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97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6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有这么殊胜的因缘、这么殊胜的道场,一起来学修三世诸佛成就的康庄大道,首先端正我们的思想,我们是为了解脱生死而学法,学习佛法是为了成就佛道利益众生,这些在我们的修行当中是至关重要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依止善知识这一章到共下士道的皈依三宝总结部分,我们已经反复宣说和强调过了,今天我们还是接着往下说。前面我们谈了很多,主要围绕着皈依法的基本知识,今天我们谈一下皈依现实的三宝。那么现实的三宝是什么呢?我们来认识一下:

  二、皈依现实三宝

  上面介绍了三宝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及作用。但有些人会这样想,皈依三宝,功德无量,这是可信的。但我们肉眼凡胎,既看不到佛,也看不到罗汉、菩萨(圣僧),真法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无漏智慧和道行境界,我们又无法接触,如何皈依三宝呢?这是一个皈依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一节就准备解答这个问题。

  佛的智慧遍及一切事物,是无所不在的,凡佛的智慧所到之处,便有佛光、佛声、佛身、佛能等。如前所述,佛菩萨的度众化身也是无处不在的,但肉眼凡胎无法辨认,有人把一些练功的幻觉或自然界的幻像当作佛菩萨显灵,这类现象是真是假,很难确定。从佛法理论上讲,这类虚幻现象不足信。见佛菩萨,未必是真的佛菩萨,一般魔障现象比较多。见真佛是无漏智慧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这个悟境,因此也难见到真佛。佛陀释迦牟尼也曾亲自对弟子说:“佛不在世时,法就是佛,从法中求佛。”并不曾说“虚幻中见佛”,“光中见佛”。通俗地讲,“真佛”是指“佛性”,即佛的清净智慧和无相慈悲等功德。这些佛性佛德,具体体现在人身上,作为人的品德、智慧、能力、行为活动而在利乐众生的事业中发挥作用时才有实在的意义,否则,佛和佛法仍然是个空洞、抽象的概念。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自身具有慈悲和智慧等真法。而自身未获得三宝前,就要依靠外三宝。但佛祖示寂已有二千多年了,报身凡人见不到,化身凡夫俗子、肉眼凡胎辨不清楚,自性和智慧法身如果离开两种色身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起不了度化众生的实际作用,向谁皈依?向谁求法呢?这个问题,佛陀在世的时候有的弟子已经想到了。

  一次,佛在南印度的一座高山上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见成就的菩萨,就想:“现在有佛陀说法,佛陀示现涅槃圆寂以后,将来没有人说法了,怎么办呢?”佛得知他的想法之后,便对见成就说:“将来我应化教师之身,住世从教。”《喜金刚续二辨》中说:“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生现凡夫体。”“将来末法时,我以凡童等,化现种种身。”这里说得很清楚,具足三十二相的佛身虽然不在,但佛菩萨的度众应化身不能说没有。即使是亲眼见到佛,无非是给你讲真理、给你开示、拨开迷雾拨云见日,成佛还是要靠自己。并不是逢到佛,就能立刻变成佛了。就在释迦牟尼的身旁也有受不到佛的教益而自行堕落的人,如佛的堂兄提婆达多处处都和佛作对,最终遭到恶报。善星比丘在佛的身边很长时间,看到佛的身上有五尺的光环,别的也没什么神奇的地方。便舍弃佛而离去。对充满邪见、福慧浅薄的末世众生,虽然佛陀亲自到眼前,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佛从法中生,佛是无相的,佛是什么样子,也只有学法才能知道。即使是佛亲自光临,也只能充当教师的角色。在没有佛陀的时代,真正起到佛陀的作用是授戒、传法的上师。

