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8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9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8)

空海(惟传法师)

【金刚经】不在于从头翻译到尾,也不在于从头一直讲、讲到尾,因为【金刚经】透露很重要的精髓核心,佛陀深知一般众生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常常是扶得东来、西又歪,不是在这边,不然就是跑到另一边。如果你的政党意识很浓厚,内心不宁静,于是就想要抓个让你认同的政党参与,当你最初参加甲政党,是全力的投入,几年之后,发现很多的理念跟你不相同,甚至里面很多的作为让你失望欲绝,这时候就会脱离这个党派,但是内心想要抓个所依,还是不会止息。于是就慢慢会再去找寻,原来否定的那个政党,是不是应该重新评估?因为原来认同的政党,已经让你失望了,因此你现在会重新评估另外一个政党,耶!以前觉得它不好的,现在因为你要找的所依,就会设法找出它好的,于是没多久,又会再投靠到另一边的政党,然后继续再想要实现你所想要的梦想。
  好啦!当第二个政党让你失望,于是又会再继续寻找,当你寻找不到之后,干脆就自己创党算了,常常就会这样。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要以为参加政治的人物们才会这样,觉得“我没有啊!”没有?伊莉莎白泰勒嫁了8次,还是要嫁啊!如果众生没有找到究竟归依处,没有真正的大安心、大自在,一定会向心外寻寻觅觅,去找一个让你所依、所靠,只是彼此展现的方式、程度与外相不同而已,但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当你不以为然、没有觉察到,常常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佛陀了悟众生的这些实相,若无藉以次第、方法协助大家,只是会形成一种空谈;然而宣说一些有次第的方法,结果众生又在方法上面争论、计较,众生常常是在两边的尾端跑来跑去,很不容易真正走在解脱道,以及真正的中道上。只要有决心要出离苦海,真正为解脱而来,所谓“跑错”的情况,很自然会慢慢的校正、校正,最后来到究竟解脱,就是向初果、二果、三果……。
  初果、二果、三果,都还是慢慢在校正、对焦的过程,因此大家也不用气馁,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众生如何爱计较,一位妈妈生了两个小孩子,由于两个小孩子的年纪相差比较接近,常常都是爱计较谁比较多、比较少,妈妈有偏心、爸爸有偏心,反正什么事情,有人先拿就不可以,都是要自己优先,当然他们有聪明的一面,也有很爱计较的一面,妈妈常常被他们吵得很不耐烦,因为当他们吵架之后,总是会跟妈妈哭诉、告状:谁不对啊!好啦!妈妈于是骂他们:“好啦!你们两个不要吵啦!不要这边打那边,这边一直吵来吵去、告来告去,你们两个喔!一个是半斤,一个是八两啦!谁也没有比谁好啦!不要吵!回去反观自己……”两个被妈妈骂了一顿之后,结果不敢吵了,回去有宁静一段期间,再来呢?没多久!因为妈妈以为他们没有再吵啦!但是没多久,又再传出争吵的声音,妈妈听到什么样的争吵内容呢?
