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中篇
 
{返回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5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华智仁波切 造论

普巴扎西仁波切 译释

亚青邬金禅修胜处

******************************************

  中篇

  在汉地时,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信仰佛教?学佛有什么意义?”让我感到很稀奇,因为类似的问题在藏地很少听到,要问的话就是:“你为什么不信仰佛教?”关于信仰以及学佛的意义,是个很大的论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讲透彻的。不过,联系个人的切身实际还是可以扼要略释。因为佛教所要解决的问题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不因信仰则有或者不信仰即无,这就是生死的问题。

  其实,生死是个最大的问题。大在何处?古往今来的一切有情包括你我都在生死之中,生而死死而生,自己却蒙在鼓里,弄不清生死的真相更谈不上自在于生死,岂不成大问题?当时有一位很聪明的学者,听到这里就跟我展开了讨论说:“听您言下之意是相信有前生后世啦?”我说:“我当然相信。”他问道:“佛教这样讲,是出于对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并使止恶扬善的宗旨便于大众普通接受而宣扬的宗教学说,还是实有其事?”我坦言相告:“实有其事。前生后世不仅是佛教徒的常识,现今很多科学工作者通过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生。”他说道:“但是多数人回忆不起前生的事情。”我分析道:“能回忆起前生就说明肯定有前生,回忆不起来并不代表就没有前生。除了胎障及个人的业力因缘外,不能忆起前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也不知道或不相信有合适的方法可以忆起前世。”

  学者说道:“我看到很多报导讲有些小孩子能准确忆起前生,还有些医生在用催眠术治病时,接受催眠治疗者中有的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生。我想问的是,除了天生的或者依靠催眠等技术手段外,还有什么方法能使一般人也知道自己的前生?”我告诉他:“有很多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修持,别一种是推理。”学者问道:“修持是什么道理?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我说:“心具有觉知的功能,以前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心识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所以任何人都具有忆起前生的能力。然而一般人的心识十分涣散,又被各式各样的妄想烦恼不断地扰乱,不要说回忆前世,连前年前天的经历都难以忆起。通过正确的修持令心专注并清净后,就能显发本有的能力。如同浑浊动荡的水面上即使有影像也看不清楚,必须等水平静澄清之后才能将景物映显出来。”学者思考了一阵后又问:“一般是怎样修持的呢?”我说:“根据各人的因缘与根器,修持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在佛教中主要是在守持戒律的基础上修持禅定,这样使自心获得清净后,对前生后世包括今生的一切就会了如指掌。但在修持禅定时有两点要注意:需要有良好经验的人指导、还要恒常勤修方有成效。”关于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前生后世存在之理,以下作一简要解释。

  任何人无论相不相信有前生,无疑都在承受前生的因所导致的果报。譬如我们今生投生在不同的地境中,各人生即面临特定的家庭状况与生存环境,而且各人的性格、爱好、体质等等生来即存在差别,难道一概都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巧合吗?并非如此。只要对现象界稍作观察就能发现因果的规律,譬如因种子不同成熟的果实就不同;果实必由相应的种子得来。人的生命现象虽然有其复杂性,但是仍然没有脱离最根本的因果规律。我们的肉身需要依赖现世父

  母等缘而得成,故于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然而造成种种“生即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在于前生乃至多生中造下的业及习气各有不同。一切业及习气都聚集在心识之中,而心识并不随前世肉体的毁灭而毁灭,它会随顺业缘投胎再生并指挥今世的身体继续造业,由此再成熟为未来的果报,故于《华严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至于死亡后中阴身的存在,可以梦境之比喻略作说明。我们在睡眠时,有时会梦到自己到了异地他乡,在梦境中自己既能见闻觉知同时身体还能做种种活动,受到损伤时身体还会有疼痛感……虽然此时自己的肉身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但在梦中真实感到有个身体并能自由活动。与此类似,心识与肉体分离名为死亡,此后心识随中阴身飘游不定并感受种种中阴境界,直到在业力的牵引下找到有缘的投生处后再度受生。这种身心分离的境界我们以后都将经历,而且由于特殊的因缘也可能在现实之中发生。譬如修行有成者依靠禅定、梦境修法,心识亦能脱离肉体之束缚而自在遨游。又如许多有过濒死体验者都曾亲身经历过中阴阶段的前半期,其后意识又回到肉身中因而得以复活。从他们对各自所经历之境界的讲述中,人们完全可以得出意识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以及存在后世的结论。

  关于心识的奥秘以及三世流转的过程,在佛教中有详细、究竟的解说。此不仅为书面理论,更有无数的古今修行者依照佛教提供的方法身体力行,最终掌握了生命之钥,获得了超越生死的成就。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往昔在对心灵世界及身心关系的研究尚不深入的阶段,人们片面依据心识依赖肉身而起用以及脑等器官与心识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的事实而作出结论说:“意识是大脑的产物”,“以大脑为主的神经系统是主管心理活动的器官”,由此认定意识不可能

  脱离肉体因而没有前后世等等。然而这种观点已被正常存活于当今世上的一些“有头无脑人”以及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数以百万计的心识离体事例所否定,且被新的生命科学理论推翻。在经过缜密的观察研究后,西方科技界中众多知名的生物学家、医学专家、脑科学家、神经生物学家纷纷发表科研论文及学术专著,其结论可谓不谋而合:非物质的心识控制着大脑及神经细胞的活动,并能脱离血肉之躯而存在。这种崭新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由此我们理应了知前生后世的存在并非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而是具有事实及理论上的确凿证据。

  反之,那些不作审慎的观察思考就草率断言“无有来世”或盲目顺从“断灭论”行持的人,极易葬送掉自己的未来。因为否定前生后世之客观存在的必然后果就是不信因果,仅以今生的短暂享乐作为其人生目标,为满足五欲故不择手段甚至行恶造罪亦在所不惜,此与饮鸩止渴1[①]实无区别,来世必堕恶趣长劫受苦故。还有些人凭借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据力图掩盖前生后世及因果业报之真理、并肆意散布“生命断灭论”,无疑是在误导、愚弄世人,自己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邪知邪见的流布在为日益堕落的道德水准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推波助澜的同时,正悄然将世人引向后世痛苦的深渊。我们生生世世的苦乐果报,根本上取决于知见的邪或正,有知见方有行持故。由此观之,今生的见与行主宰着未来命运的浮沉。正因为见解与生死问题利害攸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作出正确的解答,方不至於辜负此宝贵人生。

  1[①] 饮鸩止渴: “鸩(zhen震)” 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用它的羽毛泡酒,喝了能毒死人。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肉体死亡之后神识可以继续投生是其固有的规律,那么探讨生死问题又有什么必要呢?死亡之后顺其自然再

  次受生不就行了吗?”如此认识死亡实在过于肤浅,原因首先在于死亡的境界因人而异:具有相当的修行功德者能利用死亡获得解脱,无有修持但于生前精勤行善积德者能安然而逝,一般庸俗者的死亡之旅则是一个充满痛苦与恐怖的过程。其次在于死亡之后,由于缺乏功德善业之资粮,大多数人只有“顺其自然”投生于旁生、饿鬼、地狱道中,亦即良好的来世并不是随意可得。此种情形正如佛经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揭示的:“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因此“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中观四百论》中亦云:“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一般说来,在自然死亡的初期阶段,五根的觉知能力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消失,体内的四大亦渐解散直至断气。若是已证悟法性的成就者可于此际获得解脱,安然融入无生之法界中。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此过程十分痛苦难捱。此后由于体内白红明点的降升会合,濒死者会感受到明、增、得三相。几年前我在接受手术时,就曾显现出明、增、得之境相。那时我躺在手术台上,就感到犹如进入一个中阴阶段,眼前显现“明”相时,感觉自己好像从很高的地方猛然堕入茫茫无际的白色大海中,非常凄凉。既看不见什么景象又听不到任何声音,唯有孤独的心识存在。过了一阵后呈现“增”相,感觉好似掉进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中,五根早已失去觉知,无依无靠的心识却能想出各式妄念。此时若没有禅定的力量来稳定自心,就会倍感痛苦。最后伴随“得”相而来的是无边的黑暗将自己笼罩其中……我深深体会到,若不具备真实修证之功德,是无法坦然面对死亡的,仅仅此时的痛苦就已经难以形容。当时我安住在显现与自

  心无别中一心祈祷上师,承蒙上师加持,我渐渐恢复了知觉,听到做手术的医生在说:“他醒过来了……”

  此后即为法性中阴乃不共同之教言,现暂不提。之后即为转生中阴,自己唯随业力飘荡,心极惶恐。显现转生六道之各种兆相时,无有修持且对死亡及中阴境界缺乏了知者只能身不由己地随顺业缘趋入轮回,如《大圆胜慧》在讲解中阴身的投生情况时说:“凡所生处,心极向往,贪爱增胜,思见彼道。或有为怖畏之境界所追逐,而见彼等为救处,刹那生起往彼藏匿之心,由此一念即已入胎矣。特别是因失此所依粗身之缘,便思得身者,但是不管愿望如何强烈,亦应注意当不入于恶趣之中。”虽如是云,然而转生中阴之境界因人而异,且变化莫测,意识所生之中阴身于一念间趋入生处后,往往尚不自知,待察觉为恶趣时,悔之无及且无法复返,绝不像我们现时购房般有斟酌考察后再作选择的机会。犹如我等于梦中常常不知不觉地随境而转不得自主,转生中阴之境界亦复如是。彼等皆为自己平生所造诸业及习气之幻显,中阴身唯有随之而转。善业强者必不致于堕落恶趣,恶习重者求生善道亦不可得,此非他人操纵而乃业报使然。

  若系修行人,于转生中阴时凭借修行之串习力诚挚祈祷上师、忆生前所修之法门,一心欲愿诸佛净土,即得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等化身刹土,永断轮回。钝根行者依靠皈依三宝、护持戒律等功德以及善业愿力,亦能投生善道,譬如入于善胎中,来世获得修法所依之暇满人身。

  已了知死亡的真相后,就能抉择生存的意义。佛教弟子以死亡自警的目的不是悲观消极地“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创造具有真正价值的人生。由于生命遵循着前因后果的自然法则在不断地迁流,所

  以我们当前的一切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生存状态,所谓“作善得善,作恶得恶”,亦如《屠夫真言》中所云:“由正直行趋人天,以偏邪行至恶趣”。因此,未来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任何有情,都希望享受幸福安乐而不欲痛苦恐怖,为此就应当行持善法并断除恶业。我们若能依止佛法励力修持五戒十善等,不但能增上今生的安乐、消除死亡时的恐惧,而且有益于来世。在《恒水经》中佛陀亲口宣示:“持五戒者,还生人中。持十善者,得生天上。”《阿含经》中亦云:“持戒有五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虽然人天善道较之恶趣可谓乐土,但是毕竟没有脱离轮回,只能享受有限的安乐。善因一旦耗尽,苦果随即而至。为了获得永恒不变的安乐,就需要更进一步修持出世间的善法以了脱生死超出轮回。因为指挥此身造种种业者为心识,中阴阶段感受苦乐乃至流转轮回者皆为此心识,心识易逐境而转、刹那变化,故非恒常快乐之所依。依靠佛法逐渐调伏此心,证得“心之本体”即超越三时变迁之无为法时,就能够泯灭二取分别所生的一切痛苦希惧,并体悟到不生不灭之涅槃极乐。学佛者依赖种种方便,修持种种法门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认识心之本面从而究竟离苦得乐。但依各人根性与所修法门之不同以及认识之深浅,解脱有疾迟之别。若为诸乘极顶——大圆满顿超法门之行者,极利根者可如莲花生大士、布玛木札尊者般彻证生死一如,不显临终之相;证悟心性者于临终之际自然融入原始基界中;具觉受之见者可于法性中阴成佛;自心对见解有所了知并护持誓言者能往生到佛国刹土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继续修持直至获证无上菩提。此即获取究竟安乐之最胜捷径,无需

  多生累劫之苦行,纯系真实果法故。

  由上可知,唯有佛法能帮助众生解脱生死痛苦、获得无上安乐。是故于有生之年,我们应当努力修持佛法,此乃一劳永逸之道,诚如莲花生大士所言:“今生寿命仅为若干月,未来之世时间为无量,若欲来世不受诸痛苦,今生当依无欺因果修。”若不识此理,很容易对现世诸法产生耽著而虚度此生。像权势、名利、感官之乐、世间的学识等等并非恒常不变者,对自己的死亡及来世起不到丝毫利益,其它执为实有之对境亦复如是。

  在现实生活中固然不能缺少资生之必需品,但由于我等贪执五欲之习气深重,如《佛子行卅七颂》中云:“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致使人为物累,陷于欲望之深壑难以自拔。犹如酒醉之人种种颠倒错乱,凡夫迷失于无明贪欲之中亦昧于取舍,唯有以死亡为鉴戒来抉择大义。故于诸多经论中一再宣示死亡及无常之要义,如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世尊谆谆告诫道:“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云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自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于地……”

  既然连自己时时刻意保护的这个身体最终都会被当作垃圾般遗弃,何况身外之物呢?为了获取钱财资具、衣食房宅已耗尽了时间与精力,且为此造下了许多不善业,然而却连一钱一线都无法带到后世。若于临终时还对它们贪执不舍,无疑会成为令自己痛苦及堕落之因。以前我在上师身边时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一位牧民家里有一位老太婆,临终之际听见搭在帐篷上面的一块塑料布被风刮得哗哗响,她十分担心塑料布被风刮烂,打算去取下来然已无能为力,很想告诉家人但已无法讲清,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辞别了人世。过了些天,家人来向喇嘛仁波切询问老太婆神识的去向,上师观察后说:“她临终时对帐篷上的塑料布执著很强,死后转生为布里面的虫子。”家人立即回去察找,果然在塑料布里面发现了一条新生的幼虫。

  不仅贪执财物有如此过患,弥留之际对亲友眷属贪恋不舍,除了增加烦恼痛苦外,也会对自己的解脱造成巨大障碍。从亲眷方面而言,他(她)们若懂得佛法,尚能帮助自己安然而逝,于临终及中阴期间作诸功德回向能给自他带来很大的利益,此于佛经中有详细的解说。然而终究无人能够代替自己承受业报,即使骨肉至亲也无法陪伴自己进入死亡之旅,如《无量寿经》所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何况于后世中各人随业受生致使怨亲无定,现时贪亲嗔仇有何实义?