  有的人也许会说:佛不在世了,以法为师。为什么不把佛法当做佛来看待呢?这个话是对的,但却忘记了重要的一点,佛法的“法”指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还有释迦牟尼佛一脉相传、从未间断思想品德和作风,即活的法脉法流。这类法脉必须要有师长、传承,靠佛经文字资料是永远得不到的。即使是佛经,对每个字、每个词如何解释也都有师法的传承。所以说寺庙、佛像和佛经的存在并不能证明佛法的存在,因为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种活的思想品德和活的智慧。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就说明对佛法的了解甚浅。现在有些讲皈依法的法师说,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这个话说的相当可笑,未成佛前的自性,像垃圾堆里的生锈的破铜烂铁一样,对这种受染污的自性,无始劫以来的因皈依而受的苦还嫌不够吗?为成佛之前,这种虚妄的自性,不皈依也离不开你,成佛之后,自性变清了。但既然成佛又何必皈依呢?有的人还说什么:皈依不是为了学习释迦牟尼。这是非常错误的说法,皈依就是以佛陀为榜样,怎么能说不学释迦牟尼呢?这种说法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皈依法的原则了,这样的皈依法不是佛教的皈依法。

  佛在世时,皈依佛就是听从佛的教导,以佛为榜样,学习做人。佛不在世时就是以师为佛,听从教导,学习做人。法固然重要,但无师,法从何而知?因此佛经中说:“没有师父之前,连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师才知佛与佛法,才能分辨是非善恶。因此,师恩大于佛恩。虽然你遇到佛,也不过如此,不可能一见佛面,就像有些气功师说的那样能“立地成佛”。佛陀曾亲自说过:“佛无法用水洗掉人的罪业,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只是指明正确的道路。”上师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样。一般人在见不到佛面、听不到佛的教导情况下,上师替佛传授了佛法,起到了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师的恩大于佛恩。佛的事业就是说法度化众生,上师也照样说法度众,因此说,上师是自己的现实的佛。何况佛还亲自说过:“后世我将化师身,为利众生现凡体。”虽然无法证明自己的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但也无法证明他不是佛的化身。有人的认为佛就是经书中描写的那样金光闪闪,云里来雾里去,十分的神奇,实际,现世生活中,度化的佛并不是那样:教化人就有人的特点,度化动物就象个动物。不然怎么和他们相处?佛本身虽然没有缺点,但为了教化人,就要象个人,象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何况人的优点、缺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优点有的人反而认为是缺点,有些缺点有的人反而认为是优点,你想想,难道不是吗?比如,像佛教的慈悲呀,有些人认为是愚蠢;杀人放火有些人反而认为合理合法。佛是真、善、美的象征,他是最善良慈悲的,但是自古以来骂佛、反对佛的人也很多,难道还有什么是非标准呢?人的认识和品德处于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佛出世,在世间,人也未必认得出是佛。

  藏传佛教无论显宗、密宗都非常重视上师的作用,不是说一提起上师,人们就认为是密法里头的,密宗里面才重视上师,那就错了,实际上,显宗也重视上师的作用。这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的,而有无数佛经的理论根据。所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都将亲近善知识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说“亲师是道之本”,是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功德的根源,密宗还认为,上师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轻上师的修持等于“从沙中榨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养千万个佛的功德,不如供养一个自己传法上师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师当作凡夫看待的人,只能得到凡夫一样的加持;当作真佛看待的人,就会得到像佛一样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对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念,虽真佛在眼前,也许看到的只是一条死狗,如无著见弥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诚的信心,狗牙也会发出佛光,如一个老太婆把狗牙当作佛牙供奉的故事。