  两个小兄弟又在吵著「妈妈说你才是半斤啦!我是八两啦!”那一边就讲:“不对啦!妈妈说你是半斤啦!我是八两啦! ”“不对、不对!是你才是半斤、我是八两,我是八两、我比较重、比较多,你才一半而已…… ”“我是八,我比较多,我比较大,我是大乘的,我是比较多……”结果大家还是在责骂对方是半斤八两,又在那里争、又在那里吵。所以,真的要宁静下来反观,我们常常是在诤辩别人是小乘的、不了义的、别人是……、别人是焦芽败种、别人是自私自利……,都是众生爱争吵的展现,真的要回来净化我们自己,像刚才这些轻松的举例,事实上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落入一般众生的见闻觉知。【金刚经】要唤醒我们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跳脱原来的思想框框,如果认为:“我的学问高!我是知识分子,我不会这样啦!我做事情都是冷静理智在思考、在判断,我做事很少出错的,上司、主管他们都很赏识我,我很有才华…… ”如果你越是这样认为,有可能死得越惨,因为常常被自我意识所欺骗而不知道,因此学佛一开始,真的就是要回来反观、照见到我们的颠倒梦想,你的惭愧心就会生起,就会有柔软心,这样就渐渐趋向真正的解脱道,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一句话是很深,当你真正能够了解这一句话,很快就能够成为“则名诸佛”。前面有举例过“不持金银与不住金银”两种境界是不一样,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不持金银”是修行的过程,也是过渡时期,透过一些戒条、规约,让你对诱惑很强的金银,暂时有一个空间、距离,让你能够在比较单纯、比较好的环境之下修行,这是减少恶缘、增加善缘的一个过渡时期。如果你一生一世以此引以为荣,认为自己都没有沾到钱,“我是梵行清净者,我是修行清净者,我是圣人,你们有沾到钱就是染污的、就是不净的……”这样又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观念,变成以不持金银而引以为荣,看到别人持金银就引以为垢,同样是在二元对立的两端,没有真正来到“不住”,这些都是很深入修行的一些境界与心态。
  真正来到“不住”,唯有你了悟真理实相,“看破”与“看透”是不一样,大家比较常听到“我看破红尘啦!因此我要到寺庙里面去清修啦!”还是一样从一端跑到另一端,从半斤这一边跑到八两那一边。你的 “看破”,只是一直想要抓的欲望没办法实践,这个政党没办法让你实践,你是“看破”这个政党,但是你还会跑到另外一个政党去,所谓“看破”的心态,不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不是真正的“看透”。所谓 “看透”,是不管任何政党、任何党派、任何宗派,在你面前都清清楚楚看到实相,现象界的一切,都能够体悟到它们的实相,因此这是 “看透”,法眼、智慧眼要打开,才能够处处见法。当然,要来到“看透”的境界,还是要经历 “看破”的阶段,当你有“看破”,才会有一些离心力,渐渐走在解脱道上,慢慢校正、慢慢校正,又经过闻、思、修、证,法眼张开之后,就会具有透视能力。此时“三法印”处处随时都在展现,因此能够看透万事万物的实相。
  此时,你才能够真正来到“不住”金银、“不住”名利、“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谓不“持”金银、不“触”金银,不接触与不“住”不一样。所谓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含意很深,如果错误解读,变成不敢听、不敢看、不敢触、不敢想、不敢起念头,当一有起念头就是错误,动念则乖、开口即错,变成不敢讲,于是修、修,修……到后来呢?我曾经听过一位满喜欢南传佛法的人讲说修到三果的人,就不会掉眼泪了,已经来到没有触受、没有觉受。有的人认为禅定修到第九定,由于一般四禅八定的第九定是灭尽定,想、受都灭了,就是涅槃境界,才会认为体悟到涅槃境界的人,是没有一切触受、一切感受,故而不会再流泪。
  都是从语言文字上面去推敲,在语言名相上面去找蝴蝶,看不到活生生的蝴蝶。我们在语言名相上面去找涅槃境界,是找不到真正活生生的涅槃寂静。所以,你以为我不看、不听不闻,尝而无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来到“离一切相”,这些都是错误的解读,也是修行的过程,但是这一种离,不是真正的离。就像你没有碰到金钱,并不代表是来到“不住”的境界。真正来到“离一切诸相”,是对现象界的一切,真的处处都见法、具有透视力,而且看到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佛陀一直唤醒我们,宣说无常、无常,你就以为“喔!我知道啦!我知道啦!”但是佛陀还是会叮咛你:错了!你现在所谓的“知道”,还不是真正的“知道 ”,因为你现在对于“无常”的观念,还是停留在负面的比较多,因为一般众生常常在听闻一些法之后,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已经知道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从这一边跑到另一边。
