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
 
{返回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880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我们又见面了。

布施舍悭贪  利己兼益人

时间实在过得很快,新的一年又快到了,所以我们想到这样时,就感觉到这一辈子能够遇到佛教,体证到佛陀所说教法的人,那么他就没有空过,不然一辈子只为了吃、穿、住啦!浪费时间,也不知在做什么,若是你为了吃、穿、住而忙碌,但是内心却保持著没有贪嗔痴,能这样很对,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等到眼睛一闭,五蕴体又要败坏了,所以到底以我们业力的轮回来说,还有没有来生?还有来生又要做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地方,所以必须要持戒,不管你是受什么戒,持戒的重点也就是不管你现在持戒以后又要如何?你现在不持戒,那么当然业力现前时会提心吊胆,我昨天去做了一件坏事,是不是鬼在驱使我?我死后是否会下地狱?内心会不安,你既然持戒清净那又怕什么!何况是地狱、饿鬼、畜生,那都没我们的份,持戒清净哪有地狱、饿鬼、畜生,所以受戒、持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根据毗尼义钞说:在家二众,什么在家二众呢?优婆塞、优婆夷,受了三皈五戒,闻佛所说可证初果及二果,受八关斋戒,闻佛所说就能进一步证入三果及四果,那么若这样天帝释说: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跟他一样。难怪佛陀会骂他,这是不同的!持戒清净的功德,当然是无量的,因此持戒最殊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不可以小看一日的受持八关斋戒,看不起认为具足一天一夜有办法受持清净者,所以这功德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八关斋戒是具足一切无量的功德,如果我们时时刻刻可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你的身、口、意就不会违背犯戒了,所以戒是菩提本,一定要专心持守。何况你又来受持六念,所以讲到六念中的第六念——念施,普济一切众生,众生的贫困都是从贪而来的,那么贪就是吝啬,一毛不拔,我来说个一毛不拔的故事,让各位听听是否有理,这说起来实在有理啦!但故事虽是故事,其中的真理还是归真理。有一个人死后来到阎罗王的面前,阎罗王叫他去当畜生,其实良心讲当畜生并不是阎罗王派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先说给各位调整清楚,不能让各位听了,以后认为师父只是说法而已,不太说故事,事实上我们六道轮回,不是别人派给我们,也不是别人指使我们的,不是阎罗王或天人派的,更不是神、佛、菩萨来派的,而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而来的。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在阎罗王的面前,阎罗王叫他去当畜生当猪,他活著时一天不做事,只是吃,希望别人拿东西给他吃,整天就只是吃睡而已,所以果报感召去当猪,那么他就不愿去当猪,他不服抗议,举手抗议说:‘阎罗王你这样不行,为什么我等这么久你就叫我去当猪,很多人都出世去当人,为什么叫我去当猪?’阎罗王就跟他讲说:‘好,你要去当人,不去当畜生,但是你要了解,人是没有全身都是毛的,你全身都是猪毛满满,所以,如果你要去当人我可以答应你,但是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要把全身的毛拔掉,要不然人哪有全身都是毛,那怎么能看呢?你若是真正想要去当人,你答应我拔掉全身的毛,只须头发的毛留著就好。’他说:‘这简单,我甘愿去当人,甘愿拔毛!’但是当他开始拔毛,很痛时就说:‘不了,我甘愿去当畜生。’阎罗王就说:‘你这一毛不拔的人,你哪有资格去当人!’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会穷就是因为我们吝啬,但是为了以后出生当人而要去布施,布施必须量力而为,不应时时刻刻贷款借钱而去布施,拿饭钱去布施这是不对的,这违背佛陀真正的教义,佛陀他说‘四分法’:以后在我们律方面会说到,经济方面也会说到布施一定要适量,千万不可影响你的环境,不影响到你的身心,不影响到你的生活,要不然你布施反而会变成烦恼施,布烦恼施要做什么?不如你不要布施,所以众生的贫困是从贪来的。

