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
 
{返回 恒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93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
   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4月初版。
   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初版。
   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译:《原始佛教》,台中菩提树杂志社,1982年。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卢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1月五版。
   木村泰贤著,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9月六版。
   郭良鋆著:《佛教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吕澄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印顺法师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 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印顺法师著:《印度之佛教》,正闻出版社,1992年10月三版。
   印顺法师著:《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五版。
   印顺法师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1994年1月修订本三版。
   印顺法师著:《杂阿含经论会编》,正闻出版社, 1994年2月重版。
   杨郁文著:《阿含要略》,东初智慧海丛刊,1993年。
   宫本正尊著:《阿利安文化与佛教的成立》,“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二册《印度佛教概述》,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3月初版。
   东初著:《释尊灭后的佛教》,同上。
   索文林著:《印度佛教的源流》,同上。
   爱德华·康载著:《印度的佛教思想》,同上。
   罗光著:《印度佛教的有与空论》,同上。
   望月信享著:《印度各地的经典编篡》,同上。
   水谷幸正著:《佛灭后教团分派与各部派的教学》,“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三册《印度佛教史论》,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坪井俊映著:《佛灭后教团的变迁》,同上。
   宇井伯寿著:《原始佛教》,“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李世杰著:《原始佛教资料论》,同上。
   远光著:《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同上。
   霍韬晦著:《原始佛教无我观念的探讨》,同上。
   宫本正尊著:《原始佛教与根本佛教》,同上。
   宇井伯寿著:《根本佛教的学说》,同上。
   吴洲著:《缘起论的基本问题》,“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之十一册,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2001年版。
   叶远厚著:《原始佛教缘起论研究》,同上。
   和辻哲郎著:《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之八十册,台湾华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注释:
   [1]《VP。Cū。11。五百〔结集〕犍度》,汉译《南传大藏经》律藏第四册第383页至385页。
   [2]《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上栏。
   [3]《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4]《十诵律》卷六十,《大正藏》第23册第448页中栏至449页中栏。
   [5]《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栏。
   [6]《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7]《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大正藏》第22册第491页下栏。
   [8]《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8页中栏。
   [9]《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上栏。
   [10]《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台北市商周出版,初版,第79页。
   [11]《印度佛教史》,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4月第1版,第14页。
   [12]《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第18页。
   [13]《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第18 至23页。
   [14]《阿含要略》,杨郁文著,东初智慧海丛刊,第151至166页。
   [15]《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第84页,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6]《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远光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九四册《原始佛教研究》第95页,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17]以上两种杂染观中在《增·力品·第四经》中都说到“痴”与“行”二支,《大正藏》第2册第718页上栏至718页下栏。
   [18]《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中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城邑)》。
   [19]《S。12.15。迦旃延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二第19页至20页,参见汉传《杂·三〇一经》。
   [20]《杂·二九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上栏至85页中栏,参见玄奘译《缘起经》、南传《S。12。 1。Desanā(法说),S。2。 Vibhavga(分别)》,以下各支同。
   [21]《杂·三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00页上栏,参见南传《S。12.35-36。 Avijjāpaccāyā(无明缘)》。
   [22]《杂·三六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01页中栏至101页下栏。
   [23]《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
   [24]《杂·二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4页中栏,参见南传《S。12.20。Paccaya (缘)》。
   [25]《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参见《杂·二九六经》、南传《S。12.20。Paccaya (缘)》。
   [26]《中·三〇·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7页上栏,参见南传《M。28。Mahāhatthipadopamasuttaā(象迹喻大经)》。
   [27]《杂·二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3页下栏。
   [28]《增·放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97页下栏至798页上栏,参见南传《S。12.2。Vibhavga (分别)》。
   [29]《杂·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下栏至13页上栏。
   [30]《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中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 (城邑)》。
   [31]《M。3。 法嗣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经典一第18页,参见汉译《中·八八·求法经》。
   [32]《杂·七九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中栏, 参见《杂·七九五经、七九六经》、南传《S。45.36。 Sāma··a(沙门法)》。 
   [33]《杂·一一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09页下栏, 参见《别译杂·八三经》、南传《S。7.7。 Suddhika(净者)》。 
   [34]《杂·七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上栏。
   [35]《杂·七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南传《S。45.21。Micchatta (邪性)》。
   [36]《M。43。有明大经》说为“对论”, 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13页。
   [37]《中·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藏》第1册第791页上栏,参见南传《M。43。Mahāvedallasuttaj(有明大经)》。
   [38]《杂·七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至204页上栏。
   [39]《杂·七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98,参见南传《S。45.55。 Yoniso(如理)》。
   [40]《杂·七五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99页上栏至199页中栏。
   [41]《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中栏至736页中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42]《M。44。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21页。