  藉用中国禅宗的“看山是山”,做比较具体而深度的解析,让大家更容易清楚了解。中国禅宗叙述修行的心路历程,讲出三句很简短的比喻,第一个阶段是“见山是山”,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第三个阶段是“见山又是山 ”。佛陀他们是来到“见山又是山”的境界,但是当他跟你说这个山是缘起,这个山是无常,这个山是很奥妙、很美,当你听到这些语言叙述,也会以为说“喔!我懂了!我知道了!”但是,你这时候的懂、这时候的知道,不是真正的知道,你没有真正听懂佛陀他们所讲的深义。
  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相异之处?第一阶段是“见山是山”,一般众生去游山玩水,到森林中爬山,通常都是“见山是山 ”的阶段,这时候的看,都是用一个“自我”在看,不然就是麻木、无知,你只是来踏青、来旅游,这样而已。所以,这时候你是用“自我”在看,而第三阶段的“见山又是山”,现在是第一与第三阶段在对比,等一下再讲述第二阶段。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的人,他是用一个“自我”在看,佛陀他们是来到“无我 ”的境界。一般众生在看山的阶段,是有能观、有所观,有主、有客,有“我的心”与“外面的山 ”的境界,你的“六根”与“六尘”是分开的,然后有时候接触、有所感受,这样而已。此时, “六根”就是你的“能、能观”,外面的“六尘”就是你的“所观 ”,“能、所”是分开,六根就是“主”,外面的境界、六尘,就是“客 ”,于是“能、所,主、客,心、境”都还是对立的。
  来到第三阶段“见山又是山”的人,这些都消溶为一体了,一般众生看山是山,是“我”去看这个山, “我”跟这座山是分开的,一个解脱者在看这座山,与这座山是一体的、是一起脉动的,生命都是在交流的。一般众生看山,是看不到 “三法印”,带你到森林中,是踩在那些落叶、枯树上面,还是一样看不到“无常法印”,看不到 “缘起”,也看不到“无我”。而一位解脱者是法眼开,处处体悟到“无上甚深微妙法 ”,法界的奥妙、法界的庄严。所以,一般的人在看山,是在欣赏风景或是休闲、吸取芬多精,你是用这一种心态来到山中,而解脱者当然是欣赏风景、休闲都有,但是他能够体悟到缘起甚深,体悟到法界的庄严,他的内心来到山中,也是一样充满著惊叹,法界一样跟他的生命都是很新鲜的。一般众生来到山中,或是去爬山,同样的一座山,当你爬几次、去过几次之后,就厌烦啦!
  抱怨著「每次都带我到这个地方来,每次都来这个地方!真是的!”没几次就厌烦了。如果是一位解脱者,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因为每一次来到这一座山,他都是第一次,每一次来都是很新鲜的、很好奇的、很神奇的,因此“见山又是山”,里面的“又”,它是含有赞叹、含有惊讶,这一种赞叹、惊讶、新鲜,觉得很好奇、很新鲜。这样的情况是大人比较多?还是小孩的世界比较多?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多啊!同样的,当父母亲带著小孩子到郊外去,小孩子都是很高兴,看到花、看到蝴蝶……,都是很新鲜、很好奇、很快乐,父母亲就觉得“你好吵喔!这有什么嘛!在那里不是有看过吗?你还在叫什么……”父母亲是活在LKK的心态里面,觉得说“我看过了啊!这没什么啊!”妈妈内心里还在嘀嘀咕咕“你爸爸老是每次都带我们到这里来,我真的厌烦了,你却还在那里笑,还这么喜欢,难怪你爸爸都要带你们到这里来……”。
  小孩子的心境是很单纯、很宁静、很新鲜的,上次看到蝴蝶,觉得很漂亮、很高兴,但是这一次再来看蝴蝶,在大人眼中觉得“蝴蝶没什么啊!上次已经看过啦!”然而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却觉得是第一次,很新鲜、很好奇啊!所以,人的身体年龄会增长、老化,但是我们的心不要衰老了,所谓 “哀莫大于心死”,佛教所谓的不老、不病、不死,是指我们的心境,不是外相的肉体。真正的修行,是渐渐来到反璞归真,成为赤子之心。当你真正的反璞归真、赤子之心,看到法界就是处处充满著好奇、充满著赞叹,假如此时你的“自我”还没有完全消溶, “自我”要消溶都是很快、很快,绝对不是幻想,不是用“自我”去想像、去投射,而是真正看到法界的奥妙、实相,看到缘起甚深,看到涅槃、空、法界,那是甚深极甚深啊!
