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佛友!上课了!
请大家一样,以“如实复打”的方式来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八讲
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七讲中,我们简介说明了“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二层的现象及道理。
现在,我接着分析说明。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释经】以此缘故,当我们能在令“苦厄空掉”之中,来发展一切时。这时,再也没有色蕴的苦。再也没有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相关的苦厄了。
【说明】
为什么当我们能在“空掉苦厄”之中来发展一切,则再也没有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等相关的苦厄了呢?
众佛友!
那是因为当我们平时在发展任一样事物时,能注意四个重点来发展,所以就自然有这些效果。
也就是指在发展“色蕴”时,也注意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发展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时,也是如此都要注意做到“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而有关“色不异空”等等的解释在之前我已经说明过了,请大家如果不了解,则到http://www.hx1965.org/xj.htm 去参考!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
【释经】再也没有眼根所引发的苦厄了,再也没有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所引发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五蕴,是属于对“有为法”中的“诸法”的一种分类方式。
六根,也是属于对“有为法”中的“诸法”的另一种分类方式。
在比对上,有人将“眼根、耳根、鼻根、身根、身根”归纳于“色蕴”的范围。而将“意根”归纳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范围。
但是,如果依《首楞严经》中佛陀自己的解释来看,“六根”本身,全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透过六根而起的种种作用中”才分出“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来的。
首先,我引《首楞严经》的经文来说明“六根”本身,都是属于“色蕴”的范围。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众佛友!
从《首楞严经》的经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六根”的根元,都是“四大”。
又我们也知道“四大”是属于“色蕴”的范围。
因此,我们就知道,有人将“意根”归为“受、想、行、识蕴”的范筹,是不合佛意的。
因为如果用成白话来说明:
一、眼根,就是眼球及视觉神经。
二、耳根:就是外耳、内耳、听觉神经。
三、鼻根:就是鼻子、嗅觉神经。
四、舌根:就是舌头及味觉神经。
五、身根:就是身体及触觉神经。
六、意根:就是脑及脑神经。
从这儿,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六根”其实就是指“色蕴”中的“内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所以“六根”是属于“色蕴”的范筹。而非“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范筹。
因此,对《心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来说。
《心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其实是在解释“无色”而已。
【经文】无色声香味触法。
【释经】也再也不会因为色尘而引发任何的苦厄了,也再也不会因为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而引发任何的苦厄了!
【说明】
众佛友!
之前我们己经说明过“六根”其实都是属于“色蕴”的范畴。
而这“六尘”呢?是不是也是属于“色蕴”的范畴呢?
答案是:对!“六尘”也是“色蕴”的范畴。
问:如何得知“六尘”也是属于“色蕴”的范畴呢?
答:还是刚刚所引用《首楞严经》的那段经文。
请您们再看一次就知道了。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乃至)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众佛友!请您们看看!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
从经文中,我们就知道“六根”,是由“六精”映“六尘”,而结成“六根”的。
而又这“六根”的根元都是“四大”。可见,“六尘”都是“四大”。
众佛友!
四大,就是指“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及其组合而成的种种。
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六根”:“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触觉器官)及意根(知觉器官)”都是属于我们的肉身的种种,所以都是固体(地大)、液体(水大)、能量(火大)、气体(风大)”四大所组合。
又“六尘”呢?其中“色尘”本身,被我们的“见精”所映,而结“色尘”为“眼根”的。 这用白话来说是:
我们的真心,本具六种妙精明性(见精、听精、嗅精、尝精、觉精、知精)。
又我们的真心,本来如大圆镜,能映一切万法。
当我们的“见精”映“色尘”之时,如果误将某“色尘”以为“我”,则这“色尘”就结为“眼根”。 有关这个,要如何证明呢?
众佛友,只要观察,梦境之中,如何形成您的梦中的“眼根”就知道了。
其实,梦境之中,根本没有“眼根”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见精”映某一“色尘”之时,我们自己没有“妙观察”,而“虚妄认知”以为“某色尘”是“我”,这时“见精”就跟这个“色尘”结在一起(绑在一起),就变成我们梦中的“眼根”了。
而人生,本来就是另一场“大梦”是众生共业所成的“梦”,别于我们个人的梦,所以叫“大梦”。意思就是“大家一起共同做的梦”。
所以佛陀才说:“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又众佛友!
在梦中,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身体。但是我们的“觉精”映“某一触尘”,这时因为没有“妙观察”,所以“虚妄认知”以为“某一触尘”是“我”。所以就绑着这个“触尘”而形成我们的“身体”。
我就曾经有一个经验。
有一次,我在梦中,有四个人来捉住我的身体,我当时早已觉知这是在梦中,也觉知梦中不应该有身体,所以当时,梦中有人捉有左手,我就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左手”如何能令您捉住呢?这时梦中的左手就不见了。在梦中,另一人捉住我的右手,我也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右手!您如何能捉住我呢?”这时右手又不见了!此梦中人还说:“他的右手为什么不见了?!”哈哈!