   [43]与南传《有明小经》相对应的汉传《中·二一○·法乐比丘尼经》说“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大正藏》第1册第788页下栏。
   [44]《杂·一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参见南传《S。22.151。Esoattā(我),S。24.3。Soattā(我)》。
   [45]《杂·一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24页下栏,参见《别译杂·一○九经》、南传《S。6.5。 Aparāditthi (他见)》。
   [46]此处指“梵”。
   [47]《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
   [48]《D。1。梵网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11页至20页,参见汉传《长·二一·梵动经》、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49]《D。1。梵网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31页至34页。
   [50]《瑜伽师地论》卷六,《大正藏》第30册第307页下栏,《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九十九,《大正藏》第27册第996页中栏。
   [51]《杂·八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2页上栏。
   [52]《杂·一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栏,参见南传《S。22.18。Hetu(因)》。
   [53]《中·二○一· [口*荼]帝经》,《大正藏》第1册第766页下栏,参见南传《M。 38。 Mahātanhāsavkhayasuttaj(爱尽大经)》。
   [54]《杂·二八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1页下栏,参见南传《S。12.61。Assutavā(无闻)》。
   [55]《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至359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三○六经》、《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一经》、南传《S。2.26。Rohita (赤的)》、《A。4.45。Rohitassa (赤马〔天子〕)》。
   [56]《杂·二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中栏,参见南传《S。35.82。Loka(世间)》。
   [57]《杂·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至56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65-68。 Samiddhi(三弥离提)》。
   [58]《杂·二三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07。 Loka(世间)》。
   [59]《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44至145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60]《增·四意断品·第八经、第九经》、《增·增上品·第四经》、《增·八难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
   [61]《杂·三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62]《杂·三二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63]《杂·三一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上栏至91页中栏,参见南传《S。35.23。Sabba (一切)》。
   [64]《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上栏,参见南传《S。35.1-12。 Anicca etc。(无常等)》。
   [65]《佛说力士移山经》,《大正藏》第2册第859页上栏。
   [66]《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6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67]《增·听法品·第五经》,《大正藏》第1册第707页下栏。
   [68]《长·三〇·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14至114页下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69]《长·三〇·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37页中栏至141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70]《M。72。婆蹉衢多火〔喻〕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267页,参见汉传《杂·九六二经》、《别译杂·一九六经》。
   [71]《D。9。布咤婆楼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一第205页,参见汉传《长·二八·布咤婆楼经》。
   [72]《M。63。摩罗迦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第188页至195页,参见汉传《中·二二一·箭喻经》、失译《佛说箭喻经》。
   [73]《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至359页中栏。
   [74]《增·苦乐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57页上栏至657页中栏。
   [75]《别译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至445页下栏。
   [76]《别译杂·一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45页下栏至446页上栏。
   [77]《杂·二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上栏。
   [78]《杂·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中栏至6页下栏,参见南传《S。22.59。 Pa·ca(五)》。
   [79]《增·九众生居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66页中栏。
   [80]《杂·一三五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72页中栏。
   [81]《杂·五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中栏, 参见南传《S。22.32。 Pabhavgu(坏法)》。
   [82]《中·一五九·阿伽罗诃那经》,《大正藏》第1册第682页上栏至682页中栏。
   [83]《长·二一·梵动经》,《大正藏》第1册第93页上栏至93页中栏,参见《杂·一七一经》、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南传《D。1。Brahmajāla Sutta(梵网经) 》。
   [84]《杂·一五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44页上栏。
   [85]《长·七·弊宿经》,《大正藏》第1册第42至42页下栏,参见《中·七十一·蜱肆经》、法贤译《大正句王经》、南传《D。23。 Pāyāsi Suttanta(弊宿经)》。
   [86]《杂·二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69页下栏,参见南传《S。22.99。Gaddula(系绳)》。
   [87]《杂·四〇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107页下栏,参见南传《S。56.35。Sattisata(百枪)》。
   [88]《增·力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717页下栏。
   [89]八岁出家,得阿罗汉果。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D。23。Pāyāsi Suttanta(弊宿经)》作Kumāra-kassapo(童子迦叶),汉传《中·七十一·蜱肆经》作“鸠摩罗迦叶”,《大正句王经》作“童子迦叶”。
   [90]《长·七·弊宿经》,《大正藏》第1册第42页中栏至47页上栏,参见《中·七十一·蜱肆经》、法贤译《大正句王经》、南传《D。23。Pāyāsi Suttanta(弊宿经)》。
   [91]《杂·七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205页下栏,参见南传《S。45.35。Sāma··a(沙门法)》。
   [92]《杂·一〇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30页下栏,参见南传《S。22.85。Yamaka(焰摩迦)》。
   [93]《杂·七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9页上栏。
   [94]《杂·一〇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31页下栏,参见南传《S。22.85。Yamaka(焰摩迦)》。
   [95]《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64页下栏 。
   [96]《杂·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下栏,参见南传《S。12.46。A··ataraj(异)》。
   [97]《别译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
   [98]《大乘入楞伽经》卷四,《大正藏》第16册第608页下栏。
   [99]《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卷九,《大正藏》第26册第497页上栏。
   [100]《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二〇〇,《大正藏》第27册第1002页中栏。
   [101]《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 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102]《S。24.2。我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1页。
   [103]《S。24.3。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3页,参见汉传《杂·一五二经》。