  所以,一个是麻木无知去看这一座山,一个是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然后溶入法界的一切。一般众生是狂傲麻木无知,登上一座高山,就认为“征服 ”了这一座山,很多人想要向喜马拉雅山挑战,当他爬、爬、爬到喜马拉雅山之后,就认为:“我征服了喜马拉雅山!”这真是人类的狂傲与无知,你只是像一只蚂蚁,当蚂蚁爬、爬、爬,爬到你的头上,然后这蚂蚁就说“我征服了这个人!”心胸视野没有打开,真是以管窥天、以厘测海,你都不知道。
  在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是什么样的过程与心境呢?当你清楚的照见,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怎么样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呢?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都要经历过第二个阶段,来到“见山不是山”的过程,就像在欲界的滚滚红尘里面在抓、在抓,抓取各种事业、家庭的种种成就,抓取名利各方面,或是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抓取各种成就。如果你的一切都很顺利,要你去修行是很困难,但是一定会有很多的挫折、波折,其实种种的考验、种种的逆境,是在唤醒你在构筑你的梦幻世界。结果,有一天当你慢慢地被唤醒了,这时候就会走上修行之路,“苦谛”都是在唤醒你。当你遇到“苦谛”,不要又认为“我怎么会这么倒楣!怎么业障这么多、这么深!好!赶快出一些钱,设法请别人帮我消灾,这样就可以更顺了……”。
  不错啦!别人会帮你做啦!问题是,如果你还是看不到“苦谛”,它是一个天使在唤醒你在构筑梦幻世界,这样你还是继续在麻木,还是在麻木不觉。“苦谛”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天使,它是要唤醒你,如果还是唤不醒你,这样就很可惜。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了解:世间的种种苦难、逆境,都是在唤醒我们,这时候你要走上修行之路。所以,“见山不是山”的人,因为厌恶、厌离世间,就走在求道、觅道、修道的过程。为什么他“见山不是山”呢?因为这时候他的内心很苦、不安啊!不断去寻寻觅觅、找寻解脱,因此没有心情去看这座山,纵使你邀请他去看这座山,他也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他没有心情去观赏这些风光、风景,这座山在他的面前呈现、也不是山,因为此时他的心中苦闷,他在寻寻觅觅、要找寻解脱,这时候会渐渐进入闻思阶段,然后会收摄六根,因为他要解脱啊!因此心要往内收,这时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东西也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也不敢去品尝味道,故而“吃而无味”。
  当有所感触、有所接触,则“触而无受”,听人家讲说要来到“无念”,于是也不敢随便起念头、妄念,人家说“你要打得念头死啊!法身才会活啊!”于是就一直打压他的种种念头,设法让念头不起,就一直很努力在修、修… …,不敢起心动念,“六根”也不敢向外看、向外攀缘。这时候看到山,就算你在丛林中修行、山中修行,也是一样 “见山不是山”。当他进入比较深层的闻思阶段,于是佛陀告诉我们“无常啊!界分析啊!四大啊!… …”包括说六界分析,把有机体都要分解,一一拆开、分解。要把一辆汽车的零件全部都拆开,把我们身体的卅二部分,也都一一拆开,是破除我执、我相、身见的一个很重要过程,本来是一个对治方法。
  结果呢?不错!你在里面是很认真用功,当你进入到这一种情况,对你的破我执、破身见,的确是有帮助。但是,这时候你会觉得说:“我把各方面解开之后,却找不到‘我’……”所以,你一样会以界分析去分析外面种种, “这个山也是一些地界啊、水界啊、火界啊、风界……的组合而已,它们都是无常嘛!”你会透过闻思,然后去解析,因此你觉得“这个山也不是山啊!身体也不是真正的身体啊!它只是一些零件的组合……” 就像以前的西医解剖身体,就认为身体只是由一些器官组合而成,他们用手术刀把尸体解剖之后,觉得在里面“找不到什么叫作心灵,找不到什么叫作心理,因为里面没有这个“器官”,我找不到……”因此就认为“这没有什么!”于是很容易把人体就当作是一部机器在处理。
