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70

小事一桩,何必生气

佛教把贪、嗔、痴名为三毒,三毒于人乃致命的三害。

此中,嗔,就是指动不动生气、愤怒。

生气乃至愤怒,是很有害身心健康与灵性修炼的,也无益于工作、学习与生活。

我们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谓“火烧功德林”,此火指的就是嗔火。

佛教以“慈悲”“空”“忍”等法门治嗔。慈悲心广大,便不会生气。认识到荣辱等的空性、人事的空性、宇宙的空性,便不会生气。这“慈悲”“空”的方法是自觉的。能忍便能耐,便自安,也不会生气。而“忍”法是被动的。有人爱美,你告诉她生气会变丑,她便不生气了,但她不是真不生气,而是不敢生气,忍着来的,这种不生气法,虽非上策,但至少也非下策。

很多时候,人的生气,非为大事,而是为芝麻小事,或为一句损人的话,或为一下无意中的相碰,或为几元钱。而生气的结果,却是互相打架、杀人,甚至战争。想想这些,实在不值得。有人会说,那是为了尊严、为了工作,或为了什么。其实,不见的。尊严、工作无须也无法用生气去捍卫与保障,不生气难道就不能捍卫尊严保障工作了吗?

清代学士张殿英在京为官,有一天,收到一封家书,诉说邻居把院墙向他家方向扩张了三尺,双方争议,相持不下,请张学士作主。张殿英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宋代有个法演和尚,奉命掌管磨坊,一切收入,统统上交寺院,有人对此不满,就到方丈和尚处诬告法演整天饮酒食肉,把公家的钱花光了。法演知道后,也不生气,就真的买肉沽酒,故意悬挂于院内的显眼处。一天,方丈和尚忍不住了,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争辩。方丈生气了,要他走人。他平和地说:好,待我把帐结清。不日,他向方丈辞行时,向寺院奉上磨坊的收入30万贯,一分不少。方丈这时醒悟,法演是受小人陷害,便予挽留,命为首座和尚。

佛教把爱生气的人,比作阿修罗。阿修罗的暴怒与难于自我克制在佛教中是有名的。谁愿作阿修罗呢?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教信仰的源泉
下一篇:语言的巨人不如行动的矮子
 夜读禅诗
 名僧 高僧 圣僧
 人生与工作时间何其短
 人各有其用
 生生死死为哪般
 恩则孝养父母
 让生命,活的像个生命
 伽蓝菩萨的昨天与今天
 每日三问
 宗教:社会价值观的评判标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怕老是没用的(索达吉堪布)[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请问是否指我们何时往生都有定数?[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金刚经说什么?[栏目:张尚德教授]
 学佛次第入门 第二章 佛教缘起及历史 第六节 完备的体系与组织 —— 构成佛教的三要素简表[栏目:宽见法师]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4梦幻中有02[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九八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二[栏目: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一一八一)[栏目:杂阿含经]
 23、在于果利他断诤中,寂天菩萨说“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意思是佛陀..[栏目: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对中观之点滴认识(仁慈)[栏目:中观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