  倘若亲眷对死亡及来世之理一窍不通,很容易给临终者带来严重的危害。譬如弥留之际家属若在身边悲泣喧闹,自己即使有所修持此时亦难以专注,只有随贪嗔而转。在断气之后,神识并未立刻脱离肉体,故于身体承受扭撞碰击时,仍会感受到痛苦。特别是在密续中指出:业习所成之身体中具备六道种子字,亡时心气聚于何处种子字中,则神识投生何道。一般情况下,三天之后神识方从亡者肉体中脱离而出,在此之前倘若亲属因无知而将肉体焚烧或埋葬,则与焚埋活人无异,会导致亡灵的极度痛苦与嗔恨,因此疾堕恶趣……。

  由此观之,在自己辞世之际,亲友眷属若不制造违缘已属万幸,

  彼等有何能力令自己获得解脱呢?我们与其在死亡面前坐以待毙,奄奄一息时于苦痛交加中任人摆布,不如在有生之年励力修持正法,到时预知时至,蒙佛迎至净土;或得寿命自在,去留皆由自主,岂不畅快?总之,此生眷恋的人情物事,皆是轮回之助使,绝非解脱之依怙。我们若能依止真实具德之境——佛法僧以修持解脱道,就如同于惊涛骇浪中得以登上巨轮大船,必能安然渡过轮回苦海,顺利抵达涅槃之岸。是故唯有三宝堪为生死之依怙、解脱之慈航。。

  复问曰:

  三皈依与三律仪,三乘教法如何立?

  讲述彼三摄唯一,一法精要祈教授。

  单从理论上讲解三皈依、三律仪及三乘法之大概内容,想必诸位都不会觉得很困难。若问如何将三皈依纳于一法之中修持?三律仪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彼等如何聚集在现前所修的法义中?小乘、大乘及密乘的各种教法归纳为一精华窍诀为何?于顷刻间如何同时实践上述诸法?要解答此等问题,必须精通窍诀之义。

  正如本论标题“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所示,以支分的方式分别阐释名为“经论”,在实际修持时摄收为一法即为“窍诀”。进入佛门以皈依为始,直至密乘无上果法,其间实已包含内道界的八万四千法蕴,修行者何以能受持无遗而不致于“入海算沙徒自困”?

  此即需要窍诀的指导。自宗以简明扼要的“成熟口诀法”引导行者实修,此中所讲授的所有窍诀,其实就在讲一个法,在此“一法精要”中具足一切法的含义,依此修证故能即生获得圆满之功德。若对诸法一一分别而修,多生累劫亦难成就,不名为窍诀,亦为智者所不取。此理于阿底峡尊者与仁钦桑波译师之公案中可见一斑。下面先逐一解答所问之三法,再作摄要之宣说。初释三皈依:

  答曰:

  不迷者乃导师尊,无惑宣说妙道法,

  超越三界引导者,释迦导师恒皈依。

  我们依靠对释迦牟尼佛的信心与成佛之信念步入佛门,并逐渐清净自心的烦恼,最终证得导师佛陀之密意功德,此即“皈依佛”之旨趣所在。于此等历程中相应有三种皈依方式。外皈依之对境为何?勿理解为雕绘的佛像。虽然在我们的信心达到圆满后无情之佛像也会亲口给我们讲法,但是尚处于行道阶段的我们,临时还不能从雕绘的佛像处得到圆满教诲,所以外相中所皈依的佛是指具有圆满断证功德的“不迷者”、超越三界苦海的“导师尊”。若问:“佛为何义?”佛即觉者,觉即不迷,此系相对于众生之迷惑而言。认识到世间万象之虚幻本面故无有迷惑,得大安乐乃名为佛。将身心世界执著为真实即为迷惑,为此承受无义之痛苦即为众生。譬如知梦者于梦境中即使被毒蛇猛兽重重围困亦无毫许之恐惧,此即不迷;反之必定于梦中生大怖畏,受虚幻之迷惑故。

  禅修者晓知自心本具圆满之如来藏功德,佛陀亦非存在于自心以外,在心佛无二之定解中观修安住,名为内皈依佛。修持到最终断绝两种无明、证悟二清净之见解时,就是究竟的“不迷者”,亦即密相之皈依佛。

  堪为众生怙主的殊胜导师不仅具有“不迷”之自利功德,同时“无惑宣说妙道法”,此即利他之德。“宣说妙道法”分为三种方式即“三传承”,如大恩上师依照佛祖之经论教言为我等讲授修持要诀,名为“口耳传承”;上师有时以身坛城或于灌顶中用水晶与孔雀翎等为弟子印证本体见解,此为“表示传承”;有时上师不作任何表示而无言安住,利根弟子凭借上师的加持力当下证悟上师之密意,即为“心印传承”。

  无论何种传承或宣说方式,皆为引导徒眷超越三界。三界即轮回,凡诸分别念所摄之法皆是。从不同角度可归纳为大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十八界、十二因缘、八识、五蕴、三门、二障等等,归根到底即为无明二取,是故种种妙道圣法皆为断除无明二取之方便,此于无上窍诀——大圆满中,通过禅修得以实现。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的状态中,超越一切戏论之空分名为法身;在空分中同时含有清明之明了为报身;空分与明分本来即为双运,但为详细印证之便而说为两个名词,并非有两种见解。此空明无别之见即为诸佛之密意、无上正等正觉、心之本体等等,亦即密相之皈依佛。

  无欺者乃妙教法,如理修持无欺诳,

  指引涅槃圣道者,拯救妙法恒皈依。

  修行者依靠教法逐步调伏自心的烦恼分别念,此为趋入涅槃果位之无谬正道。虽然尚在行道中,但是依赖因果缘起之法则终将证得教法所诠之实相,故称指引圣道之教法为无欺诳者。然而行者需要如理如法地修持才能避免舛错,切勿仅凭一知半解而私心自用。曾有一位知识分子弟子,对圆满次第的修法很感兴趣,却不明白生圆次第行者必须具备缘起性空的见解基础,若无见解,单凭实执性的观修本尊、修持气脉明点等等决不会现前悉地,反而容易生诸障碍。然而此弟子固执己见,其修持的感受常常是“感到有一股气在动、心间的脉轮还没有解开”,“感觉有个脉结很紧”等等。于是我问他:“倘若把气脉明点完全理解为物质性,那与医学上讲的人体器官等有何不同呢?我们是否应该动手术以解开脉结?”并讲了修法的见解问题以及调正的方便。此弟子表面上似乎能够接受我的意见,回去后却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修法方式,听说后来精神失常。他若如理修持生圆次第,即使未获得成就,又何致于此?还有些人我慢自负、目空一切,认为应该自创一套“不共的修法”才堪为“青出于蓝”的大修行人。有的对圣贤祖师代代相传的法门仅仅略知皮毛却欲“锐意改革”、“推陈出新”,甚至将一些世间法搀杂其中,拼凑出自己的“无上法门”……诸如此类“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观象,都是未至诚皈依正法、不如理而修所造成的过失。

  许多人只要看到书本上介绍的“妙法”就用于自已的修行中,

  遇见另一殊胜法门时又照样取用,将法随意“组装”,结果由于太混杂而失去了清晰的传承及修法,依此方式修行则难获成就。故于求法之前当观察传承如何、是否清净。即使不加辨别地认为某法很殊胜,但它能否护持自己于今生获得解脱乃至成佛呢?喇嘛仁波切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位长发的瑜伽士拿来一本书,说他自己不懂闻思,但却写出了这本自称为“伏藏品”的厚书。还授记曰:“喇嘛仁波切是佛母益西措嘉的化身,他是此书的法主。”喇嘛仁波切对他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佛母益西措嘉的化身,我要问的是:你说该书是伏藏品,那么你今生依靠此法已经证得何等境界?”他说:“我没有按照此法修行过。”喇嘛又问:“有其他人依靠此法获得修证吗?”“没有。”喇嘛说:“既然如此,我怎样给他人讲呢?如果说’这是半途出现的一部法,没有人修持过,你们依照它修行就很好。如同我拿着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虽然没有被人吃过,但是它的味道好极了,你们拿去啃吧。’谁会相信呢?”因此,观察传承历史极为重要。我们如何信任本传承之法呢?因为从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直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都是依靠本法修持而获得成就的。

  超越行道的缘起历程、一切胜妙教法在自相续中如实生起时,名为究竟的皈依法。此时的“法”并不单单是教法,而是教法与证法双运之法。如理实修者在圆满获得证法的同时,妙力智慧必能通达一切法义——此功德即为教法。我等无数众生之怙主喇嘛仁波切幼年未曾上学读书,十五岁出家为僧后,即致力于实修,不断访师参学,其间仅在多科寺做过九个月的专门闻思,此后一直为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作侍者。然于后来喇嘛仁波切对诸乘教法精通无碍,成为麇集于座下的众多闻思者以及许多堪布活佛的导师尊。大圆满的一代祖师智悲光尊者一生未曾系统闻思理论,最终却成为藏

  地各宗派公认的睿智博识的大善知识。在佛教史上有许多这样的高僧大德,其中的奥妙何在?一旦悟到心的本体后,妙力功德自然呈现,故能无勤通晓一切经论教言乃至世出世间诸明处。须知次第根器在行道中闻思教法必不可缺,此乃实际修持之坚实基础与得力助伴。现在是从究竟的“妙教法”角度阐述“如理修持无欺诳”,此“如理修持”是就法尔理趣而言,亦即心的本体本具便智双运之妙法——教法为方便、证法为智慧。如实照行故必无欺诳,名为殊胜且恒常不变之皈依法。

  不离者乃修行者,彼与教义永不离,

  依止彼者如是悟,和合僧众恒皈依。

  受持圣教、如法修行者名为僧。行者依止僧众受大众熏修之策励,自易增进道业,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又如入于众香之室,久则自身亦带香气,行者受僧宝功德妙香之熏染亦如是。此为外相中的皈依僧。久则修行有所长进,自心不离佛法、念念护持正见;守护根门、言行清净,即已达到内皈依僧。

  行者在证悟自心本体见解的同时获得圆满的妙力,为密相之皈依僧。妙力僧众具备无量功德,如深广之智慧及五眼六通等等,但最根本的功德为:远离偏袒之信心、无缘之慈悲心、无有自性之出离心及无常观念。若要辨别自己的见解是否真实,当以妙力之功德作为检验的标准。此等功德僧众若已真实现前,即为获得殊胜成就之标志。

  导师佛陀救度之妙法,引导僧众欲解者皈依。

  此处我们联系现实稍讲与皈依有关的问题。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为佛教徒的导师,然已示现涅槃,我等后世弟子以福德因缘不具足故,未能亲随佛学,现今怎样皈依佛陀呢?昔日释尊于示现涅槃之前,为阿难等弟子及信众授记:我将于末来世化显为善知识以利益汝等。经论中亦云佛的化身遍及六道,非但化为有情之相,亦能现为无情之物,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众生。因此,当今世上饶益众生无有疲厌的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此乃无可置疑也。我们依止具德善知识即是皈依佛陀。

  由于众生根性不一,所现善知识亦千姿百态,有僧有俗,有男有女,或温和或敦肃,或声名卓著或默默无闻——尤其于浊世之中诸佛菩萨的化身多隐蔽圣仪,虽为圣者而示现如凡夫,不舍尘劳然能作诸佛事。我们不能惑于表象而生邪见,当以清净心行随学其功德。自若信心广大,则可依止多位导师以广闻博学,若因宿缘深厚仅依一贤,则有益于深研精修。对于善知识之言行举止,若见为过失,系自已的业障所致,勿归咎于他人。对自已末曾依止过的善知识,亦当以敬信做清净观,切勿诋毁诽谤,此为最重要者。作为修行者唯当调伏自心,而不是揣测他人。实际上,我们对自已散乱恶劣的心念尚且难以把握,又怎能了知圣者导师的清净密意呢?