  像今天南传地区的修行方法、观念,不管是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修行观念停留在如此的情况很多、也很普遍,他们是很认真在修行,也依著经典的指示、依教奉行,这些都是无可厚非,而且他们这方面做得比北传更扎实。以“依教奉行”来讲,南传地区保存的作风,确实比北传地区来得更要扎实;以依经典来讲,“依教奉行”方面,大体上做得比北传地区要好,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之处。然而,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这样的情况、境界,一直在依著经典、教理奉行,不敢超越经典,这样是看不到实相。如果你放不下经典,还是停留在抽象的名相,还是学一些佛法的外围皮毛、外相而已,你的生命还是很不容易来到真正的解脱。如果你按照著经典所指示,一步一步的去走,不错!你要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是可以逐步上来,但是要来到无我、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世界,一样还是很困难,是非常不容易上岸的,不是说没有,而是很不容易。
  如果你有南传脚踏实地的修行,一直酝酿各方面的能源,又有接触【金刚经】,般若思想体系就是要破你的法执、我执,打破那些深沉的自我,能够把南、北传这些汇合,整个你的生命就会跳脱,就会很不一样,不会修得很拘谨了,就是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如果你还一直停留在这种境界,做事一样都还是满拘谨的,而且还很在乎修行的形象,“我是个修行人,我是个梵行清净者,我是个持戒清净的人… …”内心会有“我是人天师表,理所当然受人尊敬、受人顶礼、受人膜拜…… ”的心态,只是没有讲出来而已。如果你去向这样的人请法,没有跪下来顶礼、膜拜,就会认为这个人不尊敬他、是很狂傲,于是对你不屑一顾,甚至不跟你讲什么。或者去跟这样的人请法,不可以跟他坐在平等的位置,位阶是要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修行人还怀有这样的心态,都是停留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还没有来到“无上正等正觉”,还没有做到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第二阶段的“见山不是山”。如果你是真正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又开发出般若智慧,走在中道的修行路上,又能够协助众生去闻法、去修行,众生慢慢接受你的指导,各方面都不断在成长,法喜不断的由衷产生。由于众生蒙受你的指导,感恩的心、尊敬的心由衷生起,届时众生要如何展现对你的恭敬、尊敬,要不要对你这个人尊敬、恭敬,那是众生的事。知道的人就会很尊敬,不知道的人,他展现我慢是因为他不知道,都是随著众生的体悟、了解而展现,在内心里面不会有一个标准、界定,认为说:“你们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没有那些。当你对他有所认识、有所了解,你要合掌问讯或是鞠躬、顶礼,都是随著众生的体悟,随著众生的自然展现,没有“我是什么、我是什么的”的觉受与心态。
  以上是把第一阶段的“见山是山”、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以及第三阶段的“见山又是山 ”,三种心境向大家解析。但是也不要认为“在大乘地区,修行应该就比较快啊!南传他们常常停留在“见山不是山 ”阶段,这样不够究竟,北传有【心经】、【金刚经】,这些境界才快啊!很快就可以进入到无为、无修的境界…… ”这样的认知是在展现“我慢”,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见山是山”,瞧不起别人 “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却狂傲的自以为是在“见山又是山”,众生在自误误人而不自知,有没有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是骗不了人的。如果没有走过第二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跳到第三个阶段,则是你的自认、自以为,事实不是这样。你不是真正做到,而是用嘴巴讲,在向人家炫耀,不愿意脚踏实地的修行,于是要找一个借口跳过去,然而只是跳到另一边。