布施既然可离贪,也可实际利益别人,所以既然我们会穷、会贫困不知足,原因都是从贪来的,如果你可以舍去贪,你就可利益别人,那么你就不贫困,这样就能知足了。有些人贪求不尽,永远都是在贪,过去在印度,贫困的人很多,所以佛陀就教导他的弟子们,广行布施,而现在我们,贫穷的人很少了,真要找到穷的人实在很难。社会福利方面做得非常好,因为只要你肯努力去赚钱,吃穿住就能非常富裕,人家说‘钱淹脚目’,虽然近来经济不好,但这只是个过渡时期,我们想想看,虽然我们的经济这么好,还是有急难的,还是需要大家广行布施的,像近来水灾、火灾频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布施,去回馈社会、利益社会。况且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因为取自社会就应该回馈社会,施舍人家需要的,这才是最不简单的,不要在人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趁人家在火灾中还去偷人家东西,当别人有困难我们要去帮助他,不然的话,你又藉机会去敲诈或偷,或是为了得到利益却来做危害他人的事情,这都不好,我们看到别人可怜时,当下应该要用慈悲的心去施舍给他,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去广行布施,原理就是要叫你舍悭贪,简单说不是叫你布施却一天到晚想去得到功德,虽然初发心的人有功德可得,但不管你有没有想要得到,或是不想得到功德,这并不是用嘴说想要得到就能得到,而是由你的力行去做出来的,何况学佛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因为布施就是要你去舍悭贪的,你不舍悭贪却想布施得功德又多一个贪,当然这是稍有境界的人在听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里所谓的布施是要舍我们的悭贪,一来是要舍悭贪,二来也可以布施贫困的人,做社会慈善事业都是布施,不是只有拿钱去寺院才叫做布施,也不是拿钱去供养出家师父才叫做布施,不是。对于社会慈善事业把握最适当的当下去布施最好,因为很多人现在有一个让我们调整不平衡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认为助印哪部经典的功德最大,大家马上印一大堆,其实功德在哪里?寺院堆得几乎没地方放,就是说市面上的流通量已经饱和了,大家已经都有了,这部经典等于没有作用了,浪费布施,所以布施一定要看是否需要,不要说印经就有功德,有什么功德?印了一大堆没有人看,随便放的一大堆没有用,让蟑螂、虫咬坏掉了,最后送到古物商,那功德在哪里?如果这部经书很好,市面上没有,而且对人相当有帮助,那么你印给别人看,这才叫做有功德,因为你发心一元、二元来布施,让别人看到这本书,让别人体证佛法,这功德是无量的。那么当社会贫困我们看到之后,认为有所需要去帮助,当下利益他人,我们即能舍悭贪而且又能利益他人这是最好的,所以一定要用的恰当。

