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83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1

 大恩惜福法师开示《广论》83.20041128文字讲义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到我们学习《广论》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菩提道次第广论》正宗分共下士道皈依三宝这一章,前面我们已经对三宝的功德反复讲说过了,希望大家了知三宝的功德,通过闻思修、依止善知识,对三宝的功德能够提升自己的信心,认真地学修,用三宝的甘露灌溉身心,也就是心中这些五毒,用佛法甘露的倘来驱除它。这个是很关键、很重要的,我们不了解这些道理,稀里糊涂从仪式上、从形式上皈皈依,那个是得不到殊胜的利益的。我们也反复在讲,皈了依以后应该怎样做?除了了解了三宝的功德增长了信心去行持、学修够吗?不够!三藏十二部,佛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无非都是宣说的三宝的殊胜功德。

  大家要想得到快乐,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现前的暂时快乐?什么是究竟的快乐?现前的快乐指的是人天荣华富贵、名声地位、权力、所有世间的享受等等,人们就认为这个是快乐。因为大家这么认为的,自然无可厚非,但从根本上说,未必是这样的。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心里好受,使自己开心,只是现前的快乐罢了,这种现前的快乐在佛菩萨看来,还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前面讲了,是坏苦啊!
  那快乐是什么呢?只有究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呢?寂灭一切的痛苦才是真正的快乐,把一切的苦废除了,使自己永恒安住在快乐当中,这就是最殊胜的快乐、最究竟的快乐。作为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佛经里面说:“证得灭谛才是真正的快乐。”

  什么是灭呢?所说的这个灭啊,只有灭除将来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它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我执、法执。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我执、法执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那才是我们的根源,把这个根源灭除掉了永远才会快乐。达摩祖师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道者,以寂灭为体。”一个大丈夫,应该以寂灭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修行的人以离相为宗,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灭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远离一切的执着,认识三宝的功德,增长对三宝的信心,这样才能使自己修行有所进步,为将来解脱能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不容我们忽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呢?一旦明了了万事万物自性皆是空的,现象是缘起的安立,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谛和俗谛的道理――世俗谛、胜义谛,这样能够彻见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我们便能达到灭,从这儿破除我执和法执,对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执着就破除了。但它是破除事物的本身吗?
  不是的,事物的本身没有办法破除的,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观实相是怎么样的,它就是怎么样的。总是的关键是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表面的现象而已,而表面的现象变成了一种象真的一样的假象,因此,不该执着的就执着了,不该着相的就着相了,因此我们贪嗔痴慢疑邪见的这些心都出来了。
  那么事物的本身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一切万事万物只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个就是现象,一个就是它的本质。除了这个,没有别的,这个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究竟快乐的根源,除了要了解缘起的道理,还要懂得一切因缘和合假名安立出来的,每一件东西的构成是众多的因缘聚合而起才有的,这个要清楚。所以反过来说,在佛教里也好、在宗教里也好,事物不是哪一个祖或是神灵所创造的。佛教的理论就是告诉我们因果不虚、缘起性空,佛所说的这样的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事物的现象都是缘起,本质都是性空,是因为物质、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这样的,佛也不过是说真话而已。佛是发现事物的真相者,不是创造事物的,佛教不承认有什么创造事物的、有什么决定命运的,人们的命运永远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是在任何一个神灵的手里头。所以说:命运是老天爷安排的,这个说法佛教是一概不承认的。只有自己的善恶业力和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自己未来的命运,不是哪个神、哪个仙决定了你未来的命运,这就是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理。但是既然现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佛教为什么又说它的本质是空的呢?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就是现象和缘起的意思;真谛就是本质、真正的面貌的意思。所以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观论》中说了:“诸佛以二谛而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胜义谛。”这就是说佛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另外一个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世俗谛就是万事万物因果不虚的现象――缘起,所以我们要断除一切的恶,要行善;要断除一切的业和烦恼才不会受苦。什么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质,这就是真谛。所以说,佛是通过二谛来讲法的,不脱离这个的,这一点希望我们要清楚地认识。

  究竟的快乐之源就是性空之见。既然如此,跟又跟“证得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够灭掉对于万事万物的自性的执着,你从此以后便不会再生起贪欲心、嗔恨心。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马啊、车啊、金银珠宝等等,你不会产生想去偷窃,或者想办法把它拿出来,这种念头不会有,因为你知道这个电视里面显出来的假的,就象人家拍摄以后冲洗出来的影像,实际上不是真的。所以,你在屋里面搁个再大一个电视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对里面显现的任何事物产生偷的想法,也不会产生任何一个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它是假的。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碰到的,或者心里想到的等等,一切外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明白如水中月、镜中影或者电视机里面的各种形状、形态一样虚假不实的,那么再也不会对它生起在乎的心理、执着的心理。因为没有了在乎的心理,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得不到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的心。所以说,一旦远离了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会有痛苦。人有痛苦为什么啊?一个是贪欲,一个是嗔恨嘛!得不到是嗔恨的痛苦,想贪、想得到这种名利心也是一种痛苦,可是想得到又得不到又是痛苦。所以说,你要把这个贪心、嗔心远离了,再就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了,好的也不会喜,坏的也不会忧,你会真正的快乐。其实我们刚才所说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没有任何折磨,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寂寞。同样的,如果你没有了贪欲和嗔恨,从哪儿来难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是证得灭,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果啊!无论是断除一切烦恼之心的小乘的阿罗汉果位,还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大乘无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静的灭果。所以说,证得灭果才是我们要所求的,而且通过禅定的修法,非常精进地一心修持,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乐和心安乐,然后用智慧来观察事物本身的实相,一旦你观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后,就安住于这样的落空当中修习禅定,通过这种反复的修持,最终会彻底在意识形态当中消除这种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的万事万物当真的习气。所以,这个时候,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行为的时候,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在乎,放下了,这就是彻彻底底放下了,而不是嘴巴上说一说放下了。现在修道就是这样的,看破容易放下难,道理明白修行难啊。但没有了在乎,难道就没有了追求了吗?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这种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这种追求,所以他就没能难受和痛苦。因此,佛说:苦集灭道,你只要证得灭谛的时候,就得到真正的快乐。“慕灭乃修道”,灭谛从哪来啊?从修道中。佛说:对“苦集灭道”圣谛应当知道、当修灭道二谛。