  在医学上以不同的医疗方法能对治不同的疾病,令患者皆得康复。佛教中亦有多种法门,适用于各类根器的众生对治烦恼以获解脱。患者在接受特定的治疗时,不必指责其它的药物与疗法为不对或不需要。如同此理,行者在受持自所爱好之法门时,不应诋毁其它法门。须知自修或他修之一切法门皆是佛陀所宣说,悉皆包含于自已所皈依的“法”之中。不能将“皈依法”狭隘理解为仅仅皈依某宗或某乘之法。我们发心为度化无边众生成佛而誓愿修学无量之法门,于实修中则将无量诸法摄于一法门中修持。虽修一法但不舍他法,一法成就,则万法咸通。不明此理者,虽有道念却不得修法之要领,视菩提道为苦旅畏途,或偏执自宗诽谤他门,毁失皈依戒。

  对于自所精通的宗派与教法,固然应当宣传弘扬,但切忌以打倒他宗的方式树立自宗,否则等于自取灭亡。因为必遭他宗行者之回遮与反击故,结果不但对自宗的发展造成障碍,且给整体教法之兴盛带来违缘。是故如教修行即是弘扬自宗,对显密诸法均欢喜赞叹即是皈依正法。若末通达诸法密义及各宗圆融无障之本质,仅凭一已之私心对任何一乘佛法作毁谤,执密谤显或执显谤密,虽于法毫无所损,然而自己已造下诽谤正法的罪业,且因此而引起他人之谤法邪见,过患极大。唯此罪及五逆重罪为阿弥陀佛之大愿所不摄受,故永嘉大师于《证道歌》中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

  有人认为对因果信任与否似乎关系不大,然于因成熟之际果报迥异。比如皈依法之后,应当对一切文字起恭敬心,是故昌根阿瑞仁波切从不把印有文字的东西如钞票垫在床垫下。我们如果故意拿字纸、带有文字的物品作坐垫,临时虽然可以避免弄脏衣服,但是已经违犯皈依戒的学处,其异熟果报为无间地狱。比较一下洗衣服与堕地狱的代价,二者孰轻孰重?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屡见不鲜,但是修行者应当依靠正念,尽量避免造诸罪业。

  行者皈依僧是为了随学圣教,于解脱道上获得引导。各乘各宗的十方僧众皆在我等皈依的对境之中;自他一切皈依众同为三宝眷属。倘若因皈依境的不同而赞自毁他,以偏袒私心结帮分派,在佛教弟子中制造不合甚至对立,未免失去了“皈依僧”的本义。作为三宝弟子,对一切僧众及道友皆应心存恭敬、慈悲相待。承担绍隆三宝责任的僧众固然需要和合,信众也应当和合,此即佛教兴盛的良好缘起。在密乘的金刚道友之间,应如智悲光尊者之《功德藏》所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如此则令上师欢喜,乐于为弟子常转*轮。反之,弟子之间若不团结和睦,因五毒烦恼导致是非不断、忌恨纷争,不仅自已违犯三乘戒律,而且会扰乱师心,令善知识对摄受弟子、传讲正法乃至住世利生心生厌离。因此,我们应当以如法修行来护持三宝,并为善知识与正法的长久住世创造顺缘。

  我等既已值遇与佛无异之上师与殊胜之妙法,即生解脱以及度化一切众生的希望悉皆取决于自己,故当发起向道之心,多观想共同外前行并精进修法,必能解脱生死之痛苦。以前我随上师到四川义敦地区时,听见当地的一位老活佛在与上师聊天时说:“我是今年、明年走、还是再住世五年?我的想法是再住三年,您认为怎样?”他谈论死亡时的语气,就像从这个房间搬到另一个房间那样随意自在。在我家乡的村庄有一位普通的老和尚,九六年时他就吩咐家里人不要给他添置衣物,已有辞世的打算。恰巧当时附近村庄里的一位高龄僧人圆寂了。三号那天老和尚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我本来想在四号走,但现在怕大伙更加悲伤,所以我再延长三年。”到了九九年时,这位老和尚才圆寂。在其它地方,也有很多像这样获得寿命自在的例子。我们只要依赖信心和精进努力修持,同样能够获得如此成就。

  谁能依止何时皆无欺,安立清净三皈即如是。

  皈依三宝是佛弟子之标志、修行之核心、一切功德之源泉。初时,我们正信佛、法、僧为具德之境而挚诚依止,依靠修行皈依等法及三宝之加持力逐渐调伏自心,必能循次生起断证功德,此即逐步接近佛果之征象。随着教法与证法源源不断地融入自心,对佛法的领悟就会日益深入。自相续中的信心、出离心、无常观念若在持续生长,即为“皈依僧”之功德日趋显现之标志。最终获证三宝之密意时,自己即成为具足三宝之尊,皈依即达到究竟圆满。具备真实之禅定功德者,则于修定之同时圆满三皈依,当下获诸密意。无论是因果缘起式的皈依,还是究竟的皈依,三宝皆是欲求解脱者真实无欺的依止之境。

  此处所言的“清净三皈”是对究竟三宝而言,断绝无明二取,证得原始基位如来藏之功德名为不迷者佛;便智双运为法,不为二取分别所欺诳;大悲周遍之妙力为僧,与本体恒不分离。是故修持自心是修持三宝,获证心之本体,即为究竟的三皈依。作为禅修者应如是树立见宗。

  痛苦遍满轮回宅,此无不生痛苦处,

  由此定生出离心,即为别别解脱戒。

  以下讲解三乘戒律,初为别解脱戒,如小乘中的居士戒,沙弥(尼)戒,比丘(尼)戒,各种戒条就是为了令行者护持出离心从而超越轮回。对于出离心,有些人理解为消极悲观厌世,实则不然。因为这种悲观厌世之心往往因挫折、痛苦而生,在快乐之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实际上轮回中的一切盛衰苦乐,都不离痛苦之本性。在暂时感到幸福快乐之时,仍然处于无明二取的侵扰之中,故非真实恒常之乐,它随时可能转变为痛苦。唯有彻底认清轮回过患,才能生起稳固的出离心,对轮回盛事、人天福报等不生羡慕追求之心。

  有人认为若生起出离心就意味着舍弃一切物资,到幽山古刹修行或在静室闭关等等。其实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方便,为断除轮回的束缚而在行为上作出一定的规限,以便清净自心。因为凡夫的精神容易被物质所诱惑扰乱,但通过善巧方便使精神得以净化,就能体悟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需摒除色法等一切物质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因此,许多高僧大德在证悟自心本面后,广泛摄受弟子、步入尘世度化众生,此时一切皆成为妙用,轮回之境亦转成本体之庄严而非束缚。其出离心如影随形,故而恒常具备小乘的别解脱戒。

  三界父母诸有情,无不于已恩德育,

  愿诸证得大觉心,即为大乘菩萨戒。

  六道众生依胎、卵、湿、化四种方式出生,其中地狱和天界的众生不需依靠父母即能化生。譬如某人若造下严重的罪业,在中阴阶段不会投生到其它道中(此于一些书中称为“无中阴”),其意念变化之身会直接堕入地狱之中承受苦报。若有漏功德很强者,亦能不依父母自于天界中化生。其余四道中的有情,一般都需要凭借父母之缘得生。在共同讲法中,我们曾于六道中辗转受生,故有许多前世的父母。从无始时来至今,所经历的生世不可胜数,因此,一切众生都曾经多次做过自己的父母,对我们具有极大的恩情。

  以今生而论,我们从婴儿到成人,都依赖父母的呵护养育,所受用的都是父母以辛勤劳作换来的生活资具。从幼时的蹒跚学步到求学时的衣食住行,乃至疾病厄难之际都离不开父母亲的慈悲关爱。至于此五根圆满之身亦乃父母所赐。与此相同,过去生中的父母亲对我们的恩德之深厚,在世间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应当对一切众生生起报恩之念及大慈悲心,并实修佛法希冀一切有情父母离苦得乐。由于三善道尚未脱离轮回痛苦,阿罗汉等小乘圣果尚非究竟安乐,故于慈悲心的基础上更当发愿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圆满恒常的幸福之所在,方名为菩提心。

  此器情界清净刹,无有不净之显相,

  万物本为坛城轮,认识即为密乘戒。

  在证悟心性者的眼中,山河大地与极乐世界无异,一切有情皆是男女菩萨,丝毫没有不净之相。此即圆满的信心功德、登地菩萨的见解标准。未证悟前,当依作意净观五种圆满,此即密乘之誓言,如是护持信心者绝不会犯戒。回忆昔时,我也是出于对喇嘛仁波切的信心而来依止,至今一直视上师为佛陀。即使阿弥陀佛或莲花生大士亲自降临人间传授当下成佛之妙法,我仍然会依止喇嘛仁波切修法。在我心目中,上师以外别无阿弥陀佛或莲花生大士。

  所谓的净与不净皆是自心的分别。业力若清净,则由心所显的一切皆为清净,如吉珍扎华江措所言:“无论身在何处,都是清净刹土;无论见到何人,都是他的本尊。”行者若能祛除自心的染污,自然就会生清净的信心,而无需观待外境如何。完全证悟法性时,境心无二见解之外别无西方极乐世界;呈现的导师与自心无别故,阿弥陀佛与根本上师无有区别,信心已达到圆满故,视一切眷属犹如菩萨;所安住的便智双运之见就是真正的大乘妙法;此本体见解已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获得大平等。因此,万物皆显为清净坛城,自然具足五种圆满。

  有的人在打坐中虽然能够清明地安住,却仍然感到“见解不行”;若能见到些许光象便觉得“真是太好了”;若见到佛像就更加兴奋。此与凡夫执着外境无异。在平常的修行中,无论所显现的境像铺天盖地还是一无所有,或贤劣皆不重要。只要对心性的认识越发透彻,

  就是真正的功德。究竟获得“万物本为坛城轮”之悟境时,哪里来的“见到佛像很好,看到山河大地不好”等分别心呢?

  出离别解利他菩提心,净相密咒于他作损害,

  自私自利有相分别戒,安立清净三戒即如是。

  护持出离心名为别解脱戒,慈悲利他即为大乘菩萨戒,依靠信心修持净观名为密乘誓言,此即三乘律仪之要旨,分别能戒除损害他人、自私自利、有相分别等过失。

  如何在一个禅定中同时树立三戒?“色即是空”名为别解脱戒,次第修行中守持小乘戒律是为了出离轮回获得解脱,解脱即是对世间无所贪著。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外界万象在呈显的当下即为空性,故而心无贪执,是为究竟的出离心;“空即是色”名为菩萨戒。安住在显空无别的见解中修持,会呈显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悲空双运即为胜义菩提心。

  证悟四空双运时,自然具足诚信、净观等诸功德,称为密乘的誓言。一切誓言可分为两类:如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戒、大圆满中以上师三门而立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及二十五条支分誓言等等,属于有护之誓言。行者依靠此方便防非止恶、护持信心,功德达到圆满时,名为无护之誓言,亦即禅修者的究竟果法。是故获证心的本体时,三戒同时圆满。如莲花生大士虽显瑜伽士形相,但在很多经典中被尊称为胜义比丘,即属此例。

  倘若明知自己不具禅定譬如第四禅天之功德,而在他人面前妄言具有,或者说有甚深见解、能见佛菩萨已降伏魔鬼,以此等诳言欺骗他人则会同时违犯三戒,极其严重者会缩短世寿,疾堕地狱。修行者既要知道持戒之功德,也要了解破戒之过患。某人听堪布讲解戒律后说:“若从功德方面讲,不但您能成就,我也肯定能成就;再从过失方面衡量,我是个凡夫当然会堕入地狱,堪布您不注意恐怕也很难免。”据本传承之要求,每日应当修持忏悔法,切勿间断。

  轮回视火坑,自利持首要,寻求涅槃果,此乃下乘道。

  以下主要从发心的角度概述三乘教法。发心分为恶念、无记、善念三种,假若为了名闻利养、升官发财或者遣除自身的疾病困厄而修学佛法,皆属恶念发心。有人说:“有时候身体不好、经济拮据,为解决这些问题只得如此发心。”此系不了解发心而造成的误会。以如此发心修法,虽然能有所获,但是远远比不上善念发心之功德——若为度化一切有情成佛而修法,自然能从根本上消除诸病苦,获得无比广大的福报,无需刻意营求即能圆满所需。无记发心如在迷茫蒙昧中随同他人修法、毫无目的地修持等等。真正清净的发心是善念发心,无比殊胜者乃菩提心。

  有一位居士讲他家里曾经来了两位道士宣传放生的利益,于是很多人一起按照道教之理放生。他问我:在行为上此与佛教倡导的放生并无不同,那么所导致的究竟果报是否相同?我答道:虽然形式上都是放生,但是道家追求成仙,佛教弟子发愿成佛,由于发心不同所以证得的果法不同。由此可知,我们修法的时间长短以及数量多少不是根本,修法时的发心才是根本。

  了知三恶道和三善道皆在轮回之中,犹如火坑遍满痛苦。为了自己能够超出轮回,证得涅槃果位而发心修行者乃小乘道,其“涅槃”指阿罗汉果位,虽已脱离六道轮回,但是尚未具足佛陀之断证功德,故非究竟。

  视众为恩母,他利持首要,寻求大觉果,此乃大乘道。

  母亲对儿女有生养之恩,故称恩母。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恩母,为了养育我们而造下了极多的恶业,故一直漂泊于六道之中饱受痛苦。我们应当生起利他之大悲,愿诸众生悉皆获得恒常不变的安乐——大觉果位,此非于它处求得,而是修持自心所获之成就。因为一切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无明二取,从中超出、获得二清净之见时就是永恒的快乐。

  轮涅皆平等,二利同驾驭,现起任运相,此乃无上乘。

  轮回之性相即是涅槃,轮涅无二名为无上密乘之见,同时具足二利。自然安住中的如所有智为自利,尽所有智为他利。自心获得清净时,无众生相及不净之相,这种自显中的度化众生名为自利;于他显中度化具有他相续的有情则为利他。

  诸法依因缘而生,因缘则树立在心识戏论之中,从彼中超越,获得法与法性无二之见名为任运,此时无需再作意念改造之发心,已具备胜义菩提心故。行者由于能够执受心之本体,所以妙力呈显的诸相皆成为任运,或名为本体之庄严。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即为果乘之特法。

  何为自他二利法,即为小中大心量。

  惧无离畏之轮回,所立修持净三乘。

  “自”为小乘,“他”为大乘,“二利”指密乘。发心有别故,所获见解亦异,特定的见解产生相应的心量。小乘对轮回深怀畏惧,视如毒物避之唯恐不及。大乘以方便调伏三毒烦恼并转为道用,犹如调毒为药后服用之,故而无惧。密乘则具食毒不伤之能力,不舍轮回而受用涅槃,故称“离畏”。此即所安立的修持清净的三乘法。

  三皈摄于上师尊,三戒摄于离分别,

  三乘归摄调自心,一切圆融证法性。

  此偈乃摄要之说,具德上师身为僧、语为法、密意为佛,依止上师即是皈依三宝,是为共同的讲法。此处所阐述者乃真实教授之见解:断绝自心烦恼且获得圆满觉悟为佛;恒常不变之见解为法;呈显的信心、慈悲心等无量功德为僧,此究竟的三皈依皆摄于胜义上师之中。行者若处于分别念的侵扰,时时都在违犯三戒。持戒圆满的标志就是调伏二取分别并获证其本体,即能无勤圆满出离心、

  菩提心及净信。三乘佛法亦无优劣高下之分,其精髓即调伏自心后所获的便智双运之见。显宗行者若缺乏密宗之甚深智慧则无法即生成就,密宗行者若舍弃显宗之方便辅助亦难获解脱。作为大圆满弟子,是在修持显密双运之见,此与基、道、果中本具的便智双运之理趣相符。是故于所证悟的法性之中,圆融三皈依、三戒及三乘诸法。