贫困可分为三种:第一财产的贫困,第二学法方面的贫困。财产贫困也可说是物质的贫困,而学法方面的贫困,也就是知识的贫困,第三做人处事社会知识的贫困。物质的贫困和知识的贫困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知识,另一种则是出世间的知识,所以贫困分为这三种。所有社会上所说的老师,教导我们做人处事就是属于世间知识的范围,然而所谓出世间的知识,却是学佛的善知识,以他们走过的智慧经验来教我们,虽然有的人可施舍财物给别人,但是对于其他物质的贫困仍是要靠自己努力去对治。所以说布施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财施,财物的布施对治贫困,第二种法施,佛法的布施,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布施法为最,用佛法来教导别人,这就是要让你运用出离世间的知识来行法的布施,第三无畏施,就是做任何事情均经历过相当的经验,那么就不要怕也不会怕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既然没犯任何的戒律,且又都按照佛陀的教理去如实修行,不论在世间法也好,或是在做人的道理方面,我都做得非常好,利益别人本来就是应该要去做的,我怕什么!所以财物的施,可以供给贫困的人以改善物质生活,而佛法的布施,可以让众生的精神生活充足,至于无畏的布施,则是可以让众生从事善法,来做善,勇猛精进,不怕一切。佛法的行者必须依佛陀的悲智去行持,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习佛陀的两种精神,两种什么精神呢?一种是弘法利生的精神,一种就是用自己亲身的经验去体证缘起法,所以学佛一定要学两种——‘法’与‘律’,佛陀的法与他的戒律,若是经济方面允许,我们就应该用自己剩余的财物,或是能力范围内做得到的财物,多做有利社会人群的公众福利,让这个社会上真正有需要的人包括苦难的人可以得到温暖,这才叫做真正的财施。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取之于社会,那么就应该用之于社会,东西是需要运用的,这东西如果需要就很好用,那么就好好地加以运用,否则不需要的话放著也没用。钱财也一样,不要做守财奴,我们的东西,如果没有去运用,有时放太多,心挂碍得要死,放也放不开,那么这就是在做守财奴,所以我们应该用之社会,不可忘记社会贫困的大众,这种功德才真的是无量。比如说,有的人在世活著时相当节俭,不懂调适钱的使用,四处藏著,放在床铺底下,等到要死的时候还跺脚,跺脚意思是说床底下有放东西,死后跺脚没有关系,但是内心对这东西产生有意的行为执著,执著这个地方我已经放钱了,在死之前没有处理好,如果再轮回出世为一条狗,它也会流浪到这个地方,真的哦!因为你有业力的行为,认为还要到这个地方来看顾这些钱,这些钱是我的,放在这个地方,所以这种有意行为的执著意识,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常念布施,自己心中的悭贪将会渐渐减少,且可以广结善缘,真正是功德无量,所以六念法门,是要在家学佛的弟子,一定要依六念方法来行持,因为初学佛者,他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了解有限,且对出世生死的观念也比较薄弱,所以一定要有层次的引导,让他从一个方便的层次渐进。在家居士为了生活及事业、家庭的责任等等,大都不能专心深入经藏,又不能落实行持达到体证,大部分只记得功德,所以叫他们念三宝的功德,念自己持戒的功德,念自己布施的功德,念升天得到安乐的功德,然后慢慢对生命的无常,世间一切感受是苦,内心了解苦恼,并对出离苦恼有信心,因此更可深入研究教义,体证缘起法,离一切生死烦恼大苦集。

修行必须要先具足几项,在我们律篇里会说到,这地方先稍微说一下,即信具足,慧具足,戒具足,施具足,这四项是有次第的,一定要知道,八关斋戒就是在家学佛信众不可缺的法门,因为它是加行戒,一方面有功德可得,一方面又可种下出世的正因,时间不很长,持守又不困难,且又不会影响我们的事业及家庭生活,加上所得的功德又很大,实在是很适合在家居士来修行。但是不要只求形式的受戒,必须如法持守奉行,这样才是真正受戒,如果在一日一夜的持守八关斋戒中,遇到有其他特殊的情形时,譬如说:饿得肚子没办法,或因身体问题没办法过午不食,或者说逆缘现前,没办法如法受持过午不食,那么你都可以舍戒,因此八关斋戒舍戒可说是非常简单,怎么说呢?本来受持八关斋戒只有一夜一日,不需要所谓的舍戒不舍戒,但是假使你在一夜一日的受戒当中,不得已必须要舍戒时,当然也有变通的方法,因为既然你受了,就不应该要舍戒,一夜一日而已,用不著舍戒,但是为了预防万一,有其他意想不到不能继续受持八关斋戒的情形现前,那么就向一个懂事的人说,唉呀!‘我因为因缘环境未具足,没办法受持八关斋戒’,这样就算是舍戒,有够方便吧!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之中有说,也有舍八戒许可,是这样说的:‘若受斋日,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就跟一个懂事的人说,说我肚子饿得没办法,我逆境现前,我实在没办法持守下去要去吃东西,这样你就是舍戒了。这意思就是说,在你受持一日一夜当中没办法,不要想说我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就准备要舍戒,这样你就不要去受持八关斋戒,也不要想说我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很大,去只跟著人家念,而不知道在受什么?一天吃饱不知持守六念、受持六念,当然也不是每项都同时受持,你若根器没办法就受持一念清净就好,要六念同时持守清净会感觉非常复杂,方法不只一种,很多,但是这最主要方法是出迷入悟,不要入迷出悟这就不对了,出迷不可执著,要离开执著,所以引离迷走入悟这都是方便,方便不可变成是随便,引导人走错路这是很可悲也很可惜。所以有特殊情况而不能继续持守斋戒,就向懂事的人说一声:我不能持守斋戒了,这就是舍戒,要不然八关斋戒只一夜一日而已,不用再去舍戒,这范围在一天一夜里。八关斋戒就讲到这里,如果有不详细或不了解的人自己可再深入去研究,要不然你去受八关斋戒时,当然有法师会开示,引导我们继续增加了解。

