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超越的智慧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5

超越的智慧—一 海涛 辑

1.佛陀的法教无不是在教导人们达到成就和究竟安乐。

2.究竟安乐是指解脱和全知,要获得这两者,必须具足空性见。

3.佛陀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布施波罗蜜等种种方便,无非是为了要开启众生的智慧。声闻和独觉圣众也必须借着种种方便,无非是为了要开启众生的智慧。

4.声闻和独觉圣众也必须借着种种方便开启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是不可能获得智慧的。

5.许多福慧资粮能够被开启,都是因为厌离轮回的动机,例如定力的开发。因此借着修习戒定慧三学,可以破除无明,所有的方便是为了解脱。

6.没有累积足够的福德资粮,禅定生起的智慧便无法破除所知障的染污。

7.明心见性的主要障碍是所知障,般若智慧就是它直接的除障剂。为了开启般若智慧,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禅修,就是累积福德资粮。

8.借着身口意的善业我们可以累积「福德资粮」,这种行为会在心中留下好的印记,这是获得心灵正觉所不可或缺的助缘。

9.修学佛法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调伏自心,并获得自身的成就;另一个原因是利他,深入而广泛地向他人清晰地阐释佛法。

10.佛法若能学得越多,就越能利益有情。你能给他们更有深度、令人满意的解释。

11.学习佛法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成佛之道上有成就──使我们解脱轮回苦海,也解脱他人出离轮回,并引导他们成就佛果。菩提心就是一种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的愿望。

12.无明,是结合「心智的染污」和「心理的烦恼」。前者的意思是烦恼遮障了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因此带来痛苦。后者的意思是强调它们是心理上的疾病,意指两者都是痛苦的源头,而烦恼的心是可以治愈的。

超越的智慧—二 海涛 辑

1.般若智慧,它破除了轮回的因。轮回因于执取诸法为实有,这种执取的本能就是所知障。般若智慧就是了悟空性的正见,一旦了悟空性就明白了实相。

2.诸法是由许多相关的现象互相依赖而存在,他们是由于因缘而改变,也由于因缘而呈现不同的样貌。

3.能够了知一个事相究竟本质的心,就是如所有智。另一种心是对事相表面的认知,称为「尽所有智」。

4.无自性是诸法存在的根本样态。因为现象有两种存在的样态——表相的和根本的,认知它们也有两种形态:一个是探究前者的本质(世俗谛),一个是探究后者的本质(胜义谛)。

5.佛陀在《胜鬘经》中说:「心不能够意识心。」心不能够意识自心,就如同剑再锋利,也不能自己砍自己一般。

6.以粗糙的心识想要转识成智是不可能的。只有微细的心识才有可能转化。

7.只要我们执着现象实有,心识仍有所依缘,贪爱等烦恼就会继续升起。

8.产生痛苦的因是由于紧紧执着于「我」。修习无我是破除我执无明最胜的方法,无论用何种方法禅修空性,首先必需认识虚假的我。

9.《中论》指出,如果一个人了悟空性的意义,就不会执着实有,贪爱和瞋恚也将因此消除。这是对治痛苦和烦恼的方法。

10.果既不存在于因缘上,也不是依赖因缘从他方而生;形成之后既不驻留,坏灭时也不消散他去。

11.接近它的因就可以看到它的果,如果因不存在,果就不存在。因此,诸法都不是独立自存的;它的存在是依缘于其它的东西。因为果是依赖因缘条件,它本身不自存。

12.在轮回之中有无量的痛苦和不满,就像大海一样无有边际,在此我们行善的机会很少,力量也很微弱,寿命却极为短促。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的忍辱观
下一篇:对在家众修行的忠告
 利他慈悲行
 往生咒的功德
 自在语选辑
 断除我爱执
 累积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人身犹如如意宝
 十种因统摄诸法
 佛教利他思想
 《华严》摘抄
 对在家众修行的忠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七十、咕噜达忽力传[栏目:八十四大成就者]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最上乘[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禅定的力量,要懂得[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四十八愿 第七讲:什么是真实行的念佛[栏目:纯祥法师]
 容忍[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度众生勿吃肉 To Save Living Beings, Stop Eating Meat[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六祖坛经讲话 附录二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生活[栏目: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成佛之道 14 大乘不共法 虚妄唯识系(补充资料)[栏目:厚观法师]
 060-002 普陀洛迦新志卷二(形胜门)[栏目:04 传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