  第四句话叫“趋入道”。既然刚才所说的灭果如此殊胜、如此快乐,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你得到这样的快乐呢?在佛经里面讲,闻思三藏经典、修三学道法,便能证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趋入道”。但是你要趋入道的话,前提要知道什么是道,因此要学、想,所以说闻和思非常重要。闻什么呢?经律论三藏等等一切佛教的经典。有些人认为:“哎呀,看经书会起烦恼心、分别心,还不如一心念佛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你不学佛经,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义、道理,所以说也永远不得解脱。你想想,释迦佛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如果都靠一句佛号就可以解脱的话,那么三藏就不说了。因此,你必须要看三藏的经典,读三藏的经典,而且还要在善知识的面前、上师的面前聆听这些很多的三藏经典的内涵,不是有经书自己读一读就明白了,还要有经验的老师引导实修。因为这些才是你修道当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后如何趋入道呢?只有三个: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戒定慧三学,就能趣入道,我们把这个掌握了,就会使我们得到究竟的快乐,就是修戒定慧三学。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一:修戒学。这个戒就是戒律,有人认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么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难守啊?我说:你说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戒当作捆绑自己的一种枷锁,而是把它当作庄严自我的,比金银珠宝还要超出百倍千倍的庄严装饰。由这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能使得我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非常的规范和完美,没有缺点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萨戒,不管是《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也好,还是一切菩萨戒的十八根本罪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堕戒等等的话,不仅仅是行为和言谈举止,包括心里的动念在内都会非常的清净、完美、规范。戒不是用来捆绑自己的,而是用来庄严自己的。所以说让我感到非常的庄严。所以对佛陀制的种种戒、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要觉得持戒难、麻烦,不愿意持戒、不愿意行持,殊不知这些就是断你的习气、纠正你毛病的妙药啊!你脱离了这个,对治不了自己的习气和烦恼毛病。所以我们必须在戒律的摄持下,不要嫌麻烦,你那老一套、老样子,那个习气老毛病为什么你习惯了?感染成性了,所以一下子断除不掉恶习。善习你一开始还不习惯,习惯了,到时候也作恶的那个习气一样,不会觉得难受。

  那么这个戒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规范自己起心动念、行为和言谈举止呢?无论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还是密乘戒,它们都是通过约束的方法来让你规范行为、言谈举止和心里的动念。实际上就像调伏一匹野马一样,首先通过用绳子来把它的四肢全部绑紧,然后再由许多人来抓住它,调伏它。同样,咱们这种淘气的心、习气毛病现在也是非常的野。感染成性,年轻人娇生惯养,老年人世间的习气一大堆,几十年已经成性了,更不好改。所以说,需要调伏它。那用什么方法来调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来调伏它。只有通过戒律,才能驯好咱们这个心马,才能够让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达到完美,这就是第一步——戒。修什么?修戒定慧啊,以闻思修趣入三摩地。这就是第一个:戒。所以不要很多人一听到受戒就害怕,一听到持戒更害怕,你不靠这个,一切定慧来不了,解脱无有是处。

  那么只要有戒就行了么?不是,还要有定。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二:修定学
  定学,实际上就是很多经典里面所说的心学,是三学——戒学、心学、慧学的一种。因为禅定这个概念比较小,如果你要说定的话,一定要说修的内容为定,不能说禅定那种简单的定,说心的话就更恰当了。在《入菩萨行论》中说的是就戒学、心学,说定学就是说心学。那么这是什么呢?这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修心的方法,你要永远约束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呢?如果要让自己主动约束自己,从被动的约束行为言谈举止和念头,变成为主动的约束行为言谈举止和念头,这就要靠心学或者定学。如何做呢?一般心学或者定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观察修,还有一个叫定修。