  妙胜上师三宝之本体,寂灭自心分别三戒圆,

  心若调正外无三乘要。

  总体上有两种“上师”:所诠形相上师如弘宗演教的诸大善知识;能诠胜义上师就是心的本体,如《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中云:“本来上师自然性,离破立处作皈依。”乃离戏之解脱见解,其特征是无需破除烦恼以树立空性,名为远离破立之见,具足究竟三宝。

  关于“寂灭自心分别”有两种方法,方便教授中需断除烦恼分别以树立涅槃,属于意识转为道用。三戒分别侧重于外表、内心与智慧,其实皆为调伏二取分别。行者若随顺烦恼则为犯戒,若能恒时护持自心不为烦恼分别念所染即为持戒。有些人虽发道心但对持戒顾虑重重、心存畏惧。试想既然自己欲求佛果,若不调心修行岂能唾手可得?调正自心即是持戒,乃简便易行之道,无需种种身语之苦行,有何可惧之处?世间人为了个人的理想而苦苦奋斗一生尚不畏难,佛弟子为了一切有情的究竟安乐,更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行,否则自他二利之成就永远不会像下雨般自然降临。

  在真实教授中,于执受本体的同时,妙力显现的贪嗔痴等烦恼都成为本体之庄严,乃大圆满无破无立之实相智慧。其中自然不存在一切执著,且无谬生起胜义菩提心与便智双运之见,故而圆满具足三乘戒律及教法。

  证悟真实法性时,念寂心调意心合。

  在次第行道中,初时靠诸方便压制粗大的烦恼分别名为“念寂”;通过觅心法等修持树立缘起性空之见,是为调伏自心彻悟究竟果法,上师的密意与自心融合为无别。行者证悟真实法性时,同时圆满三种功德:于远离破立中寂灭一切妄念;已实践心的性相故,心获调柔;不需要在意念造作中观想意心合,而是自然获证上师之密意。

  清净法身无别中,报身生圆皆双运,

  化身大悲救度众,上师之意即为佛。

  以下详细阐释“妙胜上师三宝之本体”。上师的密意与诸佛的清净法身无别,亦即安住于清明无念的状态中名为执受本体;妙力呈显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世出世间的一切法皆与本体无二无别,于此明空无别中的明了即为报身;能认识明空无二之正念为化身,亦称为大悲周遍,安住此见解中就是在度化无量的众生,此即“本体三身”。在执受本体三身的情况下呈现出游舞色身来利益有情:为  登地菩萨呈显各种报身、文武坛城;为凡夫呈显各类化身善知识以及利众之资具等。上师的密意中具足本体与游舞三身,故为佛。

  调伏烦恼利首要,摄集诸法精要义,

  法性实相作宣扬,上师语乃三藏法。

  能调伏烦恼者为法,以具利益为首要。设若经过长期闻思后已通晓经论,但未调伏烦恼,反而增加自己的傲慢心,脾气也越来越大,说明未获法益。反之,即使对佛法知之甚少,但能用于实践以消除自心的烦恼,改正自己的缺点与过失,即为真学佛。“法性实相”即诸法之精要义,初修中将法与法性分开理解,达到无别之见时,即为便智双运,此即能诠胜义上师之“语”。依照三传承对法性的“宣扬”亦有三种方式,在口耳宣扬中,所诠形相上师之语即三藏法。

  如似声闻寂柔和,亦如菩萨利他行,

  呈现勇士空行刹,上师身为三乘僧。

  从形相上师的角度而言,守持别解脱戒以寂灭诈相故,外相十分柔和;亦如菩萨般行持利他无有疲厌;已证悟密乘清净见故,不舍五蕴即能呈现清净坛城、勇士空行刹土,如喇嘛仁波切之功德般。行者依止形相上师修持,最终获证能诠胜义上师,亦具足三乘僧之

  功德;自心超出戏论,故能泯灭一切诈相,如法而行;呈显无缘大慈大悲故,念念皆为利益众生;于一微尘中亦能呈显无量勇士空行之坛城,“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乃不可思议之境界。

  则知意佛语法及身僧,三宝总集唯一上师故,

  不离顶饰恒时作依怙,即获三皈加持如妙药。

  在密宗中,十分强调依止具德上师的重要性以及违师过患,譬如对一位法师,行者先要做好深入的观察,信任其功德后再作依止。自己若未生起尊敬信赖之心,就不要急于参加这位法师的灌顶、传法等活动。因为一旦结上甚深的法缘之后,自己若因信心退失而生起邪见,作出诽谤上师的事,就造下了堕入金刚地狱之因。要知道在显宗中同样宣说依止善知识修学的功德利益,违背师教以及诽谤善知识的过失等等。即使是单持一句佛号的修行者,在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的同时若诽谤为自己传讲修持方法的师父,如此念佛恐怕也难与弥陀大愿相应。是故无论修学任何法门,皆当对授法恩师生起尊敬、信乐之心,然后才能依教奉行。

  “不离顶饰”义即观至尊上师于头顶上恒时求加持,为外相的修法;在具有入定见解的基础上,于出定中相似安住于究竟三宝中,为内相的修持方法。依之而修行者必能获得加持,犹如病人得愈于妙药。

  净乐常执我,如理辨是非,此诸障根本,离即别解脱。

  以下阐释“寂灭自心分别三戒圆”。一般人往往将世间当作清净、快乐、恒常之处而产生执著,导致临终时饱受痛苦和恐怖的折磨。实际上,清净刹土与六道境相乃自心清净与否而呈显,以心不净故显现的世间为不净。于轮回中无论投生何处,皆无究竟安乐,故为痛苦。此外器世间处于时刻不断的变化中,终将毁灭于虚空界;一切有情则于生死流转中感受变幻莫测的盛衰苦乐,其心念更是不断地迁流变易,故为无常本性。任何人若能从这三方面观修轮回过患从而调正自心,就能舍弃对世间万象的强大执著,有助于临终时获得解脱。

  具智慧者若作细致观察,就能发现以我执为核心的无明痴爱,就是产生一切障碍的根本。在修持小乘的“破我”法时,寻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仅凭这种对“无我”之理的了知,难以完全断除我执,还需长期修持。喇嘛仁波切说:初修时感觉’我有一个禅定’,此中所含的我执就是人我,禅定就是法我。在这种见解基础上精进修持,禅定的力量渐增长后即能断除人我,直至断绝法我后完全了悟缘起性空,就能达到生死无畏的自在境界。为何无畏?在呈显轮回境相的同时能无执安住于空性中故。

  若能认识到轮回的本质为不净、痛苦、无常、无我、就会舍弃对轮回的贪执,是为出离心。依此能从三界苦海中获得解脱,即为别解脱戒之旨趣。对于别解脱戒,有些居士虽未单独受过,但在受菩萨戒或密乘戒的同时即已获得,是故应当尽力守持五根本戒。另外许多高僧大德认为现今已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若能励力守护根本戒和主要的支分戒,则与正法时代比丘(尼)的功德相似。像这样护持别解脱戒的目的在于生起出离心。修行者如果忘失了出离心,就会对轮回恋慕不舍,此即意味着失去了别解脱戒的根本与精髓,诸多戒条即成虚设。如成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见重于自已,于他非如此,此乃自私念,舍即菩提心。

  “见重于自己”即私心我执,是菩提心的最大逆缘。以执为有“我”故,相对就有“他”,因他人对自己好、坏中而产生贪、嗔、痴,从而蔓生出八万四千烦恼。舍离自私念之后就已断除烦恼之本,故能真正发起菩提心。次第行者观修智悲光尊者传授的因果五法。(知母、忆念母亲对自己的恩德、生回报想、起慈悲心、愿度化一切有情证得佛果。)可逐渐调伏我执,循序渐进地生起菩提心,从而具足菩萨戒。

  菩萨戒的根本学处有二:具备对众生的大慈悲心,愿度化众生成佛。修行者调伏三毒烦恼的标志在于恒常具有宽容、忍让之心,能守持菩提心学处。反之,脾气不好者很容易违犯菩萨戒,譬如因言语不合与他人产生争吵时,你心中决不会生起“愿他早获解脱、究竟成佛”之念,嗔恚的烈焰亦会将慈悲心焚烧一空。

  贪执庸俗相,执著善现像,此即相分别,断即密誓言。

  凡夫对一切境相具有实执与实显性两种贪执,故将所执之境名为“庸俗相”。譬如对一根木棍,你在心里感到它可以用来烧、它是  实实在在的坚硬之物,就称为实执性的妄念。通过闻思修习佛法后知晓此木棍及能执之心本为空性,即能消除实执。然而若将木棍敲打到头上,仍然会引起头痛瘀肿,说明在心识中仍然具有对所显现的木棍的微细执著。此为实显性的妄念,它比较难被察觉,唯有证悟心性者才能断除之。

  以前喇嘛仁波切在承侍根本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时,常于中午将酸奶盛在木碗中奉给上师,然后去办事。有一天因故回屋时,只见上师将木碗直接放在红红的炉火上面烧。喇嘛急忙说:“这是木碗不能放在火上面。”昌根阿瑞仁波切问:“为什么?”喇嘛说:“火会烧掉木碗的。”昌根阿瑞仁波切似乎觉得奇怪,说道:“不可能吧。前两天我一直都像这样热酸奶,并没有把木碗烧坏。”由于昌根阿瑞仁波切已经断除实显性的执著,故能达到如此功德。参照这个公案,我们可以反观自己对见解的认识、断除执著的程度如何。自宗依次第方式断绝贪执,在成熟口诀法中初步修持寂止以压制烦恼;进入相似胜观阶段后借助觅心法等了知贪执之念本不可得,可消除实执;再配合禅定证悟缘起性空后即能完全从一切戏论中超越。但要知道显宗需要破除贪执后再树立无贪之法性,密宗的真实见解是于直接执受本体之际,呈显的贪嗔痴一切烦恼均成为本体之庄严,没有破掉烦恼以树立涅槃的过程。

  本偈中的“善现像”是指一种断空见解,用“和尚宗”的名词代替。如在修定中不起任何妄念、安住于平静状态中,不知不觉过去了很长时间而感觉犹如一瞬间。出定后心生欢喜,于是耽著这种无念状态而修持,实属伺察意安立的禅定,与凡夫的“贪执庸俗相”并无本质区别,皆在二取戏论中故。断绝此诸“相分别”方为密宗的誓言。

  在形式上我并没有给弟子制定许多规则,我认为只要如法修持就已包括了一切誓言,亦即时刻依两种护持,根据自己的根器和对见解的认识而修行。对那些不认真修的人,定再多规章制度也无济于事。是故关键在于自心是否趋入正法。彻悟究竟果法时,其本体见解名为无护之誓言,已超越一切戏论故,没有所守持之戒律与能守持者。初入密宗者应当在净观五种圆满的基础上修持,此则需要无伪的信心,是故信心乃密宗之誓言及见修行果。丧失信心者非为密宗弟子,已违犯誓言故。不具信心者即使感觉诽谤前后没有什么变化,似乎不存在果报,然而经论中宣说的堕落金刚地狱、意愿不成就、产生极多障碍等等难道都是虚假的吗?因缘成熟之际,自己就会亲身体验到什么是果报。

  总之非理亦非自私利,无相分别总集净三戒,

  百川入海任运成无别。

  非理、非自私利、无相分别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对已证悟究竟果法者而言,三戒同时圆满于自心所体悟的清明见解中。如同百川入海般,支分中的一切戒律悉皆溶归于一法。

  住三界中无贪著,拔除爱取之根本,

  主要调伏贪欲心,彼乃下乘之法也。

  “爱取”指代十二缘起,以耽著外境故,生起喜爱之心,为此欲求不休,必获得后方满足。是故爱与取之根本在对外境的贪执。声闻、缘觉等小乘行者修行的核心就是调伏贪欲,是为下乘法之特色,此主要从行为的角度而言。小乘的行为体现在持戒上,于外相中规范诸多戒条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贪欲从而超离三界。在起显贪等烦恼时,了知其乃漂泊轮回之因故不随行,而能依戒律约束三门,此为小乘的修法。若依密法之见,贪欲亦属心念,只要调伏自心就已聚集了小乘乃至三乘诸法及戒律,如上文所云:“心若调证外无三乘要”。

  在方便教授中初依意识转为道用,观贪欲从何处生?有或无?依靠对空性的了知来断除实执,在此基础上逐渐树立缘起性空见解,以断绝贪欲之根本。若以真实教授论之,贪等五毒本来即五智慧。在执受空性的前提下无论贪欲如何起显,皆是妙力所呈,故非过失。像一些高僧大德虽然在受用世间资具及福报,但却完全不具执著之心,因为已经了悟一切皆是大悲周遍之力所显。有人可能要问:“凡夫的贪嗔痴不也是大悲周遍之力起显的吗?”对于凡夫,只是在“体”上安立此理——基位中本具,但未证得。成就者是在“用”上已经证悟此见解——在呈现烦恼的当时能受用为妙力。若将体与用混为一谈,修行岂不成徒劳无益?