自觉佛道  下化众生

现在来谈菩萨戒。八关斋戒之后就是说菩萨戒,其实佛陀时代,并没有所谓的菩萨戒,但是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又不可否认,佛陀时代只有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所以要说菩萨戒之前,首先来介绍何谓菩萨。菩萨我们时常听到,人家说你是菩萨,菩萨的称呼时常听到,你是位大菩萨,听到菩萨一般人都认为是相当崇高伟大的印象,甚至大部分人会联想是佛堂上所拜的观世音菩萨及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菩萨,都会这么想,菩萨是简称,应该称为‘菩提萨埵’,解释为‘觉有情’的意思,因为菩萨在部派佛教里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菩萨’的名词是从部派佛教引进中国佛教里,有些人认为菩萨两个字是我们中国才有的,其实不是,在部派佛教早就已经有‘菩萨’的称号了,所以菩提萨埵也就是觉有情,‘觉’是觉悟,人家说你觉悟了吗?觉悟了,觉知、觉见的意思,觉分为觉知、觉见等意思,那么觉悟什么呢?当然觉悟苦集灭道因缘法,觉悟我们的苦,从贪执来的,有所执著,有这个五蕴身,有这个肉体,有这个肉体就有眼、耳、鼻、舌等等,没有这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就不成为人了,父精母血来生成这个肉体给我们,有这个肉体就有精神及物质,精神和物质则统称为‘五蕴’,也就是说‘人’,也可说是五蕴体。那么有精神和物质就是说有眼睛可看到外面,今天喜欢看,大家听得很喜欢,大家听得静静地,听得很有精神,讲得很好,让他们听得精神集中,今天讲得大家都在打瞌睡,这里打瞌睡,那里也打瞌睡,就说无聊了,讲得口干舌燥一看大家都在打瞌睡,这样你心想就不要讲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好与不好,快乐与不快乐产生累积起来的,今天讲得大家精神集中听懂,明天要讲时心会想我讲得大家听懂,嗯!再来讲,如果又邀请去讲看大家在打瞌睡,我讲他们听不懂,讲得口沫横飞他们却睡得打呼,你内心就会感到不想再来说法,所以在这个地方慢慢累积善恶好坏,和不好不坏的心态,在这个心态之后,有了意志,产生意志行为,这好与坏的行为,就感召你快乐与不快乐。