  什么叫观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处、一心不动,不要这样,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围绕在如何改变某一种内心的习性,这就叫作观察修。比如说咱们修的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就是拜上师。为什么要拜师父呢?要是没有老师来教导你、引导你,你怎么能从一个凡夫俗子最终达到智慧、慈悲和功德都能圆满的无上菩提殊胜果位呢?是不可能的。这要有非常复杂和有次第的系列修行才能达到。所以说必须要有引路的人,这就是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的道理按照《菩提道第广论》来说,有如下几点:
  1、所亲近的对象——善知识应具备的德相;
  2、亲近者——弟子应具备的条件;
  3、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功德;
  4、不亲近善知识或不如法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5、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6、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大概就分这六个部分。
  然而《掌中解脱》中用四个方面来讲:
  1、亲近善于知识的殊胜功德利益;
  2、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3、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4、身体的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认识,这些细微的大家看《掌中解脱》,对前面讲过的反复复习。
  总之,这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宗喀巴大师说,一切修道的根本是如何修亲近善知识之理。说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这个“根本”两个字非常重要,要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修任何一个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个成就,所以说学佛的人必须拜师。没有师父或者没有如法的亲近善知识,不会得到任何一个功德及增长,也不会得到成就。
  然后就要修暇满人身难得,要知道现在明白咱们得到的人身就有“远离八无暇,得到八有暇十圆满”这么好的条件。然后,咱们要充分了解咱们人身的无比的价值,并能够充分地发挥具有无限作用的人身价值。然后要明白人身虽是无价之宝,可是他很短暂,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义”。这个暇满的人生难得之法,将来我也会讲怎样才能达到,确实知道取“大义”。前面暇满这一章我们已经讲了,人生有意义如何做,我们前面都说了。
  然后,要修习生命无常、念死无常、三恶道的痛苦,以及皈依三宝,到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地方。因为你没有生起怖畏三恶道痛苦的心的话,你根本不可能真正的皈依三宝,所以说要观三恶道的苦,它是生起皈依心的最根本的因。
  那为什么要皈依?皈依谁呢?如何皈依呢?以及皈依之后的学处等等,这就是我们皈依三宝这一章反复强调的内涵,这也讲过一部分了,后面还会详细说。修好了这个三皈依以后,如果不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业报之心的话,你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会堕落三恶道,为什么会投生到三善道,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免去三恶道的痛苦,让我得到三善道,来得到人天之快乐——荣华富贵幸福等等,以及如何才能得到的方法。所以说,我们后面会讲因果这一章——深信业果。
  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呢?就有业果这样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你就可以详细明白善恶的因果报应,以及让自己多得到一个善报、少得到一个恶报的一种方法。
  然后要修六道轮回的苦,我们通过三苦、六苦、八苦来认识六道轮回的苦。佛教为什么说轮回是苦海呢?刚才我已经讲到了一些简单的道理,更深刻的要在心中体悟才可以明白。
  那么完了苦之后,道次第的程序内容就是你要学会十二缘起支。什么叫十二缘起支呢?后面都要讲。一个人为什么会死了之后进入中有?中有之后为什么有投生?投生之后为什么会老死?这要学习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样的十二缘起的顺转和逆转的道理,后面我们都会讲。一旦明白了这个之后,你就会明白我们人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你就明白这个道理了。这个将来后面也会详细地讲的。
  然后要学发菩提心,菩提心后面也会详细地讲的,通过七重因果、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这两种方法来修菩提心。
  然后要修六度,这些都是属于观察修。到了六度里面的禅定波罗密的时候,就是定修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就不允许转动,必须要一心不动地修禅定,直到通过九住心的修法,得到身安乐、心安乐的这种真正的“奢摩他”为止,这是“止”。有了这样的奢摩他之后呢,你要修这个智慧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就要修万法自性皆空。只是性空和禅定结合起来才能破除我执和法执,要证悟座上如空似的性空正见和座下如梦幻似的性空正见等等。因此你要通达因为缘起就皆空、因为皆空所以说它才是缘起的这个道理。正如龙树菩萨所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他就这样说的。

  所以说,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就上道了,这就是《广论》上一步一步开示我们趣入的方法。了解定学了,还要知道第三个:慧学。戒定慧三学就是我们皈依三宝以后一步一步按着这个次第,后面《广论》上要讲的修学、认识的。所谓你要修,你得闻,得了解、得明白才能修,不明白,修什么啊?盲修瞎炼!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三:修慧学
  那么慧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六波罗蜜当中智慧波罗蜜的部分,那就是慧了。因为有智慧波罗蜜才能破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这个智慧波罗蜜具体认识我执和法执,从而加以破除。破除我执法执以后的这种万法皆空的状态还需要由“奢摩他”来安住,这就是说止观双运的修法,也就是这里面的所说的慧学。因为你光有定学,虽然你的意识形态会达到安住一处,但你还没有明白万事万物的真正本来的面貌。只有通过智慧来观察,你才会明白一切万事万物的自性皆空和现象妙有的这种真正的本来面貌。所以说他才会真正通达“性空假有”,或者如僧肇法师所说的“性空假有”,或者就是咱们通常中观派所说的“性空妙有”的道理。由此你可以彻底消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铲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证得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涅槃清净的灭果——永久的快乐,这就是说佛陀说“趋入道”的重要含义和概念。必须将这个法义认识,才能使我们修行进一步。最重要的修,把我们前面的依止善知识这些道理,贯彻地了知,学明白了,一直到止观双运,然后反过来一段一段地修。

