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返回 人间佛教的建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00

人间佛教的建立

作者  星云法师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正文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壹 前言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维摩诘经》说:“菩萨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意思是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也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经由人道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但是要进趋佛果的前阶却是做人,所谓“人成即佛成”,把人做好了,佛果也就完成了。所以,如何健全人道,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课题。
  贰?人道的完成
  做人的条件很多,儒家说的是忠信孝悌;佛陀告诉我们要行布施、持戒、禅定,这三者不但能让我们将人做好,并且能使我们进一步生至天上,因此这三者又叫“人天三福行”。不过,学佛最重要的,第一步要发心,心发则佛道堪成;其次要有坚定的信仰,有信仰才有力量。有了发心与信仰,进一步在生活中实践布施、持戒、禅定等修行,则人天福报具足,必能从人道渐次进入佛道。
  一、发心
  在佛教里常常讲“发心”,所谓发心就是发下列三种心:
  1.发增上心:可以招感人天果报。
  2.发出离心:可以招感声闻、缘觉的果报。
  3.发菩提心:可以招感菩萨的果报。
  我们希求人天果报所发的心,就是增上生心,也就是希望未来所得的果报,都能比现在更增胜一些。
  《中阿含经》卷二十五〈增上心经〉,佛陀告诉弟子,欲得增上心,应该数数念于五相。所谓“五相”就是:
  第一相:心与善相应,若生不善念时,就以此善念对治恶念,使其不生。譬如木匠以墨绳测木,以利斧治之令直。
  第二相:若念善时,生不善念,则观恶念能带来灾患,观想一切恶念都是障道,是所以不能成正觉的因缘,如此恶念便不生起。譬如有人年少可爱,若以死蛇死狗等不净之物系于其颈,还有什么可爱的呢?这是以厌离对治恶念的方法。
  第三相:若虽念善,恶念仍起;虽观恶念能障道,恶念仍生,此时应去除一切念。譬如明眼人在光明下可见各种东西,如果把眼睛闭上,即使有外境、有光明,则毫无所见,这是以不念对治恶念的方法。
  第四相:若念善时,生不善念;观念恶患时,亦生不善念;不念念时,亦生不善念。这时,应以思行渐减其念。譬如有人急速行走,自忖:我何不徐步呢?即便徐行。又自忖,我何不停下来呢?当他停下来后,又想:我何不坐下来呢?正当坐下来时,心中又想,我可以躺卧下来。这是以渐减的方式对治恶念。
  第五相:若念善时,生恶念;观念恶患时,亦生恶念,乃至不念念时,思行渐减时,恶念仍然不灭,这时只好咬紧牙关,所谓“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修心,受持降伏”。譬如两个大力士捉住一个瘦弱的贼人,他只好乖乖降伏了。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佛经中常将我们的心喻如田地,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种子,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财富,开发心地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世间上,发心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发心的力量不可思议。
  二、信仰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信仰,心灵没有皈依处,他的内心是空虚的,人生则如无锚之船,随波逐流。有了信仰,内心才会充实,生命才能圆满。但是,信仰不能植根于贪求上,而必须安住在长养慈悲道德、正信因果之上,这才是正确的信仰。
  学佛的第一步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就是为了确定自己的信仰。信仰可净化我们的身心,可以增进我们的道德,可以升华我们的人格,可以做我们生活的指标,尤其可以发掘我们佛性的能源。佛陀在成道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能,佛性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是因为被无明烦恼遮掩,所以要靠自己去发掘,信仰就是开采佛性的方法。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论中譬喻说:“信仰的利益如手。”好比一个人进了宝山,山中蕴藏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双手,就不能挖取宝物。同样的,我们学佛,好比进入佛法这座无尽的宝藏里,如果缺乏信仰,就无法坚定不移地埋头挖宝,依靠著信仰,才能获得其中的功用。因此,要想获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
  三、修行
  佛法中,从发心、信仰,到究竟的证悟,尚需经过解行的修学过程。《大毗婆沙论》说:“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佛遗教经》说:“闻法而不行,如人数他宝,自无一分毫。”《楞严经》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在在说明佛教是解行并重的,既需要慧解,尤须付诸实行,如此才能获得实益。所以皈依三宝以后,进一步要受持五戒、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能不杀生,则得健康长寿;能不偷盗,则得大富大贵;能不邪淫,则能家庭和谐;能不妄语,则能受人赞誉;能不饮酒,则不乱性。
  受持五戒而能持戒清净者,可说是众福之所归。由于能持净戒,现生不受国法,并且能受到社会的尊重,人天爱戴,天龙护持。