   [104]《S。24.37-44。有色我等》,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25页至328页。
   [105]《杂·一六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5页上栏。
   [106]《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
   [107]《S。24.8。(大)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3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一经》。
   [108]《S。24.2。我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1页至302页。
   [109]《S。24.3。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3页,《S。24.37-44。有色我等》,相应部经典三第325页至328页。
   [110]《S。24.4。无我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5页。
   [111]《S。24.6。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9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二经》。
   [112]《S。24.5。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6页至307页,参见汉传《杂·一五四经、一五六经》。
   [113]《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114]《四阿鋡暮抄解》卷上,婆素跋陀撰,符秦西域三藏鸠摩罗佛提等译,《大正藏》第25册第8页中栏。
   [115]《中·一二四·八难经》,《大正藏》第1册第613页中栏,参见《增·八难品·第一经》、南传《A。8.29。Akkhanā(难)》。
   [116]《大智度论》卷三七,《大正藏》第25册第331页上栏至331页中栏。
   [117]《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118]《S。24.7。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1页,参见汉传《杂·一五七经、一五八经、一五九经、一五五经》。
   [119]《长·二八·布咤婆楼经》,《大正藏》第1册第110页上栏,参见南传《D。9。Potthapāda Sutta(布咤婆楼经)》。
   [120]《中·一三·度经》,《大正藏》第1册第435页中栏,,参见汉传《杂·一五七经、一五八经、一五九经》、南传《A。3.61。 Tittha (度处)》。
   [121]《杂·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页下栏。
   [122]《杂·八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0页下栏至21页上栏,参见南传《S。22.60。Mahāli(摩诃利)》。
   [123]《大智度论》卷十五,《大正藏》第25册第170页下栏至171页上栏。
   [124]《M。11。师子吼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第84页至85页,参见汉传《中·一〇三·师子吼经》。
   [125]《杂·二六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6页下栏至67页上栏,,参见《杂·三〇一经》、南传《S。22.90。 Channo(阐陀)》、《S。12.15。Kaccāyanagotta(迦旃延氏)》。
   [126]《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 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127]《杂·三二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128]《中·一九○·小空经》,《大正藏》第1册第737页上栏,参见南传《M。121。 Cūlasu··atāsuttan(空小经)》。
   [129]《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大正藏》第30册第812页中栏至812页下栏。
   [130]《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131]《中·五·木积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25页中栏,参见南传《A。7.68。Aggi(火经)》。
   [13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耶》卷六,《大正藏》第23册第657页下栏。
   [133]《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页下栏。
   [134]《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大正藏》第30册第474页中栏。
   [135]《中·一一五·蜜丸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603页中栏,参见南传《M。18。Madhupindikasuttaj(蜜丸经)》。
   [136]《大正藏》第2册第527页上栏至528页中栏。
   [137]《增·善聚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78页下栏至679页上栏。
   [138]《成唯识论》卷一,《大正藏》第31册第1页。
   [139]《杂·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20页中栏。
   [140]《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中栏。
   [141]《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大正藏》第28册第30页上栏。
   [142]《杂·一六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45页上栏,参见南传《S。24.37-44。Rūpī attā etc。(有色我等)》。
   [143]《杂·四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1页中栏,参见南传《S。22.47。 Samanupassanā(观见)》。
   [144]《中·二一〇·法乐比丘尼经》,《大正藏》第1册第788至788页中栏,参见南传《M。 44。 Cūlavedallasuttaj (有明小经)》。
   [145]《增·利养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73页中栏,参见南传《S。22.1。Nakulapitā(那拘罗父)》。
   [146]《杂·五七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151页上栏。
   [147]《S。41.3。隶犀达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四第362页至363页。
   [148]《杂·一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参见南传《S。22.151。Esoattā(我)》、《S。24.3。Soattā(我)》。
   [149]《杂·一五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43页下栏),“彼”此处指“梵”。
   [150]《杂·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4页下栏至15页上栏, 参见南传《S。22.82。 Punnamā(满月)》。
   [151]《长·一五·阿[少/兔]夷经》,《大正藏》第1册第69页中栏,参见南传《D。24。Pātika-Suttanta(波梨经)》。
   [152]《杂·一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2页中栏。
   [153]《杂·六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上栏至16页中栏。
   [154]《杂·九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56页上栏至256页中栏, 参见南传《A。4.199。Tanhā(渴爱)》。
   [155]《杂·一三六至一四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下栏至42页上栏 。
   [156]《杂·五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4页中栏,参见南传《S。22.81。 Pārileyya(波陀聚落)》。
   [157]《杂·一一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35页下栏至36页中栏,参见《增·六重品·第十经》、南传《M。 35。 Cūlasaccaka-sutta (萨遮迦小经)》。
   [158]《佛说五蕴皆空经》,《大正藏》第2册第499,参见南传《S。22.59。Pa·ca(五〔群比丘〕)》。
   [159]《杂·三一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上栏。
   [160]《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页下栏。
   [161]《增·邪聚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02页中栏,参见慧简译《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162]《杂·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1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45。 Aniccatā(无常)》。
   [163]《增·增上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68页下栏。
   [164]《增·四意断品·第八经、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639页上栏至640页中栏。
   [165]《增·八难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49页上栏。
   [166]《长·一·大本经》,《大正藏》第1册第9页中栏,《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页下栏。
   [167]《杂·二六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6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0。Channo(阐陀)》。
   [168]《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上栏,参见南传《S。35.1-12。Anicca etc。(无常等)》。