  由于这种理由,藏传佛教把上师当作现实的佛、引渡自己的佛的化身,是佛法僧融为一体的无上珍宝。观音菩萨头顶阿弥陀佛,就是观音菩萨的老师,他最尊重、最恭敬的老师,所以说你看,观音菩萨的脑袋上就顶着阿弥陀佛,这是尊敬师长的象征,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师,这个现实的佛放在一边,亲近一种看不见的佛,象住在金山旁边,向别人进行乞讨一样愚蠢。如果说密法有什么修持诀窍的话,首屈一指的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亲近上师法。如果这个法门修得好,别的法就会不修自得;如果说这个法门修不好,修别的法就像碱地播种,徒劳无益。藏传佛教皈依经文第一句就是:“皈依上师”。有的人不懂这个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皈依、四宝,我们汉传佛教是三皈依,实际上,藏传佛教没有四宝的说法,只是把上师看作现实三宝,当作三宝的总代表罢了,所以说要有明确的认识。不要一谈起来就有偏见,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二点,皈依现实三宝。

  那么下面在谈谈第三点:

  三、皈依法观修要义

  不是皈了依,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了,还要修观修皈依的这个法,那么怎么样观修呢?我们简单的说一下,观修皈依法要按照菩提道次第的原则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观修仪轨来进行,这里准备介绍比较简单、容易修的内容,将来在实修班里会细细地引导另外一种。

  首先,在修皈依法之前,必须寻找德才兼备,可敬可信的上师,请求传授皈依法,佛经中指出:“听从上师的教诲,严格依教奉行,是对上师最高的供养。”如教修行,就是必须严格按照师父传的教导,规范行为,坚持修行,你如果在行为上懒懒散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没有一点规矩,那还怎么修行?所以说,首先要在善知识的教导下,规范自己的身语意、自己的行为,而且坚持修行,不能懒惰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不行,皈依是一种前途和信仰的抉择,重在信念,德行的修养,不在修持的形式上,如果思想行为符合皈依的原则,虽然不念一句皈依颂,也是受佛欢迎的贤善之士的弟子;如果说心不皈依,虽然念经拜佛,也是自欺欺佛,不会有成就的。念经的“念”本来是忆念的“念”,是“念念不忘诸佛教诲”的意思。什么叫念呢?为什么要念经呀,念念不忘,这个念字就是这个意思,不忘诸佛教诲的意思,可是现在就变成念诵经典的念了,皈依也就成了口头上的皈依和形式上的皈依了,这一类的皈依弟子是实在可怜。

  为了初学之人,历代的大师规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修持方法和仪轨。初学之人,按仪轨诵读观想有很多好处。

  在修持之前必须做以下的准备工作:

  1.选择一个比较清净幽雅、不受声色和外界干扰的环境,为了身静、语静、意静的“身语意三静”创造条件。
  2.洒水清扫环境,保持环境的整齐清洁。有人一天到晚忙于念经,对于环境上一点也不注意,有的人一起来被子也不叠,牙也不刷,赶快就去念经,赶快就去烧香,弄的佛堂不像佛堂,灰沉沉,到处弄的乱七八糟不像样子,这都是不行的。
  3.陈设经过开光的观修佛像和经典。(就是要摆一些经过开光、装藏的像和经典)。观修时陈设的佛像不宜多而杂,以免分散注意力。如观修皈依法,只有一尊释迦牟尼像就可以了。若有专门的“皈依法观修诸佛图”比如皈依境了,那就更便于观修,当然更好。
  4.在佛像前供桌上要摆设力所能及的清净供品。常规供品是净水、鲜花、熏香、灯烛、香水、糖果、点心、乐器等,就是我们说的八供。供品必须做到清洁卫生,不准吹上口中气,用嘴吹上面的灰尘,上供品前,必须洗手、熏香。供品陈设也要做到整齐、美观。如果没有别的供品,一杯清水、一柱香、一束鲜花也可以。供品的作用是引起联想和忆念的无量供养。
  5.端坐在清凉舒适的坐垫上,按毗卢佛的七法静坐更好,但也不是绝对的要求,可按自己身体情况决定。

  毗卢佛的七法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在简单的重复一下:

  毗卢七法是:(1)两足盘坐(双盘或单盘都可以);(2)手结定印,即双手平放在脐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二拇指顶在一起;(3)端坐、脊椎伸直;(4)颈部微俯,使颈椎伸直;(5)双肩放松,向两边张开;(6)双目视线落在鼻尖,目半开,闭目容易产生昏沉,如果你心散乱就把眼睛闭上,如果磕睡多就把眼睛稍睁开;(7)舌尖抵上颚。
  呼吸要求自然,贵在深、细、匀、长。

  正式观想皈依境:

  观想在自己的正前方虚空中,自己的恩师以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形象,金光闪闪地端坐在雄狮宝座的莲台上,身穿三衣,左手托钵,右手搭在右膝上作压地印。本师释迦牟尼佛左边放着三藏法典,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周围,一圈圈从里到外面向自己坐着密集金刚、大怖畏金刚、胜金刚乐、时轮金刚、观音菩萨、金刚菩萨手、度母等本尊和贤劫千佛、菩萨、缘觉、阿罗汉、勇士、空行护法等无数菩萨众。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上空三朵彩云,正中一朵彩云上端坐着以执金刚为首的阿底峡、宗喀巴等修持加被传承系诸上师,右边彩云上坐着以弥勒菩萨为首的无著、世亲、解脱军等广行般若传承系诸上师,左边彩云上坐着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首的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深见般若传承系诸上师。自己的左右坐着今生的父母,后面一排坐着自己的亲人和仇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无始劫以来养育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前面是自己的怨敌和损害自己的魔障为首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这些众生人山人海,一望无际,想象自己带领父母众生,诚心诚意的庄重的宣读誓词似的默诵下面的皈依词:

  我和遍布虚空世界的一切诸有情,从现在起直至解脱成佛之日,永不变心,一心一意,向十方三世一切如来身语意功德作用身、八万四千法之法源圣僧之总持上师皈依,向具足四身的佛陀皈依,向道灭二谛真法皈依,向具足断悟功德的圣僧皈依,向四续部一切本尊皈依,向勇士、空行和具足慧眼的一切护法皈依。

  也可以诵读如下简略皈依辞:
  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反复诵读3遍、21遍或者108遍,或规定的数字,诵读时要一心不乱,词语和思想密切合一。)

  诵读皈依词时意想,本师释迦牟尼以及上师、本尊、佛陀、菩萨、缘觉、罗汉、勇士、空行、护法等的心部发出一束束彩光,光中夹杂着甘露照射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众生,冲洗着大家无始以来的一切烦恼和身、语、意种种罪业及业报疾病、痛苦、业障,特别是因无知而不敬三宝、背弃三宝、毁佛谤法等因三宝所造种种恶业,统统被佛光和甘露照射冲洗得干干净净,被照射、冲洗后身体变得透明放光,健康快乐。

  然后以七支法积集福德、消业。诵读观想程序如下:

  1.礼敬支--意想自身化为千万身,和众生一起,身语意一致向三宝进行五体投地的顶礼膜拜,诵读和念想:向恩师顶礼,向诸佛顶礼,向胜法顶礼,向圣僧顶礼。
  2.供养支--意想净水、鲜花、香烛、糖果、点心、音乐等实有和意念变化观想出来的人天供品,奉献给恩师三宝,诵读和忆念:净水鲜花香明灯,美食糖果仙乐奏鸣,自身善业共财富,奉献上师佛法僧。
  3.忏悔支--读诵时要想:无数世来因无明,所造恶业深如大海,悔恨痛绝深忏悔,请求三宝迅速消除自己的罪障。
  4.随喜支--诵读意想:十方一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圣众,一切众生之善业,真心随喜愿相随。
  5.请转**支--诵读意想:祈求诸佛布慈云,常降法雨度众生。
  6.祈请住世支--诵读意想:请发慈悲常住世,直至众生尽脱苦。
  7.回向支--诵读意想:三世一切善行为,为众成佛均回向。
  (以上每支观诵不少于3遍。)