  没有经过脚踏实地的修行,没有真正深度的闻、思、修,没有办法体悟何谓“见山又是山”;没有深度去体悟界分析、无常、无我,是没办法来到第三个阶段。有的人自认为来到“常乐我净”的世界,但是你的“常乐我净”,跟一般众生所在抓取的“常”是一样的,你没有比别人高啦!解脱者体悟“常乐我净”的那种常,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常。如果没有溶入无常法流,真正彻证无常法印,无法了解、体会解脱者所描述的永恒、常,你是用二元对立的观念去了解,当我们讲到本体、一体世界,很多人听闻之后,就认为“空海又在讲一体、讲本体,我们佛教不讲本体啊!那是落入本体思想……”真是很冤枉啊!你根本不了解什么叫作一体,不了解什么叫作本体,用你现在的知见观念下论断,只会自误误人、误导自己而已。佛陀宣讲涅槃彼岸,一定是要溶入一体的世界、体悟到“道”,否则不知道真正的涅槃世界在哪里。【金刚经】就是要破除我们狭窄的观念知见,不断在唤醒我们,因此从头到尾很多都是在讲“说……,即非……”,都是在破除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金刚经】是针对闻、思、修、证各方面都有相当基础,然后来到破除你的我执,破除深层的“自我”、法执,都是很高的阶段,一般人都是听不懂,不然就像小孩子紧紧抱著一个法门,如果他对奶嘴很有依赖性,现在【金刚经】就是要拔掉他的奶嘴,于是他会哭泣、又吵又闹,一定会惊慌恐怖。如果众生对某种法门很执著,或是对一个概念、理念很执著,包括把【金刚经】当作是你的精神寄托所在、至高无上,没有人能够毁谤它,没有人能够动摇它,如果有人要破除你对相的执著,就会很恐慌、很害怕。就像一个吸毒习惯的人,你想要帮他戒毒,他会很惧怕、很恐慌,也会很厌恶你。
  当一个人迷执某方面,叫他不要迷执,他会很惧怕、很恐慌,而且会很反感,【金刚经】就是要扫除这些相、这些执著,如果你对某个法门、某个宗派、某个理念,一直紧抓著不放,当它要扫除这些,你就会惧怕。当你不知道它正在扫除,或是你不了解、不知道,当然你一样在念、在念、在念,一样会继续念,因为你没有真正了解它里面的深义。所以,在执著各种相的人,一样会诵读【金刚经】,为什么却不会惊恐、惧怕、排斥呢?因为还没有了解【金刚经】里面的意思,还停留在 “见山是山”第一个阶段,还没有来到【金刚经】所要破除的“见山不是山”阶段。空海是真实讲出来,要扫除一切相,如果有人很执著某种法门观念,他就会惧怕。
  【金刚经】是要扫除人我相、众生相,深入就是要破除山头主义、宗派色彩,如果你真正依教奉行,体悟【金刚经】的世界,会来到无我、无我所。虽然你在讲经说法,但是不会以收信徒为荣,以聚众建立一个庞大的山头为荣,不会这样的。如果你没有真正懂【金刚经】里面所要破除的,“哇!我现在是在构筑我要的一个山头耶!我以前所理解的【金刚经】不是这样,空海(惟传)那个人,竟然用这样的角度在解释,那是错误的,离经一字、等同魔说,这是魔在说,不对、不对!是曲解佛意的……”真的!如果你是越大山头的大师,想要创立宗教事业王国,当你听闻空海(惟传)在宣讲【金刚经】,你不会高兴的。而且你不高兴在心里,又会用另外一个角度来否定它,因为你的内心里面,事实上是惧怕“无我”,惧怕你的山头被动摇,惧怕你的理想破灭,但是他自己却没有去照见这方面,然后会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假藉自己才是正法、正义之师,我们要护持正法,然后把这些设法否定掉。
  所以,听闻【金刚经】能够不惊、不怖、不畏惧,而且听得很法喜,“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为什么要补充后面这句话?因为有的人听闻【金刚经】,一样是不惊、不怖、不畏,虽然他有心想要听闻,但是他也听不懂,因此一样不畏、不怖、不惧,却不是“甚为稀有”后面还要补充一句“充满法喜”,当你真的不畏、不怖、不惧,而且体悟到里面的深义,又充满法喜,像这一种人是“甚为稀有”。所以,你的不畏、不怖、不惧,是真、是假?这是骗不了的,“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第一波罗密”是用以前的语言,佛陀说让你最快到达彼岸的法门。“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金刚经】是很重要,“第一波罗密”就是最快、最高、最好,让你能够最快到达彼岸的经典。但是,讲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不要认为这是最高、最好、最快,然后又紧抓著这个法门不放。就像告诉你【金刚经】是很重要、很神圣,但是不要变成又紧抓个【金刚经】不放,又换去抓住另外一条船,“即非第一波罗密”就是要去破除掉以上的情况。