   [169]《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中栏。
   [170]《杂·三一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上栏至91页中栏,参见南传《S。35.23。Sabba(一切)》。
   [171]《杂·三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172]《杂·三二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91页中栏。
   [173]《杂·四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1页中栏,参见南传《S。22.47。 Samanupassanā(观见)》。
   [174]《S。22.83。阿难》,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153 至154,参见汉传《杂·二六一经》。
   [175]巴利语为upadhi,意为所依之因。
   [176]《杂·二九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82页中栏至82页下栏,参见南传《S。12.66。Sammasaj(触)》。
   [177]《杂·一一〇经》,《大正藏》第2册第36页下栏至37页上栏,参见南传《M。35。Cūlasaccaka-sutta(萨遮迦小经)》。
   [178]《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179]《增·火灭品·第九经》中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大正藏》第2册第581页上栏。
   [180]《杂·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下栏,参见南传《S。22.55。 Udānaj(优陀那)》。
   [181]《中·五六·弥醯经》,《大正藏》第1册第492页上栏,参见南传《A。9.3。 Meghiya(弥醯)》。
   [182]《长·一·大本经》,《大正藏》第1册第9页中栏。
   [183]《杂·二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83页下栏。
   [184]《增·八难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52页下栏。
   [185]《增·听法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07页下栏。
   [186]即《杂·三七九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转*轮经》、义净译《佛说三转*轮经》、南传《S。56.11-12。Tathāgatena vutta (如来所说)》。
   [187]即《杂·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中栏至6页下栏,参见《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三二、南传《S。22.59。 Pa·ca (五〔群比丘〕)》。
   [188]《杂·九经、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栏,参见南传《S。22.15。 Yad anicca(无常者)》。
   [189]《杂·一一经、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上栏, 参见南传《S。22.18。 Hetu(因)》。
   [190]《杂·九六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48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二○○经》、南传《A。10.83。Punniya(富邻尼〔比丘〕)》。
   [191]《中·六二·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大正藏》第1册第498页中栏。
   [192]《杂·五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5页上栏,参见南传《S。22.82。 Punnamā(满月)》、《M。109。 Mahāpunnama-sutta(满月大经)》。
   [193]《杂·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16页下栏。
   [194]《中·二○○·阿梨咤经》,《大正藏》第1册第765页上栏,参见南传《M。22。Alagaddūpamasuttaj(蛇喻经)》。
   [195]《S。22.90。阐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188页至189页,参见汉传《杂·二六二经》。
   [196]《中·二○一· [口*荼]帝经》,《大正藏》第1册第766页下栏,参见南传《M。38。Mahātanhāsavkhayasuttaj(爱尽大经)》。
   [197]《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大正藏》第28册第30页上栏。
   [198]《杂·三三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92页下栏。
   [199]《杂·二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2 至73页上栏。
   [200]《杂·一九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中栏。
   [201]《杂·五八一经、五八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154页中栏至155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六六经》、南传《S。1.25。 Arahaj(阿罗汉)》。
   [202]《杂·一二〇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27页中栏,参见《别译杂·第二一八经》、南传《S。5.10。Vajirā(金刚)》。
   [203]《中·三〇·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6页下栏至467页上栏,参见南传《M。28。Mahāhatthipadopamasuttaā(象迹喻大经)》。
   [204]《杂·一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页下栏,参见南传《S。22.26-27。Assāda(味)》。
   [205]《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S。22.94。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206]《长·三·典尊经》,《大正藏》第1册第34页上栏,参见施护等译《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南传《D。19。Mahā-Govinda Suttanta(大典尊经)》。
   [207]为了解决轮回主体的问题,在阿毗达磨中有赤铜鍱部的有分识说、譬喻论师的细心说、大众部的根本识说、化地部的究生死蕴说、犊子部的非即非离蕴说、正量部的不失法说及经部的一味蕴说。
   [208]《中·一·善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421页中栏,参见支谦译《七知经》、南传《A。7.64。Dhamma··ū(知法经)》。
   [209]《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5页中栏,参见南传《D。16。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210]《中·二·昼度树经》,《大正藏》第1册第422页中栏。
   [211]《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212]《杂·一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2页上栏。
   [213]《K。Su。4.10。死前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二第247页。
   [214]《别译杂·一九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444页下栏,参见《杂·九六一经》、南传《S。44.10。ānando or Atthatto(阿难/有我)》。
   [21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十,《大正藏》第29册第156页上栏。
   [216]即常恒之我。
   [217]《中·一○·漏尽经》,《大正藏》第1册第432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南传《M。2。Sabbāsavasuttaj (一切漏经)》。
   [218]《起世经·斗战品》,《大正藏》第1册第350页上栏。
   [219]《中·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543页上栏至543页中栏,参见南传《M。106。 āna·jasappāyasuttaj(不动利益经)》。
   [220]《杂·二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4页下栏至85页上栏。
   [221]《杂·四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08页下栏,参见南传《S。56.45。Chiggala(毛)》。
   [222]《杂·九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228页下栏至229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二七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23]《中·一二六·行欲经》,《大正藏》第1册第615至616页上栏,参见法炬译《佛说伏淫经》、南传《A。10.91。Kāmabhogī(行欲人)》。
   [224]《长·二一·梵动经》,《大正藏》第1册第93页中栏,参见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南传《D。1。Brahmajāla Sutta (梵网经)》。 
   [225]《中·二○○·阿梨咤经》,《大正藏》第1册第763页中栏至764页上栏,参见南传《M。22。Alagaddūpamasuttaj(蛇喻经)》。
   [226]《中·二〇三·晡利多经》,《大正藏》第1册第774页上栏至第774页下栏,参见南传《M。54。Potaliyasuttaj(哺多利经)》。
   [227]《增·礼三宝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12页下栏。
   [228]《增·火灭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栏至579页中栏。
   [229]《杂·一二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54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二八三经》、南传《S。1.71。Chetvā(断除)》。