  修以上七支法时,观想诸佛喜悦,接受请求,大发慈悲,又一次发出夹杂着甘露的一束束彩光,给自己和六道众生增长福慧、消除罪障。

  然后发菩提心诵读观想如下:

  皈依佛法僧,誓发大宝心;愿将有情众,度到菩提境。
  (诵读意想3~7遍)
  观想本师与佛菩萨放光进行加持,使自己的大慈大悲心得到增长和巩固,利众菩提愿心和行心获得助缘,完全得以实现。然后就修四无量心,就是我们每天讲经、听法诵的:愿一切众生获得乐与乐因,愿一切众生摆脱苦与苦因,愿一切众生具足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获得无碍的平等之心,观想三遍。观想四无量心的时候,意念要想:诸佛菩萨发出无量的光和甘露,直到众生如愿,离苦得乐了,实现平等了,最后观想:前方福田皈依境,诸佛菩萨从边缘向中心收缩,全部进入本师释迦牟尼佛佛体内,佛祖化为一道金光,从自己的双眉中间印堂穴进入自己的心中,永得加持。以上皈依修持法,是菩提道次第里面的心传密法,以上皈依法如法修持,会产生很大的加持力,对修止观将起到强有力的助缘的作用,希望重视这绝妙的皈依心法。

  愿三宝的光普照大地,无明黑夜永远消失,愿无量众生心灵得救,消除此岸和彼岸的界限,众生都能离苦得乐,愿所有的众生都得到这种加持力量。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谈三宝功德之处的真实内涵,希望大家深刻的认识。

  那么我们就总结完了,现在根据思考题把这些内容告一段落。

  现在我们就根据思考题总结一下。

  32.苦趣怖畏,能善救护,当以何者为归依?
  原文: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
  讲解:自己对恶趣生怖畏的时候,深信三宝有能力从苦难当中救护。三宝有这种加持和力量, 要能够深信不疑。要想到众生的苦,要从生死中解脱,首先就要忆念恶趣的苦求救护,由于怖畏三恶趣的苦,深信三宝有从恶趣中救拔我们的能力。

  33.归依总为二事,何等为二?
  原文: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
  讲解:因为两件事情而皈依,第一是对恶趣苦生起怖畏心;第二是深信三宝有拔苦的能力。

  34.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何处?
  原文: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
  讲解:如果一个人,是有能力辨别是非的人,按道理应该皈依佛,因为他是无欺诳之皈依处,还有与此相应的法和僧宝。

  35.应归之相分几?何等是耶?
  原文:应归之相分四,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讲解:应当皈依的对象分四,第一个就是他自己一定是先调伏,自己得到并安住在善法之中,再没有任何怖畏的圣位了,如果没有得到这个程度,自己还倒在地上呢,怎么能从一切怖畏中救护别人呢?第二个,对一切种姓,他能够懂得应机度化,善巧方便,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就算皈依他,他不知道如何救你;第三个,要有大悲心,这一点要是不具备,虽然皈依他,他不救护你;第四,以一切财物供养,他不以为喜,只有如法修行作为供养,才是他欢喜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一定先顾及恩惠的,不能一起摄受。

  36.能救自有几因?何等是耶?
  原文: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
  讲解:救护我们当中有两个因,内和外。外面的这个因,一点也不能缺少,佛已经成佛了,然而内支,我们内心没有真实的信心把佛作为真正的皈依,所以在苦恼当中。

  37.愚夫受苦,由何?
  原文:《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讲解:《赞应赞》中说:“佛自己说,我是你们没有依怙者的助伴,因为大悲心而摄持一切众生。佛具足大悲心,悲愍地怜悯我们,并且勤于此而无懈怠,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与佛相比,佛是一切有情的依怙。这才是最殊胜应该亲近的,因为我们不求这样圆满的世尊作为皈依,所以我们沉沦在生死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受持无论任何一个法,哪怕(我们根基)再差,能如法去做,都能得到利益。能够利他种种法,除了佛没有别人知道。来自外部之因,佛已经成办了,然而由内因不全,愚痴而受苦。