觉悟就是了解,不是神赐给我们苦与乐,更不是佛菩萨赐给我们苦与乐,也不是任何人赐给我们苦与乐,就像现在社会有很多人都得到幻想症,要不然就是忧郁症,都认为快乐给别人,痛苦都给自己,其实在佛法来讲,世间没有一个人有力量能让你快乐与痛苦。假使今天那个人讲经讲得很好,你如果听不懂,别人可以快乐那么你会快乐吗?你不快乐呀,假使这个人,真的对你很好,但是你没有领受,那么快乐从哪里来呢?所以这个快乐,是自己本身所分别出来的。别人要让你痛苦,假使他骂你,你不感觉他在骂你,痛苦在哪里?你无所痛苦啊!所以快乐与痛苦,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体悟佛法、了解佛法、修证佛法,最主要的是你在活著时,就已经在超越生死、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景下,这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那么多方法,就是要引导你达到这个地方,我时常说涅槃并不是死后的事情,不是啊!涅槃是真真正正在活著时就了解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了解透明性你就无所恐怖,就像这个月会钱又到了,而你银行里面的存款足够付会钱,你哪会怕呢?假如你银行里面钱不够,等到会钱应缴的期限到了时,你就开始烦恼紧张,当然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了解宇宙人生生死的本来实相,就是缘起空性,你哪有什么紧张烦恼的事,没有啊!所以觉悟苦,就是‘集’来的,我们要灭苦,就一定要修道,要修道一定要按照戒律,依戒与律慢慢来亲近法,了解法来修道,但是要了解修道、体证,这有个次第嘛,循次第渐进而上,就能了解生死的本来实相,觉知宇宙人生本该因缘生因缘灭嘛!简单说这个身体也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世间一切也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没有一个无因自生,无因自生就是说没有因缘而自己能生出来的,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觉见什么呢?觉见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就像今天大家来结缘,大家来这里听我讲,因缘具足,等一下时间到了,一个小时过后,我做我的事,你们也要回去做你们的事了,这次听法的因缘就散了。等到因缘又到了,大家又来听我说法,所以不是你永远坐在这里听,我永远在这里讲,我们这个身体,五蕴身也一样,都在无常变化,心念在变,肉体也在变,肉身在变什么呢?变老,出生那一天就渐渐开始衰老了,简单讲,从在妈妈的肚子里,有这五蕴身,我们就开始成长,到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老化,这就是无常变化,不要听到无常之后,就开始紧张,变得消极,你了解无常,体会时间宝贵你才会更加积极把握,利用时间更加努力、精进,努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听到无常脚就软了。听到无常之后,你会更加意志坚强,我要不是了解无常,我实在不要这么拚命,一天忙到晚,因为我们了解无常性,人身难得,时间不长,所以更要积极,这才是真正了解无常。了解不是消极的,而是要积极的,了解无常的人是积极的,若因无常而消极的人,他就是对无常不了解,无常是不能永远存在、不变的意思,所以叫做无常。

有情就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所生之意思,五蕴身众缘和合的意思,也可以说众生就是众多生命和合之意思,但是在众缘和合,很多生命当中来说,有的是有情爱的,有的是无情爱的如植物乃至矿物,树木也是众缘所生之物,草木也是众缘所生的东西,一切矿物也是众缘所生之东西,就像前面那台录影机,它虽然是个物质也是众缘所生,由电线、电源等等所合而成的才能摄影,要不然怎么能摄影呢?所以包括有情、无情,一切皆是众缘所生的,没有一样不是众缘所生的,植物、矿物都是一样,现在我们要说的只是有情爱的生命,有情爱生命,所以称为有情,那么我们将觉有情合起来讲,也就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为觉他,自觉觉他的意思,这也是所谓菩萨的意思,我们学佛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成就智慧,亦就是成佛(觉者)。但是要成就觉者,成佛也就是要智慧开启,那就必须要经过很多修行的次第,菩萨是成就的正因,佛则是菩萨的果,我们可以这样说,要成佛必须要有出离心,你对世间一切享受执著不舍,那么你要如何成就呢?你就是执著这个地方,所以不能体证苦集灭道,你对世间苦有认识你才想要出离苦,你才会想去了解苦的原因,所以你也才能体证苦集灭道,了解四圣谛,了解十二因缘,了解八正道等等。