   [230]《增·三宝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605页上栏至605页中栏,参见《中·九十九·苦阴经》、失译《佛说苦阴经》、南传《M。13。Mahādukkhakkhandha-sutta(苦蕴大经)》。
   [231]《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30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Bhadra(驴姓)》 。
   [232]《杂·二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8页上栏至68页中栏,参见《中·六一·牛粪喻经》、南传《S。22.96。Gomaya(牛粪)》。
   [233]《中·一一七·柔软经》,《大正藏》第1册第607页下栏,参见南传《A。3.38。Sukhumāla(柔软),A。3.39。Mada(憍慢)》。
   [234]《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第22册第779页下栏。
   [235]《增·马王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769 至769页下栏。
   [236]《A。10.91。行欲人》,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第76页至80页,参见汉传《中·一二六·行欲经》、法炬译《佛说伏淫经》。
   [237]《中·一七四·受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711页中栏至712页中栏,参见南传《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
   [238]《中·一七五·受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712页下栏至713页上栏,参见竺法护译《佛说应法经》、南传《M。46。 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大经)》。
   [239]《长·十七·清净经》,《大正藏》第1册第74页下栏至75页上栏,参见南传《D。29。Pāsādika-Suttanta(清净经)》。
   [240]《杂·四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24页上栏至124页中栏。
   [241]此毛发编成的毯子穿在身上肤涩难忍,且冬冷夏热。
   [242]《中·一八·师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441页下栏至442页上栏, 参见《中·一七四·受法经》、《中·一○四·优昙婆逻经》、《长·八·散陀那经》、施护译《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南传《A。8.12。Sīha(师子)》、《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D。25。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43]即尼揵陀若提子,为耆那教教祖。
   [244]《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3页下栏,参见南传《M。101。Devadahasuttaj(天臂经)》。
   [245]《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2页下栏,参见《杂·五六三经》、《杂·九七七经》、《别译杂·二一一经》、南传《M。101。Devadahasuttaj(天臂经)》、《A。3.74。Nigantha(尼揵陀〔若提子〕)》。
   [246]《杂·一一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305页下栏至306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七一经》、南传《S。3.11。Jatila(结发行者)》 。
   [247]《杂·九七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252页下栏至253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二一一经》。
   [248]《中·一○四·优昙婆逻经》,《大正藏》第1册第592页中栏至595页下栏,参见《长·八·散陀那经》、南传《D。25。 Udumbarika-Sīhanāda-Suttanta(优昙婆逻师子吼经)》。
   [249]《别译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22页中栏,参见《杂·九一二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50]《中·一七四·受法经》,<<阿含部《大正藏》第册1>>第712页中栏,参见南传《M。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 (得法小经)》。
   [251]《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28页上栏。
   [252]《中·一九·尼乾经》,《大正藏》第1册第443页中栏至445页上栏,参见《杂·九七七经》、《别译杂·二一一经》、南传《M。 101。 Devadahasuttaj (天臂经)》。
   [253]《杂·五六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47页下栏至148页上栏,参见南传《A。3.74。Nigantha(尼揵陀〔若提子〕)》。
   [254]《增·莫畏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744页上栏至744页中栏。
   [255]《增·增上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70页下栏至671页下栏。
   [256]《杂·一〇九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87页下栏至288页上栏,参见南传《S。4.1。Tapo kamma·ca(苦业)》。
   [257]《别译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22页中栏至422页下栏,参见《杂·九一二经》、南传《S。42.12。Rāsiyo(王发)》。
   [258]《中·二○四·罗摩经》,《大正藏》第1册第777页下栏至778页上栏,参见南传《M。26。Ariyapariyesanasuttaj(圣求经)》、《D。14。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经)》。
   [259]《中·一九五·阿湿贝经》,《大正藏》第1册第751页上栏至751页中栏,参见南传《M。70。Kītāgirisuttaj(枳咤山邑经)》。
   [260]《中·一七四·受法经(上)》,《大正藏》第1册第712页上栏至712页中栏,参见《中·一七五·受法经(下)》、南传《M。 45。Cūladhammasamādānasuttaj(得法小经)》、《M。46。Mahādhammasamādānasuttaj(得法大经)》。
   [261]《A。8.12。师子》,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第39页至40页,参见汉传《中·一八·师子经》。
   [262]《杂·一一四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301页下栏,参见《别译杂·一一六经》、《增·莫畏品·第五经》、南传《S。16.5。Jinnaj (老)》。
   [263]《长·一七·清净经》,《大正藏》第1册第74页中栏至74页下栏, 参见南传《D。29。 Pāsādika-Suttanta(清净经)》。
   [264]《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6页上栏至736页中栏, 参见南传《M。117。 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265]通过观察某些事物如番瓜、宅地等而说明因果、利弊、得失,或作预言等。
   [266]“横法”指傍生,“明于横法”则如相马等。
   [267]《杂·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31页下栏至132页上栏, 参见南传《S。28.10。Sucimukhī(净口)》。
   [268]《四分律》卷四,《大正藏》第22册第594页中栏。
   [269]《中·二○四·罗摩经》,《大正藏》第1册第777页下栏至778页上栏,参见南传《M。26。Ariyapariyesanasuttaj(圣求经)》、《D。14。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经)》。
   [270]《S。24.6。作》,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9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二经》。
   [271]《S。24.5。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06页至307页,参见汉传《杂·一五四经、一五六经》。
   [272]《S。24.8。(大)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3页至314页,参见汉传《杂·一六一经、一六三经》。
   [273]即以黑、蓝、红、黄、白、究竟白等颜色代表六种不同品类的人,其中黑种姓为最愚劣之人,蓝种姓次之,至究竟白,则为最清净、最完美之人。
   [274]《S。24.7。因》,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三第311页,参见汉传《杂·一五五经、一五七经、一五八经、一五九经》。
   [275]《杂·六四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82页中栏至182页下栏,参见南传《S。48.9-10。Vibhavga(分别)》。
   [276]《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至736页中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277]《杂·七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南传《S。45.21。Micchatta(邪性)》。
   [278]《杂·六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74页中栏至174页下栏, 参见南传《S。47.20。Janapada(国土)》。
   [279]《杂·一二五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44页中栏, 参见南传《S。20.8。Kalivgaro(藁)》。
   [280]《杂·五〇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32页下栏至133页上栏,参见南传《S。21.3。Ghato(水缸)》。
   [281]《杂·二七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3页上栏至73页中栏,参见南传《A。8.9。Nanda(难陀)》。