  修持和弘扬佛法的伟大之处

  知道戒定慧、闻思修、修持佛法的重要性了,除了修持还要弘扬佛法的伟大之处。苦、集、灭、道,前面已经简单说了,佛教为什么能减轻痛苦?为什么能增长快乐呢?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这些,比如说智慧波罗密蜜来破我执和法执,虽然暂时达不到这种很高的境界,但哪怕你只能破掉一点点,也会破除世间的这种迷惑,或者迷住或者执著,或者在乎的这种心态,因此做人就轻松多了,不会那么累、不会那么烦恼。
  看问题要看得稳、看的广,要高瞻远瞩。所以说佛教里面所说的这些法,我刚才说了,它不是说这是随便的,仅仅因为是佛说的所以就说它是对的。不是的,因为事物它的本身的原理就这样,所以说我才这样说的。因此说佛教的真理,确实是完美的哲学和人生的哲理,具有这样法的佛陀菩萨或者能弘扬这样佛法的佛陀菩萨真是非常非常的伟大。
  寂天菩萨他说过这么一句话:
  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
  谁以诸乐令满足,而为断除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如斯福德何能及。
  就是这样说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万物生灵,你们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最需要就是快乐,他最缺乏的也就是快乐,即使是具有家产万贯、荣华富贵和名声地位的权力拥有者,他所欠缺的也是内心的快乐,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好受,他也缺乏这些。
  街道上要饭的乞丐、整天干活的这些老百姓以及工人,他们最需要的也是快乐,最匮乏、最欠缺的也就是快乐,包括万物生灵当中苍蝇蚊子在内的一切众生,整天不停地奔波,他们最欠缺的是什么?还是快乐,它们最需要的也是快乐。
  那么,即使是具有权力、名声、地位和荣华富贵的这种富翁或者这种上层人物,他最多的又是什么呢?忧愁、烦恼、痛苦和伤心。街道上要饭的乞丐,天天拼命干活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层人等,上上下下全世界的所有的人,他们心中最多的也是忧愁,最多的是难受,最多的就是担心,最多的就是伤心和烦恼心。天下一切万物生灵包括苍蝇蚊子在内,在不断地奔波的这一切苍生,他们最多的就是恐惧、痛苦、忧伤和灾难。
  既然如此,有谁能够带领这些欠缺快乐、有很多很多痛苦的这些一切天下苍生,到一个永久快乐和快乐因的这样的果位当中来,让他们满足于快乐,帮他们断除一切痛苦和痛苦的来源的烦恼和业力呢?
  能做到这些的人,你说天下哪有比这个人更为伟大的呢?哪有比这样的人更为应该尊重的呢?哪有比这个人更为有恩德之人呢?他才是真正的恩公啊!
  而且他不但能消除痛苦,还能将一切痛苦来源——愚痴和愚昧之心从咱们的心里面遣除,让咱们得到一个光明的智慧,谁能做到这个,他才是我们真正的所崇拜的对象、顶礼的对象、磕头的对象,磕十万百万千万个大头都是在所不惜。
  平常人们说我帮帮你、你帮帮我,也算是好心人,但要帮天下一切万物生灵的这种心,谁有呢?你们说,还有比这个更为善的人吗?咱们说朋友呀,因为是朋友,所以可以帮我们排忧解难,他排的忧不过只是一次的忧,解的难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次的难而已。而让你从根本上明白痛苦和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让你彻底破除一切痛苦和痛苦的来源这样的朋友,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朋友,那还有比这个更为亲近的朋友吗?没有!没有比这个亲近!
  如果谁能做到这一点:拿一点钱来作一些供养,作一些布施,解救几十个、几百个贪困户,我们都说他是善人。如果让天下一切众生得到永久的快乐,造这样的福报,有比这个还大的福德者吗?没有。他是谁呢?他就是咱们的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咱们佛教当中,二千五百年以来的历代的这些高僧大德啊!他们专门牺牲自己的一切来研究这一项、观察这一项,一再地去强调和宣扬这一项,并且自己充实的这项事业。因此,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五体投地所顶礼、所皈依之处-三宝啊!
  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为什么要学佛呢?因为它能让咱们明白一个通达快乐的道路,通达智慧的道路,通达慈悲的道路,让我们走上一条从此结束一切痛苦和烦恼到达永久安乐的彼岸的一个道路。如果我们不去亲近他,不去皈依他,不去学他的法,就好比是一个快饿死的人,给他很多的美食让他随意享用,但他却苦苦地等待饿死而不吃一样,没有比这个人愚昧的了。
  所以今天讲皈依三宝也好、学佛的道理也好,都是让大家明白皈依的真实内涵和意义,不要稀里糊涂啊。这个道理比较简单的这么说了,大家要不断地去看佛教正规的经典,佛教正规的论典,三藏十二部都是讲说殊胜的皈依,因为我觉得佛教的三藏经典,那是无价之宝的如意宝藏的宝库,其中的妙乐是享不尽的,其中的受用是用不尽的。
  今天我说的这些话,希望能够听到我的这个法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从此能够知道我所说的道理的所有的人,通过这个法的认识、学习、闻思,你们远离一切内心的忧愁、烦恼、痛苦和外在身体的一切灾难、魔障等等,愿大家能永久快乐,现前具备福、禄、寿以及具备一切修持佛法的顺缘,消除一切修持佛法的恶缘,希望能够从这个真实内涵中了解佛法的真谛和殊胜的法义,把这个掌握了、明了了,这样就能更进一步地使我们修学。
  皈依三宝,信心是根本,信心要想坚固,就要不断地串习、了知三宝的功德和真实内涵,学佛的目的、学佛的快乐和人生的痛苦要明了,然后寻求皈依。

  中士道的皈依

  前面我们讲过了下士、中士、上士三种皈依,我们谈了一种下士道的皈依,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中士道的皈依:
  再进一步来谈第二层次的皈依。透过前面讲过的“下士的皈依”使我们不堕落而仍旧生为人,但看看我们这一生,就知道还是会死。即使生为天,天的寿命的确比人长,但终究还是要死,临终的时候像做梦一样,而且五衰相出现时,那真是痛苦无比,所以生天也不安全。如此我们就知道:只要还在轮回当中就不安全。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轮回的苦才是真正的苦。因此,皈依不仅在解决世间的问题,而且要进一步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认识了这一点,并且信得过三宝能救我们出轮回,于是去皈依,这时候所修行的不是十善业,而是叫尽苦道--四谛“苦集灭道”当中“道”的这条路,这种皈依叫“中士道的皈依”。