学佛乃为知苦以离苦

现在常有很多人来找师父开示,我问开示什么?他说他要学佛,我说:‘你为何要学佛?’他说:世间有苦。那就有资格学佛,假如说学佛就是要保佑儿子、女儿考上大学,保佑不生病,保佑一生不会死,那这个人不够资格学佛。他不具备学佛的动机,不是针对要离苦而修的,他就是要求保佑感应,虽然有些人可以由求感应心态转悟入正见,可是有些依然被迷信拉走了,再说得简单一点,若我们不生病,医院医生再好也跟我们无关,那么你如果生病,医生在哪里你就追到哪里,原理就是这样,学佛就是你知道苦,而想要出离苦才有希望,那么你不知苦,感觉世间很宝贵活得很快乐、很好,永远想要来当人,那你学佛要做什么?所以学佛就是要做出离苦恼无烦恼者,出离不是说要赶快死,死后要生到其他世界,不是这样,这样就有求生、求存、求再生,如果有想求再生的心态,你要如何出离?永远只是在换一个地方生存轮回而已,不能真正出离一切生死的痛苦,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在我们学佛当中一定要想求出离,出离就是要有舍除一切烦恼痛苦的决心,你有这种决心,你也有慈悲喜舍的大愿心,当我们要出离生死之后,我们还有一个大愿的心,将体证之后的心得教导给别人,所以叫做菩萨,时时刻刻念众生长期生活在苦海中,思惟如何来救渡他们出离苦海。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要度人必须先度自己,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下水时要将他救起来,自己不会游泳,你跳下去自己也会死,反让别人增加麻烦,是不是这样?所以要先救度自己,你无法救度自己,要如何去救度别人呢?要救度自己必须要深入佛法,包括要修持法之前,一定要先持戒,在戒中不犯恶,所以你内心就会定,不犯坏事,心理自然就会产生定,‘定’就会思惟佛法开智慧。但是不要误解只持戒就会开智慧,持戒本身不会,也不要误解修定的本身会开智慧,这都不会,这要相依相缘的,因为你持戒之后心才能安,安才能定,定才能思惟佛法。并不是持受戒而已,你不修定,或是只修定,却不思惟教义,这都不会开智慧,不要说持戒自然就会开智慧,这种说法不圆满。也不能说修定就会自然开智慧,外道修定的人一大堆,有些人禅定功夫非常好,强强滚都有喔!这样是否会开智慧,若会开智慧佛陀就不会以一大事因缘来成就佛,来建立一个佛教,佛教是自体证,并不是别人赐给我们的,是佛陀亲身体证的。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了解佛法,以佛法的戒律行持,达到自己体证,将自己体证离苦的方法一一来教导给众生,让一切有情的众生同样得到解脱,所以菩萨是由于实践成佛之道而得名,成就佛道是因为他实践了菩萨之行而得果,简单说菩萨是因,成佛是果,其实说回来应该是怎样呢?要先有自体证之后才行菩萨道,这样说才对,无体证怎样行菩萨道,这样就误人了。你自己没成佛,怎样教给别人,所以说菩萨这种解释是叫我们平常既然要修行,就要开始培养菩萨自觉觉他的心,你培养自觉觉他的心,有出离心及有度化众生的心,这两种也就是要学佛的法、律,学佛的方法,成就的方法,就像佛陀所说应该必须要做的戒律,所以学法和戒律,两种的意思就是这样。千万不要认为我去行菩萨道这才会成佛,不是这样,不能误解,这样就变成错误了,要能利益众生必须要学佛,智慧开启了,觉者才能教导别人,否则就容易把别人带偏了。所以这是提醒我们,要如何在菩萨的因地当中培养我们出离心,培养我们慈悲心,出离就是要对治自己,以慈悲心来思念众生,跟我们息息相关,不忍心看他痛苦,要培养慈悲心,就一定要想到我们人并不是独居的生活,而是群居的生活,今天我有衣服穿,也要有做衣服的人,虽然你用钱去买,但是若没做衣服的,我们有钱也是没有用,吃也一样,住也一样,所以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大家都不能被否定的。我们不可瞧不起他人,我们一定要了解跟大家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果依佛法来说,我们在还没有学到究竟之前,并不是一期生命就结束,如果依据业力的轮回来说,我们有缘见面说不定是过去具有亲戚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培养你自己本身,有一种慈悲的心态,不要把它误解了,因此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的结果。