在梦中,另一人捉住我的脚,我也同样说:“您没有脚可捉的!”脚也就不见了。
又梦中,另一人要用嘴咬我的头,我也对他说:“我根本就没有头可以跟您咬!”这时头也不见了。六根都不见了。
这时,只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如虚空,如镜子。
因为我有如此的梦中的经验,所以我才能理解,如佛所说的“六精映六尘,结六尘为六根”的现象。
众佛友!
“六精”,是“真心”的六个本来就具足的六种功能,即“见、听、嗅、尝、觉、知”六种功能。
又众佛友!别以为这“六精”的六种功能,是从“六根”来的。
当知,就算没有“六根”。这“六精”的六种功能都本来就存在的。
如何知道没有六根,六精的功能还是存的呢?
例如《首楞严经》中佛陀: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众佛友!
一、“见精”所映,名为“色尘”。结“色尘”为我,则成为“眼根”。
因为如此,眼根坏时,只是“色尘”变化为黑暗。“见精”根本就没有亏损。所以盲者,才能看见黑暗。
所以可知,“眼根”还只是“色尘”之一而已。
二、“听精”所映,名为“声尘”。结“声尘”误以为我,则成为“耳根”。所以,耳根坏者,可以听到静无边际。
如此,三、“嗅精”。四、“味精”。五、“尝精”。六、“知精”所映,名为“法尘”。结“法尘”误以为是我,则成为“意根”。所以,意根坏者,还是可以觉知,所以可以再见境界来结缚之,所以投生而得到另一个身体。
因此,可知,“六根”随然会坏,“六精”还在。
《首楞严经》中佛说:“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众佛友!
从这经文,我们就知道:“六根”虽然会坏,“六精”还在。
因此,当知“六根”不但是“四大”所组合而成,而且是“六精”映“六尘”时,弄错了误以六尘以为我。而不知“六精”才是“我”。
又众佛友!
“六精”不是“六识”。千万别又弄错了!
众佛友!
根、尘、识,都是“尘境”。
又众佛友!
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六精”镜中像。
六精,喻如镜。六根、六尘、六识,即是像。
如《首楞严经》载,佛说:“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又《首楞严经》中载佛说:“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众佛友!
请大家别再追逐着“根、尘、识”,而当守住本来就永远存在的“妙明真精”的真心。
因此,众佛友!应当有所体悟,“六尘”还是属于“色蕴”的范畴。
又众佛友!
受、想、行、识诸蕴,则是“根”与“尘”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现象。
又如《杂阿含经》“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CBETA,T02,no.99,p.72,c8~10)
众佛友!用白话来说明就是:
“比丘!譬两只手,聚合在一起拍打,就能产生声音。
就如同这样,“见精”为本因,以“眼根”及“色尘”为缘,则能产生“眼识”。
又“见精”为因,再以“眼根”“色尘”“眼识”三缘和合再一起,就产生“眼触”。
当“眼触”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眼受”、“眼想”、“眼思”。(注:思,就是行。)
众佛友!
今天说这么多,重点就是要说:“六根”及“六麈”都是属于“色蕴”。
而刚刚从“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的经文中,大家都可以看出我所说的现象就在经文中。
因此,再来做个结论。
在《心经》的经文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都还是在说明“是故空中。无色。”而已。 也就是说,当您能将“六根”“六尘”的苦厄空掉时,也只是空掉“色蕴”的苦厄而已。
众佛友!
当您知道“六精”的存在,不再将“六根、六尘、六识”误以为我。这时名为“妄念销落”。
《楞严经》载佛说:“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众佛友!
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追逐着“根、尘、识”以为我,所以才会随“根、尘、识”的无常而流转。
从现在起,如果您已经肯定的了知“精性妙净”,用此精性,则当我们用真精明心来运用,用深则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巧妙;从巧妙,到通达;从通达,到出神入化。
当我们能无始来运用“根、尘、识”的习惯,都改了,不再用“根、尘、识”了。而是用“真精明心”来运作。有一天,当无始的错误习惯都销落尽了,这时“色阴(色蕴)”的障碍就消失了,这时,心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
众佛友!这时,就真的可以说是:“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众佛友!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上课到此。
作业:
一、请写心得。
二、请说明“六根”“六尘”与“五蕴”之间,彼此是什么关系。
祈愿大家健康、平安、吉祥、如意、解脱、自在。
(注:学生赖宏德整理,未经释慧祥法师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