  上士道的皈依

  最后一种叫“上士的皈依”,是最高层次的皈依。这时,要解决的不仅是自己的苦,而且要帮忙一切众生、一切人解决苦的问题。这“一切人”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指我们这一世周围的人,如父母、尊长、夫妇、朋友、同辈、子女等等六亲眷属。另一方面是推而广之,在无限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我们的亲人,既都是亲人,我自己解决了,当然要帮忙他们解决。何况究竟圆满的解决,单单自己解决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是社会群体的动物,如共处在一个家庭里,不管父母、不管夫妇、不管子女,而只管我自己,那我一个人好得了吗?就业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业的彻底圆满解决,不仅自己要解决,也要帮助一切人解决。佛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看到了他这个榜样,相信三宝有能力把一切人的苦乐究竟解决而去皈依,这样的皈依称为“上士道的皈依”,那时所修行的是六度万行。所以,皈依不仅仅是不堕入三恶道,不仅仅是解决轮回之苦,更是要彻底、究竟解决一切人的一切苦!
  就皈依来说原则上分成三点,但并不是截然无关的三点,而是依循著次第层层而上,最高的上士,含摄著下面的中士、下士,像房子一样,三层楼一定从基础的一层、二层而上,下面的可以不包括上面,但上面一定包括下面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皈依时就要发愿祈求:我要达到最上面、最究竟的一级,这一级我们称为“无上菩提”――成佛啊。

  对各位来说,眼前会感觉到不学佛则已,学了佛以后,理论是很好、期望也很高,可是做起来很难。佛也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很难做到,但问题不是难不难,而是要不要。譬如你生了病看医生开药吃药,问题不是药苦不苦,而是需要它来治病。怕药的小苦,就会送命遭受大苦,把苦的药吃下去,以小小的痛苦解决无边的大苦。所以,现在怕苦不敢走这一条路而走其他的路,换得将来的大苦,结果没有办法真的解决问题。

  大家学习广论的过程中,通过各种资料,让我们认识世间某些看法的错误,如《新世纪饮食》、《前世今生》这二本书等等,可以介绍给大家看一看。因为现在世界上,大家都觉得科学代表了一切、代表了真理,但是科学是个无限,大部分人只摸熟了其中一部分,就以为代表了一切科学,于是大家迷信自己所知的科学。既然大家都相信科学,如果跟大家讲别的东西,会被认为不科学、不合理,所以就以科学的眼光来谈。

  比方《新世纪饮食》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学科学的人,他所举出来的正是科学上的根据。因此,以这本书来谈最恰当不过了!也许有人会觉得他骗人,但骗人总要有一个目的啊!作者的父亲是美国“三一”冰淇淋大王,身为独生子的他,只要好好的遵照父亲的话去做,不犯规、不送命,将来长大了,理所当然的,父亲所有的职务、所有的财产都会交给他,他天生下来就是个亿万富豪啊!何必举出这些事实呢?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而饮食对健康有绝大的关系。一般人认为食物中最营养的是牛奶、肉、蛋,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是健康的三大杀手,你可以看一看。目前美国人一些重病都从这地方来的。所以,这本书指出科学报导的错误,并进一步举出,错误报导后面所隐藏的大骗局。书上举个很现实的理由,他说:“科学不是科学家,科学家不是科学。”,这话怎么讲呢?譬如说,科学家要报导一件事情,科学家是个人,既然是个人就要生活,既要生活就须受生活的影响,于是很多生意人就告诉那些科学家:“如果你对于真相避重就轻地写,我就付钱给你。”当然有很多人不愿意,可是,也有很多人愿意依生意人的意思来报导。商场上有句口号——“服务第一,顾客至上”,“顾客至上”是为了顾客口袋里有钱,生意人要想道道把顾客的钱挤干。佛救人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好处,生意人是为了我们的钱,把我们的钱掏空了,想从我们身上获得好处,于是用种种方法哄骗我们,我们就把钱滚滚的送到他的包袱里。《新世纪饮食》这本书就提供我们这个信息,生意人把我们骗得团团转。谈到这里,也许有此人想去骂那些生意人,但是他们很可怜,他们在无知当中,根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希望活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方式大家共同的认定是赚钱,有钱有地位就快乐,赚钱最容易的方法是做生意。如果不是佛指出来世间的真相,或许我也会去作一个生意人!因为赚钱最容易,可以使我活得快乐啊!想想看,到农场工作,不但日晒雨淋很辛苦,而且获利又少,谁愿意去作农夫呢?相较之下,做生意舒服多了,赚钱也容易多了!所以生意人绝对不是为了伤人去伤人,而是为了赚钱、为了快乐,在无知当中伤人。站在他的立场来看会觉得天经地义;站在佛法来看,他们在无明当中。他们希望离苦得乐,可是对苦乐的特征、苦乐的原因不认识而走错了,所以说他们很可怜。假定了解人死了没有结束还会轮回,他是不会这样做的。就是不懂轮回因果的道理。

  《前世今生》告诉我们人有前世,我们今生的一切,都根据前生造的业,这关系密切到就像昨天跟今天一样。所以有人说睡觉叫“小死”,躺下去睡著了什么都不知道,等到明天张开眼睛来好象从头开始一样,实际上是延续昨天的,而且一模一样地延续下去。人在生死轮回当中,就像一睡一醒一样,不同的是轮回换了一个“身体”罢了,认识这一点,怎么可能还会为了今天不管明天,为了这一生不管下一生?所以透过这两本书,认识生命的内涵以后,不但不会再走世间迷糊的路,而且会更确定不疑地去走上佛法的道路。