  38.佛功德有几?一一述之。
  有四:(1)、身功德;(2)、语功德;(3)、意功德;(4)、事业功德。
  (1)、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脚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
  (2)、语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每个人与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提出来不同的问题,佛都能以一句话回答,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
  (3)、意功德
  有智慧的功德、慈悲的功德二种。智德者于一切所知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悉能了知,无碍而转。悲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则无自在。能仁为大悲系缚,亦无自在。若见众生有苦恼者,大悲无间相续而生。
  (4)、事业功德
  以身语意业无间而饶益一切有情,此亦就所化方面堪引度者,能仁无不令其得乐离苦,凡所应作,决定为之。

  39.如何是念佛道理?
  原文: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讲解:此是概略地说念佛的道理,如果我们由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去忆念观察这个道理,那么净信心也就会越启发增长,能不断地忆念思维念佛的道理,那么清净的信心的势力就会猛利地恒常继续下去,其他的法宝和僧宝也是这个道理。

  40.云何能使心随修转?
  原文: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
  讲解:观察修,都是分别,那么修行的时候,应该把它舍掉,这样积聚资粮和净治罪障的最佳方便就被遮止了。所以得到暇满的人身要修行,应该了知就变成一个最大的障碍。对这个道理能如理如法常时的修持,那么修多少,心就随转多少。

  41.法功德云何?
  法功德者,因敬佛之因相。此具有无边功德之佛者,从教证之法,灭道之谛,断除过失,修行功德,由修及现证而出生也。

  42.僧功德云何?
  主要者,是诸圣补特伽罗,彼亦由念法功德而生,应于彼如理修习门中为忆念,是《摄正法经》义。

  43.云何由知差别而归依?
  原文: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
  讲解:就如同《摄分》中说的:由了知佛法僧三宝之间的互相差别而正归依。

  44.云何相差别?
  原文:相差别者,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讲解:三宝的差别、不同的地方,现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是佛,所证的果就是法,证了果以后,把这个法照着去做的人就是僧。这是相的差别。

  45.云何业差别?
  原文: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讲解:事业的差别,如其次第,佛是善巧的转**,教化一切有情业,所缘之法能够断除烦恼、苦根,勇猛精进增长白净之业,这是僧。

  46.云何信解差别?
  原文: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讲解:我们修学的时候如何信呢?如何解呢?如其次第,对于佛,我们应该树立亲近承事的信解;对于法,我们应该树立希求证得的信解;对于僧,应该树立是我们所依靠的修行助伴,那就是僧团,这样的信解。

  47.云何修行差别?
  原文: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修行的差别,如其次第,对佛是修供养承事,如理行持与法相应,要有共受财法助伴就是僧。

  48.云何生福差别?
  原文: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讲解:生福报有什么差别呢?对于佛和僧是依有情而生的功德,法是依法生的功德。佛和僧是依有情,佛只有一个,而僧指的就是众多的有情,因为四人成众。

  49.云何自誓受归依?
  原文: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讲解:由于自己誓愿而受皈依,自誓皈依佛为我们的老师,皈依般涅槃是正修法,皈依僧是我们修行的助伴,这样去正受皈依,在《戒经》上说的很详细: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

  50.云何不言余而归依?
  原文: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讲解:皈依了三宝以后,不再皈依其他了,由于了知了佛法僧和外道大师,他们所讲的法和随修的人,两者之间的差别,一个是殊胜的,一个是下劣的,只有三宝才是我们正的皈依之处,而不再皈依外道等所有的与此相违的老师。

  51.既归依已,所学次第依摄分出有几?
  原文:依摄分中出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亲近善士,法随法行。第二四聚中,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52.既归依已,所学次第依教授中出有几?
  原文:依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二、共学。