   [282]《长·十·十上经》,《大正藏》第1册第55页中栏至55页下栏,参见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南传《D。34。Dasuttara-Suttanta (十上经)》。
   [283]《增·七日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742页上栏至中栏,参见南传《A。6.19。 Maranasati (1)(念死)》,《A。8.73。 Maranasati (1)(念死)。
   [284]《增·须陀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59页下栏。
   [285]《增·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19页上栏。
   [286]《中·八三·长老上尊睡眠经》,《大正藏》第1册第559页中栏至560页中栏,参见竺法护译《佛说离睡经》、南传《A。7.58。 Pacala(睡眠)》。
   [287]《增·善知识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00页上栏,参见《增·八难品·第六经》。
   [288]《中·一三三·优婆离经》,《大正藏》第1册第630页中栏,参见南传《M。56。Upālisuttaj(优婆离经)》。
   [289]《杂·九八七经》,《大正藏》第册2第257页上栏。
   [290]《中·三二·未曾有法经》,《大正藏》第1册第471页下栏,参见南传《M。123。Acchariyabbhutadhammasuttaj (希有未曾有法经)》。
   [291]《杂·七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95页下栏。
   [292]《增·高幢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30页上栏。
   [293]《增·八难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54页中栏,参见《增·善知识品·第六经》。
   [294]《杂·一三三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67页下栏至368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三五二经》、南传《S。9.2。Upatthūna(看护)》。
   [295]《杂·一三四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370页下栏。
   [296]《杂·一三四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370页上栏至370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三六三经》。
   [297]《杂·一三四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370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三六四经》、南传《S。9.8。Kulagharanī(家妇)》。
   [298]《增·地主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612页中栏,参见《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杂·二五四经》、南传《A。6.55。Sona ((尊者)二十亿耳)》。
   [299]《杂·二五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2页下栏,参见《中·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增·地方品·第三经》、《五分律》卷二一、《四分律》卷三、南传《A。6.55。 Sona(输屡那)》。
   [300]《增·力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18页下栏至719页上栏。
   [301]《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25页下栏,参见白法祖译《佛般泥洹经》、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失译《般泥洹经》、南传《D。 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 (大般涅槃经)》。
   [302]《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7页上栏,参见《中·三三·侍者经》。
   [303]《中·一六六·释中禅室尊经》,《大正藏》第1册第699页中栏至699页下栏,参见《中·一六五·温泉林天经》、竺法护译《佛说尊上经》、南传《M。134。Lomasakavgiyabhaddekarattasuttaj(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 。
   [304]《杂·八〇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07页中栏至208页上栏,参见南传《S。54.9。Vesāli(毗舍离)》。
   [305]《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大正藏》第24册第783页中栏至783页下栏。
   [306]《增·善知识品·第十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01页上栏至601页中栏。
   [307]《增·九众生居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768页上栏。
   [308]《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正藏》第12册第764页上栏至764页中栏。
   [309]《杂·一三〇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三○六经》、南传《S。2.26。Rohita(赤的)》、《A。4。 45。Rohitassa(赤马〔天子〕)》。
   [310]《杂·二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上栏至56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65-68。Samiddhi(三弥离提)》。
   [311]《杂·二三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07。Loka(世间)》。
   [312]《杂·二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至57页上栏, 参见南传《S。35.116。Lokakāmaguna(世间欲类)》。
   [313]《杂·二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中栏,参见南传《S。35.82。Loka(世间)》。
   [314]《长·三○·世纪经》,《大正藏》第1册第144页上栏至145页上栏,参见《起世经》、《起世因本经》、《大楼炭经》。
   [315]《杂·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87页下栏至88页上栏。
   [316]《杂·三○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8页中栏,参见南传《S。35.136。Agayha(不执著)》。
   [317]《杂·四七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21页上栏, 参见南传《S。36.11。Rahogataka(独坐)》。
   [318]《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29页下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Bhadra(驴姓)》。
   [319]《杂·四〇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108页中栏至108页下栏, 参见南传《S。56.45。Chiggala(毛)》。
   [320]《杂·九五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43页中栏。
   [321]《杂·一二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40页上栏, 参见南传《S。23.2。Satto(众生)》。
   [322]《杂·一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39页中栏至3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3.1。Māro(魔)》。
   [323]《杂·一三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中栏至41页下栏。
   [324]《杂·一二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3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3.12。Māradhamma(魔法)》。
   [325]《杂·一二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41页上栏, 参见南传《S。23.19-22。Khaya etc。(尽法等)》。
   [326]《别译杂·三一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479页上栏, 参见《杂·一三一二经》。
   [327]《杂·二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69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100。Gaddula(系绳)》。
   [328]《杂·二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6页上栏。
   [329]《杂·七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0页中栏,参见南传《S。45.15。Uppāda(生起)》。
   [330]《杂·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15 至15页下栏, 参见南传《S。22.5。Samādhi(三昧)》。
   [331]《杂·二二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上栏。
   [332]《中·二一六·爱生经》,《大正藏》第1册第801页上栏, 参见《增·利养品·第三经》、竺法护译《生经第十五子命过经》、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南传《M。87。Piyajātikasuttaj(爱生经)》。
   [333]《增·一子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63页上栏,参见《增·一子品·第八经》、南传《A。1.1.2。Itthirūpa(女色),A。1.1.6。Purisarūpa(男色)》。
   [334]《杂·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60页中栏, 参见南传《S。35.191。 Kotthika(拘絺罗)》。
