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修观的五清净[Five kinds of Visuddhi of Develope Samaadhi(Purification of Consciousness(Citta-Visuddha) of the Path of Purification(Visuddhimagga)]
修观的五清净
本章回答第五个问题:如何修习智慧?修智慧就是修毗婆舍那观。毗婆舍那观的树干,须依于戒定的树根,植入蕴处界根谛缘起的大地。观的大地就是观的业处,它们是如实存在的蕴处界等,不同于修定时假想观想起来的对像。
本章的最后一节回答第六个问题:修慧有什么功德?
第一节:修止与修观的不同
1:特性不同。止的特点是不扰动,观的特点是洞析真相。修止的特性是定,修观的特性是智慧。
2:方法不同。修方的止法是数数集中在同一对像,导心渐向于安乐、一境。修观的方法是观察、分析、抉择对像的样子。
3:业处不同。如定学所示,修定有四十个业处,有三十八个纯属于修定,它们都是忆念假想业处的方式来强化集中心;而出入息念和四界差别可直接开展为修观。修观的业处就是如实存在的法,如慧地对五蕴等的分析说明。修观时,即使在某一对像内修观,该对像的组成也不断地变化,换言之,修观的业处就是五蕴的聚散变化。
4:目的不同。修止的目的是成就定,善心聚于一境。修观的目的是成就慧,超越三界的善不善。
5:修止与修观的次第。一般而言,初修止与观,修止与修观有先后的必然次第。但也有特殊利根的人(可能是修集诸多波罗蜜或前世有经验)直接先修观,其修观成就得剎那定,定力同于近行定。
6:修止转到修观必须从修止所假想的对像离开,转成观察五蕴的变化。例如修地遍的人,不是在地遍的定境中想象其往复无际。也不是在观想起来的佛相上想象它的庄严妙相。而是先放舍离开地遍、佛相,改成观察经验现实存在的身心。烦恼是存于现实存在的身心上,不在美妙的遍境、庄严的佛相。解脱是解脱于烦恼,不是想象定乐的美妙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