  慈爱悲悯诸众生,即是大慈之意趣,

  主要调伏嗔恚心,彼乃大乘之法也。

  大乘法义主要体现为慈悲心和度化众生成佛之愿。慈悲心的反面为嗔恚心,经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意地起嗔,大道冤贼。”故以慈悲心作为对治。在初步修习慈悲心时,应从现世的母亲开始观起。倘若对自已的母亲都生不起慈悲心,又怎能“慈爱悲悯诸众生呢”?我等当依因果五法忆念生身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进而观想累世的如母有情皆对自己具大恩德。彼等之所以辗转轮回备受痛苦,原因在于为了儿女的幸福快乐而造下了许多罪业。通过如理作观,我们自然能够消除损恼有情之念并真实生起大悲心,此为菩提心的基础。反之,设若因嗔心舍弃众生、舍弃度化众生成佛之大愿,则已与大乘佛法背道而驰。

  由于烦恼习气很重,初学者难以避免刹那生起嗔恨心。但在它生起之时,要当下消除而不能随行。只要观察嗔心的来住去,就能认识其虚幻的本面,那么又何必跟随虚幻而行呢?将自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中禅修,一旦证悟悲空双运之见时,就能彻底拔除嗔恚的根本。

  便智双运之生圆,以大平等之等持,

  主要调伏愚痴心,彼乃无上乘法也。

  未认识究竟果实之前的迷惑状态称为愚痴心,能出生诸烦恼。唯有证悟清明心性后方能断除之。把心安住于平静的状态中,无法言喻的空分为智慧,此中含有明了为方便,便智双运即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生圆次第无二之见、大平等禅定。无论是修学显密教法,还是自宗讲授的意识转为道用与智慧转为道用,终极目标就是赤裸出这种清明见解,以调伏无明愚痴。清即空分,明即明分。从根本上讲,明分之中包含了世出世间诸法,从众生的八识直到涅槃道的九乘之见皆在其中,所谓空性乃针对明了从诸识中超越的程度而安立的,明分若含有二取分别念,则其空分非为究竟清净。明了之中若已消尽一切二取分别,就是真实的空明无二之见。有的修行者能够安住于无念之定中,自许为“大平等之等持”,实则未必。因为在世间禅定及相似胜观中也能压制粗大的妄念获得无念的境界,然而此中并非不含有明了,它属于八识、九乘见解中的哪一种呢?在无念安住中尽管具有一些空性觉受,但它是否己经超离无明二取的染污呢?因此,我们需要依止善知识的指导,审慎细致地辨别自己的见解。

  有的人喜欢给自己的见解安立名为登地乃至十地菩萨等,然于临终时如果不能显现些许菩萨的功德——调伏贪嗔痴,又如何能够调伏三毒呈显的阎罗王呢?爱恨情仇本痴心妄作,生老病死乃业力幻现。若能消除无明业惑,就能消除面对阎罗王时的恐惧;否则连小鬼也是很可怕的。

  若知无我贪嗔谁,我及无我乃心法,

  超越心识即平等,证得即名心调柔,

  一切诸法获自在,是故调心摄三乘。

  “若无人我,为谁贪嗔?”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初步依心识造作之见,了知无我、一切皆空等等,能够断除粗大的实执之念,进而超越我及无我之戏论,证得大平等见解名为“心调柔”。在执受见解的情况下,妙力呈现的轮涅诸法皆成为本体之庄严,名为“获得自在”。三乘教法的目标就是调正自心获得离戏自在之见。是故只要证悟心之本体,就能同时圆满三乘见解。临时于行道中我们虽然在依止上乘法调正自心,实已具足下乘诸法义。若不知此理,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法门时,就无所适从,修法亦无明确的目标。

  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收集了很多仪轨,因为从各自的注释上看,每个仪轨均有妙用,能给念诵者带来各种利益,譬如消除业障、增长智慧、祛除疾病、获得福报、乃至帮助修行者证悟心性或往生净土等等。我觉得它们都很殊胜,于是汇集成厚厚的一大册功课,然而实在无法坚持每天念诵。又如藏传佛教中大小宗派有多种,仅红教的伏藏法统中就有莲师化显的108个大伏藏师和1002个小伏藏师。若将各人取出的伏藏法统汇拢,其数量十分可观,我等穷尽毕生的精力亦难以一一修持。故当受持精华之窍诀,将一切法聚集在一法中修持,此即“调心摄三乘”之意趣所在。

  倘若证得心本性,方知三皈乃自心,

  与胜上师密意合,是故名为聚集也。

  曾有一些想受皈依的汉族弟子问我带了很多皈依证没有?我说:“皈依证并不是外在的证件,而是对三宝的信心。普通的证件会被遗失、毁坏,对三宝的不退的信心则能利益、佑护我们的生生世世,其功效乃至菩提间恒常不失。初时当依信心启开皈依之门,此后恒时护持信心,并守持皈依的学处者,方为名符其实的三宝弟子。若已呈显毫无偏袒的普遍信心,就是“证得心本性”的标志。

  在心的本性中具备究竟三宝:圆满具足一切断证功德为佛,永不离断证之见为法,呈显无量功德为僧。证悟心之本性即为究竟的三皈依。

  殊胜上师是指对修行的见解历程具有实际体验的具德上师。上师自己若无道验,焉能辨别弟子修行的验相?相对而言,弟子若处于资粮道,其上师至少应具备加行道的功德;弟子若位于加行道,上师至少应处于见道位方为具德——如此方能准确辨认弟子的见解,从而无误指导其修行。此偈所言的“胜上师”乃证悟究竟果法者,其密意就是二清净之见。

  在次第行道历程中,如何理解“与胜上师密意合”的内涵?初修时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并于所净观的无二之境中稍许安住。随着见解的深入,应当认识到融合为无别的含义就是所观想的上师

  形象与自心不可分离的状态,心里想着上师的同时安住于不起烦恼妄念的平静状态。最终,行者获证心的本体、二清净之见时,就称为上师之密意与自心融合为一体,此见解名为“聚集”。

  倘若证得心本性,分别自现自解脱,

  妄念智慧恒不断,是故名为聚集也。

  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完全悟到二清净之见名为解脱,然实无所解的对境与能解的力量。倘若还具有断绝妄念而树立一种清净见解的过程,则非为密法讲授的解脱。试问:“在完全执受心的本体时,一切妄念是不是如《普贤六界续》所云的“所知妙智慧”呢?若不是,说明“证得心本性”后尚未调伏妄念;若是,那么消除妙智慧后如何树立便智双运、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解呢?

  每当烦恼妄念呈显之时,我们只要不随不迎,于无念中安住,此时妄念会自地消失。须知此乃妄念固有之规律,因为妄念会不断地变化,一分钟内也会呈显很多的念起念灭。这种妄念消失后呈显的短暂平静并不是“自现自解脱”,因为新的妄念又会从“平静”中源源不断地生起。真正的解脱亦名为觉性、法身、轮涅无二、本体与妙力无别,乃远离生灭破立之见。

  “分别自现自解脱”乃大圆满之特法,诸乘之胜妙精华,必依实修证得,远非少许了知妄念生灭所能比拟。在修持中还需要谨慎地辨别,方不致于将行道中的乐、明、无念等觉受执著为究竟果法。但于十七部续之《金刚萨埵续》中针对性二十一种根器印证二十一 种不同的见宗,对钝根行者常于觉受中印证三身解脱之见,须知此乃方便印证,就不会混淆见解。

  偈云:“妄念智慧恒不断,”难道在具有智慧的同时还具有妄念吗?此妄念指妙力,妙力智慧恒不断。为何称妙力为妄念呢?因为我们是在众生的角度讲述轮回即妄念、涅槃即智慧。在究竟果法中轮涅永远是无二无别、无有间断,没有一个断绝轮回而树立涅槃的过程。若问:“我们在初步修行时不是要断除轮回以树立涅槃吗?”须知初修时当依方便法,若不断除妄念就容易被妄念束缚自心并遮蔽自性中的涅槃功德。若按初步修行中的方便来理解究竟果法中的真实见解,则成矛盾之事。如在闻思中观时,将次第行道中树立的方便见解称为名言,究竟果法则名为胜义,将二者分开阐释。我们于实修中更当分清方便与真实的不同意趣。

  倘若证得心本性,境心二法获自在,

  法性之中调诸法,是故名为聚集也。

  显宗讲解的四空双运与密宗安立的本觉,在临时树立的方便以及断绝戏论的要点上,树立方式是一致的。但在对见解的实际受用上有所不同,因为存在了知、觉受、证悟的差别。大中观究竟果法所证的缘起性空或四空双运就是大圆满的究竟果实。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既能呈显外界的一切境象,又不对其产生执著——此即空性。呈显色法的同时可以安住在空性中名为“色即是空”;安住于空性中时又能呈显种种象名为“空即是色”。色以外别无空性,空性以外无有色法,此即“境心无二”之见解。已超越后对见解的感受与意念造作中感受的境心无二大不相同。

  修行者认识梦境为虚幻后,就不会跟随虚幻而行,此时可以自由转变梦境。譬如欲求西方极乐世界者只要把心自然安住,在梦中就能呈显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此即获得自在之例。昌根阿瑞仁波切说过:见解已达何种地步,其标准主要在于能否认识梦中阴。平时修法时不用观想外境山河大地为虚幻,安住在空性当中时一切显现均成为本体之庄严,说明外境本来就是空性虚幻,不必用意念造作的方式安立为虚幻,此为入定中具有的功德。出定中还难以达到此境界,由于不能执受空性,很容易被六尘束缚自心。有的修行者感觉无论六尘如何呈显,自己都可以安住在空性中。但我认为未必如此,因为这意味着完全达到入定与出定无别,昼夜一如,实乃成佛者的境界。一般而言,入定的见解力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出定,于出定中感觉好象与入定的见解相似,然而这只是出定时的感觉较佳而已,并非已达到入定时的见解。因为在入定能断除实执与实显性的执着,出定面对六尘时虽然没有粗大妄念及强大的实执,然而仍然存在细微的分别念及实显性的执着。若于出定中已断绝实显,就能如昌根阿瑞仁波切般用木碗在炉火上热酸奶而毫无“木碗会被火烧掉的”念头。又如虹光身成就者阿曲尊者,晚年时不依门窗出入房屋,能无碍而行。此即已达到出定入定无二后呈现的功德。

  以前,昌台区有一位名叫南卡江措的修行者已证得身通彻,有一次从房间里直接到了门外。后来要进去时,虽然没有对房屋墙壁等外景产生实执,但是在感觉前面有境象时产生了像“我是怎么出来的”,这种实显性的细微分别念,便无法如前通彻而入,只得请人用钥匙开门。偈云“法性之中调诸法”,然而实无断绝烦恼并树立空性的调伏过程,证得大平等见解名为调伏,在执受法性时所呈现的轮涅诸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名为调伏。曾有一位多年闻思的弟子讲他在呈现妄念时安住于解脱中,妄念自地消失的过程。我问他:像这样树立解脱的当时,到底还有没有妄念呈现?他说没有。但是若在法性中消除法象,怎能叫作法与法性无二呢?破除轮回后如何安立轮涅平等之见呢?排斥方便后怎能称为便智双运呢?消除妙力后如何树立本体与妙力无别呢?对此理不了解者往往认为“法性之中调诸法”就是安住在空性中,压制妄念的起显不跟随妄念行走等等。实乃“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行道中,按次第方式趋证究竟果法的过程名为方便安立的聚集。获证心的本体,恒常安住于一法中而具备万法之理趣,名为此段偈颂所云的真实的聚集。

  法性界中自心与师密意无分别,

  安住彼中柔顺一切三毒之迷乱,

  上师密意即二清净之见,所谓“自心与师密意无分别”不是说外面上师的二清净之见融入自己的清净见解中,而是彻证心的本体之义。由于已证悟到法与法性无二之见,法中呈现的三毒等相悉皆成为本体之庄严,亦即达到妙力与本体无二之境界,故而自然能够调伏一切烦恼迷乱。

  悟断对治一味中,大慈大悲摄受众,

  证悟法性摄诸法,如空界中现情器。

  “悟断”义即断绝诸烦恼,证悟清明果法。“对治一味”则为心的本体中具备的功德。

  “大慈大悲”指大悲周遍之妙力,或名为觉性力,妙智慧。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大悲周遍之力能呈现轮涅万法,名为“摄受众”。法的本性就是法性,获得法与法性无二之见称作证悟,此即究竟果实中的轮涅无二之境界,其中已包含了一切法。对此,不要仅在言词中安立见宗,更要配合自己的修法来实践,若能真正获证此见解,其外还有什么佛果呢?

  一切情器皆于虚空中呈现,然于虚空无损无益,呈现之时亦与虚空未曾分离。我们安住在空性中时会呈现不同的缘起之相,轮涅诸相都是妙力所显,无有好坏之别,在本体中皆为平等。因此,平时的修行完全取决于对自心见解的认识,不在于外在的显现如何。有的人说“我在修法时能看红色,兰色的光,阿弥陀佛,文武坛城等等”。因此沾沾自喜,然而这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见解。曾有一位尼姑在向喇嘛仁波切汇报修法时说她能看到许许多多的莲花生大士形象,心中十分欢喜,然而上师要她在十天之内认真念诵十万遍莲师心咒,否则会有极大的违缘。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见到莲师显圣也是一种魔障吗?须知所谓的魔障不在于形象上而在于自心的执着中。

  修行者若能受持本体空性,对妙力呈现的不同现象还会心存耽著分别吗?若存在,说明自心仍与庸俗同道,并没有证得出世间的大平等妙智慧。在面对山河大地等平庸景象时,修行者若能认识见解就称为功德;假使能见到种种异像但不能认识其本性,那么除了增长执著外对调伏自心毫无裨益!

  往昔有一位藏族妇女说自己能看见罗刹,恶鬼等各式非人,她觉得这是一种超凡的功德,于是去告诉给昌根阿瑞仁波切。仁波切问道:“你还能看见佛菩萨吗?”她说“不能,一般只能看到魔鬼。”仁波切说:“一定要注意啊,恐怕你已快着魔了,因为同类者才容易互相看见到,如同人看见人,鬼看见鬼……”

  那些对佛像十分执着,一心盼望见到显圣等瑞像的佛教弟子,为什么不把住房的四壁挂满佛像呢?借助现代科技,我们也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佛菩萨的光影及幻像,然而即使亲眼目睹这些栩栩如生的幻影,对我们认识心的本面获得觉悟之见到底有什么真实利益呢?!

  由于经常给汉族弟子传法的原因,觉得有些弟子存在这样一种习性:对于自己修法中出现的境界,只要上师认可(最好是能赞叹)就十分高兴并生起很大的信心;假如上师当下印证“你这是登地菩萨的显现、成就者的功德……”弟子就会觉得上师的见解极高,并到处向他人推荐自己的上师:“这位上师和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反之,上师如果未能赐予自己希求的印证、授记,并说:“你的见解还需要调正”,弟子往往会不高兴,并对上师的功德产生怀疑。甚至当上师笑容可掬地讲法时,聚集的弟子就多;如果对闻法者稍显疾言厉色,很多人就会心生不满,对上师的信心亦急剧下降……。

  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自他了脱生死痛苦,获得究竟解脱。倘若为了短暂的名闻利养而自欺欺人,会成熟何等果报呢?一个凡

  夫即使把自己装扮成十地菩萨,不懂“十地”含义的陌生人恐怕仍然难以生起真实的信心,熟悉者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待到临命终时,自己究竟会落入何地呢?