   [335]《杂·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25页下栏。
   [336]《增·火灭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579页上栏至579页中栏。
   [337]《增·安般品之二·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84页下栏。
   [338]《四分律》卷十一,五语指说色、受、想、行、识无我,六语指说眼、耳、鼻、舌、身、意无常。《大正藏》第22册第640页下栏至641页上栏 。
   [339]《增·邪聚品·第八经》说五恶为:秽恶、两舌、嫉妒、嗔恚、无反复。《大正藏》第2册第700页中栏至701页上栏。
   [340]《增·邪聚品·第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700页中栏至701页上栏。
   [341]《增·放牛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96页上栏至796页中栏。
   [342]《增·惭愧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91页中栏至第592页中栏。
   [343]《增·一入道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570页下栏至571页上栏。
   [344]《增·利养品·第一经》作“修罗陀”。
   [345]《增·一入道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571页上栏,参见《增·利养品·第一经》。
   [346]《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59页中栏至第759页下栏,参见南传《M。29。 Mahāsāropama-sutta(心材喻大经)》。
   [347]《四分律》卷四作“提婆达”,《大正藏》第22册第592页中栏。
   [348]《增·善恶品·第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781页上栏至781页中栏。
   [349]《杂·一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43页中栏,参见南传《A。5.30。 Nāgita(那提迦),A。8.86。Yasa(名称)》。
   [350]前“念食”指思食,有情由于种种思愿而活命;后“念食”指正念,能助长一切善法而称为“食”。
   [351]《增·马王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72页中栏至772页下栏。
   [352]《杂·一一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99页下栏至300页上栏,参见《别译杂·一一一经》、施护译《佛说月喻经》、南传《S。16.3。Candupamaj(月喻)》。
   [353]《杂·二四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8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14-115。 Mārapāsa(魔索)》。
   [354]《杂·二一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4页中栏至54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88。 Samudda(海)》。
   [355]《杂·二一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4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87。 Samudda(海)》。
   [356]《杂·一一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11页下栏, 参见南传《S。35.199。 Kumma(龟)》。
   [357]《杂·一一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13页上栏, 参见南传《S。35.206。 Chapāna(六生物)》。
   [358]《杂·九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230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一二八经》、南传《S。42.11。 Bhadra(驴姓)》。
   [359]有上下两个五分结,五下分结即欲贪、嗔恚、有身见、戒禁取、疑等,五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等。
   [360]《杂·一二五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45页上栏,参见南传《S。20.6。Dhanuggaho(弓术师)》。
   [361]《增·善恶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上栏至782页中栏。
   [362]《杂·一二三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38页中栏,参见《别译杂·六二经》、南传《S。3.10。Bandhana(缚)》。
   [363]《增·善恶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下栏。
   [364]《增·善恶品·第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782页下栏至783页上栏。
   [365]《增·结禁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77页上栏至777页中栏,参见南传《A。10.45。Rājantepurapavesana(入王之内宫)》。
   [366]《四分律》卷十六,《大正藏》第22册第671 至671页中栏。
   [367]汉传经典又译作毗沙王、频毗娑罗王等多种。
   [368]《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第22册第780页上栏至780页中栏。
   [369]此五王见于《增·五王品·第一经》、《增·听法品·第五经》。
   [370]《五分律》卷十五,《大正藏》第22册第105页中栏。
   [371]《中·八○·迦絺那经》,《大正藏》第1册第552页中栏。
   [372]《杂·一三一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361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三一二经》、南传《S。2.6。 Kāmada(迦摩陀)》。
   [373]《长·一四·释提桓因问经》,《大正藏》第1册第62页下栏, 参见《中·一三四·释问经》、法贤译《帝释所问经》、南传《D。21。 Sakka-Pa·ha-Suttanta(帝释所问经)》。
   [374]《中·七七·娑鸡帝三族姓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545页中栏, 参见南传《M。68。 Nālakapānasuttaj(那罗伽波宁村经)》。
   [375]《长·二四·坚固经》,《大正藏》第1册第101页上栏, 参见南传《D。11。 Kevaddha-Sutta(坚固经)》。
   [376]《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1页下栏, 参见南传《D。16。 Mahā-Parinibbā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
   [377]《中·一九一·大空经》,《大正藏》第1册第738页上栏至738页中栏, 参见南传《M。122。 Mahāsu··atasuttaj(空大经)》。
   [378]《中·八二·支离弥梨经》,《大正藏》第1册第558页上栏, 参见南传《A。6.60。 Citta(质多〔比丘〕)》。
   [379]《增·邪聚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02页上栏至702页下栏,参见慧简译《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380]《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第22册第967页上栏。
   [381]《M。37。爱尽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第340页。
   [382]《增·结禁品·第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780页上栏,参见南传《A。10.56-57。 Sa··ā(1)(2)(诸想)》。
   [383]《增·劝请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593上栏至593页中栏, 参见南传《S。6.1。 āyācana(劝请)》。
   [384]《四分律》卷三二,《大正藏》第22册第786页中栏至787页上栏。
   [385]《增·邪聚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99页上栏,参见《增·听法品·第五经》、《增·高幢品·第五经》。
   [386]《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6页上栏。
   [387]《杂·一九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50页中栏。
   [388]《杂·九〇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27页下栏至228页上栏。
   [389]《长·二·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1页上栏至11页中栏,参见《中·一四二·雨势经》。
   [390]《增·等见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90页下栏至691页中栏。
   [391]《杂·三四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98页中栏,参见南传《S。12.22。 Dasabalā(十力)》。
   [39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六,《大正藏》第24册第130页上栏。
   [393]《增·莫畏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746页中栏至第746页下栏,参见《杂·一一四一经》、《别译杂·一一六经》、 南传《S。16.5。Jinnaj(老)》。
   [394]《杂·六三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177页上栏,参见南传《S。47.13。Cunda(纯陀)》。
   [395]《中·三一·分别圣谛经》,《大正藏》第1册第467页中栏,参见《增·等趣四谛品·第一经》、安世高译《佛说四谛经》、南传《M。141。Saccavibhavgasuttaj(谛分别经)》。
   [396]《杂·三一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89页中栏至89页下栏,参见失译《佛说满愿子经》、南传《S。35.88。Punna(富楼那)》、《M。145。Punnovāda-sutta(教富楼那经)》。