  世间、出世间的真相唯有佛陀能够彻底看见,能够把根本的原因认识清楚,佛的出世非常珍贵。我们现在接触了佛法、广论,发现学习佛法这条路不容易,假定有其他的路可以走的话,大家都愿意走其他的路,问题是没有其他路可走啊!一个人要修成佛道,何等困难!成了佛以后,有因缘降生到世界上来,更是难中之难,你想佛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的资粮。佛到了世间,众生才有皈依,皈依不但是唯一的一条路,而且是得之不易的啊!这个机会不但稀罕,而且无比的珍贵。世间很多贵重的东西,都只能给我们暂时的快乐,皈依三宝能够给我们究竟圆满的快乐!了解皈依三宝的内涵以后,我们会很欢喜,法喜生起,欢喜我们居然能够在芸芸众生当中,遇见了佛法,而且皈依了它,这是宿生无比的善根,无始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才能感得在这一生遇见,希望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啊。

  皈依的方法

  佛法僧是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佛,为什么成佛?他也是根据老师指导的正确方法,经过如法的修行以后证得的,他这个成就的例子就是我们要的目标,所以“佛”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皈依他以后,想真正解决问题,就要照着他指导我们的“法”去做,所以他说的法是我们最佳的指导者。我们实际去修行的时候要一些同伴,那就是“僧”。佛、法、僧三者在实际修行的过程当中是分不开的。

  正皈依是皈依法,但法只有佛知道,所以离开了佛没有法;知道了法不去做的话,成不了佛,皈依也没有用,所以皈依以后要如法去做;修行的时候要有共同的伴侣,彼此要策励共勉一起增上,互相监督修行。我们吃的饭,一个人做得成功吗?绝对不可能!世间谋个简单的生活,没有伴都不可能,何况是修行?再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如果在这个团体大众熏修就跟着这个团体走,如在那个团体就跟着那个团体走,离开大众。今天,你们学了佛、学了广论,大家来寺院皈依也好、在网络听法也好,都是非常难得的机缘,为什么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很辛苦,晚上还要通过网络来学佛法?不休息?你们要是不懂得佛法这个道理的话,就有可能每天都是礼拜天,有时间工作,闲余的时候找几个朋友到处逛街、聊天等等。

  以什么心态去皈依?最重要的是要忏悔

  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皈依的时候应以什么心态去皈依?最重要的是要忏悔,忏悔以前走的路都错了,现在至诚恳切的想走皈依这条路,因为这才是真正究竟离苦得乐的道路。今天讲经也好、法会也好、网络听法也好、参加寺院的活动也好,整个仪轨当中最重要的是请圣部分,尤其皈依的仪式当中有个请圣的部分,我们要很至诚地恳切地请佛菩萨降临,并且在他们面前忏悔,然后一心皈依。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先把它清洗干净,好东西、甘露才能倒进去,同样的,先把自己的罪恶忏悔干净,佛菩萨授皈依给我们,我们才能接受下来,所以忏悔干净是很重要的。皈依的师父就代表佛菩萨,好像电一样,虽然这里不是发电厂,可是当你这根电线接对的时候,就可以把发电厂的电接过来,以这样的心情接受皈依,就会得到应有的好处。如果忏悔不干净的话,电一接进来,运气好的话,只是保险丝烧掉了,运气不好的话,房子都会烧掉。所以,皈依当中忏悔是很重要的一项,你必须把忏悔的心态端正,这个要搞明白。

  皈依完了以后,还要发愿、供养,这两者有它特别的意义,今天并不是跑来供养的,跑来结交朋友的。我一说这话,大家就想了:你是不是叫大家拿钱呢,来供养,不是这个意思。希望把以前在广论当中认得的象征性意义落实在生活中,然后共同地去造作善法!最后还要回向,把这一次的功德,回向将来希望达到的结果,就好像赚了钱把它存在银行里,希望将来派上什么用场一样。皈依了以后,应该怎么做怎么学?《广论》从理论上的了解到一步一步的实践,都有完整的指导,这里希望大家在《广论》上下一番功夫,好好学。

  不共皈依的特征

  皈依的仪式举行了,有参加的如法的,有参加的不如法的。这个有它非常殊胜的意义,具有这殊胜的意义的皈依我们称为“不共皈依”。不共皈依的内涵对大家来说,眼前的确不能很清楚的了解,但仍然必须建立基本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根据这个基本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加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皈依,以这个基础一直上去,到最后成佛都离不开皈依,《广论》里边整个告诉我们不同层次的皈依。

  现在我就简单的把不共皈依的特征说明一下。在印度,外道也有皈依,但是,他们皈依的对象和我们不同,我们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单就这一点来,就已经是不共外道的皈依了。我们所皈依的三宝非常殊胜,它是珍贵的、真实的;希罕的、难遇的。为什么说它珍贵、真实呢?因为世间共同的目标是离苦得乐,而唯有佛陀能指示出一条道路,使我们得到真正的离苦得乐。为什么说它希罕、难遇呢?因为佛之所以成佛,是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修证得到的,佛的出世更是难上加难,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就是告诉我们遇见佛法是非常难得、非常珍贵的。对佛门弟子来说,不能仅以不共于外道的这一点来认识我们所谓的“不共皈依”。