  53.何谓别学?别学有几?
  原文: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
  讲解:如《涅槃经》说了:“如果以诚心皈依三宝,这个人即成就正净信,称为近事(就是每一天每一天都接近涅槃、成就),自皈依佛,就不应该皈依其余的天神等。皈依正法,就不应该损害有情;自皈依僧,就不应该同外道共住。
  别学有二:一、遮止应学;二、修行应学。

  54.何谓共学?共学有几?
  原文:共学分六,初者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
  第二、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

  讲解:共学就是不分佛法僧,应该共同的。第一、思念三宝的功德,不断皈依。
  第二、思念三宝无比的恩德而恒勤供养,吃喝之前应当先行供养。
  第三、思念三宝大悲的缘故,推己及人,使一切有情也安立于正皈依处,解决苦恼。
  第四、皈依了三宝以后,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都应该供养三宝、禀告三宝,祈求三宝加持,而不再采用世间的其他种种方法。
  第五、了知胜利,要昼三夜三,精勤修持皈依。
  第六、皈依了三宝以后,下至开玩笑,甚至遇到命难――舍命的因缘,都应该努力守护皈依,决不舍弃。

  55.三宝胜利有几?依摄分说。
  依摄分所获胜利有八:
  1、获广大福;2、获大欢喜;3、获三摩地;4、获大清净;5、具大守护;6、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7、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8、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

  56.三宝胜利有几?依教授说。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四积广大福;五不堕恶趣;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八速能成佛者。

  57.亏损及弃舍归依之说有几?宗大师如何抉择?
  依据宗喀巴大师的规律,依对共学处,犯了遇命的难不离皈依这一点,即失;非正法而认为正法,也是相同的。遇命难舍皈依,是为失皈依的正因。比如说虽没有舍皈依,而对三宝认识不坚决,也舍弃了皈依。属于退皈依的因,而不属于失皈依。

  58.云何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惟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所以皈依是进入佛教的门,如果皈依不是嘴巴上讲一讲,而是内心真实地皈依,那么这个皈依则具有最殊胜的力量,内外的障缘不容易危害,功德容易生起又难以退失,而且还会加倍增长。因此象前面所说的,由了知三界的苦而生怖畏并且忆念三宝的功德等等,而受持皈依,努力地守护皈依的学处而不违,这才是皈依的最主要的内涵。

  59.於恶趣怖救拔归处是为三宝,然正归依是何?
  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


  要把三宝作为脱离恶趣救拔皈依的学处,正受皈依,发大乘心,如法地去行持,这就是所有皈依部分的思考题,我们按原文讲完了。我们对皈依三宝这一章已经讲了很多日子了,希望大家将这一章深刻地反复对照一下,改变一下思想,使我们对世间的、恶趣的苦生怖畏,如法行持,去念念对三宝生敬,不生退转之心,如教行持,这样作为我们解脱的目标。三宝是依靠,离开三宝的护佑和加持,是永远脱不了恶趣的,我们用了这么长时间,将皈依三宝这一章讲完了,也总结完了,思考题也说完了。希望大家对这一章能重视和认识,从这之中串联起前面所讲的,能够深信、了解、行持,作一个如理如法、合格的佛门弟子,作一个真实的皈依弟子,信奉三宝的教徒,坚固道心,如法修行,作为解脱的准绳和地基。皈依三宝这一章就讲完了总结完了,这一章讲了有半个多月,有好多人不在乎这个:“只要我念经、行善、心好就可以了。”他不能认识这一章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也是希望大家重视,能更好地去完善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去行持、修行皈依法,了解这么多了,应该努力去做,这是最重要的。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回向……)
  寒冬、界恒恭敬整理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8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5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11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9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8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6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狮子示威[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佛教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周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活在当下[栏目:邹相美文]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二)方便与智慧不可偏颇[栏目:圣者言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九一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集]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智慧的能量 第六章 为众生受苦 自他相换[栏目:智慧的能量]
 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因为无我,所以无畏[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知足是财富[栏目:传喜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