  说【金刚经】很重要,不要又去抓它,是要去体会里面的深义、去做到、来到“无为”,这样才是正确,“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所谓“第一”,也只是一个权说,就像解脱的人说上到彼岸,但是“ 说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说一个“彼岸”,“彼岸”也是一个权说,没有使用这个名相、名词,大家无法了解自己在苦海里面浮沉,还在“见山是山”的阶段,却都不知道,还狂傲的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不是啊!所以,就要设法说出一个不一样的名相、境界,但是我说个“彼岸”,结果大家又把“此岸”跟彼岸的距离又拉开,于是慢慢的拉、慢慢的推,把彼岸又推离开了地球,而到他方世界去,或是到遥远的未来,都是在错误理解“彼岸”。
  所以,这里一样宣说快速到达彼岸的一个开示方法,但是不要又把“彼岸”抓住,众生所理解的“此岸”与 “彼岸”是有距离感,是有时空的隔阂,因为你的起点与终点还是分开,没有溶为一体,解脱者他们所叙述的“彼岸 ”,是透过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名相向大家讲述,但是在他们的心境里面,彼岸就是此岸,但是众生在不了解、无法体会的情况之下,不得已用个 “彼岸”,协助大家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明眼人在引导,才能够快速协助你从“此岸”到达“彼岸”,因此佛陀讲“不出七年”,就真正会有很大的突破。然而,如果你没有透过实修实证,不知道“彼岸”与“此岸”是一体,就很糟糕了!因为你所认知的 “彼岸”,是在遥远的未来;你所认知的“此岸”,是在遥远的他方世界,你要牵引著众生到哪里去找 “彼岸”?!【金刚经】讲“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意即“我说彼岸,即非彼岸,是名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何以故?”后面是叙述佛陀的修行,大家参考参考,这是一些形容。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心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很深奥,佛陀讲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忍辱波罗密,即非忍辱波罗密”含意又很深,佛陀以前“修忍辱波罗密”时,就算遭受人家“节节肢解”他各方面都没有嗔心,当一个人在遭受各种攻击、批判、围剿、毁谤、不谅解、误解……,这时候能够真正没有任何嗔心吗?一般说来,用说的很容易,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像苏东坡讲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万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一位大文豪真是豪气万千,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自认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来!来!来!把焦聚都照过来、照过来,看看我苏东坡的厉害!……”。
  结果佛印在上面批个“屁”字,哇!他就气得要死,认为“我是一代大文豪,我的修行境界这么高,我这么聪明 ……,你竟然在上面批个‘屁’字,这个“老秃驴”实在是有眼无珠,非去找你算帐不可……”所以,当他要渡江,哇!佛印早就算好了,于是挂个长长布条,然后在江边摇、让他看,一屁就把你打过江,你还八风吹不动?!