  十善业也是德行的根本,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十善业在大乘佛法中,属菩萨戒,同为人、天、声闻、缘觉等一切善行的根本。《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一个人若能常行十善业,不但自己幸福快乐,社会也多了一份安宁祥和。
  从受三皈,进而受持五戒十善,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说又更上层楼。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常行布施,广结善缘,常行禅定,以定得慧,则不仅是完成人道,更是向佛道迈进了一大步。
  参 佛道的完成──修学菩萨五十二阶位
  佛道就是解脱之道、菩提之道、涅槃之道。佛经上说,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功德,以至成就佛果,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其间必须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称为菩萨五十二阶位。分别是:
  1.十信:是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十信是因为菩萨在萌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之初,所修以信为主,故名十信。
  2.十住:是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十住是指菩萨于此安住其心,于六度等,行未殊胜,但得住名,故名十住。
  3.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此十位通名为行,是因为能行六度万行,则必能利益有情。
  4.十回向:是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法界无量回向。此十位通名回向,是因菩萨能将所修,普皆回向给一切众生。
  5.十地: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位所以通名为地,是因为菩萨能总摄能证之智与所证之理的功德以为自性,并依持所修行,令此自性得以生长。
  6.等觉:当菩萨修至第十地的法云地时,已经位邻佛果,仅比佛果略逊一筹,因此称为等觉,也就是等同正觉的意思。又名一生补处,表示次一生即将成佛。
  7.妙觉:妙觉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究竟佛果,因为它的境界奥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
  五十二阶位中,十信至十回向属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中的初地至第七地,属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属第三阿僧祇劫。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修成佛果,也就是成就正等正觉。此时不但泯除人我关系,建立无人我对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平等观;并且能视一切众生如同亲人,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的慈悲观包容一切众生;尤其能正观缘起,知道一切都是因缘法,一切众生都是累世的亲人眷属,因此能不执空有,不执生死,在无住观中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永恒无限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我们学佛人所追求超脱的境界。
  因此,我们如能建立平等观、慈悲观、因缘观、无住观,以此为待人处事的依归,那么当下就是在实践“佛道在众生身上求”的佛道。
  肆 结语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而为人的可贵。《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生而为人,到底有什么可贵?根据佛经上说,人道有三事胜于三恶道及诸天: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有了这三个条件,加上人身有种种痛苦,而这些苦又是在我们“堪忍”的限度内,所以它不但不会障碍我们学道,反而会激发我们的精进勇猛心,成为学道的增上缘。因此,人道是成佛的枢纽。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得何生度此身?”得生人身难,因此应该好好珍惜人身,好好把握今生,只要我们能把人做好,把人道完成,其实已经掌握到成佛的契机,已经迈向成佛之道了。


{返回 人间佛教的建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一篇 从人道到佛道
 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三篇 从自利到利他
 人间佛教的建立 第二篇 从入世到出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满院香到香满村[栏目:谈佛说禅悟人生]
 The Threefold Training[栏目:Handbook for Mankind]
 举世闻名的万年寺普贤铜像(田怀清)[栏目:普贤菩萨·文集]
 佛学基础知识 四圣谛[栏目:广超法师]
 加持力[栏目:法音宣流·嘎玛仁波切]
 楞伽经 解说[栏目:楞伽经·白话文]
 富弼教子[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左绕佛塔会怎么样?[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找人报仇的中阴身还是鬼道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回忆恩师欧阳竟无大师的几件事[栏目:田光烈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