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前途在那里?(第一讲)
时间:公元一九九○年三月廿一日
地点:佛光山
一.融和尊重
二.团结包容
三.互赞互助
四.乐观进取
时代的趋向,促使社会不断的更新,佛教须有新的观念,才能自我更新,才能推展法务。换句话说,佛教的前途,必须要靠我们佛教徒重新调整思想,重新估定价值,兹有下列意见,希望佛教界建立共同的体认--
一.融合尊重
佛教讲究行解并重、福慧双修、动静一如、悲智双运的融合德行。但因在弘传时有地域、风俗、民情、时间等的不同,还有个人修持的法门不一,致有所谓南传北传,显教密教,禅宗净土等宗派之别,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却只是一个。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信仰自我设限,而使佛教的僧团分裂。
说到融合尊重,中国佛教不愧为大乘教区,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传的比丘到大乘的国度来,大乘的佛教界对他们都非常礼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传的国度,所受的待遇却如一般信徒。以圣印法师为例,他在中国佛教界是相当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国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国佛教界并不介意,反而是南传比丘来受中国大乘教法,他们不仅不肯认定,而且必定会非常计较。再论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对显教的态度也是一样,他们认为显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顶为理所当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显教则不应该。佛教发展至今,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许各宗各派自高自大,应该融合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我们为使佛教不要分歧,故要提倡佛教的融合尊重,即南北传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显与密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僧信间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男女众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传统与现代的佛教要互相融合、互相尊重。在同一教主佛陀,同一三法印和四圣谛的教理,同一三皈依仪制之下,不应互相排斥、互较嫡庶,应该互相融合、互相尊重。
融合的方法,必须要彼此尊重;不互相尊重,则彼此无法融合。佛门讲究不轻后学,年仅八岁的妙慧童女,大智文殊向她顶礼,世人不赞妙慧而美其文殊之德行;赵州八十高龄,到处云游行脚,向年轻的禅者问道,世人不夸青年僧伽的成就,反而尊重赵州谦虚。所以有志不在年高,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成佛。故在佛教今后融合时,必须彼此尊重各自的制度、各自的习惯、各自修行的方法。现在社会上的企业家,非常注重国际合作,到处都有跨国公司的设立;教育界的留学生交换、教授交换;学术界的出版品交换、知识交换;其它各行各业,所有的文化交流,都奠定了天下一家的型态。
故此,佛教若不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彼此融合尊重,是不会有前途的。君不见《弥陀经》里的净土众生,每天清晨都“各以衣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不是互相融合尊重吗?
二.团结包容
团结!团结!千百年来大家都高喊团结,但团结不是说要你来跟我团结,要你在我的领导之下,不能有异言异行,我才允许你跟我团结。这不叫团结,这是要人投降,要人作俘虏;这是占领,不是团结。
团结是相互的、平等的、包容的,是容许相异的共同存在。在同中容许有异,在异中容许有同,彼此尊重,相依共存,这才叫做团结!不能认为同行是冤家,不能认为同行应相轻,不为讨便宜而侵犯别人,不为逞己快而讽刺别人,不为忌彼好而打击别人,更不会为获私欲而伤害别人。泰山因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因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团结不但是包容,更要分工,眼耳鼻舌虽同在一体,但必须分工合作,才能成为健全之体。手指有长短,但各司其用,如果少了一根手指,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佛教各宗各派、各大各小、各南各北、各显各密,可以各传其教,各为所为,不管再多的个体,但可集合在一起,精诚团结,彼此包容,共为佛教兴隆而携手合作!
说到团结,这不是口号,要确实的实践;说到合作,不是虚应故事,要真正的宽大包容。所谓你我彼此要团结包容、大小上下要团结包容,连横合纵要团结包容,权能异见要团结包容,僧信男女要团结包容,寺院教会要团结包容,教育文化要团结包容。身为佛陀弟子,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还有什么人事物不能包容?不能团结呢?
三.互赞互助
普贤菩萨的行愿品中,“赞歎功德”是学道行门之一,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同时修行,但佛陀能提早成就佛道是因多修赞歎法门,故寺院中朝暮课诵时都在唱赞颂偈。一个对真善美不懂得赞歎的人,不随喜说好话的人,是不会领导人,不会和人相处的。学佛,要不时的给人爱语和布施,适当的赞美是度众最好的方法。今日佛教界到处毁谤,到处是非,信徒帮助自己的师父批评他寺的长老,青年学者轻视年老者顽固乡愿。在党同伐异的情形下,这个不好,那个不是,造成佛教界一片乌烟瘴气,哪里里有青天?哪里里有好人呢?
在佛教界,你有学问,他说你只有学问,没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说你只有口才,没有修行;你有修行,他说你只有修行,没有慈悲;你有慈悲,他说你只有慈悲,不会办事;你会办事,他说你只会办事,不会英文;你会英文,他说你只会英文没有佛法……到处摧残,到处打击,难道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爱语布施?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口头功德?
目前的社会,尤其佛教界,亟需要有一次提倡“说好话”的运动!让“欲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的圣言,真正能实践在僧信之间!
互赞不够,还应该互助,四摄法中的利行,就是现在人的服务精神。能服务助人必属富有,自己富有必愿助人,不肯助人必然心性贫穷,无力助人之故也。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是互赞互助最好的明证,我们呼吁大家都该建立互赞互荣的观念,我以一句话赞你,我以一举手助你,常作“不请之友”,中国几千年来那种老死不相往来,那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早就不应存在了,我们现在要的是和谐服务的社会,和乐清净的僧团。
四.乐观进取
佛门讲究庄严、肃穆,但非槁木死灰,或悲观冷淡,诸佛菩萨的慈祥姿态,是由内在的法喜禅悦引伸出来的,故身为佛教徒要将乐观欢喜的性格常驻心头,要将积极进取的精神,注入生活。佛教现在为人所垢病的,是太过冷淡,是太无表情,所以一个喜悦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我们不仅在求己乐,而是要把欢喜快乐布满人间!
弥勒菩萨的欢笑,是多么可爱的姿态;观音菩萨的慈祥,是多么可敬的丰采。现在举世大众,不喜欢悲惨世界,不喜欢冷酷无情。哪里里能洋溢着庄严与欢乐,哪里里就拥有最多的众生。
乐观不是消极的享受,是积极进取的利人。“牺牲享受,享受牺牲”,这是现代人的精神;“欢喜地菩萨”、“禅悦藏菩萨”,也都秉持着乐观进取的精神,服务众生。富楼那到输卢那国去弘法,甘愿把生命布施众生;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这就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为教为人!
所以,我们要将大乘乐观进取的精神普皆回向,要让众生欢喜,先从我们有喜悦的心性和微笑容貌做起。
目前的佛教,如能融合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必定能树立佛教的新形象,佛教前途必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