  所以,修行、闻思修证的成果检验,境界不是在禅修禅相里面,而是在历缘对境的检验,你自认为是八风吹不动,真的吗?真的是要经过各种历缘对境、滚滚红尘的检验,才能够证明真是八风吹不动?你不碰触到钱,不代表能够来到“不住”,而是真正能够有触、无触,对你来讲都无所谓,你不沾染、没有黏著,才是真正来到“无住”。佛陀叙述他以前经历过很多的忍辱修行,证明佛陀是来到对任何众生都不嗔恨,对各种境界都没有嗔心。佛陀就跟我们讲,我修的忍辱行,我所讲的“忍辱”,跟你所理解的“忍辱”不一样, “说忍辱,即非忍辱”两者有何不一样呢?我说“忍辱波罗密”,里面是没有一个“我 ”在忍,一般众生说要忍、忍……,布袋戏里面也有说要忍、忍……,结果,没多久!如果人家惹到他生气,就说“我要开杀戒啊!”当你忍、忍……到一个情况,就会大开杀戒、爆发出来。你的“忍”,是有一个“我”在忍,你对那些“八风”,对那些不可意境,没有真正消化,而是用一个“我”在修、在忍。
  “我现在是修行人!先生责骂我,我不要去回嘴;小孩子吵我,我不要去生气;婆婆责骂我,我还是笑脸对她……,因为我现在是修行人……”但是在你的内心里面,如果没有真正消化,对于这些逆境表面上好像相安无事,然而却一直在累积、积压,有一天一定会爆发出来。就像男人常常夹在妈妈与太太之间,假设媳妇在表面上很孝顺婆婆,但是婆婆会怒骂她、指责她,表面上媳妇不敢跟婆婆顶嘴、不敢反抗,但是她会把心里面的抱怨、不满加以转移,不是向小孩子发泄,不然就是转移向先生发泄,表面上跟婆婆是相安无事,但是却不是真正有智慧去面对、去处理,没有真正消化那些境界,因此你这时候的忍,不是佛陀所讲的“无我”,能够消化一切境界的一种忍。
  因此,佛陀讲说“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不是你现在所理解的,用一个“自我”去忍耐的一种境界,而是要做到真正的“无我”。唯有真正做到“无我”,在历经“八风”吹袭之时,遭受到人家的攻击、批判、毁谤……,都能够用无量的“空”来消融,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无论别人怎么责备你、谩骂你、毁谤你、批判你,指责你是乱说、胡说八道,认为你在谤佛、谤法,以经典来打压你,认为你没有依照经典,离经一字、等同魔说,外界如此在批评你、攻击你……,你真的不会有任何嗔心吗?一样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吗?这些都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已,而是你要真正做到、真正做出来。如果真正了悟这些真理实相,对任何众生都没有嗔心,到达嗔心的消失、止息,是真正没有了,而不是用忍、忍、压抑下来。如果你是用忍、忍、压抑下来,能量在里面酝酿,没多久一定会爆发出来,嗔心还是存在。因此,所谓的“忍”,不是一般众生所认为的,用 “自我”在强压的一种忍,也不是说“这样我就不要忍啦!反正我不高兴,不高兴我就爆发,就霹哩啪啦的发泄出来啊! ”不是说叫你不要忍,而是我们的心境各方面都要成长,身心要柔软,越来越有智慧,处处去见法。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9
下一篇: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7
 体悟《心经》的深义(一)
 修习解脱道的闻思基础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一章 四食
 《寒山拾得颂》深义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八章 五阴
 空海法师讲授:《中庸》之道(一)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九章 十个结
 空海法师讲授:《大学》如何正思维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九章 六入处 问答
 化解一切冲突的妙方(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密勒日巴尊者传 第二章[栏目:密勒日巴]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八)[栏目:杂阿含经]
 灯下漫笔[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行情表[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栏目: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我们在顺境当中要注意什么?[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论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以《高僧传》为中心[栏目:圣凯法师]
 请法有妙用[栏目:仁焕法师]
 早年受过菩萨戒,后因逆境重重在佛像前舍戒,最近才知道菩萨戒根本不能舍,请师父开示现在该怎么办?[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