阿弥陀经讲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问答
 创立智悲慈善基金及爱心行动之倡议书
 “如来藏”思想——厦门大学演讲
 大圆满前行广释
 佛教的利他性——山东大学演讲
 金刚萨垛传承(网络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行为是暂时的,思想是永久的[栏目:净界法师]
 凡夫初行禅定之时切勿高攀[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佛门的戒律[栏目:戒律学研究]
 沩仰宗创始人灵祐[栏目:禅宗·沩仰宗]
 执迷不悟就是个问题[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196.圆通居讷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清刻藏经[栏目:吕澄居士]
 茶禅一致[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精勤行持莫失正念[栏目:传喜法师]
 法门之光前行者——义工菩萨[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