  三世一切诸佛尊,法身之中均平等。

  外相中的佛菩萨像只不过是一种形相,其真实密意就是上文所言的“悟断对治一味”,故云“法身之中均平等”。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普遍情器之中只具备一个法界?在理解中法界的功德是平等的,但若讲很多人都树立一个法界,那么一位成就者证得此法界时,所有众生都应当随他成佛;一个有情堕地狱时,一切有情都会跟着他堕地狱,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有很多法界,也不合理。要知道,法界的功德是平等的,但对着众生呈显的过程,而有不同的因果呈显。一旦悟到心的本体,一切皆为平等,无有贤劣、一异之别,远离四边八戏。

  上师又云:五蕴五毒转成五身五智时,没有一个先断除再树立的过程。原始基位如来藏中本来就具备五蕴与五身无二,五毒与五智无二之境界,本来在法界中是平等的,称为妙力与本体无二。在行道呈现当中若能达到一致,它就是究竟的果实。由此可知法界当中为唯一,行道当中一旦证悟唯一,果实当中皆为平等。此为真实教授中的印证,在基位如来藏、行道及果实当中均为平等之见解。

  所有一切圣上师,幻化基界均平等。

  一切圣上师在密意当中是平等的,已证悟法身故。在呈现中于幻化基界中亦平等。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磐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不要如此痛苦悲伤,在未来我会呈现善知识相来度化众生。所以现前幻化基界中的一切善知识都是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虽然在外表形象上有贤有劣,有功有过,实际上均为平等。犹如不同的水器中会呈现相应的月影,其实都是同一个月亮的影像,现于世上有诸多善知识各以自己的方便在摄受弟子度化众生,如灌顶、放生、讲法、诵经、持咒、作慈善事业等,喇嘛仁波切则以传授成熟口诀法来利益众生。彼等一切善知识在幻化基界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无偏袒之信心的重要性,勿对他人产生诽谤而自招恶报。像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感到释迦牟尼佛完全是不具功德的庸俗者,然而他们的邪见丝毫未能损害释迦牟尼佛,只能导致他们一个堕入地狱,一个沦为饿鬼。

  在现实生活中,倘若感到与某些人难以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在护持信心的前提下可以远离彼等,少作接触。若不护持自己的信心就很容易诽谤他人。行者若造下了诽谤上师的罪业,今生会遭遇许多不欲之苦,来世则会堕入金刚地狱。如果诽谤的对象是善知识或菩萨,会导致今生意愿不成就,未来堕入无间地狱。有的人感到若对任何人都要生起信心,岂不是“亏待自己”?并非如此。因为心的本体和佛法的法规就是大平等状态,只是从无始至今我等愚痴众生因烦恼沉重而未能认识此见解,所以,不得不依靠不同的方便来培养这种信心,此即修行的目标。

  现今修学密法者众多,然有很多弟子对择师、守持誓言等关键常识缺乏了解,往往在蒙昧中盲目地依止上师,以后见到上师的过失时,随即生起疑惑,若知道调正身心,清除疑惑则佳。倘若疑惑十分沉重,就要在护持信心的状态下避开上师一段时间,甚至以后再不接触,但于平时修持上师瑜珈等法时,仍要把这位上师的本体观为与三世诸佛无别而作祈祷。倘若因邪见违背根本誓言,即使再依止普贤王如来、莲花生大师也无法改变堕入金刚地狱的命运。

  一切上师即为佛,密意法身无分离。

  外在形象中雕绘的佛是令人生起清净信心所依的助缘,究竟的佛即是三身或圆满的断证功德。上师乃三宝之总集,在形象上师与胜义上师中均具备三身功德,故为佛。以下主要从所诠形象上师的角度,讲解上师证悟到的密意实与法身佛没有区别。

  一切诸佛为上师,顺化所化如是现。

  譬如在烦恼沉重者面前,诸佛菩萨呈现为讲授如何调伏烦恼的上师;对杀生者,呈现为宣扬放生功德的善知识;乃至于天气火热之际,呈现为天空中的遮蔽烈日为众生带来阴凉的云朵,也是诸佛菩萨利益众生而呈现出来的化身。

  教法之故独一月,数现大小种种形。

  所化之故唯上师,化现种种相驾临。

  教法与证法双运即为究竟果实中的便智双运、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如同月亮能呈现大小盈亏种种形象,证悟心之本体的上师为了以不同的教法度化不同的众生而化现为种种相,如僧人、瑜珈士、旁生、非人等等,皆系对照所化众生的业力与根器而呈现的。

  行者一旦证悟心的本体,就已获得真正的“本来上师”;未证悟前,必须在信心之中行持。曾有一位清净刹土中的空行母,为了护持一位善知识而呈现为老太婆的形象,一天有一位成就者带着很多随从来求见这位善知识,正巧遇到老太婆挡在路上来不及回避,随从们就把她推倒在路边,扬长而去。后来这位成就者在清净刹土中时许多佛菩萨正在会供,他却被一个空行母拒之门外,这位空行母讲了她呈现为老太婆时被他的随从推倒在路边上的经过,故而阻止这位成就者参加会供。由此可知,佛菩萨的化身在何处实难测知,我们在没有完全具备佛陀的遍知功德之前,一定要谨慎地护持自己的信心。

  俗话说:“佛在何处皆不知,因此要生平等信;贼在何处也不知,是故当存谨慎心。”经论中讲释迦牟尼佛呈现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那么在众多畜牲中有没有佛化身呢?如果我们随意伤害了它,会成熟何等果报?我初到亚青寺时,见闻了这样一桩事情:附近小镇上有一位半藏半汉血统的男人,平时很正常,然而有一天好象精神失常般,拿着石头把自己的脑袋砸得头破血流。几位亲友就开着货车  把他送到亚青寺,请喇嘛仁波切赐予加持,上师问他:“你前两天是不是打死了一头雪猪子(旱獭)。”他当时不承认,出来后方告诉旁边的亲友说:“前两天我在草原上看见一头雪猪被别人埋设的铁圈套住了,我就拿锄头把它砸死了。但是当时并没有他人看到,事后我也没有讲过,喇嘛怎么知道呢?”亲友就去向上师说明情况,上师说:“这不是一头普通的雪猪子,它是佛的化身。”由于所杀对境太严重,所以无须很长时间,此人就承受了痛苦的业报。

  水器之故唯一月,一时月影现无数。

  众生心故唯一师,同呈种种上师相。

  在江河、池塘、水盆以及各种盛水的器具中,能映显出大小不同的各种月影。与此相似,由于众生的根器各异,故而对同一上师呈现出不同的印象。譬如几个人同时见到一位上师时,有的生起坚定的信心,有的无动于衷,有的心生怀疑,有的十分反感等等。种种感受并不存在于上师本身,而是因根器不同产生于各人心识中。

  乌云之故唯一月,光芒隐现种种相。

  妄念之故唯一师,呈现贤劣功过相。

  随着乌云的聚散,月光时隐时现,形象变化不定。由于众生的妄念之故,对上师的观待存在贤劣功德、过失等等不同。然于上师自己并不存在此诸分别,一切分别念皆从众生的妄念中起现。明白此理后就能知晓自己的过失。自己尚未证得如佛遍知之功德以前,无法依据外在的行仪推测他人的功过。其实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根性与心念。业力沉重者只能见到不清净的境相,业力清净者所见皆为清净。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在何处?就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为何只能看见山河大地呢?就是因为心不清净,业力沉重之故。此理可谓极浅显又极深刻,若能依之调正自心,就不会再去观察或谈论他人的过失。

  在调心的诸多方便中力量最强、最有效者为信心。在生起反感嗔恨、诽谤之念时,要以信心调伏之;多观想诸佛菩萨以及化身善知识的功德,了知彼等诸相皆因众生的妄念而呈现,由此自然能够净观五种圆满。

  因缘之故唯一月,阴晴圆缺别别现。

  弟子之故唯一师,显现信心邪见相。

  月亮时圆时缺,乃多种因缘所致。对上师生起信心和邪见,也取决于弟子之因缘——业力。业力清净者之因缘就是呈现极乐世界、密严刹土等净相,业力沉重者之因缘只能呈现山河大地、三恶趣。

  现今人们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判断上师的贤劣,不是在自心而是在外境中安立是非功过,如此则永远不会达到普遍的信心。譬如在具足信心者眼中,释迦牟尼佛是真实的佛陀;但在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眼中则为庸俗者。原因在于各人的业力有异,业力沉重者面对一位真实的佛陀也生不起信心,业力清净者面对不净之相也会不离净观。

  平时一旦失去了净观就要及时反观内心作调正,并持诵百字明咒及金刚萨埵心咒作忏悔。另外尚需知道避免诸多过失的善巧。以前我初到亚青寺时,在一位堪布面前求得了很多灌顶。一天,有几位道友到我屋里谈天,渐渐把话题转到这位堪布身上。其中一人似乎就要讲这位堪布的过失了,我立即打断他的话,说到:“请暂停一下,能不能换个话题?如果继续谈这个话题,对不起,只有请大家暂时离开我的房间。因为这位堪布是我的灌顶上师,在我的心中他永远是清净的。”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因为听了他人的污蔑之语后,我虽然不会对堪布生起大邪见,但是在自己定力不够的情况下,心中难免会生起一丝疑惑:他说的会不会是真的?倘若因此导致对上师生起刹那邪见,也会形成堕入金刚地狱之因。作为业习深重的凡夫,在听到类似的诽谤之词时,谁会想到“这是我的心识及耳识不清净所致”呢?故当远离容易招致烦恼的环境与人聚,善巧护持信心与誓言,此即修行。

  昼夜之故唯一月,呈现显与隐等相。

  利众之故唯一师,呈现涅槃与住相。

  月亮夜显昼隐,比喻善知识的住世与涅槃。然于上师的本体中并无这两种现象,犹如真正的月亮一直悬挂在天际,不随昼夜而变  异,本为恒常不变者。但当地上容器中的水干涸之后,其中的月影自然会消失;何处容器中蓄满水后,又会映显出月亮。所谓“涅槃与住相”,只是众生心识中的呈现而已,实际上诸佛菩萨的本体及事业永远不会涅槃。

  一切上师唯一身,根本上师即为佛,

  直指自心为法身,故恩超胜一切佛。

  一切上师的本体和事业是平等的,故名为“唯一身”。根本上师就是佛。何以称为“根本”?即最主要之义,譬如一个乞丐会遇到很多曾给他施舍食物的人,这些人都是他的施主,其中有一位施主每天都给他提供饮食,因此可以称为乞丐的“根本施主”。在修行者依止的诸多上师中,对自己的恩德最大者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师,此与上师的功德、事业、名声无关。因为修行者以调正自心为根本,所以最能帮助自己调伏自相续者就是最能赐予恩德者,故称为根本上师。一般而言,给自己赐予灌顶、宣讲续部并传授无上窍诀者称为自己的三恩根本上师。因为依靠此等殊胜之调心方便,具器弟子易能认识心性故。

  根本上师能给弟子印证心的性相,令弟子契悟法身之见,其恩德超胜诸佛。若非现前根本上师的慈悲摄受,一字一句地传授调心的方法,那么即使法界中遍满诸佛菩萨,我们也得不到丝毫法义。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别,但在对我们的恩德方面,根本上师已经超胜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莲花生大士等十方诸佛。由于我等所修之法乃由祖师代代相传而来,传承祖师对我们也具有极大恩德,但仍然不及根本上师之无比深恩。倘若没有上师的直接摄受与宣讲,我们如何能够获得传承法要,生起出离轮回之念乃至证悟殊胜深奥之见?我所赖以调正心相续的大圆满法,从暇满难得等前行一字一句的阐述方式引导令我少许知道修法的理趣直到诸乘极顶的“顿超”窍诀,皆是根本上师恩德所致。因此每当祈祷、修法、讲法时,我总是首先祈祷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

  三界诸师本唯一,异相诸师无分别。

  能诠胜义上师为本体,所诠形相上师为妙力,一切上师具有三身无二之密意是相同的,故为九至宝之总集。虽于平等一味中呈现不同之相,但是,诸位上师的本体与事业是没有分别的。

  事业无别无逝住,故得深恩为根本。

  上师所证悟的就是心的本体——不生不灭、恒常不变的无为法,因此没有涅槃与住世的分别,处于大平等中。然于众生的感觉中既有显现也有消失,皆因众生的因缘而呈现。

  “根本”即是对自心最具恩德利益之谓。较之其他上师,我们的所作所行若令根本上师心生欢喜,则能迅速积累非同寻常的福德资粮;倘若造作恶业、诽谤、违背上师的教言以致令师生厌,罪过亦极严重。修行者违背诸佛菩萨的教言,果报在无间地狱;倘若违背根本上师的教言,最终的异熟果即为堕入金刚地狱,故当谨慎。

  此所言的令师欢喜,不仅局限于供养财物等,而是以修行供奉为根本。喇嘛仁波切对弟子的要求是:“要好好修法,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有人认为自已在修法时上师未必知道,难道上师会心生欢喜赐予加持吗?这是因为业力蒙蔽而感觉上师与自已之间距离遥远,其实上师及诸佛菩萨就在自已的身边。如莲师所云:对于具足信心者,莲花生大士就在他的眼前。

  总而言之,“众生心故唯一师,同呈种种上师相。”上师的本性是毫无变化的,明白此理后就应当培养、护持自已的信心。一切闻思修习,无非是在修持信心。试问:修习三藏或者密乘四部的究竟果实为何?从文字理论上或许能解答为“五道十地”等等。然而五道十地的功德标准为何?最终仍归于信心。显密佛法所讲授的三学六度、三十七菩提分法,九乘之见的究竟果实其实就是信心。信心总持万法,摄收诸义,故当恒时护持之。