  那“不共”的内涵是什么?那么给大家说一下,我们先了解皈依的定义,根据《大毗婆娑论》上的说明:“皈依是救护的意思”,这个定义是大小乘共通的,我们为什么要去皈依呢?因为三宝能救护我们,救护我们究竟离苦得乐。

  其次,皈依的原因是什么呢?学了《广论》知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了解世间的苦。第二,相信三宝能救我们。第一个可再详细分为三层次,害怕三恶道的苦而皈依,那时所要学的内容是行十善业,这是下士的皈依。进一步,畏惧生死轮回的苦而皈依,那时所要学的内容是断苦之道,就是苦集灭道“道谛”的“道”,这是中士的皈依。这两种皈依对上士来说是共的,上士的皈依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苦,那时所应修学的内容是六度万行。我们虽然听见了皈依的道理,但是不一定愿意深入,了解了皈依的道理也不一定愿意深入,即使愿意去深入,也会有种种因缘障碍我们去实践,在这种情况之下皈依就出现了结缘式的皈依。现在大部分都是结缘式的皈依,那种心态是反正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现在,我们了解了佛法的特征,知道唯有佛法能使我们达到期望的目标,那我们绝不能希望停留在结缘这个阶段,而是希望一步一步地实践,最后得到“果”。既然是需要实际行持,那就和结缘不太一样了。下士、中士、上士到最后究竟的目标,这是共道,目前我们的行持是最下,但目标是最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我们的不共皈依并不是结个缘而已,要实际地依法行持。

  “不共皈依”和结缘式的皈依有什么差别?结缘式的皈依,在皈依以后,愿意做也好,不愿意做也好,随个人的喜好厌恶而定,假如今天有事那就不去学了,没事情了就跑来结个缘,这就是结缘式的皈依,修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共皈依绝不是这样子,因为真正要去实践的话,没事情固然要学,有事情也要学,不管任何情况,对三宝的心不动摇,一直要修学下去,都要照着佛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法去行持。能够这样的话,虽然不离开现实生活,仍然能够转染业、恶业变成善业、净业。这是“不共皈依”希望达到的情况,也是不共皈依的第一个特点。

  皈依有好几种不同,前面我们也反复说过了,或者说五种,或者说七种。有一种叫“翻邪三皈”,又叫“但三皈”,学了佛以后到寺院去受皈依就叫“翻邪三皈”。进一步要受戒,皈依以后要受戒,要从皈依上面得戒体,这种皈依和第一次的翻邪皈依不太一样。因此今天受不共皈依的同时,你要知道,第一次皈依和你受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做的不一样,你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等等,无论什么戒律也好要受戒的时候。比如说在家人受八关斋戒,皈依是化教所摄、用舍任缘,愿意可以照着搞,不愿意可以舍掉,虽没有太大的罪过,但有很大的损失;戒就不是如此了,受戒的功德很大,同样的,违戒的损害、犯戒的果报也很严重。所以皈依受戒以后必须认真地去实践,这是不共皈依的第二个特点。

  前面这两点还不是不共皈依的主要特点,我们真正要了解的是下面讲的第三点。我们一心一意皈投依止,因为佛的确有无比的加持威力。但是,如果我们不依法去做的话,佛的加持力不能进到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能得到。比如暖和的阳光照射下来,如果我们把它遮住,光线就射不进来。所以皈依以后一定要去实践,而且是依法实践、依法去修,因为正皈依是皈依法,这个法就是佛陀的指示、教诫,也唯有佛陀的指示教授、教诫,才是圆满的法。

  虽然正皈依是皈依法,但是依法去修行时,还必须要有很好的伴侣。我们每个人都受著四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有一群目标相同的人互相勉励,修行佛法更是不能少的,所以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我们所皈依的佛有无边无量的功德,包含身、语、意、业等功德,意又包括悲心、智慧。佛对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广论上说“善转教业”,最善巧转**来教化众生的人就是佛,他所教化我们的法,广论上说“断烦恼苦所缘为业”,这是我们一步一步要了解的。

  不共皈依既然不是结缘式的,而是希望能够成就佛道,那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积聚菩提的资粮。如何积聚菩提的资粮呢?下脚处就是如法行持,认识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烦恼,依照世尊告诉我们的正确方法,凭着这个法,眼前能够断掉烦恼,转染业、恶业为善、净业,将来可以离开惑业所感得的苦,这个苦分为两种,近的来说,断掉三有之苦;远的来说,解除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两种生死之苦。因此,我们要了解,“断烦恼苦所缘为业”的这个法,才是我们应该去缘的,缘着它,能够真实无误地让我们离苦得乐。

  但要达到这个结果,除了法本身的次第、数量正确无误之外,还得靠有修证的过来人指导,假如不具足后者的条件,不可能依着这个法去行持,为什么呢?因为或者无法了解法的真正内涵,或者虽然能够了解,但在行持的时候,遇见困难没有人来指导你帮忙你解决,或者在实践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其他的因缘而岔开时,没有人把你拉回来。所以如法行持时需要老师的指导。既然,老师是要指导我们去依法行持,那这位老师就必须具备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我们前面也说了善知识的德相了,但是还有最重要的道理要认识:

  一、博通五明。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世间的学问也要通达。为什么老师要博通五明呢?因为佛法所指的内涵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从日常生活的小地方,到天文地理,无不在佛法的范围之内。所以,好的老师需要具备博通五明的条件。印度称这种人叫“大班智达”。