菩提道次第 三十七道品

这地方我再补充一下才能更加了解,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必须要清楚法与律,若不知法与律要如何去行菩萨道,若是行世间善,只是世间的善人而已,佛所说的离苦方法很多,但是依三十七道品受持才能成就道业,三十七道品是修行实践的次第。三十七道品是什么呢?简单解释分七段来跟各位说明,第一是四念处,四念处当中,第一就是身念处,第二受念处,第三心念处,第四法念处,所以四念处就包含四项;第二是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念令生,四、已生善念令增长,四正勤重修精进;第三是四如意:一、欲神足:乐修、持戒解脱之法,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进佛法,三、心神足:安心一境,四、观神足:观察五蕴生灭变化,四如意足重修禅定;第四是五根:一、信根:信正信的道理,二、进根:精进正法,三、念根:一心念无常苦,四、定根:心不散乱,行住坐卧悉明觉,五、慧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五种就是慧根能生圣道;第五就是五力,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此五种慧力能入圣道;第六是七菩提分:一、择法菩提分,二、精进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轻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行舍菩提分,这七菩提分能由凡夫地由迷而达到悟,由未觉悟而成觉;第七是八正道:一、正见:见四圣谛真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走向正道,二、正思惟:思惟四圣谛真理,来断灭恶的欲念及我执等,生起正当的正念,三、正语:摄口,摄口不是什么都不说,开口都说善语及法,说出和善真实话,不离正法的语言,口语不离一切法的意思,四、正业:常摄行善,时时刻刻要摄住心,来行善持戒不要去造恶,努力行正当的行为,五、正念:以正业来维持我们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为了自己生活,为了自己物质享受,做一些不道德的生活,这都不是正业,六、正精进:一心专精不间断的向了解体证苦集灭道方向去努力,七、正念:忆念道精进正业,不要使我们的心经常思想而行为偏向邪见,八、正定:身口意保持清净,触境不染,你的身口意时时保持清净,根尘触境不会被境染,自在生活,你会过得生活自在。

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落入爱取有,在回归自然中有讲到(若要回归自然,我们常住有,从演讲集当中做成书,可打电话来索取,我们可以帮你寄去),所以行菩萨道除了了解佛法以外,也必须行持体证苦集灭道四圣谛,更要了解戒律,因为菩萨戒是菩萨应受持的戒律。简单讲菩萨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来的,那么什么是菩萨戒呢?就是菩萨应持守的戒,菩萨戒是一切成佛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受持菩萨戒,也应该学佛陀当时弘法利生的精神为根本,梵网经有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是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菩萨戒是佛陀入灭后,经过部派佛教才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就不介绍菩萨戒,因为我是将菩萨戒来引导大家,要学佛陀出离的精神,和利益众生的精神为根本,所以菩萨戒也就是学佛陀当时利益众生四十九年弘法的精神。因为菩萨戒不是佛陀当时所说的,是佛陀入灭后,有分山林派及都市派,经过部派佛教时,才有菩萨戒的出现,菩萨戒以提倡佛陀一生弘法利生的精神为出发点,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跟佛陀的精神结合。今天时间刚好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时时刻刻活在自在清净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妄想欺骗别人,必须先欺骗自己;不信因果诳众生,最可怜者莫过如此。’


{返回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下一篇: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九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三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在家居士如何修持(戒篇):之八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九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五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怎么解脱?他们能否听闻到师父您开示的解脱道?[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56 请认识思绪的特性[栏目:在生活中禅修]
 论藏 人施设论 论母[栏目:人施设论]
 人生无常 ——苏轼《焰口召请文》赏评(远尘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忏悔的意义[栏目:台湾屏东·慧广法师]
 答英国里尔大学教授爱斯嘉拉博士问(八则)[栏目:太虚法师]
 自然的心去生活 得自在人生[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构成“说四众过”,要具备那六缘?[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素食就是尊重生命 Eating A Vegetarian Diet Lends Dignity To..[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四○九 坚法本生谭[栏目:第七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