  上述的“种种上师相”都是游舞化身,但因众生心相续的清净与否而呈现为不同的形相,上师的贤劣功过等皆取决于众生的心相续,而非存在于上师的清净三门中。由于对上师的观待主要取决于弟子的信心,因此,作为密宗弟子当以护持信心为根本。初入佛门时根器的不同其实就是信心强弱不同所致,诸烦恼的殊胜对治力即是信心。修行的见解逐渐进展的标志在于信心逐渐增长,证悟究竟果法的标准也在于信心获得圆满。

  闻思修的目标就是断绝贪嗔痴烦恼、逐渐增长见解,见解的标准就在于信心。因此闻思三藏就是为了生长信心,修持三学亦如是。护持清净信心使其不为烦恼染污即为持戒;断绝诸烦恼而使自心安住于平静状态中名为禅定,其功德在于信心的呈显;真正的智慧并

  非世间禅定中无念寂止之境界,而是于执受空性的基础上妙力呈显信心等功德。信心即是三藏、三学、四部之精华要义,乃我等所应唯一护持之境。达到无偏袒的圆满信心时就是究竟佛果。以下为上师与非上师之区分。我们要将其标准纳于自心当中,检查自己修行中的正直与偏邪。

  利他事业乃上师,自私修持非上师。

  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者乃上师,是在执受本体三身的基础上所呈显的游舞化身。行者如果缺乏实证,仅凭对法义的一知半解来摄受徒众,则对自他皆无真实利益。若问:证悟本体见解的标准为何?答案就是呈显圆满的信心与慈悲心。很多修行者都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的禅定中,然而极少有人更深入地审察其中隐藏的正偏之别。倘若能够长久安住于无念之定中,但是以信心为主的诸功德毫无增长,则非出世间禅定之道验。有的人在禅修中虽然未能断除烦恼妄念,但是信心和慈悲心在不断生长,表明正处于正道之中。不明此理者往往以妄念的多少来衡量见修行果的高下,譬如只要能够压制妄念的生起就自许为高深的禅定,实属谬见。像色界、无色界的天人能于一禅定中无念安住六千、八千个大劫,却仍然不能从轮回中超出,原因就在于未能生长信心,慈悲心等出世间的功德。

  只有具足慈悲心的上师才能真正行持利他事业;缺乏悲心宏愿、执一己之私见修者不堪为利众之上师。有的人认为只要生起慈悲心后自己就可以成为传法度众的上师,却不知道恒常具备无伪的慈悲心实非易事。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六年苦修不就是为了呈显恒 常不变、昼夜相续的慈悲心吗?只有认识心的本体后才能获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任运行持利生之事业。未能执受本体之见者,不可能依照殊胜化身之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若仅依身语之善来做事业,力量无疑很有限。至于它能否成为证得究竟果法之因,则取决于行者的发心。发心若属自私自利,表面上的利他之举亦成为非法;若发慈悲利他之心,所为皆成正直法。初行者以意念造作的方式修持相似悲空无别之见,究竟证悟真实的悲空双运名为“利他事业”。仅把心安住于庸俗无念的状态中,未能显现解脱之功德则为“自私修持”,不是真正的禅定。

  宣三乘法乃上师,不宣妙法非上师。

  极上等根器在执受本体三身的基础上呈现游舞三身,自能以妙法利益众生,普通根器者于慈悲心中宣讲正法。倘若舍弃慈悲心,发心易为世间八法所染,所宣即成染污法。在口耳传承中固然需要“宣三乘法”,心印传承及表示传承中亦然,此时自己对三乘教法的领悟名为“宣”。是故修行者当依教法调正自相续,而不能仅停留于言词上。若仅仅在口头上空谈教法,却对真正的见宗毫无体悟,或将闻思修割裂开来,则为“不宣妙法”。与修行相脱离的闻思不是真正的智慧,舍弃闻思后的无念安住亦非究竟果法。闻思修三慧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教证双运法、正确无误的“宣三乘法”。

  善调徒心乃上师,心未调柔非上师;

  能施以诸多善巧方便调正徒众的心相续者名为上师。调正、调柔心相续的标准在于消除五毒烦恼并与出世间法相吻合。反之,倘若不能帮助众生调伏烦恼乃至获得出世间的利益,则不能称为上师。具德上师是三界有情的救怙主,是欲求解脱者的皈依处,彼于自相续应已获得成熟与解脱,如此则能于法义毫无舛错,并正确无误地指导弟子的修行。一个缺乏修证经验的传法者,自已尚未证得真实的法义,更难以准确辩别弟子的见解并做指导。故于未具利他的能力之前,当以修法自利为要,否则易生诸多罪过过患。设若讲错一句共同法,过失如同挖掉三界众生之眼睛;倘若讲错一句不共同法义,犹如杀害三界众生之罪。

  很多人喜欢以无念安住的方法不让妄念生起,或专注于空性中修持寂止,时间一长,就能压制粗重的耽著与分别念。然而信心、慈悲心等功德未能生长,故非真正的调柔自心。修行者若已调顺自相续、证得出世间禅定,心能呈显这两种功德,历代祖师及喇嘛仁波切皆如是云。但是这种无念的禅定,以及自宗方便教授中的寂止修法,可以作为证得出世间禅定的基础、调顺自相续的助缘。在《金刚萨埵续》中针对二十一种根器印证二十一种见解,如对极钝根的弟子,上师令他往山上奔跑,很疲乏时也不能休息。最后弟子唯感到累,上师令他坐下安住,为作印证:把累的感觉放下,自心会体验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它就是真正的禅定。此属于方便印证,当然与究竟实相相距甚远。须知真实调顺心相续的标准主要在于呈显信心、慈悲心。

  修持善法乃上师,行持罪恶非上师;

  善法无量无边,修善之殊胜法要即“三殊胜”:发心、正行、回向。依此实修者为上师。行持恶法、内怀三毒烦恼,然却外现修法姿态者非为上师。从调理自心的角度而言,修善亦有正偏之别:依发心、正行、回向修持则为正,不受持“三殊胜”则为偏;在正行如禅修中,依止观交修或便智双运名为正,单修止或观、偏堕于方便或智慧名为偏。

  结缘具益乃上师,无具利益非上师;

  我们与哪些上师结缘才具有解脱的利益呢?在诸多教言中讲到,能够真实利益结缘者的上师必须具足无伪的慈悲心,彼等即是佛菩萨的化身。不具足悲心的“大成就者”即使名声广大、徒众众多,也无法给结缘者带来解脱的利益。每当人们祈请喇嘛仁波切为亡亲故人做超度法事时,喇嘛常常要求他们替亡者给僧众供斋供茶。因为在应供的僧众中只要有一位登地菩萨,此结缘供养即成为令亡灵当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之因。所以“结缘具益”之上师,主要指已经断除堕落与烦恼的登地菩萨,具大慈悲之功德故。

  在自相续中如何“结缘”呢?法即是缘,如法修持就是结缘,必能获得出世间的利益,如历代成就者都是依照上师传授的教言修持才证悟究竟果法,作为后学者的我们亦当长随师学、依教奉行。反之,不依师教、自私修持则非成就之路,故而“无具利益”,譬如

  舍弃传承上师的教言,仅凭自心的感觉来判断上师的功德,以及自己见解的高低等等。虽然在打坐、禅修时可能出现好的感受,但感受与烦恼妄念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对调伏自相续实无所益。

  具胜大悲乃上师,无悲悯心非上师;

  具大悲心者方堪为众生之上师,修行者当以护持慈悲心为要。初修时应当依靠所缘痛苦之境修持慈悲心,究竟能获证无缘大悲——悲空双运之见。

  所有一切上师尊,名称行相虽不同,

  然其法身皆平等,一切事业亦平等,

  意愿利生皆平等。

  诸外相上师乃随顺众生因缘而呈现者,在被业力蒙蔽心性的众生眼中其名称行相各异,然而他们所证悟的密意、所执受的本体三身和呈显的游舞三身悉皆平等。偈中的“法身”义即本体三身,“一切事业”指游舞三身,实乃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一位具德上师无论呈显为何等形相,其所作所为无非是在利益众生。所化有情若与彼结上善缘,固然是即生成就之正因;倘若结下劣缘,亦已播下能于未来获得解脱之种子。我们在对此理生起定解的基础上,应当护持自已的清净信心,勿为烦恼所使而造诽谤之业。

  往昔有一位修行有成的上师,每天接受一位牧场弟子供奉的新鲜牛奶。这位弟子认为上师的功德至高无上,并且自己也已经断绝无明烦恼、证得登地菩萨的见解。上师为了破除弟子的执著使他不复堕于自许为登地的诳言之中,有一天在弟子奉上牛奶就故意说道:“别人是否都说你的家族不清净?因为我每天一喝你送来的牛奶,口里就长疮,我也觉得你的家族不清净。“弟子顿时很不高兴:“我天天给您供养牛奶,您反而这样说——我再也不送了。”这位上师之所以打方便妄语,就是为了让弟子明白自己的烦恼仍然强大,从而反省其见解。

  宣法利生善调他相续,安置结缘清净之善道,

  彼之根本应具大悲心,此乃上师一切皆平等。

  “宣法利生”有三种方式,心印传承之宣法不是仅将心稍许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而是完全契入心的本体甚至达到入定出定无二之见。喇嘛仁波切以身坛城为弟子印证见解的方式为表示传承之宣法,借助文字讲经说法则是口耳传承之宣法。

  “善调他相续”分为“从支分调正根本”与“从根本调正根本”。心为诸法之本,下乘宗派依靠顶礼念诵等身语之善来逐渐调心,名为从支分调整根本,这种因果缘起式的修持历程十分漫长,需要多生累劫才能成熟究竟果法。大圆满的修持特色是直接调正自心,名为从根本调整根本,“自心调顺即涅槃”,故于年月日中能获证佛果。

  对于具足根器者施以根本调正,即为殊胜的“善调他相续”。

  善知识除了依靠布施等方式与众生结缘外,修法结缘能够断除自他的烦恼业障,使具缘有情获得清净善道乃至无上正觉,故根本在于大悲心,如喇嘛仁波切所云:“修行者是否具备善知识的资格、能否成为众生的怙主,主要取决于是否具足大悲心。”世人出于对亲友的慈爱而嗔恨其怨敌,这种偏袒的慈悲心远非大悲菩提心。具有普遍、圆满的大悲心者名为具德上师,堪为众生之怙主。诸形相上师虽然显现各有不同,然其密意与事业皆为平等。

  喇嘛仁波切曾云:除非真正已证悟佛果者当然是活佛,这种已完全获证究竟果法后为度化众生而呈显的化身极为稀有难得。但是,现在往往把普通的神识化身也称为活佛来度化众生,譬如有的人修持正法、人格贤善,辞世后,人们找到其神识化身并称为活佛,然而这种化身虽因前世的熏修与庸俗有异,但是尚未彻证究竟果法,仍然处于行道的历程中,故与真正的活佛存在凡圣之别。

  依止具德上师如理修学,是获得成就的保证。我们在传法中看到许多祖师在显现上也是从凡夫位开始修持,终因契悟上师密意而获得圣果。密勒日巴曾是杀人害命的庸俗者,然面他在玛尔巴上师的严厉调教下,即生获得殊胜成就。那么我们在得到圣者上师的慈悲摄受后,如何将上师的密意纳入自相续呢?主要当依恭敬心和信心,如下文所明。

  依止上师修持师,彼摄八万等法门,

  此乃究竟唯要义,即为敬信之功德。

  圆满的依止,意味着自己已经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上师允诺传授从初修直到究竟果法间的全部法义。“修持师”可以扼要解释为修持上师瑜伽,分为外、内、密三相。初行者当依文明观皈依境,祈请上师赐予四灌顶后化光融入自身等等,此即修持外相上师瑜伽;超越一切词句及心识造作,因证悟心的本体而达到远离破立的“本来上师”见解,名为密相上师瑜伽、无上大圆满。外相上师为方便修法,密相乃诸法之实相。在依止上师与修持上师中实已无遗摄尽八万四千法门,故名为究竟唯一之要义,此即因敬信上师所获之功德。行者若无敬信,焉能如法”依止上师修持师”?