   [397]《杂·四四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115页上栏至115页中栏,参见南传《S。14.15。Kammam(业)》。
   [398]《中·一四三·伤歌逻经》,《大正藏》第1册第650页下栏至651页上栏。
   [399]《中·九一·周那问见经》,《大正藏》第1册第574页中栏, 参见《增·善恶品·第九经》、南传《M。8。Sallekhasuttaj(削减经)》。
   [400]《杂·六一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73页中栏, 参见南传《S。47.19。Sedaka(私伽陀)》。
   [401]《中·七七·娑鸡帝三族姓子经》,《大正藏》第1册第545页中栏, 参见南传《M。68。 Nālakapānasuttaj(那罗伽波宁村经)》。
   [402]《杂·一一四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301页下栏,参见《别译杂·一一六经》、《增·莫畏品·第五经》、南传《S。16.5。Jinnaj (老)》。
   [403]《增·一入道品·第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570页上栏,《杂·一一四〇经》、《别译杂·一一五经》、《S。16.8。Ovāda(教诫)》。
   [404]《增·一入道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570页中栏。
   [405]《增·放牛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795页中栏。
   [406]《中·二○四·罗摩经》,《大正藏》第1册第775页上栏至776页上栏, 参见南传《M。26。 Ariyapariyesanasuttaj(圣求经)》。
   [407]《杂·三○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8页下栏,参见南传《S。35.136。Agayha(不执著)》。
   [408]《中·一八七·说智经》,《大正藏》第1册第733页上栏, 参见南传《M。112。 Chabbisodhanasuttaj(六净经)》。
   [409]《中·二一一·大拘絺罗经》,《大正藏》第1册第790页下栏,参见南传《M。43。 Mahāvedallasuttaj(有明大经)》。
   [410]《增·力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22页中栏至722页下栏。
   [411]金轮与水轮的边际。佛教以为世界最下面为空轮,之上依次有风轮、水轮、金轮,金轮即我们所看到的大地。
   [412]《增·增上品·第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668页中栏至668页下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413]《增·四意断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637页中栏至第637页下栏,参见南传《S。3.3。Rājā(王)》。
   [414]《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64页下栏。
   [415]《杂·一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359页上栏至第359页中栏, 参见《别译杂·三○六经》、《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一经》、南传《S。2.26。 Rohita(赤的)》、《A。4.45。 Rohitassa(赤马〔天子〕)》。
   [416]《杂·八〇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207页中栏至208页上栏,参见南传《S。54.9。Vesāli(毗舍离)》。
   [417]《四分律》卷二,《大正藏》第22册第575页下栏至576页下栏。
   [418]《杂·三八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下栏。
   [419]《杂·三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页中栏,参见南传《 S。22.94。Puppha or Vaddha(华/增长)》。
   [420]《杂·二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56页下栏至57页上栏,参见南传《S。35.116。 Lokakāmaguna(世间欲类)》。
   [421]《杂·一〇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8页中栏,参见《别译杂二六七经》。
   [422]《中·九二·青白莲华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575页上栏。
   [423]《杂·一二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343页中栏,参见南传《A。5.30。Nāgita(那提迦)》、《A。8.86。Yasa(名称)》。
   [424]《增·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十经》,《大正藏》第2册第764页下栏。
   [425]《杂·一一三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299页下栏至300页上栏,参见施护译《佛说月喻经》、《别译杂·一一一经》、南传《S。16.3。Candupamaj(月喻)》。
   [426]《中·三四·薄拘罗经》,《大正藏》第1册第475页中栏,参见南传《M。124。Bakkulasuttaj(薄拘罗经)》。
   [427]《增·地主品·第二经》,《大正藏》第2册第611页下栏至第612页上栏。
   [428]《长·一·大本经》,《大正藏》第1册第8页中栏, 参见《增·十不善品·第四经》、法天译《佛说七佛经》、《毗婆尸佛经》、失译《七佛父母姓字经》、南传《D。14。 Mahāpadāna-Suttanta(大本经)》。
   [429]《佛开解梵志阿[颱-台+(犮-乂+又)]经》,《大正藏》第1册第263页上栏。
   [430]《杂·七六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0页中栏, 参见南传《S。45.15。 Uppāda(生起)》。
   [431]《杂·三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7页下栏至8页上栏, 参见义净译《佛说五蕴皆空经》、《五分律》卷十五、《四分律》卷三二、南传《S。22.59。 Pa·ca(五〔群比丘〕)》。
   [432]《增·九众生居品·第六经》,《大正藏》第2册第766页中栏。
   [433]《杂·四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26页中栏,参见南传《S。38.1-16。Nibbāna etc。(涅槃等)》。
   [434]《杂·七八四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参见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南传《S。45.21。Micchatta(邪性)》。
   [435]《杂·七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至203页中栏。
   [436]《杂·七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至204页上栏。
   [437]《杂·九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23页上栏, 参见《别译杂·九一经》、《A。8.55。 Ujjaya(郁阇迦)》。
   [438]《长·一六·善生经》,《大正藏》第1册第70页上栏至72页下栏,参见《中·一三五·善生经》、安世高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支法度译《佛说善生子经》、南传《D。31。Singālovāda-Suttanta(教授尸迦罗越经)》。
   [439]《杂·二八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80页下栏至81页上栏,参见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玄奘译《缘起圣道经》、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南传《S。12.65。Nagaraj(城邑)》。
   [440]《杂·二九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85页中栏至85页下栏,参见《杂·二九六经》、南传《S。12.20。 Paccaya(缘)》。
   [441]《杂·三六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01页上栏至101页中栏,参见南传《S。12.4-9。 Vipassi。 etc。(毗婆尸等)》。
   [442]《中·三○·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7页上栏。
   [443]《杂·二六七经》,《大正藏》第2册第69页下栏,参见南传《S。22.100。 Gaddula(系绳)》。
   [444]《杂·四九○经》,《大正藏》第2册第126页中栏,参见南传《S。38.1-16。 Nibbāna etc。(涅槃等)》。
   [445]《中·一八九·圣道经》,《大正藏》第1册第735页下栏,参见南传《M。117。Mahācattārīsakasuttaj(大四十经)》。
   [446]《杂·七八五经》,《大正藏》第2册第203页上栏至204页上栏。
   [447]《中·三○·象迹喻经》,《大正藏》第1册第464页中栏。
   [448]《增·四谛品·第一经》,《大正藏》第2册第631至631页中栏,参见南传《S。56.21。vijā(明)》。
   [449]《杂·三九三经》,《大正藏》第2册第106页中栏,参见南传《S。56.3-4。 Kulaputta(善男子)》。


 


{返回 恒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前言
下一篇: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结语
 原始佛教之中道 内容提要 绪论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六章 精进中道
 正念正知的人生意义
 原始佛教之中道 参考资料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二章 常断中道
 当今弘传声闻律仪的困局
 王族护法频婆娑罗王
 大迦叶尊者的悲心 四、结集三藏
 原始佛教之中道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精神之道[栏目: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31 化缘度众[栏目:石头路滑]
 希望工程[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四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量子佛学(摘录)[栏目:高月明居士]
 智慧的修练--我生已尽[栏目:菩提长老]
 “认同”彼此的“不同”[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