  二、具足传承。这个传承是自佛陀传下来的,也就是师弟之间口口相传。完成口传以后,弟子还要把口传的内容了解得清清楚楚。传的过程当中,有加持的力量。现在一般人念咒,用的是同样的经本,但是南腔北调各念各的,就是欠缺传承的缘故。譬如:“南无”两个字,不念“nan wu”,而是念“na mo”,就是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所念的音,而且内涵所讲的是什么,也要代代传延下来。

  面对面口传都很容易发生错误,更何况口口相传下来。佛在世时,说了一个偈,佛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知。”佛圆寂不久有位小沙弥就把它念成:“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见了知。”阿难尊者听了以后,就问小沙弥:“你在念什么?”小沙弥再念一次,还是把“生灭法”念成“水老鹤”,阿难尊者再问:“谁告诉你的?”小沙弥说:“老师告诉我的。”阿难尊者说:“你念错了。”小沙弥问:“那应该怎么念呢?”阿难尊者说:“不见生灭法。”小沙弥听了,就改念“不见生灭法”,被他老师听见了,老师就问:“我告诉你念‘水老鹤’,你怎么念‘生灭法’呢?”小沙弥说:“阿难告诉我的。”老师说:“阿难老了,他不知道。”既然师父说的,小沙弥当然听师父的了,于是又念回原来的“水老鹤”上了。小沙弥毕竟是小孩子,精力很充沛,就到处边走边念,又被阿难尊者听见了,尊者问小沙弥:“我不是教你念‘生灭法’吗?你怎么又念成水老鹤?”小沙弥回答:“我师父说是‘水老鹤’,师父说你老了,不知道。”尊者听了很难过。他是个罗汉,于是入定一观,一看,没人能改正,他想:“我留在世间没用了。”阿难尊者因为这样的因缘而入灭了。所以口传的确不容易啊!

  佛传下来的传承,理论要搞清楚都那么难,何况还要实际上亲自去修行!但通过理论去修行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师传下来的方法,不但要听得懂,而且还要知道修法的内涵。也许自己没有修证,但是,再传下去给弟子,够量的弟子听见了,照著去学去修,也可以得到结果。

  我们所学的是从佛传下来,具足三个特点,第一,内容圆满无缺。第二,修行的次第丝毫无误。第三,老师是师师相传的。佛相传下来有两个车轨,在我们的传承当中,最重要的是阿底峡尊者、宗大师以及目前护持的法王。圆满教法传承的因缘,这里说一下。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始自东汉时期,到唐朝达到顶盛,后来又慢慢地衰退。唐末宋初,印度出现了一位大师,那就是阿底峡尊者,尊者把教法的传承,从佛亲口教下来的法,经过弥勒菩萨传方便、文殊菩萨传智能的两大车轨统摄起来。后来阿底峡尊者被迎请到西藏振兴教法。尊者圆寂后,又经过三百年,宗喀巴大师出生,时间是在明朝初年,离现在五百多年了,从他圆寂那一年算起,一四一九年到今天五百多年。宗大师把西藏的正法振兴了几十年,并且延续了五百年之久,五百年后的今天,慢慢的衰退。最近几年,最重要的就是法王护持著教法,一切的高僧大德在不断地弘扬讲说,但是陆陆续续地讲《广论》的善知识年纪大了,离开世间了,这是令我们悲哀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这个听闻的机缘啊,还有如宗大师一样救世的悲心,一切善知识就是以这样的悲心来护持圆满的教法,来护持所有众生的。所以宗大师的教法,能够生成这样的效应而继续延续下来。我们在这个末法时代的今天,能够遇见这样圆满的教法,而这个教法是历代传承师长护持的,为了我们来护持,我们怎么可以不好好的努力地努力修呢?怎么可以听了讲了不去做?最好的努力方法就是如法行持啊。

  所以,更深一层的意义来看,不共皈依,就是跟著宗大师,宗大师代表著佛的智能。应着众生的各种根性,文殊菩萨应各种身,在世间当中,以宗大师的示现身最为究意圆满。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因缘,多生的善根福德,不会感得宗喀巴大师的圆满教法,你听不到《广论》。这条路不是一生、两生可以走出结果来的,一定要透过多生累劫的努力,文殊菩萨也经过多生累世,才示现了宗大师来摄受我们。

  了解不共皈依的特点后,大家要以更至诚恳切的心来忏悔、皈依,发愿生生世世修学圆满的教法,弘扬圆满的教法。皈依以后,最重要的是努力积累正确的“因”,“因”种对了,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圆满的果出现!

  这一点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要认认真真、清楚地弄明白、认识到位,这样学习《广论》才会有兴趣,才能学到底,才能踏实,才能把这个教法圆满无误地学下去。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章,通过这个皈依三宝,对三宝生恭敬,哪些是该皈依的,哪些是不共皈依,皈依以后应该做哪些?各别学处和共同学处,一一地都要了解。共同学处我们前面只是说了个纲,没从原文上细节地说,但是各别学处已经学完了。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结束后师父开示:有些人就说了:讲的时间长了、听的多了,一点堪能心没有啊!师父讲都不嫌累呢,你听都听不耐烦了,那你是为自己修行解脱啊。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在这听法的时间一个多钟头,你都坚持不了,那么多时间除了吃喝拉撒睡,善业恶业不断造啊!这一点法都坚持不了,都生逆反心理,听不懂了,不愿意学了,或者说听时间长了,没有意乐心了,这都是我们的习气啊,一定要改,希望大家认真反复去做,这才对!这是很重要的!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84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82讲
 菩提道次第科颂作业
 法空恩师讲《广论》3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7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