  在修持上师瑜伽时,观想上师之本体与一切善知识无别,其面相为莲花生大士或阿弥陀佛、文殊菩萨等。诸位本尊及佛菩萨只是在不同根器面前呈显的不同尊相,实际上其本体与事业是平等的。有的修行者想:我已依止上师多年,对上师的信心与佛无别,难道还需要把上师的面相观为本尊面相吗?那时就不必如此,由于众生习气沉重,临时对上师难生如佛之尊敬,方才观想转变面相。倘若弟子具有坚定的信心,在修持本尊如文殊菩萨时其面相仍然是自己的根本上师。如喇嘛仁波切所云:“此即真正的文殊菩萨。”上师具备三根本故。

  启开一切之法门,寂灭一切修行障,

  证得一切教言义,彼为敬信之功德。

  我们最初依对三宝的信心而生起道念并趋入法门精进修持,在行道中信心作为一种殊胜的对治力,能够消除昏沉与掉举两大障碍。信心达到究竟圆满时必能证得一切教言之所诠——心的本体。故云信心乃修行之核心,教证即此。若能背诵这些教证,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中含义,还能因此开启他人的智慧,促进自他信心功德的生长。

  授予一切大悲心,即成一切加持器,

  聚集诸悉地精华,此为敬信之功德。

  根据一个人的信心完全可以推测其悲心如何,因为二者同属果法中的功德。佛门中常言“功德无量”,真实含义就是普遍的信心与无缘大慈大悲。倘若缺乏真实的功德,即使能够长久安住并感到具有很高的见解,仍然难以消除死亡的痛苦,无法超越世间禅定。犹如绘画的太阳,再赏心悦目也无法驱散黑暗,玩具猎枪虽然逼真但是抵挡不住豺狼的侵袭。修行者务必仔细审察自已见解的真伪。

  对于“加持”,人们常常理解为上师给信众诵经持咒、赐予摸顶或加持品等等,实则不然。这些形相仅为加持所依之“缘”,其实质

  就是自相续中所呈显的功德。例如善知识将手置于弟子头上,依靠此缘使弟子心生敬信甚至获得见解,就是在赐予加持。我等弟子依赖大恩根本上师授予的心印、表示或口耳传承之方便而对心性有所体悟时,即可名为获得加持。“加持器”指堪能生起功德之心相续,并非任何成实之器具。“悉地”即成就之义,“聚集诸悉地精华”指证悟心的本体,此诸功德皆依敬信呈显。初行者依赖外缘及心识造作而产生的敬态、敬语及信心称为有缘敬信;彻悟法性时的信心是本体功德的自然呈显,名为无缘敬信。

  一切邪魔无阻障,一切障碍不染污,

  一切业障自清净,此为敬信之功德。

  人们常将佛像、经咒、加持品带在身上,可以消灾辟邪。何人若皈依三宝、敬信上师,必不为邪魔所扰。一切邪魔皆是自心所显,行者依敬信调正自心之后就能调伏一切邪魔。

  对于障碍,修行者皆不会感到陌生,成就者的境界都是相似的,成就前的障碍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多祈请莲花生大士或持诵心咒,可以遣除一切业障。

  不起不敬等邪念,临终之际无痛苦,

  息灭中阴迷乱相,此为敬信之功德。

  有些人虽然没有强大的邪见,但由于习气太重,难免产生与敬信相违之念,此时一定要依信心作对治。但也不要将我们所时刻护持的信心,完全理解成作意中的清净念——这种有缘敬信如何具足“证得一切教言义”、“聚集诸悉地精华”之功德?针对不同的根器安立有不同层次的信心,不要全都混为一谈。

  人们将世间执为快乐恒常的清净地处,然于临终之际不得不离开此世间、进入不可知的死亡之旅,故而感到恐怖。彼时必须舍弃自已贪恋的亲友及财物,所以心生痛苦。总之,痛苦和恐怖来源于对世间的执着,而执着系由心识所生。唯有证得心的本体后,才能从痛苦和恐怖中彻底解脱。

  心识也是呈显中阴境相的根源。若能调正自心,自然能够消除中阴之迷乱、呈显清净相。大体说来,显宗行者依靠今生的修持,经历诸多生死之后方能获得究竟果法;密宗行者根据现时所达到的见量,当下就能确定将来的解脱之机。譬如在对心性有所认识的基础上,修行者或能于梦中知梦、转变梦境乃至呈显梦光明,依此等定量能够测知以后的中阴解脱情形。总之,中阴境相就存在于现时的心态之中,只要悟证心性就能获得生死无畏以及中阴成就等利益。偈云:“此为敬信之功德”,既表明一切殊胜利益皆从敬信上师中获得,也可理解为是以无缘之敬信这种果位功德指代心的本体。

  即生圣者慈摄受,临终显现上师相,

  未来获得清净刹,此为敬信之功德。

  具德上师是圣者,然而无法摄受不具信心的弟子。弟子如果具足信心,必能得到上师的慈悲摄受,临终时亦能获得上师的加持。曾有一位我熟识的老和尚,因患重病仅存奄奄一息。于是我赶紧去请示上师,喇嘛仁波切说:“最重要的就是提醒他:不要忘记祈祷上师”。回来后我就对着老和尚的耳朵说:“依止上师并修持上师,是我们一生修行的核心。无论如何你都不要忘记上师,现在更要一心祈祷。”他很费力地说:“刚才发病很严重,但是一直都能呈显出上师的形相,比平时所观想的还要清楚。”听到此话,真正体会到长期依止上师并祈祷上师的意义。因为在临终时只要能祈祷上师、显现上师,就能按照上师传授的窍诀安住,从而获得解脱。我想要是能像他这样在有生之年愉快地修行,临终之时无有恐怖地圆寂,未来恒常享受佛果大乐,才算是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若要达到这种境界,现在就应当精进修持。否则待到临终时,即使旁人在自己耳边高喊“请观想上师”,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生前若缺乏修行的串习力,于临终苦怖交加之际就很难提起正念。试观平时在身体疲倦、情绪不稳、患病或睡眠状态下还能够护持正念、一心祈祷上师吗?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在临终及中阴阶段只要得到一点提醒,他就明白该如何修持。但要注意,帮他面对临终的人绝不能是破戒者或他所憎恶的人,否则容易使临终者堕落恶趣。尤其对那些违犯密乘根本戒的人,我们虽于内心不舍弃慈悲度化之念,但

  在行为上一定要远离彼等。在藏传佛教代代相传的加持品中,有些是具有久远历史的圣物、大成就者的身受用,有的是伏藏品等等,但若破戒者接触过,再殊胜的加持品即使是莲花生大士的衣物也会失去加持力,变成毫无加持之物。因此,接触破戒者的过患极大,会给临终者带来晦气,甚至破坏修法者的功德。

  在通常所言的三种信心中,净信和欲信虽非究竟,但也能够帮助行者于未来获得解脱。坚定不退的信心为无缘之诚信,以无所缘故,无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处于本来解脱之中,当下即能受用清净刹土。

  不离一切皈依处,意愿任运而成就,

  暂时究竟获二利,此为敬信之功德。

  具信心者恒时不离皈依处,在不间断地受持皈依戒,能够成就所愿。为什么有些人却意愿难遂?根本原因在于习气烦恼沉重,缺乏对上师三宝的敬信。在共同讲解中,二利是自利与利他。若按无上窍诀法的见宗,依信心力悟证心的本体为如所有智,此即自利;在此见解基础上,对众生呈显无量的功德利益为尽所有智,或名利他。

  善心证悟渐增上,地道证悟自然现,

  究竟心意融一味,此为敬信之功德。

  “善心证悟渐增上”,指行道初期所体验的善念与见解,包括从小资粮道之见增上至中、大资粮道乃至加行道的“世第一法”。资粮道行者有堕落也有烦恼。由于见解的力量很弱,若不长期护持就很容易被强大的三毒烦恼所转以致于堕落。因此,喇嘛仁波切常说:“稍知修法的人要把身心稳定下来精进修持。因为此时的见解犹如石块上面烧着的小柴火,一阵猛风刮过来,不仅把火吹灭,连柴都会被刮跑”。

  加行道的见解称为喻光明,无堕落但有烦恼。这种见解属于定解或觉受,虽然含有微细的烦恼,但其力量远较资粮道强大。保任此定解,在临终解脱之际,经过若干禅定夜的安住使见解完全成熟后即获成就。从安住直到妄念生起,其中的时间名为一个禅定夜。如果平时对见解的觉受比较深刻,临终时仅需三、五个禅定夜即能解脱。定解较肤浅者需要安住的时间和次数就多,如二十一个禅定夜等。普通人在断气后身体就会变凉,而在禅定夜中安住者心间保持微热,容貌与生时无异。安住圆满后有红白菩提从两鼻流出,此即证得无上佛果之标志。是故具加行道见解后不会再堕落。

  见道指证得初地之真实(义)光明。在一些经论中说登地时已断绝烦恼障——因执著外境而生的分别念。须知此系概说,因近代大善知识堪布昂琼在《自传》中依据自已的实证写道:“处于此种境界中,不再生起任何分别念。如果从中回到世俗粗大的心态时,则

  觉得一切显现都变得如梦幻般无有实体,除了偶尔会产生少许执著心之外,几乎已没有了分别执著的念头。我以此推断,在那些得地圣者菩萨们的心相续中,不会存在持续不断的执著心,但也并非根本不生执著心,这是我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若从表象上观察,有时登地的成就者在出定中可能也会显现一些烦恼,但其力量极弱,与凡夫的实执之念及自相烦恼不同。譬如一根搁在地上的草绳被烧掉后,看似草绳实已化为灰烬。总之,登地菩萨的见解虽为真实但并不圆满,仍含有业气故。经过学道的十地历程将业气完全转变成智慧气后,就能圆满成就无学道功德——佛果,此即自心与上师密意融合为无别、依止并修持上师所获的究竟果法。由此可知,五道十地所摄的一切出世间见解其实都是敬信所呈显的功德。这种说法并非夸张,因为“敬信”不仅指依靠无伪的敬信才能使具德上师的清净智慧在自相续中如实生起,敬信即是成佛之妙道。

  唯一恭敬上师尊,不变上师恒依止。

  上师乃三宝、三根本之总集,故称“唯一”。专心依止并修持上师,不散修它法故亦名唯一。先当了知上师乃具足一切功德之至尊,才能生起敬信并专注依止。

  敬语言说与不说,祈祷或与不祈祷,

  修行者以言语赞颂上师,念诵祈祷文的目的在于调正自相续。

  只要内心具足敬信、诚挚祈祷上师,形式上的身语礼敬做不做均可。

  聚集教言获得加持除违障,净除生死中阴迷相现后乐,

  诸愿成就究竟获得正等觉,成千教言精华乃敬信功德。

  敬信贯穿着从初发心修行直到获得无上正觉的见解历程,其中自然已经含摄八万四千法门,聚集一切教言。在这个过程中循次生起了知、觉受、证悟之见,名为“获得加持”,亦乃敬信之功德。行道中的一切违缘与障碍都是因二取分别念而生,只要证悟分别念的性相——离戏之敬信,就能无勤遣除一切违缘。

  内道界的所有乘法都是为了“净除生死中阴迷相”。总体上讲,显宗行者是在呈显生死之后追求清净的涅槃境界,密法则将生死中阴悉皆树立在现前一念中。顿悟根器若于意念呈显时识得其本性,当下就已从生死中阴诸迷乱中超出,并获得恒常不变的安乐;次第根器则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化身刹土,名为后世获得安乐。此等功德皆从敬信中出生。

  虽然心之本体超越了二取分别所生的一切愿望,但是,在未证悟之前,我们不能舍弃修行中如法的理想与追求,否则容易丧失欲求解脱之发心以及行道中的精进。若欲成就诸愿望乃至究竟成佛,就应当恒时护持自已的清净信心。密法中所讲的“究竟”并非时间性的概念。一旦证得本体与妙力无别之见就名为究竟;觉性本来就是超越三时变化的无为法,此即究竟。倘若理解成“本来为以前,究竟为以后”,只要具有时间上的分别就不是真实教授中的本体见解。

  总之,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传授的一切经论与教言的精华就是“敬信”。我们对于此理要细致思维,反复辨晰:如何依信心区分正直与偏邪?信心与修行者的根器及见修行果有何连系?如何将三皈依、三律仪、三乘法摄于信心之中?为什么说一切都是敬信之功德?……正信是成就之源,疑惑为过患之根。未经抉择而接受的法义,即便是最精深的窍诀,在自心中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深思熟虑才能断疑生信并获得刻骨铭心的定解。

  依师便为敬信非敬辞,修师便为敬信非祈祷。

  若具敬信所作获加持,无有敬信所行悉无益。

  由于具德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尊,众生只要以见、闻、忆、触等方式与上师结缘后必定能够获得解脱。由此观之,对上师的少许侍奉、赞叹、祈祷都具有很大的功德,已播下解脱的种子故,此为因果缘起式的讲法。本论主要是从根本调正的角度,讲授能令行者获得即生解脱之道,是故不重视表面形式,特别强调调正内心。因此,修行者依止上师、修持上师的根本旨趣,在于促进自心敬信功德的生长,而不是落于口头上的敬词与徒具形式的祈祷。

  如上文广述,敬信乃一切法义之精华,能生解脱所依的无量功德,具足无伪敬信者无疑已经掌握了修行的根本窍诀,彼于敬信中的任何所作皆能获得上师的加持,故能于无勤作中证悟上师之密意。

  对于一切教言的究竟意趣,有时说为三身无别之见、心的本体;有时名为无缘之信心、慈悲心;有时称为解脱、便智双运或诸佛密

  意,是从不同的角度安立的不同名称(其实都在描述同一法),其本质并无丝毫差异。本论是从密乘“依止上师修持师”及呈显功德的角度,扼要归纳为敬信。

  三律仪与三乘教,虽为异名总摄一。

  断除妄念调自续,虽为异名总摄一。

  三律仪与三乘教法中具有极多名相,然其含义全都摄于一法之中——调正自心以悟到本体见解。如前所云:“三戒摄于离分别,三乘归摄调自心”,断除分别念、调伏自相续的终极旨趣就是证悟心的本体。如是于一法中摄尽万法。

  是故一法摄诸义,上师口诀调自续,

  此乃百川入海教,亦具一五六九法。

  行道中的一切方便都是为了达到究竟果位——法与法性无二之见,此中已经具足一切法的要义。上师所授口诀是对本体见解的诠释,行者若能依之调正自心,就能获得像百川入海般将一切教言收摄于一法中的能力。“一法”即心的本体中“亦具一五六九法”,“一”即一身印证中的法身,“五六九法”分别为五智、六度、九乘见解。显宗是依意念造作的方式修持六度,在修持一度同时难以具备其它五度。大圆满所安立的六度是以六个名词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同一本体。

  声闻、缘觉、大乘为外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为内三乘;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无上窍诀大圆满为密三乘。虽于法相中安立有不同的调正方便,但在证悟法与法性无二之见时,九乘中的名言与胜义见解都成为本体心性的庄严。

  下乘宗派通过闻思抉择见解,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究竟果法,犹如为了认识月亮而从多方面排除其违品,说月亮不是长方形、三角形,也不是菱形或多边形;非红色、非绿色等等,然而无法获得直接的认识。实修类似于直接示以月亮的形相,针对各种根器有不同的指示方式,次第根器依靠画月渐认识水月,再继续寻觅真正的月亮。诸乘果法大圆满的特色是直接印授心的本体,犹如直指天空中的月亮,能令利根行者当下悟究竟实相。


{返回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下篇
下一篇: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上篇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上篇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华智仁波切 造论 普巴扎西仁波切 译)..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下篇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中篇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 《屠夫真言》讲记 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四十二讲 由诸地达佛果[栏目:法宝论·明贤法师]
 05-001《法句经》的智慧语句[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序[栏目:太虚法师]
 印光大师说故事 72、通皆炸毁 人佛无恙[栏目:灵岩故事]
 吾心忠告 3-6 佛法简介 轮回与我执[栏目:敦珠法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